《芦花荡》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睛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概括选文内容: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老头子出入被日军监视、封锁的苇塘。
2.选文第①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残酷的斗争气氛,暗示 环境的险恶和白洋淀人的反抗精神,为人物活动、情节发展做铺垫。
3.选文第①段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憎分明的感情。
4.“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句话如何理解? 渲染淀水晶莹明澈,星星倒映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的涟漪,使星星闪烁不定,给人滴下来的幻觉。
5.“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话也是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运用拟人,烘托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6.“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狠狠地”、“钻”,以拟人化的手法极为形象地写出了苇子的顽强生长状态,暗示白洋淀人民艰苦生存环境中的顽强的斗争意志。
7.“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这句话中“飘”字能换成“划”字吗?为什么?
用“飘”写出小船轻快、敏捷,老头子划船技术熟练,又与前文“像一片芦苇”相照应,而用“划”字则不如“飘”字形象生动。
8选文第③④段运用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外貌描写,突出老头子老当益壮,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无所畏惧的英雄性格,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精明能干、勇敢自信、机警的抗日老英雄形象。
9.老头子的工作范围是什么?
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10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中“什么”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什么”指代各种任务: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语言描写,表现老英雄爱国热情高涨,为民族抗战甘愿尽心竭力,充满自信、勇敢。
1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选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的这种性格?
①在水淀出入,不带一支枪。
②对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③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
1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议论。
作用: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介绍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13老头子的自信来自于哪里?
来自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能耐”,更因他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
14.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从文中那些内容可以看出敌人的愿望没有达到?
防止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防止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企图困死苇塘内的抗日队伍。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15.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会想到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南泥湾》,延安军民大生产中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义勇军进行曲》,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号召。
《西边的太阳落山了》是埋葬日本鬼子的信号。
16老头子是怎样的人?
老当益壮,有抗日热情,无所畏惧,自尊自信
17.“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这句话中的“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否换成“干瘦得像老了的枯树”?为什么?
不能。原句表明老头子虽瘦却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改句贬义色彩太浓,有损人物形象。
18.结合课文历史背景,简要谈谈作者塑造“老头子”这一类人物形象的意义。 正是由于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率领无数个像“老头子”这一的抗日英雄,因而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写老头子设计痛打日本鬼子的英雄行为。
2.①段画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景物描写,写出天气炎热,为鬼子下水做铺垫,也为老头子在水中诱杀鬼子埋下伏笔。
3.①段画浪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写湖面阴森恐怖的程度,寓意鬼子封锁严密,反衬老头子勇敢。
4.“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勇敢。
5.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6.从选文中找出事件起因的句子。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
7.“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8.“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砸着”换成“打着”行不行?为什么?
比喻。不行,“砸着”表明用力之猛之大,表现老头子对日本鬼子的深仇大恨、 爱憎分明的感情,“打着”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9.“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渲染了胜利的喜悦气氛,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突出芦花荡的美丽,增加文章的诗意,增强了抒情意味。(也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10.从选文看,对老头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可以看出老头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是一个自信、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老英雄。
11.选文⑦⑧两段对老头子进行动作描写,用了“撑”、“举”、“砸”、“敲”等一连串的动作,有何作用?
连贯的动作,凝聚着老头子对日本鬼子的深仇大恨,爱憎分明的感情表现到极致,也是他智慧、勇敢的高度体现。
12.选文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
他的船头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
13.选文中写老头子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一捆莲蓬”还写到“小船冲着这里来了,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老头子这么做是什么用意?
引诱鬼子进入圈套。
14.请根据想象把二菱子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分,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芦花荡》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睛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概括选文内容: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老头子出入被日军监视、封锁的苇塘。
2.选文第①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残酷的斗争气氛,暗示 环境的险恶和白洋淀人的反抗精神,为人物活动、情节发展做铺垫。
3.选文第①段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憎分明的感情。
4.“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句话如何理解? 渲染淀水晶莹明澈,星星倒映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的涟漪,使星星闪烁不定,给人滴下来的幻觉。
5.“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话也是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运用拟人,烘托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6.“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狠狠地”、“钻”,以拟人化的手法极为形象地写出了苇子的顽强生长状态,暗示白洋淀人民艰苦生存环境中的顽强的斗争意志。
7.“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这句话中“飘”字能换成“划”字吗?为什么?
用“飘”写出小船轻快、敏捷,老头子划船技术熟练,又与前文“像一片芦苇”相照应,而用“划”字则不如“飘”字形象生动。
8选文第③④段运用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外貌描写,突出老头子老当益壮,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无所畏惧的英雄性格,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精明能干、勇敢自信、机警的抗日老英雄形象。
9.老头子的工作范围是什么?
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10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中“什么”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什么”指代各种任务: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语言描写,表现老英雄爱国热情高涨,为民族抗战甘愿尽心竭力,充满自信、勇敢。
1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选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的这种性格?
①在水淀出入,不带一支枪。
②对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③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
1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议论。
作用: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介绍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13老头子的自信来自于哪里?
来自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能耐”,更因他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
14.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从文中那些内容可以看出敌人的愿望没有达到?
防止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防止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企图困死苇塘内的抗日队伍。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15.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会想到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南泥湾》,延安军民大生产中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义勇军进行曲》,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号召。
《西边的太阳落山了》是埋葬日本鬼子的信号。
16老头子是怎样的人?
老当益壮,有抗日热情,无所畏惧,自尊自信
17.“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这句话中的“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否换成“干瘦得像老了的枯树”?为什么?
不能。原句表明老头子虽瘦却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改句贬义色彩太浓,有损人物形象。
18.结合课文历史背景,简要谈谈作者塑造“老头子”这一类人物形象的意义。 正是由于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率领无数个像“老头子”这一的抗日英雄,因而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写老头子设计痛打日本鬼子的英雄行为。
2.①段画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景物描写,写出天气炎热,为鬼子下水做铺垫,也为老头子在水中诱杀鬼子埋下伏笔。
3.①段画浪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写湖面阴森恐怖的程度,寓意鬼子封锁严密,反衬老头子勇敢。
4.“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勇敢。
5.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6.从选文中找出事件起因的句子。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
7.“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8.“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砸着”换成“打着”行不行?为什么?
比喻。不行,“砸着”表明用力之猛之大,表现老头子对日本鬼子的深仇大恨、 爱憎分明的感情,“打着”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9.“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渲染了胜利的喜悦气氛,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突出芦花荡的美丽,增加文章的诗意,增强了抒情意味。(也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10.从选文看,对老头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可以看出老头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是一个自信、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老英雄。
11.选文⑦⑧两段对老头子进行动作描写,用了“撑”、“举”、“砸”、“敲”等一连串的动作,有何作用?
连贯的动作,凝聚着老头子对日本鬼子的深仇大恨,爱憎分明的感情表现到极致,也是他智慧、勇敢的高度体现。
12.选文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
他的船头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
13.选文中写老头子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一捆莲蓬”还写到“小船冲着这里来了,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老头子这么做是什么用意?
引诱鬼子进入圈套。
14.请根据想象把二菱子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分,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