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的砖石砌体

  摘 要:本文在建构语境中对最为传统的砖石构成叠砌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各因素对叠砌的表现力的影响,并通过相关实例分析砖石砌块叠砌构筑方式在当代表现的新的特点。

  关键词:建构:砖石砌体;叠砌;三维的立体化:编织化

  中图分类号:TU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7-0042-04

  

  1 概念

  

  在国内,近几年来兴起了对材料和建构的话题的探讨,强调材料和建造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不管建筑表现出何种风格特征,它总是脱离不了物质基础――具体的材料、具体的建构方式、和具体的施工。建筑是建造的结果,在于给建筑物选用适当的材料,用适当的方式将之构筑的创作过程与方法。

  材料和建构方式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也是设计概念、设计思维创新得以实现建造的先决条件。无具体材料的支撑,所有的概念只能形成空中楼阁。“建筑是一种物质的东西,不管批判的理论耗费多少词汇来描述,它的抽象概念还是回避不了主要的问题,即在房屋建筑中,这种复杂的理论观点是如何得以实现和转化的。”

  由概念及材料的选择和表达是一种设计的思路,反过来应该也可以将设计的起点定在材料和建构方式这个点上。斯卡帕就是强调从局部到整体的设计方法,从材料的选择、组织方式以至于材料的接缝宽度都需要先从局部考虑。

  在这样的一种思辨的影响之下,在对传统的概念一空间的关注之外,材料本身的表现和材料的组织方式成为当代建筑师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论题。

  “建构砖砌体作为传统的承重构件所体现出的坚实厚重感、砖中凝结的粘土所提示的建筑材料与土地的血亲关系、砖的模数与砌砖匠手掌尺度的亲合、砖在被逐块砌筑时所体现的建筑建造过程的仪式化等等,所有这些技术一伦理一心理学一美学上的特质都使粘土砖闪烁一种先验的“建构”的魅力,一种古典意义上建构文化的本真性和整合性:“它既是真实地起建构作用的,又是真实地表现建构的,并且的确拥有丰富的表现力”。

  砖砌体(包括石块)叠砌同编织一样是人类建造活动最早的构筑方式之一,它总是与砖石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一种重量、厚度以及稳固性的感觉。叠砌表达了砖石的本质,也是运用砖石来创造空间的基本方法。在这么多年来的对砖石的用法的习惯性思维之下,人们几乎也就将砖石材料等同于叠砌这一构筑方式,用砖石作材料。也就似乎必然采用叠砌,同样叠砌似乎也只是砖石的叠砌,而忽略将其进一步推广和演绎的可能性。

  

  2 叠砌的物理性质及适用性

  

  用叠砌构筑的墙体需要承载楼面荷载和叠砌材料的自重或者只是承受自重,这都对叠砌的材料的抗压强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以免材料被压碎而出现墙体失稳破坏。叠砌构筑的墙体是由一定数目的分散的建筑材料组合而成,粘结材料的强度又一般较低,因此其整体性和抗震性相对较差。一般来说,施工技术要求简单,能够在工地当地招揽工人降低成本。

  由叠砌构筑的墙体在高度总是有一定的限制,如国内的结构设计规范就对砖、砌块建筑的高度作了要求:需要满足一定的高厚比B:

  β=H/h≤u1u2β

  H-墙的计算高度;h-墙厚:u-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

  纯粹使用叠砌构筑的墙面在高度和长度方向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指用于低或多层建筑中,这跟叠砌的材料也有关如国内抗震设计规范规定240mm厚的粘土砖砌筑的建筑在7度抗震的条件下最高只能做到2m。现代的建筑多数是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叠砌主要是用来构筑填充墙,这样给叠砌带来很多的自由度。

  

  3 叠砌法的视觉特征

  

  传统叠砌法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一般是砖石,与人的手的尺度比较适应,叠砌法砌筑的墙体总能给人一种亲切宜人的感觉。它是人类搭建房子的一种比较古老的一种方式,在当代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常常能够唤起我们的内心深处的记忆。现在的一些外贴陶瓷砖和石材有意地错缝排列模仿这种叠砌的肌理效果(图1)。

  

  

  

  

  叠砌用的分散材料往往能够得到许多组合方式,特别在当代的建构体系中,一般都是框架承重,叠砌的墙体只是作为围护构件,给组合创造很好的前提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呈现出一种拼贴与编织的特性(图2)。

  墙面也可以呈现二维、凹凸肌理,也不一定跟“厚重、坚固”永远脱不开,可以表现出透光、轻盈的感觉。

  

  4 叠砌法构成因素

  

  叠砌构筑的墙体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叠砌的材料砖、石;其次是粘合材料,如水泥、石灰砂浆、混合砂浆和掺和各种树脂的砂浆等;最后是一些连接性构件,用来加强叠砌的稳定性,如铺设在灰缝中的一些拉结钢筋。而影响叠砌的表现力的主要是:叠砌材料的肌理特性、色泽、透明度和质感,基本单元的组合排列方式,灰缝材料和灰缝宽度。

  

  4.1 叠砌的材料

  叠砌的材料占据者墙体的主要部分,材料本身的肌理、颜色、光泽、粗糙程度决定着墙体的视觉特征。一般来说砖石的叠砌常给人一种厚重与安全的感觉,不同的材料可以构筑不同视觉特色的墙体。

  叠砌的材料的选择可以是粘土砖、多孔砖、空心砖、混凝土砌块、条石、碎石等。

  

  4.2 基本单元的组合排列

  通常每一个叠砌材料有着六个面也就是三对不同的面――或正对或侧放或立放――可以作为墙体的外表皮的组成部分,对它们进行排列组合可以得到很多种墙体表面肌理效果,如传统的砖墙部分排列:一顺一丁、梅花丁、三顺一丁、全丁砖、一层顺砖+一层丁砖等等。阿尔托设计的位于穆拉特赛罗的避暑别墅的砖墙面采用多达八种不同组合的并置,(如图3)。

  就是由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的砖块的组织排列方式、不同的构筑方式砌筑而成,给人一种“拼贴”画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砖墙所表现的质量感。而利用多孔砖带孔洞的那面朝向外面得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的表面。

  组合除了在二维的面里面,还可以利用部分叠砌材料的外突或内陷形成一个凹凸的、有着阴影变化的墙体。如图3所示,墙体的局部有规律地将砖伸出表面,得到凹凸的墙面,在阳光下得到生动的阴影。

  

  4.3 灰缝材料和灰缝宽度的设计

  叠砌法传统的做法一般是使用粘结材料,如灰泥等将叠砌材料粘结成一个整体。灰泥的在砖缝中的位置、形式、色彩和宽度对叠砌法结构性能及肌理效果形成有着较强的影响力。缝的位置有平直的、内凹的、外凸的,形式有V字形、弧线形,斜面形等,这都给叠砌法增加了表现手段,给表面肌理带来丰富的多样性。

  当然根据设计的需要灰缝也可以最小化,几乎在外立面上看不见,有些干脆没有灰缝,在辅助构件的帮助之下加强墙体的稳定性,只表现叠砌材料的表面肌理。

  西格德・莱伟伦茨(Sigurd Lewerentz)在斯德哥尔摩设计的圣马可教堂中就是扩大了灰缝的宽度,特别是竖向的节点是被显著地加

宽,砖制构件成水平向交接,灰泥砂浆已不再是黏结砖和砖的普通灰浆层,而是勾勒出一个矩阵,置于其中的砖块如同悬浮在空中一般一这种刻意造成的肌理效果(图4)。

  而建筑师Odner&Odner Baukunst在他们的项目Regional Ubrory of Saxony-StateLibrary and Dresden University Ubrary中刻意弱化灰缝(图5),求得整体石墙的感觉。墙体由6cm厚、高122cm、宽90cm,凹槽深2cm的石块组成,它们有六种不同的留槽形式,被随机地安装在建筑的立面上,形成比较自然但又有一定潜在规律的立面肌理效果。这些石块之间的缝隙比较小,大约5~8mm。钩缝材料是由石英砂、当地石灰华的粉末和硅胶的混合物,这钩缝材料在颜色上与石灰华的颜色基本一致,因而整个立面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上带有随意的凹槽的大石块。没有石块拼装缝隙的影响,立面的凹槽形成的立面肌理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5 叠砌的新的特点及实例分析

  

  叠砌法在建筑中的应用出现了新的特点:

  1)叠砌墙面在二维平面化的基础上出现三维的立体化

  2)叠砌墙面的编织化,表现一种轻盈与拼贴的感觉

  

  5.1 叠砌墙面的三维化

  叠砌墙面三维化主要呈现两种方式,一种是叠砌材料非常有规律地内凹外凸(如图6、7),形成一个有深度的墙面肌理效果或者说是肌理的三维化,这一般用于建筑的填充墙部分,没有作为承重构件性能的束缚才会有这么大的自由度,这种肌理的探讨和设想将在“实验和设想”部分具体讨论:一种是利用叠砌材料的上下层之间错位外挑或者内凹,构建一个在水平或者垂直方向整体性的凹凸变化,这是属于一种形体的变化,体现出类似干混凝土的的可塑性。

  建筑师Eladio Dieste设计的the Atl6ntidaChurch就是一个砖叠砌三维墙面的典型实例。该建筑外墙部分出现连续性的倒锥形的曲面(图8),而在入口部分则是由平直墙体的局部错位构建成的(图9)。

  建筑的平面是一个16m宽,32m长的简单的矩形,墙体高7m,沿着垂直方向,逐渐由直线转化成正弦曲线。在墙体立面,每隔一段距离在灰缝中铺设拉结钢筋,在墙的顶部有一个扩大的边梁,加强墙体的稳定性。从外立面看来,墙体成为一个扭曲的,由下至上的一个放大的墙体,象混凝土一样似乎显示出那种自由的可塑性。

  在入口部分,在祭坛上部的一段一段短墙,在水平方向被分隔成一定的倾斜角度,在垂直方向被一层顺砌的砖分成三段并错位布置,每段九皮侧顺砖错缝砌筑(图10)。在每段之间的窄缝里镶嵌玻璃,光线从窄缝中透射过来,漫射在斜砌的砖墙上,形成一个由亮到暗的均匀的明暗退晕的效果。在这里,你看见的是叠砌的砖墙不再是那中平直的感觉,充分展示砖墙叠砌的灵活性和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的力量。

  

  5.2 叠砌墙面编织化

  叠砌本身对应的是一种砖石墙作为一种承重的构造方式,然而现在大多数建筑已经不再用石墙作为承重,大家留恋的只是石材给人带来的那种坚固、稳定、持久的感受,需要的也就是这样的一层外皮装饰效果。现在还有许多建筑师在模仿这种传统做法的肌理效果。建筑师汉宁・拉森在德国的一个作品(图11)他是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石材来创造表面装饰效果一强调了表现承重的砌筑石块的感觉。从采石场运来的石材首先经过处理一根据石材上的花纹切片并使其表面不平整,顶部和底边用水力切磨机切平。这样每块石材的切边都是垂直的。这种做法使得石墙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层层叠叠的沉积物或石块,表现出厚重的感觉。

  然而,叠砌的墙体在现代许多建筑中的承重作用的减弱,在一些新的连接方式的支持之下,叠砌的墙体可以象现在幕墙结构一样自由,在表面表现出象编织化一样的纹理,不只是传统的那种厚重、安全的感觉,也可以表现出轻盈的感觉。中国建筑师马清运在2005年建成的“井宅”的入口处墙面就是采用农村常用的青砖“编织”而成的(图12)。同样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岩石博物馆中的一段墙面采用的石块和透光大理石组合得到一种类似编织化的纹理(图13,14)。

  隈研吾2000年在Tochigi县的岩石博物馆的设计中在削弱石墙的厚重感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有意识地对透关部分、内凹部分和平直部分进行排列组合(图13),在不影响结构的条件下,凹陷、抽取、填充形成的肌理几乎是无法穷尽的,隈研吾经过大量的比较分析之后选择了现在的这种组合方式。虽然罗马人就用曾经这种方法为浴室采光,当时只是将其作为一种玻璃的替代物出现,不是特意将其作为一种墙体构建与表现的元素的形式出现。

  在这个建筑的博物馆北侧部分就有一堵厚实石块于透光石块叠砌组合的多孔墙面。它是由切割精细的、截面尺寸为300mm×50mm的石制板条组成。它利用石制板条的布置来产生一系列整齐的裂口状的孔洞和凹陷处,其中一些孔洞和凹陷填充了一些半透明的6mm的Carrara大理石薄片。光线被粉碎成金点,洒落在房间里,现成的窗筐和玻璃是很难营造这种效果的,(图15)。

  叠砌构筑石头墙面通常表达了坚实和沉重的感觉,但是我们在保持其力学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将局部石块抽空、替换其他材料,

  “变成某种柔软的含糊的东西”,形成一种坚实石块的非坚实感,显示一种力的冲突的美感。多孔型叠砌的堆砌方法,这一类型是利用面来进行切换。以外墙转角为界,陡然切换面与面的表现形式,这是最近用得比较多的手法。“相对于我们的感觉而言,所谓的东西并不是一个物体或者体块,而是不同的面的集合。”

  

  6 小结

  

  本文在对最为传统的砌体的比较典型的建构手法一叠砌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对构成叠砌的因素(叠砌材料、叠砌方式、连接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各因素对叠砌的表现力的影响。通过对现实中出现的一些较新的、有创造性地使用叠砌的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叠砌法在当代表现的新的特点:由叠砌法构建的墙体表面肌理的三维化和编织化。希望借此能够打破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拓展叠砌的使用方法,挖掘其潜在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时代建筑,2002.05.

  [2]赫尔佐格&德梅隆的作品和思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摘 要:本文在建构语境中对最为传统的砖石构成叠砌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各因素对叠砌的表现力的影响,并通过相关实例分析砖石砌块叠砌构筑方式在当代表现的新的特点。

  关键词:建构:砖石砌体;叠砌;三维的立体化:编织化

  中图分类号:TU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7-0042-04

  

  1 概念

  

  在国内,近几年来兴起了对材料和建构的话题的探讨,强调材料和建造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不管建筑表现出何种风格特征,它总是脱离不了物质基础――具体的材料、具体的建构方式、和具体的施工。建筑是建造的结果,在于给建筑物选用适当的材料,用适当的方式将之构筑的创作过程与方法。

  材料和建构方式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也是设计概念、设计思维创新得以实现建造的先决条件。无具体材料的支撑,所有的概念只能形成空中楼阁。“建筑是一种物质的东西,不管批判的理论耗费多少词汇来描述,它的抽象概念还是回避不了主要的问题,即在房屋建筑中,这种复杂的理论观点是如何得以实现和转化的。”

  由概念及材料的选择和表达是一种设计的思路,反过来应该也可以将设计的起点定在材料和建构方式这个点上。斯卡帕就是强调从局部到整体的设计方法,从材料的选择、组织方式以至于材料的接缝宽度都需要先从局部考虑。

  在这样的一种思辨的影响之下,在对传统的概念一空间的关注之外,材料本身的表现和材料的组织方式成为当代建筑师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论题。

  “建构砖砌体作为传统的承重构件所体现出的坚实厚重感、砖中凝结的粘土所提示的建筑材料与土地的血亲关系、砖的模数与砌砖匠手掌尺度的亲合、砖在被逐块砌筑时所体现的建筑建造过程的仪式化等等,所有这些技术一伦理一心理学一美学上的特质都使粘土砖闪烁一种先验的“建构”的魅力,一种古典意义上建构文化的本真性和整合性:“它既是真实地起建构作用的,又是真实地表现建构的,并且的确拥有丰富的表现力”。

  砖砌体(包括石块)叠砌同编织一样是人类建造活动最早的构筑方式之一,它总是与砖石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一种重量、厚度以及稳固性的感觉。叠砌表达了砖石的本质,也是运用砖石来创造空间的基本方法。在这么多年来的对砖石的用法的习惯性思维之下,人们几乎也就将砖石材料等同于叠砌这一构筑方式,用砖石作材料。也就似乎必然采用叠砌,同样叠砌似乎也只是砖石的叠砌,而忽略将其进一步推广和演绎的可能性。

  

  2 叠砌的物理性质及适用性

  

  用叠砌构筑的墙体需要承载楼面荷载和叠砌材料的自重或者只是承受自重,这都对叠砌的材料的抗压强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以免材料被压碎而出现墙体失稳破坏。叠砌构筑的墙体是由一定数目的分散的建筑材料组合而成,粘结材料的强度又一般较低,因此其整体性和抗震性相对较差。一般来说,施工技术要求简单,能够在工地当地招揽工人降低成本。

  由叠砌构筑的墙体在高度总是有一定的限制,如国内的结构设计规范就对砖、砌块建筑的高度作了要求:需要满足一定的高厚比B:

  β=H/h≤u1u2β

  H-墙的计算高度;h-墙厚:u-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

  纯粹使用叠砌构筑的墙面在高度和长度方向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指用于低或多层建筑中,这跟叠砌的材料也有关如国内抗震设计规范规定240mm厚的粘土砖砌筑的建筑在7度抗震的条件下最高只能做到2m。现代的建筑多数是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叠砌主要是用来构筑填充墙,这样给叠砌带来很多的自由度。

  

  3 叠砌法的视觉特征

  

  传统叠砌法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一般是砖石,与人的手的尺度比较适应,叠砌法砌筑的墙体总能给人一种亲切宜人的感觉。它是人类搭建房子的一种比较古老的一种方式,在当代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常常能够唤起我们的内心深处的记忆。现在的一些外贴陶瓷砖和石材有意地错缝排列模仿这种叠砌的肌理效果(图1)。

  

  

  

  

  叠砌用的分散材料往往能够得到许多组合方式,特别在当代的建构体系中,一般都是框架承重,叠砌的墙体只是作为围护构件,给组合创造很好的前提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呈现出一种拼贴与编织的特性(图2)。

  墙面也可以呈现二维、凹凸肌理,也不一定跟“厚重、坚固”永远脱不开,可以表现出透光、轻盈的感觉。

  

  4 叠砌法构成因素

  

  叠砌构筑的墙体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叠砌的材料砖、石;其次是粘合材料,如水泥、石灰砂浆、混合砂浆和掺和各种树脂的砂浆等;最后是一些连接性构件,用来加强叠砌的稳定性,如铺设在灰缝中的一些拉结钢筋。而影响叠砌的表现力的主要是:叠砌材料的肌理特性、色泽、透明度和质感,基本单元的组合排列方式,灰缝材料和灰缝宽度。

  

  4.1 叠砌的材料

  叠砌的材料占据者墙体的主要部分,材料本身的肌理、颜色、光泽、粗糙程度决定着墙体的视觉特征。一般来说砖石的叠砌常给人一种厚重与安全的感觉,不同的材料可以构筑不同视觉特色的墙体。

  叠砌的材料的选择可以是粘土砖、多孔砖、空心砖、混凝土砌块、条石、碎石等。

  

  4.2 基本单元的组合排列

  通常每一个叠砌材料有着六个面也就是三对不同的面――或正对或侧放或立放――可以作为墙体的外表皮的组成部分,对它们进行排列组合可以得到很多种墙体表面肌理效果,如传统的砖墙部分排列:一顺一丁、梅花丁、三顺一丁、全丁砖、一层顺砖+一层丁砖等等。阿尔托设计的位于穆拉特赛罗的避暑别墅的砖墙面采用多达八种不同组合的并置,(如图3)。

  就是由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的砖块的组织排列方式、不同的构筑方式砌筑而成,给人一种“拼贴”画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砖墙所表现的质量感。而利用多孔砖带孔洞的那面朝向外面得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的表面。

  组合除了在二维的面里面,还可以利用部分叠砌材料的外突或内陷形成一个凹凸的、有着阴影变化的墙体。如图3所示,墙体的局部有规律地将砖伸出表面,得到凹凸的墙面,在阳光下得到生动的阴影。

  

  4.3 灰缝材料和灰缝宽度的设计

  叠砌法传统的做法一般是使用粘结材料,如灰泥等将叠砌材料粘结成一个整体。灰泥的在砖缝中的位置、形式、色彩和宽度对叠砌法结构性能及肌理效果形成有着较强的影响力。缝的位置有平直的、内凹的、外凸的,形式有V字形、弧线形,斜面形等,这都给叠砌法增加了表现手段,给表面肌理带来丰富的多样性。

  当然根据设计的需要灰缝也可以最小化,几乎在外立面上看不见,有些干脆没有灰缝,在辅助构件的帮助之下加强墙体的稳定性,只表现叠砌材料的表面肌理。

  西格德・莱伟伦茨(Sigurd Lewerentz)在斯德哥尔摩设计的圣马可教堂中就是扩大了灰缝的宽度,特别是竖向的节点是被显著地加

宽,砖制构件成水平向交接,灰泥砂浆已不再是黏结砖和砖的普通灰浆层,而是勾勒出一个矩阵,置于其中的砖块如同悬浮在空中一般一这种刻意造成的肌理效果(图4)。

  而建筑师Odner&Odner Baukunst在他们的项目Regional Ubrory of Saxony-StateLibrary and Dresden University Ubrary中刻意弱化灰缝(图5),求得整体石墙的感觉。墙体由6cm厚、高122cm、宽90cm,凹槽深2cm的石块组成,它们有六种不同的留槽形式,被随机地安装在建筑的立面上,形成比较自然但又有一定潜在规律的立面肌理效果。这些石块之间的缝隙比较小,大约5~8mm。钩缝材料是由石英砂、当地石灰华的粉末和硅胶的混合物,这钩缝材料在颜色上与石灰华的颜色基本一致,因而整个立面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上带有随意的凹槽的大石块。没有石块拼装缝隙的影响,立面的凹槽形成的立面肌理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5 叠砌的新的特点及实例分析

  

  叠砌法在建筑中的应用出现了新的特点:

  1)叠砌墙面在二维平面化的基础上出现三维的立体化

  2)叠砌墙面的编织化,表现一种轻盈与拼贴的感觉

  

  5.1 叠砌墙面的三维化

  叠砌墙面三维化主要呈现两种方式,一种是叠砌材料非常有规律地内凹外凸(如图6、7),形成一个有深度的墙面肌理效果或者说是肌理的三维化,这一般用于建筑的填充墙部分,没有作为承重构件性能的束缚才会有这么大的自由度,这种肌理的探讨和设想将在“实验和设想”部分具体讨论:一种是利用叠砌材料的上下层之间错位外挑或者内凹,构建一个在水平或者垂直方向整体性的凹凸变化,这是属于一种形体的变化,体现出类似干混凝土的的可塑性。

  建筑师Eladio Dieste设计的the Atl6ntidaChurch就是一个砖叠砌三维墙面的典型实例。该建筑外墙部分出现连续性的倒锥形的曲面(图8),而在入口部分则是由平直墙体的局部错位构建成的(图9)。

  建筑的平面是一个16m宽,32m长的简单的矩形,墙体高7m,沿着垂直方向,逐渐由直线转化成正弦曲线。在墙体立面,每隔一段距离在灰缝中铺设拉结钢筋,在墙的顶部有一个扩大的边梁,加强墙体的稳定性。从外立面看来,墙体成为一个扭曲的,由下至上的一个放大的墙体,象混凝土一样似乎显示出那种自由的可塑性。

  在入口部分,在祭坛上部的一段一段短墙,在水平方向被分隔成一定的倾斜角度,在垂直方向被一层顺砌的砖分成三段并错位布置,每段九皮侧顺砖错缝砌筑(图10)。在每段之间的窄缝里镶嵌玻璃,光线从窄缝中透射过来,漫射在斜砌的砖墙上,形成一个由亮到暗的均匀的明暗退晕的效果。在这里,你看见的是叠砌的砖墙不再是那中平直的感觉,充分展示砖墙叠砌的灵活性和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的力量。

  

  5.2 叠砌墙面编织化

  叠砌本身对应的是一种砖石墙作为一种承重的构造方式,然而现在大多数建筑已经不再用石墙作为承重,大家留恋的只是石材给人带来的那种坚固、稳定、持久的感受,需要的也就是这样的一层外皮装饰效果。现在还有许多建筑师在模仿这种传统做法的肌理效果。建筑师汉宁・拉森在德国的一个作品(图11)他是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石材来创造表面装饰效果一强调了表现承重的砌筑石块的感觉。从采石场运来的石材首先经过处理一根据石材上的花纹切片并使其表面不平整,顶部和底边用水力切磨机切平。这样每块石材的切边都是垂直的。这种做法使得石墙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层层叠叠的沉积物或石块,表现出厚重的感觉。

  然而,叠砌的墙体在现代许多建筑中的承重作用的减弱,在一些新的连接方式的支持之下,叠砌的墙体可以象现在幕墙结构一样自由,在表面表现出象编织化一样的纹理,不只是传统的那种厚重、安全的感觉,也可以表现出轻盈的感觉。中国建筑师马清运在2005年建成的“井宅”的入口处墙面就是采用农村常用的青砖“编织”而成的(图12)。同样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岩石博物馆中的一段墙面采用的石块和透光大理石组合得到一种类似编织化的纹理(图13,14)。

  隈研吾2000年在Tochigi县的岩石博物馆的设计中在削弱石墙的厚重感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有意识地对透关部分、内凹部分和平直部分进行排列组合(图13),在不影响结构的条件下,凹陷、抽取、填充形成的肌理几乎是无法穷尽的,隈研吾经过大量的比较分析之后选择了现在的这种组合方式。虽然罗马人就用曾经这种方法为浴室采光,当时只是将其作为一种玻璃的替代物出现,不是特意将其作为一种墙体构建与表现的元素的形式出现。

  在这个建筑的博物馆北侧部分就有一堵厚实石块于透光石块叠砌组合的多孔墙面。它是由切割精细的、截面尺寸为300mm×50mm的石制板条组成。它利用石制板条的布置来产生一系列整齐的裂口状的孔洞和凹陷处,其中一些孔洞和凹陷填充了一些半透明的6mm的Carrara大理石薄片。光线被粉碎成金点,洒落在房间里,现成的窗筐和玻璃是很难营造这种效果的,(图15)。

  叠砌构筑石头墙面通常表达了坚实和沉重的感觉,但是我们在保持其力学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将局部石块抽空、替换其他材料,

  “变成某种柔软的含糊的东西”,形成一种坚实石块的非坚实感,显示一种力的冲突的美感。多孔型叠砌的堆砌方法,这一类型是利用面来进行切换。以外墙转角为界,陡然切换面与面的表现形式,这是最近用得比较多的手法。“相对于我们的感觉而言,所谓的东西并不是一个物体或者体块,而是不同的面的集合。”

  

  6 小结

  

  本文在对最为传统的砌体的比较典型的建构手法一叠砌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对构成叠砌的因素(叠砌材料、叠砌方式、连接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各因素对叠砌的表现力的影响。通过对现实中出现的一些较新的、有创造性地使用叠砌的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叠砌法在当代表现的新的特点:由叠砌法构建的墙体表面肌理的三维化和编织化。希望借此能够打破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拓展叠砌的使用方法,挖掘其潜在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时代建筑,2002.05.

  [2]赫尔佐格&德梅隆的作品和思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相关内容

  • 冬季建筑施工用盐拌制砌筑砂浆和混凝土的要求
  • 冬季建筑施工用盐拌制砌筑砂浆和混凝土的要求 砌筑工程施工时,当预计连续10天内的平均气温低于5℃时应按冬季施工规定进行,其方法有渗盐砂浆法.冻结法.暖棚法. 渗盐砂浆法就是在砌筑砂浆内掺入一定数量的作为抗冻剂的食盐或氯化钙,来降低水的冰点.当气温≥-10℃时,掺盐砂浆掺食盐量为砌砖3%.砌石4%:气 ...

  • 山西民居的分类和受力特点研究
  • 第3卷第12期2011年12月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cience&education)Vol.3No.12 Dec.2011 山西民居的分类和受力特点研究 孔帅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建工系,陕西 西安710100) 摘要:本文主 ...

  • 开封铁塔_的动力特性研究
  • 第24卷第3期 建筑科学 V01.24.No.32008年3月 BUILDINGSCIENCE Mar.2008 [文章编号]1002.8528(2008)03.0015.04 "开封铁塔"的动力特性研究 岳建伟,王东涛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 ...

  • 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施工规范
  • 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施工规范 加气混凝土砌块是施工过程中为防止混凝土发生裂缝,要注意以下内容: (1)建筑过程中往往需要不同材质的材料,最常见的就是混凝土砌块和钢筋,钢筋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形成一些填充的物料,这样轻质加气混凝土砌块与钢筋混凝土砌块属不同材质的材料,由于物理性能差异引起的墙体裂缝不可避免, ...

  • 民用机场飞行区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MH5005-2002 民用机场飞行区排水工程 施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Drainage Engineering for Airfield Area of Civil Airports 2002- ...

  • 砌筑工程5
  • A.C 砌筑工程 说 明 一.一般说明 (二)墙体材料除加气混凝土砌块.预制混凝土空心砌块的规格系综合考虑外,标准砖.砌块.石的规格如下所示: 1.标准砖:240mm×115mm×53mm 2.硅酸盐砌块:880mm×430mm×240mm 3.条石:1000mm×300mm×300mm或1000m ...

  • 第二章 房屋构造.砌体结构和抗震的基本知识
  • 第二章 房屋构造.砌体结构和抗震的基本知识 2.1 房屋建筑如何分类? 答:(1) 房屋建筑按用途分类 ①工业建筑:供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如机械厂.炼钢厂.造船厂.发电厂.电子元件生产厂.电视机生产厂等.以及附属这些厂房的仓库.变电室.锅炉房.水塔及构筑物. ②民用建筑:供人们居住.生活.学习和 ...

  • 挡土墙作业指导书
  • 审 批 批 准: 审 核: 编 写: 一.准备工作: 1.石砌体用石应选质地坚实.无风化剥落和裂纹的石块,并按 石块规格对各砌筑部位进行分配,每个砌筑部位所用石块要大小搭配,不可先用大块后用小块. 2.砌筑前应清除石块表面的泥垢.水锈等杂质,必要时用水清 洗. 3.在砌筑部位放出石砌体的中心线及边线 ...

  • 建筑及园林工程中的名词解释
  • 建筑及园林工程中的名词解释 1.围堰: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建造永久性水利设施,修建的临时性围护结构.其作用是防止水和土进入建筑物的修建位置,以便在围堰内排水,开挖基坑,修筑建筑物.一般主要用于水工建筑中,除作为正式建筑物的一部分外,围堰一般在用完后拆除. 2.窗台虎头砖:是指窗台下面挑出墙面约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