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 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 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 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 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 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7. 生物内稳态保持机制,有何生态意义? 生物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机制:恒温动物通过体内产温(生理过程);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生态意义: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扩大。
8. 贝格曼规律与阿伦规律。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 的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 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9. 土壤的生态作用,三种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生态作用 :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聚盐性植物特征:
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 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泌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10.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种群的特征?
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个种群个体总数或生物量。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的重要因素。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比例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比例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占该种群个体种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5.性别比例:指一个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害虫雄性个体 破坏性别比例 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空间特征: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11.内禀增长率及其在控制人口方面的意义。 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不受限制时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计算公 式rm=lnR/T 控制人口途径:降低R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T值 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12.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 型(L)。
A 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B 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C Z的增 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13.描述并分析Logistic模型,该模型有何含义。繁殖价值:是指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重要的 意义。 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亲本投资:有机
描述与分析:呈“S”型。具体可分为5个时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期:①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间和资源量。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20.比较两种繁 殖策略(r-选择和K-选择)。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什么指导意义?度增长逐渐变慢;⑤ 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答:具体见下表: 值而饱和。重要的意义: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 21.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种间关群增长模型 的基础;它是农、林、渔业等实践领系是指生活在同一生境中的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r、K种间关系有三大类,即有利、有害、无利无害,具两个参数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体见P100-110
14.举例说明生态入侵现象。 由于人类有意(两偏两竞,寄互捕中原) 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 2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其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 地扩展,主要特征是什么? 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紫答:生物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原产墨西哥,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现已蔓延至要两个基本规律是指产量恒定法则和-3/2法则。25°33’N地区,并向东扩展到广西、贵州境内。前者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它常连接成片,发展成单种优势群落,侵入农田,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的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即危害牲畜,影响林木 生长,成为当地“害草”。 Y=W*d=Ki .后者则是指当种群密度提高时会出现
15.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 “自疏现象”,即W=C*d-a,其中a为一个恒值3/2。 种群空间格局( spatial pattern)定义: 组成23.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要意义? 为种群空间 格局或内分布型(internal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distribution pattern)。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uniform)②随机型( random)③成群型响。研究意义:①他成;③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clumped) 演替。
16.比较主要种群调节假说的优缺点。 ① 气 24.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候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他们的观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种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越相点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他们强调 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竞争排斥原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② 生物学派, 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 程对种群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 调节的决定作用; ③ 食物因素; ④ 自动调节学期共存。 说,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17.简述生物繁殖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25.理解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的含义。 (1)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 生态位: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2)生态学意义:①在现有环境压力下的扩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展性;②对多变环境的适应;③繁殖速度; ④繁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殖潜力;⑤在自然选择条件下的进化速度。 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3)比较而言,无性繁殖在现有环境扩展性、实际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一个种实际占有繁殖速度、繁殖潜力方面优于有性繁殖,但对多变的实际生态空间。 环境的适应性却较差。 26.什么是生物群落?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8.简述动植物 扩散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 答: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答:扩散是指生物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一个生境的过程。动物扩散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如下:①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②可以补充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外貌;②具有一定的种类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组成;③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④形成群落环境;群数量;③扩大种群的颁布区。对于动物来说,扩⑤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⑥一定的动态特征;散可能带来遭到天敌侵袭、存活和繁殖成功率降低⑦一定的分布范围;⑧群落的边界特征。 等诸多风险,但也可能降低暴露给捕食者了染上疾 病的机会,增加遇到资源和配偶的机会。并由于杂 种优势而产生更多的合适后代的机会。
19.理解繁殖价 值、亲本投资、繁殖成本的 27.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答:以发
展比较成熟的植物群落为例,群落组成主要有:①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和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②亚优势种(个体数量和作用仅次于优势种的物种);③伴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但不起主要作用);④偶见种或稀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群落种类组成的研究意义:①群落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②群落学研究一般都从分析种类组成开始。
28.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 答:群落结构的时间格局:主要是指群落波动(如群落季相变化)和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包括水平格局和垂直格局。生态意义:对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的研究是研究群落性质与功能、群落变化或演替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29.简述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答: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具有相邻群落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群落交错区种的数量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也即边缘效应。
生态意义:目前,人类活动正在大范围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形成许多交错带,如城市的民展,工矿的建设,土地的开发等。这些新的交错带,可以控制不同系统之间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对生态系统交错区生物多样性、能流、物流及信息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交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污染物的反应及敏感性,也有助于对变化的环境中怎样对生态交错带加以管理。
30.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因素有:竞争(引起生态位的分化); 捕食(泛化捕食者的捕食强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是呈单峰曲线,具选择性的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提高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
干扰: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干扰对群落种不同层和不同层片的影响是不同的。
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愈高,群落多样性也愈高。
岛屿:广义上的岛屿是指一类群落被其它群落包围而成。岛屿的面积大小、隔离程度均对岛屿生物多样性有影响。
31.干扰理论与生态管理答:干扰理论: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生态管理:如要保护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就不要简单地排除干扰。
32.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 答:MacArthur 的平衡说认为,岛屿上物种数目是迁入和消失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岛屿生态主要内容:①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而变化;②.动态平衡,灭亡种不断被迁入的种所代替;③大岛比小岛能“供养”更多的种;④随岛距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①保护区地点的选择。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首先考虑选择具有最丰富物种的地方作为保护区,另外,特有种、受威胁种和濒危物种也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②保护区的面积。按平衡假说,保护区面积越大,对生物多样性保育越有利。如果保护区被周围相似的生态系统所包围,其面积可小一些,反之,则适当增加保护区面积。③保护区的形状。保护区的最佳形状是圆形,如果狭长形的保护区包含较复杂的生境和植被类型,狭长形保护区反而更好。④一个大保护区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许多研究认为,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几个小保护区好。⑤保护区之间的连接和廊道。一般认为,几个保护区通过廊道连接起来,要比几个相互隔离的保护区好。⑥景观的保护。许多学者现在倾向对整个群落的保护,而景观水平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33.群落结构的平衡说与非平衡说 答:平衡说: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非平衡说: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稳定,存在只是群落的抵抗性和恢复性。
三点不同:①对干扰作用的强调不同;②对时间和变异的注意不同;③是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认识不同。
34.简述群落演替及其类型 答: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代替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演替有很多类型:根据演替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和快速演替;根据演替的基质可以分为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根据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分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根据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内因性演替和外因性演替。
35.阐述主要的演替顶极学说。
答:单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会朝着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极演替,即气候顶极。除气候顶极外,还有亚顶极、偏途顶极、前顶极、超顶极。
多元顶极学说: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只要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以看作顶极群落。
顶极---格局学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格局,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36.你认为毁林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生态问题?答:蒸腾作用的消失;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土壤侵蚀性增加。
37.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①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这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定居过程,因此,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②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环境的改变不利原有部分生物的生存,同时对另一些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促进了演替;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当密度增加时,不但种群内部的关系紧张化了,而且竞争能力强的种群得以充分发展,竞争能力弱的则逐渐缩小地盘,群落发生了演替;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因子者可成为演替的外部因素;⑤人类的活动。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38.在群落演替研究过程中,出现哪两种演替观?
答:经典的演替观:有两个基本点:①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②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个体论演替观:当代的演替观强调个体生活史特征、物种对策以及各种干扰对演替的作用。主要有三种模型:①促进模型。相当于经典演替观;②抑制模型。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的物种,使后来者难以入侵和繁荣;③忍耐模型。认为物种的替代决定于物种的竞争能力。
39.简述我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答:我国的植物群落以“群落生态”为原则,采用3级主要分类单位(植被型、群系、群丛),每一等纺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其系统如下: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亚群丛。根据该分类系统,我国植被分为11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550多个群系,至少几千个群丛。 40.试述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特征。答: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一般特征:①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单位和结构,属于生态学研究的商层次;②内部具有自我调节功能;③能流、物流及信息流是其三大功能;④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取决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一般营养级的数目不超过5-6级;⑤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41.你认为目前关于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①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各种各样的自然生态系统有和谐、高效和健康的共同特点,许多野外研究表明,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比一个退化的更有价值,它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能满足人类物质的需求,还给人类提供生存的优良环境。因此,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合理性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于有效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均有较大的意义。②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研究:生态系统是一个自我调控(Self- regulation)的系统,这方面的研究包括: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自我调控的阈值;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局部和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效应;生物多样性、群落和生态系统与外部限制因素间的作用效应及其机制。③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及其修复的研究:在人为干扰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有大量的生态系统处于不良状态,承载着超负荷的人口和环境负担、水资源枯竭、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在加重等,脆弱、低效和衰退已成为这一类生态系统的明显特征。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逆向演替或对生态系统结构、重要生物资源退化机理及其恢复途径;防止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的处理。④全球生态问题的研究:近几十年来,许多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靠全球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全球变化等。这方面的研究重点在: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应;敏感地带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建立全球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发展模型;提出全球变化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等。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过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道路使人类社会走进了死胡同,人类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是:生态系统资源的分类、配置、替代及其自我维持模型;发展生态工程和高新技术的农业工厂化;探索自然资源的利用途径,不断增加全球物质的现存量;研究生态系统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把生态设计和生态规划结合起来;加强生态系统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保持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
4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金字塔是如何形成的?
答: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由于生态系统中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的,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能量由低到高划分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即生态金字塔。
43.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①对已退化的生态系统,经人为修复使其负反馈系统恢复正常,生态系统就能得到修复。②在生态系统的利用中,不能超过其生态阈值,否则负反馈作用下降,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③生物多样性愈高,结构愈复杂,负反馈功能就愈强,生态平衡就愈稳定。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很重要。
44.试述全球初级生产量概况及分布特点。答:
①陆地初级生产量比水域高。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地球表面1/3,而初级生产量约占全球的2/3;②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由热带雨林、亚热带阔叶林、温带针叶林依次降低;③海洋中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④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垂直变化,如如森林不同层次生产量的排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被层。⑤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早期植物生物量很低,初级生产量不高;随演替进行,生物量逐渐增加,生产量也提高;森林一般在叶面积指数为4时,净初级生产量最高;系统到达顶极时,生物量接近最大,但净生产量反而降低;⑥全球初级生产量分为三个等级:①生产量极低的区域。生产量1000大卡/m2.yr或者更少。大部分海洋和荒漠属于这类区域。辽阔的海洋缺少营养物质,荒漠主要是缺水。②中等生产量区域。生产量为1000-10000大卡/m2.yr。许多草地、沿海区域、深湖和一些农田属于这类区域。这些地区的生产量居于中等水平。③高生产量的区域。生产量大约为10000-20000大卡/m2.yr或者更多。大部分湿地生态系统、河口湾、泉水、珊瑚礁、热带雨林和精耕细作的农田、冲积平原上的植物群落等属于这类区域。
45.目前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答:①收获量测定法;②氧气测定法;③CO2测定法;④放射性标记测定法;⑤叶绿素测定法
46.分解过程和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答:①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②资源质量:单糖分解快,一年失重99%>半纤维>纤维素>木质素;③理化环境: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有机质分解速率高,低温干燥地带,分解速率低。分解速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寒冷的冻原)。
47.简述影响物质循环速度的因素。答:①循环元素的性质。元素化学特性和被生物有机体利用的方式不同所决定的。如CO2周转时间为1 年左右,而大气圈中氮周转时间为100万年。②生物的生长速率。它决定生物对该物质吸收的速率以及该物质在食物网中运动的速度。③有机物分解的速率。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分解者的生存,并使有机体很快分解,供生物重新利用。人类的影响。如开垦农田和砍伐森林引起土壤矿物质的流失,从而影响物质循环的速率。另,化石燃烧把硫和二氧化硫释放大气中。
60.你认为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有何异同?答:同:①两者的植被分布顺序相似;②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貌上也基本相似。异:①纬度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的多。②纬度带的相对连续性,垂直带的相对间断性。 ③纬度带、垂直带植被类型分布顺序的相似性,指群落的优势生活型和外貌,植物种类成分和群落生态结构有很大差异。
61.湿地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答: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在空间上分布在陆地和水域交接的相对稳定的过渡区和生态交错区;在时间上呈现周期性干湿交替的动态变化;在生态上表现为水、陆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兼有水陆特征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湿地的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的双重特性使其具有单纯陆地类型和单纯水域类型所不具有的复杂性质。■特殊的界面系统 湿地是水、陆两种界面交互延伸的一定区域,是水域和陆地过渡形态的自然体。湿地处于大气系统、陆地系统与水体系统的界面交合处,存在联结各界面的水体-陆地-植被-大气界面系统,区别于一般陆地生态系统只具有陆地-植被-大气界面系统和一般水域生态系统只具有的水体-植被-大气界面系统。 ■特殊的景观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湿地区域的多种表现形式,体现为湿地景观的特殊性。湿地的景观也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湿地具有明显的植被、土壤、水位和盐度的梯度变化、斑块变化、时间变化的特征。■特殊的生物类群 湿地生态系统所处的独特的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环境为丰富多彩动植物群落提供了复杂而完备的特殊生境。由于湿地物种种类异常丰富,又有非常高的生物生产力,所以湿地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食物链、食物网。■特殊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湿地土壤不同于一般的陆地土壤,它是在水分过饱和的厌氧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这种环境条件使得湿地有其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湿地土壤在淹水时形成强还原区,但在水体-土壤界面上常有氧化薄层,这不仅影响着碳、氢(水)、氧、氮、磷和硫以及各种生命必需元素在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的各种迁移转化和能量交换过程,也影响着湿地与毗邻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的化学物质交换过程62.红树林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答:生境特征 ①地质地貌:分布于隐蔽海岸,风小浪小,水体运动慢而多淤泥沉积。花岗岩或玄武岩的风化产物。②底质:细质的冲积土,含大量的有机质,含盐量02-2.5%,pH 4-8。③温度:海水温度24-27度,气温20-30度。④海水和潮汐:必不可少。红树林的组成:7个主要群系,即木榄群系、秋茄群系、红树群系、桐花群系、海桑群系、白骨壤群系和水椰群系。对海滩湿地的适应性:根系形成各种适应的根系(表面根、气生根、呼吸根、支柱根等);胎生;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叶片出现旱生结构,具有高渗透压,树皮富含丹宁,也现拒盐或泌盐适应。红树林植物群落分布和演替特点 低潮泥滩带:是红树林先锋植物种类生长的地带。中潮带:是红树林植物生长的繁盛地带。高潮带:是红树林带与陆岸过渡的地带。 红树林区的底栖动物 红树林中占优势的海洋动物是软体动物,还有多毛类、甲壳类及一些特殊鱼类等。63.什么是缀块-廊道-基底模式?如何区分这三类景观结构单元?答:景观生态学家认为,景观由三种结构单元组成,即缀块、廊道、基底,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这种观点被称之为缀块-廊道-基底模式。缀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基底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结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必须指出的是,缀块、廊道、基底的区分往往是相对的。
64.什么是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它们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景观功能是指景观结构与生态迷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结构与功能是动态发展的基础。
65.什么是景观连接度?它对景观功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是指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它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文地理等方面的调查;③确定保护区的面积,以及规划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外围隔离等内容;④制定相应管护计划;⑤制定保护区的中长期保护计划。
73.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含了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1.公平性原则:即代际公平、代内公平•2.持续性原则:调整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要求,在生态系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费标准。•3.系统性原则: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度。景观功能是通过景观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得以控。
表达,而景观连接度是反映景观结构联系的指标,因此,景观连接度是景观功能体系的重要内容。
66.什么是中性模型? 答:是指不包含地形变化、空间聚集性、干扰历史和其他生态学过程及其影响的模型。
67.全球变化的主要现象和研究领域有哪些?答:①温室气体浓度增加;②全球气温升高。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地表年均温升高0.3-0.6度;③海平面上升。据估计,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海平面升高了10-25cm;④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68.你认为目前全球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后果?答: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呼吸和分解。温度和生长季长度是制约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全球变暖使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物提高生产力,而使高温、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②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根据IPCC的分析,假如地表气温上升2-3.5度,气候带将向高纬度地区迁移1度,向高海拔地带迁移100米。导致生物群落的迁移和在地理空间上的再分布;③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的速率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④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群落的变化和物种组成的改变显然使生态系统结构产生重大变化;⑤生态系统的功能;⑥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包括:1.微观层次生态生理学2.生态系统动态的研究3.大范围生态与环境监测。
70.你认为该如何减缓全球变化?答:①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颗粒物的形成。其核心是控制化石能的消耗。途径:提高化石能的能效;开发其他形式的能源。②生态系统管理。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社会必须寻求有效的途径,使其适应并管理环境。③减缓变化的机制,包括技术、管理、法律和教育几个层面进行。
7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类型及保护意义。答: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保护意义:在现代农业育种中,作物与家畜的遗传多样性更具特殊意义;目前,在部分牿的用途不明,它们中许多是人类粮食、医药等宝贵的后备资源。(待补充) 72.假设你主持规划建立一个新的自然保护区,你将如何规划?步骤是什么?答:建立一个新的自然保护区,其关键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保护的对象是什么?在哪里保护?怎样进行保护?据此,我们可按以下步骤来规划自然保护区:①对保护对象进行评估,包括与保护对象有关的其它生物的评估;②对保护区进行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 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 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 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 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 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7. 生物内稳态保持机制,有何生态意义? 生物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机制:恒温动物通过体内产温(生理过程);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生态意义: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扩大。
8. 贝格曼规律与阿伦规律。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 的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 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9. 土壤的生态作用,三种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生态作用 :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聚盐性植物特征:
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 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泌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10.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种群的特征?
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个种群个体总数或生物量。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的重要因素。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比例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比例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占该种群个体种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5.性别比例:指一个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害虫雄性个体 破坏性别比例 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空间特征: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11.内禀增长率及其在控制人口方面的意义。 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不受限制时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计算公 式rm=lnR/T 控制人口途径:降低R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T值 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12.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 型(L)。
A 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B 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C Z的增 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13.描述并分析Logistic模型,该模型有何含义。繁殖价值:是指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重要的 意义。 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亲本投资:有机
描述与分析:呈“S”型。具体可分为5个时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期:①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间和资源量。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20.比较两种繁 殖策略(r-选择和K-选择)。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什么指导意义?度增长逐渐变慢;⑤ 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答:具体见下表: 值而饱和。重要的意义: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 21.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种间关群增长模型 的基础;它是农、林、渔业等实践领系是指生活在同一生境中的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r、K种间关系有三大类,即有利、有害、无利无害,具两个参数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体见P100-110
14.举例说明生态入侵现象。 由于人类有意(两偏两竞,寄互捕中原) 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 2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其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 地扩展,主要特征是什么? 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紫答:生物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原产墨西哥,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现已蔓延至要两个基本规律是指产量恒定法则和-3/2法则。25°33’N地区,并向东扩展到广西、贵州境内。前者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它常连接成片,发展成单种优势群落,侵入农田,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的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即危害牲畜,影响林木 生长,成为当地“害草”。 Y=W*d=Ki .后者则是指当种群密度提高时会出现
15.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 “自疏现象”,即W=C*d-a,其中a为一个恒值3/2。 种群空间格局( spatial pattern)定义: 组成23.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要意义? 为种群空间 格局或内分布型(internal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distribution pattern)。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uniform)②随机型( random)③成群型响。研究意义:①他成;③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clumped) 演替。
16.比较主要种群调节假说的优缺点。 ① 气 24.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候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他们的观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种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越相点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他们强调 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竞争排斥原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② 生物学派, 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 程对种群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 调节的决定作用; ③ 食物因素; ④ 自动调节学期共存。 说,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17.简述生物繁殖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25.理解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的含义。 (1)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 生态位: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2)生态学意义:①在现有环境压力下的扩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展性;②对多变环境的适应;③繁殖速度; ④繁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殖潜力;⑤在自然选择条件下的进化速度。 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3)比较而言,无性繁殖在现有环境扩展性、实际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一个种实际占有繁殖速度、繁殖潜力方面优于有性繁殖,但对多变的实际生态空间。 环境的适应性却较差。 26.什么是生物群落?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8.简述动植物 扩散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 答: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答:扩散是指生物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一个生境的过程。动物扩散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如下:①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②可以补充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外貌;②具有一定的种类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组成;③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④形成群落环境;群数量;③扩大种群的颁布区。对于动物来说,扩⑤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⑥一定的动态特征;散可能带来遭到天敌侵袭、存活和繁殖成功率降低⑦一定的分布范围;⑧群落的边界特征。 等诸多风险,但也可能降低暴露给捕食者了染上疾 病的机会,增加遇到资源和配偶的机会。并由于杂 种优势而产生更多的合适后代的机会。
19.理解繁殖价 值、亲本投资、繁殖成本的 27.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答:以发
展比较成熟的植物群落为例,群落组成主要有:①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和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②亚优势种(个体数量和作用仅次于优势种的物种);③伴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但不起主要作用);④偶见种或稀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群落种类组成的研究意义:①群落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②群落学研究一般都从分析种类组成开始。
28.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 答:群落结构的时间格局:主要是指群落波动(如群落季相变化)和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包括水平格局和垂直格局。生态意义:对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的研究是研究群落性质与功能、群落变化或演替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29.简述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答: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具有相邻群落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群落交错区种的数量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也即边缘效应。
生态意义:目前,人类活动正在大范围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形成许多交错带,如城市的民展,工矿的建设,土地的开发等。这些新的交错带,可以控制不同系统之间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对生态系统交错区生物多样性、能流、物流及信息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交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污染物的反应及敏感性,也有助于对变化的环境中怎样对生态交错带加以管理。
30.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因素有:竞争(引起生态位的分化); 捕食(泛化捕食者的捕食强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是呈单峰曲线,具选择性的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提高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
干扰: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干扰对群落种不同层和不同层片的影响是不同的。
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愈高,群落多样性也愈高。
岛屿:广义上的岛屿是指一类群落被其它群落包围而成。岛屿的面积大小、隔离程度均对岛屿生物多样性有影响。
31.干扰理论与生态管理答:干扰理论: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生态管理:如要保护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就不要简单地排除干扰。
32.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 答:MacArthur 的平衡说认为,岛屿上物种数目是迁入和消失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岛屿生态主要内容:①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而变化;②.动态平衡,灭亡种不断被迁入的种所代替;③大岛比小岛能“供养”更多的种;④随岛距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①保护区地点的选择。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首先考虑选择具有最丰富物种的地方作为保护区,另外,特有种、受威胁种和濒危物种也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②保护区的面积。按平衡假说,保护区面积越大,对生物多样性保育越有利。如果保护区被周围相似的生态系统所包围,其面积可小一些,反之,则适当增加保护区面积。③保护区的形状。保护区的最佳形状是圆形,如果狭长形的保护区包含较复杂的生境和植被类型,狭长形保护区反而更好。④一个大保护区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许多研究认为,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几个小保护区好。⑤保护区之间的连接和廊道。一般认为,几个保护区通过廊道连接起来,要比几个相互隔离的保护区好。⑥景观的保护。许多学者现在倾向对整个群落的保护,而景观水平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33.群落结构的平衡说与非平衡说 答:平衡说: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非平衡说: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稳定,存在只是群落的抵抗性和恢复性。
三点不同:①对干扰作用的强调不同;②对时间和变异的注意不同;③是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认识不同。
34.简述群落演替及其类型 答: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代替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演替有很多类型:根据演替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和快速演替;根据演替的基质可以分为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根据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分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根据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内因性演替和外因性演替。
35.阐述主要的演替顶极学说。
答:单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会朝着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极演替,即气候顶极。除气候顶极外,还有亚顶极、偏途顶极、前顶极、超顶极。
多元顶极学说: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只要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以看作顶极群落。
顶极---格局学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格局,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36.你认为毁林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生态问题?答:蒸腾作用的消失;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土壤侵蚀性增加。
37.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①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这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定居过程,因此,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②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环境的改变不利原有部分生物的生存,同时对另一些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促进了演替;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当密度增加时,不但种群内部的关系紧张化了,而且竞争能力强的种群得以充分发展,竞争能力弱的则逐渐缩小地盘,群落发生了演替;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因子者可成为演替的外部因素;⑤人类的活动。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38.在群落演替研究过程中,出现哪两种演替观?
答:经典的演替观:有两个基本点:①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②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个体论演替观:当代的演替观强调个体生活史特征、物种对策以及各种干扰对演替的作用。主要有三种模型:①促进模型。相当于经典演替观;②抑制模型。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的物种,使后来者难以入侵和繁荣;③忍耐模型。认为物种的替代决定于物种的竞争能力。
39.简述我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答:我国的植物群落以“群落生态”为原则,采用3级主要分类单位(植被型、群系、群丛),每一等纺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其系统如下: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亚群丛。根据该分类系统,我国植被分为11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550多个群系,至少几千个群丛。 40.试述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特征。答: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一般特征:①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单位和结构,属于生态学研究的商层次;②内部具有自我调节功能;③能流、物流及信息流是其三大功能;④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取决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一般营养级的数目不超过5-6级;⑤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41.你认为目前关于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①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各种各样的自然生态系统有和谐、高效和健康的共同特点,许多野外研究表明,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比一个退化的更有价值,它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能满足人类物质的需求,还给人类提供生存的优良环境。因此,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合理性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于有效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均有较大的意义。②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研究:生态系统是一个自我调控(Self- regulation)的系统,这方面的研究包括: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自我调控的阈值;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局部和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效应;生物多样性、群落和生态系统与外部限制因素间的作用效应及其机制。③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及其修复的研究:在人为干扰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有大量的生态系统处于不良状态,承载着超负荷的人口和环境负担、水资源枯竭、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在加重等,脆弱、低效和衰退已成为这一类生态系统的明显特征。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逆向演替或对生态系统结构、重要生物资源退化机理及其恢复途径;防止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的处理。④全球生态问题的研究:近几十年来,许多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靠全球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全球变化等。这方面的研究重点在: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应;敏感地带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建立全球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发展模型;提出全球变化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等。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过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道路使人类社会走进了死胡同,人类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是:生态系统资源的分类、配置、替代及其自我维持模型;发展生态工程和高新技术的农业工厂化;探索自然资源的利用途径,不断增加全球物质的现存量;研究生态系统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把生态设计和生态规划结合起来;加强生态系统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保持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
4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金字塔是如何形成的?
答: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由于生态系统中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的,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能量由低到高划分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即生态金字塔。
43.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①对已退化的生态系统,经人为修复使其负反馈系统恢复正常,生态系统就能得到修复。②在生态系统的利用中,不能超过其生态阈值,否则负反馈作用下降,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③生物多样性愈高,结构愈复杂,负反馈功能就愈强,生态平衡就愈稳定。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很重要。
44.试述全球初级生产量概况及分布特点。答:
①陆地初级生产量比水域高。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地球表面1/3,而初级生产量约占全球的2/3;②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由热带雨林、亚热带阔叶林、温带针叶林依次降低;③海洋中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④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垂直变化,如如森林不同层次生产量的排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被层。⑤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早期植物生物量很低,初级生产量不高;随演替进行,生物量逐渐增加,生产量也提高;森林一般在叶面积指数为4时,净初级生产量最高;系统到达顶极时,生物量接近最大,但净生产量反而降低;⑥全球初级生产量分为三个等级:①生产量极低的区域。生产量1000大卡/m2.yr或者更少。大部分海洋和荒漠属于这类区域。辽阔的海洋缺少营养物质,荒漠主要是缺水。②中等生产量区域。生产量为1000-10000大卡/m2.yr。许多草地、沿海区域、深湖和一些农田属于这类区域。这些地区的生产量居于中等水平。③高生产量的区域。生产量大约为10000-20000大卡/m2.yr或者更多。大部分湿地生态系统、河口湾、泉水、珊瑚礁、热带雨林和精耕细作的农田、冲积平原上的植物群落等属于这类区域。
45.目前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答:①收获量测定法;②氧气测定法;③CO2测定法;④放射性标记测定法;⑤叶绿素测定法
46.分解过程和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答:①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②资源质量:单糖分解快,一年失重99%>半纤维>纤维素>木质素;③理化环境: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有机质分解速率高,低温干燥地带,分解速率低。分解速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寒冷的冻原)。
47.简述影响物质循环速度的因素。答:①循环元素的性质。元素化学特性和被生物有机体利用的方式不同所决定的。如CO2周转时间为1 年左右,而大气圈中氮周转时间为100万年。②生物的生长速率。它决定生物对该物质吸收的速率以及该物质在食物网中运动的速度。③有机物分解的速率。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分解者的生存,并使有机体很快分解,供生物重新利用。人类的影响。如开垦农田和砍伐森林引起土壤矿物质的流失,从而影响物质循环的速率。另,化石燃烧把硫和二氧化硫释放大气中。
60.你认为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有何异同?答:同:①两者的植被分布顺序相似;②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貌上也基本相似。异:①纬度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的多。②纬度带的相对连续性,垂直带的相对间断性。 ③纬度带、垂直带植被类型分布顺序的相似性,指群落的优势生活型和外貌,植物种类成分和群落生态结构有很大差异。
61.湿地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答: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在空间上分布在陆地和水域交接的相对稳定的过渡区和生态交错区;在时间上呈现周期性干湿交替的动态变化;在生态上表现为水、陆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兼有水陆特征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湿地的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的双重特性使其具有单纯陆地类型和单纯水域类型所不具有的复杂性质。■特殊的界面系统 湿地是水、陆两种界面交互延伸的一定区域,是水域和陆地过渡形态的自然体。湿地处于大气系统、陆地系统与水体系统的界面交合处,存在联结各界面的水体-陆地-植被-大气界面系统,区别于一般陆地生态系统只具有陆地-植被-大气界面系统和一般水域生态系统只具有的水体-植被-大气界面系统。 ■特殊的景观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湿地区域的多种表现形式,体现为湿地景观的特殊性。湿地的景观也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湿地具有明显的植被、土壤、水位和盐度的梯度变化、斑块变化、时间变化的特征。■特殊的生物类群 湿地生态系统所处的独特的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环境为丰富多彩动植物群落提供了复杂而完备的特殊生境。由于湿地物种种类异常丰富,又有非常高的生物生产力,所以湿地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食物链、食物网。■特殊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湿地土壤不同于一般的陆地土壤,它是在水分过饱和的厌氧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这种环境条件使得湿地有其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湿地土壤在淹水时形成强还原区,但在水体-土壤界面上常有氧化薄层,这不仅影响着碳、氢(水)、氧、氮、磷和硫以及各种生命必需元素在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的各种迁移转化和能量交换过程,也影响着湿地与毗邻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的化学物质交换过程62.红树林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答:生境特征 ①地质地貌:分布于隐蔽海岸,风小浪小,水体运动慢而多淤泥沉积。花岗岩或玄武岩的风化产物。②底质:细质的冲积土,含大量的有机质,含盐量02-2.5%,pH 4-8。③温度:海水温度24-27度,气温20-30度。④海水和潮汐:必不可少。红树林的组成:7个主要群系,即木榄群系、秋茄群系、红树群系、桐花群系、海桑群系、白骨壤群系和水椰群系。对海滩湿地的适应性:根系形成各种适应的根系(表面根、气生根、呼吸根、支柱根等);胎生;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叶片出现旱生结构,具有高渗透压,树皮富含丹宁,也现拒盐或泌盐适应。红树林植物群落分布和演替特点 低潮泥滩带:是红树林先锋植物种类生长的地带。中潮带:是红树林植物生长的繁盛地带。高潮带:是红树林带与陆岸过渡的地带。 红树林区的底栖动物 红树林中占优势的海洋动物是软体动物,还有多毛类、甲壳类及一些特殊鱼类等。63.什么是缀块-廊道-基底模式?如何区分这三类景观结构单元?答:景观生态学家认为,景观由三种结构单元组成,即缀块、廊道、基底,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这种观点被称之为缀块-廊道-基底模式。缀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基底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结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必须指出的是,缀块、廊道、基底的区分往往是相对的。
64.什么是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它们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景观功能是指景观结构与生态迷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结构与功能是动态发展的基础。
65.什么是景观连接度?它对景观功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是指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它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文地理等方面的调查;③确定保护区的面积,以及规划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外围隔离等内容;④制定相应管护计划;⑤制定保护区的中长期保护计划。
73.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含了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1.公平性原则:即代际公平、代内公平•2.持续性原则:调整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要求,在生态系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费标准。•3.系统性原则: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度。景观功能是通过景观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得以控。
表达,而景观连接度是反映景观结构联系的指标,因此,景观连接度是景观功能体系的重要内容。
66.什么是中性模型? 答:是指不包含地形变化、空间聚集性、干扰历史和其他生态学过程及其影响的模型。
67.全球变化的主要现象和研究领域有哪些?答:①温室气体浓度增加;②全球气温升高。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地表年均温升高0.3-0.6度;③海平面上升。据估计,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海平面升高了10-25cm;④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68.你认为目前全球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后果?答: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呼吸和分解。温度和生长季长度是制约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全球变暖使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物提高生产力,而使高温、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②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根据IPCC的分析,假如地表气温上升2-3.5度,气候带将向高纬度地区迁移1度,向高海拔地带迁移100米。导致生物群落的迁移和在地理空间上的再分布;③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的速率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④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群落的变化和物种组成的改变显然使生态系统结构产生重大变化;⑤生态系统的功能;⑥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包括:1.微观层次生态生理学2.生态系统动态的研究3.大范围生态与环境监测。
70.你认为该如何减缓全球变化?答:①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颗粒物的形成。其核心是控制化石能的消耗。途径:提高化石能的能效;开发其他形式的能源。②生态系统管理。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社会必须寻求有效的途径,使其适应并管理环境。③减缓变化的机制,包括技术、管理、法律和教育几个层面进行。
7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类型及保护意义。答: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保护意义:在现代农业育种中,作物与家畜的遗传多样性更具特殊意义;目前,在部分牿的用途不明,它们中许多是人类粮食、医药等宝贵的后备资源。(待补充) 72.假设你主持规划建立一个新的自然保护区,你将如何规划?步骤是什么?答:建立一个新的自然保护区,其关键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保护的对象是什么?在哪里保护?怎样进行保护?据此,我们可按以下步骤来规划自然保护区:①对保护对象进行评估,包括与保护对象有关的其它生物的评估;②对保护区进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