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风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六课《岩石的风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体验科学探究重证据,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性。
2、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想象,能对岩石的最终变化结果进行合理推想,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
2、理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1、风化的岩石若干块
2、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凉水
3、带盖塑料瓶、碎砖块(蒸发皿)、水
塑料培养皿(汇报时盛放碎砖块,在实物展台)
4、实验记录单
教师演示:
1、未风化的一块坚硬的岩石、锤子
2、课件(有关岩石风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石膏面、水、纸杯、小勺子、筷子、盘子、黄豆
(课前准备)实验结果展示
一、创设情境,形成认知冲突,提出问题。
1、谈话: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一块岩石)
谁来用这把锤子来敲一敲,告诉大家有什么感受。(坚硬)
2、形成认知冲突:
⑴呈现典型材料,初步形成认知冲突:每一小组的抽屉里也有一块岩石(风化的岩石),拿出来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表面有洞;非常疏松,稍微一碰就会脱落下来……)
⑵教师过渡:岩石本身是很坚硬的,除非我们用很大的外力,比如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这些岩石怎么这么脆弱呢?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一些这样的情景。
⑶丰富感性认知,加深认知冲突:播放图片(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一块巨石被分割成四五块,山脚下堆积着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岩石缝里长出了树……)
⑷提出问题:你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为什么这些岩石会破碎?什么原因使这些岩石破碎的?)
学生小组讨论,把自己或小组的观点记录下来。讨论完毕,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总结。)
【图片揭示了自然界中引起岩石风化的几种力量:水、风、植物等。可以为学生的交流、谈话提供有益的启迪。通过观察、讨论,学生们可以明白大自然中各种岩石,不同环境中的岩石在形态上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环境中的岩石也有微笑的差别,因为岩石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二、探究活动
(一)猜想岩石风化的原因(主要三方面:温差、流水、植物)
1、猜想:自然界中哪些原因会对岩石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让岩石破
碎呢?
2、汇报交流。教师梳理:温差、流水、植物……
注意: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每个原因都要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合理的推想,让每个孩子真正从心里认同。
(二)设计模拟实验
大家的猜想很有道理,可是科学是讲事实讲证据的,怎么办?(实验)我们就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一下自然界中 “流水、温差”对岩石的影响。
1、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梳理引导。强调两点:岩石的变化;反复多次;
(三)分组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岩石风化的原因
1、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
2、汇报交流:在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从实验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3、加强反思整理,引发深入思考。
思考:在模拟实验中,岩石所受到的影响,和真实的自然界中岩石所受到的影响,
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同时作用、漫长时间)
引导:还有什么原因会对岩石造成这么的影响,让岩石破碎?(其他因素)
机动: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处理“植物”对岩石的影响。(教师演示实验)
4、进一步丰富感性认知。(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资料。)
5、风化的概念:
⑴现在,谁能说一说:自然界中哪些原因会让岩石破碎呢?
⑵风化的概念:岩石在自然界中,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叫做风化。
三、知识应用,拓展延伸。
1、课件播放图片:各种奇特的岩石造型
⑴由于岩石的风化作用,也形成了许多美丽奇特的岩石造型。 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请你猜想一下:经过几千万年后,这些岩石造型会有什么变化?
3、课下延伸:(是啊多可惜啊)我们祖国有许多著名的石刻和石雕,为了保护它们,减缓风化的进程,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课下查阅有关资料,继续研究。
教后反思;
1. 成功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矛盾——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来。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过对两块岩石的比较,不用教师说一句话,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岩石,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疏松,手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 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地验证某个事物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事实,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在常识
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从头到尾观察、实验几遍。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如下:1、认识风化的岩石,提出研究的问题。2、自我探究风化原因。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3)探究形式的多样性。
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对话,当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后,师:“这是不是结论?”生:“不是”。师:“怎么办?”生:“实验”。把验证假设的途径固定在单一的“实验”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本课中,学生提出 了多种验证假设的方法:实验、查资料、问老师、上网„„。
(4)应用探究成果。
人们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累加知识,而是要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探究了岩石风化的原因后,有学生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了“亿万年后的蒙山会有什么变化?”这样一个很开放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提了一个更有价值和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亿万年后,地球上是不是只有土壤而没有了岩石?这说明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把目光关注到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并能够试着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我在欣喜之余,把这两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让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外应用课堂中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究。
2.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调控课堂教学的水平。在上课前,自己的教案上标明的教师提问有15次,但在课堂中的提问次数大大多于15次。
提问主要集中在观察、实验结束后的研讨交流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平时缺少这么长时间的探究经历,学生接受任务后不知所措,所以教师指导性的提问居多;二是我们的学生能够想得很多,但在汇报的过程中不能把想的内容充分的表述出来,教师引导性的提问较多。致使课堂上大问题内包含了为数不少的小问题。提问数量的增加,减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挤压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北园小学
李聪
《岩石的风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六课《岩石的风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体验科学探究重证据,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性。
2、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想象,能对岩石的最终变化结果进行合理推想,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
2、理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1、风化的岩石若干块
2、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凉水
3、带盖塑料瓶、碎砖块(蒸发皿)、水
塑料培养皿(汇报时盛放碎砖块,在实物展台)
4、实验记录单
教师演示:
1、未风化的一块坚硬的岩石、锤子
2、课件(有关岩石风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石膏面、水、纸杯、小勺子、筷子、盘子、黄豆
(课前准备)实验结果展示
一、创设情境,形成认知冲突,提出问题。
1、谈话: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一块岩石)
谁来用这把锤子来敲一敲,告诉大家有什么感受。(坚硬)
2、形成认知冲突:
⑴呈现典型材料,初步形成认知冲突:每一小组的抽屉里也有一块岩石(风化的岩石),拿出来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表面有洞;非常疏松,稍微一碰就会脱落下来……)
⑵教师过渡:岩石本身是很坚硬的,除非我们用很大的外力,比如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这些岩石怎么这么脆弱呢?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一些这样的情景。
⑶丰富感性认知,加深认知冲突:播放图片(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一块巨石被分割成四五块,山脚下堆积着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岩石缝里长出了树……)
⑷提出问题:你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为什么这些岩石会破碎?什么原因使这些岩石破碎的?)
学生小组讨论,把自己或小组的观点记录下来。讨论完毕,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总结。)
【图片揭示了自然界中引起岩石风化的几种力量:水、风、植物等。可以为学生的交流、谈话提供有益的启迪。通过观察、讨论,学生们可以明白大自然中各种岩石,不同环境中的岩石在形态上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环境中的岩石也有微笑的差别,因为岩石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二、探究活动
(一)猜想岩石风化的原因(主要三方面:温差、流水、植物)
1、猜想:自然界中哪些原因会对岩石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让岩石破
碎呢?
2、汇报交流。教师梳理:温差、流水、植物……
注意: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每个原因都要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合理的推想,让每个孩子真正从心里认同。
(二)设计模拟实验
大家的猜想很有道理,可是科学是讲事实讲证据的,怎么办?(实验)我们就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一下自然界中 “流水、温差”对岩石的影响。
1、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梳理引导。强调两点:岩石的变化;反复多次;
(三)分组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岩石风化的原因
1、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
2、汇报交流:在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从实验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3、加强反思整理,引发深入思考。
思考:在模拟实验中,岩石所受到的影响,和真实的自然界中岩石所受到的影响,
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同时作用、漫长时间)
引导:还有什么原因会对岩石造成这么的影响,让岩石破碎?(其他因素)
机动: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处理“植物”对岩石的影响。(教师演示实验)
4、进一步丰富感性认知。(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资料。)
5、风化的概念:
⑴现在,谁能说一说:自然界中哪些原因会让岩石破碎呢?
⑵风化的概念:岩石在自然界中,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叫做风化。
三、知识应用,拓展延伸。
1、课件播放图片:各种奇特的岩石造型
⑴由于岩石的风化作用,也形成了许多美丽奇特的岩石造型。 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请你猜想一下:经过几千万年后,这些岩石造型会有什么变化?
3、课下延伸:(是啊多可惜啊)我们祖国有许多著名的石刻和石雕,为了保护它们,减缓风化的进程,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课下查阅有关资料,继续研究。
教后反思;
1. 成功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矛盾——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来。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过对两块岩石的比较,不用教师说一句话,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岩石,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疏松,手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 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地验证某个事物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事实,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在常识
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从头到尾观察、实验几遍。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如下:1、认识风化的岩石,提出研究的问题。2、自我探究风化原因。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3)探究形式的多样性。
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对话,当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后,师:“这是不是结论?”生:“不是”。师:“怎么办?”生:“实验”。把验证假设的途径固定在单一的“实验”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本课中,学生提出 了多种验证假设的方法:实验、查资料、问老师、上网„„。
(4)应用探究成果。
人们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累加知识,而是要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探究了岩石风化的原因后,有学生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了“亿万年后的蒙山会有什么变化?”这样一个很开放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提了一个更有价值和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亿万年后,地球上是不是只有土壤而没有了岩石?这说明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把目光关注到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并能够试着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我在欣喜之余,把这两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让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外应用课堂中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究。
2.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调控课堂教学的水平。在上课前,自己的教案上标明的教师提问有15次,但在课堂中的提问次数大大多于15次。
提问主要集中在观察、实验结束后的研讨交流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平时缺少这么长时间的探究经历,学生接受任务后不知所措,所以教师指导性的提问居多;二是我们的学生能够想得很多,但在汇报的过程中不能把想的内容充分的表述出来,教师引导性的提问较多。致使课堂上大问题内包含了为数不少的小问题。提问数量的增加,减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挤压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北园小学
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