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吾庐”——徽州遗存散纪
作者:廖培 提交日期:2008-10-6 15:04:00
皖南徽州民居白墙黑瓦,檐牙高啄的建筑散落于黄山白岳之间,我曾流连忘返青砖小瓦马头墙,狭窄的巷弄,黑洞洞的铲窗,鳞次栉比的屋宇,以及村头水口繁胜的幽林。徽州民居是汉民族地方文化留存至今的表象,民宅、宗祠、雕品、牌坊、风俗、人情及青山下灿烂的夕阳。我有机会去许多村落写生,密集的村宅,巴掌大的天井,掩映着许多的故事。
宗祠
古黟南屏是个“迷宫”,还如几百年间一样着,小桥、流水、古樟、田畴、茶园,村落像一团凝固的血迹,仿佛是历史的见证。使我们今天住在方格子公寓里的人们还有机会,不,还有时间躺在“四水归堂”的建筑里,领享古人无与伦比的创造。
一进南屏村,心头怦然乱跳,脚步轻缓,怯怯的环顾,墙还是墙,陡峭的,高高的,青灰色,色彩斑驳点点,气韵也十分委和;却下的坑洼青石板,光洁如晶,被铺排的大大方方,明明净净。我恍地踩在悠远的历史的脊背上,不由地跟上了古人的身影与情绪,仿佛这些民宅陡然变得富有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南屏村计拥有三百多幢明清徽商民宅,还保留八个大小的祠堂群。叶氏是南屏的大姓,相传四世祖叶奎光于明成化二年(1466)当过山西岚县县令,村里主祠“序秩堂”就是为他建造的。进祠堂大门,便被一堵护佑祠堂的高大的照壁挡住了,这堵照壁是一般祠堂没有的,因为南屏疃前有条终年流淌的溪水,流水似乎能够把时间、官运与财富带走,于是便建造了这堵照壁,以围拢叶氏家族长久繁荣;门两边是雕刻精美的石鼓,粗壮的石柱托起硕厚的额枋与曲梁,感觉气派不凡。抬头便是“序秩堂”一块巨匾。我从边侧门进入仪门,只有重大祭祀活动或贵人光顾,才把仪门全部打开;只见庭院里桂林繁华,石板砌成的甬道两旁是丹墀,我来到露台边,露台是族人祭祀天地、先人焚香秉烛的地方,又叫拜台;随后就是大厅,又叫享堂,这里是族长在列祖列宗面前组织族人学习族规、祠规、家法,教育、训导后人的地方,堂内由八十六根白果木柱支撑的重重叠叠梁枋,根根壮观精巧,木柱上悬挂“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等联句,横额上悬挂有“进士”、“松筠操节”等匾额。最后一进是寝殿,放置祖宗牌位的地方,殿堂内悬挂“钦点翰林”、“御赐翰林”、“钦点知县”等巨匾,真是个古色古香的殿堂。整个建筑歇山重檐,端庄典雅。在封建祠堂中,宗祠、支祠、家祠、享堂各有自己的内涵,并在建筑面积上有严格的区分,这幢建于清初的叶氏宗祠,高高矗立于村落中,象征着封建宗族与礼制的权威。
宗祠是徽州作为家族精神维系的中枢。我去过素有江南第一村的呈坎,富丽堂皇的“宝伦阁”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是呈坎罗氏东舒公祠堂,其寝殿门开十一间,仅比北京故宫太和殿少二个开间,整个建筑雕刻十分精细,石栏、檐柱和金柱上的雀替皆花饰精湛,云浪花卷美不胜收,阁内井藻剥落的色彩隐约的能看到当年严正的身影。山坳里建造如此宏伟祠堂,其寓意显而易见。当地人称之为新祠堂,而距落成已经近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不过老的罗氏宗祠还在。歙县的郑村,有幢郑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系四柱三间五楼建筑,进门就是一个青黑色的宗祠坊,就像宝伦阁一样,可惜的是宝伦阁前的宗祠坊已经不知所终,但看到了拴马柱,下马石,旗杆石,以及宗祠坊遗存的石础。郑氏宗祠装饰皆工丽精美的,枋额上遍雕彩绘纹饰,木雕、石雕、砖雕,遍雕花鸟走兽人物典故,皆栩栩如生。国学大师胡适家乡绩溪县上庄的胡氏宗祠,存留至今的落地木门上的十幅浅浮雕荷花图,刻画精湛,寓意深刻,引得多少游人赞叹。古代徽州一府六县村村建有祠堂,“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百代祠堂古,千村世族和”,这些正是徽州强盛的宗族社会的写照。清代一首《黟山杂咏》云:
祠堂高耸郁云烟,松柏苍苍不记年。
最爱土风犹近古,苏公族谱范公田。
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忠在《乡土中国·徽州》中说:“所谓苏公族谱范公田,是指北宋中叶苏洵和范仲淹对家族制度的悉心创设。苏洵所撰的《眉山苏氏族谱》,据说可算是近世家谱的最初样式;而范仲淹在其家乡平江(今苏州)广置义田,则使范氏族人‘日有食,岁有衣’,举凡婚嫁丧葬,都可以得到义田的赈济。与此一脉相承,徽州的家族也纷纷捐置义田,扶孤恤贫,济急周乏;并建构祠宇,作为岁时俎豆之地。在当地,大族都有宗祠香火堂。有的村落还不止一个宗祠,除了总祠外,还有支祠和家祠。同一姓氏的直系亲属围绕着自己的‘家祠’建造住宅,而‘家祠’的建筑则环绕在‘支祠’周围;‘支祠’是同一姓氏、同一脉繁衍的后代亲属所共建,它们簇拥于‘宗祠’的周围;而‘宗祠’则为同一姓氏的总祠。通过家祠、支祠、宗祠之间一层层的统属关系,徽州的血缘组织呈现出宛如银桂般的枝枝桠桠——这就是由毛泽东所概括的‘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
徽州在晋时称新安郡和歙州,宋徽宗三年(1121)始改歙州为徽州,下辖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历史上中原地区的三次大动荡是徽州居民的主要来源,即东晋、南宋的南迁和唐未的黄巢之乱。民国《歙县志》载:“邑中各姓,以程、汪为最古,族亦最繁,忠壮越国之遗泽长矣。其余各大族,半皆由北南迁。举其时,则晋、宋两南渡,及唐未避黄巢之乱。”由于中原世家大族的迁徙入徽,而徽州环山对峙,山丘绵亘,交通不便,长年无兵燹之灾的特点,致使徽州宗族组织得到强化,儒风犹在,忠孝礼义仁廉耻牌坊族谱中的风物,至今还能从散落于古村片瓯中的远古作揖般的故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故曰新安之地乃汉民族留存至今的表象。
由于长年的人口繁殖,徽州“八山一水一分田”这样的地理事实,造成居民土地的压力沉重。离开拥挤的土地,读书外出作官与科场失败后的经商致富就成了徽州人的出路。明万历《歙县志》上载:“出贾既多,土田不重。”然而,毕竟封建社会讲究的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位的,故不得已才为商为贾。在封建社会,商人是下民。士、农、工、商,古代社会结构的四种人,其分工不同,社会地位也不同。“士”是上层人物,“农”是社会的根本,“工”、“商”为未。培“本”而抑“未”是传统的思想。不想徽州商帮却成了明清十大商帮之一,而且还辉煌了三百年。有佚名人撰联云:“桃花源里古民殊,木刻砖雕太守书;忍把孩童丢出去,经商为是富民途。”但科场风云也成就了众多徽州人。在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在环街绕巷的观望中,在躬耕世家“履复堂”的立柱上,看到悬挂着的这样一幅楹联。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又在另一处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宏村”的民居里,清咸丰、道光年间的江南富豪汪定贵营建的巨宅“承志堂”的二进大堂的两根立柱上,亦悬挂着一幅处世楹联。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续汉书。”村落里好儒之风炽热。清代的徽州,财富的累积,更加激励了青年同乡读书的热情,县志上就说几乎“十户之村,无废诵读”。明清两代,徽州状元、进士无数,俗云有“连殿三进士,十里四翰林”、“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父子宰相,同胞翰林”的赞誉。在一幢残破的老宅里,我曾见到一幅这样的楹联。
甲第鼎新高大门闾萦驷马,华堂钟秀绵延福泽起人龙。
此联笔力秀美。联中的意思是中了进士,就可以光宗耀祖,衣轻裘车马肥,福泽后代。
至今看到南屏村良好的建筑物顿感惊讶。南屏有个半春园,民国时期有苦茶诗会,据说鸳鸯蝴蝶派作家周瘦鹃来过;张艺谋在这里拍摄电影《菊豆》,更使村落名声远播。巩俐在南屏找到了一个既让人激赏又让人隐愤的人物故事。我在村里踽踽浏览,有村民揽住我,给我看他的祖谱,看光绪时的村貌图,那时南屏还是一个严密整饬的村落,建筑布局次序井然,依托着山势紧紧地把族人聚陇在一处,可是,如今景色依旧,事是人非。我特别注意了它依靠的山峦,横亘在天际的青山,群峦深邃相互倚挽,恍地把南屏拥抱进怀里,峰峦上一抹白云淡淡的飞逝。南屏因村后山峦如屏而得名。古时的黟县道路崎岖艰难,唯其如此才避开了历史上的战争,各种灾祸的肆虐等等。在相对平稳闲适的农耕岁月里,村落被打开了,先是文人艺术家的到来,而后是旅行家游客。
民宅
古黟宏村,说是天下独一的古代牛形村。进入村头是个漪澜的湖塘“南湖”, 看上去极静穆,围绕湖塘水的参天古木,缠绕着青绿绿的杂藤,藤蔓连着枝冠,显得苍茫如盖,湖水清碧树木黝黑。浓荫的枝叶倒影映在湖里,给荷花满湖的水面上映成了一大片荫绿,荷叶清涟似云,感觉特别幽雅温润。这里是画乡,每每总能见到学习美术的学生坐在湖边,满塘的荷花碧波,曲堤石桥,湖边粉墙鸳瓦,远翠近宅,南湖书院的凝重,皆成了他们描绘的景色。宏村呈牛形,牛肠就是通往家家户户的水渠,叫春阳水。汪氏始祖世居金陵,但多次遭遇火灾,于是在迁入宏村时,便决心规划村落防火水系。营造的结果便是“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
我来到村中牛胃“月塘”,塘呈半月形,面积不大。曾多次观赏过,后终于见到塘中的三叠突突泉眼,只见水塘涟漪不绝,一圈圈的,如诗里描述的一般。春阳水来自于村头西溪上拦石而成,四百余米长的水渠,沿街巷布局,穿过家家门前,弯弯曲曲的,故有人曰:“牛肠”。西溪长年流水不断,沿着春阳水流向宏村各个民宅,五百多年来历经不断完善,建成出色的村落水系工程。徽州文化里对水一直是敬畏的。就像西藏人乐此不疲周而复始地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表示极度的虔诚,那是一块沉默的高地,溶化在高原罡风之中的是他们无时无刻不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徽州建筑的天井有“四水归堂”一说,就是屋面雨水汇入天井下的明塘,所谓的“肥水不外流”,明塘里还设有太平缸等物品。
我转入村中的“承志堂”。但先拐进相邻的汪家祠堂。祠堂暗寂,气势宏大,给人以压迫人的骇然感觉。照壁右侧有一花坛,光秃秃的。这里曾栽种一株葱郁蓊茂红绿扶疏的牡丹,盛开时花香四溢,福贵夺人。文革时祠堂基本被毁,友人惋惜地说。其正厅为前后三进二楼,梁枋雀替,均精雕细缕,东面偏厅显得古朴而豪华。待我转进“承志堂”,则意绪纷披。一进大门就是个巍峨的八字门楼,砖雕的门罩特别凸显,纹饰精致;门内有护院,有石砌花台,护院东西两侧建有回廊。我在廊下与一个当地人聊天,他说,这幢老宅如今整旧如旧,文革时曾经有人要砸毁,被村里人保护下来,并把额枋上精美的木雕用黄泥封糊,1986年才清除泥封,飞金重彩的雕品才被保存下来。全宅共有内房二十八间,充分显示出宅主的富有。想当年进出这座巨宅的一定是腰缠万贯的大商巨贾。停轿拾级抬头跨槛,——咸丰、光绪年间经商的主人汪定贵在厅堂前拱手相迎,见面相互一个长揖,儒商们分宾主落座。谈笑之间,大宗生意定坤。而身在大宅中的妇孺子侄,悠闲地望着高旷云天。数着飞雁,在金银的庇荫下,打发时空的流逝。宅内设有“排山阁”(麻将厅)、 “吞云轩”(鸦片房),皆是汪氏男女生活的乐意处。据介绍,这座承志堂建房共耗黄金100两,白银60万两,光是屋里的对联鎏金就用去5斤金粉,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空间布局极具特色,以精细微妙的木雕见长,不难想象,这种规模气派是多少封建孝悌士子向往的皓的。不过它只在徽州这块环山对峙的环境里矗立,尽管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魄宏大,但因是“末民”私宅,哪能有张扬的可能?宏村现存一百三十二幢古民宅,政府已经作了特别保护,不准现居民私自拆除毁坏。
“路转迂迥石径斜,溪流九曲几人家。南湖风月驰中外,深院雕梁尽物华。”近人观感如是。建筑是史书。明清徽商的孑遗留存至今的表像是它的醇厚典雅的风貌,有民间的气质和暖暖的人性浸染。放眼望去,古老的大地上环布的尽是圣彰牌坊,鸱吻宗祠,古樟老桥,像幅单色水墨画,蓝树远山,千峰拱秀。然而徽州民居是一眼望不到头的。
徽式民居是中国人“院宅建筑”的组成部分,它有实质性内容,讲究集体性氛围,家人族人在其中生活,既可相互交流还具有舒适随意性,族群,兄弟累年居住一处,充分体现院宅的亲情关系,而不像西方古典建筑,表面辉煌之下的拘谨,宏大建筑中的孤独。别墅就是西方式的以自我这中心的建筑。徽州民居建筑皆为砖木结构,室内厅堂上比比皆是木雕,主要装饰于窗扇、门扇、梁枋、梁垫、雀替、挂落、斜撑、裙板等处。木雕图案内容有山川钟秀,花卉修竹,飞禽走兽,戏文故事,稚童嬉趣等,有许多木雕直接反映当时当地群众生活情趣的,如元宵灯会,玩灯笼、凤灯、舞狮等场面。徽州民居,木雕、石雕、砖雕、竹刻,往往在同一幢民居里争相辉映。如每幢民居的门楼或门罩上都嵌有造型生动,图案优美的砖雕装饰,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图案有八仙、财神、寿星、松鹤、麒麟、花鸟等,既有一般的平面浮雕,更多的是立体镂雕,近、中、远三景往往有五六个层次,最多的达九层,层层深入,比例匀均,充分体现了民间匠师的高超技艺。
背山面水的古村,蛰伏着历史的声音。离南屏村不远处的关麓,有一群八兄弟的古宅。汪氏古宅背临翠荫绵延的山冈,我去的时候,这八幢连环古宅唯一的后人已垂垂老矣。只见建筑雕梁画栋,设计精致。我在清代书画家汪曙的“武亭山房”明堂上的条桌上,见有“君子固穷”四字,纸片上布满尘埃,似乎这已经不属于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古民居的确苍白了,我们的流连不过是对于逝去的记忆的惋惜。“关麓八大家”其中一家门额上镌刻着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题铭的“吾爱吾庐”,这四字表明,散落民间至今还结实的民居才是徽州人真正的乡园。而二进三开间的“胡适故居”虽为清未建筑,却已然在二进间的木门壁上刻绘有十幅兰花图,形象逼真,出自徽墨制模雕刻名家之手。爱屋之心情深意切。胡适一生爱兰,“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怕有如此源远。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游历诸国,在鲁境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由赞叹兰花:“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修道德立,不为穷困而改节。”以兰喻人,以兰譬德,兰是独特情操飘逸出尘的人生象征。
有着强盛的宗族社会的徽州,姓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是一个祠堂的。”还是当地人常说的话,虽然两人从未谋过面。南屏的叶氏是徽州大姓之一,宏村的汪姓也是,西递的胡姓也是。据说徽州有十五大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等等。大学者胡适是徽州人,国画大师黄宾虹也是,教育家陶行知还是……休宁隆阜人戴震(1724—1777)字东原,是清代朴学大师,考据学大家,他在哲学、经学、语言学、古算学、地理学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荀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章炳麟《论学集·致吴承仕信》中也说:“学问之事,终民贵乡先正东原先生为圭臬耳。”戴震反对宋儒理学中“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主张,批判“去人欲,存天理”的禁欲主义,极力区别圣贤真“理”和宋儒假“理”,表彰“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富民思想。他在名著《孟子字义疏证》中鞭辟入理地说: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由戴震后裔的故宅改建修缮的“戴震纪念馆”位于屯溪,走进隆阜中街“戴震纪念馆”,抬头就见大门额眉上悬着“摇碧楼”三字,这幢老宅濒临清波荡漾的横江,因楼与河水交映,而得名。纪念馆是幢青砖小瓦龙卷山墙的二层小楼,室壁上挂有戴震的生平著作,还有戴震墓志铭拓片。立柱上悬挂国画家赖少奇撰写的楹联“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有作家端木蕻良书题的“盖代大师”匾额。传说戴震“十岁方能言”,大器晚成,但一生屡试不第,“家极穷,无以为业,”虽然漂泊不定,但决意进取,至死方休,终成一代经师。乾隆三十八年(1773)朝庭开设四库全书馆,戴震以他渊博而高深的学识,以举人特召入四库馆任纂修官。仲秋到北京,次年校《水经注》……累死任上。
从徽州老宅里孕育出丰富多姿的地方文化,新安朴学(徽州理学)、徽州建筑、新安医学、徽州版画、黄山画派、徽菜、徽剧等等,皆引起当代人们的重视。
当我离开宏村棹楔鸱吻密集的民居来到村头,两株浓荫参天的古木在晚风中飒飒抖动,披红挂绿的,很美。早年陈凯歌的《风月》、黄蜀芹的《画魂》没有在村里拍摄时,村头还是个集市,吆喝声、叫卖声、机器马达声、打铁的叮当声、骡马的欢叫声,交织成网,浮躁尘起。现在有人说这两株古榛就是两只牛角,恐怕还是为了吸引旅游穿凿附会的吧,但村头喧嚣声已经消弭殆尽。
牌坊
宏村近期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保护遗产目录。相邻不远的西递也是一处“世界遗产”。西递是徽州古建筑艺术的明珠。现有一百二十二幢富丽多姿的民居,看过之后真是美伦美奂,对于其建筑形式与装饰艺术木雕、砖雕、石雕技艺之高超,赞叹不已。我这是第二次进村。抬头就是一座巍峨壮观的功德石牌坊,它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坊主胡文光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中进士,官至胶州剌史。牌坊全用质地坚细的青石建造,为四柱三间五楼单体结构。据说村口一条道上还有十三座石牌坊,忠孝节义齐全,蔚为壮观,可惜文革时其它的都被毁灭了。听导游介绍,石牌坊上的雕品图刻,及八仙人物,皆有严密的内涵寓意,旨征着坊主官运功德。
在西递,胡氏族人既受进士及第的影响,也受富商大贾财富的追奉。胡贯三是有清一代江南百万富翁,在外省地拥有无数货栈当铺,富甲一方。相传世居歙县雄村,乾隆的军机大臣曹振镛与胡家连姻时到西递,见村落井井有条,族人儒风浓烈,极为赞扬。曹氏本身即是扬州大盐商,那时的徽州富藏天下,徽商鼎盛之时,“百万上贾者众,二三十万中贾者不计其数。”谢肇制《五杂俎》卷四云:“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民谚有“无徽不成镇”一说。繁华商阜扬州寄籍的徽州人摩肩接踵。现在看来,还是由于当时徽州地少人多,经商为贾尉然成风所至,“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商。”明清的商业活动,亦不再是遭人诟斥的。西递村或许就是由于财富的支撑,家家典雅,建筑优美。
美籍华人学者作家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一书中写道,胡适说:
徽州人正如英格兰人一样,四出经商,足迹遍于全国。最初都以小本经营起家,而逐渐发财致富,以至于在全国各地落户定居。因此你如果在各地旅行,你总可以发现许多人的原籍都是徽州人的。例如姓汪的和姓程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徽州人。其他如叶、潘、胡、余、姚诸姓,也大半源出徽州。当你翻阅中国电话簿,一看人名,你就知道他们的籍贯。正如在美国一样,人们一看电话簿,便知道谁是英格兰人,谁是爱尔兰人,谁是瑞典人、挪威人一样的清楚。
胡适的徽州情结是十分深厚的,他常挂在嘴上的,“我是徽州人”,民国时他在上海宴请宾客一定是去徽菜馆。
徽商贾而好儒,做生意强调“以义取利”。 祖籍婺源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宋儒思想在徽州影响巨大,朱熹在《新安道院记》中云:“君子则务以刚为高行奇节,而犹以不义为羞。故其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相传徽商歙县人黄莹“少读书,通大义,观太史公《货殖列传》至计然之言……观倚顿以监盐起,与王者埒富,大悟若旨,不效世用一切徂诈术,惟静观盈缩大较,揣摩低昂,恒若执手卷”。布商吴南坡以诚信做生意,所贩南坡布一上市,人便放心购买。有些徽商还热心公益事业。于是,亦儒亦贾的众多徽商便有了“徽骆驼”雅号,艰苦奋斗的徽骆驼精神是徽州人能够立足“人地两生”外省的唯一依托。据近人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说,扬州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徽商的“殖民地”,所以徽州府的汪、程、江、洪、潘、郑、黄、许诸大姓,扬州无一不有,这批人大多是因游寓而寄籍于扬州的。即使是这此异乡游子,当他们回忆新安旧地时,心里也还是余温脉脉的魂萦梦绕,往往是“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徽商外出,对于故里皆念念不忘。在徽州人眼里,“四海山水数新安好。”
寄籍十里维扬的大盐商江春出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少时便攻读举业。乾隆六年(1741),二十一岁的江春参加科举考试,但踬于科场,乃弃儒服贾,辅助父亲。江春的父亲江承瑜是继祖业做盐业的,时任扬州商会总商,江随侍父侧,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于政府的盐业政策、制度了然于胸。乾隆十四年(1749)由于江春“练达多能,熟悉盐法”,深受盐运史器重,也被命为总商。乾隆六次南巡,扬州皆是莅临之地,为了迎驾,江春“创立章程,营缮供张,织细毕举”,不惜万金,筹办圣事,从而得“以布衣上交天子”。乾隆赐予江春计有五次“福”字,江春便命名自己的豪宅为“五福堂”。乾隆五十一年(1786),江春为恭迎圣驾,在扬州组织春台班演出徽剧,既压倒当地群芳,又使徽剧远播宇内。四年之后,乾隆六十大寿,召四喜、三庆、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因阵容浩大,色艺俱佳,轰动京城。后由名角安庆的郝天秀、苏州的顾以恭等取京秦二腔入徽,一变徽剧为京剧,大大发展了徽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真可谓京剧里有徽剧的种子。江春任两淮八大家盐商总商四十年,对于乡土更是重情。当年扬州,江春交游天下,四方词人墨客必致康园、东园其家,他家藏秘籍珍本、书画、碑帖、金石钟鼎等等无数。盐商鲍志道、鲍漱芳、鲍勋茂发财后仍然过着俭朴的生活,晚年退居歙县棠越乡里,为提倡读书,曾捐白银二万两给当时歙县的最高学府“紫阳书院”。
自宋而清,徽州一府六县书院、精舍、书屋、书堂竟达260多所,方志载明洪武八年(1375)徽州六县学社即有462所,“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师有学”。由此,徽州人家对于科举及第,有很强烈的愿望。据统计,明清两朝科举及第,徽州本籍人有996人,清代中状元的本籍并寄籍徽州人17人,占全国总数的14.9%,仅次于苏州府。
“退后一步想”,这是我在西递的“大夫第” 门额上见到的一行字。我有时在古村落里觉得很疑惑,人住在百年以上的老屋里,对着老屋里先人羼杂的遗迹,黑褐色的木板墙在新时代的风气下还能屹立?我还有活力?老宅没有成为废墟,古老、陈旧废墟总是连在一起的,塌圯、破损、艾草也是年代久远的痕迹。可是在我们徽州老宅、石牌坊与宗祠里,蕴藉着徽州人许许多多的感叹。旌表乡里的遍地大小石牌坊,如棠越村的一字五座牌坊群,歙县街头巍峨的许国大牌坊以及最偏远的乡里也矗立的妇女节孝坊,恍若一起穿越了时空。不能设想,西递居民对祖先的虔诚可会有祖先对石牌坊的虔诚相等,在古人的精神世界里,有着固执地暮恋延续的生命体内持久的力量。以前见过画家陈逸飞的名作《故乡的回忆》,用的是古典技法描绘古老意象,这个故乡在他的梦中家乡江苏周庄,同样是一个斑驳的青灰色的残像。江苏的民间建筑也颇有特色。然而,古徽州地区成片成村的民宅,恐怕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吧。我在老巷徘徊,有时不经意的抬头,一个黑洞洞的锅铲窗在高墙上肃穆地凝视,恍惚那里站着一个古人,在沉穆庄重地窥视着残阳下的夕阳。到了夜晚,山风在漆黑一片的窄巷里盘旋,那是白天的阳光已耗下的最后的生命。是的,我总不能看透古村,从南屏、宏村走到西递,倚山面水的村落,蕴藏着厚厚重重的沉默。
西递村的正街,街两边皆是曲巷小弄,穿过桃李园、西园、大夫第,便来到胡氏宗祠“敬爱堂”。每次来到西递,印象深的便是敬爱堂内巨大的“黟县青”石柱,同样的大厅支柱,呈坎“宝伦阁”内的是楠木,虽然都是优美无比的,但这里寝殿内的八根细长条状的青石柱,据介绍,刻琢匠师今天已无从寻找,不仅技艺绝传,连同样的敬爱堂里粗壮的青石料,也难觅到了。
当晚我们投宿下来。我是与南京艺术学院的王道珍老师一起去西递的。
西递的夜晚太沉静了,简直是死气沉沉的,夜幕降临后,乡民的古董摊终于退出了喧哗,白天古董摊位上拥挤着的商业表情,是在游客寻古好奇的目光下,激发出了狡黠和假饰。我和王教授漫步在月夜的古巷中,头顶上的星辰密布,颗颗晶莹。王教授是平面设计家,在古村她看到了工艺设计的民间源远,很亲切的。透过迷雾,稻田村头前的石牌坊独立,星光在它的上方闪烁。唯有一弯明月,悄悄地在牌坊的跟脚下投下一片阴影,风静的夜晚,又有点阴阴凉凉的,似乎在我的心头增添了一份淡淡的惆怅,环顾四周,整个村落完全的融入大地。
#日志日期:2008-10-6 星期一(Monday) 晴
天涯“2016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博客”评选
评论人:廖培 评论日期:2008-10-6 15:11
十年前的旧文,已丢失。今在汪氏宗亲网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788看到。特转来备用。
“吾爱吾庐”——徽州遗存散纪
作者:廖培 提交日期:2008-10-6 15:04:00
皖南徽州民居白墙黑瓦,檐牙高啄的建筑散落于黄山白岳之间,我曾流连忘返青砖小瓦马头墙,狭窄的巷弄,黑洞洞的铲窗,鳞次栉比的屋宇,以及村头水口繁胜的幽林。徽州民居是汉民族地方文化留存至今的表象,民宅、宗祠、雕品、牌坊、风俗、人情及青山下灿烂的夕阳。我有机会去许多村落写生,密集的村宅,巴掌大的天井,掩映着许多的故事。
宗祠
古黟南屏是个“迷宫”,还如几百年间一样着,小桥、流水、古樟、田畴、茶园,村落像一团凝固的血迹,仿佛是历史的见证。使我们今天住在方格子公寓里的人们还有机会,不,还有时间躺在“四水归堂”的建筑里,领享古人无与伦比的创造。
一进南屏村,心头怦然乱跳,脚步轻缓,怯怯的环顾,墙还是墙,陡峭的,高高的,青灰色,色彩斑驳点点,气韵也十分委和;却下的坑洼青石板,光洁如晶,被铺排的大大方方,明明净净。我恍地踩在悠远的历史的脊背上,不由地跟上了古人的身影与情绪,仿佛这些民宅陡然变得富有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南屏村计拥有三百多幢明清徽商民宅,还保留八个大小的祠堂群。叶氏是南屏的大姓,相传四世祖叶奎光于明成化二年(1466)当过山西岚县县令,村里主祠“序秩堂”就是为他建造的。进祠堂大门,便被一堵护佑祠堂的高大的照壁挡住了,这堵照壁是一般祠堂没有的,因为南屏疃前有条终年流淌的溪水,流水似乎能够把时间、官运与财富带走,于是便建造了这堵照壁,以围拢叶氏家族长久繁荣;门两边是雕刻精美的石鼓,粗壮的石柱托起硕厚的额枋与曲梁,感觉气派不凡。抬头便是“序秩堂”一块巨匾。我从边侧门进入仪门,只有重大祭祀活动或贵人光顾,才把仪门全部打开;只见庭院里桂林繁华,石板砌成的甬道两旁是丹墀,我来到露台边,露台是族人祭祀天地、先人焚香秉烛的地方,又叫拜台;随后就是大厅,又叫享堂,这里是族长在列祖列宗面前组织族人学习族规、祠规、家法,教育、训导后人的地方,堂内由八十六根白果木柱支撑的重重叠叠梁枋,根根壮观精巧,木柱上悬挂“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等联句,横额上悬挂有“进士”、“松筠操节”等匾额。最后一进是寝殿,放置祖宗牌位的地方,殿堂内悬挂“钦点翰林”、“御赐翰林”、“钦点知县”等巨匾,真是个古色古香的殿堂。整个建筑歇山重檐,端庄典雅。在封建祠堂中,宗祠、支祠、家祠、享堂各有自己的内涵,并在建筑面积上有严格的区分,这幢建于清初的叶氏宗祠,高高矗立于村落中,象征着封建宗族与礼制的权威。
宗祠是徽州作为家族精神维系的中枢。我去过素有江南第一村的呈坎,富丽堂皇的“宝伦阁”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是呈坎罗氏东舒公祠堂,其寝殿门开十一间,仅比北京故宫太和殿少二个开间,整个建筑雕刻十分精细,石栏、檐柱和金柱上的雀替皆花饰精湛,云浪花卷美不胜收,阁内井藻剥落的色彩隐约的能看到当年严正的身影。山坳里建造如此宏伟祠堂,其寓意显而易见。当地人称之为新祠堂,而距落成已经近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不过老的罗氏宗祠还在。歙县的郑村,有幢郑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系四柱三间五楼建筑,进门就是一个青黑色的宗祠坊,就像宝伦阁一样,可惜的是宝伦阁前的宗祠坊已经不知所终,但看到了拴马柱,下马石,旗杆石,以及宗祠坊遗存的石础。郑氏宗祠装饰皆工丽精美的,枋额上遍雕彩绘纹饰,木雕、石雕、砖雕,遍雕花鸟走兽人物典故,皆栩栩如生。国学大师胡适家乡绩溪县上庄的胡氏宗祠,存留至今的落地木门上的十幅浅浮雕荷花图,刻画精湛,寓意深刻,引得多少游人赞叹。古代徽州一府六县村村建有祠堂,“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百代祠堂古,千村世族和”,这些正是徽州强盛的宗族社会的写照。清代一首《黟山杂咏》云:
祠堂高耸郁云烟,松柏苍苍不记年。
最爱土风犹近古,苏公族谱范公田。
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忠在《乡土中国·徽州》中说:“所谓苏公族谱范公田,是指北宋中叶苏洵和范仲淹对家族制度的悉心创设。苏洵所撰的《眉山苏氏族谱》,据说可算是近世家谱的最初样式;而范仲淹在其家乡平江(今苏州)广置义田,则使范氏族人‘日有食,岁有衣’,举凡婚嫁丧葬,都可以得到义田的赈济。与此一脉相承,徽州的家族也纷纷捐置义田,扶孤恤贫,济急周乏;并建构祠宇,作为岁时俎豆之地。在当地,大族都有宗祠香火堂。有的村落还不止一个宗祠,除了总祠外,还有支祠和家祠。同一姓氏的直系亲属围绕着自己的‘家祠’建造住宅,而‘家祠’的建筑则环绕在‘支祠’周围;‘支祠’是同一姓氏、同一脉繁衍的后代亲属所共建,它们簇拥于‘宗祠’的周围;而‘宗祠’则为同一姓氏的总祠。通过家祠、支祠、宗祠之间一层层的统属关系,徽州的血缘组织呈现出宛如银桂般的枝枝桠桠——这就是由毛泽东所概括的‘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
徽州在晋时称新安郡和歙州,宋徽宗三年(1121)始改歙州为徽州,下辖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历史上中原地区的三次大动荡是徽州居民的主要来源,即东晋、南宋的南迁和唐未的黄巢之乱。民国《歙县志》载:“邑中各姓,以程、汪为最古,族亦最繁,忠壮越国之遗泽长矣。其余各大族,半皆由北南迁。举其时,则晋、宋两南渡,及唐未避黄巢之乱。”由于中原世家大族的迁徙入徽,而徽州环山对峙,山丘绵亘,交通不便,长年无兵燹之灾的特点,致使徽州宗族组织得到强化,儒风犹在,忠孝礼义仁廉耻牌坊族谱中的风物,至今还能从散落于古村片瓯中的远古作揖般的故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故曰新安之地乃汉民族留存至今的表象。
由于长年的人口繁殖,徽州“八山一水一分田”这样的地理事实,造成居民土地的压力沉重。离开拥挤的土地,读书外出作官与科场失败后的经商致富就成了徽州人的出路。明万历《歙县志》上载:“出贾既多,土田不重。”然而,毕竟封建社会讲究的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位的,故不得已才为商为贾。在封建社会,商人是下民。士、农、工、商,古代社会结构的四种人,其分工不同,社会地位也不同。“士”是上层人物,“农”是社会的根本,“工”、“商”为未。培“本”而抑“未”是传统的思想。不想徽州商帮却成了明清十大商帮之一,而且还辉煌了三百年。有佚名人撰联云:“桃花源里古民殊,木刻砖雕太守书;忍把孩童丢出去,经商为是富民途。”但科场风云也成就了众多徽州人。在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在环街绕巷的观望中,在躬耕世家“履复堂”的立柱上,看到悬挂着的这样一幅楹联。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又在另一处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宏村”的民居里,清咸丰、道光年间的江南富豪汪定贵营建的巨宅“承志堂”的二进大堂的两根立柱上,亦悬挂着一幅处世楹联。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续汉书。”村落里好儒之风炽热。清代的徽州,财富的累积,更加激励了青年同乡读书的热情,县志上就说几乎“十户之村,无废诵读”。明清两代,徽州状元、进士无数,俗云有“连殿三进士,十里四翰林”、“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父子宰相,同胞翰林”的赞誉。在一幢残破的老宅里,我曾见到一幅这样的楹联。
甲第鼎新高大门闾萦驷马,华堂钟秀绵延福泽起人龙。
此联笔力秀美。联中的意思是中了进士,就可以光宗耀祖,衣轻裘车马肥,福泽后代。
至今看到南屏村良好的建筑物顿感惊讶。南屏有个半春园,民国时期有苦茶诗会,据说鸳鸯蝴蝶派作家周瘦鹃来过;张艺谋在这里拍摄电影《菊豆》,更使村落名声远播。巩俐在南屏找到了一个既让人激赏又让人隐愤的人物故事。我在村里踽踽浏览,有村民揽住我,给我看他的祖谱,看光绪时的村貌图,那时南屏还是一个严密整饬的村落,建筑布局次序井然,依托着山势紧紧地把族人聚陇在一处,可是,如今景色依旧,事是人非。我特别注意了它依靠的山峦,横亘在天际的青山,群峦深邃相互倚挽,恍地把南屏拥抱进怀里,峰峦上一抹白云淡淡的飞逝。南屏因村后山峦如屏而得名。古时的黟县道路崎岖艰难,唯其如此才避开了历史上的战争,各种灾祸的肆虐等等。在相对平稳闲适的农耕岁月里,村落被打开了,先是文人艺术家的到来,而后是旅行家游客。
民宅
古黟宏村,说是天下独一的古代牛形村。进入村头是个漪澜的湖塘“南湖”, 看上去极静穆,围绕湖塘水的参天古木,缠绕着青绿绿的杂藤,藤蔓连着枝冠,显得苍茫如盖,湖水清碧树木黝黑。浓荫的枝叶倒影映在湖里,给荷花满湖的水面上映成了一大片荫绿,荷叶清涟似云,感觉特别幽雅温润。这里是画乡,每每总能见到学习美术的学生坐在湖边,满塘的荷花碧波,曲堤石桥,湖边粉墙鸳瓦,远翠近宅,南湖书院的凝重,皆成了他们描绘的景色。宏村呈牛形,牛肠就是通往家家户户的水渠,叫春阳水。汪氏始祖世居金陵,但多次遭遇火灾,于是在迁入宏村时,便决心规划村落防火水系。营造的结果便是“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
我来到村中牛胃“月塘”,塘呈半月形,面积不大。曾多次观赏过,后终于见到塘中的三叠突突泉眼,只见水塘涟漪不绝,一圈圈的,如诗里描述的一般。春阳水来自于村头西溪上拦石而成,四百余米长的水渠,沿街巷布局,穿过家家门前,弯弯曲曲的,故有人曰:“牛肠”。西溪长年流水不断,沿着春阳水流向宏村各个民宅,五百多年来历经不断完善,建成出色的村落水系工程。徽州文化里对水一直是敬畏的。就像西藏人乐此不疲周而复始地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表示极度的虔诚,那是一块沉默的高地,溶化在高原罡风之中的是他们无时无刻不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徽州建筑的天井有“四水归堂”一说,就是屋面雨水汇入天井下的明塘,所谓的“肥水不外流”,明塘里还设有太平缸等物品。
我转入村中的“承志堂”。但先拐进相邻的汪家祠堂。祠堂暗寂,气势宏大,给人以压迫人的骇然感觉。照壁右侧有一花坛,光秃秃的。这里曾栽种一株葱郁蓊茂红绿扶疏的牡丹,盛开时花香四溢,福贵夺人。文革时祠堂基本被毁,友人惋惜地说。其正厅为前后三进二楼,梁枋雀替,均精雕细缕,东面偏厅显得古朴而豪华。待我转进“承志堂”,则意绪纷披。一进大门就是个巍峨的八字门楼,砖雕的门罩特别凸显,纹饰精致;门内有护院,有石砌花台,护院东西两侧建有回廊。我在廊下与一个当地人聊天,他说,这幢老宅如今整旧如旧,文革时曾经有人要砸毁,被村里人保护下来,并把额枋上精美的木雕用黄泥封糊,1986年才清除泥封,飞金重彩的雕品才被保存下来。全宅共有内房二十八间,充分显示出宅主的富有。想当年进出这座巨宅的一定是腰缠万贯的大商巨贾。停轿拾级抬头跨槛,——咸丰、光绪年间经商的主人汪定贵在厅堂前拱手相迎,见面相互一个长揖,儒商们分宾主落座。谈笑之间,大宗生意定坤。而身在大宅中的妇孺子侄,悠闲地望着高旷云天。数着飞雁,在金银的庇荫下,打发时空的流逝。宅内设有“排山阁”(麻将厅)、 “吞云轩”(鸦片房),皆是汪氏男女生活的乐意处。据介绍,这座承志堂建房共耗黄金100两,白银60万两,光是屋里的对联鎏金就用去5斤金粉,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空间布局极具特色,以精细微妙的木雕见长,不难想象,这种规模气派是多少封建孝悌士子向往的皓的。不过它只在徽州这块环山对峙的环境里矗立,尽管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魄宏大,但因是“末民”私宅,哪能有张扬的可能?宏村现存一百三十二幢古民宅,政府已经作了特别保护,不准现居民私自拆除毁坏。
“路转迂迥石径斜,溪流九曲几人家。南湖风月驰中外,深院雕梁尽物华。”近人观感如是。建筑是史书。明清徽商的孑遗留存至今的表像是它的醇厚典雅的风貌,有民间的气质和暖暖的人性浸染。放眼望去,古老的大地上环布的尽是圣彰牌坊,鸱吻宗祠,古樟老桥,像幅单色水墨画,蓝树远山,千峰拱秀。然而徽州民居是一眼望不到头的。
徽式民居是中国人“院宅建筑”的组成部分,它有实质性内容,讲究集体性氛围,家人族人在其中生活,既可相互交流还具有舒适随意性,族群,兄弟累年居住一处,充分体现院宅的亲情关系,而不像西方古典建筑,表面辉煌之下的拘谨,宏大建筑中的孤独。别墅就是西方式的以自我这中心的建筑。徽州民居建筑皆为砖木结构,室内厅堂上比比皆是木雕,主要装饰于窗扇、门扇、梁枋、梁垫、雀替、挂落、斜撑、裙板等处。木雕图案内容有山川钟秀,花卉修竹,飞禽走兽,戏文故事,稚童嬉趣等,有许多木雕直接反映当时当地群众生活情趣的,如元宵灯会,玩灯笼、凤灯、舞狮等场面。徽州民居,木雕、石雕、砖雕、竹刻,往往在同一幢民居里争相辉映。如每幢民居的门楼或门罩上都嵌有造型生动,图案优美的砖雕装饰,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图案有八仙、财神、寿星、松鹤、麒麟、花鸟等,既有一般的平面浮雕,更多的是立体镂雕,近、中、远三景往往有五六个层次,最多的达九层,层层深入,比例匀均,充分体现了民间匠师的高超技艺。
背山面水的古村,蛰伏着历史的声音。离南屏村不远处的关麓,有一群八兄弟的古宅。汪氏古宅背临翠荫绵延的山冈,我去的时候,这八幢连环古宅唯一的后人已垂垂老矣。只见建筑雕梁画栋,设计精致。我在清代书画家汪曙的“武亭山房”明堂上的条桌上,见有“君子固穷”四字,纸片上布满尘埃,似乎这已经不属于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古民居的确苍白了,我们的流连不过是对于逝去的记忆的惋惜。“关麓八大家”其中一家门额上镌刻着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题铭的“吾爱吾庐”,这四字表明,散落民间至今还结实的民居才是徽州人真正的乡园。而二进三开间的“胡适故居”虽为清未建筑,却已然在二进间的木门壁上刻绘有十幅兰花图,形象逼真,出自徽墨制模雕刻名家之手。爱屋之心情深意切。胡适一生爱兰,“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怕有如此源远。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游历诸国,在鲁境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由赞叹兰花:“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修道德立,不为穷困而改节。”以兰喻人,以兰譬德,兰是独特情操飘逸出尘的人生象征。
有着强盛的宗族社会的徽州,姓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是一个祠堂的。”还是当地人常说的话,虽然两人从未谋过面。南屏的叶氏是徽州大姓之一,宏村的汪姓也是,西递的胡姓也是。据说徽州有十五大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等等。大学者胡适是徽州人,国画大师黄宾虹也是,教育家陶行知还是……休宁隆阜人戴震(1724—1777)字东原,是清代朴学大师,考据学大家,他在哲学、经学、语言学、古算学、地理学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荀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章炳麟《论学集·致吴承仕信》中也说:“学问之事,终民贵乡先正东原先生为圭臬耳。”戴震反对宋儒理学中“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主张,批判“去人欲,存天理”的禁欲主义,极力区别圣贤真“理”和宋儒假“理”,表彰“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富民思想。他在名著《孟子字义疏证》中鞭辟入理地说: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由戴震后裔的故宅改建修缮的“戴震纪念馆”位于屯溪,走进隆阜中街“戴震纪念馆”,抬头就见大门额眉上悬着“摇碧楼”三字,这幢老宅濒临清波荡漾的横江,因楼与河水交映,而得名。纪念馆是幢青砖小瓦龙卷山墙的二层小楼,室壁上挂有戴震的生平著作,还有戴震墓志铭拓片。立柱上悬挂国画家赖少奇撰写的楹联“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有作家端木蕻良书题的“盖代大师”匾额。传说戴震“十岁方能言”,大器晚成,但一生屡试不第,“家极穷,无以为业,”虽然漂泊不定,但决意进取,至死方休,终成一代经师。乾隆三十八年(1773)朝庭开设四库全书馆,戴震以他渊博而高深的学识,以举人特召入四库馆任纂修官。仲秋到北京,次年校《水经注》……累死任上。
从徽州老宅里孕育出丰富多姿的地方文化,新安朴学(徽州理学)、徽州建筑、新安医学、徽州版画、黄山画派、徽菜、徽剧等等,皆引起当代人们的重视。
当我离开宏村棹楔鸱吻密集的民居来到村头,两株浓荫参天的古木在晚风中飒飒抖动,披红挂绿的,很美。早年陈凯歌的《风月》、黄蜀芹的《画魂》没有在村里拍摄时,村头还是个集市,吆喝声、叫卖声、机器马达声、打铁的叮当声、骡马的欢叫声,交织成网,浮躁尘起。现在有人说这两株古榛就是两只牛角,恐怕还是为了吸引旅游穿凿附会的吧,但村头喧嚣声已经消弭殆尽。
牌坊
宏村近期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保护遗产目录。相邻不远的西递也是一处“世界遗产”。西递是徽州古建筑艺术的明珠。现有一百二十二幢富丽多姿的民居,看过之后真是美伦美奂,对于其建筑形式与装饰艺术木雕、砖雕、石雕技艺之高超,赞叹不已。我这是第二次进村。抬头就是一座巍峨壮观的功德石牌坊,它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坊主胡文光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中进士,官至胶州剌史。牌坊全用质地坚细的青石建造,为四柱三间五楼单体结构。据说村口一条道上还有十三座石牌坊,忠孝节义齐全,蔚为壮观,可惜文革时其它的都被毁灭了。听导游介绍,石牌坊上的雕品图刻,及八仙人物,皆有严密的内涵寓意,旨征着坊主官运功德。
在西递,胡氏族人既受进士及第的影响,也受富商大贾财富的追奉。胡贯三是有清一代江南百万富翁,在外省地拥有无数货栈当铺,富甲一方。相传世居歙县雄村,乾隆的军机大臣曹振镛与胡家连姻时到西递,见村落井井有条,族人儒风浓烈,极为赞扬。曹氏本身即是扬州大盐商,那时的徽州富藏天下,徽商鼎盛之时,“百万上贾者众,二三十万中贾者不计其数。”谢肇制《五杂俎》卷四云:“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民谚有“无徽不成镇”一说。繁华商阜扬州寄籍的徽州人摩肩接踵。现在看来,还是由于当时徽州地少人多,经商为贾尉然成风所至,“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商。”明清的商业活动,亦不再是遭人诟斥的。西递村或许就是由于财富的支撑,家家典雅,建筑优美。
美籍华人学者作家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一书中写道,胡适说:
徽州人正如英格兰人一样,四出经商,足迹遍于全国。最初都以小本经营起家,而逐渐发财致富,以至于在全国各地落户定居。因此你如果在各地旅行,你总可以发现许多人的原籍都是徽州人的。例如姓汪的和姓程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徽州人。其他如叶、潘、胡、余、姚诸姓,也大半源出徽州。当你翻阅中国电话簿,一看人名,你就知道他们的籍贯。正如在美国一样,人们一看电话簿,便知道谁是英格兰人,谁是爱尔兰人,谁是瑞典人、挪威人一样的清楚。
胡适的徽州情结是十分深厚的,他常挂在嘴上的,“我是徽州人”,民国时他在上海宴请宾客一定是去徽菜馆。
徽商贾而好儒,做生意强调“以义取利”。 祖籍婺源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宋儒思想在徽州影响巨大,朱熹在《新安道院记》中云:“君子则务以刚为高行奇节,而犹以不义为羞。故其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相传徽商歙县人黄莹“少读书,通大义,观太史公《货殖列传》至计然之言……观倚顿以监盐起,与王者埒富,大悟若旨,不效世用一切徂诈术,惟静观盈缩大较,揣摩低昂,恒若执手卷”。布商吴南坡以诚信做生意,所贩南坡布一上市,人便放心购买。有些徽商还热心公益事业。于是,亦儒亦贾的众多徽商便有了“徽骆驼”雅号,艰苦奋斗的徽骆驼精神是徽州人能够立足“人地两生”外省的唯一依托。据近人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说,扬州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徽商的“殖民地”,所以徽州府的汪、程、江、洪、潘、郑、黄、许诸大姓,扬州无一不有,这批人大多是因游寓而寄籍于扬州的。即使是这此异乡游子,当他们回忆新安旧地时,心里也还是余温脉脉的魂萦梦绕,往往是“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徽商外出,对于故里皆念念不忘。在徽州人眼里,“四海山水数新安好。”
寄籍十里维扬的大盐商江春出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少时便攻读举业。乾隆六年(1741),二十一岁的江春参加科举考试,但踬于科场,乃弃儒服贾,辅助父亲。江春的父亲江承瑜是继祖业做盐业的,时任扬州商会总商,江随侍父侧,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于政府的盐业政策、制度了然于胸。乾隆十四年(1749)由于江春“练达多能,熟悉盐法”,深受盐运史器重,也被命为总商。乾隆六次南巡,扬州皆是莅临之地,为了迎驾,江春“创立章程,营缮供张,织细毕举”,不惜万金,筹办圣事,从而得“以布衣上交天子”。乾隆赐予江春计有五次“福”字,江春便命名自己的豪宅为“五福堂”。乾隆五十一年(1786),江春为恭迎圣驾,在扬州组织春台班演出徽剧,既压倒当地群芳,又使徽剧远播宇内。四年之后,乾隆六十大寿,召四喜、三庆、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因阵容浩大,色艺俱佳,轰动京城。后由名角安庆的郝天秀、苏州的顾以恭等取京秦二腔入徽,一变徽剧为京剧,大大发展了徽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真可谓京剧里有徽剧的种子。江春任两淮八大家盐商总商四十年,对于乡土更是重情。当年扬州,江春交游天下,四方词人墨客必致康园、东园其家,他家藏秘籍珍本、书画、碑帖、金石钟鼎等等无数。盐商鲍志道、鲍漱芳、鲍勋茂发财后仍然过着俭朴的生活,晚年退居歙县棠越乡里,为提倡读书,曾捐白银二万两给当时歙县的最高学府“紫阳书院”。
自宋而清,徽州一府六县书院、精舍、书屋、书堂竟达260多所,方志载明洪武八年(1375)徽州六县学社即有462所,“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师有学”。由此,徽州人家对于科举及第,有很强烈的愿望。据统计,明清两朝科举及第,徽州本籍人有996人,清代中状元的本籍并寄籍徽州人17人,占全国总数的14.9%,仅次于苏州府。
“退后一步想”,这是我在西递的“大夫第” 门额上见到的一行字。我有时在古村落里觉得很疑惑,人住在百年以上的老屋里,对着老屋里先人羼杂的遗迹,黑褐色的木板墙在新时代的风气下还能屹立?我还有活力?老宅没有成为废墟,古老、陈旧废墟总是连在一起的,塌圯、破损、艾草也是年代久远的痕迹。可是在我们徽州老宅、石牌坊与宗祠里,蕴藉着徽州人许许多多的感叹。旌表乡里的遍地大小石牌坊,如棠越村的一字五座牌坊群,歙县街头巍峨的许国大牌坊以及最偏远的乡里也矗立的妇女节孝坊,恍若一起穿越了时空。不能设想,西递居民对祖先的虔诚可会有祖先对石牌坊的虔诚相等,在古人的精神世界里,有着固执地暮恋延续的生命体内持久的力量。以前见过画家陈逸飞的名作《故乡的回忆》,用的是古典技法描绘古老意象,这个故乡在他的梦中家乡江苏周庄,同样是一个斑驳的青灰色的残像。江苏的民间建筑也颇有特色。然而,古徽州地区成片成村的民宅,恐怕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吧。我在老巷徘徊,有时不经意的抬头,一个黑洞洞的锅铲窗在高墙上肃穆地凝视,恍惚那里站着一个古人,在沉穆庄重地窥视着残阳下的夕阳。到了夜晚,山风在漆黑一片的窄巷里盘旋,那是白天的阳光已耗下的最后的生命。是的,我总不能看透古村,从南屏、宏村走到西递,倚山面水的村落,蕴藏着厚厚重重的沉默。
西递村的正街,街两边皆是曲巷小弄,穿过桃李园、西园、大夫第,便来到胡氏宗祠“敬爱堂”。每次来到西递,印象深的便是敬爱堂内巨大的“黟县青”石柱,同样的大厅支柱,呈坎“宝伦阁”内的是楠木,虽然都是优美无比的,但这里寝殿内的八根细长条状的青石柱,据介绍,刻琢匠师今天已无从寻找,不仅技艺绝传,连同样的敬爱堂里粗壮的青石料,也难觅到了。
当晚我们投宿下来。我是与南京艺术学院的王道珍老师一起去西递的。
西递的夜晚太沉静了,简直是死气沉沉的,夜幕降临后,乡民的古董摊终于退出了喧哗,白天古董摊位上拥挤着的商业表情,是在游客寻古好奇的目光下,激发出了狡黠和假饰。我和王教授漫步在月夜的古巷中,头顶上的星辰密布,颗颗晶莹。王教授是平面设计家,在古村她看到了工艺设计的民间源远,很亲切的。透过迷雾,稻田村头前的石牌坊独立,星光在它的上方闪烁。唯有一弯明月,悄悄地在牌坊的跟脚下投下一片阴影,风静的夜晚,又有点阴阴凉凉的,似乎在我的心头增添了一份淡淡的惆怅,环顾四周,整个村落完全的融入大地。
#日志日期:2008-10-6 星期一(Monday) 晴
天涯“2016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博客”评选
评论人:廖培 评论日期:2008-10-6 15:11
十年前的旧文,已丢失。今在汪氏宗亲网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788看到。特转来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