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现状

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现状、面临的

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土地利用状况

若羌县国土总面积为303448170亩,其中:农地94208亩,占总面积的0.03%;林业用地总面积为2594809

亩,占0.86%;草地总面积为16294792亩,占5.37%;其余(包括未利用地、水域、居民工矿用地、水域冰川等)28453461

亩,占93.74%。

(二)森林资源现状

1、植物区系

若羌地区的植被,以干旱荒漠原始天然植被为主,全县植被覆盖率为6.77%。植被分布变化因地势的高差和气

候、水分诸因素的差异而不同,大体分为南部山区原始植被区、北部天然荒漠植被区和中部平原农区栽培植被区。

南部山区原始植被区, 位于南部阿尔金和昆仑山山区,山体较为高大,自然条件垂直,地带性植被分布递变规律

明显。主要有蒿叶猪毛菜、垫状驼绒藜、水柏枝、琵琶柴、锦鸡儿等。

北部天然荒漠植被区位于县境北部荒漠干旱区,植被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塔里木河下游和车尔臣河下游两岸的

冲积平原上,主要为大根茎和耐旱植物群落,类型有乔、灌 、亚灌木和沙生植物。

中部平原农区栽培植被区位于平原农区绿洲内部,分布的主要有红枣、桑树 、杏树、桃树等经济林和杨、柳、

榆、沙枣等防护林。

2、林地种类与面积

在303448170亩的国土面积中,林业用地面积为2594809亩,其中:天然林2515038亩,人工林79771亩。

天然林2515038亩,其中:有林地59079亩,占天然林的2.35%;疏林地530975亩,占21.11%;灌木林地1381369

亩,占54.92%;灌丛地543615亩,占21.62%。

人工林79771亩,其中:有林地39210亩,占人工林的49.2%;疏

林地5311亩,占6.7%;未成林造林地35173亩,占44.0%;苗圃地

77亩,占0.1%。

按森林分布而言,若羌县山区天然林面积为343018亩,占全县

林业用地13.22%,其余林业用地全部分布在平原绿洲区和荒漠区,其天然林面积为2172020亩,占83.71%;人工林79771亩占3.07%。

3、天然林资源分布区

若羌县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全国第一大县,也是天然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县。根据天然林分布区域大概可分为: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林区,车尔臣河下游荒漠林区,前山洪积平原荒漠林区和阿尔金山高原荒漠林区等四个天然林区。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林区。从尉犁县界起,沿塔里木河到台特玛湖河两岸分布,纵观北宽南窄形成一条宽窄不一,断而又连的走廊式林带,主要在新、老塔里木河道两岸及洪水冲积平原上分布。在南北长达130公里地段内,胡杨林以片状、带状及散生状分布,胡杨林下多为灌木和草类混生。近几年因塔里木河下游有计划的放水,塔河两岸植被恢复良好,枯死的胡杨复生,干枯的柽柳有了生机,河道附近胡杨幼苗处处可见。

此区,天然林面积632442亩,其中:有林地59079亩;疏林地456241亩;灌木林地105714亩;沙生灌丛11408亩。

前山洪积平原荒漠林区。位于阿尔金山前山洪水冲积平原上,阿尔金山往北50—60公里左右平原戈壁区以南,北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克沙漠,东边从米兰古城东北边一直往西到且末县县境,宽20—30公里左右,长达280公里左右蜿蜒的绿色走廊,此区基本特点是地下水普遍高,盐渍化重,植被盖度高,其中瓦石峡乡、吾塔木乡、铁干里克乡和36团的农田绿洲也包围在此区内,有少量胡杨疏林地,主要以灌木林为主,盖度普遍高。 前山洪水冲积平原荒漠林区是若羌县重要的防风固沙的天然“保护伞”,对护农安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区,天然林面积1539578亩,其中:疏林地74734亩;灌木林地1008309亩;沙生灌丛456535亩。

阿尔金山高山荒漠林区。此区位于阿尔金山山区,海拔1000米—5100米左右,区域内植被主要分布在山沟河流两岸,高山山间平原,高山河流两岸和泉水周围。大部分以高山荒漠灌木林为主,带状分布。

此区天然林面积343018亩,其中灌木林地267346亩,沙生灌丛75672亩。

(三) 荒漠化现状

1、若羌县沙化土地现状

若羌县是新疆荒漠、沙化土地最多的县之一,也是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县。全县土地总面积为303448170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52163390亩,占国土面积的50.14%,沙质土地面积为74538150亩,占24.56%。占全县荒漠化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2、土地荒漠化现状评价

若羌县荒漠化土地分布范围。荒漠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和山区,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一半左右。

不同的荒漠化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因地形地貌特点,海拔高度和坡度不同,水蚀区分布在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坡

度大的山区和平原沙漠,冻融区分布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雪线以下地带。

耕地普遍盐碱重。若羌县属绿洲农业,耕地中的土地普遍盐碱重,所以必须加大改良力度,应结合中低产田改

造,变革种植结构和灌溉方式,使土地休养生息,降低退化程度。对重度及极重度盐渍化耕地应实施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工程,使土地回复到自然状态,改善荒漠化现状。

荒漠化林地分布区域。荒漠化林地主要类型是风蚀,主要集中分布于英苏地区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荒漠灌木

林区,荒漠化程度极为严重。

(四)生态建设状况

1、森林资源

截止2004年底,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59.5万亩,森林面积发展到239.41万亩,其中:山区天然林34.3

万亩,主要分布在阿尔金山山区;平原胡杨林59万亩,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流域;荒漠灌木林138.13

万亩,主要分布在农区外围和主要河流两侧;人工林7.98万亩,其中:防护林0.98万亩、经济林7万亩。人工

林主要分布农区三乡一镇平原绿洲农区。全县森林覆盖率为0.86%,绿洲森林覆盖率为6.77%。

2、野生动植物资源

若羌县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现有野生动物518种,其中:阿尔金山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359种,包括

蹄类30种、鸟类79种、昆虫25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有64种。塔里木河中下游台特玛湖

湿地及周边区域有野生动物159种,其中鱼类7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13种、兽类36种、鸟类103种,属国

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有19种。若羌县境内生长着甘草、芦苇、大芸、罗布麻等具有重要药用和经济

价值的野生植物,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县的天然林区和平原荒漠胡杨灌木林区。我县境内现已建立2个野生动物类

型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12.3万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0.8%。

“十五”以来,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为改善生态环境,扼制风沙灾害,若羌县相继实施了一系列

生态建设工程。配合塔河综合治理工程,自2000年起连续六次从开都河、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台特玛湖地

区紧急输送生态水,累计输水28亿立方米,结束了近30年来塔里木河下游300多公里河道断流的历史,使尾闾

台特玛湖周边地区植被得到恢复,扩大了湿地面积并加强了对湿地的保护。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阿尔金山自然

保护区的近100户牧民,实施异地安置,退牧于野生动物;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增加了护林人员,对塔河中

下游的天然荒漠植被进行严格管理,使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荒漠化局势得到初步遏制。2000年国家实施林业六大

重点工程以来,全县加大了植树造林及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相继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

程,生态建设步伐加快,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快速推进,林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绿洲内部生态改

善明显,绿洲外围生态修复成效显著,荒漠化扩张的速度减缓,绿洲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生态治理和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全县绿洲面积不断扩大,林地面积不断增长,初步形成了以绿洲内部

农田防护林网和红枣特色林果基地、绿洲外缘大型防风固沙林带、荒漠天然林为主体的立体绿色屏障。

3、造林绿化工作

“十五”期间,若羌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群众的营造林积极性,

抓工程、提质量、立样板,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林业建设。期间,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7.46万亩,相当于1949

年-1997年48年人工造林总面积的6.5倍,实施封育4万亩,新增森林面积12.7万亩,绿洲森林覆盖率由0.83%

提高到0.86%,全县国土森林覆盖率由5.65%提高到6.77%,全县90%的基本农田实现了林网化。林业的发展对

改善绿洲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完成义务植树547.24万株, 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34.2万人次,面积达4.7万亩,新建义务植树基地4个。全

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局面已经形成。

──完成退耕还林工程7.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2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万亩。工程涉及全县4个乡(镇)、

39个村、有2733户农民从退耕还林工程中直接受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当地生态建设进程,有力推动了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完成“三北”四期工程任务6.5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封沙育林4万亩。由于建设重点放

在了绿洲外围,目前不少地区已形成了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新造林地,进一步拓展了绿洲范围。

──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全国最佳干食红枣基地初具规模。截止2004年底,全县

林果保存面积达7.07万亩, 其中:红枣7万亩,香梨0.01万亩,葡萄0.03万亩,桃等其他0.03万亩。2004年底

全县各类果品产量为0.1742万吨,产值达0.1014亿元,林果业正逐步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4、森林资源保护

──依法开展保护工作。98年成立了林业派出所,编制7人,实有干警3人,各类执法人员17人,林业执法

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毁林开垦、乱占林地、乱砍滥伐、乱捕乱猎等现象基本得到控制。积极争取森林分类经营工

作,2005年有望65万亩天然林纳入国家公益林补助范围。

──护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制得到落实,确保连续十几年未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检查

站,通过采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有效地保护了全县森林资源。

──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检查站,基本实现了测报、检疫信息与全疆、全国联网的网络

化传输处理,做到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及检疫工作统一、协调管理。按照国家森防目标管理达标要求,运用科学防

治方法对春尺蠖、梨圆蚧等危害较大的林木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治,没有出现大的森林病虫灾害。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十五”期间,通过加强宣传,开展林业专项集中行动,全社会保

护野生动植物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全县形成野生动植物管理完整体系。配合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

查工作,初步掌握了藏羚、马鹿、鹅喉羚等动物的分布规律和资源储量。

5、林业基础建设

“十五”期间,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林业建设目标和林业二大生态工程建设要求,加强种苗基础建

设,种苗质量和品种数量明显上升。由“九五”以乡土树种育苗为主发展到如今的引进外地品种育苗,一些“名、优、特”经济林苗木和城市绿化苗木都已培育成功。育苗面积不断扩大,确保全县造林绿化选择优质壮苗。实行

种苗 “一签两证”制度规范了全县生产、经营秩序。目前,全县现有育苗基地5处;花圃1处,年生产各类花

卉上千盆。

6、林业机构建设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若羌县县乡两级林业机构不断完善,

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以“造林绿化、种苗培育、资源管理、林业公安、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

物保护、科研推广等门类齐全的机构管理体系。目前,设立了县绿化委员会、护林防火指挥部和林业局,林业局

下设了林业派出所、林业工作站、胡杨林管理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野生动物保护办、红枣科技服务中心

等资源林政管理机构。截止2005年,全县林业行政、企事业单位已达到12个,干部职工总人数达到55人。多

年来,若羌县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林业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为保护和培育国家森

林资源、促进若羌林业生态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7、林业科技发展

目前,县上有专门红枣科研机构1 个(副科级),有林业科研人

员4名。全县从事林业专业技术工作人员18人,占全县林业系统职

工总人数55人的32.7%。从职称结构来看,全县现有中级职称1人,初级及以下17人。多年来,全县利用工作和“科技之冬”等多种形

式,结合林业生产向广大农牧民积极推广和普及实用科学技术,使他

们走上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道路,促进了林业事业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林业科技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较

好的成绩。制定了《若羌县红枣栽培技术技术规程》等。

(五)林业生产建设状况

建国50多年来,若羌县林业已发展成为改善生存发展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国土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为若羌县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改善创造了重要条件。

1、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1998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平原人工造林7.46万亩,是自治区林业工作会议召开前20年造林面积总和的6.5倍(1998前全县累计造林1.14万亩)。累计育苗653.3亩,出圃合格苗木282.2万株。绿洲森林覆盖率由6. 56%,提高到6.77%,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1.3%,提高到34.5%。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总人数34.2万人,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3%。

2、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林业产业不断壮大

若羌县林果业发展势头强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独特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红枣产业,按基地化建设、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充分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初步建成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红枣产业基地。红枣产业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参与,为红枣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7万亩,红枣产业年产值达2100万元,农村人均林果收入736元,占农民收入的23.43%,红枣业正逐步成为若羌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随着防沙治沙工程的不断推进,还会有甘草、麻黄、大芸等沙生植物种植和加工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开发悄然兴起,沙产业也会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3、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一是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工程实施2年来,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72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地32000亩,荒地造林40000亩,工程渉及到全县39个村、2733家农户。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林业部门的指导和规划下,结合实际,退耕还林实现了集中连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当地生态状况,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据初步测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县农村人均增收1084元,而且这种增收趋势和效果日益显著。

二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全面推进。2000年超额完成了三期工程任务,2001年开始实施四期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要求,不仅改善了当地局部生态状况,得到各族群众的肯定和

支持,也改变了当地的形象和投资环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经济林,实

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需求的有效统一,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在工程推动下,农田林网

化建设快速发展,向高标准高目标迈进。三年来,工程共完成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640000亩。

三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进展顺利。1986年,经国务批准,在若羌县境内东南部部分山区,建

立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区内有完整的原始高原生态系统和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

群落,各类植物241种、兽类49种、鸟类92种、爬行类动物4种、两栖类动物1种。

各林业工程的相继启动,加快了全县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对构筑绿洲生态体系,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

农牧民收入,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十一五”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

1、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出台加快林业发展决定,开展林

业援疆工作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给我县林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极好机遇,也赋予林业建设比以往任何一个历

史时期都要艰巨的光荣任务。

2、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林业面临吸引外资促进发展的机遇,更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我们要进一

步深化林业改革,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突出生态优先的林业建设思路,为我县生态建设定位提供了依据。林业作为我

县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又要发挥自然条件较好的优势,大力推进林业产

业建设。

4、我县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全国最优干食红枣基地发展目标,对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

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发展的有利条件

1、发展林业的社会基础较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生态的要求日益提高,县乡领导对林业工

作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也进一步认识到搞好林业建设,是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加

上我县林业建设所取得初步成效,林业发展积累了一定经验,为今后的林业发展的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具有独特的光热气候资源和独特的林果资源,农民群众又有种

植经济林的传统习惯,发展林果产业优势明显。

3、林业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若羌红枣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林果业已成为全州重要特色林果基地之

一和若羌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 一。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食红枣林果基地和产品保鲜、贮藏、加工业等产供

销林业产业体系。

三、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目前我县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扭

转,风沙危害严重,生态十分脆弱,影响全县生态安全,是制约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林业的重要性、特殊性认识不足,思想

不统一,“林业生态效益第一”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二是在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后,林网配套工作力度不够,林网化建设速度缓慢,采伐后不能保证及时更

新,塔什萨依等水土开发区农防林建设不配套,造成农田防护林建设欠帐多,林网对农田的绿色屏障作用减弱,

致使部分农田年年遭受严重的风沙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林业机构队伍建设跟不上新时期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机构急待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管理体制不

顺,经费没保障;林业行政执法体系不完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四是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各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林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筹措路子

不宽,渠道不畅,一些社会性公益性较强的生态工程不能尽快落实。林业部门缺乏工作经费,财政不能保障工程

配套经费,工程管理资金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是林业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规划,缺乏可持续性,林

业建设未能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同步实施。没

有把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统筹安排,准确把握处理好关系,出现重产

业,轻生态,以及不能因地制宜,违背自然规律的教训。

六是林业各项优惠政策不能及时到位,对林业重要性和特殊地位不能真正引起全社会各行各业的足够重

视。国家、自治区、自治州为加快林业发展,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林业优惠政策,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一些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发展和生态改善速度。

七是林业科技含量低,主导地位不突出。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龙头企业少且带动

作用发挥不充分。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科研资金缺乏,科技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科研成果推广力度

不够,林业建设、工程管理未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支撑作用。

八是水情形势严峻。我县林业用水一直缺乏,水源资供需矛盾突出,缺水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制约

我县经济社会尤其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十一五”若羌县林业生态建设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

自治区、自治州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求真务实,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重,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原则,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林业三大工程为依托,因地制宜,封、管、造相结合,促进林业快速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若羌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规划原则

(1)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先易后难、讲求实效。

(2)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处理好保护、发展与利用的关系。

(3)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

(4)坚持科技第一的原则。

(5)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人与自然、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规划全县新增有林地面积30万亩,其中:完

成人工造林面积10万亩,封沙育林面积20万亩。林业用地面积达到

289.5万亩,森林面积达到269.41万亩,绿洲覆盖率从“十五”的

6.77%提高到7.55%,森林覆盖率从0.86%提高到0.95%,活立木蓄

积量达到65万立方米。10万亩红枣特色林果进入结果期,林业产值

可望达到2亿元以上,林果业与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形成“三足

鼎立”局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绿洲生态系统趋

向良性循环,荒漠化趋势得到控制。

──天然林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塔河下流林区59.96万

亩天然林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通过塔河输水,加大人工造林和中幼林

抚育、封沙育林力度,力争使塔河下流森林面积增加 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10万立方米。

──森林分类经营:积极争取全县160余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全

部纳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范围。

──退耕还林工程:完成3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万亩、

四荒地造林25万亩。

──三北四期工程:完成32.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5万亩、封沙育林30万亩。

──特色林果业:到2010年全县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其

中,结果面积达到10万亩,林业产值达到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林果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力争把若羌建设成为全国最佳干食红枣基地。

──自然保护区建设:新建台特玛湖湿地保护区1个,面积500平方公里。

若羌县林业生态建设总体思路

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若羌县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防沙治沙、森林

资源保护和林业科技体系建设为重点,围绕塔河和阿尔金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走依法治林和科技兴林之路,以分类经营、退耕还林(草)、三北四期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以红枣特色林果业为主的林业产业工程为依托,在绿洲外围以保护天然植被自然修复为主的生态体系,维持上千年长久效益;在农田外围大力发展以胡杨、沙枣为主的防护林,形成200年以上的长期生态效益;在农田内发展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形成70—80年不更新的中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紧围绕沙漠化治理这个中心,不断完善以森林培育为主体的林业生态体

系建设,不断壮大以特色林果业为龙头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以林木种苗、林业科技、森林资源管理、林业公安、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队伍组成的林业保障体系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营造林建设重点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围绕“三北”四期、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绿色通道等重点工程建设,以防沙治沙和天然林封育管护为重点,继续加大农田防护林和绿洲外围大型防护林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塔河下流生态网络建设步伐。

1、三北四期:规划完成营造林32.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5万亩,封育30万亩。

2、退耕还林:规划完成退耕还林3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万亩,四荒地造林25万亩。

3、封沙育林:“十一五”期间规划实施封沙育林125万亩。重点区域在塔河流域天然荒漠胡杨林及灌木林区。

4、绿色通道工程:完成道路绿化110公里生态建设,面积0.825万亩。

(二)“十一五”期间若羌拟建设的林业重点工程项目:

1、若羌县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结合若羌县塔东重镇建设战略实施,计划启动若羌县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总长110公里,营造防护林总面积8250亩,建设期限五年,分三段实施:

①国道218防风护路林,实施地点若羌县城沿218国道至罗布庄道路东侧长50公里,宽0.05公里,面积3750亩。

②国道315防风护路林,实施地点在瓦石峡乡沿315国道至塔什萨依开发区国道北侧长30公里,宽0.05公里,面积2250亩。

③国道315防风护路林,实施地点在长安农场沿315国道至瓦石

峡乡国道北侧长30公里,宽0.05公里,面积2250亩。

2、若羌县防风固沙林建设工程。

沿若羌县城东北、西南风口地带营造防风固沙林总面积5000亩,建设期限5年,需投资750万元。

3、若羌县绿洲外围天然荒漠林封育工程。

在若羌、瓦石峡、塔什萨依开发区绿洲外围建立三个天然荒漠林封育区,封育总面积65万亩,其中:若羌河下游20万亩,瓦石峡河下游区20万亩,塔什萨依开发区25万亩,计划2007年完成20万亩,2010年完成45万亩,计划总投资650万元。

4、塔里木河下游、车尔臣河下游引水引洪灌溉、管护及荒漠植被恢复工程。

在塔里木河下游、车尔臣河下游引水引洪灌溉、管护及荒漠植被恢复总面积115万亩,需投资1550万元;

5、森林分类经营工程

力争全县160余万亩重点公益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有偿基金补助范围。

6、若羌县台特玛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建设内容:天然植被保护工程、防护林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护林防火工程、野生动物保护工程、病虫害防治工程等。科研监测、宣传教育设施、设备建设和湿地综合管理设施、设备建设。总投资2348.2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878.6万元,占总投资80%;地方自筹469.65万元,占总投资的20%。

7、若羌县红枣种质资源汇集及采穗圃建设项目。

若羌县生态现状和林果业的迅猛发展,势必要求实施若羌县红枣种质资源汇集及采穗圃项目。旨在提供耐盐碱、节水抗旱的优质苗木,提高品种纯度和免疫能力,增强林业发展后劲。计划年培育经济林和生态林苗木250万株以上,占地面积430亩,外加其它设备、设施总投资297.5万元。

8、若羌县6万亩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工程。

若羌县耕地总面积已逾10万亩(包括最近几年水土开发面积),

老农区林网配套面积4万余亩已完成,还有近6万亩新开发土地尚未林网配套,按占总面积15%实施林网配套,需完成农田防护林9000亩,计划投资450万元。

9、若羌县5万亩以红枣为主的生态林建设工程。

到2010年红枣种植规模达到12万亩,目前已完成7万亩,尚有5万亩红枣生态林需要完成,计划总投资320万元。

10、若羌县2万亩红枣滴灌工程。

从2006年到2010年,全县发展滴灌节水种植红枣面积2万亩,其中瓦石峡农区(包括塔什萨依)1万亩,若羌农区1万亩。2万亩的滴灌节水工程管道设施、机井、水、电、路配套,需投入资金780万元。

11、若羌县林果业综合科技培训中心建设工程。

计划建设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包括:办公场所、教研室、实验室、会议室、微机室及办公设备、交通车辆,通讯设备,计划投入资金455万元。

12、若羌县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和林业站建设工程

“十一五”期间,要加大林业科技的投入,加强林业科研基础设施和推广网络建设,加强林业工业技术研究,培育科技创新机制,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引进、推广能力。

进一步完善林业工作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与林业科技推广站职能合一,提高林业技术人员素质,发挥职能作用,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自治区林业局提出的林业站 建设“四化”要求,即“建立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系列化、经营基地化”。

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现状、面临的

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土地利用状况

若羌县国土总面积为303448170亩,其中:农地94208亩,占总面积的0.03%;林业用地总面积为2594809

亩,占0.86%;草地总面积为16294792亩,占5.37%;其余(包括未利用地、水域、居民工矿用地、水域冰川等)28453461

亩,占93.74%。

(二)森林资源现状

1、植物区系

若羌地区的植被,以干旱荒漠原始天然植被为主,全县植被覆盖率为6.77%。植被分布变化因地势的高差和气

候、水分诸因素的差异而不同,大体分为南部山区原始植被区、北部天然荒漠植被区和中部平原农区栽培植被区。

南部山区原始植被区, 位于南部阿尔金和昆仑山山区,山体较为高大,自然条件垂直,地带性植被分布递变规律

明显。主要有蒿叶猪毛菜、垫状驼绒藜、水柏枝、琵琶柴、锦鸡儿等。

北部天然荒漠植被区位于县境北部荒漠干旱区,植被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塔里木河下游和车尔臣河下游两岸的

冲积平原上,主要为大根茎和耐旱植物群落,类型有乔、灌 、亚灌木和沙生植物。

中部平原农区栽培植被区位于平原农区绿洲内部,分布的主要有红枣、桑树 、杏树、桃树等经济林和杨、柳、

榆、沙枣等防护林。

2、林地种类与面积

在303448170亩的国土面积中,林业用地面积为2594809亩,其中:天然林2515038亩,人工林79771亩。

天然林2515038亩,其中:有林地59079亩,占天然林的2.35%;疏林地530975亩,占21.11%;灌木林地1381369

亩,占54.92%;灌丛地543615亩,占21.62%。

人工林79771亩,其中:有林地39210亩,占人工林的49.2%;疏

林地5311亩,占6.7%;未成林造林地35173亩,占44.0%;苗圃地

77亩,占0.1%。

按森林分布而言,若羌县山区天然林面积为343018亩,占全县

林业用地13.22%,其余林业用地全部分布在平原绿洲区和荒漠区,其天然林面积为2172020亩,占83.71%;人工林79771亩占3.07%。

3、天然林资源分布区

若羌县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全国第一大县,也是天然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县。根据天然林分布区域大概可分为: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林区,车尔臣河下游荒漠林区,前山洪积平原荒漠林区和阿尔金山高原荒漠林区等四个天然林区。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林区。从尉犁县界起,沿塔里木河到台特玛湖河两岸分布,纵观北宽南窄形成一条宽窄不一,断而又连的走廊式林带,主要在新、老塔里木河道两岸及洪水冲积平原上分布。在南北长达130公里地段内,胡杨林以片状、带状及散生状分布,胡杨林下多为灌木和草类混生。近几年因塔里木河下游有计划的放水,塔河两岸植被恢复良好,枯死的胡杨复生,干枯的柽柳有了生机,河道附近胡杨幼苗处处可见。

此区,天然林面积632442亩,其中:有林地59079亩;疏林地456241亩;灌木林地105714亩;沙生灌丛11408亩。

前山洪积平原荒漠林区。位于阿尔金山前山洪水冲积平原上,阿尔金山往北50—60公里左右平原戈壁区以南,北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克沙漠,东边从米兰古城东北边一直往西到且末县县境,宽20—30公里左右,长达280公里左右蜿蜒的绿色走廊,此区基本特点是地下水普遍高,盐渍化重,植被盖度高,其中瓦石峡乡、吾塔木乡、铁干里克乡和36团的农田绿洲也包围在此区内,有少量胡杨疏林地,主要以灌木林为主,盖度普遍高。 前山洪水冲积平原荒漠林区是若羌县重要的防风固沙的天然“保护伞”,对护农安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区,天然林面积1539578亩,其中:疏林地74734亩;灌木林地1008309亩;沙生灌丛456535亩。

阿尔金山高山荒漠林区。此区位于阿尔金山山区,海拔1000米—5100米左右,区域内植被主要分布在山沟河流两岸,高山山间平原,高山河流两岸和泉水周围。大部分以高山荒漠灌木林为主,带状分布。

此区天然林面积343018亩,其中灌木林地267346亩,沙生灌丛75672亩。

(三) 荒漠化现状

1、若羌县沙化土地现状

若羌县是新疆荒漠、沙化土地最多的县之一,也是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县。全县土地总面积为303448170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52163390亩,占国土面积的50.14%,沙质土地面积为74538150亩,占24.56%。占全县荒漠化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2、土地荒漠化现状评价

若羌县荒漠化土地分布范围。荒漠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和山区,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一半左右。

不同的荒漠化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因地形地貌特点,海拔高度和坡度不同,水蚀区分布在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坡

度大的山区和平原沙漠,冻融区分布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雪线以下地带。

耕地普遍盐碱重。若羌县属绿洲农业,耕地中的土地普遍盐碱重,所以必须加大改良力度,应结合中低产田改

造,变革种植结构和灌溉方式,使土地休养生息,降低退化程度。对重度及极重度盐渍化耕地应实施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工程,使土地回复到自然状态,改善荒漠化现状。

荒漠化林地分布区域。荒漠化林地主要类型是风蚀,主要集中分布于英苏地区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荒漠灌木

林区,荒漠化程度极为严重。

(四)生态建设状况

1、森林资源

截止2004年底,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59.5万亩,森林面积发展到239.41万亩,其中:山区天然林34.3

万亩,主要分布在阿尔金山山区;平原胡杨林59万亩,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流域;荒漠灌木林138.13

万亩,主要分布在农区外围和主要河流两侧;人工林7.98万亩,其中:防护林0.98万亩、经济林7万亩。人工

林主要分布农区三乡一镇平原绿洲农区。全县森林覆盖率为0.86%,绿洲森林覆盖率为6.77%。

2、野生动植物资源

若羌县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现有野生动物518种,其中:阿尔金山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359种,包括

蹄类30种、鸟类79种、昆虫25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有64种。塔里木河中下游台特玛湖

湿地及周边区域有野生动物159种,其中鱼类7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13种、兽类36种、鸟类103种,属国

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有19种。若羌县境内生长着甘草、芦苇、大芸、罗布麻等具有重要药用和经济

价值的野生植物,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县的天然林区和平原荒漠胡杨灌木林区。我县境内现已建立2个野生动物类

型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12.3万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0.8%。

“十五”以来,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为改善生态环境,扼制风沙灾害,若羌县相继实施了一系列

生态建设工程。配合塔河综合治理工程,自2000年起连续六次从开都河、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台特玛湖地

区紧急输送生态水,累计输水28亿立方米,结束了近30年来塔里木河下游300多公里河道断流的历史,使尾闾

台特玛湖周边地区植被得到恢复,扩大了湿地面积并加强了对湿地的保护。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阿尔金山自然

保护区的近100户牧民,实施异地安置,退牧于野生动物;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增加了护林人员,对塔河中

下游的天然荒漠植被进行严格管理,使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荒漠化局势得到初步遏制。2000年国家实施林业六大

重点工程以来,全县加大了植树造林及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相继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

程,生态建设步伐加快,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快速推进,林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绿洲内部生态改

善明显,绿洲外围生态修复成效显著,荒漠化扩张的速度减缓,绿洲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生态治理和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全县绿洲面积不断扩大,林地面积不断增长,初步形成了以绿洲内部

农田防护林网和红枣特色林果基地、绿洲外缘大型防风固沙林带、荒漠天然林为主体的立体绿色屏障。

3、造林绿化工作

“十五”期间,若羌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群众的营造林积极性,

抓工程、提质量、立样板,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林业建设。期间,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7.46万亩,相当于1949

年-1997年48年人工造林总面积的6.5倍,实施封育4万亩,新增森林面积12.7万亩,绿洲森林覆盖率由0.83%

提高到0.86%,全县国土森林覆盖率由5.65%提高到6.77%,全县90%的基本农田实现了林网化。林业的发展对

改善绿洲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完成义务植树547.24万株, 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34.2万人次,面积达4.7万亩,新建义务植树基地4个。全

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局面已经形成。

──完成退耕还林工程7.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2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万亩。工程涉及全县4个乡(镇)、

39个村、有2733户农民从退耕还林工程中直接受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当地生态建设进程,有力推动了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完成“三北”四期工程任务6.5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封沙育林4万亩。由于建设重点放

在了绿洲外围,目前不少地区已形成了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新造林地,进一步拓展了绿洲范围。

──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全国最佳干食红枣基地初具规模。截止2004年底,全县

林果保存面积达7.07万亩, 其中:红枣7万亩,香梨0.01万亩,葡萄0.03万亩,桃等其他0.03万亩。2004年底

全县各类果品产量为0.1742万吨,产值达0.1014亿元,林果业正逐步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4、森林资源保护

──依法开展保护工作。98年成立了林业派出所,编制7人,实有干警3人,各类执法人员17人,林业执法

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毁林开垦、乱占林地、乱砍滥伐、乱捕乱猎等现象基本得到控制。积极争取森林分类经营工

作,2005年有望65万亩天然林纳入国家公益林补助范围。

──护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制得到落实,确保连续十几年未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检查

站,通过采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有效地保护了全县森林资源。

──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检查站,基本实现了测报、检疫信息与全疆、全国联网的网络

化传输处理,做到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及检疫工作统一、协调管理。按照国家森防目标管理达标要求,运用科学防

治方法对春尺蠖、梨圆蚧等危害较大的林木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治,没有出现大的森林病虫灾害。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十五”期间,通过加强宣传,开展林业专项集中行动,全社会保

护野生动植物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全县形成野生动植物管理完整体系。配合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

查工作,初步掌握了藏羚、马鹿、鹅喉羚等动物的分布规律和资源储量。

5、林业基础建设

“十五”期间,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林业建设目标和林业二大生态工程建设要求,加强种苗基础建

设,种苗质量和品种数量明显上升。由“九五”以乡土树种育苗为主发展到如今的引进外地品种育苗,一些“名、优、特”经济林苗木和城市绿化苗木都已培育成功。育苗面积不断扩大,确保全县造林绿化选择优质壮苗。实行

种苗 “一签两证”制度规范了全县生产、经营秩序。目前,全县现有育苗基地5处;花圃1处,年生产各类花

卉上千盆。

6、林业机构建设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若羌县县乡两级林业机构不断完善,

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以“造林绿化、种苗培育、资源管理、林业公安、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

物保护、科研推广等门类齐全的机构管理体系。目前,设立了县绿化委员会、护林防火指挥部和林业局,林业局

下设了林业派出所、林业工作站、胡杨林管理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野生动物保护办、红枣科技服务中心

等资源林政管理机构。截止2005年,全县林业行政、企事业单位已达到12个,干部职工总人数达到55人。多

年来,若羌县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林业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为保护和培育国家森

林资源、促进若羌林业生态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7、林业科技发展

目前,县上有专门红枣科研机构1 个(副科级),有林业科研人

员4名。全县从事林业专业技术工作人员18人,占全县林业系统职

工总人数55人的32.7%。从职称结构来看,全县现有中级职称1人,初级及以下17人。多年来,全县利用工作和“科技之冬”等多种形

式,结合林业生产向广大农牧民积极推广和普及实用科学技术,使他

们走上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道路,促进了林业事业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林业科技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较

好的成绩。制定了《若羌县红枣栽培技术技术规程》等。

(五)林业生产建设状况

建国50多年来,若羌县林业已发展成为改善生存发展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国土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为若羌县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改善创造了重要条件。

1、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1998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平原人工造林7.46万亩,是自治区林业工作会议召开前20年造林面积总和的6.5倍(1998前全县累计造林1.14万亩)。累计育苗653.3亩,出圃合格苗木282.2万株。绿洲森林覆盖率由6. 56%,提高到6.77%,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1.3%,提高到34.5%。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总人数34.2万人,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3%。

2、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林业产业不断壮大

若羌县林果业发展势头强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独特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红枣产业,按基地化建设、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充分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初步建成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红枣产业基地。红枣产业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参与,为红枣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7万亩,红枣产业年产值达2100万元,农村人均林果收入736元,占农民收入的23.43%,红枣业正逐步成为若羌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随着防沙治沙工程的不断推进,还会有甘草、麻黄、大芸等沙生植物种植和加工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开发悄然兴起,沙产业也会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3、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一是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工程实施2年来,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72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地32000亩,荒地造林40000亩,工程渉及到全县39个村、2733家农户。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林业部门的指导和规划下,结合实际,退耕还林实现了集中连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当地生态状况,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据初步测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县农村人均增收1084元,而且这种增收趋势和效果日益显著。

二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全面推进。2000年超额完成了三期工程任务,2001年开始实施四期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要求,不仅改善了当地局部生态状况,得到各族群众的肯定和

支持,也改变了当地的形象和投资环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经济林,实

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需求的有效统一,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在工程推动下,农田林网

化建设快速发展,向高标准高目标迈进。三年来,工程共完成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640000亩。

三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进展顺利。1986年,经国务批准,在若羌县境内东南部部分山区,建

立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区内有完整的原始高原生态系统和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

群落,各类植物241种、兽类49种、鸟类92种、爬行类动物4种、两栖类动物1种。

各林业工程的相继启动,加快了全县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对构筑绿洲生态体系,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

农牧民收入,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十一五”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

1、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出台加快林业发展决定,开展林

业援疆工作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给我县林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极好机遇,也赋予林业建设比以往任何一个历

史时期都要艰巨的光荣任务。

2、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林业面临吸引外资促进发展的机遇,更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我们要进一

步深化林业改革,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突出生态优先的林业建设思路,为我县生态建设定位提供了依据。林业作为我

县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又要发挥自然条件较好的优势,大力推进林业产

业建设。

4、我县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全国最优干食红枣基地发展目标,对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

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发展的有利条件

1、发展林业的社会基础较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生态的要求日益提高,县乡领导对林业工

作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也进一步认识到搞好林业建设,是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加

上我县林业建设所取得初步成效,林业发展积累了一定经验,为今后的林业发展的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具有独特的光热气候资源和独特的林果资源,农民群众又有种

植经济林的传统习惯,发展林果产业优势明显。

3、林业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若羌红枣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林果业已成为全州重要特色林果基地之

一和若羌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 一。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食红枣林果基地和产品保鲜、贮藏、加工业等产供

销林业产业体系。

三、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目前我县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扭

转,风沙危害严重,生态十分脆弱,影响全县生态安全,是制约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林业的重要性、特殊性认识不足,思想

不统一,“林业生态效益第一”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二是在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后,林网配套工作力度不够,林网化建设速度缓慢,采伐后不能保证及时更

新,塔什萨依等水土开发区农防林建设不配套,造成农田防护林建设欠帐多,林网对农田的绿色屏障作用减弱,

致使部分农田年年遭受严重的风沙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林业机构队伍建设跟不上新时期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机构急待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管理体制不

顺,经费没保障;林业行政执法体系不完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四是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各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林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筹措路子

不宽,渠道不畅,一些社会性公益性较强的生态工程不能尽快落实。林业部门缺乏工作经费,财政不能保障工程

配套经费,工程管理资金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是林业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规划,缺乏可持续性,林

业建设未能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同步实施。没

有把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统筹安排,准确把握处理好关系,出现重产

业,轻生态,以及不能因地制宜,违背自然规律的教训。

六是林业各项优惠政策不能及时到位,对林业重要性和特殊地位不能真正引起全社会各行各业的足够重

视。国家、自治区、自治州为加快林业发展,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林业优惠政策,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一些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发展和生态改善速度。

七是林业科技含量低,主导地位不突出。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龙头企业少且带动

作用发挥不充分。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科研资金缺乏,科技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科研成果推广力度

不够,林业建设、工程管理未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支撑作用。

八是水情形势严峻。我县林业用水一直缺乏,水源资供需矛盾突出,缺水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制约

我县经济社会尤其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十一五”若羌县林业生态建设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

自治区、自治州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求真务实,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重,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原则,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林业三大工程为依托,因地制宜,封、管、造相结合,促进林业快速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若羌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规划原则

(1)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先易后难、讲求实效。

(2)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处理好保护、发展与利用的关系。

(3)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

(4)坚持科技第一的原则。

(5)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人与自然、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规划全县新增有林地面积30万亩,其中:完

成人工造林面积10万亩,封沙育林面积20万亩。林业用地面积达到

289.5万亩,森林面积达到269.41万亩,绿洲覆盖率从“十五”的

6.77%提高到7.55%,森林覆盖率从0.86%提高到0.95%,活立木蓄

积量达到65万立方米。10万亩红枣特色林果进入结果期,林业产值

可望达到2亿元以上,林果业与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形成“三足

鼎立”局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绿洲生态系统趋

向良性循环,荒漠化趋势得到控制。

──天然林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塔河下流林区59.96万

亩天然林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通过塔河输水,加大人工造林和中幼林

抚育、封沙育林力度,力争使塔河下流森林面积增加 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10万立方米。

──森林分类经营:积极争取全县160余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全

部纳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范围。

──退耕还林工程:完成3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万亩、

四荒地造林25万亩。

──三北四期工程:完成32.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5万亩、封沙育林30万亩。

──特色林果业:到2010年全县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其

中,结果面积达到10万亩,林业产值达到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林果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力争把若羌建设成为全国最佳干食红枣基地。

──自然保护区建设:新建台特玛湖湿地保护区1个,面积500平方公里。

若羌县林业生态建设总体思路

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若羌县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防沙治沙、森林

资源保护和林业科技体系建设为重点,围绕塔河和阿尔金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走依法治林和科技兴林之路,以分类经营、退耕还林(草)、三北四期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以红枣特色林果业为主的林业产业工程为依托,在绿洲外围以保护天然植被自然修复为主的生态体系,维持上千年长久效益;在农田外围大力发展以胡杨、沙枣为主的防护林,形成200年以上的长期生态效益;在农田内发展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形成70—80年不更新的中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紧围绕沙漠化治理这个中心,不断完善以森林培育为主体的林业生态体

系建设,不断壮大以特色林果业为龙头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以林木种苗、林业科技、森林资源管理、林业公安、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队伍组成的林业保障体系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营造林建设重点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围绕“三北”四期、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绿色通道等重点工程建设,以防沙治沙和天然林封育管护为重点,继续加大农田防护林和绿洲外围大型防护林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塔河下流生态网络建设步伐。

1、三北四期:规划完成营造林32.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5万亩,封育30万亩。

2、退耕还林:规划完成退耕还林3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万亩,四荒地造林25万亩。

3、封沙育林:“十一五”期间规划实施封沙育林125万亩。重点区域在塔河流域天然荒漠胡杨林及灌木林区。

4、绿色通道工程:完成道路绿化110公里生态建设,面积0.825万亩。

(二)“十一五”期间若羌拟建设的林业重点工程项目:

1、若羌县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结合若羌县塔东重镇建设战略实施,计划启动若羌县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总长110公里,营造防护林总面积8250亩,建设期限五年,分三段实施:

①国道218防风护路林,实施地点若羌县城沿218国道至罗布庄道路东侧长50公里,宽0.05公里,面积3750亩。

②国道315防风护路林,实施地点在瓦石峡乡沿315国道至塔什萨依开发区国道北侧长30公里,宽0.05公里,面积2250亩。

③国道315防风护路林,实施地点在长安农场沿315国道至瓦石

峡乡国道北侧长30公里,宽0.05公里,面积2250亩。

2、若羌县防风固沙林建设工程。

沿若羌县城东北、西南风口地带营造防风固沙林总面积5000亩,建设期限5年,需投资750万元。

3、若羌县绿洲外围天然荒漠林封育工程。

在若羌、瓦石峡、塔什萨依开发区绿洲外围建立三个天然荒漠林封育区,封育总面积65万亩,其中:若羌河下游20万亩,瓦石峡河下游区20万亩,塔什萨依开发区25万亩,计划2007年完成20万亩,2010年完成45万亩,计划总投资650万元。

4、塔里木河下游、车尔臣河下游引水引洪灌溉、管护及荒漠植被恢复工程。

在塔里木河下游、车尔臣河下游引水引洪灌溉、管护及荒漠植被恢复总面积115万亩,需投资1550万元;

5、森林分类经营工程

力争全县160余万亩重点公益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有偿基金补助范围。

6、若羌县台特玛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建设内容:天然植被保护工程、防护林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护林防火工程、野生动物保护工程、病虫害防治工程等。科研监测、宣传教育设施、设备建设和湿地综合管理设施、设备建设。总投资2348.2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878.6万元,占总投资80%;地方自筹469.65万元,占总投资的20%。

7、若羌县红枣种质资源汇集及采穗圃建设项目。

若羌县生态现状和林果业的迅猛发展,势必要求实施若羌县红枣种质资源汇集及采穗圃项目。旨在提供耐盐碱、节水抗旱的优质苗木,提高品种纯度和免疫能力,增强林业发展后劲。计划年培育经济林和生态林苗木250万株以上,占地面积430亩,外加其它设备、设施总投资297.5万元。

8、若羌县6万亩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工程。

若羌县耕地总面积已逾10万亩(包括最近几年水土开发面积),

老农区林网配套面积4万余亩已完成,还有近6万亩新开发土地尚未林网配套,按占总面积15%实施林网配套,需完成农田防护林9000亩,计划投资450万元。

9、若羌县5万亩以红枣为主的生态林建设工程。

到2010年红枣种植规模达到12万亩,目前已完成7万亩,尚有5万亩红枣生态林需要完成,计划总投资320万元。

10、若羌县2万亩红枣滴灌工程。

从2006年到2010年,全县发展滴灌节水种植红枣面积2万亩,其中瓦石峡农区(包括塔什萨依)1万亩,若羌农区1万亩。2万亩的滴灌节水工程管道设施、机井、水、电、路配套,需投入资金780万元。

11、若羌县林果业综合科技培训中心建设工程。

计划建设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包括:办公场所、教研室、实验室、会议室、微机室及办公设备、交通车辆,通讯设备,计划投入资金455万元。

12、若羌县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和林业站建设工程

“十一五”期间,要加大林业科技的投入,加强林业科研基础设施和推广网络建设,加强林业工业技术研究,培育科技创新机制,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引进、推广能力。

进一步完善林业工作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与林业科技推广站职能合一,提高林业技术人员素质,发挥职能作用,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自治区林业局提出的林业站 建设“四化”要求,即“建立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系列化、经营基地化”。


相关内容

  • 浅谈林业生态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 [摘 要] 随着绿色经济理念的广泛普及与落实,林业生态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林业产业作为维持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与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本文立足于我国当前林业建设的现状,从两方面入手重点探讨了林业生态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意义,以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

  • 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目标,以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生态宜居东莞为核心,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完善林业管理体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提供更多生态文 ...

  •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问题及建议
  • 科技管理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问题及建议 高 军代伟华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兰州730117 摘要: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是林业工作的重点,是当前林业建设的现实性任务.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也缺少不了各方面的理解和认同,国家对林业的投资逐年加大,林业工程项目推进将成为当前 ...

  • 贾寨镇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 贾寨镇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贾寨镇人民政府 二○一六年三月 贾寨镇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贾寨镇位于茌平县西部,区域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耕地5.6万亩,人口3万. "十三五&quo ...

  • 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思考与对策论文
  • 关于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思考与对策 摘要: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生 ...

  • 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摘要)
  • 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摘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

  • 林业调研报告
  •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21世纪是生态世纪,树立新的生态意识,寻求新的发展战略,走生态化之路已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世纪之交,世界因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无不使全球视点聚焦于生态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实施的两大战略之一,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基 ...

  • 在全市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一.认清形势,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加快我市林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林业兼有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肩负着优化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林业工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对加快我国林业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去年6月25日,党中央 ...

  • 谢德新同志在全市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一.认清形势,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加快我市林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林业兼有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肩负着优化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林业工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对加快我国林业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去年6月25日,党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