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33NO.1□Jan.2012
昆仑名师论坛
民族学是什么
杨圣敏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北京大学100081)
摘要:文章比较系统地阐释了民族学学科的内涵,全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该学科名称的意义、研究领域与学科形成的简史,还从民族学的分支,民族学所研究的“文化”的意义和特点等方面来介绍民族学的内涵与定义;二是民族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包括传统民族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学、当代民族学理论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等;三是民族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包括民族学与人类学、历史学和汉民族研究的关系以及民族学的开放性特点等内容。
关键词:民族学;名称;特点;内涵;定义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12)01-0001-12
一、名称、领域与形成历史
英文称Ethnology,顾名思义,是以民族、
族群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民族学”这个名称主要被应用于欧洲(一)名称与研究领域大陆的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而在美、英等国1. 什么是民族学
家,民族学被称为“文化人类学”(CultureAnthropol-中外学界历来有多种定义和解释。有人主要从ogy)或“社会人类学”(SocialAnthropology)。
其研究的领域,有人则主要从其开展研究的角度,或“人类学”
一词也是来源于希腊文,由Anthropos研究的方法等不同方面去进行定义和规范。而自民(人)和Logia(科学)组合而成,意为“研究人的科学”。族学作为一个学科产生的一个半世纪以来,也像其英文称为“Athropology”,它分为研究体质的人类(体它许多社会科学的学科一样,学科本身的研究领域、质人类学)和研究社会与文化的人类(社会或文化人方法和角度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学者们在研类学)两个部分。而文化和社会都是某一个群体的究过程中也各有偏重,于是国内外的学者就对其有属性,也就是说,个人的文化和社会属性都来源于其多种定义和归纳。这本是一个正常的学术现象,没生活的群体、社区。所以,无论是文化人类学还是社有必要去强行统一。我们在此仅以我国民族学学科会人类学,也如民族学一样,都是研究群体的学科。
的历史和现状为主要考察对象,参照国际学界的研由此可知,在国际学术界,民族学(Ethnology),究现状和主流看法,对民族学是什么进行一个大略又称“文化人类学”(CultureAnthropology)或“社会人
的说明和解释。
类学”
(SocialAnthropology),是研究民族、族群及其现代意义的民族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学科。社会和文化的学科。
在西方创立这个学科时,“民族学”一词源于希也就是说,民族学的研究单位是“人群”,即它主腊文,由Ethnos(民族、族群)和Logia(科学)组合而成,
要研究不同人群的社会、文化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收稿日期:2011-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重点教材编写”(08JZD002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杨圣敏,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昆
仑名师论坛
杨
圣敏族学是什么
1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昆
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2
在这里,所谓的“人群”单位,是多层多意的。它可以是以地域为基础的聚落,可以是建立在对某种文化互相认同基础上的人群,也可以是以整个文明或现代国家为对象或单位。也就是说,民族学研究的单位,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以地域、职业、年龄、信仰、性别、阶级等社会的或文化的界线划分的不同人群。更经常的情况是,民族学研究的对象是同时包含几个不同层面分属于不同阶层单位的一个生活群体,一个社会。
在中国民族学界,则比较多地强调民族学主要是对不同民族、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等的研究。
但以上的说明和解释又太过宽泛。因为所有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主要或重点以人类或人群为研究对象。那么民族学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呢?简而言之,它的研究重点针对社会和文化,针对当代。它的方法主要是读社会而不是读文献。即民族学比较多地强调对不同人群、民族的社会、文化的研究。在时空观念和研究方法上,重点是通过对当代的社会与文化进行实地的调查开展研究。
民族学所说的文化和社会是什么概念呢?2. 文化是什么
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有无文化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民族学和人类学家首次定义现代的文化
·伯内特·泰(Culture)概念,是1871年英国的爱德华
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他说: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①。自泰勒以来,文化定义层出不穷,以至于1952年,一位美国人类学家从文献中搜集到164种对文化的定义②。文化是什么呢?学界有多种版本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类说法:“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文化就是生活中数不清的各个方面。文化包含了后天获得的,作为一个特定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文化是被一个集团所普遍享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文化的定义归结为两点:(1)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除了我们先天带来的那些动物的本能之外,所有后天习得的一切,如习俗、观念、行为和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等数不清的各个方面,都是文化的内容。
(2)文化是共同享有的
是某一个人群共同享有的。这个人群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以地域、年龄、职业、信仰、性别和阶级等社会的或文化的界线划分的不同的人群。每
个人群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也会有自己特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民族学所说的文化,普遍有如下的三个特点:(1)文化是有适应性的
不同的文化都是适应不同的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产生的,所以说文化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因此就会有草原民族的游牧文化,平原居民的定居农业文化,江河海边的渔业文化等。
(2)文化都是整合的
构成文化的诸要素或特质不是习俗的随机拼凑,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或和谐一致的。在某一环境内,一般都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特质“束”。例如,蒙古族牧民的文化特质束就包含了骑马、住帐篷、放牧牲畜、吃肉、穿蒙古袍等。这些衣食住行的特点,都是为了配合游牧的生活,各种特点之间也是一束或叫一捆互相适应配合的习俗。
(3)文化总是不断变迁的
文化既然是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产物,环境的不断改变自然也要推动文化的不断变迁。
3. 社会化与文化
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是有文化的,但文化不是经由生物遗传而来的,是后天习得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社区或人群所共有的。任何社会都以某种方式将其文化一代代传递下去。所以每个人身
习得的文化,都是他所生活的社会环上所体现出来、
境赋予他的。人从出生以后,经历了童年、少年、青年和成人的各个人生阶段,他首先接触的是父母、家庭,接着是其他亲属和邻居的同伴、同村或同街道的其他人,以后又不断扩大接触交往的范围,他周围群体的各种观念和态度、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等,逐渐为他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应该如何行事等等问题,都逐渐建立了一套概念、一套理论和规范,他要在这个社群中生活,就要遵守这些规范,这些价值取向,于是他逐渐被塑造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与大家互相认同的一员,这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民族学研究的,就是各不同群体的,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社会规则与特点。所以我们的研究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人。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研究在同一种文化之内的各个不同的个人,不是研究这些个人之间的差别,而是研究一个群体共同遵守、认同的文化,研究不同群体之间文化的差别。我们在具体做调查与研究时,当然会针对具体的个人去做调查,但我们这种对于个人的观察,目标并不是了解个人,而是它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所代表的那个群体的文化,那个群体的特点。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归属于某些社会和团体的。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得几乎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身份。例如,每个人都可从自己的职业、地域、民族、阶层、性别和信仰等派生出不同的身份。他在不同的场景中也就分属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认同。民族学对认同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人类的本性,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一个世纪到来之时,世界所有地区将程度不同地实
现都市化,农村生活如果那时还未完全消亡的话,无疑也将变得微不足道。”虽然他的预言今天并未完全变成现实,但我们看到,随着现代化的加快,城市人口比例增加的这个趋势还在快速发展着,于是,民族学如果继续以乡村和边疆为主而回避城市就显然会脱离对多数人群的研究,也难以站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沿。于是20世纪60年代,都市人类学产生了。识当今世界各种纷争的本质。
对复杂的、都市社会的研究,又推动了更多分支学科
4. 民族学如何研究文化
的产生。如城市的流动人口、
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我们说民族学主要研究不同人群的社会与文
家庭结构和生产方式、民族关系、城市环境、文化认
化。它的研究方式既包括对历史和文献的研究,
也同与冲突、
妇女问题、贫困问题、宗教功能、都市街坊包括对现实社会、活的人群的研究,而以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民族志等。
的实地调查与研究为主。因此我们说,它的研究方实际上,在各种学科中比较,民族学或人类学有法主要是读社会而不是读文献。那么,民族学如何这样的一个特点,它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对象决定了在实地研究文化呢?
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学科。也就是说,它是在几乎不同的文化就是一套套各不相同的规则和准所有方面都对其他学科产生影响。这是民族学不同则。民族学研究的就是这些群体内共享的行为模式,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的研究要求借用几乎其他所规则和准则。而每一个民族、人群、社会总是有一套有学科的知识,既包括社会科学的,人文科学的,也理想的行为模式,它代表了在特定环境下,该社会、包括自然科学的。它的研究越深入,这种借用的需该民族或人群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模式。然而,求就越多。现在,随着这个学科的发展,我们看到越一个社会的实际的文化模式并不总是与其理想的文来越多的民族学分支学科陆续涌现,例如,与其他社
化模式相一致的。我们可以在任何文化中发现文化会科学有关的心理民族学(心理人类学)
、法民族学理想与人们实际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这个实际(法人类学)
、教育民族学(教育人类学)、语言民族学的行为方式才是我们要了解的文化。我们要研究实(语言人类学)、政治民族学(政治人类学)、经济民族际的文化,就要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调查。这套实际学(经济人类学)等;与自然科学有关的生态民族学的生活模式我们并不能直接得到,我们必须要较长(生态人类学)、生物民族学(生物人类学)、医学民族时间地深入所研究对象的生活中去观察,通过所看学(医学人类学)等;与技术有关的如计算机民族学
到和听到的大量现象,超越表象去归纳、总结,抽象(计算机人类学)
、影视民族学(影视人类学)等;与人出他们实际的生活规则和行为方式,以说明他们实文科学有关的如文学民族学(文学人类学)等,不一际的文化面貌和特点。
而足,五花八门,而且还会不断增加。为什么民族学、经过这样的调查,我们就可以拟就、推导出一套人类学有这样一种开放的特点呢?因为它研究的是规则,一套可以真实地说明该文化内部实际施行的人、人群、人群的文化,所以与人有关的方方面面都行为规则。我们了解到了他们实际的文化面貌和特要涉及和探究。人本身和人群的文化是一个太复杂点,研究还没有完成,研究的第二步,还要进一步去的研究领域,不言而喻,对人的研究必须从各种不同解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文化特点。这就是民的角度去探索、观察、分析,才可能有更准确深入的族学对文化的研究步骤和方式。
解释和判断。
(二)民族学的分支
(三)学科史的简短回顾(从古典到现代)传统的民族学往往以边疆、乡村的人群为主要1. 民族志资料的积累
研究对象,但当代人类社会正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过早在民族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以前,在遥远程,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已达到70%以上,的古代,世界很多国家就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关从全球看,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已居住于城镇中。于异民族的记录———民族志资料。
1993年5月中国召开第一届都市人类学会议时,国际如在古代埃及的金字塔画像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都市人类学会主席安萨里先生曾在会上预言:“在下泥板文书中,在古代印度的佛教经典中,都有很多这
昆
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3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昆
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4
定年限就要重修,它不能只依赖已有的文献,大量资类的资料。在西方国家,比较有名的有古希腊历史
《历史》和色诺芬的《希腊史》,古罗料必须从当时当地搜集调查而得,对已有资料也需学家希罗多德的
马凯撒大帝的不断核实增补。因此实地调查,《高卢战记》和史学家塔西佗的《日耳了解当前情况,是修曼尼亚志》等著作,其中都有大量异民族特殊文化的志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期工作。记载。史体是论述性的,它主要是记述过去,详古略
今。它所利用的资料以过去的文献为主,辅以考古在各国的古代文献中,有关异民族的记述,最丰
富和系统的当属汉文文献。唐代颜师古说:“志,记和调查资料。它记事较为集中,不像志体之广泛,而也,积记其事也。”清代学者章学诚说:“国史、方志,往往以时间、事件为中心线索,侧重事物纵向的发皆春秋之流别也。”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时期,将记述展。它也征引大量资料,但它征引的资料较为集中,天子所在的中央地区的文献,称为史,将记述四边地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反映一种客观规律。区的文献称为志。所以晚近学者李泰芬称:“在中央因此论述部分往往是史书的主体。
。在西方,由民族志资料的积累到民族学的建立,者,谓之史;在地方者,谓之志”
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文献中,就开始
记录中原周围各民族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14世纪以后,在西方对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的情况。如在周代,中央政府中设有专职的“外史”“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人开始大规模地向这些地
区扩张,在异民族地区建立了大量殖民地。于是,之官,其职责是“掌四方之志”,并“诵训”(讲解)给在
天子,欧洲人看来属于野蛮人、“以诏观事”,即帮助天子了解各方情况,更好“初民社会”(primitivesoci-地治理国家。此后,由中央政府组织撰写四方之志ety)的各种异民族的信息,就源源不断地传回了欧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特别是在司马迁撰《史记》洲。向欧洲的母国发回各种报告的主要为以下三种之后,历代官修的24史和各种较大型的官、私著述人:传教士、商人和殖民地统治者。中,几乎都有专门的篇章介绍周围的少数民族。也欧洲人在殖民扩张的同时,还源源不断地向这
传、些地区派遣传教使团和牧师,有很多专门介绍四方之事的专著。其名称有志、修筑教堂,传播基督教
书、经等多种。如《华阳国志》、《蛮书》、《山海经》等。和天主教。驻在殖民地的牧师不断向本国的宗教领特别是24史中的北狄传、南越传、大宛传、西南夷传、袖、教会组织和自己的继任人寄回当地情况的报告。匈奴传、突厥传和吐蕃传等对四周各少数民族的专这些报告以介绍当地人的宗教和各种信仰为主。来门传记,两千多年来,在任何一个朝代的正史中,都到殖民地的欧洲商人们,则不断向本国的公司老板是一种必须具备的内容和格式。正因为有这些系统和商业伙伴发回有关当地的各种物产和生产的情的古代民族志的资料,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都可以况。驻在殖民地的西方统治者,目的是政治上的征整理出比较清楚的历史。我们在探讨中国56个民族服,所以他们发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主要介绍当地人的族源时,在探讨他们的民族文化的源流时,也依靠的社会组织和人口等情报。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这这些古代民族志的资料。些资料日益丰富,并且都以档案的形式保存于各国政
各国丰富的民族志资料的积累,是19世纪以后民府、教会和商业公司中。族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得以建立的基础。但民族2. 古典民族学的诞生③学是在西方建立起来的,中国的民族志文献一直是18世纪以后,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国家加强了对历史学家们研究少数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资料。殖民地的扩张。为了配合对殖民地的统治,欧洲各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民族志资料,一直没有从历史主要国家纷纷建立了一些专门从事殖民地民族研究学中分离出来。但一般来说,“志”与“史”的写法和体的组织。他们都以来自殖民地的各类档案为研究资裁还是有所区别,被分别称为“志体”和“史体”。料。但这种专门研究并没有造成民族学的诞生,因
志体是叙述性的,它全面地述往记今而以记今为它缺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志体主要是记述现状,将事物作横向的分门别19世纪中叶以后,由达尔文(1809—1882)所创,类的综述。志体是资料性的,它将广泛搜集、调查来用来解释动、植物界发展规律的进化论,被应用于解的资料,经过整理辨别,分门别类地编篡,以反映一释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地区或民族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状况,因此志书展的规律被广泛认同。于是西方学者们认识到,殖内容广泛、详细。因为志是详今略古的,所以每隔一民地那些“初民社会”中的各种状况,正是他们自己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的过去。他们希望通过对殖民地各后进民族的研究,来了解本民族和人类进化的历史。他们的研究资料野工作的规范。1874年,不列颠科学协会出版了田
《人类学的记录和询问》。20世纪初,野调查专业手册
就是积累了几百年的,来自殖民地的大量档案和报剑桥大学的里弗斯(Rivers)提出了大面积的泛泛调告。于是专业的民族学(人类学)家和民族学(人类查(Surveywork)与小区域的深入调查(Intensive学)诞生了。
work)的区别,而后者是一种新的方法。他认为,应该但是最初的民族学家都被称为扶手椅里的民族对调查的范围和深度有所规范,调查者应该在一个学家,又被称为抽屉里的民族学家。因为他们的主几百人的社区里生活一年或更长时间,了解社区所要工作是在书房的扶手椅里阅读由其他人提供的民有的方面,了解他们生活习俗的每一个细节。他已族志资料。他们中也有人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如
经指明了新的田野工作的方向。这个时期,在田野摩尔根。
但他们却将实地调查与民族志的写作分开,工作中做出最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第一没有将这两者视为科学方法的完整过程。他们轻视位人类学教授———博厄斯(FranzBoas1858-1942)。实地调查,而将主要精力用于阅读前人留下的各种1897—1902年,他带领学生们对北太平洋沿岸的土民族志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写作。他们都信著民族进行了大面积考察,他要求学生们事无巨细奉进化论和传播学派的思想,沉浸于用这些思想和地全面收集土著人的材料,要学会当地人的语言,直理论对全球的文化进行宏观的归纳和建构的工作。接与被访问者交流。他自己就学会了12种土著人语他们的理论著作都是这些文献资料的堆砌。这一辈言。这些做法都为田野工作的规范化打下了基础。
人中最突出的人物弗雷泽,他的名著《金枝》,篇幅达20世纪,在欧洲和北美,民族学已经形成了一个5000页之多。
阵容不小的知识分子群体,但是它的学科地位尚未这个时期的民族学,尽管已经有了进化论的理确立,公众乐园的状况并没有完全改观。这对学科论来从宏观上组织和解释各种民族志的材料,却缺的发展和从事该专业的学者都是不利的。要确立学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也缺乏对更具体和微观的文化科地位,在科学的领域要求自己的一席之地,最重要现象进行组织和解释的理论。
的是要证明这是一门科学,在理论和方法上,都要有首先,他们将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的写作完全脱自己专业的学术规范,都要达到一定的科学标准。
节;其次,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写作都没有科学的规在这方面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是马林诺夫斯基范。于是民族学就完全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任何(BronislawMalinowski)。从他以后,民族学完成了从人,不管他是什么专业背景,甚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古典到现代的过渡。在马林诺夫斯基以前,尽管学的人,只要对民族学感兴趣,就可以自由涉猎,并且者们已经开始亲自去实地调查,但他们的调查方法发表大量的著作。由于没有专业的规范,民族学处还很不成熟,特别是实地调查并没有与民族志的写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民族学成了公众的乐园。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多不是这个时期的民族学(人类学),被称为古典民族学。
以自己的调查资料为主要基础。
3. 现代民族学的产生
马林诺夫斯基开始用功能论的理论来解释和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族学家们纷纷走出书析各种更具体的社会和微观的文化现象。功能学派斋,去做实地调查。这是因为:首先,很多学者注意认为,民族学应该探讨各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功能和到,他们研究和讨论的异民族文化正在消失,必须抓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论的产生,一方面可以用紧时间去搜集这些正在消亡的文化;其次,旧材料已于解释进化论难以归纳的微观文化现象;另外,也激被反复引用,没有任何新意,并且由于这些材料之来励学者们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各种微观现象,源与记述的混杂陈旧,记述者多带着某种偏见,没有亲自去实地调查。
足够的可靠性;最后,后起的学者们,对于这些被老从马林诺夫斯基开始,产生了全新的田野工作一代反复翻检、归纳和论述的旧材料已不感兴趣,他模式,与旧的民族志的生产模式完全决裂。马氏主们对社会和文化的新的认识和思想,都需要用更新张,科学的任务是描述感觉经验,并将其当成一切论更具体的材料来论述。
证的依据。为此,自然科学家是在实验室里工作,并学者们开始将田野调查作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将自己实验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写成科学报告;民分,他们组织了很多综合调查队,对一些异民族地区族学家的实验室是他们研究的社会,他们必须亲自进行大面积的综合调查。于是就逐渐产生了一些田去实地“参与观察”,并将这种亲身的见闻写成自己
昆
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5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昆
仑名师论坛
的科学报告———民族志。正如自然科学的实验有一套科学的程序一样,民族学家必须结束过去那种粗糙和随意的调查方式,在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写作中建立自己的一套科学标准,自己的模式。马林诺夫斯基并以自己在南太平洋的特罗布里恩(Tro-briand)岛上两年的实地调查,和完全以此为基础撰写的民族志作出了这种工作模式的范本。他在岛上生活了两年,完全与当地居民同吃住,学会了当地的语言,创造了一整套搜集资料的技术和方法。
他的学术生涯和工作规范为后人树起了一个榜样:接受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训练———做田野调——撰写民族志———获得承认。以后凡是想以民查—
族学为职业的人都毫无例外地要遵循这样的道路,除此之外的人都成了民族学的业余爱好者。从此以后,“承认那些从未亲自对至少一种文化进行深入研
[3]
究的任何权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就是说,任何以民族学为专业的人,必须至少对一个民族(社区)做过实地的调查,并且以此为基础写出民族志。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二、民族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
(一)理论基础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努力,民族学家们不断创建总结学科的理论,如今,民族学的学科理论已成体系。这些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宏观层面的理论。这类理论对全人类和人类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历史进行宏观的思考,给以宏观的解释。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又如用于对人类社会进行宏观解释的达尔文进化论。
第二个是中观层面的理论。比如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研究。或我们对于某个民族的整体的研究。
第三个是微观层面的理论。主要指我们很具体的对某些,或某个文化现象的研究。例如对于某个节日的研究、某项风俗的研究等。
1. 传统民族学理论
民族学作为一门现代的学科产生以前,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如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代和中国的商、周及其以后数千年的历代王朝,都有大量相关的观察、记录与思考④。这些古代的思想虽然对现代民族学的理论有借鉴意义,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理论。
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民族学,于19世纪产生于
西方,是西方国家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对殖民地开
初期的民族学研究,展的研究中逐步产生的。所以,
都是以“原始”“简单”、、“无文字”的“初民社会”为研究对象。那个时候,直至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前,民族学热衷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宗教的起源、法律的起源、婚姻的起源等。在理论上,学者们试图通过对非洲、北美、太平洋岛屿等地区现存的“原始”、“野蛮”或简单的社会文化的研究,探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的各种文化和制度。他们试图在这种研究中重构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这一时期,指导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是进化学派的理论。进化论是一个从宏观角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
在进化论指引之下,则相继有摩尔根(LewisHenryMorgan)对印地安部落的研究和据此提出的原始社会分期的理论、氏族制度的理论等,巴霍芬(Jo-hannJacobBachofen)根据其对于原始社会研究提出的母权理论,麦克伦男(JohnFurgasorMclennan)的内外婚姻制度理论,卢伯克(JohnLubbock)对于宗教发展进程的阶段论等。
在进化学派之后,学者们相继创建了用于解释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传播理论(传播学派)和对进化学派提出批评的历史特殊论理论(历史特殊论学。在传播学派之中有“文化圈理论”“极端传播、派)论”等。在历史特殊论学派之中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区理论”和“文化形貌理论”等。
以上的古典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和历史特殊论学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从历史的观点来研究历史,在缺少可靠的历史文献的情况下,试图用民族学的研究去构拟人类的历史。
在此之后,则出现了以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ReginaldRadcliffe.Brown)和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功能学派并不试图纵向地从宏观角度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只是横向地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因此,与此前的理论学派相比,它并不是一种宏观的理论。功能学派之中,有结构主义、仪式冲突、历史功能论等多种理论。功能学派的理论至今仍在国际民族学界有较大影响。我国民族学界第一代和第二代著名学者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和杨庆等人在其研究中都曾利用功能主义理论来进行解释。功能学派的理论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民族学界曾是影响最大的理论。
二战结束以前,国际民族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屿等远离欧洲和现代工业
6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33NO.1□Jan.2012
社会的,被称为“原始”、“野蛮”“、无文字”的“初民社
的原理⑧;关于民族社会形态的原理⑨和关于民族解会”
。二战以后,西方殖民地的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放的原理⑩。另外,他们关于劳动在人类起源过程中压缩了西方学者研究的空间。民族学的研究领域开始更多地向非欧洲的其他更复杂的非工业化传统社
的作用,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关于氏族和家庭史的会拓展,包括印度、
东南亚、中国、埃及等国家都成为理论,关于原始公社的理论,关于私有制产生的理
研究的重点。民族学的研究开始走出“原始”“、无文论,关于直接过渡的理论等,都可算是民族学研究的字”、“无国家”的简单社会,迈向非工业文明的传统经典理论。
社会。此后非欧美的本土人类学研究也在这些传统恩格斯说:“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
文明社会得到很快的发展,这些本土学者在理论上的指南。”
訛輯輥
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包含了唯物主义的方也逐渐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中国民族学者自20世纪法论,这种方法论要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产生的根源来理解和分30年代开始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及其理论分析。到了析事物,必须全面地占有第一手的资料,而且因为客20世纪70年代,民族学也开始了非西方国家的文化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研究的方法也必须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民族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学的研究领域则进一步拓展到了欧洲和美国本土的学界一般认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社会和文化。美国硅谷内的电子计算机行业从业人书,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确立。同时,马恩还
员也进入了被调查和研究的视野。发展、现代化、全发表了不少民族学研究的专门著作,如
《劳动在从猿球化等问题更多地成为民族学关注的议题。
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资本生产以前各形态》和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学
多部民族学笔记、
摘要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意义的民族学都是于19世纪3. 当代民族学理论
中叶,在同一个时代产生的。从民族学一个半世纪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思想界出现了质疑权发展来看,19世纪民族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对于马克威、质疑科学主义的思潮。这个思潮导致了对过去思主义的产生起到了明显的影响,其中不少资料为传统的多种理论和被认为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反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所引用⑤
。同时,马
和批判。在民族学界,同样也出现了对传统理论和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民族学的发展起到了在世界观和方法的质疑与反思。
方法论上指引方向的作用,在很多具体的、中观和微自马林诺夫斯基以来,民族学的研究都是建立观的社会文化现象研究中,也有其它理论无法替代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实地的观察,进行客的影响。中国民族学界一般认为,自19世纪中叶马观的民族志的描述,并在民族志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克思主义产生不久,就产生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民的分析与研究,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与西方主流的民族学是既20世纪30年代以后,民族学的研究从过去时,进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区别的民族学理论流派。马克入到现代时,从研究简单的无文字社会,到研究复杂传思主义民族学的基本构成和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由统文明社会,再扩展到研究欧美工业社会。同时对于传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其中哲学部分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传统上被视为客观的、义民族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科学的民族志描写的手段遭到了根本性的挑战和质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全疑。质疑者提出,文化是否能够被客观地、如实地描面系统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此后不久的述出来。因为民族学家在实地的考察和分析时,不《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论证了有关民族的理论。有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文化和主观认识的影响,因此,了唯物史观,民族学的研究才可能有一个科学的世传统的研究方法可信吗?那么,如何解决民族志的界观指引。
信任危机呢?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还论证很多学者提出了新的理论思考。其中以格尔茨为代表的解释人类学、反思人类学等后现代的民族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五个基本原理。即关于民族学理论是其中影响较大者。
形成的原理⑥;关于民族结构的原理⑦;关于民族关系
在后现代思潮的的反思和影响之下,民族学界
昆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7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昆
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8
也出现了对传统学术秩序和霸权的批判和追求自由论述的潮流。目前的民族学已出现这样一个局面,没有公认的普世的理论,缺少公认的理论权威,民族学的理论也相应地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更加多样化的时代。如文化与人格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结构主义人类学、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等理论纷纷涌现。
(二)研究方法的特点
科学研究所以卓有成效,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或程序。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方法论(methodology)与研究法(re-searchmethod)。方法论是与世界观相联系的,受世界观左右的,主要指该类研究的基本指导原则。研究法所指的则是从事某种研究所实际采用的手段、方式、程序或步骤。
不同门类的学科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研究法上会有不同,却必须符合科学方法论上的若干基本要求,否则其科学性就会受到怀疑。但科学的方法是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民族学自19世纪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产生以来,在方法论和研究法上都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科学研究是实证性的研究。实证性研究的基础是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所谓第一手的资料,就是根据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所记录下来的资料。各门学科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式是不同的。如物理学、化学主要在实验中获得,历史学主要在文献中获得,而民族学的第一手资料则主要靠实地调查来取得。实地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fieldwork)或“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民族学家将自己在调查中的发现和体验用一种较为微观的整体描述法进行描述、归纳和分析,就是民族志的撰写。田野调查和撰写民族志,就成为民族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和基本的过程。
实证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叫“质性的”或称为定性研究;另一种叫“量化的”或称为“定量”研究。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是以量化研究为基础,社会学也较多进行量化的调查和研究。民族学则以质性的调查和研究为主要特点。
质性研究一般是指对单一个案进行独特性和复杂性的探讨,追踪事物产生、演化和发展的全过程。它通过对事物本身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事物内部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细致描述来揭露事物的性质和意义。厚重细致的描述,是质性研究的重要特点。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观点是通过事物本身的细节来表达的。为了将研究者在现场的认真观察与体验直接而真实地表达出来,质性研究就要将一些能够表达独特关系的情节和背景,深入而细致地描述出来,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厚实之描述,目的是要尽量为读者建立一种感同身受的了解,要通过这种厚实的描述,尽量把真实的情境和经验带给读者,使读者分享研究者的感受,受到较深的刺激,促使他们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达到自然的概括,以争取他们对研究者观点的认同。详细的描述,就是要让自己的观点显得合情合理。为此,研究者在现场要认真观察与体验,并在写作中把这种现场的观察和体验直接表达出来。
质性的调查较多通过与被调查者的访谈来进行。这种调查一般是站在主位的角度,即被调查者的角度来进行。对质性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时,较多使用归纳法。归纳法强调先观察、汇集及记录若干个别事例,探求其共同特征或特征间的关系,以求将事物划分、归纳为不同的类型,并对某一种或多种类型的特点进行总结和陈述,从而就可以利用这种总结去观察和认识其它类似的事物。
民族学的调查特别要注意中性与客观的原则,即注意克服主观与片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某一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都会不自觉地受到自己的
性别、年龄和世界观等因素的限制。这就像戴民族、
着一副有色的眼镜,在调查时会对其它民族、人群或文化带有一定的成见,从而使调查和研究由于某些偏见而不够科学。如何才能尽量减少和避免主观和片面呢?
民族学的调查强调“缩小距离”和“参与观察”。即要求调查者在调查之初就注意缩小与被调查者之间情感和文化上的距离,要参与到被调查者的社区和生产、生活场景中去进行较长时间的直接观察。一般来说在一个社区要有一年的实地观察和体验,要能直接与当地人交流,要全面了解情况,并通过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思考方式,理解当地的文化。
民族学的调查具有明显的生活性、平民性与现实性。民族学研究的文化主要是平民的文化,即平民的生活。这种调查主要是关于平民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风土民情和价值观念等行为模式。因为正是被调查的社区、民族这种民间的、日常
生活的特点,代表了它的文化模式,文化类的生产、
型。从时空观念上来说,民族学的研究既包括人类的过去,也包括现实,但主要是研究现实。而民族学的调查和研究在涉及历史时,它的出发点,它的目的也往往是为了用历史来说明,来解释现实中的现象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33NO.1□Jan.2012
和问题。民族学的调查与研究的成果,若干年后将学理辨别的工作,它与历史的影响、资源的分配、机成为历史著作。但它又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不构的设置等诸多因素有关。
同,因为他写的是活的历史,而非死的历史。也就是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几十年来民族学在政府主
说,它是作者根据亲身的实地调查所撰写的历史,而管部门的文件中所划分的学科归属情况輰輥
訛。
不是根据死的文献撰写的历史。
在20世纪50年代,民族学受苏联学科分类框架在结束了实地调查之后,民族学家就要以一定的影响,被归入历史学一级学科之下,成为二级学科的叙述框架阐述这种参与观察的体验和发现。即撰民族学。当时中国高校中唯一的民族学专业教研室写民族志。与宏观的分析不同,民族志采用的是较就设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1964年该教研室被改为微观的社会文化整体描述法。因为民族学把它所
为民族志教研室,此后不久民族学在国内高校中失研究的社会的各个方面———
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去了独立学科的位置。
等视为一个互相紧密关联的复合体。其中的任何一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又将民族学划归个方面,如果没有被放在与其它方面的关系中加以法学,属于法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当时为何如考察,就无法被单独理解。这种观察与分析的方法此划分我们已无从查考,但显然这样划分是与学科被称为“全貌观”。说它是微观的,还因为民族志不性质、与学理不合的。
一定对某一民族的社会或文化进行全面的描述,它1990年,在国家教委核定的学科专业设置中,民的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个小型的族群或社区,而研究族学仍为法学下的二级学科。
的重点是对能够显示事物内部关系、结构和演变过1993年7月1日,国家教委的文件再次将民族学程的细节详细调查与描述,用每个事物(案例)的细归入历史学中。同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核准的国家节和独特性,来说服读者,表达事物的性质和意义。
标准学科分类中,又将民族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其中当然,作为对实地调查资料的补充和背景材料,包括民族问题理论、民族语言、文化人类学与民俗
民族学家也搜集和利用文献的资料。除了以质性的学、
民族史、民族经济、世界民族等共六个二级学科。调查为主之外,民族学也进行问卷统计等方式的量1994年3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布化调查。
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中民族学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国的民族学关于学科划分的分类,将民族学列为一级学科,其中在研究方法上已经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如在方法论上强调实证,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包括八个二级学科,即民族问题理论、民族史学、中
唯物主义;在研究资料的利用和分析上较多关注历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蒙古学、藏学、文化人类学与史文献和历史背景,较多注意利用各级政府机构提民俗学、世界民族研究、民族学其他学科。
以上政府主管部门这些不同的划分法,显然多供或发布的统计资料;在研究的对象上主要以中国有自相矛盾和不合学理之处。如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的民族和社会为主;在田野调查中,较多利用了大规划分实际上是将民族学划分为由多个学科组合成的
模集体调查,分工合作的方式。如20世纪50至70年代
学科群,成为“少数民族学”訛輱輥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的全国民族识别调查和少数民族社会、
历史调查等。公室文件又将民族学所属范围称为“民族问题研究”,实际上是将不同范畴的学科和研究专题拼凑于三、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处,将民族学等同于“民族问题研究”,实际上就否定了民族学本身独立的学科性质。
1. 学科界线的变化
管理部门对民族学这种学科划分上的混乱,实中国民族学自重建以来,学科界线模糊的问题际上是民族学界内部学者和单位之间意见分歧的反在机构设置、研究规范、研究领域甚至人员划分等方映。如果想从学理上分清是非,其实并非难事,但至面造成长期的困扰。因此,近30年来,不断有相关的今没有这样做说明了学理之外原因的存在。学科的研讨会召开,相关专题的论文发表,在诸如广义民族划分不仅关系到学理,还关系到不同学术单位、学术学与狭义民族学、民族学与民族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团体甚至个人的学术资源、地位甚至前途。因此问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民族学的关系、民族学与人类学题就比较复杂,也就更难解决。
的关系等问题上各抒己见,却难以达成比较统一的民族学学科界线模糊,还与学科本身的性质和意见。其实,中国民族学的学科界线问题却不仅是
特点有关。
昆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9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昆
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2. 民族学学科的开放性特点在国际学术界,与传统学科如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学科比较,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都是很年轻的学科。它们是在19世纪以后,在欧美多个国家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受各国政治、文化和传统的影响,至今在欧美各国仍没有就学科名称、定义和研究范畴等方面达成完全的统一。
民族学在英国被称为“社会人类学”,在美国被称为“文化人类学”,一般来说,现在这两者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美国和英国的学者仍没有就彼此对学科的解释完全互相认同,他们都认为各自对学科研究的领域和定义还有一定差别。美国的人类学传统上分为四支:文化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和体质人类学(或叫生物人类学)。但在其他多数国家,语言学是一门单独的独立学科。在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考古学一直与历史学接近或直接合在一起。
在欧洲大陆,如德、法等国,对于英美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的称呼在传统上叫做“民族学”。汉文的“民族学”一词,是蔡元培先生译自德文“V觟lkerkunde”(德文写法为V觟lkerkunde或Ethnolo-gie)。实际上,德国人传统上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研究有一个独立的称呼:V觟lkskunde,有时候被翻译成“民俗学”,也有人将其翻译成“民族学”。因为“V觟lk”是“民族”或“人民”的意思,是民族的单数形式,而“V觟lker”也是“民族”或“人民”的意思,是民族的复数形式。后缀“kunde”是“研究”的意思。这两个词如果直译都应该是“民族研究”或“民族学”。但单数的民族研究表示对本民族,也就是对德国日尔曼民族的研究,复数的民族研究指的是对国外民族、异民族的研究。在德国,民族学原来研究异民族,民俗学研究本民族。欧洲大陆的波兰和其他大多数欧洲国家之间,对这个学科的定义和学科领域都有类似的一些区别,至今仍是如此。在欧美以外,也有很多国家,这类研究都存在于社会学系或被称为“文化研。换句话说,民族学这个研究领域在国际学界的究”
学术归类是不统一的,是有些混乱的。但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不完全一致也是正常的。
一百年前,当分别去欧美各国留学的中国学子回国后,就各自带回了源自西方又互不相同的称呼和定义。在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往往也有类似的情况。当时,自德国留学归国的蔡元培自然将其翻译为德国使用的“民族学”,而且他以中央研究院院长之尊,推行这个称呼于全国。而在美国人兴办的燕京大学
10
和清华大学,从美国留学回国的吴文藻(燕京社会学系主任)和潘光旦(清华社会学系主任)等人则一直使用人类学一词。
尽管西方各国对民族学人类学各有不尽相同的定义,在研究领域中各有侧重,但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各国学者在民族学的理论上是相通的;二是各国学者在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方面、基本方面也是相通的。所以民族学的开放也是有其底线的,即只有那些能够遵循或承认这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才是民族学或民族学的分支学科。
3. 民族学与人类学
如上所述,在中国同时有民族学和人类学两个学科名称,最初是由于译自西方不同的国家和语言。国际学界的通识是,一般来说,欧洲大陆德、法等国的民族学,就相当于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和英国的社
輲輥
会人类学訛。在欧美国家尽管称呼各异,但一般来说并不存在名称的争议,因为每个国家在国内都沿用自己传统的称呼。但在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因为这个学科都是来自西方,所以都往往有类似中国这种同时存在两种称呼的情况。
中国学界在民族学与人类学到底是一个还是不同的两个学科的争论也持续了多年,与日本的情况类似,其实主要也不是学理的争论。有国外学者认为,这其实是“争位子”的辩论,是已“走入死胡同”的
輳輥
辩论,从学理上看是没有意义的訛。
老一代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明确的态度。如费孝通先生说:“在我身上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一直分不清,而这种身份不明并没有影响我的工作。这一点很重要,我并没有因为学科名称的改变,而改变我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我的研究工作也明显地具有它的一贯性。也许这个具体例子可以说明学科名称是次要的,对一个人的学术成就的关键是在认清对象,改进方法,发展理论。别人称我为什么学
訛輴輥
家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实际上,这几个学科在西方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独立发展,现在已逐渐走向互相的渗透与联合。如在西方有的大学,将社会学和人类学合建为一个系,称为人类学与社会学系。而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国际学术界早已将其基本归为一类。费孝通先生说,这三个学科构成了一条江水,“我们都是同饮这条江水的人”。“这三个学科都是研究人文世界和人类的社会行为的,三科是一个集团,可以各有重
訛輵輥
点,又互相交叉。”
一百多年来,这三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领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域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更多
主流社会的研究。而当代社会的地转向对现代社会、
复杂性又推动这种研究不断扩大地去借用其他学科
輶輥
的知识,不断互相交叉与联合来研究共同的问题訛。这都提醒我们,三个学科将日益走向联合而不是更将民族学的研究领域局限于少数民族了。而且几千
年来,中国的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密不可分,如今更是如此。所以,一个将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汉族剥离出去的民族学,也很难对少数民族社会和文化有很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清楚的分界。
这对学科的发展和民族研究本身都是不利的。4. 汉民族研究问题
民族学和人类学在历史上曾经是以研究殖民地注释:
的“异民族”,研究所谓“初民社会”为主要对象的学①转引自威廉·A ·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瞿铁鹏等译,上科,但是殖民主义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很多学者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6页。
对全球人类学、民族学的历史进行分期时,将第二次
②见惠中主编《:人类与社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称为“殖民主义时期的人类学”
,2003年版,第281页。甚至有人直接称之为“殖民主义的人类学”。二战以③“民族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607年。作为一个学科来使后,人类学、民族学已经全球性地逐渐转向研究本用是在1830年由法国学者让. 雅克. 昂佩勒(J.Ampere )提出国、本地、本民族和发达社会。因为已经没有原来那
的。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种殖民主义的政治目标,所以被有些人称为
“现代和④较早的如《礼记·王制》第五;《尔雅·学地》第九:“九夷八狄纯学术的人类学”,又由于其研究对象大量转向本
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等论述。土,所以又被称为
“地方性的”、“多样性的”人类学。⑤如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亨利·萨姆纳·梅恩的《古代法制有人预言,未来的人类学、民族学将是在地方多样性
史讲演录》;约·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等。研究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全球性人类学、
民族学訛輷
輥。可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见,从研究领域上来看,研究本土、本民族、主体民三卷,第56-57页,
70页,169页。族,研究城市、现代社会,已逐渐成为当代民族学人⑦同上书,第24页。同上书,第一卷,第445页。⑧同上书,第三卷,第24页,第51页,80页,第41页,82页。类学研究的主流。
⑨同上书,第三卷,第38页,40-41页,81页,44页。任何一个学科都要有其主要扎根和生存的土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62页,466页。壤,历史上殖民地曾经是民族学产生和生长的土壤,訛輯輥同上书,第4卷,第475页。
但二战结束后,这个土壤已经逐渐变成本土,这是谁訛輰輥輱訛輥李绍明:《关于完善中国民族学学科体系问题》,广西民也无法回避的事实。还在二战结束以前,著名人类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学、民族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给费孝通的《江村经訛輲輥例如,德国最著名的马普民族学研究所挂着英、德两种文济》所写的序言中说:“我认为那面向人类社会、人类字的牌子,德文写成“Institut f ür Ethnologie ”即“民族学研究所”。同时,牌子上的英文写成“Institute for Social An-行为和人类本性的真正有效的科学分析的人类学,thro pology ”即“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它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为达此目的,研究人的科訛輳輥Xin Liu.Past and Present:《Two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学必须首先离开对所谓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应该Chinese Anthropology 》//The Making of Anthropology in 进入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和政治上占重要East and Southeast Asia.Edited by Shinji Yamashita,Berghahn 地位的民族较先进文化的研究。”当代学者们也多
Books,2004:152-183。
认为“在本土研究可能更容易接近真理”訛輮輦
。
訛輴輥费孝通:《人类学与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转引自乔健: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的研究领域,《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载杨圣敏主编:《中国人曾经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并重。全国解放以后,人类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百年文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学作为“资产阶级学科”被撤销,民族学则完全转到年:第403页。
以少数民族研究和教学为主的民族院校,民族学遂訛輵輥杨圣敏:《费孝通先生对学科建设的指导》,载于《中国人类被误认为是研究少数民族的学科,特别是20世纪60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百年文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年代以后,批判“资产阶级民族学”和“修正主义民族第457页。
訛輶輥Xin Liu.Past and Present :Two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学”的风潮使得民族学基本被民族问题研究所取代,Chinese Anthropology.The Making of Anthropology in East 也可以说,当时民族学只能蛰伏于民族问题研究之and Southeast Asia.Edited by Shinji Yamashita,Berghahn 中。现在,当历史已经拨乱反正,我们就没有必要再
Books,2004:152-183。
昆
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11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訛Jan Van Bremen &Akitoshi Shimizu.Anthropology and 輷輥
Colonialism in Asia and Oceania.Curzon Press,1999:1-10。訛Xin Liu.Past and Present :輮輦Two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thropology.The Making of Anthropolog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Edited by Shinji Yamashita, Berghahn 161. Books,2004:
参考文献:
[1]李德洙.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Z].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4:23.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李泰芬. 方志学[M].上海:
[3]R ·布朗. 社会人类学方法[M].夏建中,译. 济南:山东人民1988:62. 出版社,
Definition of Ethnology
YANG Sheng-min
昆
仑名师论坛
(Collegeof Ethnicity and Sociology,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eijing University 100081)
Abstract:The thesis expounds systematically the connotation of ethnology. The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first, the meaning of the subject, field of study and its brief history as well as introduction to the definition of ethnology and cultural meaning and feature under ethnological study; second, theoretical basis of ethnology and subject feature, which consists of traditional ethnological theory, Marxism and ethnology, contemporary ethnological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n ethnology; third, ethnology related to other branch of study, which covers ethnology related to anthropology, history and research in Han people as well as the open characteristics of ethnology.
Key Words:Ethnology; Title; Feature; Connotation; Definition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责任编辑:周普元]
12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33NO.1□Jan.2012
昆仑名师论坛
民族学是什么
杨圣敏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北京大学100081)
摘要:文章比较系统地阐释了民族学学科的内涵,全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该学科名称的意义、研究领域与学科形成的简史,还从民族学的分支,民族学所研究的“文化”的意义和特点等方面来介绍民族学的内涵与定义;二是民族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包括传统民族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学、当代民族学理论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等;三是民族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包括民族学与人类学、历史学和汉民族研究的关系以及民族学的开放性特点等内容。
关键词:民族学;名称;特点;内涵;定义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12)01-0001-12
一、名称、领域与形成历史
英文称Ethnology,顾名思义,是以民族、
族群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民族学”这个名称主要被应用于欧洲(一)名称与研究领域大陆的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而在美、英等国1. 什么是民族学
家,民族学被称为“文化人类学”(CultureAnthropol-中外学界历来有多种定义和解释。有人主要从ogy)或“社会人类学”(SocialAnthropology)。
其研究的领域,有人则主要从其开展研究的角度,或“人类学”
一词也是来源于希腊文,由Anthropos研究的方法等不同方面去进行定义和规范。而自民(人)和Logia(科学)组合而成,意为“研究人的科学”。族学作为一个学科产生的一个半世纪以来,也像其英文称为“Athropology”,它分为研究体质的人类(体它许多社会科学的学科一样,学科本身的研究领域、质人类学)和研究社会与文化的人类(社会或文化人方法和角度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学者们在研类学)两个部分。而文化和社会都是某一个群体的究过程中也各有偏重,于是国内外的学者就对其有属性,也就是说,个人的文化和社会属性都来源于其多种定义和归纳。这本是一个正常的学术现象,没生活的群体、社区。所以,无论是文化人类学还是社有必要去强行统一。我们在此仅以我国民族学学科会人类学,也如民族学一样,都是研究群体的学科。
的历史和现状为主要考察对象,参照国际学界的研由此可知,在国际学术界,民族学(Ethnology),究现状和主流看法,对民族学是什么进行一个大略又称“文化人类学”(CultureAnthropology)或“社会人
的说明和解释。
类学”
(SocialAnthropology),是研究民族、族群及其现代意义的民族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学科。社会和文化的学科。
在西方创立这个学科时,“民族学”一词源于希也就是说,民族学的研究单位是“人群”,即它主腊文,由Ethnos(民族、族群)和Logia(科学)组合而成,
要研究不同人群的社会、文化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收稿日期:2011-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重点教材编写”(08JZD002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杨圣敏,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昆
仑名师论坛
杨
圣敏族学是什么
1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昆
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2
在这里,所谓的“人群”单位,是多层多意的。它可以是以地域为基础的聚落,可以是建立在对某种文化互相认同基础上的人群,也可以是以整个文明或现代国家为对象或单位。也就是说,民族学研究的单位,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以地域、职业、年龄、信仰、性别、阶级等社会的或文化的界线划分的不同人群。更经常的情况是,民族学研究的对象是同时包含几个不同层面分属于不同阶层单位的一个生活群体,一个社会。
在中国民族学界,则比较多地强调民族学主要是对不同民族、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等的研究。
但以上的说明和解释又太过宽泛。因为所有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主要或重点以人类或人群为研究对象。那么民族学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呢?简而言之,它的研究重点针对社会和文化,针对当代。它的方法主要是读社会而不是读文献。即民族学比较多地强调对不同人群、民族的社会、文化的研究。在时空观念和研究方法上,重点是通过对当代的社会与文化进行实地的调查开展研究。
民族学所说的文化和社会是什么概念呢?2. 文化是什么
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有无文化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民族学和人类学家首次定义现代的文化
·伯内特·泰(Culture)概念,是1871年英国的爱德华
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他说: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①。自泰勒以来,文化定义层出不穷,以至于1952年,一位美国人类学家从文献中搜集到164种对文化的定义②。文化是什么呢?学界有多种版本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类说法:“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文化就是生活中数不清的各个方面。文化包含了后天获得的,作为一个特定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文化是被一个集团所普遍享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文化的定义归结为两点:(1)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除了我们先天带来的那些动物的本能之外,所有后天习得的一切,如习俗、观念、行为和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等数不清的各个方面,都是文化的内容。
(2)文化是共同享有的
是某一个人群共同享有的。这个人群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以地域、年龄、职业、信仰、性别和阶级等社会的或文化的界线划分的不同的人群。每
个人群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也会有自己特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民族学所说的文化,普遍有如下的三个特点:(1)文化是有适应性的
不同的文化都是适应不同的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产生的,所以说文化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因此就会有草原民族的游牧文化,平原居民的定居农业文化,江河海边的渔业文化等。
(2)文化都是整合的
构成文化的诸要素或特质不是习俗的随机拼凑,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或和谐一致的。在某一环境内,一般都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特质“束”。例如,蒙古族牧民的文化特质束就包含了骑马、住帐篷、放牧牲畜、吃肉、穿蒙古袍等。这些衣食住行的特点,都是为了配合游牧的生活,各种特点之间也是一束或叫一捆互相适应配合的习俗。
(3)文化总是不断变迁的
文化既然是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产物,环境的不断改变自然也要推动文化的不断变迁。
3. 社会化与文化
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是有文化的,但文化不是经由生物遗传而来的,是后天习得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社区或人群所共有的。任何社会都以某种方式将其文化一代代传递下去。所以每个人身
习得的文化,都是他所生活的社会环上所体现出来、
境赋予他的。人从出生以后,经历了童年、少年、青年和成人的各个人生阶段,他首先接触的是父母、家庭,接着是其他亲属和邻居的同伴、同村或同街道的其他人,以后又不断扩大接触交往的范围,他周围群体的各种观念和态度、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等,逐渐为他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应该如何行事等等问题,都逐渐建立了一套概念、一套理论和规范,他要在这个社群中生活,就要遵守这些规范,这些价值取向,于是他逐渐被塑造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与大家互相认同的一员,这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民族学研究的,就是各不同群体的,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社会规则与特点。所以我们的研究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人。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研究在同一种文化之内的各个不同的个人,不是研究这些个人之间的差别,而是研究一个群体共同遵守、认同的文化,研究不同群体之间文化的差别。我们在具体做调查与研究时,当然会针对具体的个人去做调查,但我们这种对于个人的观察,目标并不是了解个人,而是它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所代表的那个群体的文化,那个群体的特点。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归属于某些社会和团体的。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得几乎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身份。例如,每个人都可从自己的职业、地域、民族、阶层、性别和信仰等派生出不同的身份。他在不同的场景中也就分属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认同。民族学对认同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人类的本性,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一个世纪到来之时,世界所有地区将程度不同地实
现都市化,农村生活如果那时还未完全消亡的话,无疑也将变得微不足道。”虽然他的预言今天并未完全变成现实,但我们看到,随着现代化的加快,城市人口比例增加的这个趋势还在快速发展着,于是,民族学如果继续以乡村和边疆为主而回避城市就显然会脱离对多数人群的研究,也难以站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沿。于是20世纪60年代,都市人类学产生了。识当今世界各种纷争的本质。
对复杂的、都市社会的研究,又推动了更多分支学科
4. 民族学如何研究文化
的产生。如城市的流动人口、
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我们说民族学主要研究不同人群的社会与文
家庭结构和生产方式、民族关系、城市环境、文化认
化。它的研究方式既包括对历史和文献的研究,
也同与冲突、
妇女问题、贫困问题、宗教功能、都市街坊包括对现实社会、活的人群的研究,而以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民族志等。
的实地调查与研究为主。因此我们说,它的研究方实际上,在各种学科中比较,民族学或人类学有法主要是读社会而不是读文献。那么,民族学如何这样的一个特点,它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对象决定了在实地研究文化呢?
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学科。也就是说,它是在几乎不同的文化就是一套套各不相同的规则和准所有方面都对其他学科产生影响。这是民族学不同则。民族学研究的就是这些群体内共享的行为模式,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的研究要求借用几乎其他所规则和准则。而每一个民族、人群、社会总是有一套有学科的知识,既包括社会科学的,人文科学的,也理想的行为模式,它代表了在特定环境下,该社会、包括自然科学的。它的研究越深入,这种借用的需该民族或人群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模式。然而,求就越多。现在,随着这个学科的发展,我们看到越一个社会的实际的文化模式并不总是与其理想的文来越多的民族学分支学科陆续涌现,例如,与其他社
化模式相一致的。我们可以在任何文化中发现文化会科学有关的心理民族学(心理人类学)
、法民族学理想与人们实际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这个实际(法人类学)
、教育民族学(教育人类学)、语言民族学的行为方式才是我们要了解的文化。我们要研究实(语言人类学)、政治民族学(政治人类学)、经济民族际的文化,就要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调查。这套实际学(经济人类学)等;与自然科学有关的生态民族学的生活模式我们并不能直接得到,我们必须要较长(生态人类学)、生物民族学(生物人类学)、医学民族时间地深入所研究对象的生活中去观察,通过所看学(医学人类学)等;与技术有关的如计算机民族学
到和听到的大量现象,超越表象去归纳、总结,抽象(计算机人类学)
、影视民族学(影视人类学)等;与人出他们实际的生活规则和行为方式,以说明他们实文科学有关的如文学民族学(文学人类学)等,不一际的文化面貌和特点。
而足,五花八门,而且还会不断增加。为什么民族学、经过这样的调查,我们就可以拟就、推导出一套人类学有这样一种开放的特点呢?因为它研究的是规则,一套可以真实地说明该文化内部实际施行的人、人群、人群的文化,所以与人有关的方方面面都行为规则。我们了解到了他们实际的文化面貌和特要涉及和探究。人本身和人群的文化是一个太复杂点,研究还没有完成,研究的第二步,还要进一步去的研究领域,不言而喻,对人的研究必须从各种不同解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文化特点。这就是民的角度去探索、观察、分析,才可能有更准确深入的族学对文化的研究步骤和方式。
解释和判断。
(二)民族学的分支
(三)学科史的简短回顾(从古典到现代)传统的民族学往往以边疆、乡村的人群为主要1. 民族志资料的积累
研究对象,但当代人类社会正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过早在民族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以前,在遥远程,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已达到70%以上,的古代,世界很多国家就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关从全球看,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已居住于城镇中。于异民族的记录———民族志资料。
1993年5月中国召开第一届都市人类学会议时,国际如在古代埃及的金字塔画像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都市人类学会主席安萨里先生曾在会上预言:“在下泥板文书中,在古代印度的佛教经典中,都有很多这
昆
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3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昆
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4
定年限就要重修,它不能只依赖已有的文献,大量资类的资料。在西方国家,比较有名的有古希腊历史
《历史》和色诺芬的《希腊史》,古罗料必须从当时当地搜集调查而得,对已有资料也需学家希罗多德的
马凯撒大帝的不断核实增补。因此实地调查,《高卢战记》和史学家塔西佗的《日耳了解当前情况,是修曼尼亚志》等著作,其中都有大量异民族特殊文化的志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期工作。记载。史体是论述性的,它主要是记述过去,详古略
今。它所利用的资料以过去的文献为主,辅以考古在各国的古代文献中,有关异民族的记述,最丰
富和系统的当属汉文文献。唐代颜师古说:“志,记和调查资料。它记事较为集中,不像志体之广泛,而也,积记其事也。”清代学者章学诚说:“国史、方志,往往以时间、事件为中心线索,侧重事物纵向的发皆春秋之流别也。”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时期,将记述展。它也征引大量资料,但它征引的资料较为集中,天子所在的中央地区的文献,称为史,将记述四边地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反映一种客观规律。区的文献称为志。所以晚近学者李泰芬称:“在中央因此论述部分往往是史书的主体。
。在西方,由民族志资料的积累到民族学的建立,者,谓之史;在地方者,谓之志”
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文献中,就开始
记录中原周围各民族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14世纪以后,在西方对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的情况。如在周代,中央政府中设有专职的“外史”“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人开始大规模地向这些地
区扩张,在异民族地区建立了大量殖民地。于是,之官,其职责是“掌四方之志”,并“诵训”(讲解)给在
天子,欧洲人看来属于野蛮人、“以诏观事”,即帮助天子了解各方情况,更好“初民社会”(primitivesoci-地治理国家。此后,由中央政府组织撰写四方之志ety)的各种异民族的信息,就源源不断地传回了欧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特别是在司马迁撰《史记》洲。向欧洲的母国发回各种报告的主要为以下三种之后,历代官修的24史和各种较大型的官、私著述人:传教士、商人和殖民地统治者。中,几乎都有专门的篇章介绍周围的少数民族。也欧洲人在殖民扩张的同时,还源源不断地向这
传、些地区派遣传教使团和牧师,有很多专门介绍四方之事的专著。其名称有志、修筑教堂,传播基督教
书、经等多种。如《华阳国志》、《蛮书》、《山海经》等。和天主教。驻在殖民地的牧师不断向本国的宗教领特别是24史中的北狄传、南越传、大宛传、西南夷传、袖、教会组织和自己的继任人寄回当地情况的报告。匈奴传、突厥传和吐蕃传等对四周各少数民族的专这些报告以介绍当地人的宗教和各种信仰为主。来门传记,两千多年来,在任何一个朝代的正史中,都到殖民地的欧洲商人们,则不断向本国的公司老板是一种必须具备的内容和格式。正因为有这些系统和商业伙伴发回有关当地的各种物产和生产的情的古代民族志的资料,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都可以况。驻在殖民地的西方统治者,目的是政治上的征整理出比较清楚的历史。我们在探讨中国56个民族服,所以他们发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主要介绍当地人的族源时,在探讨他们的民族文化的源流时,也依靠的社会组织和人口等情报。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这这些古代民族志的资料。些资料日益丰富,并且都以档案的形式保存于各国政
各国丰富的民族志资料的积累,是19世纪以后民府、教会和商业公司中。族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得以建立的基础。但民族2. 古典民族学的诞生③学是在西方建立起来的,中国的民族志文献一直是18世纪以后,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国家加强了对历史学家们研究少数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资料。殖民地的扩张。为了配合对殖民地的统治,欧洲各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民族志资料,一直没有从历史主要国家纷纷建立了一些专门从事殖民地民族研究学中分离出来。但一般来说,“志”与“史”的写法和体的组织。他们都以来自殖民地的各类档案为研究资裁还是有所区别,被分别称为“志体”和“史体”。料。但这种专门研究并没有造成民族学的诞生,因
志体是叙述性的,它全面地述往记今而以记今为它缺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志体主要是记述现状,将事物作横向的分门别19世纪中叶以后,由达尔文(1809—1882)所创,类的综述。志体是资料性的,它将广泛搜集、调查来用来解释动、植物界发展规律的进化论,被应用于解的资料,经过整理辨别,分门别类地编篡,以反映一释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地区或民族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状况,因此志书展的规律被广泛认同。于是西方学者们认识到,殖内容广泛、详细。因为志是详今略古的,所以每隔一民地那些“初民社会”中的各种状况,正是他们自己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的过去。他们希望通过对殖民地各后进民族的研究,来了解本民族和人类进化的历史。他们的研究资料野工作的规范。1874年,不列颠科学协会出版了田
《人类学的记录和询问》。20世纪初,野调查专业手册
就是积累了几百年的,来自殖民地的大量档案和报剑桥大学的里弗斯(Rivers)提出了大面积的泛泛调告。于是专业的民族学(人类学)家和民族学(人类查(Surveywork)与小区域的深入调查(Intensive学)诞生了。
work)的区别,而后者是一种新的方法。他认为,应该但是最初的民族学家都被称为扶手椅里的民族对调查的范围和深度有所规范,调查者应该在一个学家,又被称为抽屉里的民族学家。因为他们的主几百人的社区里生活一年或更长时间,了解社区所要工作是在书房的扶手椅里阅读由其他人提供的民有的方面,了解他们生活习俗的每一个细节。他已族志资料。他们中也有人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如
经指明了新的田野工作的方向。这个时期,在田野摩尔根。
但他们却将实地调查与民族志的写作分开,工作中做出最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第一没有将这两者视为科学方法的完整过程。他们轻视位人类学教授———博厄斯(FranzBoas1858-1942)。实地调查,而将主要精力用于阅读前人留下的各种1897—1902年,他带领学生们对北太平洋沿岸的土民族志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写作。他们都信著民族进行了大面积考察,他要求学生们事无巨细奉进化论和传播学派的思想,沉浸于用这些思想和地全面收集土著人的材料,要学会当地人的语言,直理论对全球的文化进行宏观的归纳和建构的工作。接与被访问者交流。他自己就学会了12种土著人语他们的理论著作都是这些文献资料的堆砌。这一辈言。这些做法都为田野工作的规范化打下了基础。
人中最突出的人物弗雷泽,他的名著《金枝》,篇幅达20世纪,在欧洲和北美,民族学已经形成了一个5000页之多。
阵容不小的知识分子群体,但是它的学科地位尚未这个时期的民族学,尽管已经有了进化论的理确立,公众乐园的状况并没有完全改观。这对学科论来从宏观上组织和解释各种民族志的材料,却缺的发展和从事该专业的学者都是不利的。要确立学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也缺乏对更具体和微观的文化科地位,在科学的领域要求自己的一席之地,最重要现象进行组织和解释的理论。
的是要证明这是一门科学,在理论和方法上,都要有首先,他们将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的写作完全脱自己专业的学术规范,都要达到一定的科学标准。
节;其次,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写作都没有科学的规在这方面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是马林诺夫斯基范。于是民族学就完全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任何(BronislawMalinowski)。从他以后,民族学完成了从人,不管他是什么专业背景,甚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古典到现代的过渡。在马林诺夫斯基以前,尽管学的人,只要对民族学感兴趣,就可以自由涉猎,并且者们已经开始亲自去实地调查,但他们的调查方法发表大量的著作。由于没有专业的规范,民族学处还很不成熟,特别是实地调查并没有与民族志的写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民族学成了公众的乐园。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多不是这个时期的民族学(人类学),被称为古典民族学。
以自己的调查资料为主要基础。
3. 现代民族学的产生
马林诺夫斯基开始用功能论的理论来解释和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族学家们纷纷走出书析各种更具体的社会和微观的文化现象。功能学派斋,去做实地调查。这是因为:首先,很多学者注意认为,民族学应该探讨各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功能和到,他们研究和讨论的异民族文化正在消失,必须抓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论的产生,一方面可以用紧时间去搜集这些正在消亡的文化;其次,旧材料已于解释进化论难以归纳的微观文化现象;另外,也激被反复引用,没有任何新意,并且由于这些材料之来励学者们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各种微观现象,源与记述的混杂陈旧,记述者多带着某种偏见,没有亲自去实地调查。
足够的可靠性;最后,后起的学者们,对于这些被老从马林诺夫斯基开始,产生了全新的田野工作一代反复翻检、归纳和论述的旧材料已不感兴趣,他模式,与旧的民族志的生产模式完全决裂。马氏主们对社会和文化的新的认识和思想,都需要用更新张,科学的任务是描述感觉经验,并将其当成一切论更具体的材料来论述。
证的依据。为此,自然科学家是在实验室里工作,并学者们开始将田野调查作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将自己实验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写成科学报告;民分,他们组织了很多综合调查队,对一些异民族地区族学家的实验室是他们研究的社会,他们必须亲自进行大面积的综合调查。于是就逐渐产生了一些田去实地“参与观察”,并将这种亲身的见闻写成自己
昆
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5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昆
仑名师论坛
的科学报告———民族志。正如自然科学的实验有一套科学的程序一样,民族学家必须结束过去那种粗糙和随意的调查方式,在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写作中建立自己的一套科学标准,自己的模式。马林诺夫斯基并以自己在南太平洋的特罗布里恩(Tro-briand)岛上两年的实地调查,和完全以此为基础撰写的民族志作出了这种工作模式的范本。他在岛上生活了两年,完全与当地居民同吃住,学会了当地的语言,创造了一整套搜集资料的技术和方法。
他的学术生涯和工作规范为后人树起了一个榜样:接受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训练———做田野调——撰写民族志———获得承认。以后凡是想以民查—
族学为职业的人都毫无例外地要遵循这样的道路,除此之外的人都成了民族学的业余爱好者。从此以后,“承认那些从未亲自对至少一种文化进行深入研
[3]
究的任何权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就是说,任何以民族学为专业的人,必须至少对一个民族(社区)做过实地的调查,并且以此为基础写出民族志。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二、民族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
(一)理论基础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努力,民族学家们不断创建总结学科的理论,如今,民族学的学科理论已成体系。这些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宏观层面的理论。这类理论对全人类和人类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历史进行宏观的思考,给以宏观的解释。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又如用于对人类社会进行宏观解释的达尔文进化论。
第二个是中观层面的理论。比如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研究。或我们对于某个民族的整体的研究。
第三个是微观层面的理论。主要指我们很具体的对某些,或某个文化现象的研究。例如对于某个节日的研究、某项风俗的研究等。
1. 传统民族学理论
民族学作为一门现代的学科产生以前,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如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代和中国的商、周及其以后数千年的历代王朝,都有大量相关的观察、记录与思考④。这些古代的思想虽然对现代民族学的理论有借鉴意义,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理论。
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民族学,于19世纪产生于
西方,是西方国家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对殖民地开
初期的民族学研究,展的研究中逐步产生的。所以,
都是以“原始”“简单”、、“无文字”的“初民社会”为研究对象。那个时候,直至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前,民族学热衷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宗教的起源、法律的起源、婚姻的起源等。在理论上,学者们试图通过对非洲、北美、太平洋岛屿等地区现存的“原始”、“野蛮”或简单的社会文化的研究,探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的各种文化和制度。他们试图在这种研究中重构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这一时期,指导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是进化学派的理论。进化论是一个从宏观角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
在进化论指引之下,则相继有摩尔根(LewisHenryMorgan)对印地安部落的研究和据此提出的原始社会分期的理论、氏族制度的理论等,巴霍芬(Jo-hannJacobBachofen)根据其对于原始社会研究提出的母权理论,麦克伦男(JohnFurgasorMclennan)的内外婚姻制度理论,卢伯克(JohnLubbock)对于宗教发展进程的阶段论等。
在进化学派之后,学者们相继创建了用于解释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传播理论(传播学派)和对进化学派提出批评的历史特殊论理论(历史特殊论学。在传播学派之中有“文化圈理论”“极端传播、派)论”等。在历史特殊论学派之中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区理论”和“文化形貌理论”等。
以上的古典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和历史特殊论学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从历史的观点来研究历史,在缺少可靠的历史文献的情况下,试图用民族学的研究去构拟人类的历史。
在此之后,则出现了以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ReginaldRadcliffe.Brown)和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功能学派并不试图纵向地从宏观角度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只是横向地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因此,与此前的理论学派相比,它并不是一种宏观的理论。功能学派之中,有结构主义、仪式冲突、历史功能论等多种理论。功能学派的理论至今仍在国际民族学界有较大影响。我国民族学界第一代和第二代著名学者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和杨庆等人在其研究中都曾利用功能主义理论来进行解释。功能学派的理论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民族学界曾是影响最大的理论。
二战结束以前,国际民族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屿等远离欧洲和现代工业
6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33NO.1□Jan.2012
社会的,被称为“原始”、“野蛮”“、无文字”的“初民社
的原理⑧;关于民族社会形态的原理⑨和关于民族解会”
。二战以后,西方殖民地的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放的原理⑩。另外,他们关于劳动在人类起源过程中压缩了西方学者研究的空间。民族学的研究领域开始更多地向非欧洲的其他更复杂的非工业化传统社
的作用,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关于氏族和家庭史的会拓展,包括印度、
东南亚、中国、埃及等国家都成为理论,关于原始公社的理论,关于私有制产生的理
研究的重点。民族学的研究开始走出“原始”“、无文论,关于直接过渡的理论等,都可算是民族学研究的字”、“无国家”的简单社会,迈向非工业文明的传统经典理论。
社会。此后非欧美的本土人类学研究也在这些传统恩格斯说:“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
文明社会得到很快的发展,这些本土学者在理论上的指南。”
訛輯輥
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包含了唯物主义的方也逐渐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中国民族学者自20世纪法论,这种方法论要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产生的根源来理解和分30年代开始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及其理论分析。到了析事物,必须全面地占有第一手的资料,而且因为客20世纪70年代,民族学也开始了非西方国家的文化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研究的方法也必须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民族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学的研究领域则进一步拓展到了欧洲和美国本土的学界一般认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社会和文化。美国硅谷内的电子计算机行业从业人书,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确立。同时,马恩还
员也进入了被调查和研究的视野。发展、现代化、全发表了不少民族学研究的专门著作,如
《劳动在从猿球化等问题更多地成为民族学关注的议题。
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资本生产以前各形态》和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学
多部民族学笔记、
摘要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意义的民族学都是于19世纪3. 当代民族学理论
中叶,在同一个时代产生的。从民族学一个半世纪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思想界出现了质疑权发展来看,19世纪民族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对于马克威、质疑科学主义的思潮。这个思潮导致了对过去思主义的产生起到了明显的影响,其中不少资料为传统的多种理论和被认为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反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所引用⑤
。同时,马
和批判。在民族学界,同样也出现了对传统理论和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民族学的发展起到了在世界观和方法的质疑与反思。
方法论上指引方向的作用,在很多具体的、中观和微自马林诺夫斯基以来,民族学的研究都是建立观的社会文化现象研究中,也有其它理论无法替代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实地的观察,进行客的影响。中国民族学界一般认为,自19世纪中叶马观的民族志的描述,并在民族志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克思主义产生不久,就产生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民的分析与研究,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与西方主流的民族学是既20世纪30年代以后,民族学的研究从过去时,进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区别的民族学理论流派。马克入到现代时,从研究简单的无文字社会,到研究复杂传思主义民族学的基本构成和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由统文明社会,再扩展到研究欧美工业社会。同时对于传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其中哲学部分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传统上被视为客观的、义民族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科学的民族志描写的手段遭到了根本性的挑战和质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全疑。质疑者提出,文化是否能够被客观地、如实地描面系统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此后不久的述出来。因为民族学家在实地的考察和分析时,不《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论证了有关民族的理论。有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文化和主观认识的影响,因此,了唯物史观,民族学的研究才可能有一个科学的世传统的研究方法可信吗?那么,如何解决民族志的界观指引。
信任危机呢?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还论证很多学者提出了新的理论思考。其中以格尔茨为代表的解释人类学、反思人类学等后现代的民族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五个基本原理。即关于民族学理论是其中影响较大者。
形成的原理⑥;关于民族结构的原理⑦;关于民族关系
在后现代思潮的的反思和影响之下,民族学界
昆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7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昆
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8
也出现了对传统学术秩序和霸权的批判和追求自由论述的潮流。目前的民族学已出现这样一个局面,没有公认的普世的理论,缺少公认的理论权威,民族学的理论也相应地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更加多样化的时代。如文化与人格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结构主义人类学、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等理论纷纷涌现。
(二)研究方法的特点
科学研究所以卓有成效,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或程序。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方法论(methodology)与研究法(re-searchmethod)。方法论是与世界观相联系的,受世界观左右的,主要指该类研究的基本指导原则。研究法所指的则是从事某种研究所实际采用的手段、方式、程序或步骤。
不同门类的学科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研究法上会有不同,却必须符合科学方法论上的若干基本要求,否则其科学性就会受到怀疑。但科学的方法是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民族学自19世纪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产生以来,在方法论和研究法上都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科学研究是实证性的研究。实证性研究的基础是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所谓第一手的资料,就是根据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所记录下来的资料。各门学科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式是不同的。如物理学、化学主要在实验中获得,历史学主要在文献中获得,而民族学的第一手资料则主要靠实地调查来取得。实地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fieldwork)或“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民族学家将自己在调查中的发现和体验用一种较为微观的整体描述法进行描述、归纳和分析,就是民族志的撰写。田野调查和撰写民族志,就成为民族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和基本的过程。
实证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叫“质性的”或称为定性研究;另一种叫“量化的”或称为“定量”研究。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是以量化研究为基础,社会学也较多进行量化的调查和研究。民族学则以质性的调查和研究为主要特点。
质性研究一般是指对单一个案进行独特性和复杂性的探讨,追踪事物产生、演化和发展的全过程。它通过对事物本身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事物内部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细致描述来揭露事物的性质和意义。厚重细致的描述,是质性研究的重要特点。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观点是通过事物本身的细节来表达的。为了将研究者在现场的认真观察与体验直接而真实地表达出来,质性研究就要将一些能够表达独特关系的情节和背景,深入而细致地描述出来,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厚实之描述,目的是要尽量为读者建立一种感同身受的了解,要通过这种厚实的描述,尽量把真实的情境和经验带给读者,使读者分享研究者的感受,受到较深的刺激,促使他们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达到自然的概括,以争取他们对研究者观点的认同。详细的描述,就是要让自己的观点显得合情合理。为此,研究者在现场要认真观察与体验,并在写作中把这种现场的观察和体验直接表达出来。
质性的调查较多通过与被调查者的访谈来进行。这种调查一般是站在主位的角度,即被调查者的角度来进行。对质性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时,较多使用归纳法。归纳法强调先观察、汇集及记录若干个别事例,探求其共同特征或特征间的关系,以求将事物划分、归纳为不同的类型,并对某一种或多种类型的特点进行总结和陈述,从而就可以利用这种总结去观察和认识其它类似的事物。
民族学的调查特别要注意中性与客观的原则,即注意克服主观与片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某一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都会不自觉地受到自己的
性别、年龄和世界观等因素的限制。这就像戴民族、
着一副有色的眼镜,在调查时会对其它民族、人群或文化带有一定的成见,从而使调查和研究由于某些偏见而不够科学。如何才能尽量减少和避免主观和片面呢?
民族学的调查强调“缩小距离”和“参与观察”。即要求调查者在调查之初就注意缩小与被调查者之间情感和文化上的距离,要参与到被调查者的社区和生产、生活场景中去进行较长时间的直接观察。一般来说在一个社区要有一年的实地观察和体验,要能直接与当地人交流,要全面了解情况,并通过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思考方式,理解当地的文化。
民族学的调查具有明显的生活性、平民性与现实性。民族学研究的文化主要是平民的文化,即平民的生活。这种调查主要是关于平民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风土民情和价值观念等行为模式。因为正是被调查的社区、民族这种民间的、日常
生活的特点,代表了它的文化模式,文化类的生产、
型。从时空观念上来说,民族学的研究既包括人类的过去,也包括现实,但主要是研究现实。而民族学的调查和研究在涉及历史时,它的出发点,它的目的也往往是为了用历史来说明,来解释现实中的现象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33NO.1□Jan.2012
和问题。民族学的调查与研究的成果,若干年后将学理辨别的工作,它与历史的影响、资源的分配、机成为历史著作。但它又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不构的设置等诸多因素有关。
同,因为他写的是活的历史,而非死的历史。也就是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几十年来民族学在政府主
说,它是作者根据亲身的实地调查所撰写的历史,而管部门的文件中所划分的学科归属情况輰輥
訛。
不是根据死的文献撰写的历史。
在20世纪50年代,民族学受苏联学科分类框架在结束了实地调查之后,民族学家就要以一定的影响,被归入历史学一级学科之下,成为二级学科的叙述框架阐述这种参与观察的体验和发现。即撰民族学。当时中国高校中唯一的民族学专业教研室写民族志。与宏观的分析不同,民族志采用的是较就设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1964年该教研室被改为微观的社会文化整体描述法。因为民族学把它所
为民族志教研室,此后不久民族学在国内高校中失研究的社会的各个方面———
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去了独立学科的位置。
等视为一个互相紧密关联的复合体。其中的任何一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又将民族学划归个方面,如果没有被放在与其它方面的关系中加以法学,属于法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当时为何如考察,就无法被单独理解。这种观察与分析的方法此划分我们已无从查考,但显然这样划分是与学科被称为“全貌观”。说它是微观的,还因为民族志不性质、与学理不合的。
一定对某一民族的社会或文化进行全面的描述,它1990年,在国家教委核定的学科专业设置中,民的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个小型的族群或社区,而研究族学仍为法学下的二级学科。
的重点是对能够显示事物内部关系、结构和演变过1993年7月1日,国家教委的文件再次将民族学程的细节详细调查与描述,用每个事物(案例)的细归入历史学中。同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核准的国家节和独特性,来说服读者,表达事物的性质和意义。
标准学科分类中,又将民族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其中当然,作为对实地调查资料的补充和背景材料,包括民族问题理论、民族语言、文化人类学与民俗
民族学家也搜集和利用文献的资料。除了以质性的学、
民族史、民族经济、世界民族等共六个二级学科。调查为主之外,民族学也进行问卷统计等方式的量1994年3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布化调查。
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中民族学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国的民族学关于学科划分的分类,将民族学列为一级学科,其中在研究方法上已经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如在方法论上强调实证,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包括八个二级学科,即民族问题理论、民族史学、中
唯物主义;在研究资料的利用和分析上较多关注历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蒙古学、藏学、文化人类学与史文献和历史背景,较多注意利用各级政府机构提民俗学、世界民族研究、民族学其他学科。
以上政府主管部门这些不同的划分法,显然多供或发布的统计资料;在研究的对象上主要以中国有自相矛盾和不合学理之处。如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的民族和社会为主;在田野调查中,较多利用了大规划分实际上是将民族学划分为由多个学科组合成的
模集体调查,分工合作的方式。如20世纪50至70年代
学科群,成为“少数民族学”訛輱輥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的全国民族识别调查和少数民族社会、
历史调查等。公室文件又将民族学所属范围称为“民族问题研究”,实际上是将不同范畴的学科和研究专题拼凑于三、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处,将民族学等同于“民族问题研究”,实际上就否定了民族学本身独立的学科性质。
1. 学科界线的变化
管理部门对民族学这种学科划分上的混乱,实中国民族学自重建以来,学科界线模糊的问题际上是民族学界内部学者和单位之间意见分歧的反在机构设置、研究规范、研究领域甚至人员划分等方映。如果想从学理上分清是非,其实并非难事,但至面造成长期的困扰。因此,近30年来,不断有相关的今没有这样做说明了学理之外原因的存在。学科的研讨会召开,相关专题的论文发表,在诸如广义民族划分不仅关系到学理,还关系到不同学术单位、学术学与狭义民族学、民族学与民族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团体甚至个人的学术资源、地位甚至前途。因此问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民族学的关系、民族学与人类学题就比较复杂,也就更难解决。
的关系等问题上各抒己见,却难以达成比较统一的民族学学科界线模糊,还与学科本身的性质和意见。其实,中国民族学的学科界线问题却不仅是
特点有关。
昆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9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昆
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2. 民族学学科的开放性特点在国际学术界,与传统学科如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学科比较,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都是很年轻的学科。它们是在19世纪以后,在欧美多个国家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受各国政治、文化和传统的影响,至今在欧美各国仍没有就学科名称、定义和研究范畴等方面达成完全的统一。
民族学在英国被称为“社会人类学”,在美国被称为“文化人类学”,一般来说,现在这两者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美国和英国的学者仍没有就彼此对学科的解释完全互相认同,他们都认为各自对学科研究的领域和定义还有一定差别。美国的人类学传统上分为四支:文化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和体质人类学(或叫生物人类学)。但在其他多数国家,语言学是一门单独的独立学科。在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考古学一直与历史学接近或直接合在一起。
在欧洲大陆,如德、法等国,对于英美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的称呼在传统上叫做“民族学”。汉文的“民族学”一词,是蔡元培先生译自德文“V觟lkerkunde”(德文写法为V觟lkerkunde或Ethnolo-gie)。实际上,德国人传统上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研究有一个独立的称呼:V觟lkskunde,有时候被翻译成“民俗学”,也有人将其翻译成“民族学”。因为“V觟lk”是“民族”或“人民”的意思,是民族的单数形式,而“V觟lker”也是“民族”或“人民”的意思,是民族的复数形式。后缀“kunde”是“研究”的意思。这两个词如果直译都应该是“民族研究”或“民族学”。但单数的民族研究表示对本民族,也就是对德国日尔曼民族的研究,复数的民族研究指的是对国外民族、异民族的研究。在德国,民族学原来研究异民族,民俗学研究本民族。欧洲大陆的波兰和其他大多数欧洲国家之间,对这个学科的定义和学科领域都有类似的一些区别,至今仍是如此。在欧美以外,也有很多国家,这类研究都存在于社会学系或被称为“文化研。换句话说,民族学这个研究领域在国际学界的究”
学术归类是不统一的,是有些混乱的。但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不完全一致也是正常的。
一百年前,当分别去欧美各国留学的中国学子回国后,就各自带回了源自西方又互不相同的称呼和定义。在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往往也有类似的情况。当时,自德国留学归国的蔡元培自然将其翻译为德国使用的“民族学”,而且他以中央研究院院长之尊,推行这个称呼于全国。而在美国人兴办的燕京大学
10
和清华大学,从美国留学回国的吴文藻(燕京社会学系主任)和潘光旦(清华社会学系主任)等人则一直使用人类学一词。
尽管西方各国对民族学人类学各有不尽相同的定义,在研究领域中各有侧重,但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各国学者在民族学的理论上是相通的;二是各国学者在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方面、基本方面也是相通的。所以民族学的开放也是有其底线的,即只有那些能够遵循或承认这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才是民族学或民族学的分支学科。
3. 民族学与人类学
如上所述,在中国同时有民族学和人类学两个学科名称,最初是由于译自西方不同的国家和语言。国际学界的通识是,一般来说,欧洲大陆德、法等国的民族学,就相当于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和英国的社
輲輥
会人类学訛。在欧美国家尽管称呼各异,但一般来说并不存在名称的争议,因为每个国家在国内都沿用自己传统的称呼。但在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因为这个学科都是来自西方,所以都往往有类似中国这种同时存在两种称呼的情况。
中国学界在民族学与人类学到底是一个还是不同的两个学科的争论也持续了多年,与日本的情况类似,其实主要也不是学理的争论。有国外学者认为,这其实是“争位子”的辩论,是已“走入死胡同”的
輳輥
辩论,从学理上看是没有意义的訛。
老一代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明确的态度。如费孝通先生说:“在我身上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一直分不清,而这种身份不明并没有影响我的工作。这一点很重要,我并没有因为学科名称的改变,而改变我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我的研究工作也明显地具有它的一贯性。也许这个具体例子可以说明学科名称是次要的,对一个人的学术成就的关键是在认清对象,改进方法,发展理论。别人称我为什么学
訛輴輥
家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实际上,这几个学科在西方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独立发展,现在已逐渐走向互相的渗透与联合。如在西方有的大学,将社会学和人类学合建为一个系,称为人类学与社会学系。而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国际学术界早已将其基本归为一类。费孝通先生说,这三个学科构成了一条江水,“我们都是同饮这条江水的人”。“这三个学科都是研究人文世界和人类的社会行为的,三科是一个集团,可以各有重
訛輵輥
点,又互相交叉。”
一百多年来,这三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领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域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更多
主流社会的研究。而当代社会的地转向对现代社会、
复杂性又推动这种研究不断扩大地去借用其他学科
輶輥
的知识,不断互相交叉与联合来研究共同的问题訛。这都提醒我们,三个学科将日益走向联合而不是更将民族学的研究领域局限于少数民族了。而且几千
年来,中国的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密不可分,如今更是如此。所以,一个将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汉族剥离出去的民族学,也很难对少数民族社会和文化有很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清楚的分界。
这对学科的发展和民族研究本身都是不利的。4. 汉民族研究问题
民族学和人类学在历史上曾经是以研究殖民地注释:
的“异民族”,研究所谓“初民社会”为主要对象的学①转引自威廉·A ·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瞿铁鹏等译,上科,但是殖民主义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很多学者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6页。
对全球人类学、民族学的历史进行分期时,将第二次
②见惠中主编《:人类与社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称为“殖民主义时期的人类学”
,2003年版,第281页。甚至有人直接称之为“殖民主义的人类学”。二战以③“民族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607年。作为一个学科来使后,人类学、民族学已经全球性地逐渐转向研究本用是在1830年由法国学者让. 雅克. 昂佩勒(J.Ampere )提出国、本地、本民族和发达社会。因为已经没有原来那
的。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种殖民主义的政治目标,所以被有些人称为
“现代和④较早的如《礼记·王制》第五;《尔雅·学地》第九:“九夷八狄纯学术的人类学”,又由于其研究对象大量转向本
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等论述。土,所以又被称为
“地方性的”、“多样性的”人类学。⑤如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亨利·萨姆纳·梅恩的《古代法制有人预言,未来的人类学、民族学将是在地方多样性
史讲演录》;约·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等。研究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全球性人类学、
民族学訛輷
輥。可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见,从研究领域上来看,研究本土、本民族、主体民三卷,第56-57页,
70页,169页。族,研究城市、现代社会,已逐渐成为当代民族学人⑦同上书,第24页。同上书,第一卷,第445页。⑧同上书,第三卷,第24页,第51页,80页,第41页,82页。类学研究的主流。
⑨同上书,第三卷,第38页,40-41页,81页,44页。任何一个学科都要有其主要扎根和生存的土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62页,466页。壤,历史上殖民地曾经是民族学产生和生长的土壤,訛輯輥同上书,第4卷,第475页。
但二战结束后,这个土壤已经逐渐变成本土,这是谁訛輰輥輱訛輥李绍明:《关于完善中国民族学学科体系问题》,广西民也无法回避的事实。还在二战结束以前,著名人类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学、民族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给费孝通的《江村经訛輲輥例如,德国最著名的马普民族学研究所挂着英、德两种文济》所写的序言中说:“我认为那面向人类社会、人类字的牌子,德文写成“Institut f ür Ethnologie ”即“民族学研究所”。同时,牌子上的英文写成“Institute for Social An-行为和人类本性的真正有效的科学分析的人类学,thro pology ”即“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它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为达此目的,研究人的科訛輳輥Xin Liu.Past and Present:《Two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学必须首先离开对所谓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应该Chinese Anthropology 》//The Making of Anthropology in 进入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和政治上占重要East and Southeast Asia.Edited by Shinji Yamashita,Berghahn 地位的民族较先进文化的研究。”当代学者们也多
Books,2004:152-183。
认为“在本土研究可能更容易接近真理”訛輮輦
。
訛輴輥费孝通:《人类学与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转引自乔健: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的研究领域,《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载杨圣敏主编:《中国人曾经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并重。全国解放以后,人类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百年文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学作为“资产阶级学科”被撤销,民族学则完全转到年:第403页。
以少数民族研究和教学为主的民族院校,民族学遂訛輵輥杨圣敏:《费孝通先生对学科建设的指导》,载于《中国人类被误认为是研究少数民族的学科,特别是20世纪60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百年文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年代以后,批判“资产阶级民族学”和“修正主义民族第457页。
訛輶輥Xin Liu.Past and Present :Two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学”的风潮使得民族学基本被民族问题研究所取代,Chinese Anthropology.The Making of Anthropology in East 也可以说,当时民族学只能蛰伏于民族问题研究之and Southeast Asia.Edited by Shinji Yamashita,Berghahn 中。现在,当历史已经拨乱反正,我们就没有必要再
Books,2004:152-183。
昆
仑名师论坛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11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3NO.1□Jan.2012
訛Jan Van Bremen &Akitoshi Shimizu.Anthropology and 輷輥
Colonialism in Asia and Oceania.Curzon Press,1999:1-10。訛Xin Liu.Past and Present :輮輦Two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thropology.The Making of Anthropolog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Edited by Shinji Yamashita, Berghahn 161. Books,2004:
参考文献:
[1]李德洙.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Z].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4:23.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李泰芬. 方志学[M].上海:
[3]R ·布朗. 社会人类学方法[M].夏建中,译. 济南:山东人民1988:62. 出版社,
Definition of Ethnology
YANG Sheng-min
昆
仑名师论坛
(Collegeof Ethnicity and Sociology,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eijing University 100081)
Abstract:The thesis expounds systematically the connotation of ethnology. The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first, the meaning of the subject, field of study and its brief history as well as introduction to the definition of ethnology and cultural meaning and feature under ethnological study; second, theoretical basis of ethnology and subject feature, which consists of traditional ethnological theory, Marxism and ethnology, contemporary ethnological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n ethnology; third, ethnology related to other branch of study, which covers ethnology related to anthropology, history and research in Han people as well as the open characteristics of ethnology.
Key Words:Ethnology; Title; Feature; Connotation; Definition
杨圣敏族学是什么
[责任编辑:周普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