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二单元11111

语文百花园一基础部分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 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 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 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能说会道 教学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及图片 第一课时 一. 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 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 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 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补充部分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 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 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 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 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 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 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 (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 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课后反思:第二、 第二、三课时基础部分一. 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 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 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 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 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 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 二. 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 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 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补充部分课后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组成。四篇课文中, 《古诗三首》《观潮》《火烧云》 、 、 是精读课文, 《四季童话》是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掌握教参中要求的词语。 5、培养学生把握并转述故事内容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6、引导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培养写作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人文性较强,以“注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 情”为专题。课文都围绕专题选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有趣的情节,从不同角 度给学生以启迪。 语文百花园一共安排了四项内容。分别是语海畅游、积少成多、及习阅读平台及语文大 课堂。 这些学习内容意在重点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丰富语言积累,增强语言运用,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欣赏精美语言,理解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情感,从中受到启迪;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表现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学写小作文;随 文识字,学写生字。 课时安排:本单元10课时左右。5、古诗三首 望洞庭(第一课时) 望洞庭(第一课时)基础部分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 绍。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2、录音范读古诗。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 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2、分组汇报 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 一展示。3、设问: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 为什 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5、 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2、试读古诗。3、指 读点评。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补充部分课后反思:菊花(第二课时) 菊花(第二课时)基础部分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 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②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③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 (三)理解古诗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 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 没有花了。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 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四)有感情地朗诵《菊发》并背诵 带着对菊花赞赏的感情朗诵。 (五)把两首诗结合起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3.默写古诗。补充部分课后反思:枫桥夜泊(第三课时) 枫桥夜泊(第三课时)基础部分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 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 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 32 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补充部分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 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透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浓浓的 “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 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 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 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课后反思:6、观潮基础部分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 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 3.4 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 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 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 同学们, 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 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看看刚才同学们提 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 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课后反思:补充部分第二课时基础部分(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深入学习课文 3.4 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 3.4 自 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 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 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 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 锅的水一样。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 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 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句子 A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补充部分C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 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 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 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 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 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 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评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 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 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 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课后反思:7、火烧云基础部分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 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 “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 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 学会 6 个生字: 积累 11 个词语; 会用“必须”一词造句; 会照样子写“ABB” 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 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 的关怀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 2 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 由来。)补充部分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 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 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 引读: 晚饭过后, 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 大白狗变成——, 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 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 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基础部分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 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 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 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 1/②)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 一般情况下, “一会儿”表示时间短, 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 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 4-6 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补充部分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8 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 4-6 节。 9.试着背诵 4-6 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三、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 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五、布置作业 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 4-7 节 3.完成练习册。 板书: 变化(多):红彤彤 金灿灿……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 百合色…… 颜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火烧云 变化(快):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变化(多):马 狗 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形状:变化(快):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课后反思:

语文百花园一基础部分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 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 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 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能说会道 教学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及图片 第一课时 一. 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 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 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 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补充部分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 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 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 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 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 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 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 (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 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课后反思:第二、 第二、三课时基础部分一. 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 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 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 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 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 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 二. 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 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 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补充部分课后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组成。四篇课文中, 《古诗三首》《观潮》《火烧云》 、 、 是精读课文, 《四季童话》是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掌握教参中要求的词语。 5、培养学生把握并转述故事内容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6、引导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培养写作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人文性较强,以“注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 情”为专题。课文都围绕专题选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有趣的情节,从不同角 度给学生以启迪。 语文百花园一共安排了四项内容。分别是语海畅游、积少成多、及习阅读平台及语文大 课堂。 这些学习内容意在重点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丰富语言积累,增强语言运用,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欣赏精美语言,理解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情感,从中受到启迪;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表现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学写小作文;随 文识字,学写生字。 课时安排:本单元10课时左右。5、古诗三首 望洞庭(第一课时) 望洞庭(第一课时)基础部分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 绍。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2、录音范读古诗。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 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2、分组汇报 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 一展示。3、设问: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 为什 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5、 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2、试读古诗。3、指 读点评。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补充部分课后反思:菊花(第二课时) 菊花(第二课时)基础部分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 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②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③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 (三)理解古诗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 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 没有花了。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 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四)有感情地朗诵《菊发》并背诵 带着对菊花赞赏的感情朗诵。 (五)把两首诗结合起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3.默写古诗。补充部分课后反思:枫桥夜泊(第三课时) 枫桥夜泊(第三课时)基础部分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 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 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 32 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补充部分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 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透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浓浓的 “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 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 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 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课后反思:6、观潮基础部分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 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 3.4 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 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 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 同学们, 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 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看看刚才同学们提 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 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课后反思:补充部分第二课时基础部分(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深入学习课文 3.4 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 3.4 自 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 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 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 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 锅的水一样。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 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 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句子 A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补充部分C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 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 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 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 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 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 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评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 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 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 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课后反思:7、火烧云基础部分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 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 “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 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 学会 6 个生字: 积累 11 个词语; 会用“必须”一词造句; 会照样子写“ABB” 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 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 的关怀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 2 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 由来。)补充部分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 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 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 引读: 晚饭过后, 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 大白狗变成——, 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 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 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基础部分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 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 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 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 1/②)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 一般情况下, “一会儿”表示时间短, 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 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 4-6 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补充部分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8 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 4-6 节。 9.试着背诵 4-6 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三、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 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五、布置作业 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 4-7 节 3.完成练习册。 板书: 变化(多):红彤彤 金灿灿……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 百合色…… 颜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火烧云 变化(快):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变化(多):马 狗 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形状:变化(快):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课后反思: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分式单元测试题
  • 第十六章 分式 单元测试题 一.选一选(请将唯一正确答案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已知x ≠y ,下列各式与 x -y 相等的是( ). x +y (x -y ) 2x 2-y 2(x -y ) +52x -y (A ) (B) (C) 2 (D )2 (x +y ) +52x +y x -y 2 ...

  • 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
  •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3.44页<探索与发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感受数学的奇妙,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

  • 关于"神奇的计算工具"的教学思考
  • ■文/章晓燕 "神奇的计算工具"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够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了.对于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其实课前学生也能自主完成.那这样的一节课,我们教什么呢?"神奇的计算工具"一课应该立足 ...

  • 经典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要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 进行计算.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知识点 一.小数乘整数 (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 ...

  •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 2014年秋七年级数学9月月考试题 (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313 1.给出下列各数: 2,-3,-0.56,+11,,0.618 ,-125,+2.5,-,-2.333,0 其中 56 负数有( ) A .4个 B .5个 C .6个 D .7个 ...

  • 六年级数学计算巧算
  • 六年级计算与巧算 例5 . 333387×79+790×66661 =333387.5×79+790×66661.25 =33338.75×790+790×66661.25 =790×(33338.75+66661.25) =790×100000 =79000000 练习: ① 3.5×1+125% ...

  • 六下第四单元测验
  •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学号 姓名 2.由2.3.4.5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 ) 3.汽车的速度一定,所行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 ) 4.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成反比例.( ) 5.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成正比例. ( )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如果5a=4b(b≠0), ...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 2.小数乘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学生中常见错误有如下几种: 2.3 2.3 ...

  • 小学数学三到六年级知识点汇总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复习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