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税收的种类
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4、增值税(流转税)
①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②作用: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5.个人所得税
①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②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③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六、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②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3、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
4、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无形的手)。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敏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①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如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国家:①加强宏观调控;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企业 :遵守市场规则和职业道德,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经济活动参加者: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内在要求——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科学的宏观调控
①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②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③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④手段:以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总体小康的实现: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目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四、围绕主题,抓住主线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地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要求:
①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②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③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④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地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新要求: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面对经济全球化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
4、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利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6、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勇敢迎接挑战。
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世界贸易组织(WTO)
(1)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3)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重要的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
(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例如绿色壁垒、贸易保护主义)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2)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①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引进来”)
③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
④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关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税收的种类
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4、增值税(流转税)
①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②作用: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5.个人所得税
①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②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③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六、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②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3、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
4、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无形的手)。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敏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①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如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国家:①加强宏观调控;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企业 :遵守市场规则和职业道德,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经济活动参加者: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内在要求——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科学的宏观调控
①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②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③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④手段:以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总体小康的实现: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目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四、围绕主题,抓住主线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地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要求:
①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②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③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④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地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新要求: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面对经济全球化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
4、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利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6、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勇敢迎接挑战。
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世界贸易组织(WTO)
(1)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3)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重要的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
(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例如绿色壁垒、贸易保护主义)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2)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①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引进来”)
③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
④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