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现实主义之路

  关于表演艺术,指的是演员们所从事的创作。现如今世界上共有三大表演体系为人们所熟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戏曲艺术(亦称梅兰芳体系)。其中更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影响最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注重把感情和精神的真实作为核心,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了包括现代中国在内的世界戏剧、电影艺术。   本文且从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是如何真正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来作浅略梳理研究。   在现实主义的表演意识出现之前,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都处在不断探索的发展道路上。由于电影传入中国以前,中国老百姓都以看戏为主要娱乐方式,长久以来,人们对“表演”这一概念的理解都来源于戏台上的表演,从而当电影走进中国社会时,人们依然是把它当作“戏”来看待,因此在电影表演的探索道路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影表演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深刻影响。   一、1905—1923年 “戏”的再现   电影发展初期,无论是中国的电影艺术还是电影表演艺术都还处于萌芽状态。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短片《定军山》,由当时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这是中国电影的开端,但其实也只是中国电影根据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做出的尝试,并且在这之后,很多名伶,包括俞菊笙、梅兰芳等人物都参与拍摄过这种纪实类型的短片。因此,在当时的中国,很多人仍然把电影当作戏剧戏曲的一种,一切以“戏”为核心。所以在这个时期电影表演的风格尚未形成,还只是一种记录戏曲表演。   这种状态一直从1905年持续到1914年,历经十年,中国的影片拍摄,从剧本到演员的组成,都与我国传统戏曲密不可分,戏曲表演占主导地位,不过人们对艺术的不断改造创新,一种由戏曲演变而来的新的戏剧形式也开始出现了,这就是“文明戏”。文明戏是二十世纪初叶有留学日本经历的一些学生受当时“新派”戏剧的影响,回国后以上海为中心兴起的一种新型戏剧形式。(饭冢容、赵晖:《被搬上银幕的文明戏》,载《戏剧艺术》2006年1期)   将文明戏搬上银幕的主要人物是张石川和郑正秋。(《被搬上银幕的文明戏》,前揭)由他们编剧、导演的《难夫难妻》(1913)是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其主要人物就是由一班文明戏的演员们担任,自此以后,中国拍摄的很多影片都有文明戏演员的参与。但总体而言,1905到1923年期间,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还是以“戏”为核心,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戏曲,还是后来的文明戏,都属于“戏”的银幕再现,电影中的表演艺术还没有形成其特有的艺术美学和地位。不过,即使是戏的再现,它也表明了电影与表演的密不可分,这只是这门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跨出的第一步探索。   二、1923—1933年 “影戏”表演时期   192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使得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终于成为主流,开始形成了一套“影戏”独特的电影观念和银幕形象体系。自此,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正式开始不断发展进步直到成熟。   影戏的特征包括戏剧性、教化性、情节性、场面性。我们可以分别从这四种特征中看到此时电影表演的特征。   首先,影戏的戏剧性。由于中国的电影表演受到传统戏曲和文明戏的影响深刻,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戏曲戏剧的再现,因此在电影表演第一次呈现自己的风格特点时,也依然没有摆脱“戏”中一些惯有的特征,在表演形式上依旧留有早期戏曲、戏剧演员夸张的表演特点。   其次,影戏的教化性和情节性表明,影片的内容已经逐渐偏向写实性,注重社会影响,反映贴近人民生活的故事。就比如当下现存的中国最早的一部滑稽短片《劳工之爱情》,这部电影短片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以追求自由恋爱为主题的影片,无论是从社会影响和情节来说,都明显区别于传统戏曲和文明戏,所以为了与之前的表演相区分,这一时期的表演又被称为“新剧化”表演。这时候的演员,在表演上依旧保留了舞台表演和空间调度方式,但是在表演过程中,不再会像从前那样有一套固定遵循的表演模式,而要掺杂更多的生活情感在表演中。不过,由于早期电影缺少语言的表达功能,演员只能通过肢体这唯一的途径,来传达所有的情绪和内容,所以很多演员依旧脱离不了戏剧表演中表情、肢体的夸张成分,并没有追求情感的真实和表演过程中逼真的生活状态。   最后,影戏的场面性。这一时期的电影已经开始注重镜头的处理、场面的调度、造型布景的安排等等,影片的场景开始由舞台或是摄影棚走向真实的场景,在这种情况下,在固定场景里夸张的、哑剧式的表演越来越表露出不和谐,这就逐渐孕育了后来对“影戏”表演的否定。   尤其是在1928年《火烧红莲寺》以后,中国电影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都陷入一种困顿混乱时期,各种光怪陆离、粗制滥造的“武侠片”、“神怪片”大量被制作,这时候中国电影界急切地需要一股新鲜空气来指导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1933-1937年现实主义表演派别的崛起   在中国电影史上,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表演是现实主义表演派别的崛起,被称作纪实表演。   在长达四年的混乱时期以后,中国电影终于迎来了希望,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段空前繁荣期。中国电影在这短短几年的发展中,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传达的思想或是电影的艺术形式等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那么电影中的表演自然也迎来了划时代的改变。   在这一时期,左翼电影运动蓬勃发展,它以新思想、新内容、新题材,真实的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一扫当时神怪武侠片泛滥之风,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电影,拉开了与20世纪20年代“影戏”电影美学的距离,影响了中国的电影表演美学的发展进步。   作品题材的时代性,要求创作者直面生活,与社会现实贴近,也就要求演员的表演必须去掉文明戏的“戏味”,而要更接近生活的记录与写实,以一种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进行创作:表演过程中,讲究人物行为的真实可信、感情的真挚感人,这就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意义,使观众有亲临其境感,电影表演逐渐从舞台化靠向生活,向现实主义转化。   自此,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终于迎来了划时代的变革,中国初期的“影戏”电影及表演模式最终被现实主义的表演风格所取代,这一划时代变革也推动了中国电影表演史的发展,是电影表演探索道路上的一步重大飞跃。   1937年抗战前夕拍摄完成的《马路天使》和《十字街头》为这个时期的电影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表演派别却从此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演员,除了“文革”这一特殊时期混乱的电影表演美学,中国的电影表演一直沿着真实、生活化的现实主义电影表演道路发展并不断完善着。

  关于表演艺术,指的是演员们所从事的创作。现如今世界上共有三大表演体系为人们所熟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戏曲艺术(亦称梅兰芳体系)。其中更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影响最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注重把感情和精神的真实作为核心,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了包括现代中国在内的世界戏剧、电影艺术。   本文且从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是如何真正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来作浅略梳理研究。   在现实主义的表演意识出现之前,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都处在不断探索的发展道路上。由于电影传入中国以前,中国老百姓都以看戏为主要娱乐方式,长久以来,人们对“表演”这一概念的理解都来源于戏台上的表演,从而当电影走进中国社会时,人们依然是把它当作“戏”来看待,因此在电影表演的探索道路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影表演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深刻影响。   一、1905—1923年 “戏”的再现   电影发展初期,无论是中国的电影艺术还是电影表演艺术都还处于萌芽状态。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短片《定军山》,由当时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这是中国电影的开端,但其实也只是中国电影根据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做出的尝试,并且在这之后,很多名伶,包括俞菊笙、梅兰芳等人物都参与拍摄过这种纪实类型的短片。因此,在当时的中国,很多人仍然把电影当作戏剧戏曲的一种,一切以“戏”为核心。所以在这个时期电影表演的风格尚未形成,还只是一种记录戏曲表演。   这种状态一直从1905年持续到1914年,历经十年,中国的影片拍摄,从剧本到演员的组成,都与我国传统戏曲密不可分,戏曲表演占主导地位,不过人们对艺术的不断改造创新,一种由戏曲演变而来的新的戏剧形式也开始出现了,这就是“文明戏”。文明戏是二十世纪初叶有留学日本经历的一些学生受当时“新派”戏剧的影响,回国后以上海为中心兴起的一种新型戏剧形式。(饭冢容、赵晖:《被搬上银幕的文明戏》,载《戏剧艺术》2006年1期)   将文明戏搬上银幕的主要人物是张石川和郑正秋。(《被搬上银幕的文明戏》,前揭)由他们编剧、导演的《难夫难妻》(1913)是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其主要人物就是由一班文明戏的演员们担任,自此以后,中国拍摄的很多影片都有文明戏演员的参与。但总体而言,1905到1923年期间,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还是以“戏”为核心,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戏曲,还是后来的文明戏,都属于“戏”的银幕再现,电影中的表演艺术还没有形成其特有的艺术美学和地位。不过,即使是戏的再现,它也表明了电影与表演的密不可分,这只是这门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跨出的第一步探索。   二、1923—1933年 “影戏”表演时期   192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使得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终于成为主流,开始形成了一套“影戏”独特的电影观念和银幕形象体系。自此,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正式开始不断发展进步直到成熟。   影戏的特征包括戏剧性、教化性、情节性、场面性。我们可以分别从这四种特征中看到此时电影表演的特征。   首先,影戏的戏剧性。由于中国的电影表演受到传统戏曲和文明戏的影响深刻,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戏曲戏剧的再现,因此在电影表演第一次呈现自己的风格特点时,也依然没有摆脱“戏”中一些惯有的特征,在表演形式上依旧留有早期戏曲、戏剧演员夸张的表演特点。   其次,影戏的教化性和情节性表明,影片的内容已经逐渐偏向写实性,注重社会影响,反映贴近人民生活的故事。就比如当下现存的中国最早的一部滑稽短片《劳工之爱情》,这部电影短片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以追求自由恋爱为主题的影片,无论是从社会影响和情节来说,都明显区别于传统戏曲和文明戏,所以为了与之前的表演相区分,这一时期的表演又被称为“新剧化”表演。这时候的演员,在表演上依旧保留了舞台表演和空间调度方式,但是在表演过程中,不再会像从前那样有一套固定遵循的表演模式,而要掺杂更多的生活情感在表演中。不过,由于早期电影缺少语言的表达功能,演员只能通过肢体这唯一的途径,来传达所有的情绪和内容,所以很多演员依旧脱离不了戏剧表演中表情、肢体的夸张成分,并没有追求情感的真实和表演过程中逼真的生活状态。   最后,影戏的场面性。这一时期的电影已经开始注重镜头的处理、场面的调度、造型布景的安排等等,影片的场景开始由舞台或是摄影棚走向真实的场景,在这种情况下,在固定场景里夸张的、哑剧式的表演越来越表露出不和谐,这就逐渐孕育了后来对“影戏”表演的否定。   尤其是在1928年《火烧红莲寺》以后,中国电影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都陷入一种困顿混乱时期,各种光怪陆离、粗制滥造的“武侠片”、“神怪片”大量被制作,这时候中国电影界急切地需要一股新鲜空气来指导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1933-1937年现实主义表演派别的崛起   在中国电影史上,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表演是现实主义表演派别的崛起,被称作纪实表演。   在长达四年的混乱时期以后,中国电影终于迎来了希望,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段空前繁荣期。中国电影在这短短几年的发展中,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传达的思想或是电影的艺术形式等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那么电影中的表演自然也迎来了划时代的改变。   在这一时期,左翼电影运动蓬勃发展,它以新思想、新内容、新题材,真实的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一扫当时神怪武侠片泛滥之风,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电影,拉开了与20世纪20年代“影戏”电影美学的距离,影响了中国的电影表演美学的发展进步。   作品题材的时代性,要求创作者直面生活,与社会现实贴近,也就要求演员的表演必须去掉文明戏的“戏味”,而要更接近生活的记录与写实,以一种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进行创作:表演过程中,讲究人物行为的真实可信、感情的真挚感人,这就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意义,使观众有亲临其境感,电影表演逐渐从舞台化靠向生活,向现实主义转化。   自此,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终于迎来了划时代的变革,中国初期的“影戏”电影及表演模式最终被现实主义的表演风格所取代,这一划时代变革也推动了中国电影表演史的发展,是电影表演探索道路上的一步重大飞跃。   1937年抗战前夕拍摄完成的《马路天使》和《十字街头》为这个时期的电影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表演派别却从此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演员,除了“文革”这一特殊时期混乱的电影表演美学,中国的电影表演一直沿着真实、生活化的现实主义电影表演道路发展并不断完善着。


相关内容

  • 探索极简主义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之路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索极简主义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之路 作者:曹君平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29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深入,我国在信息.科技等方方面面都在同世界接轨,我国一些传统的事物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对 ...

  • 两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开题:献策"一带一路",繁荣民族艺术
  • 原标题:献策"一带一路",繁荣民族艺术,增强国家认同 编者按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是受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由文化部管理的3个单列学科之一,也是现阶段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之一,主要资助我国文化艺术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以及对艺术科学 ...

  •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
  • [摘要]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和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商贸通道.这种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不仅丰富了丝绸之路沿线各个民族.国家的物质生活,还对沿线地区.民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物质传播;文化交流 [中图 ...

  • 参观复兴之路观后感
  • 参观复兴之路观后感 篇一:参观复兴之路>观后感 晨曦中,清风拂面,柳树已经吐出了他嫩嫩的枝桠,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高高的飘扬.2011年3月31日,应老师的要求,我第二次参观了<复兴之路>的展览.虽然早在一年前,我就已经参观过一次<复兴之路>了,但这次参观依旧给我很大 ...

  • 四年级传统文化[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 全国第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四年级 2,学科:传统文化 3,课时:1 4.教师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在网上百度搜索本节课的有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二. 教学课题 1.知识目标 西域;张骞;张 ...

  • 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之路
  • --从钱学森的大学生涯谈起 日期:2011-12-05 作者:马德秀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马德秀 今年是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人民科学家.1929年,钱学森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

  • 复兴之路观后感:在复兴之路上感受变迁触摸幸福
  • 昨晚,央视一套推出的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落下帷幕."震撼"."激动"."落泪",这是很多网友在形容他们对<复兴之路>观后感时用的词语."有着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 ...

  • 复兴之路观后感
  • 昨晚,央视一套推出的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落下帷幕."震撼"."激动"."落泪",这是很多网友在形容他们对<复兴之路>观后感时用的词语."有着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 ...

  •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摘要] 构建对外文化交流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也存在挑战,为此我国需要发挥国际精神,帮助沿线国家发展文化产业:要转变大国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