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老地名的故事

南京老地名的故事

长乐街

南京人都知道长乐路,可是知道长乐街的就不多了。这条闹市古巷,默默傍依秦淮河几百年,无语诉说金陵风物变迁,历史沧桑过往。

长乐街的历史

长乐街古名长乐巷、长乐坊,又称篾街。它南接糖坊廊,北接牛市,位于秦淮河北岸,隔河与钓鱼台相对。

追溯长乐街的历史,至少可到元朝。元《至正金陵新志》记载:“长乐坊在古御街左,镇淮桥东北”。可见那时这条古巷就已存在。明朝《万历上元县志》上则有更详细的记载:“长乐巷在军师巷东北,即旧长乐坊。北通古层楼巷。”说起这个层楼巷,又是一段怀古幽情。历史上确有其楼,为宋咸淳时建,还有元萨都刺诗为证:“半空云气层楼暗,四月江南欲雨天”。可惜这个叫人心驰神往之地,没有长乐街那么幸运,在历史车轮中飘然而逝。

关于“灭街”的传说

住在长乐街的老人都知道,长乐街古名叫做“篾街”,又称“灭街”。这里面可就有典故了。“篾街”,顾名思义,是因古代竹器作坊和竹器手工业工人集中于此。至于“灭街”,相传产生于明洪武初年,但究竟为什么叫这么个不吉利的名字,传说很多:

传说一:明朝时,因为住在这里的一户人家扎了一张大脚女人的彩灯,犯了马娘娘的讳,锦衣卫竟枉杀了整条街的人,所以叫灭街。

传说二:此街曾是元朝官员福寿居住之地,元灭亡时,福寿及其部下誓死不降,纷纷合家自尽,整条街的大小人口几乎灭绝,惨烈无比,故称“灭街”。

传说三:还有的文献记载说,清朝末年,王、陈两姓在此开糖坊,人们厌恶“灭街”这个不吉利的名称,于是把他们居住的那段“灭街”改为“糖坊廊”。这就是现在为什么这条街分为长乐街和糖坊廊两截的原因。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此街原本名“长乐”,却演变成“灭街”这个阴鸷的名字,后来居住之人为了避讳,又将其改回为长乐,一直流传至今。

今天的古街貌

走进了这条沉蕴浓浓历史余香的古巷。狭小古旧的街面,几乎一般高低的旧式民宅,如果不是远处突兀支棱的摩天大楼,几乎以为踏进了倒错的时光。几百米长的巷子,被马路硬生生隔断成两截,那头与糖坊廊相接,这头与牛市相望。

糖坊廊有文物保护单位——糖坊廊河房;牛市因为曾拍过《秦淮人家》系列剧而成名;可是它们中间的长乐街却显得无比沉默和寂寥。没有任何文物保护的遗迹,只有灰白斑驳的墙身和风化龟裂的窗棂,像一位无语的老人,用面孔和眼神傲视他的全部沧桑。

民宅的格局意外地相似,黑瓦灰墙,屋顶支起一方带着三角檐的小阁楼,木窗吱呀开合,和背景的高楼互相掩映,形成一幅奇异的画面。在长乐街住了40多年的徐文举老人说,在过去,这样格局的房子就算很不错了,想来,它们也曾经明瓦朱漆,光鲜明丽过,在那些遥远不可知的岁月中。

最有意味的是那一扇扇木头门扉。虽然老旧,不少人家还保留着完好的门头,隐约可见残留的吉祥图案。遍布疮孔的木门呈现暗红或灰褐色,有的还是门板拼接的,上面坠着掉了栓孔的铁门扣,主人似也无意修葺。房子是典型的清代穿堂式民居,狭窄的过道后,一方天井般的院落,磨得光滑可鉴的青石路面,还有不经意间的一点雕刻。

顺着房根去寻秦淮河。到了河边,对面是一座古韵十足的旧式阁楼,高高的屋檐,细密精巧的栏杆,像古时闺阁小姐的绣房。水光潋滟,从阁楼栏影上爬过,悠悠然,如同历史中那些秦淮名艳的传说。

老人解说长乐街

找到了住在长乐街75号的王振远老人。老人已经80高龄,1947年搬至长乐街,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

起长乐街的历史,老人很清楚:“明朝的时候叫做蔑街,很多手工艺人在这儿卖竹器,后来才改名叫做长乐街。”他还颇为自得地告诉记者,朱元璋都曾到这条街来过。

老人说,50年前,秦淮河水很干净,那时长乐街家家户户都用河水淘米洗菜;像这样的大热天,傍晚时小孩子在河水里游泳嬉戏,大人们坐在河边纳凉聊天,开着窗子和对岸的人说话,非常热闹。“那时,秦淮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很多小贩坐在船上,沿河叫卖酒酿、馄饨。穿红衣的小姑娘坐在船头熬汤汁,香味整条河都闻得到。好多小孩子就会缠着大人去买,人们在河边和他们交易,还可以坐上他们的船去吃。”老人怀念地眯起双眼,然后微微叹息:“现在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

《至正金陵新志》曾记载:“唐秦淮河上有长乐桥,又曰长乐渡,在县东二里,今桐林湾是其地,隶长乐坊。”当记者询问王老时,得知长乐街真的曾经有一座桥。老人指着集庆路与长乐街交叉口处那座完全变成现代桥栏的地方:“那边以前有一座拱桥,大青砖铺成的,有3个桥洞。后来集庆路拓宽,桥改造了两回,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按照老人的回忆,古代历史上的长乐桥应该就是现在的新桥,只不过承载了繁华的车水马龙,已经再也找不到过去江南小桥的模样了。

对于长乐街的历史,还有一些则是连老人们也不知道的了。据说,长乐街古有孔子庙,故古代又称它为“孔子巷”。《奥地志》上记载:“孔子庙盖圣嗣侯所奉之庙也。本东晋所

立,中废。宋元嘉十九年,诏复孔子庙,今名孔子寺,一名孔子巷。在城东南五里古长乐桥东。”此外,旧时长乐街还曾有个江东书院,元吴草庐先生讲学之地。如今,这些遗迹已统统在历史的尘埃中湮灭。

新闻链接

老街巷名片

整条长乐街都是民居,只有一家单位的旧址——南京搪瓷厂。据介绍,南京搪瓷厂1958年成立,厂房就在长乐街一排民宅之后,占到半条街之多。搪瓷厂已于1991年搬迁至别处,但现在依然留着不少旧式的厂房,见证长乐街的变迁。在长乐街门牌号码上,还能找到搪瓷厂经营服务部的字样。至今住在那里的一些居民,仍能回忆起搪瓷厂建厂以来的点点滴滴。

船板巷位于秦淮河西岸,这条幽深小巷现今已有些破败,不过从布满苔藓的老青砖和那一块块黑瓦上,还可依稀觅得当年古建筑群的风采。

船板巷名的传说

船板巷南起新桥,北至上浮桥。据南京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资料看,船板巷1995年已经并入柳叶街。“船板巷”这个名字的由来无史籍可查,民间传说出自明洪武年间,这其中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船板巷居住了60多年的王老先生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说起这条老街的传说。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迷信,而且疑心很重,动辄杀人。有一次奸臣刘伯温编造说,有两条“鱼精”,从燕雀湖逃向秦淮河边俞通海家宅附近的一条小沟里,躲藏了起来。朱元璋信以为真,下令将秦淮河的鱼赶尽杀绝。他采取的措施是先在上下浮桥布满滚钩,将鱼儿堵在这段秦淮河内聚歼之,并命令部队将捕来的鱼全部用柳枝串起来挂在街上凉晒。这样,整条街就布满了落下的柳叶,因此人们就叫这条街为柳叶街(还有一种说法,说满街都是被晒干的鱼,扁扁的鱼干就像一片片柳叶,因而叫柳叶街),还留下了其他相关的地名:用船板拦鱼的“船板仓”(又叫船板巷);用门板在桥洞口堵鱼的“堵门桥”(今称陡门桥);设台钓鱼的“钓鱼台”;从江边将鱼往回赶的“赶鱼巷”(今称甘雨巷)„„另外,还在俞家对门立一牌坊,即百猫坊,上面刻了一百个猫头,虎视眈眈地盯着俞家大门,使“鱼精”不敢出来,永无翻身之日。

关于百猫坊

南京地名委员会的徐兴钊老先生告诉记者一段“百猫坊”的故事。百猫坊与船板巷相距不远,古时是俞通海府前的一座牌坊。俞通海追随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朱元璋称帝后,为了保住大明江山,大肆杀戮功臣,连自己的亲侄子、亲外甥也不放过,当然更不愿放过俞通海。可俞通海向来小心谨慎,朱元璋一时找不到他的岔子。

来俞通海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家宅,锦衣卫诬陷俞通海有谋反之意,说什么巷子通过秦淮河入海成龙,夺取大明天下。朱元璋虽然有谋害俞通海之意,但觉得光凭这一条尚不能公开地处死他。于是想出了在俞通海家门口立一座刻有一百个猫头的牌坊,以“猫”要吃“鱼”来暗示要杀俞,逼俞通海体面地自尽。俞通海是个聪明人,一看就知道皇上的真正用意。他觉得自己救过皇上老儿的命,为创建大明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如今狡兔尽,走狗烹,皇帝的手段太残酷,太绝情了。他一气之下就病倒在床,不几天就一命呜呼,死时才38岁。明太祖为了隐瞒逼死俞通海的真相,曾亲自到俞府假哭了几声,还追封俞为孙国公,洪武三年又改封为虢国公。

寻古问今走“渔场”

听着这些妙趣横生的传说,记者踏上了探访古迹的道路。从新桥往北走,就是传说中的船板巷。船板巷大约有400多米,其中的半条巷子已经被拆,小巷子两边的残垣断壁默默地诉说着历史遗迹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不少老房子已被修缮得面目全非。船板巷27号是这条巷子里为数不多的基本保持原貌的老宅。居住于此的周先生说,他小时候这条巷子特别幽静,青蛙的鸣叫、蛐蛐的歌声不绝于耳。当时,每家每户门前都会挂个灯笼,给夜行者照路。

从船板巷往南走,就是当年朱元璋设台钓鱼的钓鱼巷。相传钓鱼巷曾经有大部队驻守,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将秦淮河里的鱼钓上来晒死。

一条宽阔的马路——双塘路把柳叶街和船板巷一分为二,双塘路的南边是船板巷,北边就是柳叶街。沿着船板巷穿过双塘路继续往北走就来到了柳叶街。奇怪的是整条街都没有一棵柳树,很难想象当年满街柳叶和鱼干的场景。经居民指点,终于在巷子外围、碧绿的秦淮河畔找到了那成片的杨柳。柔和的柳枝轻轻垂落,像坐在河边低头梳妆的美少女。

相传俞通海当年的家宅在今天的彩霞街菜场内。彩霞街菜场位于双塘路东头、上浮桥附近。记者走进彩霞街菜场,却看不到一点俞家老宅的影子。不少居民都不知道这里就是俞通海老宅的所在地。不过,对于百猫坊居民们倒是很熟悉,一位热心市民说,大约在1991年前后百猫坊就被拆除了,现在还有些石块堆在附近的垃圾场内,它原来的位置就在彩霞街菜场的北面、玉带园小区76号边。记者果然在附近的垃圾场找到了百猫坊的一些石块,只可惜那么出名的牌坊,如今支离破碎地躺着,似乎在诉说它的寂寞和无奈。

穿过升州路再往北就到了赶鱼巷,现称甘雨巷。宽阔的新开马路鼎新路将甘雨巷和红土桥连成一片,甘雨巷仅剩下近百米的巷子。从百姓家门前的花花草草、房檐下悬挂着的一个个鸟笼、旧式的木质马桶、门板上的老式门闩可以看出,在这里居住的老百姓依旧保持着古老的生活习惯。一位老人说,这条巷子里曾经立了一根很高的柱子,据说是朱元璋当年用过的鱼竿,后来拆了。

相传明朝时,江南首富沈万三家的箍桶匠居住在南京城南的巷子里,时间久了大家就把这条巷子叫作箍桶巷,把箍桶巷东面木匠聚集的巷子叫木匠营。箍桶巷、木匠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不过,箍桶巷如今已经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

一位在附近居住了半个世纪的潘老先生说,他听上一辈的人讲,明朝时,这里居住着江南首富沈万三家的箍桶匠。相传沈万三原名沈富,元代中期随其父由湖州南浔迁至周庄东坨。沈万三以躬耕起家,后来凭借周庄特有的地理优势,进行海外贸易活动。周庄北端白蚬江(古称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经济河出海,是理想的天然水上通道。不几年,沈万三迅速成为“资产巨万、田产遍天下”的江南首富,他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及多种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要求下,他曾出资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名噪一时。

传说沈万三家的箍桶匠手艺精湛无人能及,慕名前来学手艺的人特别多,后来这里居住了许多手艺精湛的箍桶匠。再后来这里找箍桶匠干活的东家也多了起来,渐渐地人们就把这里叫做箍桶巷。而箍桶匠们所用的木材、木料几乎都由住在附近的木匠来加工,人们干脆就给附近那条巷子也取了一个好记的名字——木匠营。

箍桶巷现位于长乐路中段以南,长近300米、宽约五六米。马路两边有些小小的百货店,在这条路上最热闹的要属好又多超市和肯德鸡快餐店。站在这几年前新修的水泥路上,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一点也想象不出当年那幽静、狭窄的小巷的模样。

大马路边上有一两个支巷,穿行于支巷中,一阵古韵之风迎面而来。在箍桶巷27号居住了一辈子的朱奶奶说,当年有位姓郑的富商在这里大兴土木,盖了一栋五进的大房子,她们家现在居住的房子只是郑家最北面的一进房子。细细“品味”这栋房子,记者发现几扇门上的雕花非常精美,而且各不相同,喜鹊报喜、寒梅报春„„手艺高超的木匠把木门上的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这些独具匠心的细微之处,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房前屋后的鲜花植物使这些古民居焕发勃勃生机。

如果没有才子佳人,也就没有了桃叶渡的神韵了。王献之和美女子桃叶的风流佳话,使得这里成了人们怀古凭吊、守望爱情的浪漫地。多少年来代代相传,到如今这里的居民几乎每个人都能向你讲述这个爱情故事。

桃叶渡是老城南的一个渡口,位于夫子庙贡院东边的秦淮河和青溪河的合流处。此处得名于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小妾桃叶的风流逸事。当年王献之常在这个渡口接送桃叶,还为桃叶写了几首缠绵绯恻的爱情诗。《吴声歌曲》收录的一首为“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把大才子对佳人的一片痴心描摩得淋漓尽致。之后,桃叶渡的名字就随之流传开了,加之此处风景极佳,是“桃叶映桃花,无风自婀娜”的所在。许多喜爱觅风弄雅的文人逸士也慕名而来,写下了诸多优美的诗文。更有一些怀春男女常来此仿效

古人,制造出些许浪漫情愫。发展到了明代,此处竟因其特殊意义而被誉为金陵十八景之一(在今天,或许会被更名为“情人渡”?)。

可惜的是,这一切美妙的意境,竟在清顺治年间,被一个“好心人”给生生断送了。这好事者看来桃叶渡的人太多,担心会发生拥挤落水之类的意外,就主动出资修了一座桥——利涉桥。结果呢?自然是有桥无渡了。只留下几块石碑和几片枯黄的落叶,让后人回味千年前的浪漫。

午后,来到了桃叶渡。却找不出半点想象中的往日痕迹,秦淮河畔摇扇纳凉的老人指了指一座老宅说,别找了,那里面就是桃叶渡了。老宅是吴敬梓故居,里面有一碑坊,上面清晰地刻画了“古桃叶渡”几个字,两边是“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的坊联让人慨叹历史的厚重。对那段往事的心驰神往已无物慰藉。与园外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相比,这里已经显现出了突兀和孤单。也许只有流淌不息的秦淮河水还记得桃叶渡当年的风光。

桃叶渡所在的位置已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附近居民说,这里将会建一个桃叶渡遗址文化公园。也许过不了多久,新版桃叶渡的故事,将在这里演绎另一种精彩。有一点可以确定,故事终归与爱情有关。

仙鹤街位于秦淮河新桥西北端,南起集庆路,北至仙鹤桥。顾名思义,这条街名字的由来和美丽高贵的仙鹤有关,关于它的动人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云锦仙女下凡救人

一位“老南京”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说起他从祖辈那里听来的传说。相传,古南京城内西边有一间孤零零的小草房,里面住着一位替财主干活的老艺人,他的名字叫张永。每天公鸡叫头遍张永就开始下机坑织锦,一直要忙到半夜三更才停手。一年下来,汗水淌干了,眼泪流尽了,织出来的云锦放开来好像长河一样。可是财主反过来倒说张永欠他的债更多了。有一次,财主要过生日,逼着张永赶织一块“松龄鹤寿”的云锦挂屏。张永只好拖着骨瘦如柴的身子跳下机坑抛梭子过管织云锦。可怜老人白发苍苍,哪里有力气!熬干了灯油,一夜才织出五寸半,眼看财主就要来逼货,老人急得直淌眼泪,他伸开双手,面向门外巍巍高山自言自语悲愤地叹道:“云锦娘娘,人家都说你是保佑我们织锦穷人的神仙,现在财主把我们穷人往死里逼,你怎能见死不救„„”张永疲劳过度,话未说完就晕倒在织机旁。

就在这时,高山上的彩云豁然开朗,闪出万道金光,接着浮云翩翩,阵风飒飒,张永家的门“咯吱”一声开了,走进来两个美丽的姑娘,她们把张永扶上床,自己就坐到机坑里面熟练地织起云锦来。霎时间,织机连声响,花纹现锦上。

天快亮了,张永从昏迷中醒来,一看满屋子金光,一个姑娘在机坑里飞快地甩梭子织锦,另一个坐在花楼上拽花。他忙问:“你们是谁?”姑娘们指了指天边的云彩。张永顺着她们的手望去,只见彩霞万朵,回头一看,两姑娘都不见了,只留下机子上织好的云锦熠熠闪光。云锦上面的花纹好像仙境一样,青松苍郁、泉水清澈,两只栩栩如生的仙鹤丹顶血红非常耀眼。

张永喜滋滋地把云锦往机子下卷,没想到这神奇的云锦犹如山上的瀑布一样拉了一幅又一幅,卷了一匹又一匹,怎么也拉不完、卷不尽。街坊邻居都跑来看稀奇。

正在大家兴高采烈的时候,财主带着一帮打手前呼后拥地讨债来了。他把腰一叉,手一挥,打手们一拥而上,如狼似虎地抢这台神奇的织锦机。张永哪里肯依,死死护着织机不肯放。可狠毒的财主一脚把又老又病的张永踢倒在地,老艺人顿时口吐鲜血昏死过去。这边十几个打手七手八脚地想把织机抬走,谁知平时几十斤重的木头织锦机,此刻竟然铜铁铸的一样,动它不得。财主急了,伸手又去扯织机上的云锦,却听见“叭”地一声响,织锦的木梭子好像活了一样,跳起来狠狠地追着财主打,疼得他哭爹喊娘地乱叫。恼羞成怒的打手们气急败坏地烧起房子来,正在这时,天上“轰”地响起一声炸雷,暴雨倾盆而下,浇灭了大火,洗净了天空。

财主和打手一看不好,掉头想逃。这时,云锦上的两只仙鹤突然长唳一声飞了出来,围着张永飞了两圈,翅膀扇了两下,老艺人一下子容光焕发地坐了起来。两只仙鹤又追着财主,扑到他的脸上猛啄不放,财主疼得乱叫。张永和众人赶来时,只见满天红霞,城外高山顶上的金色光轮忽隐忽现,两只美丽的仙鹤翩翩起舞。大家异口同声地叫好,只有财主鬼哭狼嚎地捂着脸,原来他的眼睛被仙鹤啄瞎了。

后来人们传说,那天夜里帮张永织锦的两个美丽姑娘就是云锦娘娘身边的两个仙女,奉云锦娘娘之命,特地到人间来帮助穷人整治老财,为了纪念云锦娘娘,人们就把张永住的这条街取名“仙鹤街”。

因仙鹤云锦得名

古代城南仙鹤街也是云锦作坊密集的地方,相传这里的工匠师傅善于织各种仙鹤图案的云锦。他们所织的仙鹤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且千姿百态,每只仙鹤都有不同的造型和神态。他们所织的仙鹤在全国非常出名,还曾被定为御用贡品。于是,人们就把这里叫做仙鹤街。

从南京市云锦研究所了解到,在古代的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南京的织锦业久负盛名,生产的“云锦”和苏州的“宋锦”、四川的“蜀锦”并誉为全国三大名锦。有1500多年历史的云锦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做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据了解,2000年6月,为了使云锦得到更好地保护,有关方面已为南京云锦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南京云锦鼎盛时曾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从事与此相关的产业。历代政府都在南京设有官办丝织织造机构。记者从南京市地名办公室了解到,城南一带过去有三个“织锦

坊”。位于今中华路东的“锦绣坊”,是宋、元时期的“东锦绣坊”;“西锦绣坊”因位于清代江宁府衙门之西,已被更名为“府西街”。其西北有条“绒庄街”,是当年绒缎集中地。过去为丝织业服务、今日存有地名的有“颜料坊”、“红花地”等,相关的手工业作坊今存有地名的有“踹布坊”、“晒布厂”等。

仙鹤街现状

遗憾地发现,这里已经看不出当年云锦作坊密集的历史影子,在数百米长的街上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现代感。一位住在这里的老人指着这条街上的仙鹤桥对记者说,他曾听说,历史上这座桥上刻满了神态各异的仙鹤,非常高雅动人、雍容华贵。好多人都到这里参观,因而这条街就因这座仙鹤桥而得名,附近的居民区就被叫做仙鹤里。不过,现如今这座出名的桥已经变得其貌不扬,上面的仙鹤都已经“飞走”了。也许,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居住在南捕厅的甘氏乃名门望族,其先祖甘宁乃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将军,后来甘宁的后代们就在长江之滨扎下根,一代代繁衍生息,并成为金陵最早的土著。明代末年,甘氏的一支迁居到内城,但仍过着平民的日子。乾隆年间,甘氏后人甘福平步青云,官至布政使司都事和按察使司,甘家面貌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使他青史留名的,一是他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十万余卷,建成了江南著名的藏书楼“逮津楼”,该楼1853年毁于战火,留下了海内孤本宋版《金石录》;二是他的两个儿子甘煦、甘熙皆为一代名士。

提起甘家大院,南京城里可能没有人不知道。这座以木构架为主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始建于道光初年,它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甘家前后用50年时间,造屋4组,多达300多间,民间俗称甘家大院为“九十九间半”。房屋最为独特的是,整个建筑坐南朝北,这缘于两个传说:一说是甘家到金陵经商,据《图宅木》的风水说法,坐南朝北可逢凶化吉;二是甘氏祖先从北方南迁,建筑上坐南,是为感念祖先。不过对于“九十九间半”的来历,民间有个不确定但有趣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平民住宅也便是这南京的甘熙故居,九十九间半。

南京老地名的故事

长乐街

南京人都知道长乐路,可是知道长乐街的就不多了。这条闹市古巷,默默傍依秦淮河几百年,无语诉说金陵风物变迁,历史沧桑过往。

长乐街的历史

长乐街古名长乐巷、长乐坊,又称篾街。它南接糖坊廊,北接牛市,位于秦淮河北岸,隔河与钓鱼台相对。

追溯长乐街的历史,至少可到元朝。元《至正金陵新志》记载:“长乐坊在古御街左,镇淮桥东北”。可见那时这条古巷就已存在。明朝《万历上元县志》上则有更详细的记载:“长乐巷在军师巷东北,即旧长乐坊。北通古层楼巷。”说起这个层楼巷,又是一段怀古幽情。历史上确有其楼,为宋咸淳时建,还有元萨都刺诗为证:“半空云气层楼暗,四月江南欲雨天”。可惜这个叫人心驰神往之地,没有长乐街那么幸运,在历史车轮中飘然而逝。

关于“灭街”的传说

住在长乐街的老人都知道,长乐街古名叫做“篾街”,又称“灭街”。这里面可就有典故了。“篾街”,顾名思义,是因古代竹器作坊和竹器手工业工人集中于此。至于“灭街”,相传产生于明洪武初年,但究竟为什么叫这么个不吉利的名字,传说很多:

传说一:明朝时,因为住在这里的一户人家扎了一张大脚女人的彩灯,犯了马娘娘的讳,锦衣卫竟枉杀了整条街的人,所以叫灭街。

传说二:此街曾是元朝官员福寿居住之地,元灭亡时,福寿及其部下誓死不降,纷纷合家自尽,整条街的大小人口几乎灭绝,惨烈无比,故称“灭街”。

传说三:还有的文献记载说,清朝末年,王、陈两姓在此开糖坊,人们厌恶“灭街”这个不吉利的名称,于是把他们居住的那段“灭街”改为“糖坊廊”。这就是现在为什么这条街分为长乐街和糖坊廊两截的原因。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此街原本名“长乐”,却演变成“灭街”这个阴鸷的名字,后来居住之人为了避讳,又将其改回为长乐,一直流传至今。

今天的古街貌

走进了这条沉蕴浓浓历史余香的古巷。狭小古旧的街面,几乎一般高低的旧式民宅,如果不是远处突兀支棱的摩天大楼,几乎以为踏进了倒错的时光。几百米长的巷子,被马路硬生生隔断成两截,那头与糖坊廊相接,这头与牛市相望。

糖坊廊有文物保护单位——糖坊廊河房;牛市因为曾拍过《秦淮人家》系列剧而成名;可是它们中间的长乐街却显得无比沉默和寂寥。没有任何文物保护的遗迹,只有灰白斑驳的墙身和风化龟裂的窗棂,像一位无语的老人,用面孔和眼神傲视他的全部沧桑。

民宅的格局意外地相似,黑瓦灰墙,屋顶支起一方带着三角檐的小阁楼,木窗吱呀开合,和背景的高楼互相掩映,形成一幅奇异的画面。在长乐街住了40多年的徐文举老人说,在过去,这样格局的房子就算很不错了,想来,它们也曾经明瓦朱漆,光鲜明丽过,在那些遥远不可知的岁月中。

最有意味的是那一扇扇木头门扉。虽然老旧,不少人家还保留着完好的门头,隐约可见残留的吉祥图案。遍布疮孔的木门呈现暗红或灰褐色,有的还是门板拼接的,上面坠着掉了栓孔的铁门扣,主人似也无意修葺。房子是典型的清代穿堂式民居,狭窄的过道后,一方天井般的院落,磨得光滑可鉴的青石路面,还有不经意间的一点雕刻。

顺着房根去寻秦淮河。到了河边,对面是一座古韵十足的旧式阁楼,高高的屋檐,细密精巧的栏杆,像古时闺阁小姐的绣房。水光潋滟,从阁楼栏影上爬过,悠悠然,如同历史中那些秦淮名艳的传说。

老人解说长乐街

找到了住在长乐街75号的王振远老人。老人已经80高龄,1947年搬至长乐街,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

起长乐街的历史,老人很清楚:“明朝的时候叫做蔑街,很多手工艺人在这儿卖竹器,后来才改名叫做长乐街。”他还颇为自得地告诉记者,朱元璋都曾到这条街来过。

老人说,50年前,秦淮河水很干净,那时长乐街家家户户都用河水淘米洗菜;像这样的大热天,傍晚时小孩子在河水里游泳嬉戏,大人们坐在河边纳凉聊天,开着窗子和对岸的人说话,非常热闹。“那时,秦淮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很多小贩坐在船上,沿河叫卖酒酿、馄饨。穿红衣的小姑娘坐在船头熬汤汁,香味整条河都闻得到。好多小孩子就会缠着大人去买,人们在河边和他们交易,还可以坐上他们的船去吃。”老人怀念地眯起双眼,然后微微叹息:“现在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

《至正金陵新志》曾记载:“唐秦淮河上有长乐桥,又曰长乐渡,在县东二里,今桐林湾是其地,隶长乐坊。”当记者询问王老时,得知长乐街真的曾经有一座桥。老人指着集庆路与长乐街交叉口处那座完全变成现代桥栏的地方:“那边以前有一座拱桥,大青砖铺成的,有3个桥洞。后来集庆路拓宽,桥改造了两回,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按照老人的回忆,古代历史上的长乐桥应该就是现在的新桥,只不过承载了繁华的车水马龙,已经再也找不到过去江南小桥的模样了。

对于长乐街的历史,还有一些则是连老人们也不知道的了。据说,长乐街古有孔子庙,故古代又称它为“孔子巷”。《奥地志》上记载:“孔子庙盖圣嗣侯所奉之庙也。本东晋所

立,中废。宋元嘉十九年,诏复孔子庙,今名孔子寺,一名孔子巷。在城东南五里古长乐桥东。”此外,旧时长乐街还曾有个江东书院,元吴草庐先生讲学之地。如今,这些遗迹已统统在历史的尘埃中湮灭。

新闻链接

老街巷名片

整条长乐街都是民居,只有一家单位的旧址——南京搪瓷厂。据介绍,南京搪瓷厂1958年成立,厂房就在长乐街一排民宅之后,占到半条街之多。搪瓷厂已于1991年搬迁至别处,但现在依然留着不少旧式的厂房,见证长乐街的变迁。在长乐街门牌号码上,还能找到搪瓷厂经营服务部的字样。至今住在那里的一些居民,仍能回忆起搪瓷厂建厂以来的点点滴滴。

船板巷位于秦淮河西岸,这条幽深小巷现今已有些破败,不过从布满苔藓的老青砖和那一块块黑瓦上,还可依稀觅得当年古建筑群的风采。

船板巷名的传说

船板巷南起新桥,北至上浮桥。据南京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资料看,船板巷1995年已经并入柳叶街。“船板巷”这个名字的由来无史籍可查,民间传说出自明洪武年间,这其中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船板巷居住了60多年的王老先生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说起这条老街的传说。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迷信,而且疑心很重,动辄杀人。有一次奸臣刘伯温编造说,有两条“鱼精”,从燕雀湖逃向秦淮河边俞通海家宅附近的一条小沟里,躲藏了起来。朱元璋信以为真,下令将秦淮河的鱼赶尽杀绝。他采取的措施是先在上下浮桥布满滚钩,将鱼儿堵在这段秦淮河内聚歼之,并命令部队将捕来的鱼全部用柳枝串起来挂在街上凉晒。这样,整条街就布满了落下的柳叶,因此人们就叫这条街为柳叶街(还有一种说法,说满街都是被晒干的鱼,扁扁的鱼干就像一片片柳叶,因而叫柳叶街),还留下了其他相关的地名:用船板拦鱼的“船板仓”(又叫船板巷);用门板在桥洞口堵鱼的“堵门桥”(今称陡门桥);设台钓鱼的“钓鱼台”;从江边将鱼往回赶的“赶鱼巷”(今称甘雨巷)„„另外,还在俞家对门立一牌坊,即百猫坊,上面刻了一百个猫头,虎视眈眈地盯着俞家大门,使“鱼精”不敢出来,永无翻身之日。

关于百猫坊

南京地名委员会的徐兴钊老先生告诉记者一段“百猫坊”的故事。百猫坊与船板巷相距不远,古时是俞通海府前的一座牌坊。俞通海追随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朱元璋称帝后,为了保住大明江山,大肆杀戮功臣,连自己的亲侄子、亲外甥也不放过,当然更不愿放过俞通海。可俞通海向来小心谨慎,朱元璋一时找不到他的岔子。

来俞通海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家宅,锦衣卫诬陷俞通海有谋反之意,说什么巷子通过秦淮河入海成龙,夺取大明天下。朱元璋虽然有谋害俞通海之意,但觉得光凭这一条尚不能公开地处死他。于是想出了在俞通海家门口立一座刻有一百个猫头的牌坊,以“猫”要吃“鱼”来暗示要杀俞,逼俞通海体面地自尽。俞通海是个聪明人,一看就知道皇上的真正用意。他觉得自己救过皇上老儿的命,为创建大明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如今狡兔尽,走狗烹,皇帝的手段太残酷,太绝情了。他一气之下就病倒在床,不几天就一命呜呼,死时才38岁。明太祖为了隐瞒逼死俞通海的真相,曾亲自到俞府假哭了几声,还追封俞为孙国公,洪武三年又改封为虢国公。

寻古问今走“渔场”

听着这些妙趣横生的传说,记者踏上了探访古迹的道路。从新桥往北走,就是传说中的船板巷。船板巷大约有400多米,其中的半条巷子已经被拆,小巷子两边的残垣断壁默默地诉说着历史遗迹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不少老房子已被修缮得面目全非。船板巷27号是这条巷子里为数不多的基本保持原貌的老宅。居住于此的周先生说,他小时候这条巷子特别幽静,青蛙的鸣叫、蛐蛐的歌声不绝于耳。当时,每家每户门前都会挂个灯笼,给夜行者照路。

从船板巷往南走,就是当年朱元璋设台钓鱼的钓鱼巷。相传钓鱼巷曾经有大部队驻守,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将秦淮河里的鱼钓上来晒死。

一条宽阔的马路——双塘路把柳叶街和船板巷一分为二,双塘路的南边是船板巷,北边就是柳叶街。沿着船板巷穿过双塘路继续往北走就来到了柳叶街。奇怪的是整条街都没有一棵柳树,很难想象当年满街柳叶和鱼干的场景。经居民指点,终于在巷子外围、碧绿的秦淮河畔找到了那成片的杨柳。柔和的柳枝轻轻垂落,像坐在河边低头梳妆的美少女。

相传俞通海当年的家宅在今天的彩霞街菜场内。彩霞街菜场位于双塘路东头、上浮桥附近。记者走进彩霞街菜场,却看不到一点俞家老宅的影子。不少居民都不知道这里就是俞通海老宅的所在地。不过,对于百猫坊居民们倒是很熟悉,一位热心市民说,大约在1991年前后百猫坊就被拆除了,现在还有些石块堆在附近的垃圾场内,它原来的位置就在彩霞街菜场的北面、玉带园小区76号边。记者果然在附近的垃圾场找到了百猫坊的一些石块,只可惜那么出名的牌坊,如今支离破碎地躺着,似乎在诉说它的寂寞和无奈。

穿过升州路再往北就到了赶鱼巷,现称甘雨巷。宽阔的新开马路鼎新路将甘雨巷和红土桥连成一片,甘雨巷仅剩下近百米的巷子。从百姓家门前的花花草草、房檐下悬挂着的一个个鸟笼、旧式的木质马桶、门板上的老式门闩可以看出,在这里居住的老百姓依旧保持着古老的生活习惯。一位老人说,这条巷子里曾经立了一根很高的柱子,据说是朱元璋当年用过的鱼竿,后来拆了。

相传明朝时,江南首富沈万三家的箍桶匠居住在南京城南的巷子里,时间久了大家就把这条巷子叫作箍桶巷,把箍桶巷东面木匠聚集的巷子叫木匠营。箍桶巷、木匠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不过,箍桶巷如今已经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

一位在附近居住了半个世纪的潘老先生说,他听上一辈的人讲,明朝时,这里居住着江南首富沈万三家的箍桶匠。相传沈万三原名沈富,元代中期随其父由湖州南浔迁至周庄东坨。沈万三以躬耕起家,后来凭借周庄特有的地理优势,进行海外贸易活动。周庄北端白蚬江(古称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经济河出海,是理想的天然水上通道。不几年,沈万三迅速成为“资产巨万、田产遍天下”的江南首富,他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及多种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要求下,他曾出资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名噪一时。

传说沈万三家的箍桶匠手艺精湛无人能及,慕名前来学手艺的人特别多,后来这里居住了许多手艺精湛的箍桶匠。再后来这里找箍桶匠干活的东家也多了起来,渐渐地人们就把这里叫做箍桶巷。而箍桶匠们所用的木材、木料几乎都由住在附近的木匠来加工,人们干脆就给附近那条巷子也取了一个好记的名字——木匠营。

箍桶巷现位于长乐路中段以南,长近300米、宽约五六米。马路两边有些小小的百货店,在这条路上最热闹的要属好又多超市和肯德鸡快餐店。站在这几年前新修的水泥路上,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一点也想象不出当年那幽静、狭窄的小巷的模样。

大马路边上有一两个支巷,穿行于支巷中,一阵古韵之风迎面而来。在箍桶巷27号居住了一辈子的朱奶奶说,当年有位姓郑的富商在这里大兴土木,盖了一栋五进的大房子,她们家现在居住的房子只是郑家最北面的一进房子。细细“品味”这栋房子,记者发现几扇门上的雕花非常精美,而且各不相同,喜鹊报喜、寒梅报春„„手艺高超的木匠把木门上的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这些独具匠心的细微之处,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房前屋后的鲜花植物使这些古民居焕发勃勃生机。

如果没有才子佳人,也就没有了桃叶渡的神韵了。王献之和美女子桃叶的风流佳话,使得这里成了人们怀古凭吊、守望爱情的浪漫地。多少年来代代相传,到如今这里的居民几乎每个人都能向你讲述这个爱情故事。

桃叶渡是老城南的一个渡口,位于夫子庙贡院东边的秦淮河和青溪河的合流处。此处得名于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小妾桃叶的风流逸事。当年王献之常在这个渡口接送桃叶,还为桃叶写了几首缠绵绯恻的爱情诗。《吴声歌曲》收录的一首为“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把大才子对佳人的一片痴心描摩得淋漓尽致。之后,桃叶渡的名字就随之流传开了,加之此处风景极佳,是“桃叶映桃花,无风自婀娜”的所在。许多喜爱觅风弄雅的文人逸士也慕名而来,写下了诸多优美的诗文。更有一些怀春男女常来此仿效

古人,制造出些许浪漫情愫。发展到了明代,此处竟因其特殊意义而被誉为金陵十八景之一(在今天,或许会被更名为“情人渡”?)。

可惜的是,这一切美妙的意境,竟在清顺治年间,被一个“好心人”给生生断送了。这好事者看来桃叶渡的人太多,担心会发生拥挤落水之类的意外,就主动出资修了一座桥——利涉桥。结果呢?自然是有桥无渡了。只留下几块石碑和几片枯黄的落叶,让后人回味千年前的浪漫。

午后,来到了桃叶渡。却找不出半点想象中的往日痕迹,秦淮河畔摇扇纳凉的老人指了指一座老宅说,别找了,那里面就是桃叶渡了。老宅是吴敬梓故居,里面有一碑坊,上面清晰地刻画了“古桃叶渡”几个字,两边是“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的坊联让人慨叹历史的厚重。对那段往事的心驰神往已无物慰藉。与园外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相比,这里已经显现出了突兀和孤单。也许只有流淌不息的秦淮河水还记得桃叶渡当年的风光。

桃叶渡所在的位置已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附近居民说,这里将会建一个桃叶渡遗址文化公园。也许过不了多久,新版桃叶渡的故事,将在这里演绎另一种精彩。有一点可以确定,故事终归与爱情有关。

仙鹤街位于秦淮河新桥西北端,南起集庆路,北至仙鹤桥。顾名思义,这条街名字的由来和美丽高贵的仙鹤有关,关于它的动人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云锦仙女下凡救人

一位“老南京”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说起他从祖辈那里听来的传说。相传,古南京城内西边有一间孤零零的小草房,里面住着一位替财主干活的老艺人,他的名字叫张永。每天公鸡叫头遍张永就开始下机坑织锦,一直要忙到半夜三更才停手。一年下来,汗水淌干了,眼泪流尽了,织出来的云锦放开来好像长河一样。可是财主反过来倒说张永欠他的债更多了。有一次,财主要过生日,逼着张永赶织一块“松龄鹤寿”的云锦挂屏。张永只好拖着骨瘦如柴的身子跳下机坑抛梭子过管织云锦。可怜老人白发苍苍,哪里有力气!熬干了灯油,一夜才织出五寸半,眼看财主就要来逼货,老人急得直淌眼泪,他伸开双手,面向门外巍巍高山自言自语悲愤地叹道:“云锦娘娘,人家都说你是保佑我们织锦穷人的神仙,现在财主把我们穷人往死里逼,你怎能见死不救„„”张永疲劳过度,话未说完就晕倒在织机旁。

就在这时,高山上的彩云豁然开朗,闪出万道金光,接着浮云翩翩,阵风飒飒,张永家的门“咯吱”一声开了,走进来两个美丽的姑娘,她们把张永扶上床,自己就坐到机坑里面熟练地织起云锦来。霎时间,织机连声响,花纹现锦上。

天快亮了,张永从昏迷中醒来,一看满屋子金光,一个姑娘在机坑里飞快地甩梭子织锦,另一个坐在花楼上拽花。他忙问:“你们是谁?”姑娘们指了指天边的云彩。张永顺着她们的手望去,只见彩霞万朵,回头一看,两姑娘都不见了,只留下机子上织好的云锦熠熠闪光。云锦上面的花纹好像仙境一样,青松苍郁、泉水清澈,两只栩栩如生的仙鹤丹顶血红非常耀眼。

张永喜滋滋地把云锦往机子下卷,没想到这神奇的云锦犹如山上的瀑布一样拉了一幅又一幅,卷了一匹又一匹,怎么也拉不完、卷不尽。街坊邻居都跑来看稀奇。

正在大家兴高采烈的时候,财主带着一帮打手前呼后拥地讨债来了。他把腰一叉,手一挥,打手们一拥而上,如狼似虎地抢这台神奇的织锦机。张永哪里肯依,死死护着织机不肯放。可狠毒的财主一脚把又老又病的张永踢倒在地,老艺人顿时口吐鲜血昏死过去。这边十几个打手七手八脚地想把织机抬走,谁知平时几十斤重的木头织锦机,此刻竟然铜铁铸的一样,动它不得。财主急了,伸手又去扯织机上的云锦,却听见“叭”地一声响,织锦的木梭子好像活了一样,跳起来狠狠地追着财主打,疼得他哭爹喊娘地乱叫。恼羞成怒的打手们气急败坏地烧起房子来,正在这时,天上“轰”地响起一声炸雷,暴雨倾盆而下,浇灭了大火,洗净了天空。

财主和打手一看不好,掉头想逃。这时,云锦上的两只仙鹤突然长唳一声飞了出来,围着张永飞了两圈,翅膀扇了两下,老艺人一下子容光焕发地坐了起来。两只仙鹤又追着财主,扑到他的脸上猛啄不放,财主疼得乱叫。张永和众人赶来时,只见满天红霞,城外高山顶上的金色光轮忽隐忽现,两只美丽的仙鹤翩翩起舞。大家异口同声地叫好,只有财主鬼哭狼嚎地捂着脸,原来他的眼睛被仙鹤啄瞎了。

后来人们传说,那天夜里帮张永织锦的两个美丽姑娘就是云锦娘娘身边的两个仙女,奉云锦娘娘之命,特地到人间来帮助穷人整治老财,为了纪念云锦娘娘,人们就把张永住的这条街取名“仙鹤街”。

因仙鹤云锦得名

古代城南仙鹤街也是云锦作坊密集的地方,相传这里的工匠师傅善于织各种仙鹤图案的云锦。他们所织的仙鹤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且千姿百态,每只仙鹤都有不同的造型和神态。他们所织的仙鹤在全国非常出名,还曾被定为御用贡品。于是,人们就把这里叫做仙鹤街。

从南京市云锦研究所了解到,在古代的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南京的织锦业久负盛名,生产的“云锦”和苏州的“宋锦”、四川的“蜀锦”并誉为全国三大名锦。有1500多年历史的云锦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做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据了解,2000年6月,为了使云锦得到更好地保护,有关方面已为南京云锦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南京云锦鼎盛时曾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从事与此相关的产业。历代政府都在南京设有官办丝织织造机构。记者从南京市地名办公室了解到,城南一带过去有三个“织锦

坊”。位于今中华路东的“锦绣坊”,是宋、元时期的“东锦绣坊”;“西锦绣坊”因位于清代江宁府衙门之西,已被更名为“府西街”。其西北有条“绒庄街”,是当年绒缎集中地。过去为丝织业服务、今日存有地名的有“颜料坊”、“红花地”等,相关的手工业作坊今存有地名的有“踹布坊”、“晒布厂”等。

仙鹤街现状

遗憾地发现,这里已经看不出当年云锦作坊密集的历史影子,在数百米长的街上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现代感。一位住在这里的老人指着这条街上的仙鹤桥对记者说,他曾听说,历史上这座桥上刻满了神态各异的仙鹤,非常高雅动人、雍容华贵。好多人都到这里参观,因而这条街就因这座仙鹤桥而得名,附近的居民区就被叫做仙鹤里。不过,现如今这座出名的桥已经变得其貌不扬,上面的仙鹤都已经“飞走”了。也许,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居住在南捕厅的甘氏乃名门望族,其先祖甘宁乃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将军,后来甘宁的后代们就在长江之滨扎下根,一代代繁衍生息,并成为金陵最早的土著。明代末年,甘氏的一支迁居到内城,但仍过着平民的日子。乾隆年间,甘氏后人甘福平步青云,官至布政使司都事和按察使司,甘家面貌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使他青史留名的,一是他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十万余卷,建成了江南著名的藏书楼“逮津楼”,该楼1853年毁于战火,留下了海内孤本宋版《金石录》;二是他的两个儿子甘煦、甘熙皆为一代名士。

提起甘家大院,南京城里可能没有人不知道。这座以木构架为主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始建于道光初年,它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甘家前后用50年时间,造屋4组,多达300多间,民间俗称甘家大院为“九十九间半”。房屋最为独特的是,整个建筑坐南朝北,这缘于两个传说:一说是甘家到金陵经商,据《图宅木》的风水说法,坐南朝北可逢凶化吉;二是甘氏祖先从北方南迁,建筑上坐南,是为感念祖先。不过对于“九十九间半”的来历,民间有个不确定但有趣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平民住宅也便是这南京的甘熙故居,九十九间半。


相关内容

  • 唐诗中的南京地名
  • 唐诗中的南京地名(陵史钩沉) 在唐诗中,有不少关于南京的古地名(景物)的诗句,其中尤以李白诗为著.可见,南京人文荟萃已历史悠久.现摘录如下:"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李白<长干行>):长干,本古金陵里巷,居民多从事商业活动.其地在今南京城南. "金陵夜 ...

  • 古诗文中的南京地名,看看你家附近有哪些?
  • 秦淮河.石头城.桃叶渡--这些都是南京城的文化圣地,在这些景美.人更美的地方,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们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当你徜徉在南京城繁华的街道上时,可曾想过十步之内也许就是诗文中所提及的"佳丽地.帝王州"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觅古诗句中所描绘的南京城池吧. 城南 1白下亭 ...

  • 七年级上册语文 课外古诗词背诵 注释及译文
  • 七年级上册语文 课外古诗词背诵 注释及译文 龟虽寿 ⑴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此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⑵"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 ...

  • 文天祥被押途中触景生情写下[金陵驿]
  • 2013年02月02日 位于蛇盘的文天祥纪念诗碑亭. 网友"凤凰西街游出的小鱼" 摄 南京的地名中有没有"蛇"呢?经过一番搜寻,记者发现,南京的蛇地名不多,包括现已消失的,一共有十一个.在主城区有座山叫蛇山,位于乌龙潭公园东南.华侨路街道有条巷叫蛇山巷,因靠近 ...

  • 乖乖隆地咚!扬州这些街巷的故事,有些老扬州都不一定晓得
  • 石板路 黑漆门 老街小巷穿扬城 小巷窄 古井深 小巷生活很迷人 悠悠2500年的岁月 造就了扬州城蜿蜒幽静的巷子 它们安静而美好 如同一幅水墨 静静地等着你 朝她走过来 -- 新胜街 在老扬州的记忆里,新胜街曾经是扬州最繁华的商业地带. 当年,这里的人是时髦的,这里的夜是喧闹的,接待过名人的酒店.招 ...

  •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练习与答案
  •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描绘的画面迷蒙中透出冷寂,描绘的画面具有--朦胧迷茫冷寂的特点,作用是渲染了迷蒙冷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情怀.:第二句点明悲凉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 ...

  • 2014届南京秦淮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 南京市秦淮区 2014 年中考一模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 6 页,共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书写. 一(28 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0 分) (1)碧玉妆成一树高, (2 ...

  • 咏史怀古诗鉴赏学案
  • 咏史怀古诗鉴赏专题复习 2011年10月 一.知识链接 (一)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咏史诗与怀古诗多各有侧重-- 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

  • 城市老地名 - Qzone日志
  • 老地名的消失带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文/良狮益友 中国很多文化古城.名城,都有着悠久丰厚.充满古韵.脍炙人口的地名文化.令人忧心的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地名在迅速减少,深含历史意义的路.街.巷名都从地图上消失了. 近些年,有的城市把公交站点.道路命名权当作商品拍卖,地名.路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