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论文
苏州石路步行街外部空间使用者的心理分析
姓名:张翔
摘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觉原理,个体对感官所获的外来刺激要加以主观解释和组合才能形成知觉。知觉选择过程,是指人们对于施加给自己的信息,只能注意其中的一小部分。
关键词:步行街 使用者心理 环境心理
2004年新石路步行街正式运行,从而拉开了石路这个副城市中心的复苏。从原来的人车混合型商业区改造成了现如今的纯人流的步行街,石路的外部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许多城市,商业步行街是近
年来许多城市建设中的热点,常常
作为提升城市经济文化品位和都市
化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实际
的建设中往往忽略了商家、消费者
以及城市这三者的关系,以及相互
利益。要么缺乏步行者的休憩设施,
要么对商家的要求过于苛刻,或者
是过于繁杂的环境破坏了城市整体
形象。
商业步行街既然是以商业功能
为主,其根本目的就应该是吸引人
流、刺激消费。步行也只是基于本
目的下的一种实施策略。如果说消
费者是商家的上帝,市民是城市真正的主人,那么出于人性化的考虑为大多数人提供服务设施也就必不可少了。
这次针对石路步行街的调查设计两个部分:一是人们在开敞空间中的活动期望;二是人们在开敞空间中从事的活动。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们在环境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旨在实现某些可期望的有价值的心理结果。这就是行为动机与环境行为期望。
调查结果
① 强烈的休闲期望 放松心情、与同伴、家人相聚和观
赏城市风光为最主要的活动期望。这说明目前城市中
心区的开敞空间的活动中,人们有很强烈的休闲期望,
这既包括放松性休闲活动,也包括社交性休闲活动。
其中以放松心情为最主要目的。
② 社交与观光需要 与同伴、家人相聚和观赏城市风光
也是非常重要的活动期望,说明人们希望开敞空间也
是一个社交场所,因而开敞空间的设计中应考虑小群
体的活动空间,如2—4人的小活动空间,以满足人们
在公共空间中社会交流中私密性的各种需要。人们即
使到商业中心附近的开敞空间也不全是为了购物,譬
如在石路广场水池两边的许多游客一边观看着大型电
视屏幕一边聊天品尝美食。
③ 坐和休息是最主要的活动 与活动期望一致,人们在
开敞空间的活动主要以休闲/社交活动为主。大多数
样本中,闲坐和休息是人们在空间中的最主要活动,
比例接近或超过50% ,这说明开敞空间人们有强烈的休息需要。看风景、与家人、同伴聊天、散步等也是主要活动。在某些餐饮性空间中,进食也是主要活动。
由此可见,步行街的活动存在三种不同的活动取向。
一是餐饮休闲为目的,例如石路风味美食街周边大量的
人流;二是购物休闲取向,在石路淑女街周围分布了大
量的店铺,满足了这类人群的行为需要;三就是纯粹为
路过或者只是来坐一下散一下步的,也占了大约40%左
右,特别集中在石路国际商城门前的区域内。
在调查中我也发现了许多社交活动和设施的关系十
分的密切,在一些社交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我发现,这
些地方不但有较多良好品质的可坐之处,例如露天的茶
座,有的在其附近建筑中有较多酒吧、咖啡厅或是相似
闲聊之所。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存在
着大量坐的活动和对座位的强烈需要休息和坐息是开敞
空间最主要的停留活动,所以对座位的强烈需要是开敞
空间活动的主要特征。我发现在石路国际门前的广场上
坐息的人很多,其次是穿越广场的人,在广场上玩耍的
人也不少。这里拥有大量的座位,中有很多老年人围坐
在一起往往就是半天,制造了很强的亲和感。
针对这些结果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根据心理学的知
觉原理,个体对感官所获的外来刺激要加以主观解释和
组合才能形成知觉。因此,市民对商业步行街的知觉取决于街道和商家的刺激因素以及个体因素本身。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是从一系列刺激的整体而非从任何个别的刺激得出含义,即“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街道的设计应该利用相似、接近原理尽量获取整体的和谐。
(1) 相似原理,是指人们在感知各种刺激物时,容易将具有相似自然属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由于商家本身各具特色,刺激较大,所以根据相似原理,不
适于采用过多元素。例如可以采用统一风格的商店铭牌,
统一的广告灯箱,室内室外可采用相似的矮灯柱,使室内
外空间相融通,来获取统一的商业氛围。
(2) 接近原理,是指在感知各种刺激物时,彼此相互
接近的刺激物比彼此相隔较远的刺激物更容易组合在一
起,构成知觉的对象。对于街道狭长的空问带,可以据此
原理在功能布局上使相似性质的商家组成一组,例如咖啡
店、精品屋等;相似品味的组成一组,例如:时尚小店、
影像店等;相似消费人群的组成一组,如女性、儿童用品
专卖店,旅游爱好者店等。
知觉选择过程,是指人们对于施加给自己的信息,只
能注意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街道元素对人的刺激应该适
度,作为街道的整体应该是协调有序的,而在重点地段适
当加强“指向”,可以起到整体烘托的作用。商业步行街在
入口处设明显标识以获取初始印象,在街道区段内根据步
行的忍受曲线设置节点,来转移疲惫感,但是应注意的是
避免四处开花。这一点,对于商家来说如果不加以控制,
就容易出现过于丰富的刺激,反而干扰人的感知系统。
当然,某些节点的设置对于“期望”的满足而言又是必
须的。地理学上认为阻止作用是距离的摩擦,如果在行进中
不能补偿距离摩擦所产生的代价,那么很容易与期望值不符
而产生“失望感”,因此街道行进节奏的控制就十分必要,节
点的多少,位置得当与否都会直接影响一个商业步行街的品
质。
现今的商业步行街往往是城市中心区或商业区的活力之
源,对周边地价的提升,对城市综合水平的提升都具有重要
意义。因此,对于当前的商业步行街设计,只有从人的心理
体验出发,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满足消费群体的基本需求,
使商业步行街既融于城市的整体环境又形成自身的特点,才
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步行街典范。
因此最后我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开敞空间的空间功
能越是多样,空间中的活动就越丰富.人们对空间也就越满
意。
附:调查问卷和调查结果
参考文献
① 陈彰仪.工作与休闲—— 从工业心理学的观点探讨休闲的现状与理论.淑馨出版社 ② 徐磊青.城市开敞空间中使用者活动与期望研究.
③ 黄茂荣.环境心理学研究—— 游客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情绪体验.淑馨出版社。
环境心理学论文
苏州石路步行街外部空间使用者的心理分析
姓名:张翔
摘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觉原理,个体对感官所获的外来刺激要加以主观解释和组合才能形成知觉。知觉选择过程,是指人们对于施加给自己的信息,只能注意其中的一小部分。
关键词:步行街 使用者心理 环境心理
2004年新石路步行街正式运行,从而拉开了石路这个副城市中心的复苏。从原来的人车混合型商业区改造成了现如今的纯人流的步行街,石路的外部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许多城市,商业步行街是近
年来许多城市建设中的热点,常常
作为提升城市经济文化品位和都市
化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实际
的建设中往往忽略了商家、消费者
以及城市这三者的关系,以及相互
利益。要么缺乏步行者的休憩设施,
要么对商家的要求过于苛刻,或者
是过于繁杂的环境破坏了城市整体
形象。
商业步行街既然是以商业功能
为主,其根本目的就应该是吸引人
流、刺激消费。步行也只是基于本
目的下的一种实施策略。如果说消
费者是商家的上帝,市民是城市真正的主人,那么出于人性化的考虑为大多数人提供服务设施也就必不可少了。
这次针对石路步行街的调查设计两个部分:一是人们在开敞空间中的活动期望;二是人们在开敞空间中从事的活动。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们在环境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旨在实现某些可期望的有价值的心理结果。这就是行为动机与环境行为期望。
调查结果
① 强烈的休闲期望 放松心情、与同伴、家人相聚和观
赏城市风光为最主要的活动期望。这说明目前城市中
心区的开敞空间的活动中,人们有很强烈的休闲期望,
这既包括放松性休闲活动,也包括社交性休闲活动。
其中以放松心情为最主要目的。
② 社交与观光需要 与同伴、家人相聚和观赏城市风光
也是非常重要的活动期望,说明人们希望开敞空间也
是一个社交场所,因而开敞空间的设计中应考虑小群
体的活动空间,如2—4人的小活动空间,以满足人们
在公共空间中社会交流中私密性的各种需要。人们即
使到商业中心附近的开敞空间也不全是为了购物,譬
如在石路广场水池两边的许多游客一边观看着大型电
视屏幕一边聊天品尝美食。
③ 坐和休息是最主要的活动 与活动期望一致,人们在
开敞空间的活动主要以休闲/社交活动为主。大多数
样本中,闲坐和休息是人们在空间中的最主要活动,
比例接近或超过50% ,这说明开敞空间人们有强烈的休息需要。看风景、与家人、同伴聊天、散步等也是主要活动。在某些餐饮性空间中,进食也是主要活动。
由此可见,步行街的活动存在三种不同的活动取向。
一是餐饮休闲为目的,例如石路风味美食街周边大量的
人流;二是购物休闲取向,在石路淑女街周围分布了大
量的店铺,满足了这类人群的行为需要;三就是纯粹为
路过或者只是来坐一下散一下步的,也占了大约40%左
右,特别集中在石路国际商城门前的区域内。
在调查中我也发现了许多社交活动和设施的关系十
分的密切,在一些社交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我发现,这
些地方不但有较多良好品质的可坐之处,例如露天的茶
座,有的在其附近建筑中有较多酒吧、咖啡厅或是相似
闲聊之所。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存在
着大量坐的活动和对座位的强烈需要休息和坐息是开敞
空间最主要的停留活动,所以对座位的强烈需要是开敞
空间活动的主要特征。我发现在石路国际门前的广场上
坐息的人很多,其次是穿越广场的人,在广场上玩耍的
人也不少。这里拥有大量的座位,中有很多老年人围坐
在一起往往就是半天,制造了很强的亲和感。
针对这些结果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根据心理学的知
觉原理,个体对感官所获的外来刺激要加以主观解释和
组合才能形成知觉。因此,市民对商业步行街的知觉取决于街道和商家的刺激因素以及个体因素本身。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是从一系列刺激的整体而非从任何个别的刺激得出含义,即“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街道的设计应该利用相似、接近原理尽量获取整体的和谐。
(1) 相似原理,是指人们在感知各种刺激物时,容易将具有相似自然属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由于商家本身各具特色,刺激较大,所以根据相似原理,不
适于采用过多元素。例如可以采用统一风格的商店铭牌,
统一的广告灯箱,室内室外可采用相似的矮灯柱,使室内
外空间相融通,来获取统一的商业氛围。
(2) 接近原理,是指在感知各种刺激物时,彼此相互
接近的刺激物比彼此相隔较远的刺激物更容易组合在一
起,构成知觉的对象。对于街道狭长的空问带,可以据此
原理在功能布局上使相似性质的商家组成一组,例如咖啡
店、精品屋等;相似品味的组成一组,例如:时尚小店、
影像店等;相似消费人群的组成一组,如女性、儿童用品
专卖店,旅游爱好者店等。
知觉选择过程,是指人们对于施加给自己的信息,只
能注意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街道元素对人的刺激应该适
度,作为街道的整体应该是协调有序的,而在重点地段适
当加强“指向”,可以起到整体烘托的作用。商业步行街在
入口处设明显标识以获取初始印象,在街道区段内根据步
行的忍受曲线设置节点,来转移疲惫感,但是应注意的是
避免四处开花。这一点,对于商家来说如果不加以控制,
就容易出现过于丰富的刺激,反而干扰人的感知系统。
当然,某些节点的设置对于“期望”的满足而言又是必
须的。地理学上认为阻止作用是距离的摩擦,如果在行进中
不能补偿距离摩擦所产生的代价,那么很容易与期望值不符
而产生“失望感”,因此街道行进节奏的控制就十分必要,节
点的多少,位置得当与否都会直接影响一个商业步行街的品
质。
现今的商业步行街往往是城市中心区或商业区的活力之
源,对周边地价的提升,对城市综合水平的提升都具有重要
意义。因此,对于当前的商业步行街设计,只有从人的心理
体验出发,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满足消费群体的基本需求,
使商业步行街既融于城市的整体环境又形成自身的特点,才
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步行街典范。
因此最后我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开敞空间的空间功
能越是多样,空间中的活动就越丰富.人们对空间也就越满
意。
附:调查问卷和调查结果
参考文献
① 陈彰仪.工作与休闲—— 从工业心理学的观点探讨休闲的现状与理论.淑馨出版社 ② 徐磊青.城市开敞空间中使用者活动与期望研究.
③ 黄茂荣.环境心理学研究—— 游客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情绪体验.淑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