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彩虹\来稿
秦砖汉瓦,长城塬的风,吹来远古文明,这东山之巅的塬上,还有如此旖旎风光,历史划过我的面庞,看一页页垒砌的砖瓦,我的长城,你来自秦汉,你源自中华文明。因为长城,我们的历史厚重沧桑,一部演绎历史的画卷始终在我心中传承。拾起历史的落叶,驻足长城塬,把对黄土地的恋情写在歌里,传唱久远。沿着历史的边缘,对曾经的还是现在的,都在拼命的追忆。
彭阳的'长城塬'远非北京八达岭长城那样的雄伟壮观,也未曾闻名于世,但在我心中的烙印却是很深,只因它久远,所以被历史忘却,因它偏僻,所以世人很少驻足观望,长城塬在彭阳人的记忆中是沧桑的、历史的, 沿203省道行至崾岘陡坡村,半山坡建有别致的亭子,桃杏树栽植错落有致,这里已经成为彭阳的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和阳屲流域连成一片,2007年杏花盛开的季节,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彭阳视察工作,曾在陡坡村停留片刻,调研民情民生,看彭阳党建,看陡坡村的发展,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拜竭此处的人还是很多的,似乎在找寻领袖的足迹,这里你可以感悟什么是“彭阳精神”。
领略长城塬沿路景色,生态彭阳尽收眼底,水泥路两旁绿色通道直至尽头,秦长城与公路相互交替,虽是桃花、杏花开败的季节,但郁郁葱葱的树木把这山装扮的很俊,单是一个“绿”字,就已经涵盖了许多。外地的朋友看这色彩,想黄土高原这么一个僻静的地方仅是这般幽雅。去了长城,感悟这秦砖汉瓦的厚重历史,感悟这蜿蜒崎岖的古长城的沧桑痕迹,感悟这一望无边的塬地,彭阳在这里已经成为历史的拐点,无论是红色的、历史的也好,都积淀了彭阳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对长城塬历史的最好的诠释,是的,我们要去长城,因为我们是西北汉子。
沿长城塬的水泥路自西向东,一路曲曲折折,穿越长城、穿越杏林,饮水工程上旱塬,长城塬的今天因为有了水,不再沉寂在历史的荒漠;在白岔的“宏福林”,看大片大片的杏树林,你可以感受生态彭阳的现实,几年前的彭阳“山花节”就是在这白岔村召开的,因为山花,长城塬有了名气,彭阳因为长城塬也闻名遐迩,一曲《长城塬的风》,吹来四面八方的旅客,吹来人们对长城历史的追朔,过去的寂静和落寞消失殆尽。一路即当解说又饱览长城景致,看者兴致勃勃,说着滔滔不绝,似乎只感到对彭阳的历史、彭阳的长城知之甚少。“孟姜女哭长城”就是源自这个长城,一段美好的爱情传说还流传在长城塬,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感悟着多少少男少女,至今送寒衣的风俗还在延续。不经意间,车子已经到了长城塬的当年毛泽东宿营地,这里处于长城塬的乔家渠渠,原为乔生魁祖辈居住的家,你可以通过这个院落感受当年红军过彭阳的景象,似乎油灯下毛泽东等领导人还在商讨军事战机,如今,这修葺一新的院落已经很少留有历史的痕迹,只看到一点残缺的土墙,伟人毛泽东曾经用过的案板、古灯、炕桌还保留得完好无缺,当年毛泽东途径彭阳夜宿长城塬,曾在这里运筹帷幄,“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何等的壮烈、何等的英明。
站在长城塬远眺,塬上平展展的土地上,一棵棵杏树、核桃树、花椒树茁壮生长,无声细雨在滋润丰收的希望。谈笑间饱览胜景,相互拍照留念。这个五一就这样留在了长城塬,白马庙前看杏林,蘑菇园里看生态农业的发展,看长城塬杏树基地,老同学对彭阳的长城塬还是感慨万千,一路领略了彭阳长城胜景和城阳川河谷底的设施农业,治文最为感触,他算半个彭阳人,虽多次来过彭阳,但对长城塬还算比较陌生,他言,今天能够领略长城塬风景,也是不虚此行。由于城阳茹河最近灌溉,河道的水很少,所以很遗憾没有看到城阳茹河瀑布。
站在长城塬回望,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领导从西吉单家集到彭阳长城塬,留在宁夏大地上的英雄史,至今让人热血沸腾;中国工农红军在宁夏的5天4夜,是宁夏历史长空明亮的片段,至今照耀着奋进的宁夏人。
历史记忆:
1935年10月8日晨,陕甘支队分两路隔河并进,一路上同样险阻重重。红军在任山河遇到马鸿宾三十五师的二三十名运输兵,并将其全部俘虏。在古城以东的温沟,又碰见三十五师一个营,红军一个冲锋下来,敌人四散奔逃。天大亮时,又歼灭了尚在酣睡中的邓宝珊新一军两个连队。中午,红军大部分队伍相继到了彭阳,正准备休息吃饭,忽然敌机出现,投弹扫射,只得散开防空。青石嘴一役后,侦察连所配给的马匹,被炸弹惊散,战士们为拉马,又忙碌了一阵子。这时,尾追敌人又已接近,并有迂回包围之势。于是,饭没吃成,红军分两路进彭阳东西两山。
当晚毛泽东曾夜宿长城塬乔家渠农户乔生魁家的一孔窑洞内,如今窑洞已经坍塌,当年毛主席睡过的案板现在存放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文化传说:
孟姜女的传说由来已久,在我国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等多种形式广为流传,它与《白蛇传》、《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合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传说民间女子孟姜女为给修筑长城的丈夫送寒衣,千里寻夫,在今河北山海关处,获悉其夫已劳累而死,悲恸欲绝,痛哭不止,最后竟哭倒了长城,孟姜女也投海而死。
但在彭阳长城塬上记者听到的“孟姜女” 哭长城的故事中,孟姜女已不是单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而是姓孟、姓姜两户人家的女子集体寻夫哭长城的故事。秦长城在彭阳县境内基本呈东西走向,巧的是彭阳县境内长城的两端东有孟家塬,西有姜家洼。而彭阳境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姓万的人家。在彭阳长城内外居住的人家有着很多不同的风俗,农历十月初一,长城内的人家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每逢十月初一送寒衣,孟家、姜家的女子结伴而行。而且在这一带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孟姜女”的民歌,在这些口口相传的民歌里,“孟姜女”也不是一个单个的人名,而是一个集体的概念。1986年7月采录者贾权从石岔乡壕儿川村采录的《孟姜女》,可以说明这个推断,歌中唱到“月儿圆圆分外明,孟女丈夫筑长城,哪怕万里迢迢路,送与寒衣是侬情”。……1985年 12月采录者孟承道在孟塬乡草滩村采录的《送寒衣》,歌中唱道:“正月里来是新年,家家户户都团圆,人家过年酒和肉(哟),孟姜过年一杯茶(哟)。二月里来天气长,老龙抬头暖气扬,冰消雪化农时忙(哟),秦始皇下令打城墙(哟)。三月里来是清明,家家户户上祖坟,人家上坟双双对(呀),孟姜上坟独一人(哟)。……七月里来秋风凉,家家户户缝衣裳,人家缝衣有人穿(哟),孟姜缝衣压柜箱(哟)。……十月里来十月一,家家户户送寒衣,左手端着浆凉水(哟),右手拿着钱和纸(哟)。唉,一送送到长城外(哟)。”由此人们推测孟姜女不是姓孟人家的女子,而是孟家塬和姜家洼及周边村落人家妇女的总称。
“长城塬”——破碎的瓦砾保存了历史
在彭阳县为什么会有“孟姜女”的传说?这与彭阳境内的战国秦长城分不开。在《彭阳县志》里记者看到这样的介绍:“公元前306—251年之间,秦昭襄王‘起兵伐义渠戎,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彭阳境内的秦长城西由原州区河川乡黄河村进入县境,向东南延伸到彭阳乡的梁坡头,然后沿偏东北方向绕崾岘乡白岔村上的长城塬到城阳乡的白马庙后走向呈东南,至涝池村的张沟圈后,直角北折入深沟上孟塬,再呈东北方向过孟塬的施坪、虎山庄、孟庄、草滩,最后从玉塬出县境入甘肃镇原县,横跨境内60公里。”彭阳县政协主席杨忠向记者介绍,整个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宁夏,经陕西进入内蒙古然后转向黄河西岸,最终东到辽东郡碣石,绵延5000余公里。它曾经是一条界线,北方是骁勇善战的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而长城南却是擅长农耕的中原各族。彭阳县境内的长城均为黄土分层夯筑而成,残高2米—10米,基高6米—8米,内缓外陡,复隔200米筑一方形烽火台(城墩),比长城凸出高大。白岔村现残存的一座最大的敌台坡长14米,底部周长73米,顶部直径4米。长城沿线内侧相隔1公里筑有一个小城障,涝池村张沟圈的长城大拐角处有一残存的小城障,呈长方形,北高南低,东西长120米,南北宽60米,角墩底座周长60米,斜高17米。在视野开阔的外侧筑有烽火台,与城障隔长城相望,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秦长城现存较好的属崾岘乡白岔村段和孟塬乡玉塬村段。1985年、1988年先后被彭阳县、自治区政府分别列为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庙”——是传说也是百姓的愿望
关于秦始皇修长城的传说,在各地有不同的版本,在彭阳则有一个关于秦始皇与其儿子“三太子”的传说。彭阳县城阳乡长城塬的长城,不是现代学术界认定的万里长城的主干,而是战国时秦长城的遗址,属我国最早期的长城,因此得名长城塬。在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建有一座白马庙,故长城塬在当地也叫白马庙塬。
据民间流传,秦始皇为了防备北方蕃王的侵扰,下令各州府县,征集民夫,用武力强迫,修筑长城。当时正遭饥荒,百姓个个面黄肌瘦,民夫饿得连路都走不动,哪来劲抬土打墙呢?秦始皇的三太子负责修筑彭阳境内的长城,见此情景,对民夫十分同情,就下令歇缓一阵子。谁知道这些民夫太疲劳了,一头栽倒在地上就睡着了,等到了上工时间,再也叫不起来,一直睡了几天几夜。这时,秦始皇正好带着人来视察长城的修筑情况,一看民工没有修长城,反而在睡大觉,非常恼怒,查来查去,竟查到三太子头上。秦始皇一气之下,派人把三太子当众杀头,以儆效尤。三太子的头虽然被砍掉了,可是屈死的身子却一直不倒,他无头的身躯顺着长城塬往下走,走到一块豌豆地边,肚子饿了,他蹲下摘吃豆角,可是摘下来却无嘴吃,拿到手里胡乱摸。恰巧被过路的人看见了,过路人奇怪地问:“你没有头,怎么吃?”三太子一听,就一下子跌倒在地上死了。秦始皇杀了三太子后,一直向北视察,走到半路上,看见一只白山羊领了一只小羊羔,白山羊上了一道坎,可是小羊羔却上不去,白山羊转过身来,“咩咩”地叫唤着小羊羔。秦始皇见此情此景,心想:畜牲都有爱子之心,我连痛子之心都没有吗?三太子已经被我杀了,再也不能活过来了,现在就封他做个白马天神吧!后来,老百姓知道三太子是为了他们而遭杀身之祸的,就把他厚葬于长城塬上,又建起了一座寺庙,命名为“白马爷庙”。目前在长城塬还有一座巨型坟冢,当地人叫它“白马坟”。年头节下,人们都会到“白马爷庙”焚香化表,以祭奠这位为民着想的“三太子”。
白马庙旁立有一座石碑,碑座上雕着一只白兔,整个石碑被一朵有碗口粗细的白芨笼盖着,路过此庙的人,如果事先不知道这里有石碑,是很难发现的。所以,民间就有了“你从长城塬上过,不知白兔在白芨卧”的说法……
雨后彩虹\来稿
秦砖汉瓦,长城塬的风,吹来远古文明,这东山之巅的塬上,还有如此旖旎风光,历史划过我的面庞,看一页页垒砌的砖瓦,我的长城,你来自秦汉,你源自中华文明。因为长城,我们的历史厚重沧桑,一部演绎历史的画卷始终在我心中传承。拾起历史的落叶,驻足长城塬,把对黄土地的恋情写在歌里,传唱久远。沿着历史的边缘,对曾经的还是现在的,都在拼命的追忆。
彭阳的'长城塬'远非北京八达岭长城那样的雄伟壮观,也未曾闻名于世,但在我心中的烙印却是很深,只因它久远,所以被历史忘却,因它偏僻,所以世人很少驻足观望,长城塬在彭阳人的记忆中是沧桑的、历史的, 沿203省道行至崾岘陡坡村,半山坡建有别致的亭子,桃杏树栽植错落有致,这里已经成为彭阳的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和阳屲流域连成一片,2007年杏花盛开的季节,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彭阳视察工作,曾在陡坡村停留片刻,调研民情民生,看彭阳党建,看陡坡村的发展,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拜竭此处的人还是很多的,似乎在找寻领袖的足迹,这里你可以感悟什么是“彭阳精神”。
领略长城塬沿路景色,生态彭阳尽收眼底,水泥路两旁绿色通道直至尽头,秦长城与公路相互交替,虽是桃花、杏花开败的季节,但郁郁葱葱的树木把这山装扮的很俊,单是一个“绿”字,就已经涵盖了许多。外地的朋友看这色彩,想黄土高原这么一个僻静的地方仅是这般幽雅。去了长城,感悟这秦砖汉瓦的厚重历史,感悟这蜿蜒崎岖的古长城的沧桑痕迹,感悟这一望无边的塬地,彭阳在这里已经成为历史的拐点,无论是红色的、历史的也好,都积淀了彭阳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对长城塬历史的最好的诠释,是的,我们要去长城,因为我们是西北汉子。
沿长城塬的水泥路自西向东,一路曲曲折折,穿越长城、穿越杏林,饮水工程上旱塬,长城塬的今天因为有了水,不再沉寂在历史的荒漠;在白岔的“宏福林”,看大片大片的杏树林,你可以感受生态彭阳的现实,几年前的彭阳“山花节”就是在这白岔村召开的,因为山花,长城塬有了名气,彭阳因为长城塬也闻名遐迩,一曲《长城塬的风》,吹来四面八方的旅客,吹来人们对长城历史的追朔,过去的寂静和落寞消失殆尽。一路即当解说又饱览长城景致,看者兴致勃勃,说着滔滔不绝,似乎只感到对彭阳的历史、彭阳的长城知之甚少。“孟姜女哭长城”就是源自这个长城,一段美好的爱情传说还流传在长城塬,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感悟着多少少男少女,至今送寒衣的风俗还在延续。不经意间,车子已经到了长城塬的当年毛泽东宿营地,这里处于长城塬的乔家渠渠,原为乔生魁祖辈居住的家,你可以通过这个院落感受当年红军过彭阳的景象,似乎油灯下毛泽东等领导人还在商讨军事战机,如今,这修葺一新的院落已经很少留有历史的痕迹,只看到一点残缺的土墙,伟人毛泽东曾经用过的案板、古灯、炕桌还保留得完好无缺,当年毛泽东途径彭阳夜宿长城塬,曾在这里运筹帷幄,“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何等的壮烈、何等的英明。
站在长城塬远眺,塬上平展展的土地上,一棵棵杏树、核桃树、花椒树茁壮生长,无声细雨在滋润丰收的希望。谈笑间饱览胜景,相互拍照留念。这个五一就这样留在了长城塬,白马庙前看杏林,蘑菇园里看生态农业的发展,看长城塬杏树基地,老同学对彭阳的长城塬还是感慨万千,一路领略了彭阳长城胜景和城阳川河谷底的设施农业,治文最为感触,他算半个彭阳人,虽多次来过彭阳,但对长城塬还算比较陌生,他言,今天能够领略长城塬风景,也是不虚此行。由于城阳茹河最近灌溉,河道的水很少,所以很遗憾没有看到城阳茹河瀑布。
站在长城塬回望,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领导从西吉单家集到彭阳长城塬,留在宁夏大地上的英雄史,至今让人热血沸腾;中国工农红军在宁夏的5天4夜,是宁夏历史长空明亮的片段,至今照耀着奋进的宁夏人。
历史记忆:
1935年10月8日晨,陕甘支队分两路隔河并进,一路上同样险阻重重。红军在任山河遇到马鸿宾三十五师的二三十名运输兵,并将其全部俘虏。在古城以东的温沟,又碰见三十五师一个营,红军一个冲锋下来,敌人四散奔逃。天大亮时,又歼灭了尚在酣睡中的邓宝珊新一军两个连队。中午,红军大部分队伍相继到了彭阳,正准备休息吃饭,忽然敌机出现,投弹扫射,只得散开防空。青石嘴一役后,侦察连所配给的马匹,被炸弹惊散,战士们为拉马,又忙碌了一阵子。这时,尾追敌人又已接近,并有迂回包围之势。于是,饭没吃成,红军分两路进彭阳东西两山。
当晚毛泽东曾夜宿长城塬乔家渠农户乔生魁家的一孔窑洞内,如今窑洞已经坍塌,当年毛主席睡过的案板现在存放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文化传说:
孟姜女的传说由来已久,在我国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等多种形式广为流传,它与《白蛇传》、《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合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传说民间女子孟姜女为给修筑长城的丈夫送寒衣,千里寻夫,在今河北山海关处,获悉其夫已劳累而死,悲恸欲绝,痛哭不止,最后竟哭倒了长城,孟姜女也投海而死。
但在彭阳长城塬上记者听到的“孟姜女” 哭长城的故事中,孟姜女已不是单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而是姓孟、姓姜两户人家的女子集体寻夫哭长城的故事。秦长城在彭阳县境内基本呈东西走向,巧的是彭阳县境内长城的两端东有孟家塬,西有姜家洼。而彭阳境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姓万的人家。在彭阳长城内外居住的人家有着很多不同的风俗,农历十月初一,长城内的人家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每逢十月初一送寒衣,孟家、姜家的女子结伴而行。而且在这一带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孟姜女”的民歌,在这些口口相传的民歌里,“孟姜女”也不是一个单个的人名,而是一个集体的概念。1986年7月采录者贾权从石岔乡壕儿川村采录的《孟姜女》,可以说明这个推断,歌中唱到“月儿圆圆分外明,孟女丈夫筑长城,哪怕万里迢迢路,送与寒衣是侬情”。……1985年 12月采录者孟承道在孟塬乡草滩村采录的《送寒衣》,歌中唱道:“正月里来是新年,家家户户都团圆,人家过年酒和肉(哟),孟姜过年一杯茶(哟)。二月里来天气长,老龙抬头暖气扬,冰消雪化农时忙(哟),秦始皇下令打城墙(哟)。三月里来是清明,家家户户上祖坟,人家上坟双双对(呀),孟姜上坟独一人(哟)。……七月里来秋风凉,家家户户缝衣裳,人家缝衣有人穿(哟),孟姜缝衣压柜箱(哟)。……十月里来十月一,家家户户送寒衣,左手端着浆凉水(哟),右手拿着钱和纸(哟)。唉,一送送到长城外(哟)。”由此人们推测孟姜女不是姓孟人家的女子,而是孟家塬和姜家洼及周边村落人家妇女的总称。
“长城塬”——破碎的瓦砾保存了历史
在彭阳县为什么会有“孟姜女”的传说?这与彭阳境内的战国秦长城分不开。在《彭阳县志》里记者看到这样的介绍:“公元前306—251年之间,秦昭襄王‘起兵伐义渠戎,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彭阳境内的秦长城西由原州区河川乡黄河村进入县境,向东南延伸到彭阳乡的梁坡头,然后沿偏东北方向绕崾岘乡白岔村上的长城塬到城阳乡的白马庙后走向呈东南,至涝池村的张沟圈后,直角北折入深沟上孟塬,再呈东北方向过孟塬的施坪、虎山庄、孟庄、草滩,最后从玉塬出县境入甘肃镇原县,横跨境内60公里。”彭阳县政协主席杨忠向记者介绍,整个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宁夏,经陕西进入内蒙古然后转向黄河西岸,最终东到辽东郡碣石,绵延5000余公里。它曾经是一条界线,北方是骁勇善战的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而长城南却是擅长农耕的中原各族。彭阳县境内的长城均为黄土分层夯筑而成,残高2米—10米,基高6米—8米,内缓外陡,复隔200米筑一方形烽火台(城墩),比长城凸出高大。白岔村现残存的一座最大的敌台坡长14米,底部周长73米,顶部直径4米。长城沿线内侧相隔1公里筑有一个小城障,涝池村张沟圈的长城大拐角处有一残存的小城障,呈长方形,北高南低,东西长120米,南北宽60米,角墩底座周长60米,斜高17米。在视野开阔的外侧筑有烽火台,与城障隔长城相望,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秦长城现存较好的属崾岘乡白岔村段和孟塬乡玉塬村段。1985年、1988年先后被彭阳县、自治区政府分别列为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庙”——是传说也是百姓的愿望
关于秦始皇修长城的传说,在各地有不同的版本,在彭阳则有一个关于秦始皇与其儿子“三太子”的传说。彭阳县城阳乡长城塬的长城,不是现代学术界认定的万里长城的主干,而是战国时秦长城的遗址,属我国最早期的长城,因此得名长城塬。在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建有一座白马庙,故长城塬在当地也叫白马庙塬。
据民间流传,秦始皇为了防备北方蕃王的侵扰,下令各州府县,征集民夫,用武力强迫,修筑长城。当时正遭饥荒,百姓个个面黄肌瘦,民夫饿得连路都走不动,哪来劲抬土打墙呢?秦始皇的三太子负责修筑彭阳境内的长城,见此情景,对民夫十分同情,就下令歇缓一阵子。谁知道这些民夫太疲劳了,一头栽倒在地上就睡着了,等到了上工时间,再也叫不起来,一直睡了几天几夜。这时,秦始皇正好带着人来视察长城的修筑情况,一看民工没有修长城,反而在睡大觉,非常恼怒,查来查去,竟查到三太子头上。秦始皇一气之下,派人把三太子当众杀头,以儆效尤。三太子的头虽然被砍掉了,可是屈死的身子却一直不倒,他无头的身躯顺着长城塬往下走,走到一块豌豆地边,肚子饿了,他蹲下摘吃豆角,可是摘下来却无嘴吃,拿到手里胡乱摸。恰巧被过路的人看见了,过路人奇怪地问:“你没有头,怎么吃?”三太子一听,就一下子跌倒在地上死了。秦始皇杀了三太子后,一直向北视察,走到半路上,看见一只白山羊领了一只小羊羔,白山羊上了一道坎,可是小羊羔却上不去,白山羊转过身来,“咩咩”地叫唤着小羊羔。秦始皇见此情此景,心想:畜牲都有爱子之心,我连痛子之心都没有吗?三太子已经被我杀了,再也不能活过来了,现在就封他做个白马天神吧!后来,老百姓知道三太子是为了他们而遭杀身之祸的,就把他厚葬于长城塬上,又建起了一座寺庙,命名为“白马爷庙”。目前在长城塬还有一座巨型坟冢,当地人叫它“白马坟”。年头节下,人们都会到“白马爷庙”焚香化表,以祭奠这位为民着想的“三太子”。
白马庙旁立有一座石碑,碑座上雕着一只白兔,整个石碑被一朵有碗口粗细的白芨笼盖着,路过此庙的人,如果事先不知道这里有石碑,是很难发现的。所以,民间就有了“你从长城塬上过,不知白兔在白芨卧”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