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的认识。课标要求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经历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一) 动手操作,感知角的特征
用一个圆片这角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观察和摸一摸的活动中初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经历描在黑板上的过程体会抽象出角的过程。
(二) 联系生活,抽象出角的图形。
首先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实物图片,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激起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学生通过指一指的过程,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这时我及时组织学生观察、对比、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设计一组“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环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寻找教室内物体表面上的角,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
质特征的认识,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观察操作,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本阶段利用活动角安排教学,首先让学生变出一个角,学生动一动两边把角变大或者变小。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接着师生比角的大小,利用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呢?再做一个和老师的角一样大的角。怎样证明你的角和老师的角一样大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动手操作尝试,得出利用重叠方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再次比较边短角大、边长角小的两个角,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总的说来,本节课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不过也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在导入折角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在感知顶点的边的特点时学生没有说出来尖尖的和直直的这两个关键词,我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学生,没有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这一环节的进展不是很顺利。自己的心态没有及时的调整好。教育机智欠缺。
2、时间把握不好,感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由于时间关系,体验的不够充分。
3、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当学生说出的答案不太规范时,当学生说出非常标准的答案时,应该用怎样的语言帮助学生进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掌控课堂?这些都是需要自己进一步钻研、积累和思考的问题。
4、课堂的资源生成不能很好的把握。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找到角之后,第一位学生指角的方法非常好,应该被进一步强化,却由于激励性语言不
合适,又被倒回去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醒自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各种感官协调下学习新知,在实践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感谢北小数学组给我的帮助,谢谢我的师傅冯老师。在这次的讲课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易,也意识到自己和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之间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精心设计板书,规范书写,积累激励性语言。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力争去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的认识。课标要求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经历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一) 动手操作,感知角的特征
用一个圆片这角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观察和摸一摸的活动中初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经历描在黑板上的过程体会抽象出角的过程。
(二) 联系生活,抽象出角的图形。
首先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实物图片,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激起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学生通过指一指的过程,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这时我及时组织学生观察、对比、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设计一组“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环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寻找教室内物体表面上的角,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
质特征的认识,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观察操作,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本阶段利用活动角安排教学,首先让学生变出一个角,学生动一动两边把角变大或者变小。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接着师生比角的大小,利用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呢?再做一个和老师的角一样大的角。怎样证明你的角和老师的角一样大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动手操作尝试,得出利用重叠方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再次比较边短角大、边长角小的两个角,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总的说来,本节课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不过也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在导入折角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在感知顶点的边的特点时学生没有说出来尖尖的和直直的这两个关键词,我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学生,没有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这一环节的进展不是很顺利。自己的心态没有及时的调整好。教育机智欠缺。
2、时间把握不好,感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由于时间关系,体验的不够充分。
3、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当学生说出的答案不太规范时,当学生说出非常标准的答案时,应该用怎样的语言帮助学生进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掌控课堂?这些都是需要自己进一步钻研、积累和思考的问题。
4、课堂的资源生成不能很好的把握。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找到角之后,第一位学生指角的方法非常好,应该被进一步强化,却由于激励性语言不
合适,又被倒回去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醒自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各种感官协调下学习新知,在实践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感谢北小数学组给我的帮助,谢谢我的师傅冯老师。在这次的讲课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易,也意识到自己和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之间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精心设计板书,规范书写,积累激励性语言。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力争去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