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
——《摇滚校园》影评
《摇滚校园》是一部挺不错的电影。其选题及内容很符合时下观众的口味,包含了众多热点元素,比如自我的个性发展,对喜欢之物的追求,严格的教育环境„„我看了之后,很是受益匪浅。
整部电影,让我感触最多,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所名校及其管理。校长在家长,上级,同级甚至是社会的压力下,对学校的管理也走向了极端化——极端的严厉,管的非常死,非常严。整个学校都表现出一种浓浓的压抑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表现出极其疲惫的状态,双方都努力地维持着现存的痛苦而又脆弱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很“自律”,很“懂事”的学生,但作为儿童的他们,却没有了天性中的活泼和朝气,甚至连应有的自信都没有了。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可怜。
电影中哪个弹钢琴的亚裔男孩,钢琴弹得非常棒。这样的孩子应该是自信而骄傲的。然后当杜威让他弹电子琴时,他却表现出一种几大的不自信,甚至有种自卑在里面,这是很反常的。小学阶段,孩童有了一技之长或是优秀于他人的地方都会极尽可能在想成年人或长辈炫耀,表现的。无论他们掌握的怎么样,他们都应该是自信且充满表现欲的。然而这个男孩的反常表现下,我看到的是以分数论高下的单一而片面的压抑的教育。看到了有悖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与这样严格的传统教育模式作对比的就是摇滚歌手杜威,一个一事无成的大龄青年。剧情将杜威巧妙的安排到这样一个严格的学校,来改变这些孩子的设定也就可以理解了。 杜威的设定也是很精准的——一个摇滚歌手。为什么不是乡村音乐或者爵士、蓝调音乐的歌手呢?这跟摇滚音乐本身也是有关系的。摇滚音乐因为它狂野,激情,强烈的节奏感而被人喜爱、接受;也因其随性,多变音乐风格被人视为嘈杂之音二厌弃。但无论怎么说,摇滚都具有强烈的吸引人注意力,打破平静的力量。这是其他因为不能做到的。选用摇滚音乐做设定,技能让孩子在玩音乐中释放自己的压力,为孩子打破现状做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又能鲜明的和学校严格的管理经行强烈的对比,突显事件冲突,强化情感的转变。
失败的摇滚歌手和严格的高升学率名校,二者形成了两种极端对比。前者可以看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产物,后者可以看成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社会本位论的典型代表。两者都是不合格或说不令人满意的教育模式。然而,当两者结合,得到的新结果却是令人满意的——“摇滚校园”乐队的成员。接受了两种并存的教育的乐队孩子们,既能做到自律,自学,也发展了个性。最主要的是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孩子们也变得更加自信,阳光和开朗。音乐释放了最真实的他们。他们又反过来改变周围的人。学习对他们而言也不再是那么痛苦了。最后的结局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校长,老师,家长和孩子都得到了一种高压力下的解脱。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地方,我暂时就不在此一一细说了。总之,因片中有些内容与思想我是支持的。比如说一开始国语严格的管理并不能让孩子更好的发展,有可能会压抑孩子的成长。结合孩子的天性、特点的教育也许才是合适的教育。当然,影片中也会有我不赞同的部分,比如说杜威带头让孩子反抗,挑衅老师,学校。小学生正处于三观养成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弱,若是想杜威这样只是教会孩子们如何质疑,挑衅和反抗学校,老师,却没有管制和一个度的把握,对孩子以后的成长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个人认为,孩子的教育不能儿戏,应该慎重对待
我们的孩子
——《摇滚校园》影评
《摇滚校园》是一部挺不错的电影。其选题及内容很符合时下观众的口味,包含了众多热点元素,比如自我的个性发展,对喜欢之物的追求,严格的教育环境„„我看了之后,很是受益匪浅。
整部电影,让我感触最多,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所名校及其管理。校长在家长,上级,同级甚至是社会的压力下,对学校的管理也走向了极端化——极端的严厉,管的非常死,非常严。整个学校都表现出一种浓浓的压抑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表现出极其疲惫的状态,双方都努力地维持着现存的痛苦而又脆弱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很“自律”,很“懂事”的学生,但作为儿童的他们,却没有了天性中的活泼和朝气,甚至连应有的自信都没有了。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可怜。
电影中哪个弹钢琴的亚裔男孩,钢琴弹得非常棒。这样的孩子应该是自信而骄傲的。然后当杜威让他弹电子琴时,他却表现出一种几大的不自信,甚至有种自卑在里面,这是很反常的。小学阶段,孩童有了一技之长或是优秀于他人的地方都会极尽可能在想成年人或长辈炫耀,表现的。无论他们掌握的怎么样,他们都应该是自信且充满表现欲的。然而这个男孩的反常表现下,我看到的是以分数论高下的单一而片面的压抑的教育。看到了有悖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与这样严格的传统教育模式作对比的就是摇滚歌手杜威,一个一事无成的大龄青年。剧情将杜威巧妙的安排到这样一个严格的学校,来改变这些孩子的设定也就可以理解了。 杜威的设定也是很精准的——一个摇滚歌手。为什么不是乡村音乐或者爵士、蓝调音乐的歌手呢?这跟摇滚音乐本身也是有关系的。摇滚音乐因为它狂野,激情,强烈的节奏感而被人喜爱、接受;也因其随性,多变音乐风格被人视为嘈杂之音二厌弃。但无论怎么说,摇滚都具有强烈的吸引人注意力,打破平静的力量。这是其他因为不能做到的。选用摇滚音乐做设定,技能让孩子在玩音乐中释放自己的压力,为孩子打破现状做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又能鲜明的和学校严格的管理经行强烈的对比,突显事件冲突,强化情感的转变。
失败的摇滚歌手和严格的高升学率名校,二者形成了两种极端对比。前者可以看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产物,后者可以看成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社会本位论的典型代表。两者都是不合格或说不令人满意的教育模式。然而,当两者结合,得到的新结果却是令人满意的——“摇滚校园”乐队的成员。接受了两种并存的教育的乐队孩子们,既能做到自律,自学,也发展了个性。最主要的是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孩子们也变得更加自信,阳光和开朗。音乐释放了最真实的他们。他们又反过来改变周围的人。学习对他们而言也不再是那么痛苦了。最后的结局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校长,老师,家长和孩子都得到了一种高压力下的解脱。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地方,我暂时就不在此一一细说了。总之,因片中有些内容与思想我是支持的。比如说一开始国语严格的管理并不能让孩子更好的发展,有可能会压抑孩子的成长。结合孩子的天性、特点的教育也许才是合适的教育。当然,影片中也会有我不赞同的部分,比如说杜威带头让孩子反抗,挑衅老师,学校。小学生正处于三观养成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弱,若是想杜威这样只是教会孩子们如何质疑,挑衅和反抗学校,老师,却没有管制和一个度的把握,对孩子以后的成长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个人认为,孩子的教育不能儿戏,应该慎重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