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问题教研活动内容

目 录

教研活动安排表

评议刘正平老师《利息问题》

教研活动点名表

《利息问题》说课稿

说课人:刘正平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利息问题》。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124-125页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练习。

利息的意义,教材编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属于百分数的一种具体应用。是在学生学过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利息”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教材中先说明储蓄的意义及储蓄的种类,再结合实例,再说明什么是本金、利息和利率。为了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还给出一张银行用的存款凭条和利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及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储蓄的基本含义,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及口头表达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四)学生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的相关内容学习中,已基本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运算方法,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类推,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已经具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但对于利息的知识知道的很少,只有少数同学去过银行存取过钱,但不知道利息的多少及计算方法,考虑到这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到附近的银行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有利息的知识及存款的种类,为本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应用。

2、注重学生参与,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3、注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学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四)教具学具:课前搜集的有关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理念

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构建起关于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将得到发展。为此,

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利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

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遵照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共分为四个教学层次,一、情境创设,二、数学活动,三、实际应用,四、课后延伸。

二、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法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抓住各知识的细节性、过渡性、完整性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演示等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肯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难点,获取新知。整堂课通过提问式、点拨式、谈话法、分析法以及练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取。

三、说学法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六年级教材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抓住立体的已知条件量和未知量,通过对话的形成入手,抓住教、学具的应用,展开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层层分析、比较数量关系,从而弄清“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时间、利率”的含义,来分散教学难点。同时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整堂课中通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练习法及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教学中还要注重沟通师生的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课的开始我很亲切的向学生提出求助:老师这里有8000元钱暂

时不用,那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的处理这笔钱?学生建议存入银行。这种以谈话方式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安排了四个层次。

1、汇报课前调查的收获,理解概念

我引导说:“同学们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些有关储蓄的知识,那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 同学们可站起来自由发言,其他同学可做补充。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之后,主动进行介绍,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观察事物,理解基本概念:

出示存款单。师:存款之前,银行的工作人员给了我一张存单,要我完整的填写这张存单,我按要求添了一份,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观察,提出疑问。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说出本金、利率以及存单上其他的相关信息。

这样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出示一张真实的存款单,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其次对于新知的处理,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探究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即学会倾听又学会表达。

3、交流讨论,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三张存单。师:请大家观察着三章存单,在小组内说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得出存期不同,年利率就不同,并出示银行储蓄利率表,让学生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存期不同,利率不同,利息的多少与利率有关。

存款年限不同,所对应的利息也不同,这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采用这种观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不同,要比教师反复叮嘱似的灌输印象深刻得多。

(2)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张存款单,帮储户计算到期后可得多少利息。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通过交流汇报得出利息的计算方法。

这是一个自主练习的环节,也是一个深化理解的过程,学生通过计算,解释算是的意义,等活动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利率、利息、本金的含义及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出了利息的计算方法。

4、学习利息税知识:

教师总结:大家都算出了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他们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这些钱,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教师课件出示: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然后学生汇报银行多给的那部分钱得5%要上交国家。然后教师及时向学生进行要长大以后要做一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接着让学生计算老师应交多少利息税,实际得到得又是多少钱。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是针对利息税,进行公民要依法纳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纳税意识。

(三)利用新知,体验成功:

第一个层次:请你思考:出示五个判断题,学生进行判断,检查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第二个层次:出示两个难度渐进的有关计算利息的题,

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在利息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我们学习了有关储蓄的知识,知道了本金、利息和利率,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学会了求利息的方法:本金×利率

×时间=利息。还知道了储蓄的意义。

(五)实践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与父母商量,把自己过年最开心的压岁钱存入银行,按活期储蓄到学期末看看你从银行取款时的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

(实践延伸,为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 利息问题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实得利息=应得利息-利息税 200×4.50%×2=18元

答:应缴纳利息18元。

(板书设计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顺思维与逆思维两种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并能依据板书归纳和小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

刘正平

教学内容:教材P5页例3以及练习二的5-8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准备:

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难点: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解决障碍。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老师那时只拿很少压岁钱,也很开心。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

2.联系生活,理解意义。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板书利息。)

师: 去年我存人8000元,今年到期取出8024元,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板书本金)

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 (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师小结:有关储蓄的知识有很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不少。

二、 新课教学

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要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亮亮解决他的小问题了,好吗?

出示例3。学生读题。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交流展示。

2、完成试一试。

存款的利息必须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那么亮亮应缴纳的利息税是多少元?亮亮实得利息多少元?

出示题目。5%的税率是指哪部分钱需要缴纳的?独立完成。

3、完成练一练。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分别求出一年期和三年期的应得利息和缴纳利息税后的实得利息。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什么本领?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认为应如何计算利息?

四、说明补充:

如果你购买的是国库卷和建设债券不仅仅可以用来支持国家的发展,而且不要纳税,希望同学们今后多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哪个同学知道,还有哪种储蓄形式不纳税?教育储蓄。

五、补充练习:

1.李叔叔于2000年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0元,如

果每月的利率是0.165%,存款三个月时,可得到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2、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二年,年利率4.50% ,二年后到期,扣除利息税5% ,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吗?

3、小华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按党章规定,工资收入在400-600元的,每月党费应缴纳工资总额的0.5%,在600-800元的应缴纳1%,在800-1000元的,应缴纳1.5%,在1000以上的应缴纳2%,小华妈妈的工资为2400元,她这一年应缴纳党费多少元?

六、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利息问题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实得利息=应得利息-利息税 200×4.50%×2=18元

答:应缴纳利息18元。

《利息问题》评课

张洪流

从板书设计可以看出,这节课的内容关键时让学生理解:“本金、利息”的含义,会正确地计算存款的利息。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由于“利息”这一节的数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就有过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刘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有关利息、利率、本金的含义,体会数学的真实。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归纳出利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本课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教师在引入课题时,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为什么要存入银行?增加的收入叫什么?这样的提问,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充分利用学生乐于帮助老师解决困难的心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利用生活经验,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新课标指出:“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和小组讨论进行计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要提供各种思考与合作的空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利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数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高。学生在感知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时,为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再问:“也就是实际得到的税后利息是存款利息的百分之几?”这样,学生都进入了积极的思维中。从而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时,根据例题还可以问:“如果李志文存钱的时间不同,又如何解答?”这样就注意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新课标在谈到有效教学时指出:“有效教学一定要在重视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内在的发展。授课教师在这个环节上真正落实了有效教学。

“利息的计算”一课,总体效果很好,基本达到了预先的教学设想,在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刘正平

利息问题,内容比较简单,关键储蓄方面的术语以及一些关键词的理解如:本金、利率、利息、年利率、月利率、应得利息和实得利息。同时这儿的习题主要是税前利息,税后利息,再加上到期后一共可以取回多少钱这三种题型。根据学生情况,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和纳税知识,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教学流程,先是教学有关储蓄的知识,然后建立求利息的模型,最后上安排巩固内化求利息的练习,如果情况可以的话,也可以安排一些生活味浓些的习题来拓展学生对利息的认识,而是决定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改为先练后讲,先自学后提炼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做数学的感受和对知识的自悟,知识在生与生的对话中生成。

亮点:

一、利息的求法。在学生自学完书上第5页上这段话后,让学生交流自学心得的对储蓄知识的了解。学生1:本金就是存入银行的钱。学生2:到银行里取钱时除了本金外,多取的部分就是利息。生3:利息占本金的百分之几叫做利率。生4:按年计算的,叫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月利率。师出示年利率表,问:请生理解表中的2.70%表示?生:存期为二年的,它的年利率就是2.70%。生5:从利率的意义中,我觉得利息就是用本金×利率。师:我们都知道利率有年利率和月利率,你认为在计算时是选用年利率还是用月利率呢?

二、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的区别

在备课时预设到学生可能会对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这两个概念理解不透,认识不清,所以在学生独立练习后,立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到期后,可以获得税前利息是多少元?(2)实得利息多

少元?你觉得税前利息指的是什么?该如何来求?实得利息指的又是什么?又该如何来求?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生1:税前利息指的就是没有交税前的利息,应该用本金×利息×时间。生2实得利息指的就是交了税的利息,首先得要求出利息税,然后再用税前利息减去利息税。生3: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的区别在于一个要交税一个不要交税。

遗憾:

一、利率计算错误率高

从本次练习,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利率计算时错误率相当的高,原因用三:一是小数乘法不过关,甚至有部分学生还不会计算小数乘法。二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不能熟练运用。三是不能根据题目的特点来确定百分数的转化问题。

二、生活味浓习题少

在练习中,机械重复练习的练习多,如果能多设计一些富有生活性挑战性的题目偏少,那就能激发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计算的兴趣了。

目 录

教研活动安排表

评议刘正平老师《利息问题》

教研活动点名表

《利息问题》说课稿

说课人:刘正平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利息问题》。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124-125页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练习。

利息的意义,教材编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属于百分数的一种具体应用。是在学生学过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利息”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教材中先说明储蓄的意义及储蓄的种类,再结合实例,再说明什么是本金、利息和利率。为了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还给出一张银行用的存款凭条和利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及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储蓄的基本含义,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及口头表达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四)学生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的相关内容学习中,已基本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运算方法,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类推,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已经具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但对于利息的知识知道的很少,只有少数同学去过银行存取过钱,但不知道利息的多少及计算方法,考虑到这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到附近的银行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有利息的知识及存款的种类,为本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应用。

2、注重学生参与,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3、注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学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四)教具学具:课前搜集的有关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理念

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构建起关于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将得到发展。为此,

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利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

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遵照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共分为四个教学层次,一、情境创设,二、数学活动,三、实际应用,四、课后延伸。

二、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法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抓住各知识的细节性、过渡性、完整性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演示等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肯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难点,获取新知。整堂课通过提问式、点拨式、谈话法、分析法以及练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取。

三、说学法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六年级教材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抓住立体的已知条件量和未知量,通过对话的形成入手,抓住教、学具的应用,展开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层层分析、比较数量关系,从而弄清“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时间、利率”的含义,来分散教学难点。同时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整堂课中通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练习法及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教学中还要注重沟通师生的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课的开始我很亲切的向学生提出求助:老师这里有8000元钱暂

时不用,那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的处理这笔钱?学生建议存入银行。这种以谈话方式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安排了四个层次。

1、汇报课前调查的收获,理解概念

我引导说:“同学们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些有关储蓄的知识,那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 同学们可站起来自由发言,其他同学可做补充。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之后,主动进行介绍,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观察事物,理解基本概念:

出示存款单。师:存款之前,银行的工作人员给了我一张存单,要我完整的填写这张存单,我按要求添了一份,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观察,提出疑问。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说出本金、利率以及存单上其他的相关信息。

这样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出示一张真实的存款单,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其次对于新知的处理,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探究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即学会倾听又学会表达。

3、交流讨论,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三张存单。师:请大家观察着三章存单,在小组内说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得出存期不同,年利率就不同,并出示银行储蓄利率表,让学生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存期不同,利率不同,利息的多少与利率有关。

存款年限不同,所对应的利息也不同,这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采用这种观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不同,要比教师反复叮嘱似的灌输印象深刻得多。

(2)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张存款单,帮储户计算到期后可得多少利息。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通过交流汇报得出利息的计算方法。

这是一个自主练习的环节,也是一个深化理解的过程,学生通过计算,解释算是的意义,等活动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利率、利息、本金的含义及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出了利息的计算方法。

4、学习利息税知识:

教师总结:大家都算出了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他们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这些钱,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教师课件出示: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然后学生汇报银行多给的那部分钱得5%要上交国家。然后教师及时向学生进行要长大以后要做一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接着让学生计算老师应交多少利息税,实际得到得又是多少钱。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是针对利息税,进行公民要依法纳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纳税意识。

(三)利用新知,体验成功:

第一个层次:请你思考:出示五个判断题,学生进行判断,检查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第二个层次:出示两个难度渐进的有关计算利息的题,

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在利息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我们学习了有关储蓄的知识,知道了本金、利息和利率,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学会了求利息的方法:本金×利率

×时间=利息。还知道了储蓄的意义。

(五)实践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与父母商量,把自己过年最开心的压岁钱存入银行,按活期储蓄到学期末看看你从银行取款时的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

(实践延伸,为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 利息问题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实得利息=应得利息-利息税 200×4.50%×2=18元

答:应缴纳利息18元。

(板书设计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顺思维与逆思维两种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并能依据板书归纳和小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

刘正平

教学内容:教材P5页例3以及练习二的5-8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准备:

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难点: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解决障碍。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老师那时只拿很少压岁钱,也很开心。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

2.联系生活,理解意义。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板书利息。)

师: 去年我存人8000元,今年到期取出8024元,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板书本金)

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 (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师小结:有关储蓄的知识有很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不少。

二、 新课教学

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要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亮亮解决他的小问题了,好吗?

出示例3。学生读题。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交流展示。

2、完成试一试。

存款的利息必须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那么亮亮应缴纳的利息税是多少元?亮亮实得利息多少元?

出示题目。5%的税率是指哪部分钱需要缴纳的?独立完成。

3、完成练一练。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分别求出一年期和三年期的应得利息和缴纳利息税后的实得利息。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什么本领?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认为应如何计算利息?

四、说明补充:

如果你购买的是国库卷和建设债券不仅仅可以用来支持国家的发展,而且不要纳税,希望同学们今后多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哪个同学知道,还有哪种储蓄形式不纳税?教育储蓄。

五、补充练习:

1.李叔叔于2000年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0元,如

果每月的利率是0.165%,存款三个月时,可得到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2、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二年,年利率4.50% ,二年后到期,扣除利息税5% ,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吗?

3、小华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按党章规定,工资收入在400-600元的,每月党费应缴纳工资总额的0.5%,在600-800元的应缴纳1%,在800-1000元的,应缴纳1.5%,在1000以上的应缴纳2%,小华妈妈的工资为2400元,她这一年应缴纳党费多少元?

六、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利息问题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实得利息=应得利息-利息税 200×4.50%×2=18元

答:应缴纳利息18元。

《利息问题》评课

张洪流

从板书设计可以看出,这节课的内容关键时让学生理解:“本金、利息”的含义,会正确地计算存款的利息。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由于“利息”这一节的数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就有过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刘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有关利息、利率、本金的含义,体会数学的真实。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归纳出利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本课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教师在引入课题时,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为什么要存入银行?增加的收入叫什么?这样的提问,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充分利用学生乐于帮助老师解决困难的心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利用生活经验,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新课标指出:“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和小组讨论进行计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要提供各种思考与合作的空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利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数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高。学生在感知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时,为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再问:“也就是实际得到的税后利息是存款利息的百分之几?”这样,学生都进入了积极的思维中。从而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时,根据例题还可以问:“如果李志文存钱的时间不同,又如何解答?”这样就注意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新课标在谈到有效教学时指出:“有效教学一定要在重视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内在的发展。授课教师在这个环节上真正落实了有效教学。

“利息的计算”一课,总体效果很好,基本达到了预先的教学设想,在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刘正平

利息问题,内容比较简单,关键储蓄方面的术语以及一些关键词的理解如:本金、利率、利息、年利率、月利率、应得利息和实得利息。同时这儿的习题主要是税前利息,税后利息,再加上到期后一共可以取回多少钱这三种题型。根据学生情况,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和纳税知识,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教学流程,先是教学有关储蓄的知识,然后建立求利息的模型,最后上安排巩固内化求利息的练习,如果情况可以的话,也可以安排一些生活味浓些的习题来拓展学生对利息的认识,而是决定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改为先练后讲,先自学后提炼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做数学的感受和对知识的自悟,知识在生与生的对话中生成。

亮点:

一、利息的求法。在学生自学完书上第5页上这段话后,让学生交流自学心得的对储蓄知识的了解。学生1:本金就是存入银行的钱。学生2:到银行里取钱时除了本金外,多取的部分就是利息。生3:利息占本金的百分之几叫做利率。生4:按年计算的,叫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月利率。师出示年利率表,问:请生理解表中的2.70%表示?生:存期为二年的,它的年利率就是2.70%。生5:从利率的意义中,我觉得利息就是用本金×利率。师:我们都知道利率有年利率和月利率,你认为在计算时是选用年利率还是用月利率呢?

二、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的区别

在备课时预设到学生可能会对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这两个概念理解不透,认识不清,所以在学生独立练习后,立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到期后,可以获得税前利息是多少元?(2)实得利息多

少元?你觉得税前利息指的是什么?该如何来求?实得利息指的又是什么?又该如何来求?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生1:税前利息指的就是没有交税前的利息,应该用本金×利息×时间。生2实得利息指的就是交了税的利息,首先得要求出利息税,然后再用税前利息减去利息税。生3: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的区别在于一个要交税一个不要交税。

遗憾:

一、利率计算错误率高

从本次练习,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利率计算时错误率相当的高,原因用三:一是小数乘法不过关,甚至有部分学生还不会计算小数乘法。二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不能熟练运用。三是不能根据题目的特点来确定百分数的转化问题。

二、生活味浓习题少

在练习中,机械重复练习的练习多,如果能多设计一些富有生活性挑战性的题目偏少,那就能激发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计算的兴趣了。


相关内容

  • 民间借贷案件审理疑难问题解答(一)
  • 作者:谭小辉 时间:2012-01-04 查看(223) 评论(0) 本解答中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均使用简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简称为<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简称为<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简称为<物权 ...

  • 利息教学反思
  • 利息教学反思 篇一:利息>教学反思 备课时预设到学生可能会对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这两个概念理解不透,认识不清,所以在学生独立练习后,立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 )到期后,可以获得税前利息是多少元?( 2 )实得利息多少元?你觉得税前利息指的是什么?该如何来求?实得利息指的又是什么?又该如何来求 ...

  • 企业间拆借的思考
  • 企业间拆借的思考 键词: 企业借贷/合同效力/民事责任 内容提要: 企业间借贷合同符合合同法原理,现行政策及有关立法并未一概否定其效力,原有司法解释缺乏法律依据,现已着手修改,并已先行对部分企业之间变相借贷合同的效力予以认可,因此,应确认企业间借贷合同的效力.从经济学上说,利息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在 ...

  • (绝对包过)2012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保过笔记
  • 2011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辅导笔记: 税收的基本特征 导读:税收的三大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1)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2011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辅导笔记: 税制要素的内容 导读:税收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加成减免 ...

  • 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制度讲解
  • 第一节 财务管理概述 一.财务及其财务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与会计常常密切联系,难以绝然分开,但是两者在绪多方面存在着区别:会计侧重于对资金及其资金运动的核算.监督,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纪实性的描述,财务则主要关心如何取得资金.如何运用资金.如何处理由财务活动而引起的各方面经济关系,它侧重于财务的前瞻 ...

  • 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难点和热点研讨
  • 当前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难点和热点问题研讨 主持人杨秀梅(山东东营中院民四庭副庭长):为进一步审理好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解决当前审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天在这里举办以"民间借贷纠纷"为主题的法官论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凸现,区域性民间借贷行为及规模不断扩大 ...

  • 关于银行存款利息与利税调查
  • 关于银行存款利息与利税调查 课题确定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钱在人们心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钱存入银行.那么去银行存怎么样的储蓄,储哪一种存款的利息高呢?这是学生们都想知道的事.为此我们对<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学习.同时通过活动,让学生提高 ...

  • 借款费用税前扣除及其政策依据
  • 借款费用税前扣除及其政策依据 一般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第三十七条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 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 ...

  • "利率"教学设计
  • 第二单元 百分数 "利率"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单元百分数. [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明白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等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