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辩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在大学生辩论赛上,莘莘学子精彩们的对垒,往往让我们叹为观止。赞叹之余,我联想到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创造条件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者有机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知识上面的“做什么”,而是在行动上“如何做”并且符合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的问题。在强调“教以德为先,德学并重”的新要求下,提高教学实效、改进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引入“辩论”是一条很好的实现优效教学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辩论的功用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认识主体必须合用内部构建的基本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发展知识,从而认识世界。而不是被动地将客观世界的影响直接投射到头脑中”。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在有序的组织下、系统地指导下和适时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客观的世界。从而成就学生的学业和塑造学生的个性。
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应用课堂辩论,具有显著的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1、课堂辩论的使用符合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生活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特点
初中学生对自身和所处社会生活环境的认知和理解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而学生自身则是这个过程的主体。他们按照自己的先期或童心般的认知,建立起对自身和所处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当这种认识和理解与眼前的某些现象发生冲突时,然后再按照自己的原则,去再组织、再发展、再建立新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学生自己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自觉地形成而且向前发展的。而课堂辩论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圈囿中走出,并勇敢地、诚恳地面对对方的新观点、新见解,从而延伸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更深刻的、更广泛的思考。其中辩论越激烈,越有利于学生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2、课堂辩论能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在课堂辩论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甚至是主要因素,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了课堂的直接参与者、合作者,也是直接受益者。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和灵活激变能力、思维纵横拓展能力。通过辩论,使原本“填鸭式”的僵死的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动态的、有机的,闪烁着学生智慧之光的过程,实现了优效教学的目的。在课堂辩论中学生很容易实现“问题----思考----行动---问题解决”的良性循环,进而养成习惯,并不断被深化和强化,当再次分析问题时,会更深刻、更睿智!
3、课堂辩论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课改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始终。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能够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体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课堂辩论的各个过程的有机的联接能够准确有效地锻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实践应用。初中的《思想品德》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在《思想品德》中表现为对“理想人”的认识而且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的行为、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更趋向于“理想人”。但是“理想人”并不在思考中,也不想相中,而是在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中。生活中的各色人、
各种现象是学生必须直接面对且必须了解、必须认识的。在有关初中《思想品德》的相关辩论中的各个方面,都会涉及到学生自身所处社会生活环境。虽然课堂辩论要以必要的理论作为支点,但是撬动辩论成功的杠杆必须要用身边的事实。事实从哪里来呢,就是学生所在社会生活环境。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辩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而且加强林学生与社会生活环境的联系。同时,加速了学生由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这正是教育的目的。 因此,课堂辩论可以把传统上的教师和学生单方向的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学习,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为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课堂辩论的应用
课堂辩论的应用主要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也是为了深化课堂教学内涵。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听取别人的观点和见解而后做出一定的有效的反应。因此,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选择好适合辩论的章节
课堂辩论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各个单元各个课题由于内容的不同必须选择相应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能迷信课堂辩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理论内容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学内容符合辩论的要求和条件时才可以使用课堂辩论,否则事倍功半。
(二)选择合适的辩论话题
由于初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认识的动态性、发展性、盲目性,在选择辩论话题是要让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所选择的话题与课程理论内容紧密联系。依据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1、由争论性的问题。有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争议。此时辩论总比一方压倒一方更让另一方心服口服,而且更容易使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开诚布公、讲真话,相互批评,达到谅解、信任和交流。例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十课《真诚做人到永远》第二框题《真诚做人》,因为关系到每一个人在个人素质方面的建立以及真实地认识生活中的相关的一些现象,一位教师提取里面的内容让学生以正反两方就“老实人吃亏与老实人不吃亏”进行辩论。学生们通过所及资料和社会生活经验及见闻,在辩论中又了解到了对方的见解,辩论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对“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反省。
2、学生大都关切的问题。因为学生关切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感悟和深刻的了解自己与他人,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的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老师结合当前有些学生沉迷虚幻的网络的现象,决定对学生进行有关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的教育,让学生就“网络上与人交往有利与网络上与人交往有弊”进行辩论。学生的见解可谓精彩纷呈,但是学生在精彩的辩论背后却闪耀着独立思考和客观地认识社会生活的火花!学生在可后兴奋地向老师反馈说,他不仅了解了在虚拟的网络上与人交往的一些问题,而且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与交流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有个性的人生观。
三、组织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不同于辩论赛,只是目的上的不同,但是形式和内容上还是相似的。作为实现教学目的手段,课堂辩论有自己的组织特点。
(1)课堂辩论要强调以“学”为本。启发学生自己学习、相互学习,是课堂辩论
的出发点,运用课堂辩论要保证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一片浮华。
(2)课堂辩论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辩论应突出合作学习以及实践。在辩论中,要能够呈现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相互学习,学生多演绎、少归纳,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
所以在组织课堂辩论时要做到“大处放手,小处着手”,保证课堂辩论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笔者在自己的亲身实践和观摩中总结出以下三种课堂辩论的组织方法,以供商榷!
1、海辩,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都发表意见。一般以座位左右分开各自选题,展开辩论。但是要选择一个主辩手,以进行提起话题和主题,同时选择一个总结辩手,以深化主题。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参与和积极性, 能够使大多数学生得到锻炼, 能够分享更多的成就. 但是, 这种方法容易离题、偏题, 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善于调控和把握.
2、直辩, 象辩论赛一样的方式. 但是先不选择辩手, 首先让观点相左的两个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进行准备材料, 在材料汇总后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让小组自己选出代表辩手进行辩论. 这样有利于控制辩论的过程, 挖掘观点的深层含义, 锻炼个别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 这样使大部分学生在辩论时沦为旁观者, 不利于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培养.
3、席位式辩论. 正反两方都有四个辩手席位, 辩论过程中辩手席位上的学生可以从他的团队中获取支持, 也可以中途更换辩手, 只要能有力回击对方的观点的都可以去说. 这样可以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情绪, 但是显得有些混乱.
当然一堂好的辩论课也不一定采取一定的方法但是只要能够服务于课堂教学就行
四、课堂辩论中的教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 知识的传承是单方面的、由上至下的、固定的、没有生机的。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不平等的, 抹杀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但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应该处于的位置。在课堂辩论中教师要有自觉的角色变位思想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的角色。在课堂辩论组织中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是学生进行合作的组织者、协作者、引导者。从大的方向上让学生自己去亲自操作,教师考虑的是哪些细节问题学生会出现误差,并能及时地给以提醒和帮助。教师本人要非常熟悉教材以及教材之外的信息和材料,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设法在组织的过程中建立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以便为展开有效的对话和交流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2、教师的任务。在课堂辩论中教师可以做辩论的主席,有力地监督和调控辩论朝向预期的结果进行。可以做一名旁观者,充分让学生自我展示。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那些少数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的学生的动态,及时地向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鼓励他们进行实践,并适时地为他们创造这个机会。
3、教师的评价。在结束辩论时,教师要进行总结发言。因为学生看到的有时只是表面,并不一定把问题看得非常透彻。教师在总结时应该做出公正的评价,但不要明确点名哪一方是胜利者。这样会在某种程度上挫伤另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自己心里也明白各方的优劣。力争通过辩论让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学
习中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获得知识,形成自己的的思想。
总之,课堂辩论有它的优越性也有它的局限性,关键是看我们自己怎样去选择, 怎样去实施,怎样去反思,怎样去总结。
参考文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演讲与口才》
浅谈课堂辩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在大学生辩论赛上,莘莘学子精彩们的对垒,往往让我们叹为观止。赞叹之余,我联想到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创造条件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者有机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知识上面的“做什么”,而是在行动上“如何做”并且符合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的问题。在强调“教以德为先,德学并重”的新要求下,提高教学实效、改进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引入“辩论”是一条很好的实现优效教学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辩论的功用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认识主体必须合用内部构建的基本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发展知识,从而认识世界。而不是被动地将客观世界的影响直接投射到头脑中”。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在有序的组织下、系统地指导下和适时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客观的世界。从而成就学生的学业和塑造学生的个性。
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应用课堂辩论,具有显著的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1、课堂辩论的使用符合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生活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特点
初中学生对自身和所处社会生活环境的认知和理解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而学生自身则是这个过程的主体。他们按照自己的先期或童心般的认知,建立起对自身和所处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当这种认识和理解与眼前的某些现象发生冲突时,然后再按照自己的原则,去再组织、再发展、再建立新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学生自己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自觉地形成而且向前发展的。而课堂辩论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圈囿中走出,并勇敢地、诚恳地面对对方的新观点、新见解,从而延伸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更深刻的、更广泛的思考。其中辩论越激烈,越有利于学生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2、课堂辩论能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在课堂辩论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甚至是主要因素,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了课堂的直接参与者、合作者,也是直接受益者。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和灵活激变能力、思维纵横拓展能力。通过辩论,使原本“填鸭式”的僵死的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动态的、有机的,闪烁着学生智慧之光的过程,实现了优效教学的目的。在课堂辩论中学生很容易实现“问题----思考----行动---问题解决”的良性循环,进而养成习惯,并不断被深化和强化,当再次分析问题时,会更深刻、更睿智!
3、课堂辩论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课改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始终。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能够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体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课堂辩论的各个过程的有机的联接能够准确有效地锻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实践应用。初中的《思想品德》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在《思想品德》中表现为对“理想人”的认识而且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的行为、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更趋向于“理想人”。但是“理想人”并不在思考中,也不想相中,而是在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中。生活中的各色人、
各种现象是学生必须直接面对且必须了解、必须认识的。在有关初中《思想品德》的相关辩论中的各个方面,都会涉及到学生自身所处社会生活环境。虽然课堂辩论要以必要的理论作为支点,但是撬动辩论成功的杠杆必须要用身边的事实。事实从哪里来呢,就是学生所在社会生活环境。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辩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而且加强林学生与社会生活环境的联系。同时,加速了学生由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这正是教育的目的。 因此,课堂辩论可以把传统上的教师和学生单方向的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学习,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为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课堂辩论的应用
课堂辩论的应用主要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也是为了深化课堂教学内涵。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听取别人的观点和见解而后做出一定的有效的反应。因此,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选择好适合辩论的章节
课堂辩论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各个单元各个课题由于内容的不同必须选择相应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能迷信课堂辩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理论内容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学内容符合辩论的要求和条件时才可以使用课堂辩论,否则事倍功半。
(二)选择合适的辩论话题
由于初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认识的动态性、发展性、盲目性,在选择辩论话题是要让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所选择的话题与课程理论内容紧密联系。依据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1、由争论性的问题。有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争议。此时辩论总比一方压倒一方更让另一方心服口服,而且更容易使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开诚布公、讲真话,相互批评,达到谅解、信任和交流。例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十课《真诚做人到永远》第二框题《真诚做人》,因为关系到每一个人在个人素质方面的建立以及真实地认识生活中的相关的一些现象,一位教师提取里面的内容让学生以正反两方就“老实人吃亏与老实人不吃亏”进行辩论。学生们通过所及资料和社会生活经验及见闻,在辩论中又了解到了对方的见解,辩论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对“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反省。
2、学生大都关切的问题。因为学生关切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感悟和深刻的了解自己与他人,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的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老师结合当前有些学生沉迷虚幻的网络的现象,决定对学生进行有关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的教育,让学生就“网络上与人交往有利与网络上与人交往有弊”进行辩论。学生的见解可谓精彩纷呈,但是学生在精彩的辩论背后却闪耀着独立思考和客观地认识社会生活的火花!学生在可后兴奋地向老师反馈说,他不仅了解了在虚拟的网络上与人交往的一些问题,而且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与交流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有个性的人生观。
三、组织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不同于辩论赛,只是目的上的不同,但是形式和内容上还是相似的。作为实现教学目的手段,课堂辩论有自己的组织特点。
(1)课堂辩论要强调以“学”为本。启发学生自己学习、相互学习,是课堂辩论
的出发点,运用课堂辩论要保证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一片浮华。
(2)课堂辩论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辩论应突出合作学习以及实践。在辩论中,要能够呈现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相互学习,学生多演绎、少归纳,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
所以在组织课堂辩论时要做到“大处放手,小处着手”,保证课堂辩论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笔者在自己的亲身实践和观摩中总结出以下三种课堂辩论的组织方法,以供商榷!
1、海辩,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都发表意见。一般以座位左右分开各自选题,展开辩论。但是要选择一个主辩手,以进行提起话题和主题,同时选择一个总结辩手,以深化主题。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参与和积极性, 能够使大多数学生得到锻炼, 能够分享更多的成就. 但是, 这种方法容易离题、偏题, 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善于调控和把握.
2、直辩, 象辩论赛一样的方式. 但是先不选择辩手, 首先让观点相左的两个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进行准备材料, 在材料汇总后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让小组自己选出代表辩手进行辩论. 这样有利于控制辩论的过程, 挖掘观点的深层含义, 锻炼个别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 这样使大部分学生在辩论时沦为旁观者, 不利于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培养.
3、席位式辩论. 正反两方都有四个辩手席位, 辩论过程中辩手席位上的学生可以从他的团队中获取支持, 也可以中途更换辩手, 只要能有力回击对方的观点的都可以去说. 这样可以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情绪, 但是显得有些混乱.
当然一堂好的辩论课也不一定采取一定的方法但是只要能够服务于课堂教学就行
四、课堂辩论中的教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 知识的传承是单方面的、由上至下的、固定的、没有生机的。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不平等的, 抹杀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但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应该处于的位置。在课堂辩论中教师要有自觉的角色变位思想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的角色。在课堂辩论组织中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是学生进行合作的组织者、协作者、引导者。从大的方向上让学生自己去亲自操作,教师考虑的是哪些细节问题学生会出现误差,并能及时地给以提醒和帮助。教师本人要非常熟悉教材以及教材之外的信息和材料,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设法在组织的过程中建立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以便为展开有效的对话和交流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2、教师的任务。在课堂辩论中教师可以做辩论的主席,有力地监督和调控辩论朝向预期的结果进行。可以做一名旁观者,充分让学生自我展示。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那些少数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的学生的动态,及时地向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鼓励他们进行实践,并适时地为他们创造这个机会。
3、教师的评价。在结束辩论时,教师要进行总结发言。因为学生看到的有时只是表面,并不一定把问题看得非常透彻。教师在总结时应该做出公正的评价,但不要明确点名哪一方是胜利者。这样会在某种程度上挫伤另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自己心里也明白各方的优劣。力争通过辩论让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学
习中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获得知识,形成自己的的思想。
总之,课堂辩论有它的优越性也有它的局限性,关键是看我们自己怎样去选择, 怎样去实施,怎样去反思,怎样去总结。
参考文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演讲与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