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均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应然追求

作者:王彦明

教育导刊 2011年04期

  一、当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偏向

  (一)过分强调物质资源的均衡配置

  研究的重点多从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经费的有序均衡投入、如何完善教育设施、如何使教师有效合理流动等方面进行。这些研究对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是个性的人,如果不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行研究,如果不均衡精神资源的配置,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能缓步而行。

  (二)过分关注教育机会的均等

  教育机会的均等涉及到教育的公平与正义问题,但教育的均衡与教育的公平还是有差别的。教育公平强调的是机会、结果与状态的平等,而教育的均衡发展强调的是一种发展过程,是为了达到教育公平的目的,对相关政策、条件和资源的合理掌控与调配,因此教育的均衡发展更具有政策、运作、机制层面上的意义。在经济学上,均衡发展是指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达到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均衡,使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平衡,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均衡发展首先是一种发展类型,是在对狭隘的经济发展观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充分体现民主和公平的发展观。这种发展不是一种单纯的增长与扩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而是体现均衡本质、充分兼顾到平衡、协调意蕴的发展。①均衡发展是在平衡合理的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的发展,是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包容,也体现在社区的和谐与共同参与,特别是对由于不同文化而产生的不同价值观的包容与尊重。

  (三)较少特色均衡与差异均衡的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并不仅仅是标准化建设,更不是搞一刀切,把所有的学校都建设成为同一个模式。相反,要鼓励学校办出个性和特色。均衡也不是不要差异,而是要承认并尊重社会成员在发展潜力方面的“自然”差异,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教育机会拥有方面的某些“不平等”。对于由一些正常和合理的“自然”差异所造成的社会成员之间不同的发展潜力以及所拥有的有所差别的教育机会,理应予以承认和尊重。特色均衡和差异均衡的思想实际上体现了对教育均衡发展辩证的动态思考,并已经开始涉及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层面,但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

  二、精神均衡的意蕴

  (一)精神均衡的内涵

  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和对精神世界发展的向往,在根本上就是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理想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教育,作为促进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社会工具,它不能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和精神生活的和谐。因此,对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不能不关注精神资源的均衡问题。人的精神资源是指包括人的理智、情感、意志、观念、信仰、认知水平等在内的各种主体性因素。对精神资源的开发就是要通过引导人们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从而极大地释放出蕴藏在人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能力、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等精神资源中的能量,最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精神资源均衡发展的实质即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②目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仍然是提高教学成绩,而对成绩的追求使人难以注重精神层面的均衡问题。但对人的发展来说,精神的发展又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精神均衡主要包括:

  道德情操的均衡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人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在《论语》中就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警示,更有“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等诗句。对教师来说就是师德操守,最近几年来,关于教师暴力惩罚学生致残的案件时有发生,其实,这不是新近出现的问题,而是才被人发现的老问题。有部分教师由于不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无法认清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同时,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一味追求教学质量而忽视了对教师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使每位教师在道德情操方面均衡发展应该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追求之一。而对学生而言,必须培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实这也涉及如何评价问题。杨启亮教授的底线均衡及合规性评价的思想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的“合格就是优秀”、“全面合格才是优秀”的理念有助于改变对成绩的极端追求,而重视德性的培育。③

  理想信念的均衡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我们的教育目的。然而在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忽视了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而理想的失位,对个人甚至对国家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一份社会调查显示:中学生对于理想的现状是“理想前途淡漠化”、“理想价值功利化”、“追求理想短暂化”等。④理想的危机彰显了价值观的扭曲,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引,他们极可能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迷失方向。当然,学生是个性的个体,其理想信念尚难以达到真正的统一,但其发展必须是均衡的发展,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发展。对教师来讲,职业及个体发展的理想信念涉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也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同时还是弱化职业倦怠的良方。而教师理想信念的均衡发展的途径就是通过创造宽松的环境,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个性品质的均衡发展。在片面追求成绩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忍受着考试、分数的压力以及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的影响,极易产生学习心理障碍甚至人格的障碍。特别是现在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耐挫力不强,而如果学校不加强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很难说会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

  (二)精神均衡发展的特征

  差异性。无论是道德情操、理想信念还是个性品质都具有个体特征。教师不同的性格特征、教育程度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致使教师在精神方面的差异明显。而学生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体验性。精神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应然追求,而个体的体验则是验证精神均衡发展的指标之一。如教学中的公平问题,其教育的方法是否科学地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教育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审美及道德上的修养和平等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享受到实实在在公平有效的教育。

  主导性。就个体而言,主观能动性是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精神资源开发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个体对自身的道德境界、知识水平、心理反应、情感质量等提出更高要求,进而采取自我修养、主动学习、环境创设等合理途径达到这些要求,最终达成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的;就组织而言,每一个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必须在观念一致、感情融洽、行为协调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即减少内耗,使群体功能等于或大于每一个个体功能的总和。这就需要通过舆论导引、文化建设、适度激励等途径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对一个国家、社会而言,也需通过精神资源开发,调动每一个国家、社会组成细胞的活力(即主观能动性),采取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丰富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增强凝聚力、发展生产力,使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一样充足,才能实现增强综合国力、稳定社会秩序、优化生存环境的目标。没有这种主动发展、积极引导,就不会有精神的均衡发展。

  三、精神均衡发展的策略

  (一)从注重教学成绩到关注道德品质的转变

  (二)从表面的均衡到体验均衡的转变

  教育的均衡发展包括诸多因素,而物质资源的均衡配置是最显性的方面,包括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教师的合理分配与流动,教育的公正与公平(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等。最近几年,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物质资源的配置趋向均衡,各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保障大多比较得力,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得到尊重,学生的教育机会趋向公平。现在人们开始注意内涵式发展,学校内涵式发展指“学校在资源投入及办学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发展能力并形成发展机制以实现不断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的发展。立足自我为基础,以人为本为动力,能力建设是核心,质量效益为目的”。⑤这是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进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然而,内涵式发展仍然没有注意到精神资源的均衡发展问题。所谓对待的均衡就是指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与以前教师把学生看做学习的机器,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多元智能的视角有很多的区别。这种对待是“我与你”的平等对待,是精神层面的对话与交流,在教师的眼中没有成绩,只有各异发展着的人。而体验的均衡就是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被平等地对待,体验到人的地位与尊严。当然,对教师也一样。

  (三)从被动发展到主动提高的转变

  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有些方面是被动的:如教师的流动,多为不合理的、被动的流动(为名利等等),而教师专业发展也出现了被动发展的现象,精神的发展更是存在类似的问题。其原因与管理部门的不重视、知识的欠缺、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有较大关系。但我们知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他能够通过精神资源开发主动地改善自身与周围的精神环境,努力达到精神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应该通过奖惩机制及创造氛围与条件,促进教师在精神方面的发展,并通过教师进而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等精神素质。

  注释:

  ①于发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5(17).

  ②张莉.论精神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J].理论月刊,2005(3).

  ③杨启亮.底线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解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④丁泉林.中学生理想现状调查与分析[J].基础教育,2003(1).

  ⑤楼世洲,宁业勤.学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的构建[J].教育科学,2009(1).

作者介绍:王彦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江苏 南京 210097

作者:王彦明

教育导刊 2011年04期

  一、当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偏向

  (一)过分强调物质资源的均衡配置

  研究的重点多从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经费的有序均衡投入、如何完善教育设施、如何使教师有效合理流动等方面进行。这些研究对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是个性的人,如果不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行研究,如果不均衡精神资源的配置,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能缓步而行。

  (二)过分关注教育机会的均等

  教育机会的均等涉及到教育的公平与正义问题,但教育的均衡与教育的公平还是有差别的。教育公平强调的是机会、结果与状态的平等,而教育的均衡发展强调的是一种发展过程,是为了达到教育公平的目的,对相关政策、条件和资源的合理掌控与调配,因此教育的均衡发展更具有政策、运作、机制层面上的意义。在经济学上,均衡发展是指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达到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均衡,使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平衡,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均衡发展首先是一种发展类型,是在对狭隘的经济发展观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充分体现民主和公平的发展观。这种发展不是一种单纯的增长与扩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而是体现均衡本质、充分兼顾到平衡、协调意蕴的发展。①均衡发展是在平衡合理的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的发展,是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包容,也体现在社区的和谐与共同参与,特别是对由于不同文化而产生的不同价值观的包容与尊重。

  (三)较少特色均衡与差异均衡的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并不仅仅是标准化建设,更不是搞一刀切,把所有的学校都建设成为同一个模式。相反,要鼓励学校办出个性和特色。均衡也不是不要差异,而是要承认并尊重社会成员在发展潜力方面的“自然”差异,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教育机会拥有方面的某些“不平等”。对于由一些正常和合理的“自然”差异所造成的社会成员之间不同的发展潜力以及所拥有的有所差别的教育机会,理应予以承认和尊重。特色均衡和差异均衡的思想实际上体现了对教育均衡发展辩证的动态思考,并已经开始涉及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层面,但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

  二、精神均衡的意蕴

  (一)精神均衡的内涵

  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和对精神世界发展的向往,在根本上就是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理想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教育,作为促进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社会工具,它不能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和精神生活的和谐。因此,对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不能不关注精神资源的均衡问题。人的精神资源是指包括人的理智、情感、意志、观念、信仰、认知水平等在内的各种主体性因素。对精神资源的开发就是要通过引导人们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从而极大地释放出蕴藏在人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能力、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等精神资源中的能量,最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精神资源均衡发展的实质即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②目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仍然是提高教学成绩,而对成绩的追求使人难以注重精神层面的均衡问题。但对人的发展来说,精神的发展又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精神均衡主要包括:

  道德情操的均衡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人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在《论语》中就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警示,更有“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等诗句。对教师来说就是师德操守,最近几年来,关于教师暴力惩罚学生致残的案件时有发生,其实,这不是新近出现的问题,而是才被人发现的老问题。有部分教师由于不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无法认清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同时,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一味追求教学质量而忽视了对教师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使每位教师在道德情操方面均衡发展应该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追求之一。而对学生而言,必须培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实这也涉及如何评价问题。杨启亮教授的底线均衡及合规性评价的思想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的“合格就是优秀”、“全面合格才是优秀”的理念有助于改变对成绩的极端追求,而重视德性的培育。③

  理想信念的均衡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我们的教育目的。然而在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忽视了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而理想的失位,对个人甚至对国家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一份社会调查显示:中学生对于理想的现状是“理想前途淡漠化”、“理想价值功利化”、“追求理想短暂化”等。④理想的危机彰显了价值观的扭曲,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引,他们极可能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迷失方向。当然,学生是个性的个体,其理想信念尚难以达到真正的统一,但其发展必须是均衡的发展,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发展。对教师来讲,职业及个体发展的理想信念涉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也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同时还是弱化职业倦怠的良方。而教师理想信念的均衡发展的途径就是通过创造宽松的环境,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个性品质的均衡发展。在片面追求成绩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忍受着考试、分数的压力以及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的影响,极易产生学习心理障碍甚至人格的障碍。特别是现在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耐挫力不强,而如果学校不加强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很难说会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

  (二)精神均衡发展的特征

  差异性。无论是道德情操、理想信念还是个性品质都具有个体特征。教师不同的性格特征、教育程度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致使教师在精神方面的差异明显。而学生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体验性。精神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应然追求,而个体的体验则是验证精神均衡发展的指标之一。如教学中的公平问题,其教育的方法是否科学地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教育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审美及道德上的修养和平等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享受到实实在在公平有效的教育。

  主导性。就个体而言,主观能动性是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精神资源开发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个体对自身的道德境界、知识水平、心理反应、情感质量等提出更高要求,进而采取自我修养、主动学习、环境创设等合理途径达到这些要求,最终达成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的;就组织而言,每一个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必须在观念一致、感情融洽、行为协调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即减少内耗,使群体功能等于或大于每一个个体功能的总和。这就需要通过舆论导引、文化建设、适度激励等途径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对一个国家、社会而言,也需通过精神资源开发,调动每一个国家、社会组成细胞的活力(即主观能动性),采取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丰富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增强凝聚力、发展生产力,使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一样充足,才能实现增强综合国力、稳定社会秩序、优化生存环境的目标。没有这种主动发展、积极引导,就不会有精神的均衡发展。

  三、精神均衡发展的策略

  (一)从注重教学成绩到关注道德品质的转变

  (二)从表面的均衡到体验均衡的转变

  教育的均衡发展包括诸多因素,而物质资源的均衡配置是最显性的方面,包括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教师的合理分配与流动,教育的公正与公平(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等。最近几年,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物质资源的配置趋向均衡,各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保障大多比较得力,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得到尊重,学生的教育机会趋向公平。现在人们开始注意内涵式发展,学校内涵式发展指“学校在资源投入及办学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发展能力并形成发展机制以实现不断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的发展。立足自我为基础,以人为本为动力,能力建设是核心,质量效益为目的”。⑤这是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进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然而,内涵式发展仍然没有注意到精神资源的均衡发展问题。所谓对待的均衡就是指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与以前教师把学生看做学习的机器,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多元智能的视角有很多的区别。这种对待是“我与你”的平等对待,是精神层面的对话与交流,在教师的眼中没有成绩,只有各异发展着的人。而体验的均衡就是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被平等地对待,体验到人的地位与尊严。当然,对教师也一样。

  (三)从被动发展到主动提高的转变

  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有些方面是被动的:如教师的流动,多为不合理的、被动的流动(为名利等等),而教师专业发展也出现了被动发展的现象,精神的发展更是存在类似的问题。其原因与管理部门的不重视、知识的欠缺、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有较大关系。但我们知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他能够通过精神资源开发主动地改善自身与周围的精神环境,努力达到精神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应该通过奖惩机制及创造氛围与条件,促进教师在精神方面的发展,并通过教师进而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等精神素质。

  注释:

  ①于发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5(17).

  ②张莉.论精神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J].理论月刊,2005(3).

  ③杨启亮.底线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解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④丁泉林.中学生理想现状调查与分析[J].基础教育,2003(1).

  ⑤楼世洲,宁业勤.学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的构建[J].教育科学,2009(1).

作者介绍:王彦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江苏 南京 210097


相关内容

  • 农村学校优质均衡视野下发展的思考
  • 农村学校优质均衡视野下的发展思考 一."优质均衡":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老百姓对教育的追求不再是"有学上",而是"上好学" .随着对义务教育公平的重视,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尤其是保证了 ...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个人材料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个人材料 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李秀娟 2016年霸州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验收工作,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我校接受了督导组的评估,并且获得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督导组对于我校在督导评估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在整个迎省检准备的过程当 ...

  • 阎坝小学均衡发展规划方案
  • 水坪镇阎坝小学均衡教育发展工作规划 实 施 方 案 (2013-2016三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概况 水坪镇阎坝小学位于竹溪百里长廊水坪示范段(水坪镇阎坝村3组).学校始建于1910年,原称"启民国民小学",建国后1950年改为"竹溪县第五完全小学",1975 ...

  • 局长在教育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11年度教育体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认真回顾总结2011年教育体育工作,研究部署201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势,乘势而上,创业创新,全力争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推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下面,我代表局党委和行政 ...

  • 消费者均衡原则与企业经营管理
  • 消费者均衡原则与企业经营管理 现代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极大提高人们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引起消费者购买行为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把企业从封闭的卖方市场推入了开放的买方市场,向它们提出了改进营销工作的迫切要求,而正确把握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则是企业改进营销工作,参与竞争的前提. 消费者为获得最大化的净效用而遵 ...

  • 任正非的管理哲学与华为的成长逻辑
  • 任正非的管理哲学与华为的成长逻辑 2012年08月09日 10:46 来源:搜狐网2012年8月8日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5 华为的管理哲学到底有哪些?提炼出来大致有这么几个:开放.妥协.灰度.自我批判.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持续的艰苦奋斗.均衡. 企业的假设来自 ...

  • 企业财务目标: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 摘要:本文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方存在着矛盾冲突与协作,发生着各种博弈行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兼顾相关者的利益,并与之进行合作.协调,使博弈过程逐步达到均衡,最终实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利益最大化这一财务目标. 关键词:利益 ...

  • 分析公平现象和不公平现象
  • 分析公平现象和不公平现象 分析我们生活中的公平和不公平现象,我们一般会用边沁的功利主义.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和纳什公平. 功利主义法学思想并不是一个原始意义的法学思想流派的产物,它渊源于古希腊的快乐主义,以十九世纪的功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直至十九世纪边沁将哲学的功利主义应用到立法学和法理学的领域形成 ...

  • 践行贵州教育精神做优秀的农村教师1
  • 践行贵州教育精神以促教育均衡发展 争做优秀农村教师以办人民满意教育 余庆县沙堆小学:田明亮 我是一名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的教育工作者.农村在这里人们的眼里就是偏僻.落后的代名词.农村教育在人们心中也是极具落后的.这种落后对于多数的农村教育工作者来讲是一种甘心落后.因为在他们看来,农村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