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评价过程中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势在必行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从而出现语文课堂教学“轻过程,重结果,轻理解运用,重死记硬背”的急功近利的现象。不过,听人笑谈,学校中的差生在社会上往往最吃得开。这一现象甚至让人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怀疑。细细想来,这说明我们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确实存在问题。学校片面落后的评估手段,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依据,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挫伤。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方法只有一个,改变目前单一的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学习的做法,对学生实行“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中应该多一点人文情怀,关心人,尊重人,反对繁琐化的机械操作、形式主义、教条主义。 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的原则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建议用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为目的,使学生对创新学习有愉悦的情感体验。科教兴国,教育要创新,我们的评价模式也应创新。学校肩负着培养一代人才的重任,不仅要讲究人才的质量,还要讲究人才的数量。若只是培养出少数精英,牺牲了一代人的素质,那将是教育的极大失败。运用好评价这一武器,能激励所有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此江苏宝应实验初中副校长包春华有过这样精辟的表述,他把课堂评价概括为八个不等式,即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棍棒,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是好课,讲多讲少≠课的好坏,学生活动多≠教学效果好,课堂激励性评价≠多多益善,量化评定≠科学合理,学生说不好≠课就是不好,考试成绩好≠课上得好。鉴于以上的观点,笔者以为对学生的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 1.正面评价原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重在客观评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建议。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激励和保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视过程原则。创新学习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动手实践和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来改进学习。 三、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课堂学习中,应遵循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信学生存在学习的需求,竭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其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1.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即要求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平台或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捕捉并恰当处理学生反馈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教学要求重组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认定目标,继续学习。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黄沙茫茫,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芸芸,寻不见一对完全相同的叶片。更何况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感觉、善思维的人呢?这就是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也找不到一种绝对能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方法。 3.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即要求老师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伙伴,跟学生一起活动、聊天,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共同分析失败的原因。 4.善于为学生合作出谋献策。即要求老师真正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每次深入一至两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特点适当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合作学习。相信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更好地合作学习。学生展示小组学习情况时,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气氛是热烈的,效果一定是可喜的。 四、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要创新求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 需求,因此,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上要创新求变。 首先,我们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要机智多变,在教学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在评价时,要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与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老师最好能广泛收集,进行积累评价语言,使评价语言能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 其次,新课程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打破教师一统天下的垄断评价状态,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提高的过程。 综上所述,有艺术的评价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切实改进课堂的教学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热情鼓励,循循善诱,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我们教育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密切注意教改动向,不断改变传统观念,把改进教学评价落实到教学的点滴行动中,就一定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使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新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的探究
【摘要】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评价过程中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势在必行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从而出现语文课堂教学“轻过程,重结果,轻理解运用,重死记硬背”的急功近利的现象。不过,听人笑谈,学校中的差生在社会上往往最吃得开。这一现象甚至让人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怀疑。细细想来,这说明我们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确实存在问题。学校片面落后的评估手段,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依据,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挫伤。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方法只有一个,改变目前单一的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学习的做法,对学生实行“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中应该多一点人文情怀,关心人,尊重人,反对繁琐化的机械操作、形式主义、教条主义。 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的原则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建议用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为目的,使学生对创新学习有愉悦的情感体验。科教兴国,教育要创新,我们的评价模式也应创新。学校肩负着培养一代人才的重任,不仅要讲究人才的质量,还要讲究人才的数量。若只是培养出少数精英,牺牲了一代人的素质,那将是教育的极大失败。运用好评价这一武器,能激励所有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此江苏宝应实验初中副校长包春华有过这样精辟的表述,他把课堂评价概括为八个不等式,即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棍棒,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是好课,讲多讲少≠课的好坏,学生活动多≠教学效果好,课堂激励性评价≠多多益善,量化评定≠科学合理,学生说不好≠课就是不好,考试成绩好≠课上得好。鉴于以上的观点,笔者以为对学生的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 1.正面评价原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重在客观评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建议。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激励和保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视过程原则。创新学习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动手实践和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来改进学习。 三、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课堂学习中,应遵循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信学生存在学习的需求,竭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其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1.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即要求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平台或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捕捉并恰当处理学生反馈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教学要求重组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认定目标,继续学习。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黄沙茫茫,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芸芸,寻不见一对完全相同的叶片。更何况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感觉、善思维的人呢?这就是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也找不到一种绝对能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方法。 3.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即要求老师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伙伴,跟学生一起活动、聊天,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共同分析失败的原因。 4.善于为学生合作出谋献策。即要求老师真正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每次深入一至两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特点适当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合作学习。相信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更好地合作学习。学生展示小组学习情况时,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气氛是热烈的,效果一定是可喜的。 四、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要创新求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 需求,因此,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上要创新求变。 首先,我们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要机智多变,在教学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在评价时,要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与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老师最好能广泛收集,进行积累评价语言,使评价语言能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 其次,新课程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打破教师一统天下的垄断评价状态,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提高的过程。 综上所述,有艺术的评价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切实改进课堂的教学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热情鼓励,循循善诱,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我们教育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密切注意教改动向,不断改变传统观念,把改进教学评价落实到教学的点滴行动中,就一定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使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新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