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腰果的粉丝营销居然可以这么
玩!?
注:传统企业做品牌的方式就是一种:用大规模的广告来给消费者洗脑。从宝洁首创这种玩法开始,已经做了70多年。 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出现之后,这种品牌打造模式逐步落伍了。
什么样的社交营销,才是企业需要的?
“你觉得,中粮这个品牌怎么样?”
中粮电商总监周颖这样问我。
“央企……”我说出了蹦到脑海里的第一个印象。
“没错,央企,很高大上,挺牛的样子,但是,消费者会感觉很难接近,没有亲切感,需要仰视。如果是奢侈品品牌,让消费者仰视是对的,但是对于一个食品品牌,这样子会有点遗憾,你是很牛,但跟我有啥关系呢?。”周颖举了一个例子:“今天福临门搞促销,消费者购买福临门,明天金龙鱼促销,又去买金龙鱼,能不能让消费者忠诚呢?甭管你再怎么促销,我就认准中粮的福临门了!说到底,食品品牌能不能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呢?” 要想让消费者忠诚,就要跟消费者建立情感。
但对于中粮这样长期高大上的品牌来说,建立情感,哪有那么简单? 在周颖看来,品牌首先是一个心理学现象,你没有进入消费者的心里,只是谈我自己有多好,是不会有死忠粉的,没有死忠粉,你充其量是名牌,而不是一个成功的品牌。
传统企业做品牌的方式就是一种:用大规模的广告来给消费者洗脑。从宝洁首创这种玩法开始,已经做了70多年。 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出现之后,这种品牌打造模式逐步落伍了。但一大批的社交营销专家和4A 公司在做社交营销的时候,依然没办法帮助品牌在消费者心里建立情感,因为他们做社交营销的方式都有个共同特点:我这里有多么多么的优秀,你来了解一下吧。 从本质上来说,在央视叫卖和在微博上叫卖是分不出先进与否的,所以,他们之间就不要再相互鄙视了。
跟消费者建立情感的方式是找到情感共振的力量,而不是用媒体形态来区分,
你天天在那里叫卖,就算你是互联网10.0,仍然是落后。
但问题是,作为一个食品品牌,中粮怎么跟消费者的情感产生共振的力量?(我都自问自答三遍绕三圈了,再不切入正题,观众都急了……但其实,你想想看,上述误区,你是否犯过?)
吃货精神
周颖有一个朋友在上海住,特别喜欢成都的皇城老妈火锅,觉得那里的毛肚特别好吃,忽然有一天,想起那个火锅就馋了,就流口水,买了一张机票就去成都了,到成都就给当地的朋友们打电话,说我一个人吃没意思,我请你们一起吃啊。吃完之后,心满意足的买个机票就回上海了。
这是什么精神?
这就是吃货的精神!一个吃货发烧友的精神!
过去,吃货是一个骂人的词汇,现在提到自己是吃货,全是幸福的味道。调戏电商甚至认为,“吃货精神”是和自由民主爱国三大精神并列的第四大精神(如果非要加上第五大精神,应该是“调戏”)。
怎么把自己的产品跟这种吃货发烧友的精神挂钩呢?他们想到了用“吃货大赛”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参与。
“吃货大赛”比什么呢?比吃得多?吃得快?不行!大部分顾客没办法参与进来,社交营销的意义在于发挥顾客的聪明才智,不能真的成“吃货”。
要吃出趣味,吃出情调,吃出境界,吃出智慧,吃出情感,吃出共鸣,才能真的引起顾客热情。
后来,他们决定用“给一个腰果起名字和吃货语录”的方式,号召粉丝参与。 起名字,收集粉丝智慧;吃货语录,容易引发同好的共鸣。
但为什么选择一个腰果呢?
中粮有一百多个品牌上千种产品,选哪一个你都会问为什么,但为什么只选一个呢?
周颖说,情感切入绝对不可能拿整个品类去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一个单品。一个活动,一定要聚焦,情感最容易落地的是在“点”上,而不是“面”上。
中粮的腰果是莫桑比克产的,国内其他腰果更多是越南的,品质要好很多,但是价格也贵不少,如果能把这个代表中粮品牌定位的产品推出去,局面就打开
了。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整个案例,我先描述一下吃货大赛的过程:
目标:给中粮的腰果产品起一个名字,写一段吃货语录,也就是对吃的感悟。 比赛方式:先选取30个队长,每个队长各自选出三十个队员,由中粮给这930人快递腰果试吃装,试吃后一起为腰果起一个名字,加上一句吃货语录就可以了。
评判方式:由32个微博大咖投票产生,第一名可以实现非洲游;第二到第六名可以有927元(谐音“就爱吃)的奖金。
这就是整个案子的基本框架,你是不是已经感觉到了与众不同,告诉你,在实际实行过程中,更与众不同。拿好笔和本,准备好好记录吧。
吃货大赛三部曲之一:关键在于KOL 自组织
给产品起个名字,是大多数品牌都玩过的社交营销手法,无非就是海选名单,然后集中投票,然后抽奖。这种最常规的玩法早就被消费者玩腻了,甚至还诞生了专门的刷奖党,整几十个小号专门参加活动赢取奖品。
即便是有粉丝参与,其实也完全做不到情感投入。如何避免这种状况呢? 发展粉丝自组织!
为什么是30个小组呢?世界杯不正好32支球队吗?借势世界杯,起初还打算借助世界杯的机制,先小组赛再淘汰赛,但操作起来太费劲,恐怕粉丝不一定愿意步步配合,干脆简化为30个小组,集中决赛。
这个自组织的组建,很讲究,不是你拉30个人做队长,再找30个人做队友就行了。
他们的机制是,先找到30个队长,由队长再去找30个队友,如果没能力建立30个队友的人,则不能当队长。这一条规定,其实就是发挥意见领袖(KOL )的作用。而且,在机制上直接考验你这个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这30个人从哪里找呢?
第一,已经认识的,邀请过来;
第二,豆瓣寻找;
第三,微博寻找。
(上图:豆瓣和微博大号招募贴)
这是整个活动的关键环节,报名的有五六十,但能否真的找对队长,是决定这个小组活跃性的核心,因为他还要再找三十个人,他要真的有影响力才行,而且要能够把这事有始有终的组织起来,找到队友之后,还要收集30个人的地址,因为中粮要统一给队员快递试吃装,队友收到试吃装之后还要微博晒出来。
关键的一个小环节出现了,什么样的试吃装能够激发网友晒照片?中粮做了一个创意,用iPhone 的盒子来做试吃装的外包装,光一个盒子的成本20多块,制作很是精良,绝对足以引起消费者的惊叹。
果不其然,大家收到试吃装之后群情热议,这也太好玩了吧,朋友都以为是iPhone6呢,对这个活动本来没报什么希望的队长和队友们热情一下子点燃了,收到试吃装之后起名字和吃货语录的创意,就激发了。很多队友想出绝妙的语录,我待会再说。仅仅是队友晒照片的环节,就出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有女孩甚至秀了自己的小蛮腰,以映衬腰果。
这还不是最逗的,最逗的是,很多人搞出了非常有创意的图片,给腰果做了好多个很萌的表情:
有才的粉丝居然还能做成动漫:
页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summeng.com/article-7295-1.html
一个腰果的粉丝营销居然可以这么
玩!?
注:传统企业做品牌的方式就是一种:用大规模的广告来给消费者洗脑。从宝洁首创这种玩法开始,已经做了70多年。 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出现之后,这种品牌打造模式逐步落伍了。
什么样的社交营销,才是企业需要的?
“你觉得,中粮这个品牌怎么样?”
中粮电商总监周颖这样问我。
“央企……”我说出了蹦到脑海里的第一个印象。
“没错,央企,很高大上,挺牛的样子,但是,消费者会感觉很难接近,没有亲切感,需要仰视。如果是奢侈品品牌,让消费者仰视是对的,但是对于一个食品品牌,这样子会有点遗憾,你是很牛,但跟我有啥关系呢?。”周颖举了一个例子:“今天福临门搞促销,消费者购买福临门,明天金龙鱼促销,又去买金龙鱼,能不能让消费者忠诚呢?甭管你再怎么促销,我就认准中粮的福临门了!说到底,食品品牌能不能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呢?” 要想让消费者忠诚,就要跟消费者建立情感。
但对于中粮这样长期高大上的品牌来说,建立情感,哪有那么简单? 在周颖看来,品牌首先是一个心理学现象,你没有进入消费者的心里,只是谈我自己有多好,是不会有死忠粉的,没有死忠粉,你充其量是名牌,而不是一个成功的品牌。
传统企业做品牌的方式就是一种:用大规模的广告来给消费者洗脑。从宝洁首创这种玩法开始,已经做了70多年。 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出现之后,这种品牌打造模式逐步落伍了。但一大批的社交营销专家和4A 公司在做社交营销的时候,依然没办法帮助品牌在消费者心里建立情感,因为他们做社交营销的方式都有个共同特点:我这里有多么多么的优秀,你来了解一下吧。 从本质上来说,在央视叫卖和在微博上叫卖是分不出先进与否的,所以,他们之间就不要再相互鄙视了。
跟消费者建立情感的方式是找到情感共振的力量,而不是用媒体形态来区分,
你天天在那里叫卖,就算你是互联网10.0,仍然是落后。
但问题是,作为一个食品品牌,中粮怎么跟消费者的情感产生共振的力量?(我都自问自答三遍绕三圈了,再不切入正题,观众都急了……但其实,你想想看,上述误区,你是否犯过?)
吃货精神
周颖有一个朋友在上海住,特别喜欢成都的皇城老妈火锅,觉得那里的毛肚特别好吃,忽然有一天,想起那个火锅就馋了,就流口水,买了一张机票就去成都了,到成都就给当地的朋友们打电话,说我一个人吃没意思,我请你们一起吃啊。吃完之后,心满意足的买个机票就回上海了。
这是什么精神?
这就是吃货的精神!一个吃货发烧友的精神!
过去,吃货是一个骂人的词汇,现在提到自己是吃货,全是幸福的味道。调戏电商甚至认为,“吃货精神”是和自由民主爱国三大精神并列的第四大精神(如果非要加上第五大精神,应该是“调戏”)。
怎么把自己的产品跟这种吃货发烧友的精神挂钩呢?他们想到了用“吃货大赛”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参与。
“吃货大赛”比什么呢?比吃得多?吃得快?不行!大部分顾客没办法参与进来,社交营销的意义在于发挥顾客的聪明才智,不能真的成“吃货”。
要吃出趣味,吃出情调,吃出境界,吃出智慧,吃出情感,吃出共鸣,才能真的引起顾客热情。
后来,他们决定用“给一个腰果起名字和吃货语录”的方式,号召粉丝参与。 起名字,收集粉丝智慧;吃货语录,容易引发同好的共鸣。
但为什么选择一个腰果呢?
中粮有一百多个品牌上千种产品,选哪一个你都会问为什么,但为什么只选一个呢?
周颖说,情感切入绝对不可能拿整个品类去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一个单品。一个活动,一定要聚焦,情感最容易落地的是在“点”上,而不是“面”上。
中粮的腰果是莫桑比克产的,国内其他腰果更多是越南的,品质要好很多,但是价格也贵不少,如果能把这个代表中粮品牌定位的产品推出去,局面就打开
了。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整个案例,我先描述一下吃货大赛的过程:
目标:给中粮的腰果产品起一个名字,写一段吃货语录,也就是对吃的感悟。 比赛方式:先选取30个队长,每个队长各自选出三十个队员,由中粮给这930人快递腰果试吃装,试吃后一起为腰果起一个名字,加上一句吃货语录就可以了。
评判方式:由32个微博大咖投票产生,第一名可以实现非洲游;第二到第六名可以有927元(谐音“就爱吃)的奖金。
这就是整个案子的基本框架,你是不是已经感觉到了与众不同,告诉你,在实际实行过程中,更与众不同。拿好笔和本,准备好好记录吧。
吃货大赛三部曲之一:关键在于KOL 自组织
给产品起个名字,是大多数品牌都玩过的社交营销手法,无非就是海选名单,然后集中投票,然后抽奖。这种最常规的玩法早就被消费者玩腻了,甚至还诞生了专门的刷奖党,整几十个小号专门参加活动赢取奖品。
即便是有粉丝参与,其实也完全做不到情感投入。如何避免这种状况呢? 发展粉丝自组织!
为什么是30个小组呢?世界杯不正好32支球队吗?借势世界杯,起初还打算借助世界杯的机制,先小组赛再淘汰赛,但操作起来太费劲,恐怕粉丝不一定愿意步步配合,干脆简化为30个小组,集中决赛。
这个自组织的组建,很讲究,不是你拉30个人做队长,再找30个人做队友就行了。
他们的机制是,先找到30个队长,由队长再去找30个队友,如果没能力建立30个队友的人,则不能当队长。这一条规定,其实就是发挥意见领袖(KOL )的作用。而且,在机制上直接考验你这个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这30个人从哪里找呢?
第一,已经认识的,邀请过来;
第二,豆瓣寻找;
第三,微博寻找。
(上图:豆瓣和微博大号招募贴)
这是整个活动的关键环节,报名的有五六十,但能否真的找对队长,是决定这个小组活跃性的核心,因为他还要再找三十个人,他要真的有影响力才行,而且要能够把这事有始有终的组织起来,找到队友之后,还要收集30个人的地址,因为中粮要统一给队员快递试吃装,队友收到试吃装之后还要微博晒出来。
关键的一个小环节出现了,什么样的试吃装能够激发网友晒照片?中粮做了一个创意,用iPhone 的盒子来做试吃装的外包装,光一个盒子的成本20多块,制作很是精良,绝对足以引起消费者的惊叹。
果不其然,大家收到试吃装之后群情热议,这也太好玩了吧,朋友都以为是iPhone6呢,对这个活动本来没报什么希望的队长和队友们热情一下子点燃了,收到试吃装之后起名字和吃货语录的创意,就激发了。很多队友想出绝妙的语录,我待会再说。仅仅是队友晒照片的环节,就出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有女孩甚至秀了自己的小蛮腰,以映衬腰果。
这还不是最逗的,最逗的是,很多人搞出了非常有创意的图片,给腰果做了好多个很萌的表情:
有才的粉丝居然还能做成动漫:
页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summeng.com/article-72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