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结束后,紧接着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高潮不断,热火朝天。经过参加土改,我对农村和农民情况有所了解,当时农村正缺少我这样的知识青年,我的小学同学中不少人都当上了队长会计之类的村干部,我也动摇过,但最后还是决定继续读书,向知识的海洋进军!
一九五四年夏天,我如愿以偿考入万宁第二中学。万二中的前身是大同中学,创办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未(1948年)。大同中学名声很大,它不仅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教学仪器设备,更引人注目的是国民政府万宁县长李鼎京亲自兼任校长。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这所中学,改名万二中(当时全县只有两所中学,另一所是万宁中学)。万二中接承了大同中学的部分师资和全部教学设备,条件非常好。在教师队伍中,除校长林鸿信、教导主任林凤池,总务主任殷崇实,还有一批重量级的学科老师,如刘国瑞、殷焕楠(语文),林绍芬(几何),吴道耀(代数),陈宁远(物理),陆积任(化学),叶士荦(英语),还有曹绍明、陈灼华、刘炳光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谓藏龙卧虎。印象最深的是刘炳光老师,他是教生物的,是老师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刘老师教学非常认真,他在操场的南端围起一块“试验田”,种了一些西红柿及牵牛花之类的植物,每天清晨起来先到试验田走走看看,天旱时还用铁桶提水去浇地。他上课常讲一个鸡蛋营养多过一斤番薯,“吃鸡蛋,人聪明;吃番薯,人糊涂”,鼓励我们多吃鸡蛋。他经常让眼镜滑到鼻尖,看谁不认真听课,他就提问谁。他提问时你答不上来他也不让你难堪,只是笑眯眯看你一眼,等于告诫你要认真听讲。所以,凡是刘老师上课,课堂气氛就很轻松。刘老师走路很慢,动作迟钝,说话口齿不清,有时同学们背后议论他,他听到了也不回头,只顾往前走,喃喃自语。对这位近乎迂腐的老人,我们都很喜欢他。 那时候,学习气氛很浓,老师认真的教,学生自觉地学,尊师重教,尊纪爱校,蔚然成风。学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环境。比如,上课点名,缺课、迟到早退超过多少次,就取消申请助学金和“三好学生”评选资格;又比如,按规定晚自习与白天上课一样,班主任老师,科任老师轮番巡查、辅导,同学们互相帮助,有些问题白天没搞懂,晚上得到解决。于是,晚自习出现争先恐后占位的现象。学校宿舍供不应求,多数同学都在附近农村租住民房,一到傍晚,每个人端着一盏小煤油灯从四面八方涌入校园,占踞最佳位子。天黑下来,教室内外小煤油灯亮起,星星点点,连城一片,如同天上的繁星。
我是怀着求知的欲望入学的。这样良好的 学习环境,为我吸取知识营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不敢有任何懒散。除认真听讲,按要求完成课堂作业,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一期终考试,我的总分为全班第一,得到学校的表彰——奖励一本盖有学校大印的胶皮笔记本和一本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直至毕业,六个学期的期终考试,我的成绩始终都是一、二名。
在学好功课的前提下,从第二学期起,我逐渐入学校的共青团和学生会的工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受到广泛关注,为青年人所向往,积极争取加入团组织,以此为荣。我们这届学生有四个班,共有二百多人,我是唯一一个共青团员,因此在老师和同学中受到尊重。我注意到,许多同学都喜欢与我接触,有入团的愿望。于是,我开始在本班乃至全年级中对学习成绩好,操行(品德)优良,又有入团要求的同学中发展团员,壮大团的队伍。经我介绍加入的第一批团员后来都成为骨干,通过他们再去发展新团员,使组织不断扩大。从初二开始,经上级团组织批准,建立共青团万宁第二中学委员会,我当选团委书记,各班分别建立团支部,建立健全组织后开展团的活动。团组织要求团员在学习、纪律、团结方面起带头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带动其他同学,很快形成“团员效应”,要求进步,向组织靠拢的同学越来越多。
学校学生会改选时,我被选为学校学生会主席。学校团委和学生会两块牌子挂在一起,全校性活动由学生会组织,团委支持,团员积极参加。学生会负责定时出版 每周一期的黑板报(二十多米长),作为全校师生文化生活园地;组织周末的文体活动,还经常到附近农村去宣传当前党的方针政策,演出活报剧和海南戏,深受群众的欢迎,得到学校领导和当地政府的赞扬。团组织和学生会的经常性活动,对于活跃学校的政治和文化生活,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尽管社会活动占用了一些时间,但对我的学习影响不大,成绩仍然保持优秀。而且,由我组织和参与的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它使我的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由于学习成绩优良,又热心于社会工作,中学三年中,连续被评为“三好学生”、“县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一九五六年还被提名为“广东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多次出席团县委组织的团干培训和表彰大会等全县性活动。
学生时代的生活是艰苦的。我之所以能够维持三年学业,全靠助学金。因为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学校给我最高等级的助学金,每月六元,我的全部生活费用就在这六元内安排。当时学生食堂伙食费标准就是六元,但我没敢在学生食堂吃饭,因为除了吃饭还有别的费用。每天上完早操就在租住的民房自己生火煮饭,待上午上完了课早饭午饭一起吃(凡租住居民房的同学大体都是这样)。下午放学后回家吃饭(我家距离学校只四五里路),晚饭后匆匆赶回学校参加晚自习。这六元钱,按计划除最低生活开支外,理发、买书,还订了一份文学杂志《萌芽》,有时月底还能省下一两元。
我终于顺利完成三年的中学学业,没有辜负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培养,亲人的期望,以及自己的初衷!
回首峥嵘岁月,有多少事值得留连。
致那位曾经爱过的女孩
那是情窦初开的季节,
我们相遇,
相识在铺满阳光的路上。
在那没有围墙的校园里,
爱如浮云,
飘忽不定。
彼此藏匿在心灵深处的火焰,
慢慢燃烧,
又悄悄熄灭。
而你的身影,你的笑容,你的眼神,
还有那排神秘的女生宿舍,
却在我心中定格!
如今,
虽然你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
然而,你还在我的身旁。
土改结束后,紧接着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高潮不断,热火朝天。经过参加土改,我对农村和农民情况有所了解,当时农村正缺少我这样的知识青年,我的小学同学中不少人都当上了队长会计之类的村干部,我也动摇过,但最后还是决定继续读书,向知识的海洋进军!
一九五四年夏天,我如愿以偿考入万宁第二中学。万二中的前身是大同中学,创办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未(1948年)。大同中学名声很大,它不仅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教学仪器设备,更引人注目的是国民政府万宁县长李鼎京亲自兼任校长。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这所中学,改名万二中(当时全县只有两所中学,另一所是万宁中学)。万二中接承了大同中学的部分师资和全部教学设备,条件非常好。在教师队伍中,除校长林鸿信、教导主任林凤池,总务主任殷崇实,还有一批重量级的学科老师,如刘国瑞、殷焕楠(语文),林绍芬(几何),吴道耀(代数),陈宁远(物理),陆积任(化学),叶士荦(英语),还有曹绍明、陈灼华、刘炳光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谓藏龙卧虎。印象最深的是刘炳光老师,他是教生物的,是老师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刘老师教学非常认真,他在操场的南端围起一块“试验田”,种了一些西红柿及牵牛花之类的植物,每天清晨起来先到试验田走走看看,天旱时还用铁桶提水去浇地。他上课常讲一个鸡蛋营养多过一斤番薯,“吃鸡蛋,人聪明;吃番薯,人糊涂”,鼓励我们多吃鸡蛋。他经常让眼镜滑到鼻尖,看谁不认真听课,他就提问谁。他提问时你答不上来他也不让你难堪,只是笑眯眯看你一眼,等于告诫你要认真听讲。所以,凡是刘老师上课,课堂气氛就很轻松。刘老师走路很慢,动作迟钝,说话口齿不清,有时同学们背后议论他,他听到了也不回头,只顾往前走,喃喃自语。对这位近乎迂腐的老人,我们都很喜欢他。 那时候,学习气氛很浓,老师认真的教,学生自觉地学,尊师重教,尊纪爱校,蔚然成风。学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环境。比如,上课点名,缺课、迟到早退超过多少次,就取消申请助学金和“三好学生”评选资格;又比如,按规定晚自习与白天上课一样,班主任老师,科任老师轮番巡查、辅导,同学们互相帮助,有些问题白天没搞懂,晚上得到解决。于是,晚自习出现争先恐后占位的现象。学校宿舍供不应求,多数同学都在附近农村租住民房,一到傍晚,每个人端着一盏小煤油灯从四面八方涌入校园,占踞最佳位子。天黑下来,教室内外小煤油灯亮起,星星点点,连城一片,如同天上的繁星。
我是怀着求知的欲望入学的。这样良好的 学习环境,为我吸取知识营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不敢有任何懒散。除认真听讲,按要求完成课堂作业,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一期终考试,我的总分为全班第一,得到学校的表彰——奖励一本盖有学校大印的胶皮笔记本和一本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直至毕业,六个学期的期终考试,我的成绩始终都是一、二名。
在学好功课的前提下,从第二学期起,我逐渐入学校的共青团和学生会的工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受到广泛关注,为青年人所向往,积极争取加入团组织,以此为荣。我们这届学生有四个班,共有二百多人,我是唯一一个共青团员,因此在老师和同学中受到尊重。我注意到,许多同学都喜欢与我接触,有入团的愿望。于是,我开始在本班乃至全年级中对学习成绩好,操行(品德)优良,又有入团要求的同学中发展团员,壮大团的队伍。经我介绍加入的第一批团员后来都成为骨干,通过他们再去发展新团员,使组织不断扩大。从初二开始,经上级团组织批准,建立共青团万宁第二中学委员会,我当选团委书记,各班分别建立团支部,建立健全组织后开展团的活动。团组织要求团员在学习、纪律、团结方面起带头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带动其他同学,很快形成“团员效应”,要求进步,向组织靠拢的同学越来越多。
学校学生会改选时,我被选为学校学生会主席。学校团委和学生会两块牌子挂在一起,全校性活动由学生会组织,团委支持,团员积极参加。学生会负责定时出版 每周一期的黑板报(二十多米长),作为全校师生文化生活园地;组织周末的文体活动,还经常到附近农村去宣传当前党的方针政策,演出活报剧和海南戏,深受群众的欢迎,得到学校领导和当地政府的赞扬。团组织和学生会的经常性活动,对于活跃学校的政治和文化生活,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尽管社会活动占用了一些时间,但对我的学习影响不大,成绩仍然保持优秀。而且,由我组织和参与的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它使我的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由于学习成绩优良,又热心于社会工作,中学三年中,连续被评为“三好学生”、“县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一九五六年还被提名为“广东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多次出席团县委组织的团干培训和表彰大会等全县性活动。
学生时代的生活是艰苦的。我之所以能够维持三年学业,全靠助学金。因为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学校给我最高等级的助学金,每月六元,我的全部生活费用就在这六元内安排。当时学生食堂伙食费标准就是六元,但我没敢在学生食堂吃饭,因为除了吃饭还有别的费用。每天上完早操就在租住的民房自己生火煮饭,待上午上完了课早饭午饭一起吃(凡租住居民房的同学大体都是这样)。下午放学后回家吃饭(我家距离学校只四五里路),晚饭后匆匆赶回学校参加晚自习。这六元钱,按计划除最低生活开支外,理发、买书,还订了一份文学杂志《萌芽》,有时月底还能省下一两元。
我终于顺利完成三年的中学学业,没有辜负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培养,亲人的期望,以及自己的初衷!
回首峥嵘岁月,有多少事值得留连。
致那位曾经爱过的女孩
那是情窦初开的季节,
我们相遇,
相识在铺满阳光的路上。
在那没有围墙的校园里,
爱如浮云,
飘忽不定。
彼此藏匿在心灵深处的火焰,
慢慢燃烧,
又悄悄熄灭。
而你的身影,你的笑容,你的眼神,
还有那排神秘的女生宿舍,
却在我心中定格!
如今,
虽然你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
然而,你还在我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