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课堂的实验教学
现在的信息社会, 知识的缺乏随时都可以补足, 但是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 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 它很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 甚至于一辈子。”这段文字不是笔者的自创, 而是江西省特级教师黄恕伯先生在题为《初中物理教学顶层设计的思考》报告中提出的。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放在第一位的。可以说, 培养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首要目标, 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措施落实“兴趣”目标。方式和手段是多样化的, 实验激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所以笔者在此想谈谈用实验引入的方法, 如何做到激趣的同时又能引思, 发挥实验的魅力, 达成“兴趣”目标。
案例一:《磁体与磁场》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老师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这是一支„圆珠笔‟,这是一张百元纸币。下面呢, 老师就用这支笔, 先把这张百元纸币戳通!”(神秘状)
(学生发出唏嘘声, 好奇)
(老师拿纸币出来, 完好)
师:“这张纸币上应该有个洞吧! 为什么没有呢?”(慢点讲)
(学生惊讶)
师:“等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揭开这个秘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磁体与磁场》。”
案例二:《物质的比热容》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上课前, 老师想给大家玩一个点火游戏, 大家想不想看啊?”
生:“想!”
师:“这里有2根筷子, 一根是竹子做的, 一根是金属筷子。我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一起完成这
次点火。我用一个酒精灯来同时加热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的筷子。大家一起倒数15秒, 好吗?”
(看现象, 金属筷子将火柴点燃了, 竹子筷子没有点燃火柴)
以上所举的两个案例都是笔者在新授课过程中创新的两个小实验, 不是教材本身提供的, 但是这两次引入的效果却超乎寻常的出彩。由此我也进行了反思, 发现在我们身边其实随手可以拿来做实验的“道具”真的很多, 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也不少, 很多新、奇、特的物品都可以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比如:在讲授大气压强的时候, 我们可以拿一个有两个内胆的茶壶, 内部分别倒上牛奶和咖啡, 外表看上去很普通, 老师引入时可以像变戏法一样的一会儿倒不出来, 一会儿却能倒出牛奶来了, 可是一会儿却又变成了倒咖啡, 接着想倒一杯牛奶就牛奶, 想倒咖啡就是咖啡……这些魔术道具也好, 自制道具也罢, 都可以用“情理之中”的原理来解释“意料之外”的现象, 这就达到目的了。
用来引入的实验有什么要求吗? 笔者认为应该满足这样几点要求才是合适的。
一、时间不宜过长, 做到点到为止
以上笔者提供的案例时间都很短, 一般在一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这堂课的重点内容的达成, 还会让人怀疑指向学习主题的有效性不够。
二、有可观赏性, 现象一定要明显
比如, 在《平面镜》一课中, 苏科版教材上有一幅图片“浇不灭的蜡烛”,教参配套的光盘上也有这个视频。但教师如果想亲自演示这个实验就会面临一个问题, 直接在讲台上演示, 学生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没有了观赏性和神秘感, 这个引入就没什么价值了。如果就是看一下课本的图片, 也没有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所以笔者进行了一个改进, 取两支相同的短蜡烛, 点燃玻璃板前的一支, 另一支放入烧杯中, 将烧杯放在玻璃板后面, 调整位置使烧杯中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用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对准玻璃板后面的烧杯和里面的蜡烛, 正好
把点燃的那支蜡烛也遮挡了起来(当然还要做好必要的遮挡和保护措施) 。再通过教室里面讲台上的多媒体设备, 用大屏幕投影给学生看, 通过老师亲手表演的“浇不灭的蜡烛”,不仅现象很直观明显, 而且比看图片或者视频更有观赏性, 学生更喜欢。
三、激趣的同时要能引思
用来引入的实验, 老师一般会选择趣味性比较强的魔术、游戏等活动, 学生往往会感到新奇有趣, 课堂气氛也往往会比较活跃, 学生的思维也会比较开放。这时教师一定要把有趣的活动有效地指向我们的学习主题, 这就要我们教师所选的实验原理应单一, 目标指向较为一致, 但是要制造“意料之外”的现象。同时设计好你的引问和设问, 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要研究的学习主题上, 而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胡侃乱发散思维。
另外, 用实验来引入一堂新授课, 不仅仅是激发兴趣这么简单, 要用足用好这个实验, 还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间要适时的“揭秘”。学生被这“意料之外”的现象吸引着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 带着好奇心注意着老师的问题并跟随着老师的引领。在水到渠成的时候, 教师应适合进行揭秘。比如:在《磁体与磁场》一课, 笔者在完成“认识磁体”这个教学环节之后, 就进行了魔术揭秘活动, 在学生面前再现了魔术的过程并进行了揭秘, 学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时, 笔者又将另外一个魔术绳也进行了揭秘,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存在很多这样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而揭秘的环节也正是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的联系, 正是学以致用的好时机。根据美国凯勒教师的ARCS 模型理论, 这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了强化, 学生会觉得物理的学习对我的生活会带来欢乐而且是有用的, 可以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提升学习兴趣。
最后, 谈谈小实验的设计来源。笔者认为, 引入的小实验, 可以是选自课本上的有趣的活动, 也可以将看到的有趣的图片改变成鲜活生动的实验, 还可以是教师的自创, 来自于生活中的改装等等。总而言之, 只要能达成课标的“兴趣”目标的小实验都能用来服务于我们的课堂, 只要能有效指向我们学习主题的小实验都能为我们所有。当一名有智慧的教师就一定能创设活泼的学习氛围, 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的实验教学
现在的信息社会, 知识的缺乏随时都可以补足, 但是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 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 它很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 甚至于一辈子。”这段文字不是笔者的自创, 而是江西省特级教师黄恕伯先生在题为《初中物理教学顶层设计的思考》报告中提出的。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放在第一位的。可以说, 培养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首要目标, 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措施落实“兴趣”目标。方式和手段是多样化的, 实验激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所以笔者在此想谈谈用实验引入的方法, 如何做到激趣的同时又能引思, 发挥实验的魅力, 达成“兴趣”目标。
案例一:《磁体与磁场》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老师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这是一支„圆珠笔‟,这是一张百元纸币。下面呢, 老师就用这支笔, 先把这张百元纸币戳通!”(神秘状)
(学生发出唏嘘声, 好奇)
(老师拿纸币出来, 完好)
师:“这张纸币上应该有个洞吧! 为什么没有呢?”(慢点讲)
(学生惊讶)
师:“等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揭开这个秘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磁体与磁场》。”
案例二:《物质的比热容》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上课前, 老师想给大家玩一个点火游戏, 大家想不想看啊?”
生:“想!”
师:“这里有2根筷子, 一根是竹子做的, 一根是金属筷子。我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一起完成这
次点火。我用一个酒精灯来同时加热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的筷子。大家一起倒数15秒, 好吗?”
(看现象, 金属筷子将火柴点燃了, 竹子筷子没有点燃火柴)
以上所举的两个案例都是笔者在新授课过程中创新的两个小实验, 不是教材本身提供的, 但是这两次引入的效果却超乎寻常的出彩。由此我也进行了反思, 发现在我们身边其实随手可以拿来做实验的“道具”真的很多, 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也不少, 很多新、奇、特的物品都可以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比如:在讲授大气压强的时候, 我们可以拿一个有两个内胆的茶壶, 内部分别倒上牛奶和咖啡, 外表看上去很普通, 老师引入时可以像变戏法一样的一会儿倒不出来, 一会儿却能倒出牛奶来了, 可是一会儿却又变成了倒咖啡, 接着想倒一杯牛奶就牛奶, 想倒咖啡就是咖啡……这些魔术道具也好, 自制道具也罢, 都可以用“情理之中”的原理来解释“意料之外”的现象, 这就达到目的了。
用来引入的实验有什么要求吗? 笔者认为应该满足这样几点要求才是合适的。
一、时间不宜过长, 做到点到为止
以上笔者提供的案例时间都很短, 一般在一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这堂课的重点内容的达成, 还会让人怀疑指向学习主题的有效性不够。
二、有可观赏性, 现象一定要明显
比如, 在《平面镜》一课中, 苏科版教材上有一幅图片“浇不灭的蜡烛”,教参配套的光盘上也有这个视频。但教师如果想亲自演示这个实验就会面临一个问题, 直接在讲台上演示, 学生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没有了观赏性和神秘感, 这个引入就没什么价值了。如果就是看一下课本的图片, 也没有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所以笔者进行了一个改进, 取两支相同的短蜡烛, 点燃玻璃板前的一支, 另一支放入烧杯中, 将烧杯放在玻璃板后面, 调整位置使烧杯中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用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对准玻璃板后面的烧杯和里面的蜡烛, 正好
把点燃的那支蜡烛也遮挡了起来(当然还要做好必要的遮挡和保护措施) 。再通过教室里面讲台上的多媒体设备, 用大屏幕投影给学生看, 通过老师亲手表演的“浇不灭的蜡烛”,不仅现象很直观明显, 而且比看图片或者视频更有观赏性, 学生更喜欢。
三、激趣的同时要能引思
用来引入的实验, 老师一般会选择趣味性比较强的魔术、游戏等活动, 学生往往会感到新奇有趣, 课堂气氛也往往会比较活跃, 学生的思维也会比较开放。这时教师一定要把有趣的活动有效地指向我们的学习主题, 这就要我们教师所选的实验原理应单一, 目标指向较为一致, 但是要制造“意料之外”的现象。同时设计好你的引问和设问, 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要研究的学习主题上, 而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胡侃乱发散思维。
另外, 用实验来引入一堂新授课, 不仅仅是激发兴趣这么简单, 要用足用好这个实验, 还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间要适时的“揭秘”。学生被这“意料之外”的现象吸引着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 带着好奇心注意着老师的问题并跟随着老师的引领。在水到渠成的时候, 教师应适合进行揭秘。比如:在《磁体与磁场》一课, 笔者在完成“认识磁体”这个教学环节之后, 就进行了魔术揭秘活动, 在学生面前再现了魔术的过程并进行了揭秘, 学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时, 笔者又将另外一个魔术绳也进行了揭秘,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存在很多这样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而揭秘的环节也正是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的联系, 正是学以致用的好时机。根据美国凯勒教师的ARCS 模型理论, 这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了强化, 学生会觉得物理的学习对我的生活会带来欢乐而且是有用的, 可以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提升学习兴趣。
最后, 谈谈小实验的设计来源。笔者认为, 引入的小实验, 可以是选自课本上的有趣的活动, 也可以将看到的有趣的图片改变成鲜活生动的实验, 还可以是教师的自创, 来自于生活中的改装等等。总而言之, 只要能达成课标的“兴趣”目标的小实验都能用来服务于我们的课堂, 只要能有效指向我们学习主题的小实验都能为我们所有。当一名有智慧的教师就一定能创设活泼的学习氛围, 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