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叶 2010,38(2) :54~55 Guiz hou Tea
古代文人与茶文化考究
吕 春
(杭州市东新路310004)
在久远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华民族的古
代先民最早发现和利用了茶叶这种植物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特性, 人们在经历了茶的药用、生煮羹饮、粗放煮饮、细煎慢品的饮茶等不同的历史阶段之后, 直至盛唐时期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后来, 由于有了文人雅士的参与, 才使得饮茶能够超越生活必须品的范畴而进入一种高尚的文化境界, 从而实现了从单纯满足口腹之欲到精神愉悦的飞跃, 从此, 茶文化这样一朵深深植根于民族心理之中的艺术奇葩,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 散发出无比诱人的芬芳。
1深沉隽永的文人茶情
早在汉代, 人们开始把茶作为一种饮料, 史籍中开始有了不少文人饮茶的记载, 如杨雄、司马相如、王褒等文人, 便可算是当时饮茶的先行者。
三国时, 崇茶之风有所发展。在《吴志韦曜传》中, 记载有吴主孙皓以茶代酒飨客的故事, 表明当时可能存在以茶代酒的风习。到了两晋、南北朝, 饮茶相效成风, 茶叶开始以一种普通饮料的姿态走入千家万户。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座高峰。茶圣陆
羽所撰的世界第一部茶书, 享誉全球的《茶经》得以问世, 构筑了一个气度恢宏、体系完备的茶文化体系。陆羽以其精湛的茶艺, 科学的概括, 丰富的理论思维, 极大地推动了茶饮风习的普及和饮茶艺术化过程, 使唐代成为一个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茶兴于唐, 而盛于宋。”入宋以后, 饮茶之风更炽, 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茶事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正如北宋时李觏所言“:茶非古也, 源于江左, 流于天下, 浸淫于近世, 君子小人靡不嗜也, 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盱江集》(卷十六) 虽然宋代的饮茶之风进一步吹向社会各阶层, 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宫廷茶文化、大众茶文化较唐代均有很大发展, 但是, 在茶叶种植、加工、品饮方面精益求精, 对饮茶倾注最大的热情, 把饮茶当作一种高雅的生活艺术, 引领茶文化潮流, 规范茶文化发展方向的群体, 依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 这就是说, 宋代文人对品饮艺术的追求, 较唐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收稿日期] 2010201225
与唐宋时期相较, 明清两代文人雅士有着更深
的嗜茶情结, 茶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无与伦比的诱惑力。明代, 是中国文人撰述茶书数量最多的一个朝代, 从现今存世的三十多部明代茶书的作者来看, 其中既有高人闻士、王室贵胄, 也有落泊书生、失意文人。虽然他们的身份与经历各异, 然而, 他们无一不是对茶倾注了毕生心血、与茶相伴终生著名的茶人, 朱权、田艺蘅、陆树声、顾元庆、屠隆、张源、陈继儒、许次纾、熊明遇、喻政等人, 便是其中之杰出代表。明人的诗歌作品, 尽管大都不能和唐宋时期的名家大作并列, 然而高启、吴宽、王世贞、文征明、邵宝、徐渭、袁宏道、袁中道、于若瀛、汤显祖等, 均有不少咏茶的佳句名篇。
入清以后, 明代简约、雅致的茶风, 仍然在文人雅士之间流传, 一直延续到清末。冒襄、余怀、陆廷灿、袁枚、郑板桥、震均等人嗜茶, 在清代是出了名的, 而吴伟业、方文、周亮工、朱彝尊、施闰章、王夫之、孙枝蔚、汪懋麟、纳兰性德、曹寅、厉鹗、金农、丘逢甲、连横等诗人, 都有相当数量的茶叶诗词传世。这就昭示了茶对于文人生活的极端重要性, 充分表现出茶与文人之水乳交融的关系。
2文人品茶的精神追求
唐人诗歌中, 对饮茶描绘最生动、最贴切、最富感染力的诗, 要算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诗言“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
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人每饮一碗, 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彰显了饮茶的多层次感受, 除了“一碗喉吻润”属于生理需要外, 其余皆贯串了特定的精神内容。诗
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 有“一饮涤昏
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描写, 与卢仝《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晚唐的刘贞亮, 则有“茶十德”“:以茶散郁气, 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病气, 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在作者看来, 茶除了可以养生、除病、驱睡、尝味等生理功效外, 还有修身、雅志、行道等精神功效, 以及茶礼、茶仪等方面的社会功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唐人对茶之功
贵州茶叶 2010,38(2) :54~55 Guiz hou Tea
古代文人与茶文化考究
吕 春
(杭州市东新路310004)
在久远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华民族的古
代先民最早发现和利用了茶叶这种植物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特性, 人们在经历了茶的药用、生煮羹饮、粗放煮饮、细煎慢品的饮茶等不同的历史阶段之后, 直至盛唐时期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后来, 由于有了文人雅士的参与, 才使得饮茶能够超越生活必须品的范畴而进入一种高尚的文化境界, 从而实现了从单纯满足口腹之欲到精神愉悦的飞跃, 从此, 茶文化这样一朵深深植根于民族心理之中的艺术奇葩,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 散发出无比诱人的芬芳。
1深沉隽永的文人茶情
早在汉代, 人们开始把茶作为一种饮料, 史籍中开始有了不少文人饮茶的记载, 如杨雄、司马相如、王褒等文人, 便可算是当时饮茶的先行者。
三国时, 崇茶之风有所发展。在《吴志韦曜传》中, 记载有吴主孙皓以茶代酒飨客的故事, 表明当时可能存在以茶代酒的风习。到了两晋、南北朝, 饮茶相效成风, 茶叶开始以一种普通饮料的姿态走入千家万户。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座高峰。茶圣陆
羽所撰的世界第一部茶书, 享誉全球的《茶经》得以问世, 构筑了一个气度恢宏、体系完备的茶文化体系。陆羽以其精湛的茶艺, 科学的概括, 丰富的理论思维, 极大地推动了茶饮风习的普及和饮茶艺术化过程, 使唐代成为一个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茶兴于唐, 而盛于宋。”入宋以后, 饮茶之风更炽, 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茶事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正如北宋时李觏所言“:茶非古也, 源于江左, 流于天下, 浸淫于近世, 君子小人靡不嗜也, 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盱江集》(卷十六) 虽然宋代的饮茶之风进一步吹向社会各阶层, 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宫廷茶文化、大众茶文化较唐代均有很大发展, 但是, 在茶叶种植、加工、品饮方面精益求精, 对饮茶倾注最大的热情, 把饮茶当作一种高雅的生活艺术, 引领茶文化潮流, 规范茶文化发展方向的群体, 依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 这就是说, 宋代文人对品饮艺术的追求, 较唐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收稿日期] 2010201225
与唐宋时期相较, 明清两代文人雅士有着更深
的嗜茶情结, 茶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无与伦比的诱惑力。明代, 是中国文人撰述茶书数量最多的一个朝代, 从现今存世的三十多部明代茶书的作者来看, 其中既有高人闻士、王室贵胄, 也有落泊书生、失意文人。虽然他们的身份与经历各异, 然而, 他们无一不是对茶倾注了毕生心血、与茶相伴终生著名的茶人, 朱权、田艺蘅、陆树声、顾元庆、屠隆、张源、陈继儒、许次纾、熊明遇、喻政等人, 便是其中之杰出代表。明人的诗歌作品, 尽管大都不能和唐宋时期的名家大作并列, 然而高启、吴宽、王世贞、文征明、邵宝、徐渭、袁宏道、袁中道、于若瀛、汤显祖等, 均有不少咏茶的佳句名篇。
入清以后, 明代简约、雅致的茶风, 仍然在文人雅士之间流传, 一直延续到清末。冒襄、余怀、陆廷灿、袁枚、郑板桥、震均等人嗜茶, 在清代是出了名的, 而吴伟业、方文、周亮工、朱彝尊、施闰章、王夫之、孙枝蔚、汪懋麟、纳兰性德、曹寅、厉鹗、金农、丘逢甲、连横等诗人, 都有相当数量的茶叶诗词传世。这就昭示了茶对于文人生活的极端重要性, 充分表现出茶与文人之水乳交融的关系。
2文人品茶的精神追求
唐人诗歌中, 对饮茶描绘最生动、最贴切、最富感染力的诗, 要算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诗言“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
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人每饮一碗, 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彰显了饮茶的多层次感受, 除了“一碗喉吻润”属于生理需要外, 其余皆贯串了特定的精神内容。诗
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 有“一饮涤昏
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描写, 与卢仝《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晚唐的刘贞亮, 则有“茶十德”“:以茶散郁气, 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病气, 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在作者看来, 茶除了可以养生、除病、驱睡、尝味等生理功效外, 还有修身、雅志、行道等精神功效, 以及茶礼、茶仪等方面的社会功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唐人对茶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