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与茶文化考究

 贵州茶叶 2010,38(2) :54~55 Guiz hou Tea

古代文人与茶文化考究

吕 春

(杭州市东新路310004)

  在久远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华民族的古

代先民最早发现和利用了茶叶这种植物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特性, 人们在经历了茶的药用、生煮羹饮、粗放煮饮、细煎慢品的饮茶等不同的历史阶段之后, 直至盛唐时期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后来, 由于有了文人雅士的参与, 才使得饮茶能够超越生活必须品的范畴而进入一种高尚的文化境界, 从而实现了从单纯满足口腹之欲到精神愉悦的飞跃, 从此, 茶文化这样一朵深深植根于民族心理之中的艺术奇葩,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 散发出无比诱人的芬芳。

1深沉隽永的文人茶情

早在汉代, 人们开始把茶作为一种饮料, 史籍中开始有了不少文人饮茶的记载, 如杨雄、司马相如、王褒等文人, 便可算是当时饮茶的先行者。

三国时, 崇茶之风有所发展。在《吴志韦曜传》中, 记载有吴主孙皓以茶代酒飨客的故事, 表明当时可能存在以茶代酒的风习。到了两晋、南北朝, 饮茶相效成风, 茶叶开始以一种普通饮料的姿态走入千家万户。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座高峰。茶圣陆

羽所撰的世界第一部茶书, 享誉全球的《茶经》得以问世, 构筑了一个气度恢宏、体系完备的茶文化体系。陆羽以其精湛的茶艺, 科学的概括, 丰富的理论思维, 极大地推动了茶饮风习的普及和饮茶艺术化过程, 使唐代成为一个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茶兴于唐, 而盛于宋。”入宋以后, 饮茶之风更炽, 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茶事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正如北宋时李觏所言“:茶非古也, 源于江左, 流于天下, 浸淫于近世, 君子小人靡不嗜也, 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盱江集》(卷十六) 虽然宋代的饮茶之风进一步吹向社会各阶层, 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宫廷茶文化、大众茶文化较唐代均有很大发展, 但是, 在茶叶种植、加工、品饮方面精益求精, 对饮茶倾注最大的热情, 把饮茶当作一种高雅的生活艺术, 引领茶文化潮流, 规范茶文化发展方向的群体, 依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 这就是说, 宋代文人对品饮艺术的追求, 较唐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收稿日期] 2010201225

与唐宋时期相较, 明清两代文人雅士有着更深

的嗜茶情结, 茶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无与伦比的诱惑力。明代, 是中国文人撰述茶书数量最多的一个朝代, 从现今存世的三十多部明代茶书的作者来看, 其中既有高人闻士、王室贵胄, 也有落泊书生、失意文人。虽然他们的身份与经历各异, 然而, 他们无一不是对茶倾注了毕生心血、与茶相伴终生著名的茶人, 朱权、田艺蘅、陆树声、顾元庆、屠隆、张源、陈继儒、许次纾、熊明遇、喻政等人, 便是其中之杰出代表。明人的诗歌作品, 尽管大都不能和唐宋时期的名家大作并列, 然而高启、吴宽、王世贞、文征明、邵宝、徐渭、袁宏道、袁中道、于若瀛、汤显祖等, 均有不少咏茶的佳句名篇。

入清以后, 明代简约、雅致的茶风, 仍然在文人雅士之间流传, 一直延续到清末。冒襄、余怀、陆廷灿、袁枚、郑板桥、震均等人嗜茶, 在清代是出了名的, 而吴伟业、方文、周亮工、朱彝尊、施闰章、王夫之、孙枝蔚、汪懋麟、纳兰性德、曹寅、厉鹗、金农、丘逢甲、连横等诗人, 都有相当数量的茶叶诗词传世。这就昭示了茶对于文人生活的极端重要性, 充分表现出茶与文人之水乳交融的关系。

2文人品茶的精神追求

唐人诗歌中, 对饮茶描绘最生动、最贴切、最富感染力的诗, 要算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诗言“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

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人每饮一碗, 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彰显了饮茶的多层次感受, 除了“一碗喉吻润”属于生理需要外, 其余皆贯串了特定的精神内容。诗

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 有“一饮涤昏

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描写, 与卢仝《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晚唐的刘贞亮, 则有“茶十德”“:以茶散郁气, 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病气, 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在作者看来, 茶除了可以养生、除病、驱睡、尝味等生理功效外, 还有修身、雅志、行道等精神功效, 以及茶礼、茶仪等方面的社会功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唐人对茶之功

 贵州茶叶 2010,38(2) :54~55 Guiz hou Tea

古代文人与茶文化考究

吕 春

(杭州市东新路310004)

  在久远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华民族的古

代先民最早发现和利用了茶叶这种植物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特性, 人们在经历了茶的药用、生煮羹饮、粗放煮饮、细煎慢品的饮茶等不同的历史阶段之后, 直至盛唐时期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后来, 由于有了文人雅士的参与, 才使得饮茶能够超越生活必须品的范畴而进入一种高尚的文化境界, 从而实现了从单纯满足口腹之欲到精神愉悦的飞跃, 从此, 茶文化这样一朵深深植根于民族心理之中的艺术奇葩,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 散发出无比诱人的芬芳。

1深沉隽永的文人茶情

早在汉代, 人们开始把茶作为一种饮料, 史籍中开始有了不少文人饮茶的记载, 如杨雄、司马相如、王褒等文人, 便可算是当时饮茶的先行者。

三国时, 崇茶之风有所发展。在《吴志韦曜传》中, 记载有吴主孙皓以茶代酒飨客的故事, 表明当时可能存在以茶代酒的风习。到了两晋、南北朝, 饮茶相效成风, 茶叶开始以一种普通饮料的姿态走入千家万户。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座高峰。茶圣陆

羽所撰的世界第一部茶书, 享誉全球的《茶经》得以问世, 构筑了一个气度恢宏、体系完备的茶文化体系。陆羽以其精湛的茶艺, 科学的概括, 丰富的理论思维, 极大地推动了茶饮风习的普及和饮茶艺术化过程, 使唐代成为一个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茶兴于唐, 而盛于宋。”入宋以后, 饮茶之风更炽, 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茶事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正如北宋时李觏所言“:茶非古也, 源于江左, 流于天下, 浸淫于近世, 君子小人靡不嗜也, 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盱江集》(卷十六) 虽然宋代的饮茶之风进一步吹向社会各阶层, 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宫廷茶文化、大众茶文化较唐代均有很大发展, 但是, 在茶叶种植、加工、品饮方面精益求精, 对饮茶倾注最大的热情, 把饮茶当作一种高雅的生活艺术, 引领茶文化潮流, 规范茶文化发展方向的群体, 依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 这就是说, 宋代文人对品饮艺术的追求, 较唐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收稿日期] 2010201225

与唐宋时期相较, 明清两代文人雅士有着更深

的嗜茶情结, 茶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无与伦比的诱惑力。明代, 是中国文人撰述茶书数量最多的一个朝代, 从现今存世的三十多部明代茶书的作者来看, 其中既有高人闻士、王室贵胄, 也有落泊书生、失意文人。虽然他们的身份与经历各异, 然而, 他们无一不是对茶倾注了毕生心血、与茶相伴终生著名的茶人, 朱权、田艺蘅、陆树声、顾元庆、屠隆、张源、陈继儒、许次纾、熊明遇、喻政等人, 便是其中之杰出代表。明人的诗歌作品, 尽管大都不能和唐宋时期的名家大作并列, 然而高启、吴宽、王世贞、文征明、邵宝、徐渭、袁宏道、袁中道、于若瀛、汤显祖等, 均有不少咏茶的佳句名篇。

入清以后, 明代简约、雅致的茶风, 仍然在文人雅士之间流传, 一直延续到清末。冒襄、余怀、陆廷灿、袁枚、郑板桥、震均等人嗜茶, 在清代是出了名的, 而吴伟业、方文、周亮工、朱彝尊、施闰章、王夫之、孙枝蔚、汪懋麟、纳兰性德、曹寅、厉鹗、金农、丘逢甲、连横等诗人, 都有相当数量的茶叶诗词传世。这就昭示了茶对于文人生活的极端重要性, 充分表现出茶与文人之水乳交融的关系。

2文人品茶的精神追求

唐人诗歌中, 对饮茶描绘最生动、最贴切、最富感染力的诗, 要算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诗言“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

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人每饮一碗, 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彰显了饮茶的多层次感受, 除了“一碗喉吻润”属于生理需要外, 其余皆贯串了特定的精神内容。诗

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 有“一饮涤昏

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描写, 与卢仝《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晚唐的刘贞亮, 则有“茶十德”“:以茶散郁气, 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病气, 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在作者看来, 茶除了可以养生、除病、驱睡、尝味等生理功效外, 还有修身、雅志、行道等精神功效, 以及茶礼、茶仪等方面的社会功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唐人对茶之功


相关内容

  • 怎样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 怎样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摘 要:文化一词,在人类语言系统中早已有之,但对它的具体含义却一直存在许多有待考究之处.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六版.吕叔湘.丁声树主编)中.最新版本<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第十一版.韩作黎主编)中以及在<汉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文 ...

  • 甘肃天水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
  • 54 历史建筑与民居 Histrical Architecture and Vernacular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2.1 甘肃天水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

  • 西方文人画的范式--雨果绘画
  • 西方"文人画"的范式 --论雨果绘画的"文人画"特征和"文人画"精神的普世价值 邓晃煌 "文人画"常被一些人认为是属于中国农业社会所特有的过时艺术,笔者却以为她的超越功利.益于生命.和合共生的精神本质,具有重要的普世价值 ...

  • 刍议宋代服饰的审美特点及影响
  • 2009年第5期 纺织科技进展・87・ 刍议宋代服饰的审美特点及影响 王 彬,冯泽民 (武汉科技学院服装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 要:服饰文化,一直以来作为一个民族完整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传统服饰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特征和 ...

  • 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测试
  • 美术教师学科素养检测 姓名 一.单选题 (每小题分1分,16) 1. 新课程标准是的制定部门是( ) A 国务院 B 省级人民政府 C 教育部 D 北京师范大学 2. 新课程标准把美术学科定性为什么学科?( ) A 文化性 B 选修科目 C 由地方规定 D 学校自行规定 3. 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 ...

  • 品香:从容不迫方见雅
  • 品香:从容不迫方见雅 如果拿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古人的生活做一番对比,一定会发现很多差异,除了物质条件和经济.科技发达程度的不同,生活方式也是天差地别.例如,我们的业余时间多数用来上网或摆弄手机,而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除了吟诗作对,还有更具生活情趣的四般雅事:点茶.插花.挂画和品香. 虽然在现代人快节奏的 ...

  • 民俗之中秋
  • <浅谈民俗节日之--我们的中秋> 包兰芳 (人文学院 中文1001 学号[1**********]1) 摘要:中秋节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亟待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蕴意,也是重要的精神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习俗都逐渐地在淡 ...

  •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
  •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最明夜,".中秋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千里人心共赏时节.八月节等.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中国传统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不过,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的,中秋也有 ...

  • 三亚与"天涯"的历史渊源
  • 三亚与"天涯"的历史渊源 郭沫若考古勘验,"天涯"化作游览区.(资料图片) 三亚河畔,白鹭云集. 临春河畔,高楼倒映在水面上,如诗如画. "天涯",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结.数千年间,当"天涯"仅作为陆地边际的地理符号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