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三化"进程&nbsp破解"三农"难题

农民增收难,主要难在粮食主产区。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科学的、实事求是地分析农民增收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诸多原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矛盾:从宏观上讲,主要是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之间的矛盾。20多年前实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农业要求规模化大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决定了,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生产。“席地经营”不可能获得农业效益的高额回报。从中观上讲,主要是农业人口的过剩与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之间的矛盾。在农村普遍缺乏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实物流动密切结合的小城镇,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农业融资能力差,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农民就业不充分。从微观上讲,主要是农民综合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农民缺乏技术、缺乏信息、缺乏资金,造成与市场、与科技、与城市、与非农产业等方面的脱节,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只有着力化解这“三大矛盾”,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就业增加的“三增”目标。近年来,我们针对“三大矛盾”,紧紧立足区情,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路子,大力实施农业集约化、农村工业化、农民非农化,延长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加快农业集约化,发挥土地最大效益。把优势农产品做大,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我们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把农业产业调优、调强、调出特色、调出规模。针对台儿庄区地多、水多、饲草多的资源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在规范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构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具体工作中,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万户示范工程”为抓手,以示范带动调整。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既是调整的受益者,又是风险承担者。为解决农民怕担风险不愿调、缺乏信息、技术不会调的问题,2001年4月以来,我们在全区农村实施了农业结构调整“万户示范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现已发展年收入一万元以上的各类示范户2.3万户,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格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调整的积极性,促进了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二是以搞活农产品流通为重点,靠营销拉动调整。全区农产品市场已发展到60多家,南洛蔬菜、泥沟蘑菇、张庄林果、马庄大牲畜、孟庄水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辐射面明显增强。我们还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加快建设销地市场。目前,我区已有3个企业列入第二批北京市实施“场地挂钩”生产基地,有3个品牌的农产品获得进京销售资格。我们积极依托这些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农产品销售。三是实施农产品优质工程,发展品牌农业。我们牢固树立“以质取胜、以质增效”的观念,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无公害大米试种成功并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检测,成为全省第一个无公害粮食产品,亩增收200多元;秋西瓜标准化生产技术被国家质检局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先后有6种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我们围绕这些产品,加快基地建设。建成了邳庄镇标准化生产示范镇和4万亩无公害水稻、水田藕基地,2万吨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1万亩无公害秋西瓜、甜桃生产基地,全区无公害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

二是把龙头企业做强,加快农村工业化,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紧密联结在一起,而不仅仅是农产品的生产。必须树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业产业观念,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我们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思路,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发展产业链式龙头企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近年来,我们依托主导产业,培植了150多家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超越、翔宇两个玉米淀粉公司为龙头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全区达到20万吨淀粉加工能力,年可加工玉米18万吨,使全区15万亩玉米全部实现加工增值。以丝绸公司、缫砍罚纬闪思胨砍癫盗矗壮可芰υ锏?00吨,较好的稳定了全区6万亩桑蚕生产,蚕农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普遍增强。以馋神食品公司、佳佳乳业为龙头,形成了肉制品、乳制品加工产业链,带动全区新上了10处大型奶牛养殖场、280多个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发展到5000多户,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以天工织造、鲁棉公司为龙头,形成了棉花加工产业链,年可加工棉花40万担。以宏润、天顺木业为龙头,形成了林木加工产业链。此外,我们还成立了28个具有服务、沟通、协调、公正和监督作用的农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保证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三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好,加快农民非农化,让更多的农民创业致富。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从根本上致富农民,这既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是突破人多地少资源约束的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有效组织劳务输出等措施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为加快农民非农化步伐,使大批农村富裕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大力培育创业精神,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创新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发挥所长,创业致富。截止2003年底,全区民营经济单位达到14270家,其中民营企业达到600家,当年新增122家;实现税收8539万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76.4%,同比增长26.1%。二是搭建创业载体和平台。规划建设了工业聚集区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已有50个总投资19.8亿元的项目入园经营,新增就业岗位1万多个。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职业中专、农广校等为阵地,采取不同形式,加强对农民尤其是对青年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健全完善区、镇、村三级劳动就业服务网络,规范中介服务组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沿海和中心城市输出劳动力。去年以来,共组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多名。
四是把支农政策利用好,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民是主体,并不意味着政府什么事情都可以撒手不管了。政府的作用是引导、服务和宏观调控,要克服“越位”和“缺位”现象,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扶持、引导工作,把农民的微观活动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为农民提供市场和科技服务,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了“项目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高标准完成了10万亩涝洼地整理一期工程、二期世行中低产田改造、伊运河引水排涝和涛沟河回水段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积极协调农贷资金,实施了“信用致富”工程,有效的解决了农民上项目缺资金的问题。去年以来,先后发放小额农贷1.8亿元,受惠农户达1.4万余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荐]加快“三化”进程 破解“三农”难题

农民增收难,主要难在粮食主产区。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科学的、实事求是地分析农民增收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诸多原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矛盾:从宏观上讲,主要是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之间的矛盾。20多年前实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农业要求规模化大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决定了,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生产。“席地经营”不可能获得农业效益的高额回报。从中观上讲,主要是农业人口的过剩与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之间的矛盾。在农村普遍缺乏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实物流动密切结合的小城镇,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农业融资能力差,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农民就业不充分。从微观上讲,主要是农民综合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农民缺乏技术、缺乏信息、缺乏资金,造成与市场、与科技、与城市、与非农产业等方面的脱节,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只有着力化解这“三大矛盾”,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就业增加的“三增”目标。近年来,我们针对“三大矛盾”,紧紧立足区情,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路子,大力实施农业集约化、农村工业化、农民非农化,延长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加快农业集约化,发挥土地最大效益。把优势农产品做大,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我们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把农业产业调优、调强、调出特色、调出规模。针对台儿庄区地多、水多、饲草多的资源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在规范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构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具体工作中,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万户示范工程”为抓手,以示范带动调整。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既是调整的受益者,又是风险承担者。为解决农民怕担风险不愿调、缺乏信息、技术不会调的问题,2001年4月以来,我们在全区农村实施了农业结构调整“万户示范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现已发展年收入一万元以上的各类示范户2.3万户,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格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调整的积极性,促进了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二是以搞活农产品流通为重点,靠营销拉动调整。全区农产品市场已发展到60多家,南洛蔬菜、泥沟蘑菇、张庄林果、马庄大牲畜、孟庄水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辐射面明显增强。我们还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加快建设销地市场。目前,我区已有3个企业列入第二批北京市实施“场地挂钩”生产基地,有3个品牌的农产品获得进京销售资格。我们积极依托这些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农产品销售。三是实施农产品优质工程,发展品牌农业。我们牢固树立“以质取胜、以质增效”的观念,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无公害大米试种成功并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检测,成为全省第一个无公害粮食产品,亩增收200多元;秋西瓜标准化生产技术被国家质检局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先后有6种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我们围绕这些产品,加快基地建设。建成了邳庄镇标准化生产示范镇和4万亩无公害水稻、水田藕基地,2万吨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1万亩无公害秋西瓜、甜桃生产基地,全区无公害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

二是把龙头企业做强,加快农村工业化,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紧密联结在一起,而不仅仅是农产品的生产。必须树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业产业观念,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我们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思路,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发展产业链式龙头企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近年来,我们依托主导产业,培植了150多家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超越、翔宇两个玉米淀粉公司为龙头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全区达到20万吨淀粉加工能力,年可加工玉米18万吨,使全区15万亩玉米全部实现加工增值。以丝绸公司、缫砍罚纬闪思胨砍癫盗矗壮可芰υ锏?00吨,较好的稳定了全区6万亩桑蚕生产,蚕农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普遍增强。以馋神食品公司、佳佳乳业为龙头,形成了肉制品、乳制品加工产业链,带动全区新上了10处大型奶牛养殖场、280多个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发展到5000多户,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以天工织造、鲁棉公司为龙头,形成了棉花加工产业链,年可加工棉花40万担。以宏润、天顺木业为龙头,形成了林木加工产业链。此外,我们还成立了28个具有服务、沟通、协调、公正和监督作用的农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保证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三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好,加快农民非农化,让更多的农民创业致富。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从根本上致富农民,这既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是突破人多地少资源约束的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有效组织劳务输出等措施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为加快农民非农化步伐,使大批农村富裕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大力培育创业精神,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创新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发挥所长,创业致富。截止2003年底,全区民营经济单位达到14270家,其中民营企业达到600家,当年新增122家;实现税收8539万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76.4%,同比增长26.1%。二是搭建创业载体和平台。规划建设了工业聚集区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已有50个总投资19.8亿元的项目入园经营,新增就业岗位1万多个。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职业中专、农广校等为阵地,采取不同形式,加强对农民尤其是对青年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健全完善区、镇、村三级劳动就业服务网络,规范中介服务组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沿海和中心城市输出劳动力。去年以来,共组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多名。
四是把支农政策利用好,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民是主体,并不意味着政府什么事情都可以撒手不管了。政府的作用是引导、服务和宏观调控,要克服“越位”和“缺位”现象,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扶持、引导工作,把农民的微观活动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为农民提供市场和科技服务,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了“项目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高标准完成了10万亩涝洼地整理一期工程、二期世行中低产田改造、伊运河引水排涝和涛沟河回水段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积极协调农贷资金,实施了“信用致富”工程,有效的解决了农民上项目缺资金的问题。去年以来,先后发放小额农贷1.8亿元,受惠农户达1.4万余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荐]加快“三化”进程 破解“三农”难题


相关内容

  • 市委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
  • 7月31日,市委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分析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形势,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科学推动我市新型城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市委书记陶明伦,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李公乐出席会 ...

  • 建立健全培训就业机制&nbsp&nbsp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 建立健全培训就业机制 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为了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服务工作,@@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加强农村劳务开发、优化农村就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开展农民工 ...

  • 河南2011年党代会报告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 --卢展工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0月2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

  • 市长在2012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2月 同志们: 七天长假结束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市人民过了一个平安.欢乐.祥和的春节.按照惯例,今天召开视频会议.在此,我首先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全市人民致以新春的祝福! 根据**同志指示,经市 ...

  • 河南粮食产量再超千亿斤
  • 2009粮食产量再超千亿斤 2009年,河南省粮食总产1078亿斤,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保持千亿斤之上.经冬春连旱和夏季暴风灾情的考验,河南粮食总产千亿斤平台更稳固,"中原粮仓"更坚实. 中国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在2008年全球蔓延的粮食 ...

  • 201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新发展
  • 201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新发 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于今日公开发布.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三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qu ...

  • 在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发言
  • 在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很高兴,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我们又一起相聚在一年一度的*****工作会议上。两天来,通过学习参观、讨论交流,深受鞭策、倍受启发,特别是聆听了****局长催人奋进的工作报告,更使我们明确了前进方向、完善了发展思路,进一步坚定了继续推动粮食经济跨 ...

  • 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
  • 学习内容: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洛阳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学习时间:2012年2月17日 学习地点:校长办公室 领学人:吴献光 一.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伟事业和今后五年工作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发展布局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

  • 区委书记在区委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认真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突破菏泽、牡丹区率先突破”目标,认真分析形势,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重点,落实工作措施,强力加压驱动,立足自力更生,上下团结实干,倾力招商引资,铁腕考核奖惩,务求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在今年更快更好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