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咏华山

苏教版

25咏华山

万静静

教材分析: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

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

个新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

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图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方法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二者有机结合,体现“以学

定教”的教学思想,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大多数时间是自读自悟“华山的高”,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学生始终处于积极

主动的学习状态下进行读书、识字、写字的探索与实践。教者创设情境,提供方法,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引领学者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教具准备:

华山风景图片,华山风景录像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 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宝莲灯中,沉香救母用斧头劈开了哪座山吗?

(华山)师板书“华山”,指名读。纠正多音字“华”的读音(四

声)。

很多年前,有一个七岁的小孩登上了华山,情不自禁的写下了一

首赞美华山的诗,诗的题目就叫《咏华山》(板书“咏”)你能说说“咏”的意思是什么吗?(赞美)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师:学

贵有疑,读完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自己找到答案。老师今天要带领大家到华山去看一看,想去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把生字都注上音。

(1)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2)指名读,集体纠正读音。

(3)擦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3.把词语放到课文中,再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反复读,直

到读通课文。读完以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4.检查朗读。 分段指名读,及时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师生共同评议学生的朗读。

(教师借助鼓励性的语言,如:这句话这么长你都能读得这么好,

真了不起;再读几遍,相信你会读得更棒。能自己纠正读书中出现的错误,真不错!等等。这样,对学生的朗读给与激励性的评价,为下文的有感情朗读铺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写字教学。

1.寇准年纪这么小,就能写这么好的诗,和他平时认真学习是分

不开的,这节课,让我们也来认真的学习写好生字,好不好?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华、间、与、齐、称、代、岁

3.重点教学“称”“岁”

(1)偏旁名称。

“禾木”旁和“禾”字的区别:禾字做偏旁,捺要变成点。 “山字”头和“山”字的区别:山字在上面,要写扁一点。

(2)学生书空偏旁的笔顺。

(3)指名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4)观察,怎样在田字格里写美观?

称:左边瘦一点,右边胖一点。

岁:短撇对对正,长撇跑左边。

(5)老师范写,边写边读口诀。学生描红。

4.学习“齐”和“代”

自己观察,看怎样在田字格里写美观?

齐:撇捺舒展盖下面。

代:斜钩伸到右下面。

老师范写,边写边读口决。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一些生字朋友,你能读好它吗?

出示生字:华、间、与、齐、称、代、岁 出示词语:古时候 艰

难 远远近近 山腰 飘着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宋代 寇准(多种形式检查认读)

3.读了课文,你知道是谁在咏华山吗?

(引读第一小节)。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华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 精读课文:

1.师:读了课文,小朋友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

师:你觉得华山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华山的“高”呢?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画下有关的句子。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抓住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进行重点点拨、理解:

(1)“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抓住“艰难”,理解爬山的困难,把自己想象成先生和小孩,是

如何气喘吁吁一步一步爬上华山的,进而指导朗读。

(2)“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

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站在这么高的山上,同学们此时最想干什么?

(学生自由叙说,表达自己的心情。)

师:你们知道老师现在最想干什么吗?我现在最想把华山画下

来。(在黑板上板画简笔画“高山”)

谁能帮老师画上远处的山?白云?太阳? 请同学们读一读文中的有关句子,讨论: 远处的山画在什么位置?(理解“脚下”)

白云画在哪里?(理解“山腰间”) 太阳应该怎么画?(太阳离山很近,进而体会山得高)

(3)当年的小孩看到华山如此的高,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咏华山》,让我们来一起吟诵这首古诗,体会一下华山的雄伟、壮丽。

齐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借助动作理解“举头”、“回首”

(4)把第二段连起来读一读背一背,回到整体,再次感受华山的“高”。

5.师: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自由表达) 师: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指名朗读第三段。)边读边配上动作

6.第四自然段: 师: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一个“才”字你能体会出什么?(年纪小)指导朗读,读好“才”字。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总结全文。

1.师: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师小结: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小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也只有7岁,这确实是首好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壮美,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赞美华山就叫——齐读课题《咏华山》。

四、整体感知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五、课外延伸

小朋友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首老师喜欢的关于山的古诗,推荐给大家。看来大家对这些古诗很感兴趣。

其实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课后大家也可以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再举行赛诗会。

板书设:

24 咏华山

咏 只有/在天上, 赞

登—— 更无/山与齐。 ——点

华山 巨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寇准

附:作业设计

1. 比一比,再组词语。

己( ) 名( ) 自( )

已( ) 多( ) 白( )

2. 扩词。

岁( )( )( ) 顶( )( )( )

首( )( )( ) 齐( )( )( )

3. 用文中词语填空。

天上飘着( )。

起雾了,( )的山看不见了。

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穷秒的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在教学新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会读会背诵,再进行教学。我借助课文插图,练习上文指导学生读懂诗句,学生学的较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在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学生还欠火候,有待于下一步进行训练。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要设置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华山的壮美。借助课文插图,练习上文指导学生读懂诗

句。

苏教版

25咏华山

万静静

教材分析: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

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

个新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

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图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方法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二者有机结合,体现“以学

定教”的教学思想,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大多数时间是自读自悟“华山的高”,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学生始终处于积极

主动的学习状态下进行读书、识字、写字的探索与实践。教者创设情境,提供方法,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引领学者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教具准备:

华山风景图片,华山风景录像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 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宝莲灯中,沉香救母用斧头劈开了哪座山吗?

(华山)师板书“华山”,指名读。纠正多音字“华”的读音(四

声)。

很多年前,有一个七岁的小孩登上了华山,情不自禁的写下了一

首赞美华山的诗,诗的题目就叫《咏华山》(板书“咏”)你能说说“咏”的意思是什么吗?(赞美)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师:学

贵有疑,读完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自己找到答案。老师今天要带领大家到华山去看一看,想去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把生字都注上音。

(1)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2)指名读,集体纠正读音。

(3)擦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3.把词语放到课文中,再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反复读,直

到读通课文。读完以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4.检查朗读。 分段指名读,及时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师生共同评议学生的朗读。

(教师借助鼓励性的语言,如:这句话这么长你都能读得这么好,

真了不起;再读几遍,相信你会读得更棒。能自己纠正读书中出现的错误,真不错!等等。这样,对学生的朗读给与激励性的评价,为下文的有感情朗读铺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写字教学。

1.寇准年纪这么小,就能写这么好的诗,和他平时认真学习是分

不开的,这节课,让我们也来认真的学习写好生字,好不好?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华、间、与、齐、称、代、岁

3.重点教学“称”“岁”

(1)偏旁名称。

“禾木”旁和“禾”字的区别:禾字做偏旁,捺要变成点。 “山字”头和“山”字的区别:山字在上面,要写扁一点。

(2)学生书空偏旁的笔顺。

(3)指名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4)观察,怎样在田字格里写美观?

称:左边瘦一点,右边胖一点。

岁:短撇对对正,长撇跑左边。

(5)老师范写,边写边读口诀。学生描红。

4.学习“齐”和“代”

自己观察,看怎样在田字格里写美观?

齐:撇捺舒展盖下面。

代:斜钩伸到右下面。

老师范写,边写边读口决。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一些生字朋友,你能读好它吗?

出示生字:华、间、与、齐、称、代、岁 出示词语:古时候 艰

难 远远近近 山腰 飘着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宋代 寇准(多种形式检查认读)

3.读了课文,你知道是谁在咏华山吗?

(引读第一小节)。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华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 精读课文:

1.师:读了课文,小朋友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

师:你觉得华山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华山的“高”呢?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画下有关的句子。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抓住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进行重点点拨、理解:

(1)“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抓住“艰难”,理解爬山的困难,把自己想象成先生和小孩,是

如何气喘吁吁一步一步爬上华山的,进而指导朗读。

(2)“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

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站在这么高的山上,同学们此时最想干什么?

(学生自由叙说,表达自己的心情。)

师:你们知道老师现在最想干什么吗?我现在最想把华山画下

来。(在黑板上板画简笔画“高山”)

谁能帮老师画上远处的山?白云?太阳? 请同学们读一读文中的有关句子,讨论: 远处的山画在什么位置?(理解“脚下”)

白云画在哪里?(理解“山腰间”) 太阳应该怎么画?(太阳离山很近,进而体会山得高)

(3)当年的小孩看到华山如此的高,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咏华山》,让我们来一起吟诵这首古诗,体会一下华山的雄伟、壮丽。

齐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借助动作理解“举头”、“回首”

(4)把第二段连起来读一读背一背,回到整体,再次感受华山的“高”。

5.师: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自由表达) 师: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指名朗读第三段。)边读边配上动作

6.第四自然段: 师: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一个“才”字你能体会出什么?(年纪小)指导朗读,读好“才”字。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总结全文。

1.师: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师小结: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小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也只有7岁,这确实是首好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壮美,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赞美华山就叫——齐读课题《咏华山》。

四、整体感知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五、课外延伸

小朋友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首老师喜欢的关于山的古诗,推荐给大家。看来大家对这些古诗很感兴趣。

其实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课后大家也可以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再举行赛诗会。

板书设:

24 咏华山

咏 只有/在天上, 赞

登—— 更无/山与齐。 ——点

华山 巨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寇准

附:作业设计

1. 比一比,再组词语。

己( ) 名( ) 自( )

已( ) 多( ) 白( )

2. 扩词。

岁( )( )( ) 顶( )( )( )

首( )( )( ) 齐( )( )( )

3. 用文中词语填空。

天上飘着( )。

起雾了,( )的山看不见了。

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穷秒的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在教学新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会读会背诵,再进行教学。我借助课文插图,练习上文指导学生读懂诗句,学生学的较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在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学生还欠火候,有待于下一步进行训练。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要设置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华山的壮美。借助课文插图,练习上文指导学生读懂诗

句。


相关内容

  • 华山--解说词
  • 一.如此方为岳 在不知年月的上古岁月,黄河从西北滚滚而来,突然被一条山脉迎头截住.河水左出右突找不到出口,不出数日,关中一片汪洋,大地房屋都被淹没.人们都跑到山上,惊恐地望着河水一天天上涨,不知逃往何处.就在人们濒临绝望的时候,天上雷鸣,一位巨灵神出现在风雨之中,只见他一手撑住南边的一个山头,用脚蹬 ...

  • 陕西省:华山导游词
  • 各位贵宾: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华山旅游! 我是西安神奇旅行社的导游林蕊,大家我小林就可以,有幸成为大家的导游,我非常高兴,俗话说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估计已经修了50年我们才能同游华山,希望在小林的带领下,华山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首先我要讲一下注意事项: 第一点: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华山 ...

  • 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
  • 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 九华山 ,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圣地,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地藏菩萨道场.是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 ...

  • 陕西华山导游词
  • 各位贵宾: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华山旅游! 我是西安神奇旅行社的导游林蕊,大家我小林就可以,有幸成为大家的导游,我非常高兴,俗话说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估计已经修了50年我们才能同游华山,希望在小林的带领下,华山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首先我要讲一下注意事项: 第一点: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华山 ...

  • 九华山旅游见习报告
  • --九华山风景区考察报告 考察主要内容: 一.九华山国家风景名胜区 (一)景区简介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安徽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 ...

  • 小学一年级语文苏教版第二册[咏华山]教案
  • 生:咏华山.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

  • 介绍华山的导游词
  • 华山被称为五大名山,有自古华山一条道之说,也就说华山很险,不过现在华山有三条道,第一条是普通道,第二条是智取华山那条,第三条是索道。 从华山大门出发到回心石,回心石叫回心石的原因是等爬到这,就会回心转意,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接着爬,但要到回心石,五里关也是必经之路,它有5里长,要不然到回心石有些人就会回 ...

  • 华山旅游准备资料(详细版)
  • 我还穿短袖 建议一个薄一个厚的大外套就可以了 上面冷也就是晚上与早上 晚上都在登山 满身汗 就是早上看日出时冷点 干粮嘛 水多带点 上面很贵 华山二日游:第一天:从西安火车站乘坐华山旅游专线班车(约3-4个小时)抵达华山.在山下饱餐一顿,储备体力(攀登华山很费体力).约中午十二时左右开始登山,从玉泉 ...

  • (新)九华山导游词(DOC)
  • 九华山导游词(DOC) 九华山导游词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白际山系) 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黄金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