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25咏华山
万静静
教材分析: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
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
个新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
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图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方法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二者有机结合,体现“以学
定教”的教学思想,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大多数时间是自读自悟“华山的高”,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学生始终处于积极
主动的学习状态下进行读书、识字、写字的探索与实践。教者创设情境,提供方法,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引领学者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教具准备:
华山风景图片,华山风景录像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 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宝莲灯中,沉香救母用斧头劈开了哪座山吗?
(华山)师板书“华山”,指名读。纠正多音字“华”的读音(四
声)。
很多年前,有一个七岁的小孩登上了华山,情不自禁的写下了一
首赞美华山的诗,诗的题目就叫《咏华山》(板书“咏”)你能说说“咏”的意思是什么吗?(赞美)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师:学
贵有疑,读完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自己找到答案。老师今天要带领大家到华山去看一看,想去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把生字都注上音。
(1)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2)指名读,集体纠正读音。
(3)擦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3.把词语放到课文中,再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反复读,直
到读通课文。读完以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4.检查朗读。 分段指名读,及时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师生共同评议学生的朗读。
(教师借助鼓励性的语言,如:这句话这么长你都能读得这么好,
真了不起;再读几遍,相信你会读得更棒。能自己纠正读书中出现的错误,真不错!等等。这样,对学生的朗读给与激励性的评价,为下文的有感情朗读铺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写字教学。
1.寇准年纪这么小,就能写这么好的诗,和他平时认真学习是分
不开的,这节课,让我们也来认真的学习写好生字,好不好?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华、间、与、齐、称、代、岁
3.重点教学“称”“岁”
(1)偏旁名称。
“禾木”旁和“禾”字的区别:禾字做偏旁,捺要变成点。 “山字”头和“山”字的区别:山字在上面,要写扁一点。
(2)学生书空偏旁的笔顺。
(3)指名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4)观察,怎样在田字格里写美观?
称:左边瘦一点,右边胖一点。
岁:短撇对对正,长撇跑左边。
(5)老师范写,边写边读口诀。学生描红。
4.学习“齐”和“代”
自己观察,看怎样在田字格里写美观?
齐:撇捺舒展盖下面。
代:斜钩伸到右下面。
老师范写,边写边读口决。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一些生字朋友,你能读好它吗?
出示生字:华、间、与、齐、称、代、岁 出示词语:古时候 艰
难 远远近近 山腰 飘着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宋代 寇准(多种形式检查认读)
3.读了课文,你知道是谁在咏华山吗?
(引读第一小节)。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华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 精读课文:
1.师:读了课文,小朋友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
师:你觉得华山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华山的“高”呢?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画下有关的句子。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抓住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进行重点点拨、理解:
(1)“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抓住“艰难”,理解爬山的困难,把自己想象成先生和小孩,是
如何气喘吁吁一步一步爬上华山的,进而指导朗读。
(2)“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
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站在这么高的山上,同学们此时最想干什么?
(学生自由叙说,表达自己的心情。)
师:你们知道老师现在最想干什么吗?我现在最想把华山画下
来。(在黑板上板画简笔画“高山”)
谁能帮老师画上远处的山?白云?太阳? 请同学们读一读文中的有关句子,讨论: 远处的山画在什么位置?(理解“脚下”)
白云画在哪里?(理解“山腰间”) 太阳应该怎么画?(太阳离山很近,进而体会山得高)
(3)当年的小孩看到华山如此的高,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咏华山》,让我们来一起吟诵这首古诗,体会一下华山的雄伟、壮丽。
齐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借助动作理解“举头”、“回首”
(4)把第二段连起来读一读背一背,回到整体,再次感受华山的“高”。
5.师: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自由表达) 师: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指名朗读第三段。)边读边配上动作
6.第四自然段: 师: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一个“才”字你能体会出什么?(年纪小)指导朗读,读好“才”字。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总结全文。
1.师: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师小结: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小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也只有7岁,这确实是首好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壮美,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赞美华山就叫——齐读课题《咏华山》。
四、整体感知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五、课外延伸
小朋友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首老师喜欢的关于山的古诗,推荐给大家。看来大家对这些古诗很感兴趣。
其实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课后大家也可以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再举行赛诗会。
板书设:
24 咏华山
咏 只有/在天上, 赞
登—— 更无/山与齐。 ——点
华山 巨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寇准
附:作业设计
1. 比一比,再组词语。
己( ) 名( ) 自( )
已( ) 多( ) 白( )
2. 扩词。
岁( )( )( ) 顶( )( )( )
首( )( )( ) 齐( )( )( )
3. 用文中词语填空。
天上飘着( )。
起雾了,( )的山看不见了。
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穷秒的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在教学新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会读会背诵,再进行教学。我借助课文插图,练习上文指导学生读懂诗句,学生学的较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在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学生还欠火候,有待于下一步进行训练。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要设置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华山的壮美。借助课文插图,练习上文指导学生读懂诗
句。
苏教版
25咏华山
万静静
教材分析: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
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
个新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
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图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方法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二者有机结合,体现“以学
定教”的教学思想,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大多数时间是自读自悟“华山的高”,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学生始终处于积极
主动的学习状态下进行读书、识字、写字的探索与实践。教者创设情境,提供方法,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引领学者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教具准备:
华山风景图片,华山风景录像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 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宝莲灯中,沉香救母用斧头劈开了哪座山吗?
(华山)师板书“华山”,指名读。纠正多音字“华”的读音(四
声)。
很多年前,有一个七岁的小孩登上了华山,情不自禁的写下了一
首赞美华山的诗,诗的题目就叫《咏华山》(板书“咏”)你能说说“咏”的意思是什么吗?(赞美)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师:学
贵有疑,读完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自己找到答案。老师今天要带领大家到华山去看一看,想去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把生字都注上音。
(1)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2)指名读,集体纠正读音。
(3)擦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3.把词语放到课文中,再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反复读,直
到读通课文。读完以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4.检查朗读。 分段指名读,及时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师生共同评议学生的朗读。
(教师借助鼓励性的语言,如:这句话这么长你都能读得这么好,
真了不起;再读几遍,相信你会读得更棒。能自己纠正读书中出现的错误,真不错!等等。这样,对学生的朗读给与激励性的评价,为下文的有感情朗读铺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写字教学。
1.寇准年纪这么小,就能写这么好的诗,和他平时认真学习是分
不开的,这节课,让我们也来认真的学习写好生字,好不好?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华、间、与、齐、称、代、岁
3.重点教学“称”“岁”
(1)偏旁名称。
“禾木”旁和“禾”字的区别:禾字做偏旁,捺要变成点。 “山字”头和“山”字的区别:山字在上面,要写扁一点。
(2)学生书空偏旁的笔顺。
(3)指名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4)观察,怎样在田字格里写美观?
称:左边瘦一点,右边胖一点。
岁:短撇对对正,长撇跑左边。
(5)老师范写,边写边读口诀。学生描红。
4.学习“齐”和“代”
自己观察,看怎样在田字格里写美观?
齐:撇捺舒展盖下面。
代:斜钩伸到右下面。
老师范写,边写边读口决。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一些生字朋友,你能读好它吗?
出示生字:华、间、与、齐、称、代、岁 出示词语:古时候 艰
难 远远近近 山腰 飘着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宋代 寇准(多种形式检查认读)
3.读了课文,你知道是谁在咏华山吗?
(引读第一小节)。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华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 精读课文:
1.师:读了课文,小朋友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
师:你觉得华山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华山的“高”呢?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画下有关的句子。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抓住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进行重点点拨、理解:
(1)“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抓住“艰难”,理解爬山的困难,把自己想象成先生和小孩,是
如何气喘吁吁一步一步爬上华山的,进而指导朗读。
(2)“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
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站在这么高的山上,同学们此时最想干什么?
(学生自由叙说,表达自己的心情。)
师:你们知道老师现在最想干什么吗?我现在最想把华山画下
来。(在黑板上板画简笔画“高山”)
谁能帮老师画上远处的山?白云?太阳? 请同学们读一读文中的有关句子,讨论: 远处的山画在什么位置?(理解“脚下”)
白云画在哪里?(理解“山腰间”) 太阳应该怎么画?(太阳离山很近,进而体会山得高)
(3)当年的小孩看到华山如此的高,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咏华山》,让我们来一起吟诵这首古诗,体会一下华山的雄伟、壮丽。
齐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借助动作理解“举头”、“回首”
(4)把第二段连起来读一读背一背,回到整体,再次感受华山的“高”。
5.师: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自由表达) 师: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指名朗读第三段。)边读边配上动作
6.第四自然段: 师: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一个“才”字你能体会出什么?(年纪小)指导朗读,读好“才”字。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总结全文。
1.师: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师小结: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小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也只有7岁,这确实是首好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壮美,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赞美华山就叫——齐读课题《咏华山》。
四、整体感知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五、课外延伸
小朋友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首老师喜欢的关于山的古诗,推荐给大家。看来大家对这些古诗很感兴趣。
其实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课后大家也可以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再举行赛诗会。
板书设:
24 咏华山
咏 只有/在天上, 赞
登—— 更无/山与齐。 ——点
华山 巨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寇准
附:作业设计
1. 比一比,再组词语。
己( ) 名( ) 自( )
已( ) 多( ) 白( )
2. 扩词。
岁( )( )( ) 顶( )( )( )
首( )( )( ) 齐( )( )( )
3. 用文中词语填空。
天上飘着( )。
起雾了,( )的山看不见了。
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穷秒的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在教学新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会读会背诵,再进行教学。我借助课文插图,练习上文指导学生读懂诗句,学生学的较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在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学生还欠火候,有待于下一步进行训练。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要设置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华山的壮美。借助课文插图,练习上文指导学生读懂诗
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