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实生平著述考_马景

2011年第2期(总第82期)

回族研究

JournalofHuiMuslimMinorityStudies

No.2,2011(Gen,No.82)

[回族历史]

马君实生平著述考

马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

要:马君实作为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师、汉文译著家之一,学术界很少对其有独立的研究。一般认为他是王岱舆的弟

《经学系传谱》子,直到一书出版以后,认为他是王岱舆的老师。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争鸣,至今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新发现的资料,对马君实的生平和著述作一个初步的考证,以请教方家。

关键词:马君实;生平;伊斯兰教;汉文译著

中图分类号:K8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11)02-0045-09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汉文译著的研究颇有成果,

尤其是对王岱舆、马注、刘智和马德新的研究。然而,对其他一些汉文译著家缺乏应有的研究,甚至对他们的生平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这不能不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马君实作为明末清初的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师、汉文译著家之一,被赵灿称为“东土学者之四镇”之一,在过去很少单独对其研究,零星的研究都将他和王岱舆联系在一起,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他是王岱舆的弟子,一种观点认为他是王岱舆的老师。另外,对他的著作《卫真要略》基本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只是提及马君实的时候,偶尔提到该书。有的研究中提出他的著作是《卫,真要略》有的研究中认为他的著作是《天方卫真要

收稿日期:2010-03-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CZJ11)作者简介:马

,略》不同的题目使学术界对马君实本人也有了不同

的看法,甚至留下一些学术疑问。鉴于此,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新发现的资料,对马君实的生平和著述作一个初步的考证,以此引起学术界对马君实研究的兴趣。

二、马君实生平著述研究回顾

学术界最早关于马君实生平、籍贯、身份的观点有:关中人、乾隆间(1735—1795年)人、康熙乾隆年间(1661—1795年)人、王岱舆的弟子、王岱舆的老师等等。

陕西汉中的马大恩最早提出“关中人”的说法。道光年间他重新刊印了马君实的《卫真要略》一书,虽然该刻本今不见,但可以通过他曾在刊印其他汉文译著家的著作时所写的序言窥见一斑。道光七年

景(1978—),男(回族),甘肃张家川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哲学博士,主要从

事中国伊斯兰教研究。

·45·

(1827年),他在重刻《至圣实录年谱》序中指出:“余自髫年肄经重道,已历有年所矣。曩见汉译西经、《性理》、《五数种,如金陵介廉刘子之《天方典礼》

,,功释义》扬州岱舆王先生之《清真大学》关中马君等集……因以素所历览经籍实明经之《卫真要略》

[1]”注释各书,悉付剞劂。四川成都人周明德最早提出“乾隆间人”的观

点①。光绪十八年(1892年)周明德重刊了《卫真要

《天方卫真要略》。在该刊本略》一书,将书名更为:“《卫真要略》周指出者,先贤君实马老夫序言中,

佐证了立平的观点,随后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上述已有的学术观点给后来的研究者带来了一

定的困难和迷惑,因资料所限,一些研究者只能作出猜测或者存疑。其中金宜久先生在《王岱舆思想研究》一书中的存疑较具有代表性,为继续研究马君实的生平著述提供了可供开拓的学术空间,兹转录如下:

“汉南马大恩于道光七年(1827年)‘重刻《至圣实录年谱》序’中,把‘金陵介廉刘子之《天方典》、《性理》、《五功释义》,扬州岱舆王先生之《清真礼

,大学》关中马君实明经之《卫真要略》等集’并提的同时,与白(白寿彝,引者)关于‘马忠信,字君实,江

‘关中人’,18世纪的说法不同,认为马君实是宁人’

,时的赵灿认为马君实是江宁人,著有《卫真要略》

玫逊(汉语名梅益盛,引者)在《中国回教书目》中也‘江宁马君实’。问题是,提到写有《天方卫真要略》‘马君实’究竟是一个人(江宁人),还是有同名同姓‘马君实’(一为江宁人,的两个一为关中人)。如果是一个人,那么他究竟是江宁人还是关中人。也可能同时按祖籍与出生地来说,他既是江宁人,又是关

[12](P75-76)”中人。

“赵灿生活的年代更接近马君实,同时他还提出

,马是王岱舆的老师,著有《卫真要略》而不是《天方,卫真要略》这给人们在研究有关史料带来极大的困

,《天方卫真要略》与《卫真要略》是否同难。问题是

为一本书?有关马君实的资料和这些书的版本,目

前难以寻觅,无法断定其作者究竟是何人,抑或是同名同姓者,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否可以这样

[12](P76)

:《天方卫真要略》。”“人设想即《卫真要略》们可以设想或主张王(岱舆)的门人弟子中有‘马君其人,但他绝非为王的《希真正答》写‘弁言’的实’

[12](P89)

‘江宁马忠信君实父题’”“如能发的马君实。

现该书的不同版本或许可以定论。……这里只能

子救世卫道之书也。先生乾隆间人,其学问品行与

[2]”马明龙先生相伯仲,先生设帐金陵。这个观点对西方来华探险家和传教士影响较大。1910年法国

《中国穆斯林研究》多伦调查团出版的一书中对《卫真要略》作了简单的介绍,但将马君实误写成“马实

[3](P401-402)

。在这之后,君”法国传教士微席叶(A.Vissiere),美国传教士欧格非(CharlesL.Ogilvie,

1881—1919年)和知味墨(SamuelZwemer,1867—1952年),英国传教士梅益盛(IsaacMason,1870—1939年)③等对中国伊斯兰教产生兴趣,他们在研究

一书的内容作了中对多伦调查团介绍《卫真要略》

。1936年日本学摘译,全部将马君实写成“马实君”

者桑田六郎对周明德的观点提出质疑,提出“马君,《卫真要略》实,南京人之重刊中谓为乾隆间人,实

”“马注《清真指南》进而指出之马承荫叙中(康误。

[4]熙二十年)所举之点之马君实正是”。

[5]

金吉堂先生最早提出“王岱舆的弟子”说。

这个观点对同时代的傅统先和白寿彝两先生影响较大。1937年傅统先在著作中提出马君实是“康熙乾人。1938年白寿彝综合了金吉堂和提出马君实是王岱舆的弟子,是康熙傅统先的观点,

的观点。1948年白寿彝先生修改

认为这不可信,并指出如果了康熙乾隆年间的观点,乾隆年间的人

“活到乾隆年间,马君实总要有一百岁上下的年纪才

[8]

可”。1982年白寿彝先生再次修订自己的观点,指出马君实作为王岱舆的弟子在“康熙初年已成[9]名”。

1983年为了补充白寿彝和冯增烈两先生研究[10]

,“提供一些补充史料,胡登洲之不足并谈些看。立平发表了《介绍有关胡太师的一点史料》法”一

文,首次提到了由舍蕴善主持、赵灿主笔的《经学系传谱》一书,该文不仅补充了胡登洲研究的新资料,

[11]

而且首次将马君实列在王岱舆老师之列。1989《经学系传谱》(以下称《传谱》)一书的出版再次年[7]

隆年间”

[6](P155)

”存疑。

[12](P76-90)

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不断拓

展,前辈学者如金吉堂、傅统先、白寿彝等先生是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开创者,由于他们所处时代伊斯兰教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各种资料有限,可供参考的研究性著作更是凤毛麟角,因而他们的著作中

但瑕不掩瑜,他们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失,

在学术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是无法抹杀的。笔者

在这里无意推翻他们的观点,只是将他们已有的学术观点作一个述评,为下文探讨马君实的生平、籍贯、著述等作基础。

三、马君实生卒考辨

,《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对于马君实的生卒年代

有三处比较明确的记载:稿》

“马忠信(约1628—1690年),字君实,南京人,

”是王岱舆的老师。马君实“生卒约明末至康熙中期,著名伊斯兰教经师和学者。幼习诗书,资质聪慧

过人,屡试不中,仕途无望,遂于20岁后抛弃儒业,在南京净觉寺从学于临潼张少山阿洪。卒业挂幛后,深感自己的经学贫乏,待张少山阿洪走后,复追就学于西安河西巷礼拜寺,潜心苦学达6随至西安,

。第三处是将马君实的《卫载之久,学业大成而归”

一书的成书年代确定为崇祯年间,比张中和真要略》

王岱舆成书的年代还要早。仔细考察发现,这些内容都是根据赵灿的《传推测而来,字里行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第谱》一,如果马君实出生于1628年,至明亡,才16岁,此

[14](P52)

,“未习经籍”。第时的马君实还在修“儒业”

二,如果《卫真要略》成书于崇祯年间(1628—1644

[13](P131、368、135)

已。至于壮盛,自渐庸鄙,始阅性理,史鉴之书,旁及

百家诸子……每以不得全览正教之书为恨,予时有动于中,归而取所论记之,更于闲时漫然有作,集之

[15]”纸墨遂多,存要芟芜,得四十篇。数载,

这段话有两处地方表明这个自序不是写于

1642年,而是在清顺治后期甚至康熙初年。第一,。言外之意,王氏家族世代“准免徭役,与国始终”明朝已经终止,清朝已经建立,世代“免徭役”的日子结束。第二,王氏家族赐居南京300年,按“与国

300年来理解,王氏祖先是1368年来到中国,始终”

后就是1668年。如果王氏是按照伊斯兰历法来计

算,伊斯兰历法与中国历法100年间大概相差3年,300年大概相差10年。如果从1368年算起,300年

王岱舆的序言后就是1658年左右。因此可以认为,

写于1657—1668年之间。何汉敬的序言正好写于据白寿彝先生研究,顺治十四年(1657年)。另外,

《正教真诠》为撰写弁言署名的丁彦是嘉善(今浙江

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为清顺治六嘉善县)人,

[16](P392-393)

。崇祯十五年(1642年(1649年)进士

年)他才15岁,不可能给30岁左右的王岱舆写弁

年),那么此书至少是他在16岁之前的任何时间完

成的。一个还在修“儒业”的孩子能撰写这样的著作,肯定不符合逻辑事实。第三,王岱舆的《正教真

,诠》完成于1642年④,此时已是“壮年”而他的老师却只有14岁,这在情感和逻辑上都说不通。第四,

《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持王岱舆生于1585年说,《正教真诠》到完成时,王岱舆已经57岁,此时马君实至少也在50岁以上。是否可以认为马君实也是在1585年左右出生呢?第五,崇祯壬午年(1642

:“岱年)二月,梁以濬在《正教真诠》的序言里指出舆王先生……少而未学,年二十始能识字,遂深思性

命之理,于是博及群书,详稽奥义,以为有未尽也,更究心于经典。一切精微,悉由悟入,慨大道之莫宣,念斯人之多感,颇欲著书,以宏斯道,数年抽绎,得四”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十篇。王岱舆完成《正教真

时大概30岁左右,这样可以确定他应该是1610诠》

年以后才出生。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如何理解

“真回老人”他在自序中的署名呢?至少30岁的人不会自称老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考察他撰写

自序的时间问题。王岱舆写道:

“予祖籍属天房,缘入贡高皇帝,订天文之精微,改历法之谬误……帝心欣悦……遂授职钦天,赐居此地,准免徭役,与国始终。三百年来,虽于此习熟之久,然而溯本推原,不敢有忘也。自予幼时,未习儒者之学。及乎成立,粗能识字,亦不过往来书记而

[15]

言。有学者推测丁彦的弁言“撰于顺治十四年前

[17]

后”说法是有道理的。

《清真释疑补辑》另外,唐晋徽在序言中的一段话,为我们提供了王岱舆著作刊印年代的一些重要:“我朝马章民先生(世俊)品学兼信息。唐氏指出

优……顺治初年,甫经大魁,便决然舍去,访道远游。

其同郡上元王岱舆处士,辑其绪余,著为《正教真

[18]》、《希真正答》、《清真大学》。”诠按照清代的科

,“大魁”。举制度是科举时殿试第一名,即“状元”

《中国状元大典》据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

,“被擢为一甲一名,状元及世俊参加殿试

[19](P1621-1622)

。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认为,第”王岱舆《正教真诠》于1642年初步完成,这年梁以濬为他写

了序言,但可能没有及时刊印,后来还作了补充和完善,大概是在1657年至1661年之间刊印的,也是在这期间撰写了自序,此时王岱舆在50岁左右,自称“真回老人”为似有道理。这样王岱舆1610年以后出生的假设就是成立的,而马君实应该出生于1610年之前。笔者再以《传谱》中经学大师常志美(1610—1670)的传记内容来推断马君实的生年。《传谱》“寿至六旬有三”记载常志美而终,但没有详细的生卒年月。常氏家谱记载了具体的生卒年月,即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康熙九年

[20]

(1670年),,《传谱》享受63岁。古人讲究虚岁

·47·

内容与家谱内容是一致的。赵灿《传谱》中的资料可能来源于家谱。

《传谱》记载:常志美、李延龄7岁入儒学读书,

15岁左右,至11岁入本地习经,闻张少山设学金,“乃互相密计”陵前往,结果错投南京经师马真吾

门下。时隔不久,约为天启五年(1625年)。常、李,“谈论俱恰”。适值张少山嫁女,巧遇张少山欲返郑州貂谷(现名刁沟),遂与之相约续学。抵貂谷“加意栽培”,“不二年”,,“各以未后,张少山回济宁

[14](P57)

。原因可能是张少山要杜迹互指之”了之学,设学长安了。

。《传谱》我们再来看看马君实的情况记载,马

“儒者之学”。“冠后”君实20岁之前习师从在南京。南京设学的经师张少山“习经籍,学业浅就而已”

咸越位尊尚,每席必预首穆斯林“因其端雅,

。赵灿没有记录他师从张少山的具体年座”

月,但可以确定张少山回貂谷嫁女前,他还在师从张少山。从他在南京穆斯林中的影响以及“学业浅就”程度来看,他的经学水平应该是中学程度。按照具有中学水平的学员至经堂教育的教育模式来看,

少也需要四五年的学习时间。由此可见,他在南京师从张少山至少有四五年的时间。此时应该在25岁左右,即1625年左右,而15岁左右的常志美、李马君实延龄也来南京师从张少山。由此可以推断,应该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左右,比常志美年长10岁。

为了证明推断的合理性,我们再看看赵灿在《传谱》中人物传记的前后顺序。赵灿把马明龙列在传谱的第九个,马君实列在第十二个,常志美列在第十三个。尽管赵灿没有明确记载马明龙的生卒年,但《马氏宗谱》却有详细的记载:马明龙生于万历湖北

二十四年(1596年)。由此可见,马君实的出生年应该在马明龙与常志美之间,也就是说他比马明龙年龄略小,比常志美略长。1628年前后,马君实遭到南京经师马真吾耻笑

,“于是拂袖出都,和轻视飘然西上,逾涵关,越崤渑,。“闻曩所从之少山张先生,达三辅,抵汉唐故都”

于长安勅建古唐明寺(今化觉巷清真大寺)设帐,遂往谒焉。甫见之,互喜甚。秦之乡耆,有作客南都

”者,多识先生(马君实),争供膳之。他“乞一静所,,为晦迹潜心,砺学养志之地”并“书‘省心阁’三字,

”40岁的列其檐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前后,赵灿曾入学河西巷寺,看到了马君实题写在墙壁上

的诗。转录如下:[14](P52)

“子夜挑灯自省心,好舒眼底再沉吟。披经三复

”藏机处,学海生波万丈深。恰恰是在西安的这段求学,以及后来被称为东

土学者之四镇之一。马大恩才将马君实看做是“关中”人,他这样做的初衷可能与我们现在的“名人效应”一样,引以自豪。后来张少山回貂谷,马君实“复追随学之,约五

[14](P52-53)

,六载,学业大成”回金陵。对于当时南京:“其回籍穆斯林迎接马君实的情况,赵灿这样写道

閤(阖)城教中老幼,咸接江上,至有远迎三百之日,

”里者,逮亦先生奋志于学,有感人心故耳。马君实学成归来后,经师马真吾不再像以前那“会晤之际,么对待他,而是在多逊让焉,凡预席互更。本坊为他设义学,首座”从业者满焉。此时大概在崇祯七年(1634年)以后。对此,纽约大学历史系与

DorBen-中东和伊斯兰研究系学者本·道(ZviBen-ite)的研究认为,“马君实完成学业回来南京以后,马真吾指定其为自己的继任者,这个时间大概是17世纪30年代后期”

[21](P55)

[14](P53)

王岱舆何时师从马君实,赵灿在《传谱》中没有

只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了这位著名的详细的记载,

:“岱舆王师,汉文译著家著有《正教真诠》等,书字

[14](P52)”译经,长于训劝,奇迹颇多。对于赵灿的这个简单介绍,一些研究者甚为不解⑤。对此,赵灿也在

《传谱》中作了一些较为清晰的诠释,指出为何没有:“凡饱学无传,将王岱舆等单独作传的原因而有德、言、守之三选者,则借名于其师位之下,宜记以某号(无号或记名)某师,其下或注以德行、训劝、有守等

[14](P23)”“长于训劝”字,以嘉其行。是赵灿对王岱舆的最高评价了。另外,反映马君实与王岱舆关系的

资料就是顺治十五年(1658年)马君实给王岱舆《希一书所写的弁言,然而弁言后面“江宁马忠真正答》

信君实父题”的署名使学术界颇为迷惑⑥。按照字面意思来说,这里的“父”是“甫”的借用词或通假

、字,是古代文章中常用的谦词,常见的有“父题”“父撰”、“父书”、“父辑”、“父识”等。意思是初次、

首次、开始、方等,引申为匆促、草率之意思。此种用法常见于明清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中,比如袁汝琦在《天方性理》;的序言中署名“石城袁汝琦懋昭父识”常志美撰写、李延龄参订《识认大略》碑文中,二人

,“李永寿延龄父参的署名是“常志美蕴华父辑著”

;李延龄在鉴定《教款捷要》订”时署名为“济水李永

,寿延龄父鉴定”但马伯良在著作中的署名是“马伯。然而,良忠乡甫著”后来的研究者大多都曲解了

“父”所蕴含的意思。澳大利亚学者莱斯利(DanaldDanielLeslie)在研究马君实给王岱舆著作写的弁言时指出:马君实“以‘父’的身份给王岱舆作于1658

[22](P68)”年的《希真正答》写了例言。金宜久先生将“父题”“父”、“师父”,马君实的理解为“师傅”因而

:“很难说马(马君实)是王岱舆的学得出结论认为生”

[12](P87)

为马雄曾邀请马明龙、马君实、李秉旭、常志美、李延

[7]

龄、舍蕴善等曾“到柳州”。笔者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理由有三:第一,赵灿在《传谱》中没有记载这些经师赴柳州任何的信息。第二,细读马雄之子《清真指南》马承荫在的序言发现,马承荫意在说明

“提督西粤,其父马雄戎务之暇,辄与一二师学咨论

[23]

教典,追研经义”。并没有邀请马君实等到柳州

康熙十二年(1673任何信息。根据白先生的考证,

。正因为这个署名,才使大多数学者认为

这个弁言是马君实的父亲所写,人们的第一感觉是

王岱舆与马君实的父亲是一代人,而马君实应属于第二代,这也可能为马君实是王岱舆弟子说的重要来源之一。除了分析署名外,笔者还要分析马君实“往日岱舆王子”在弁言中的这句话,以白寿彝先生为代表的民国伊斯兰教研究者认为马君实说这句话意味着王岱舆已在此之前去世,由此认为王岱舆去这句话是世是在1657至1658年之间。笔者认为,

马君实针对王岱舆1657年前后离开南京前往北京“往日”这里的是针对王岱舆过去在南京的后而言,

时候而言,并不是已于1658年前去世。对于马君实在弁言中的内容,笔者在后文还会探讨。

对于马君实后来的情况,赵灿没有详细的记录,,只是在马续轩的传谱中提到他“馆事正盛”兹转录如下:

“未几粤西奏捷,(马公)遂驻扎柳州府,差员搬学至柳。先生(马续轩)习学四年,已讲《默阿呢白呀》矣。蔡(马公的随营经师)见先生并黄、蔡、皇甫三师,学力有成,乃禀达马公荐送武昌明龙先生(马于是马公厚遣四师,拨船载送。明龙先明龙)学内,生启函知荐,接见甚喜,黄、蔡、皇甫三师次日授经,先生似有所试。延至半月,闻金陵君实先生馆事正盛,同父计议,觅便遂往金陵,诣其学内,复值他故,因未接经,乃往济水……常李二先生见之甚喜,砺学

[14](P94)”三年,已造大成。这段话包含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引文中的马公

是指清军孔有德的部下陕西固原人(现属宁夏固是原)马蛟麟⑦(?—1652)。他曾任职至广西总兵,

后来任广西提督马雄的族叔,后收养马雄为子。粤西奏捷是顺治八年(1651年)马蛟麟率清军攻占柳州,此役后,他命令随营的经师蔡师将学堂搬到柳州来,马续轩在柳州随蔡师继续习经,不久,马蛟麟推荐他到武昌著名经师马明龙处继续从学。不到半,月,马续轩又听说南京经师马君实“馆事正盛”负

笈前往,因故未成,遂到了山东济宁,投在常志美、李延龄门下。

白寿彝先生在《柳州伊斯兰与马雄》一文中认

年)马雄荣升提督。如果白先生的说法成立,那么至

少常志美不可能到过柳州。据山东济宁《常氏家

[20]

谱》记载,常志美于康熙九年(1670年)去世。第

,三,马承荫认为这些经师“惜无著述遗世”但实际

上马明龙、舍蕴善等都有著述,马明龙的《认己醒

[5]

悟》刊印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如果马雄是在当上广西提督后邀请了这些学者去柳州讲学,那么马明龙的著作已刊印10多年了,影响很大,马承荫不会不知道。虽然《传谱》中没有提及马雄邀请这些经师赴柳州的任何记录,但是却提到了马雄的义父马蛟麟曾资助经师马明龙、张行四等办理经堂教

马续轩在其帐下随营经师杨师、蔡育;安排舍蕴善、

[14](P47-49)

;“捐学田二十石于常乐村马家师门下学习

[24](P61)

,“饥寒、庄”作为慕教而来者”求学所用的大

量事实。由此可见,真正与这些著名经师有来往的

而是马蛟麟。可以确定,马君实并没有人不是马雄,到过柳州。

,《伊斯兰教简明辞典》关于马君实去世的年代

《南京回族与伊斯兰教史稿》和都持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说,笔者认为马君实可能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之前去世,根据如下:

“海内康熙癸亥(1683年),马注在《清真指南》赠言”中提到了当时很著名的经师,从他的行踪来

看,他到过湖北、山东济宁、南京、陕西、北京等地。在南京,他见到经师马之骥(字仲敏)和袁懋昭,前者是马君实的弟子,赵灿评价他“尽性穷理,精研理,学,乐道轻尘,可为达士”并为马注写了赠言,唯独没有提到马君实,也没有他的赠言,由此可见他已经去世了。同样在湖北,马明龙已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去世,马注只见到了其弟子皇甫经。在济宁只见到了在世的李延龄,得到了李的赠言,而没有常志美。由此笔者认为马君实去世的时间大概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年。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作出一个接近事实的推断,大概可以确定马君实出生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后去世。

·49·

四、马君实著述考辨

马君实的著作,根据目前所获得的信息,有1658年给王岱舆《希真正答》所写的弁言。尽管内容很短,但代表了马君实对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诠释、对儒家理学的看法和对王岱舆著作的评价。以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信仰体系为基础,马君实认为“国必有君,、“百夫之众,,家必有长”必有主盟”以,“凡物之必不可以无主也”,“若大千世界,此类推

。在他看来这个而必有一至尊无偶这以为之主”

“主”,不能没有,但必须是“一”如果有两个主,那么

,。在此基础上,世界就会“歧”就会“乱”他批评了“理气空无之论”,认为如果按照儒家的这套儒家的

理论来解释自然现象,那么“日月何以不乱其升沉,,四时何以不易其推迁,寒暑何以不错其往来”观察

“不乱、这种不易、不错”的现象,其“必有为之主,者”即这种现象正常运行必有主宰的掌控,并不是虚无。在他看来,这是人们不去观察思考自然界的“流于左道而不觉”。马君实进而指种种迹象,最终出,在王岱舆还未去北京之前,每次谈起这种情形时“未尝不三叹也”,正是因为对自然界的思考,与人

《希真交流、辩论等才形成了这本书的内容。他评价

[25]

“涉海之津梁,正答》一书就是迷途之指南”。

《卫真要略》是马君实的著作。对于该书的内

见同教人心披靡日染于风俗,致教道之根源,主圣之

禁令,贸贸罔识,恐其东流不返,思所以防卫而维持。在此基础上,之……遂集为一编,曰卫真要略”他

“善举不言,徇情避回顾了清末穆斯林学者中存在的

讳,故昧经典”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他于友人

“阅此书者处得到马君实的著作,立即重刊。最终使,遵而守之”使“明德(信仰)之真光得以保全,后世

[2]

可望至圣拯救”。

,沙炳在序言中的署名是“同里后学”可能是马

是否是《传谱》所记载马君实的弟子维君实的弟子,

扬(扬州)人沙若愚,还难下结论,但此人理学(认主

学)造诣较深。在马君实的弟子中,赵灿提到“精研理学”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马君实的儿子马端明,一个是弟子马之骥(字仲敏)。赵灿评论张少山在理

:“反躬穷理,学方面的造诣时这样说正心居敬,而达”于道。由此可见,沙炳是马君实的弟子的可能性较

大。沙炳的开头论述了“视、听、言、动、察”在信仰“学通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其次,高度赞扬了马君实

,有无,理彻内外”著书立说是为了“使学者因类推之,逐境省之,毋以一节伤其全体,毋以一息丧其生

。最后希望阅读此书的穆斯林要时刻反省自己平”

[2]

,“防理欲,日常中的行为辨是非”。

《卫真要略》的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赵灿在《传谱》中以数十字对该书产生的原因、容,

:“因吾教之人,内容、社会效果等作了评价信异涉《卫真要略》邪,以书字注一卷,通晓于人,江浙多受

[14](P53)”其益。下面我们根据周明德刊本来具体分析并作简单的分析。马君实著作的内容,在周明德刊本中,卷首有马鼎元、周明德、沙炳3人的序言,兹分述如下:

马鼎元是广西龙州人,笃信伊斯兰教,其“家置大开经书、讲习,培植后进,四方负笈从学者络义塾,

。此重刻本的所有费用都由他来承担。在绎不绝”

序言中他首先论述了“异端曲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为了防微杜渐,他偶得《卫真要略》一书,即刻

其目的是为了“使学者存其真而去其伪,守其刊印,

[2]

真而戒其欺”。从中可以看出,他序言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穆斯林行为中异端思想的高度关注,礼

认主独一的信仰体系,第二部分是穆斯林日常生活

第三是附录(宰牲的条件)。中的习俗,

在第一部分中,马君实诠释了伊斯兰教认主独

一信仰体系的重要性,列举了穆斯林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有悖这一信仰体系的言行,告诫穆斯林时刻警惕这些言论和行为,一旦超越了这个界限,按照

[2](P2-9)

,经典的规定,要被“断为外教”其言外之意属于认主学就不是穆斯林了。从这部分内容来看,

大多数的内容出自经堂教育认主学教材《尔的范畴,

。嘎一德》

第二部分内容具体反映在穆斯林日常的生活当

中,主要属于礼俗的范畴,从伊斯兰教的原则出发,马君实重点列举了日常中的一些有悖伊斯兰教教法的言行和举止。这些礼俗主要包括抽签算卦、预定生死、看风水、买卖外教供佛之用、预定孕妇生男生女、搬家用吉祥草或万年青、人们怒骂儿女是讨债鬼、纵容小儿戴鬼脸、幼女成群请七姑娘、拜寿用八仙桃、新娘穿踢堂鞋、忌四眼人等等。马君实指出,,“俱断外教,上述这些行为无论故意触犯或者误犯

。其补救措施是“从新念以则所办之功课皆涂抹”

,妈宜(伊玛尼)与虎吐白(疑有误,应为‘讨白’意为

俗改良的倾向较为明显,体现了一位民间穆斯林“捍

卫”伊斯兰教的朴素心态。周明德是四川成都人,光绪年间以重刊汉文译著而著称。前文已述,在序言中,他除了介绍马君实的情况外,还论述了马君实成书的背景、原因,即“时

[2](P9-12)

。忏悔、反省,引者),重来功课,方可有济”

第三部分是宰牲的条目。马君实指出宰牲的条

1635年前后,王岱舆曾求学其门下,他与王岱舆的关系甚密。顺治十五年(1658年)给王岱舆的《希真正答》撰写过弁言,尽管文字不长,但反映了他对伊斯兰教认主独一信仰体系的认识和对儒家天命观的基本看法,这一点与王岱舆颇有相似之处,这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王岱舆。杨怀中先生提出王岱“继承和发扬了马君实等一代穆斯林学术代表人舆

物的学术思想”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白寿彝先生认为马雄曾邀请马君实到过柳州的观点缺乏资料

《清真指南》佐证,马承荫在序言中并没有提到马君实到柳州的任何信息。马君实的著作《卫真要略》

在穆斯林内部影响较大,书中“遵经革俗”的倾向比较明显,集中反映了他对江南一带穆斯林信仰生活的高度关注,体现了他对以儒释道三教为核心的中国礼俗文化的态度。在这个层面上,他与弟子王岱

王氏更多地从天命观的层面表达对儒舆略有区别,

释道的看法。通过构建穆斯林礼俗文化体系和话语

“我者”诠释,明显地形成与“他者”的文化认同和价值标准,并将这种特殊的礼俗文化建立在信仰的基

础上,成为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与否就成为划清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界限,这样使得这种礼俗文

强制性、宗教化在穆斯林群体中具有强烈的约束性、

合法性,成为穆斯林必须遵守的法则,长期在穆斯林

中流传下来,形成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卫真要略》,《南京回族伊何时刊印至今不详认为成书于崇祯年间;新加坡学者李焯斯兰教史稿》

[28]

然认为该书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刊印,这两种说法都缺乏有力的证据。从赵灿的记载来看,至少在康熙中期就已刊印,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刊印过几次还有待挖掘新的资料。道光六年(1826年)前后陕西汉中马大恩曾刊印过;光绪十八年(1892年)《天方马鼎元和周明德曾经刊印过,并将书名更换为

,卫真要略》内容没有变化,但出现了一些错别字;民国时期此书没有再版,直到2008年出版的《回族典

藏全书》收录了1892年周明德的刊版。值得指出的是,从民国中后期至2008年之前,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没有见到马君实的著作,这是造成学术研究中出现各种观点的根本原因,正因为此,部分学者得出了一些错误的观点,少数学者在研究中迷惑不解,存留了一些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随着影印本的重新出版,新资料的发现,一切错误、存疑、迷惑等也会逐渐清晰可见。

[27]

:“凡男女幼童,件是知道以妈宜(伊玛尼)之规矩、

断法,俱可宰牲。如不明以妈宜,妄宰者,断为哈拉”目,即不净之物,不可食用。在此基础上他诠释了伊玛尼的详细条目,指出伊玛尼的大纲有七件,即归信真主、归信一切天仙、归信一切经典、归信一切圣人、归信后世、归信一切好歹是主前定、归信死后复活。“定信以心,伊玛尼的规矩有三,即赞颂以舌、遵行以[2](P13-16)

。最后详细地诠释了宰牲的一切条件身”

和教法规定。这部分内容大都是出自经堂教材《伟教法经典。嘎耶》

从上述三方面可以看出,马君实“遵经革俗”的态度比较明确,第一部分属于认主学的范畴,第三部分属于伊斯兰教法的范畴,而第二部分体现在礼俗

充分体现了他对以儒释道三教融合而形成的范畴,

的中国礼俗文化的态度。这种对礼俗的要求形成了

穆斯林特有的文化认同,并将其上升到宗教的范畴,成为信仰的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在穆斯林中间流传下来。嘉庆十二年(1807年)郭肇汾在《郭氏族“教戒”谱》中记载的各种从一个层面反映了这种宗

教文化认同的情形。

一、家禁用道释教;二、家禁用功果追荐、冥金、冥纸、冥人及一切纸料;三、家禁用尼姑超度神职邪说;四、家禁用纸料冥银交库;五、家禁用神佛医法;六、家禁用时俗术家替身过关;七、家禁用冥金、冥银家禁用火葬瓦葬;九、家禁用线戏。于祀毕之侯;八、

郭氏这样做的目的是“儆戒后嗣妄言先世所从教

[26]门”。

五、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初步确定马君实生平著述的详细情况。他大概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比常志美略为年长,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后

,去世。周明德认为他是“乾隆年间人”金吉堂、傅统先、白寿彝等前辈认为他是康乾时期人的看法值

得商榷。他是江苏南京人,古文献一般把南京称为石城、金陵、江宁等,不同的研究者将马君实的籍贯列这三个地方是合理的。陕西马大恩认为他是“关,中人”是基于他在西安有求学的经历及其影响,可

,“冠能是出于名人效应而言。他20岁之前习儒业后”师从在南京设帐的著名经师张少山,后曾遭遇南

,京经师马真吾的“耻笑”又负笈西安,复投张少山门下五六年,回到南京后设帐讲学,此时大概是

·51·

注释:

①光绪十八年(1892年),四川成都人周明德重新刊印《卫真要略》,他在重刊本的了经学大师马君实的著作

“乾隆间人”序言中首次提出马君实是的说法,直接制已经影响学术界近120年。几乎造了一桩学术公案,

所有的研究者在没有见到该刊本的情况下,对这个观得出的结论存在着这点进行了各方面的分析和解读,

样那样的错误和不足。对此笔者当另行撰文,详细探讨该学术公案的前前后后。

②在此首先要感谢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古籍研究所雷2008年她为笔者提供了收录在《回族典藏晓静所长,

《天方卫真要略》全书》中周明德刊本一书的复印本。其次感谢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提供了陈垣先生捐赠的《天方卫真要略》原本,以便笔者查阅。

③A.Vissiere.StudiesSino-Mohometanes,vol2.1913.CharlesL.OgilvieandSamuelZwemer.AClassifiedBibliographyofbooksonIslaminChineseandChinese-Arabic.ChineseRecorder,October,1917.IsaacMa-son.NotesonChineseMohammedanLiterature.JournaloftheNorthChinaBranchoftheRoyalAsiaticSociety56(1925).

④学术界一般把王岱舆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完成《正教真诠》时间看成刊印的时间,这是值得商榷的。根据该书中的所有序言可以看出,梁以濬的序言写于1642年。丁彦的序言应该写于清初。根据王岱舆自序的内容可以看出,他的序言应写于1657年以后,也》“易真”王岱舆在《正教真诠章在此后刊印。另外,

《醒迷真原》一书可能是山东著名经师李延中批评的

《醒迷真原》龄的弟子马伯良所注(著)。翻阅的跋文《教款捷要》可以发现,该文与马伯良的跋文有着惊人唯一不同的是,前者“将母嘎妈忒用汉文注的雷同,

,“将这部其他卜用汉文注解”。《教款捷要》解”后者《醒迷真原》刊印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如果是马那么该书也应该是在1678年之前出版,但伯良所注,

不能早于1642年。如果是早于此,那么马伯良的老师常志美、李延龄当时30岁出头,不可能培养出这样

参考文献:

[1]刘智.天方至圣实录年谱[M].清同治八年(1869

年)锦城宝真堂重刊本.

[2]M].成都敬畏堂光绪十八年马君实.天方卫真要略[

(1892年)刊本.

[3]D’Ollone.Recherchessurlesmusulmanschinois[M].

Paris:ErnestLerous,1911.

[4].安慕陶译.月华,桑田六郎.明末清初之回儒[J]

1937(14).

[5].成达师范出版部,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M]

1935:200;金吉堂.王岱舆阿衡传[J].禹贡,1937:7(4).

[6]M].商务印书馆,1937.傅统先.中国回教史[[7]J].西南边疆,1938(9):白寿彝.柳州伊斯兰与马雄[

51;另见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M].1947;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M].宁文通书局,

1983:311;白寿彝.白寿彝文集:中国夏人民出版社,

《正教真一个经学水平高超的弟子。果真如此,那么就不是最早的汉文译著。由此可见,王岱舆完成诠》

该书后,没有立即刊印,而是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⑤金宜久先生在《王岱舆思想研究》一书中指出,当时“东土学者之四镇”中提到马明龙、马君实、常志美、李,“唯独不提王岱舆”,。见《王真是“令人费解”定寰

,岱舆思想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88页。⑥这里的“父”是“甫”的借用词或通假字,是古代文章”、“父撰”、“父书”、中常用的谦词,常见的有“父题“父辑”等。意思是初次、首次、开始、方等,引申为匆“父”“父促、草率之意思。大多的研究者都将理解为。马明达先生在《回族研究》2008年第2期发表亲”

《明清之际济宁“奇报”事件研探》一文的注释5中指“小小的失误”。出了学术界这个

⑦马蛟麟,固原人(清初固原属于陕西省平凉府管辖,有资料记载他是陕西固原人应该属实,赵灿记载其籍贯“宁镇之同心城”),是明末清初军旅界的穆斯林,广西提督马雄的叔父,后收养马雄为子。原属明朝将军左良玉部下,祖上十代袭封,明末投降了清朝,官至镇台、左翼总兵。除了在军界活动外,他还热衷于伊斯。《经学系传谱》兰教事业,资助经堂教育记载其军队中有随营的经师。他的部将舍应举将后来知名的经师舍蕴善收抚为子,舍蕴善曾师从其军中杨师习经。“贵物遗贡”。收留经师马续轩他曾赠送经师张行四

在其军中蔡师处习经4年,后推荐其至武昌经师马明曾为其学堂龙处续学。他与经师马明龙等关系密切,

至光绪年间此学田犹在。清军攻占柳捐学田80亩,

州后,他命令搬移学堂至该地,并捐资修建清真寺。一直以来,马蛟麟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白寿彝《柳州伊斯兰与马雄》一文中提到马雄曾聘请先生在

经师至柳、修建清真寺、修建坟山等疑似有将马蛟麟的一些功绩移植到马雄身上,这是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是马明龙将经堂教育传到了广西,现在看来,这些观点尚有待商榷。

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伊斯兰史存稿[

[8]J].月华,1948(3).白寿彝.王岱舆传略[[9]J].中国穆斯林,1982(1).白寿彝.王岱舆传[[10];冯增烈.建修白寿彝.胡登洲常志美舍起云传[J]

J].中国穆斯林,1982(2).胡太师祖佳城记碑叙[

[11].中国穆斯立平.介绍有关胡太师的一点史料[J]

1983(1).林,

[12].北京:民族出版金宜久.王岱舆思想研究[M]

2008.社,

[13]伍贻业.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M].内部铅

2000.印,

[14]赵灿.经学系传谱[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

1987.社,

[15]M].同治十二年(1873年)锦城王岱舆.正教真诠[

宝真堂藏版重刻本.

[16]白寿彝.中国回回民族史[M].北京:中华书

2003.局,

[17]《正教真诠》杨晓春.论明清回族学人对王岱舆的认

J].贵州民族研究,2007(2).识与评价[

[18]M].光绪十一年(1885年)唐晋徽.清真释疑补辑[

成都清真寺版重刊本.

[19]M].北京出版陈光辉,席风宁.中国状元大典(下)[

1998.社,

[20]A].山东先达常爸爸小史及其他[J].伊常氏家谱[

1933(5):52.光,

[21]ZviBen-DorBenite.TheDaoofMuhammad--A

CulturalHistoryofMuslimsinLateImperialChina[M].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5.

[22]DanaldDanielLeslie.IslamicLiteratureinChinese

[M].CanberraCollegeofAdvancedEducation,1981;M].杨大业译.内部印刷。莱斯利.伊斯兰汉籍考[

[23].粤东清真寺同治九年(1870马注.清真指南[M]

年)刊本.

[24].答振益.湖北回族古籍资武昌清真教学田记[A]

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料辑要[

[25]M].道光五年(1825年)清真唐王岱舆.希真正答[

重刊本.

[26]A].杨怀中.不背乎教亦不泥乎郭肇汾.郭氏族谱[

——明代回族读书人对回儒文化交流的心态教—

[J].回族研究,2002(4).

[27]——致杨怀中.对王岱舆、刘智学术地位的再认识—

J].回族研究,2007(1).杜维明先生的信[

[28]J].回李焯然.明代穆斯林的汉文著述与儒家思想[

2006(2).族研究,

TheTextualResearchonMaJunshi'sLifeHistoryandWorks

MAJing

(InstituteofWorldReligion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Beijing100732)

Abstract:MaJunshiisoneoftherenownedMuslimscholarswhotranslatedtheIslamicclassicsintoChinesefromArabic,buttherehasbeenlittleunattachedresearchandstudyofhisown.HehadbeengenerallyconsideredasadiscipleofWangDaiyubeforethepublicationofthebookTheGenealogyofTransmissionandLineageofIslamicLearning,afterwhichhewasreconsideredasWang'steacherratherthanhisstudent.Thereafter,therehavebeendebatesonhimwithintheacademiccircles,andnoclarifiedanswerstothisquestiontillnowadays.Thisarticlebasedonexistingresearchesandcombiningwiththenewlyfoundtextualmaterials,tendstopreliminaryexamineandverifyMaJunshi'slifeandworksforfurtherdiscussion.

KeyWords:MaJunshi;LifeHistory;Islam;ChineseTranslationofIslamicClassics

责任编辑:王伏平

·53·

2011年第2期(总第82期)

回族研究

JournalofHuiMuslimMinorityStudies

No.2,2011(Gen,No.82)

[回族历史]

马君实生平著述考

马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

要:马君实作为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师、汉文译著家之一,学术界很少对其有独立的研究。一般认为他是王岱舆的弟

《经学系传谱》子,直到一书出版以后,认为他是王岱舆的老师。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争鸣,至今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新发现的资料,对马君实的生平和著述作一个初步的考证,以请教方家。

关键词:马君实;生平;伊斯兰教;汉文译著

中图分类号:K8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11)02-0045-09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汉文译著的研究颇有成果,

尤其是对王岱舆、马注、刘智和马德新的研究。然而,对其他一些汉文译著家缺乏应有的研究,甚至对他们的生平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这不能不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马君实作为明末清初的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师、汉文译著家之一,被赵灿称为“东土学者之四镇”之一,在过去很少单独对其研究,零星的研究都将他和王岱舆联系在一起,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他是王岱舆的弟子,一种观点认为他是王岱舆的老师。另外,对他的著作《卫真要略》基本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只是提及马君实的时候,偶尔提到该书。有的研究中提出他的著作是《卫,真要略》有的研究中认为他的著作是《天方卫真要

收稿日期:2010-03-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CZJ11)作者简介:马

,略》不同的题目使学术界对马君实本人也有了不同

的看法,甚至留下一些学术疑问。鉴于此,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新发现的资料,对马君实的生平和著述作一个初步的考证,以此引起学术界对马君实研究的兴趣。

二、马君实生平著述研究回顾

学术界最早关于马君实生平、籍贯、身份的观点有:关中人、乾隆间(1735—1795年)人、康熙乾隆年间(1661—1795年)人、王岱舆的弟子、王岱舆的老师等等。

陕西汉中的马大恩最早提出“关中人”的说法。道光年间他重新刊印了马君实的《卫真要略》一书,虽然该刻本今不见,但可以通过他曾在刊印其他汉文译著家的著作时所写的序言窥见一斑。道光七年

景(1978—),男(回族),甘肃张家川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哲学博士,主要从

事中国伊斯兰教研究。

·45·

(1827年),他在重刻《至圣实录年谱》序中指出:“余自髫年肄经重道,已历有年所矣。曩见汉译西经、《性理》、《五数种,如金陵介廉刘子之《天方典礼》

,,功释义》扬州岱舆王先生之《清真大学》关中马君等集……因以素所历览经籍实明经之《卫真要略》

[1]”注释各书,悉付剞劂。四川成都人周明德最早提出“乾隆间人”的观

点①。光绪十八年(1892年)周明德重刊了《卫真要

《天方卫真要略》。在该刊本略》一书,将书名更为:“《卫真要略》周指出者,先贤君实马老夫序言中,

佐证了立平的观点,随后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上述已有的学术观点给后来的研究者带来了一

定的困难和迷惑,因资料所限,一些研究者只能作出猜测或者存疑。其中金宜久先生在《王岱舆思想研究》一书中的存疑较具有代表性,为继续研究马君实的生平著述提供了可供开拓的学术空间,兹转录如下:

“汉南马大恩于道光七年(1827年)‘重刻《至圣实录年谱》序’中,把‘金陵介廉刘子之《天方典》、《性理》、《五功释义》,扬州岱舆王先生之《清真礼

,大学》关中马君实明经之《卫真要略》等集’并提的同时,与白(白寿彝,引者)关于‘马忠信,字君实,江

‘关中人’,18世纪的说法不同,认为马君实是宁人’

,时的赵灿认为马君实是江宁人,著有《卫真要略》

玫逊(汉语名梅益盛,引者)在《中国回教书目》中也‘江宁马君实’。问题是,提到写有《天方卫真要略》‘马君实’究竟是一个人(江宁人),还是有同名同姓‘马君实’(一为江宁人,的两个一为关中人)。如果是一个人,那么他究竟是江宁人还是关中人。也可能同时按祖籍与出生地来说,他既是江宁人,又是关

[12](P75-76)”中人。

“赵灿生活的年代更接近马君实,同时他还提出

,马是王岱舆的老师,著有《卫真要略》而不是《天方,卫真要略》这给人们在研究有关史料带来极大的困

,《天方卫真要略》与《卫真要略》是否同难。问题是

为一本书?有关马君实的资料和这些书的版本,目

前难以寻觅,无法断定其作者究竟是何人,抑或是同名同姓者,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否可以这样

[12](P76)

:《天方卫真要略》。”“人设想即《卫真要略》们可以设想或主张王(岱舆)的门人弟子中有‘马君其人,但他绝非为王的《希真正答》写‘弁言’的实’

[12](P89)

‘江宁马忠信君实父题’”“如能发的马君实。

现该书的不同版本或许可以定论。……这里只能

子救世卫道之书也。先生乾隆间人,其学问品行与

[2]”马明龙先生相伯仲,先生设帐金陵。这个观点对西方来华探险家和传教士影响较大。1910年法国

《中国穆斯林研究》多伦调查团出版的一书中对《卫真要略》作了简单的介绍,但将马君实误写成“马实

[3](P401-402)

。在这之后,君”法国传教士微席叶(A.Vissiere),美国传教士欧格非(CharlesL.Ogilvie,

1881—1919年)和知味墨(SamuelZwemer,1867—1952年),英国传教士梅益盛(IsaacMason,1870—1939年)③等对中国伊斯兰教产生兴趣,他们在研究

一书的内容作了中对多伦调查团介绍《卫真要略》

。1936年日本学摘译,全部将马君实写成“马实君”

者桑田六郎对周明德的观点提出质疑,提出“马君,《卫真要略》实,南京人之重刊中谓为乾隆间人,实

”“马注《清真指南》进而指出之马承荫叙中(康误。

[4]熙二十年)所举之点之马君实正是”。

[5]

金吉堂先生最早提出“王岱舆的弟子”说。

这个观点对同时代的傅统先和白寿彝两先生影响较大。1937年傅统先在著作中提出马君实是“康熙乾人。1938年白寿彝综合了金吉堂和提出马君实是王岱舆的弟子,是康熙傅统先的观点,

的观点。1948年白寿彝先生修改

认为这不可信,并指出如果了康熙乾隆年间的观点,乾隆年间的人

“活到乾隆年间,马君实总要有一百岁上下的年纪才

[8]

可”。1982年白寿彝先生再次修订自己的观点,指出马君实作为王岱舆的弟子在“康熙初年已成[9]名”。

1983年为了补充白寿彝和冯增烈两先生研究[10]

,“提供一些补充史料,胡登洲之不足并谈些看。立平发表了《介绍有关胡太师的一点史料》法”一

文,首次提到了由舍蕴善主持、赵灿主笔的《经学系传谱》一书,该文不仅补充了胡登洲研究的新资料,

[11]

而且首次将马君实列在王岱舆老师之列。1989《经学系传谱》(以下称《传谱》)一书的出版再次年[7]

隆年间”

[6](P155)

”存疑。

[12](P76-90)

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不断拓

展,前辈学者如金吉堂、傅统先、白寿彝等先生是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开创者,由于他们所处时代伊斯兰教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各种资料有限,可供参考的研究性著作更是凤毛麟角,因而他们的著作中

但瑕不掩瑜,他们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失,

在学术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是无法抹杀的。笔者

在这里无意推翻他们的观点,只是将他们已有的学术观点作一个述评,为下文探讨马君实的生平、籍贯、著述等作基础。

三、马君实生卒考辨

,《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对于马君实的生卒年代

有三处比较明确的记载:稿》

“马忠信(约1628—1690年),字君实,南京人,

”是王岱舆的老师。马君实“生卒约明末至康熙中期,著名伊斯兰教经师和学者。幼习诗书,资质聪慧

过人,屡试不中,仕途无望,遂于20岁后抛弃儒业,在南京净觉寺从学于临潼张少山阿洪。卒业挂幛后,深感自己的经学贫乏,待张少山阿洪走后,复追就学于西安河西巷礼拜寺,潜心苦学达6随至西安,

。第三处是将马君实的《卫载之久,学业大成而归”

一书的成书年代确定为崇祯年间,比张中和真要略》

王岱舆成书的年代还要早。仔细考察发现,这些内容都是根据赵灿的《传推测而来,字里行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第谱》一,如果马君实出生于1628年,至明亡,才16岁,此

[14](P52)

,“未习经籍”。第时的马君实还在修“儒业”

二,如果《卫真要略》成书于崇祯年间(1628—1644

[13](P131、368、135)

已。至于壮盛,自渐庸鄙,始阅性理,史鉴之书,旁及

百家诸子……每以不得全览正教之书为恨,予时有动于中,归而取所论记之,更于闲时漫然有作,集之

[15]”纸墨遂多,存要芟芜,得四十篇。数载,

这段话有两处地方表明这个自序不是写于

1642年,而是在清顺治后期甚至康熙初年。第一,。言外之意,王氏家族世代“准免徭役,与国始终”明朝已经终止,清朝已经建立,世代“免徭役”的日子结束。第二,王氏家族赐居南京300年,按“与国

300年来理解,王氏祖先是1368年来到中国,始终”

后就是1668年。如果王氏是按照伊斯兰历法来计

算,伊斯兰历法与中国历法100年间大概相差3年,300年大概相差10年。如果从1368年算起,300年

王岱舆的序言后就是1658年左右。因此可以认为,

写于1657—1668年之间。何汉敬的序言正好写于据白寿彝先生研究,顺治十四年(1657年)。另外,

《正教真诠》为撰写弁言署名的丁彦是嘉善(今浙江

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为清顺治六嘉善县)人,

[16](P392-393)

。崇祯十五年(1642年(1649年)进士

年)他才15岁,不可能给30岁左右的王岱舆写弁

年),那么此书至少是他在16岁之前的任何时间完

成的。一个还在修“儒业”的孩子能撰写这样的著作,肯定不符合逻辑事实。第三,王岱舆的《正教真

,诠》完成于1642年④,此时已是“壮年”而他的老师却只有14岁,这在情感和逻辑上都说不通。第四,

《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持王岱舆生于1585年说,《正教真诠》到完成时,王岱舆已经57岁,此时马君实至少也在50岁以上。是否可以认为马君实也是在1585年左右出生呢?第五,崇祯壬午年(1642

:“岱年)二月,梁以濬在《正教真诠》的序言里指出舆王先生……少而未学,年二十始能识字,遂深思性

命之理,于是博及群书,详稽奥义,以为有未尽也,更究心于经典。一切精微,悉由悟入,慨大道之莫宣,念斯人之多感,颇欲著书,以宏斯道,数年抽绎,得四”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十篇。王岱舆完成《正教真

时大概30岁左右,这样可以确定他应该是1610诠》

年以后才出生。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如何理解

“真回老人”他在自序中的署名呢?至少30岁的人不会自称老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考察他撰写

自序的时间问题。王岱舆写道:

“予祖籍属天房,缘入贡高皇帝,订天文之精微,改历法之谬误……帝心欣悦……遂授职钦天,赐居此地,准免徭役,与国始终。三百年来,虽于此习熟之久,然而溯本推原,不敢有忘也。自予幼时,未习儒者之学。及乎成立,粗能识字,亦不过往来书记而

[15]

言。有学者推测丁彦的弁言“撰于顺治十四年前

[17]

后”说法是有道理的。

《清真释疑补辑》另外,唐晋徽在序言中的一段话,为我们提供了王岱舆著作刊印年代的一些重要:“我朝马章民先生(世俊)品学兼信息。唐氏指出

优……顺治初年,甫经大魁,便决然舍去,访道远游。

其同郡上元王岱舆处士,辑其绪余,著为《正教真

[18]》、《希真正答》、《清真大学》。”诠按照清代的科

,“大魁”。举制度是科举时殿试第一名,即“状元”

《中国状元大典》据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

,“被擢为一甲一名,状元及世俊参加殿试

[19](P1621-1622)

。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认为,第”王岱舆《正教真诠》于1642年初步完成,这年梁以濬为他写

了序言,但可能没有及时刊印,后来还作了补充和完善,大概是在1657年至1661年之间刊印的,也是在这期间撰写了自序,此时王岱舆在50岁左右,自称“真回老人”为似有道理。这样王岱舆1610年以后出生的假设就是成立的,而马君实应该出生于1610年之前。笔者再以《传谱》中经学大师常志美(1610—1670)的传记内容来推断马君实的生年。《传谱》“寿至六旬有三”记载常志美而终,但没有详细的生卒年月。常氏家谱记载了具体的生卒年月,即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康熙九年

[20]

(1670年),,《传谱》享受63岁。古人讲究虚岁

·47·

内容与家谱内容是一致的。赵灿《传谱》中的资料可能来源于家谱。

《传谱》记载:常志美、李延龄7岁入儒学读书,

15岁左右,至11岁入本地习经,闻张少山设学金,“乃互相密计”陵前往,结果错投南京经师马真吾

门下。时隔不久,约为天启五年(1625年)。常、李,“谈论俱恰”。适值张少山嫁女,巧遇张少山欲返郑州貂谷(现名刁沟),遂与之相约续学。抵貂谷“加意栽培”,“不二年”,,“各以未后,张少山回济宁

[14](P57)

。原因可能是张少山要杜迹互指之”了之学,设学长安了。

。《传谱》我们再来看看马君实的情况记载,马

“儒者之学”。“冠后”君实20岁之前习师从在南京。南京设学的经师张少山“习经籍,学业浅就而已”

咸越位尊尚,每席必预首穆斯林“因其端雅,

。赵灿没有记录他师从张少山的具体年座”

月,但可以确定张少山回貂谷嫁女前,他还在师从张少山。从他在南京穆斯林中的影响以及“学业浅就”程度来看,他的经学水平应该是中学程度。按照具有中学水平的学员至经堂教育的教育模式来看,

少也需要四五年的学习时间。由此可见,他在南京师从张少山至少有四五年的时间。此时应该在25岁左右,即1625年左右,而15岁左右的常志美、李马君实延龄也来南京师从张少山。由此可以推断,应该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左右,比常志美年长10岁。

为了证明推断的合理性,我们再看看赵灿在《传谱》中人物传记的前后顺序。赵灿把马明龙列在传谱的第九个,马君实列在第十二个,常志美列在第十三个。尽管赵灿没有明确记载马明龙的生卒年,但《马氏宗谱》却有详细的记载:马明龙生于万历湖北

二十四年(1596年)。由此可见,马君实的出生年应该在马明龙与常志美之间,也就是说他比马明龙年龄略小,比常志美略长。1628年前后,马君实遭到南京经师马真吾耻笑

,“于是拂袖出都,和轻视飘然西上,逾涵关,越崤渑,。“闻曩所从之少山张先生,达三辅,抵汉唐故都”

于长安勅建古唐明寺(今化觉巷清真大寺)设帐,遂往谒焉。甫见之,互喜甚。秦之乡耆,有作客南都

”者,多识先生(马君实),争供膳之。他“乞一静所,,为晦迹潜心,砺学养志之地”并“书‘省心阁’三字,

”40岁的列其檐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前后,赵灿曾入学河西巷寺,看到了马君实题写在墙壁上

的诗。转录如下:[14](P52)

“子夜挑灯自省心,好舒眼底再沉吟。披经三复

”藏机处,学海生波万丈深。恰恰是在西安的这段求学,以及后来被称为东

土学者之四镇之一。马大恩才将马君实看做是“关中”人,他这样做的初衷可能与我们现在的“名人效应”一样,引以自豪。后来张少山回貂谷,马君实“复追随学之,约五

[14](P52-53)

,六载,学业大成”回金陵。对于当时南京:“其回籍穆斯林迎接马君实的情况,赵灿这样写道

閤(阖)城教中老幼,咸接江上,至有远迎三百之日,

”里者,逮亦先生奋志于学,有感人心故耳。马君实学成归来后,经师马真吾不再像以前那“会晤之际,么对待他,而是在多逊让焉,凡预席互更。本坊为他设义学,首座”从业者满焉。此时大概在崇祯七年(1634年)以后。对此,纽约大学历史系与

DorBen-中东和伊斯兰研究系学者本·道(ZviBen-ite)的研究认为,“马君实完成学业回来南京以后,马真吾指定其为自己的继任者,这个时间大概是17世纪30年代后期”

[21](P55)

[14](P53)

王岱舆何时师从马君实,赵灿在《传谱》中没有

只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了这位著名的详细的记载,

:“岱舆王师,汉文译著家著有《正教真诠》等,书字

[14](P52)”译经,长于训劝,奇迹颇多。对于赵灿的这个简单介绍,一些研究者甚为不解⑤。对此,赵灿也在

《传谱》中作了一些较为清晰的诠释,指出为何没有:“凡饱学无传,将王岱舆等单独作传的原因而有德、言、守之三选者,则借名于其师位之下,宜记以某号(无号或记名)某师,其下或注以德行、训劝、有守等

[14](P23)”“长于训劝”字,以嘉其行。是赵灿对王岱舆的最高评价了。另外,反映马君实与王岱舆关系的

资料就是顺治十五年(1658年)马君实给王岱舆《希一书所写的弁言,然而弁言后面“江宁马忠真正答》

信君实父题”的署名使学术界颇为迷惑⑥。按照字面意思来说,这里的“父”是“甫”的借用词或通假

、字,是古代文章中常用的谦词,常见的有“父题”“父撰”、“父书”、“父辑”、“父识”等。意思是初次、

首次、开始、方等,引申为匆促、草率之意思。此种用法常见于明清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中,比如袁汝琦在《天方性理》;的序言中署名“石城袁汝琦懋昭父识”常志美撰写、李延龄参订《识认大略》碑文中,二人

,“李永寿延龄父参的署名是“常志美蕴华父辑著”

;李延龄在鉴定《教款捷要》订”时署名为“济水李永

,寿延龄父鉴定”但马伯良在著作中的署名是“马伯。然而,良忠乡甫著”后来的研究者大多都曲解了

“父”所蕴含的意思。澳大利亚学者莱斯利(DanaldDanielLeslie)在研究马君实给王岱舆著作写的弁言时指出:马君实“以‘父’的身份给王岱舆作于1658

[22](P68)”年的《希真正答》写了例言。金宜久先生将“父题”“父”、“师父”,马君实的理解为“师傅”因而

:“很难说马(马君实)是王岱舆的学得出结论认为生”

[12](P87)

为马雄曾邀请马明龙、马君实、李秉旭、常志美、李延

[7]

龄、舍蕴善等曾“到柳州”。笔者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理由有三:第一,赵灿在《传谱》中没有记载这些经师赴柳州任何的信息。第二,细读马雄之子《清真指南》马承荫在的序言发现,马承荫意在说明

“提督西粤,其父马雄戎务之暇,辄与一二师学咨论

[23]

教典,追研经义”。并没有邀请马君实等到柳州

康熙十二年(1673任何信息。根据白先生的考证,

。正因为这个署名,才使大多数学者认为

这个弁言是马君实的父亲所写,人们的第一感觉是

王岱舆与马君实的父亲是一代人,而马君实应属于第二代,这也可能为马君实是王岱舆弟子说的重要来源之一。除了分析署名外,笔者还要分析马君实“往日岱舆王子”在弁言中的这句话,以白寿彝先生为代表的民国伊斯兰教研究者认为马君实说这句话意味着王岱舆已在此之前去世,由此认为王岱舆去这句话是世是在1657至1658年之间。笔者认为,

马君实针对王岱舆1657年前后离开南京前往北京“往日”这里的是针对王岱舆过去在南京的后而言,

时候而言,并不是已于1658年前去世。对于马君实在弁言中的内容,笔者在后文还会探讨。

对于马君实后来的情况,赵灿没有详细的记录,,只是在马续轩的传谱中提到他“馆事正盛”兹转录如下:

“未几粤西奏捷,(马公)遂驻扎柳州府,差员搬学至柳。先生(马续轩)习学四年,已讲《默阿呢白呀》矣。蔡(马公的随营经师)见先生并黄、蔡、皇甫三师,学力有成,乃禀达马公荐送武昌明龙先生(马于是马公厚遣四师,拨船载送。明龙先明龙)学内,生启函知荐,接见甚喜,黄、蔡、皇甫三师次日授经,先生似有所试。延至半月,闻金陵君实先生馆事正盛,同父计议,觅便遂往金陵,诣其学内,复值他故,因未接经,乃往济水……常李二先生见之甚喜,砺学

[14](P94)”三年,已造大成。这段话包含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引文中的马公

是指清军孔有德的部下陕西固原人(现属宁夏固是原)马蛟麟⑦(?—1652)。他曾任职至广西总兵,

后来任广西提督马雄的族叔,后收养马雄为子。粤西奏捷是顺治八年(1651年)马蛟麟率清军攻占柳州,此役后,他命令随营的经师蔡师将学堂搬到柳州来,马续轩在柳州随蔡师继续习经,不久,马蛟麟推荐他到武昌著名经师马明龙处继续从学。不到半,月,马续轩又听说南京经师马君实“馆事正盛”负

笈前往,因故未成,遂到了山东济宁,投在常志美、李延龄门下。

白寿彝先生在《柳州伊斯兰与马雄》一文中认

年)马雄荣升提督。如果白先生的说法成立,那么至

少常志美不可能到过柳州。据山东济宁《常氏家

[20]

谱》记载,常志美于康熙九年(1670年)去世。第

,三,马承荫认为这些经师“惜无著述遗世”但实际

上马明龙、舍蕴善等都有著述,马明龙的《认己醒

[5]

悟》刊印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如果马雄是在当上广西提督后邀请了这些学者去柳州讲学,那么马明龙的著作已刊印10多年了,影响很大,马承荫不会不知道。虽然《传谱》中没有提及马雄邀请这些经师赴柳州的任何记录,但是却提到了马雄的义父马蛟麟曾资助经师马明龙、张行四等办理经堂教

马续轩在其帐下随营经师杨师、蔡育;安排舍蕴善、

[14](P47-49)

;“捐学田二十石于常乐村马家师门下学习

[24](P61)

,“饥寒、庄”作为慕教而来者”求学所用的大

量事实。由此可见,真正与这些著名经师有来往的

而是马蛟麟。可以确定,马君实并没有人不是马雄,到过柳州。

,《伊斯兰教简明辞典》关于马君实去世的年代

《南京回族与伊斯兰教史稿》和都持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说,笔者认为马君实可能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之前去世,根据如下:

“海内康熙癸亥(1683年),马注在《清真指南》赠言”中提到了当时很著名的经师,从他的行踪来

看,他到过湖北、山东济宁、南京、陕西、北京等地。在南京,他见到经师马之骥(字仲敏)和袁懋昭,前者是马君实的弟子,赵灿评价他“尽性穷理,精研理,学,乐道轻尘,可为达士”并为马注写了赠言,唯独没有提到马君实,也没有他的赠言,由此可见他已经去世了。同样在湖北,马明龙已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去世,马注只见到了其弟子皇甫经。在济宁只见到了在世的李延龄,得到了李的赠言,而没有常志美。由此笔者认为马君实去世的时间大概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年。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作出一个接近事实的推断,大概可以确定马君实出生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后去世。

·49·

四、马君实著述考辨

马君实的著作,根据目前所获得的信息,有1658年给王岱舆《希真正答》所写的弁言。尽管内容很短,但代表了马君实对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诠释、对儒家理学的看法和对王岱舆著作的评价。以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信仰体系为基础,马君实认为“国必有君,、“百夫之众,,家必有长”必有主盟”以,“凡物之必不可以无主也”,“若大千世界,此类推

。在他看来这个而必有一至尊无偶这以为之主”

“主”,不能没有,但必须是“一”如果有两个主,那么

,。在此基础上,世界就会“歧”就会“乱”他批评了“理气空无之论”,认为如果按照儒家的这套儒家的

理论来解释自然现象,那么“日月何以不乱其升沉,,四时何以不易其推迁,寒暑何以不错其往来”观察

“不乱、这种不易、不错”的现象,其“必有为之主,者”即这种现象正常运行必有主宰的掌控,并不是虚无。在他看来,这是人们不去观察思考自然界的“流于左道而不觉”。马君实进而指种种迹象,最终出,在王岱舆还未去北京之前,每次谈起这种情形时“未尝不三叹也”,正是因为对自然界的思考,与人

《希真交流、辩论等才形成了这本书的内容。他评价

[25]

“涉海之津梁,正答》一书就是迷途之指南”。

《卫真要略》是马君实的著作。对于该书的内

见同教人心披靡日染于风俗,致教道之根源,主圣之

禁令,贸贸罔识,恐其东流不返,思所以防卫而维持。在此基础上,之……遂集为一编,曰卫真要略”他

“善举不言,徇情避回顾了清末穆斯林学者中存在的

讳,故昧经典”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他于友人

“阅此书者处得到马君实的著作,立即重刊。最终使,遵而守之”使“明德(信仰)之真光得以保全,后世

[2]

可望至圣拯救”。

,沙炳在序言中的署名是“同里后学”可能是马

是否是《传谱》所记载马君实的弟子维君实的弟子,

扬(扬州)人沙若愚,还难下结论,但此人理学(认主

学)造诣较深。在马君实的弟子中,赵灿提到“精研理学”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马君实的儿子马端明,一个是弟子马之骥(字仲敏)。赵灿评论张少山在理

:“反躬穷理,学方面的造诣时这样说正心居敬,而达”于道。由此可见,沙炳是马君实的弟子的可能性较

大。沙炳的开头论述了“视、听、言、动、察”在信仰“学通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其次,高度赞扬了马君实

,有无,理彻内外”著书立说是为了“使学者因类推之,逐境省之,毋以一节伤其全体,毋以一息丧其生

。最后希望阅读此书的穆斯林要时刻反省自己平”

[2]

,“防理欲,日常中的行为辨是非”。

《卫真要略》的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赵灿在《传谱》中以数十字对该书产生的原因、容,

:“因吾教之人,内容、社会效果等作了评价信异涉《卫真要略》邪,以书字注一卷,通晓于人,江浙多受

[14](P53)”其益。下面我们根据周明德刊本来具体分析并作简单的分析。马君实著作的内容,在周明德刊本中,卷首有马鼎元、周明德、沙炳3人的序言,兹分述如下:

马鼎元是广西龙州人,笃信伊斯兰教,其“家置大开经书、讲习,培植后进,四方负笈从学者络义塾,

。此重刻本的所有费用都由他来承担。在绎不绝”

序言中他首先论述了“异端曲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为了防微杜渐,他偶得《卫真要略》一书,即刻

其目的是为了“使学者存其真而去其伪,守其刊印,

[2]

真而戒其欺”。从中可以看出,他序言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穆斯林行为中异端思想的高度关注,礼

认主独一的信仰体系,第二部分是穆斯林日常生活

第三是附录(宰牲的条件)。中的习俗,

在第一部分中,马君实诠释了伊斯兰教认主独

一信仰体系的重要性,列举了穆斯林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有悖这一信仰体系的言行,告诫穆斯林时刻警惕这些言论和行为,一旦超越了这个界限,按照

[2](P2-9)

,经典的规定,要被“断为外教”其言外之意属于认主学就不是穆斯林了。从这部分内容来看,

大多数的内容出自经堂教育认主学教材《尔的范畴,

。嘎一德》

第二部分内容具体反映在穆斯林日常的生活当

中,主要属于礼俗的范畴,从伊斯兰教的原则出发,马君实重点列举了日常中的一些有悖伊斯兰教教法的言行和举止。这些礼俗主要包括抽签算卦、预定生死、看风水、买卖外教供佛之用、预定孕妇生男生女、搬家用吉祥草或万年青、人们怒骂儿女是讨债鬼、纵容小儿戴鬼脸、幼女成群请七姑娘、拜寿用八仙桃、新娘穿踢堂鞋、忌四眼人等等。马君实指出,,“俱断外教,上述这些行为无论故意触犯或者误犯

。其补救措施是“从新念以则所办之功课皆涂抹”

,妈宜(伊玛尼)与虎吐白(疑有误,应为‘讨白’意为

俗改良的倾向较为明显,体现了一位民间穆斯林“捍

卫”伊斯兰教的朴素心态。周明德是四川成都人,光绪年间以重刊汉文译著而著称。前文已述,在序言中,他除了介绍马君实的情况外,还论述了马君实成书的背景、原因,即“时

[2](P9-12)

。忏悔、反省,引者),重来功课,方可有济”

第三部分是宰牲的条目。马君实指出宰牲的条

1635年前后,王岱舆曾求学其门下,他与王岱舆的关系甚密。顺治十五年(1658年)给王岱舆的《希真正答》撰写过弁言,尽管文字不长,但反映了他对伊斯兰教认主独一信仰体系的认识和对儒家天命观的基本看法,这一点与王岱舆颇有相似之处,这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王岱舆。杨怀中先生提出王岱“继承和发扬了马君实等一代穆斯林学术代表人舆

物的学术思想”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白寿彝先生认为马雄曾邀请马君实到过柳州的观点缺乏资料

《清真指南》佐证,马承荫在序言中并没有提到马君实到柳州的任何信息。马君实的著作《卫真要略》

在穆斯林内部影响较大,书中“遵经革俗”的倾向比较明显,集中反映了他对江南一带穆斯林信仰生活的高度关注,体现了他对以儒释道三教为核心的中国礼俗文化的态度。在这个层面上,他与弟子王岱

王氏更多地从天命观的层面表达对儒舆略有区别,

释道的看法。通过构建穆斯林礼俗文化体系和话语

“我者”诠释,明显地形成与“他者”的文化认同和价值标准,并将这种特殊的礼俗文化建立在信仰的基

础上,成为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与否就成为划清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界限,这样使得这种礼俗文

强制性、宗教化在穆斯林群体中具有强烈的约束性、

合法性,成为穆斯林必须遵守的法则,长期在穆斯林

中流传下来,形成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卫真要略》,《南京回族伊何时刊印至今不详认为成书于崇祯年间;新加坡学者李焯斯兰教史稿》

[28]

然认为该书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刊印,这两种说法都缺乏有力的证据。从赵灿的记载来看,至少在康熙中期就已刊印,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刊印过几次还有待挖掘新的资料。道光六年(1826年)前后陕西汉中马大恩曾刊印过;光绪十八年(1892年)《天方马鼎元和周明德曾经刊印过,并将书名更换为

,卫真要略》内容没有变化,但出现了一些错别字;民国时期此书没有再版,直到2008年出版的《回族典

藏全书》收录了1892年周明德的刊版。值得指出的是,从民国中后期至2008年之前,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没有见到马君实的著作,这是造成学术研究中出现各种观点的根本原因,正因为此,部分学者得出了一些错误的观点,少数学者在研究中迷惑不解,存留了一些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随着影印本的重新出版,新资料的发现,一切错误、存疑、迷惑等也会逐渐清晰可见。

[27]

:“凡男女幼童,件是知道以妈宜(伊玛尼)之规矩、

断法,俱可宰牲。如不明以妈宜,妄宰者,断为哈拉”目,即不净之物,不可食用。在此基础上他诠释了伊玛尼的详细条目,指出伊玛尼的大纲有七件,即归信真主、归信一切天仙、归信一切经典、归信一切圣人、归信后世、归信一切好歹是主前定、归信死后复活。“定信以心,伊玛尼的规矩有三,即赞颂以舌、遵行以[2](P13-16)

。最后详细地诠释了宰牲的一切条件身”

和教法规定。这部分内容大都是出自经堂教材《伟教法经典。嘎耶》

从上述三方面可以看出,马君实“遵经革俗”的态度比较明确,第一部分属于认主学的范畴,第三部分属于伊斯兰教法的范畴,而第二部分体现在礼俗

充分体现了他对以儒释道三教融合而形成的范畴,

的中国礼俗文化的态度。这种对礼俗的要求形成了

穆斯林特有的文化认同,并将其上升到宗教的范畴,成为信仰的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在穆斯林中间流传下来。嘉庆十二年(1807年)郭肇汾在《郭氏族“教戒”谱》中记载的各种从一个层面反映了这种宗

教文化认同的情形。

一、家禁用道释教;二、家禁用功果追荐、冥金、冥纸、冥人及一切纸料;三、家禁用尼姑超度神职邪说;四、家禁用纸料冥银交库;五、家禁用神佛医法;六、家禁用时俗术家替身过关;七、家禁用冥金、冥银家禁用火葬瓦葬;九、家禁用线戏。于祀毕之侯;八、

郭氏这样做的目的是“儆戒后嗣妄言先世所从教

[26]门”。

五、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初步确定马君实生平著述的详细情况。他大概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比常志美略为年长,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后

,去世。周明德认为他是“乾隆年间人”金吉堂、傅统先、白寿彝等前辈认为他是康乾时期人的看法值

得商榷。他是江苏南京人,古文献一般把南京称为石城、金陵、江宁等,不同的研究者将马君实的籍贯列这三个地方是合理的。陕西马大恩认为他是“关,中人”是基于他在西安有求学的经历及其影响,可

,“冠能是出于名人效应而言。他20岁之前习儒业后”师从在南京设帐的著名经师张少山,后曾遭遇南

,京经师马真吾的“耻笑”又负笈西安,复投张少山门下五六年,回到南京后设帐讲学,此时大概是

·51·

注释:

①光绪十八年(1892年),四川成都人周明德重新刊印《卫真要略》,他在重刊本的了经学大师马君实的著作

“乾隆间人”序言中首次提出马君实是的说法,直接制已经影响学术界近120年。几乎造了一桩学术公案,

所有的研究者在没有见到该刊本的情况下,对这个观得出的结论存在着这点进行了各方面的分析和解读,

样那样的错误和不足。对此笔者当另行撰文,详细探讨该学术公案的前前后后。

②在此首先要感谢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古籍研究所雷2008年她为笔者提供了收录在《回族典藏晓静所长,

《天方卫真要略》全书》中周明德刊本一书的复印本。其次感谢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提供了陈垣先生捐赠的《天方卫真要略》原本,以便笔者查阅。

③A.Vissiere.StudiesSino-Mohometanes,vol2.1913.CharlesL.OgilvieandSamuelZwemer.AClassifiedBibliographyofbooksonIslaminChineseandChinese-Arabic.ChineseRecorder,October,1917.IsaacMa-son.NotesonChineseMohammedanLiterature.JournaloftheNorthChinaBranchoftheRoyalAsiaticSociety56(1925).

④学术界一般把王岱舆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完成《正教真诠》时间看成刊印的时间,这是值得商榷的。根据该书中的所有序言可以看出,梁以濬的序言写于1642年。丁彦的序言应该写于清初。根据王岱舆自序的内容可以看出,他的序言应写于1657年以后,也》“易真”王岱舆在《正教真诠章在此后刊印。另外,

《醒迷真原》一书可能是山东著名经师李延中批评的

《醒迷真原》龄的弟子马伯良所注(著)。翻阅的跋文《教款捷要》可以发现,该文与马伯良的跋文有着惊人唯一不同的是,前者“将母嘎妈忒用汉文注的雷同,

,“将这部其他卜用汉文注解”。《教款捷要》解”后者《醒迷真原》刊印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如果是马那么该书也应该是在1678年之前出版,但伯良所注,

不能早于1642年。如果是早于此,那么马伯良的老师常志美、李延龄当时30岁出头,不可能培养出这样

参考文献:

[1]刘智.天方至圣实录年谱[M].清同治八年(1869

年)锦城宝真堂重刊本.

[2]M].成都敬畏堂光绪十八年马君实.天方卫真要略[

(1892年)刊本.

[3]D’Ollone.Recherchessurlesmusulmanschinois[M].

Paris:ErnestLerous,1911.

[4].安慕陶译.月华,桑田六郎.明末清初之回儒[J]

1937(14).

[5].成达师范出版部,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M]

1935:200;金吉堂.王岱舆阿衡传[J].禹贡,1937:7(4).

[6]M].商务印书馆,1937.傅统先.中国回教史[[7]J].西南边疆,1938(9):白寿彝.柳州伊斯兰与马雄[

51;另见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M].1947;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M].宁文通书局,

1983:311;白寿彝.白寿彝文集:中国夏人民出版社,

《正教真一个经学水平高超的弟子。果真如此,那么就不是最早的汉文译著。由此可见,王岱舆完成诠》

该书后,没有立即刊印,而是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⑤金宜久先生在《王岱舆思想研究》一书中指出,当时“东土学者之四镇”中提到马明龙、马君实、常志美、李,“唯独不提王岱舆”,。见《王真是“令人费解”定寰

,岱舆思想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88页。⑥这里的“父”是“甫”的借用词或通假字,是古代文章”、“父撰”、“父书”、中常用的谦词,常见的有“父题“父辑”等。意思是初次、首次、开始、方等,引申为匆“父”“父促、草率之意思。大多的研究者都将理解为。马明达先生在《回族研究》2008年第2期发表亲”

《明清之际济宁“奇报”事件研探》一文的注释5中指“小小的失误”。出了学术界这个

⑦马蛟麟,固原人(清初固原属于陕西省平凉府管辖,有资料记载他是陕西固原人应该属实,赵灿记载其籍贯“宁镇之同心城”),是明末清初军旅界的穆斯林,广西提督马雄的叔父,后收养马雄为子。原属明朝将军左良玉部下,祖上十代袭封,明末投降了清朝,官至镇台、左翼总兵。除了在军界活动外,他还热衷于伊斯。《经学系传谱》兰教事业,资助经堂教育记载其军队中有随营的经师。他的部将舍应举将后来知名的经师舍蕴善收抚为子,舍蕴善曾师从其军中杨师习经。“贵物遗贡”。收留经师马续轩他曾赠送经师张行四

在其军中蔡师处习经4年,后推荐其至武昌经师马明曾为其学堂龙处续学。他与经师马明龙等关系密切,

至光绪年间此学田犹在。清军攻占柳捐学田80亩,

州后,他命令搬移学堂至该地,并捐资修建清真寺。一直以来,马蛟麟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白寿彝《柳州伊斯兰与马雄》一文中提到马雄曾聘请先生在

经师至柳、修建清真寺、修建坟山等疑似有将马蛟麟的一些功绩移植到马雄身上,这是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是马明龙将经堂教育传到了广西,现在看来,这些观点尚有待商榷。

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伊斯兰史存稿[

[8]J].月华,1948(3).白寿彝.王岱舆传略[[9]J].中国穆斯林,1982(1).白寿彝.王岱舆传[[10];冯增烈.建修白寿彝.胡登洲常志美舍起云传[J]

J].中国穆斯林,1982(2).胡太师祖佳城记碑叙[

[11].中国穆斯立平.介绍有关胡太师的一点史料[J]

1983(1).林,

[12].北京:民族出版金宜久.王岱舆思想研究[M]

2008.社,

[13]伍贻业.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M].内部铅

2000.印,

[14]赵灿.经学系传谱[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

1987.社,

[15]M].同治十二年(1873年)锦城王岱舆.正教真诠[

宝真堂藏版重刻本.

[16]白寿彝.中国回回民族史[M].北京:中华书

2003.局,

[17]《正教真诠》杨晓春.论明清回族学人对王岱舆的认

J].贵州民族研究,2007(2).识与评价[

[18]M].光绪十一年(1885年)唐晋徽.清真释疑补辑[

成都清真寺版重刊本.

[19]M].北京出版陈光辉,席风宁.中国状元大典(下)[

1998.社,

[20]A].山东先达常爸爸小史及其他[J].伊常氏家谱[

1933(5):52.光,

[21]ZviBen-DorBenite.TheDaoofMuhammad--A

CulturalHistoryofMuslimsinLateImperialChina[M].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5.

[22]DanaldDanielLeslie.IslamicLiteratureinChinese

[M].CanberraCollegeofAdvancedEducation,1981;M].杨大业译.内部印刷。莱斯利.伊斯兰汉籍考[

[23].粤东清真寺同治九年(1870马注.清真指南[M]

年)刊本.

[24].答振益.湖北回族古籍资武昌清真教学田记[A]

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料辑要[

[25]M].道光五年(1825年)清真唐王岱舆.希真正答[

重刊本.

[26]A].杨怀中.不背乎教亦不泥乎郭肇汾.郭氏族谱[

——明代回族读书人对回儒文化交流的心态教—

[J].回族研究,2002(4).

[27]——致杨怀中.对王岱舆、刘智学术地位的再认识—

J].回族研究,2007(1).杜维明先生的信[

[28]J].回李焯然.明代穆斯林的汉文著述与儒家思想[

2006(2).族研究,

TheTextualResearchonMaJunshi'sLifeHistoryandWorks

MAJing

(InstituteofWorldReligion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Beijing100732)

Abstract:MaJunshiisoneoftherenownedMuslimscholarswhotranslatedtheIslamicclassicsintoChinesefromArabic,buttherehasbeenlittleunattachedresearchandstudyofhisown.HehadbeengenerallyconsideredasadiscipleofWangDaiyubeforethepublicationofthebookTheGenealogyofTransmissionandLineageofIslamicLearning,afterwhichhewasreconsideredasWang'steacherratherthanhisstudent.Thereafter,therehavebeendebatesonhimwithintheacademiccircles,andnoclarifiedanswerstothisquestiontillnowadays.Thisarticlebasedonexistingresearchesandcombiningwiththenewlyfoundtextualmaterials,tendstopreliminaryexamineandverifyMaJunshi'slifeandworksforfurtherdiscussion.

KeyWords:MaJunshi;LifeHistory;Islam;ChineseTranslationofIslamicClassics

责任编辑:王伏平

·53·


相关内容

  • 笔记类[阅微草堂笔记]清 . 纪昀著附:纪汝佶六则
  • <阅微草堂笔记>卷目上一卷 附:纪汝佶六则 亡儿汝佶以乾隆甲子生,幼颇聪慧,读书未多,即能作八比.乙酉举于乡,始稍稍治诗古文,尚未识门径也.会余从军西域,乃自从诗社才士游,遂误从公安竟陵两派入,后依朱子颖于泰安,见聊斋志异抄本,时是书尚未刻,又误堕其窠臼,竟沈沦不返,以讫于亡故.其遗诗遗 ...

  • 猕猴桃基地种植技术标准
  • 猕 猴 桃 生 产 技 术 规 目 录 一.选址.整理土地.开沟起垅 . .................................................................................................. 4 1. 选址 . .... ...

  • 葡萄极早熟鲜食新品种爱博欣一号的选育
  • 摘要 爱博欣一号是葡萄品种巨峰自然实生.果穗双歧肩圆锥形,平均穗重850.0g,最大穗重2100.0g:果粒近圆形,平均单粒重11.4g,紫黑色:果皮较厚,果肉淡绿色,有肉囊,具浓郁的草莓香味,风味酸甜,味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00%-19.00%,不落粒,不裂果:在河北省保定市,葡萄7月上旬成 ...

  • 12苹果矮化砧木的应用_鄢新民
  • 24(4):57-59江西农业学报2012, ActaAgriculturaeJiangxi 苹果矮化砧木的应用 * 鄢新民,李学营,郝婕,王献革,冯建忠(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简述了苹果矮化砧木的主要品系和目前国内外矮化砧木的应用现状,介绍了砧木的选择. ...

  • 银杏种子品质与苗木生长特性的研究
  • 银杏种子品质与苗木生长特性的研究 种子净度工作台http://www.zj-top.com/ 邢世岩 郭成胜 韩 峰 杨 杰 王海咏(山东省林业学校林栽室 泰安 271000) 摘要 本研究采用不同粒级的银杏种子, 对种子质量.栽培措施等对苗木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统计分析证明, 实生树即使种粒 ...

  • 荟珍園第一百三十二期拍卖预览
  • 周一一周新开始~ 荟珍園拍卖与您相约~ 精彩拍品先睹为快! 出品人:魔鬼 品名:孔明灯 出品人:随风起舞 品名:花影 出品人:咸菜 品名:冰城 出品人:悦然 品名:紫禁城A型 出品人:黄豪 品名:鬼岩城叶插苗 出品人:随风起舞 品名:日系大m糯窗玉扇 出品人:sun 品名:天使+楼兰 出品人:四善手 ...

  • 法桐的栽培及管理技术
  • 法桐的栽培及管理技术 法桐又称悬铃木是阳性速生树种抗逆性强不择土壤萌芽力强很耐重剪抗烟尘耐移植大树移植成活率极高.对城市环境适应性特别强具有超强的吸收有害气体.抵抗烟尘.隔离噪音能力耐干旱.生长迅速. 二.栽植技术 (一)法桐的栽植时间栽植时间一般为3月12至4月15. (二)栽植法桐的技术要领法桐 ...

  • [果树生产技术]教学大纲
  • <果树生产技术>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林果生产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林果生产.服务.经营管理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 ...

  • 毛竹的母竹要求
  • 毛竹的母竹要求 优质母竹造林容易成活和成林,劣质母竹不易栽活,有的即使栽活也难成林.毛竹母竹质量主要反映在年龄.粗度和生长情况等方面.确定母竹的好坏有四条标准:①年龄:母竹的年龄以当年新竹及一至二年生的好:②母竹的粗度,一般以胸径3-6厘米为好:③母竹分枝要低,生长健壮,节间匀称,枝叶繁茂,当年新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