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组屋规划设计的分析与启示

评论与鉴赏

Comments and Appreciation

·有关国外建筑(及建筑师)的评论··有关国外建筑(及建筑师)的评论·

新加坡组屋规划设计的分析与启示

Planning Design of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HDB) Flats in Singapore

郭杨张菂 靖 嵩

Guo DiYang JingZhang Song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8)07-0004-05文章编号

摘 要 该文主要从规划先行整体系统、分摘 要

级配套公共设施、适度的人车分行以及生态的居住环境等几方面分析与总结了新加坡组屋的规划设计。

关键词 新加坡组屋 规划设计关键词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Abstract

summarizes the planning design of HDB Flats in Singapore from such aspects as programming fi rst of unitary system, grading supply of public facilities, moderate separation of human and vehicl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esidence.

Key Words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B o a r d (H D B ) F l a t s i n S i n g a p o r e , Planning design

新加坡1959年脱离英联邦建立自治,1965年8月6日宣布独立。建国伊始,政府面临房荒、就业和交通三个难题,其中居住问题最为突出。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新加坡为中低收入阶层建成了62.8万个组屋单位,有240余万居民住进这些组屋,占国民总数的87% 。

②①

套是比较完善的。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住宅周围提供就业权,新镇内预留10%~20%的土地用于工业配套设施,一般位于新镇的边缘。主要设置一些无污染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工业,如制衣、纺织和电子配件制造厂等解决居民的就近就业问题。

新加坡组屋选址与总体规划《环形概念性规划》相配合,大都分布在各区(镇)中心地铁站周围,充分利用区(镇)所在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学校、就业和配套依次成为影响人们选择居所的四大考虑因素。④”另外,政府在拆迁安置时也充分考虑新居所与原有居住区域的距离不能太远,以增强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和归属感。

1 规划先行整体系统

1976年,新加坡在联合国发展计划指导下,成立国家和城市发展部,并在联合国开发署的协助下,开始编制着眼于长期土地利用开发和交通运输发展的概念性规划,提出宏观土地使用建议、基础设施配置和交通规划概念,作为发展策略引导着新加坡的成长。概念性规划明确了分阶段发展目标,提出综合的土地利用和集体规划以及新镇体系的布局。实践证明,新加坡组屋的建设正是基于合理的整体规划之下系统发展的。

1.2 分级与规模

新加坡全国分为东、东北、北、西、中5个区域,共有55个规划区(Development Guide Plan, D G P ),其中33个规划区内包括23个新镇(N e w Town),组屋区的分级一般为三级,新镇、邻里和邻里组团。新镇的规模一般可容纳25 000~50 000个单位,总人口125 000人~250 000人,用地625 hm 2,包括5~8个邻里。每个邻里容纳3 000户~9 000户,总人口为20 000~30 000,用地80 hm2~100 hm2。每个邻里含6~7个邻里组团,范围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设置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每个邻里组团一般容纳500户~1 000户,总人口为 2 500~5 000人,用地10 hm2~15 hm 2,由4~8幢组屋楼围合而成,内设基本的服务设施和庭院,随着对居住环境户外活动空间的围合感和空间限定的重视,以及其可重复性,邻里组团成为新镇规划的基本单位。

新加坡组屋采用的“邻里中心”规划思想实际上是一个分层次配套的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概念,主要服务于本国居民日常活动,广泛的设置使得新加坡在城市扩展的同时,避免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市区拥挤现象。邻里中心提供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形成社区凝聚力,有利于邻里和谐;户内生活向室外延伸,保证不降低居民生活品质的条件下,使户内户均建筑面积得到有效的控制。邻里中心把所有商业和服务设施集于其中,既缩短了这些设施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又能充分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既做到便民利民、又能提高社

1.1 新镇与组屋选址

在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 O U S I N G & DEVELOPMENT BOARD,简称HDB)负责建造公共组屋,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问题。HDB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质量,发展新镇是其具体的措施③。一般来说,新镇属于类似发展卫星城的概念,HDB的目标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单一的住宅区,而是建立一个具有自给自足体系的新市镇。这些新镇往往是综合规划的大型居住项目,有较完善的服务设施,能与城市中心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由于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新镇内的政府组屋又均有高层高密度的特点,新镇事实上更像高度密集发展并有机联系的大城市系统中的一个结点,这种系统通过联系紧密的快速交通体系把新镇与城市中心紧密相连。

新镇的土地使用规划从《环形概念性规划》实施以后开始系统化,建立了新镇发展的结构原型,结构原型对新镇内的居住、商业、绿地、娱乐、社会以及工业用地进行了适当的分配,并用道路网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同时各类用地分配的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改变,这些结构原型只是在实际规划新镇时作为参考,要根据每个新镇实际情况调整有关的指标。

从布局和结构来看,建造的居住区(镇)设施配

作者单位第一、三作者第二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

210096

[email protected] 01 21

4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7/ 2008 第26卷

图1 五个区域概念规划(资料来源:新加坡规划局展览馆)图2 榜鹅新镇用地规划

(资料来源:硕士论文《新加坡政府祖屋居住环境的发展》)

图3 榜鹅新镇开放空间规划 (资料来源:同图1)

图4 “巴刹”成为新加坡居民的食堂图5 组屋新镇的体育设施(资料来源:《HDB

ANNUAL REPORT 2005-2006》)

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环境质量。邻里中心从宏观选点到微观布局都体现了节约用地的精神,各项设施集中统一安排,精心设计。一个邻里中心的选点一般以距离服务范围内所有住宅不超过成人步行 5 min的步程(400 m)为原则。

为“街坊(ESTATE)”为基本规划单位,其直接的原因是较小规模的组屋区能够更好地共同分享开放绿地和学校等设施,提高环境质量;更深层的原因是建立社区认同感(图2)。随着物质水平的提

提高物质环境的质量,公共绿地作为社区中心和娱乐中心的功能,提供了正式或非正式集会的场所,丰富了市镇的休闲生活(图3)。

对比表1与表2,可以清楚地看到上述新旧规划理念的显著区别:居住用地以及开放绿地和娱乐设施用地分别从33.1%、5.8%涨至50%、14%,有明显的增加;而商业用地由于采用大型商业综合体集中设置,由13.7%降到1%,其用地百分比有较大的下降趋势。

1.3 概念规划的新发展

1991年,原有的环形规划概念被五个区域概念代替,规划的观点是在市中心的四周设置区域中心,由于五个区域中心比较均衡地分布在全岛,既创造了不少近宅就业的机会,也吸引了附近大量的居民活动,从而有效缓解了市中心区的交通和活动压力(图1)。新的概念规划提出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多样化的住房,开发新的住宅区,住房用地靠近公园绿地和娱乐设施,政府组屋的质量将有进一步的提高;设置更多的学校、医院和诊所,在市中心和区域中心建立文化和艺术中心,并且对历史古迹进行保护。

在新加坡,大多数20世纪60年代的新镇的组成单位是邻里,邻里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可行的具有社会文化凝聚力、环境美好的社区,规模一般为6 000个单

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变大,很多研究认为社区精神可以改善居住环境的质量。一个街坊的规模不是很大,一般在1 200~2 800单位,小过邻里规模,有助于社区形象的建立。通过交通组织,街坊内部没有穿越式交通,形成一个完全人行的区域。

政府组屋早期的新镇,邻里公园服务一个邻里大约6 000~7 000个单位,公园的范围从1.0 hm~1.5 hm,榜鹅新镇重新定义了政府组屋社区生活的范围,新镇的结构以“街坊”为基本单位。区内的公园即公共绿地,其范围在0.4 hm2~0.7 hm2,通常公共绿地位于学校用地的附近,组屋区围绕着它们,有助于高层住宅环境的改善,使更多的住户有良好的景观。公共绿地靠近居民,优点在于居民走出家门就可以看到园林小品和公共设施,提高了使用效率。同时除了

2

2

2 分级配套的公共设施

新镇内的各项配套优于其他地区,分级布局。镇中心用地很大,靠着众多的服务人口(15万~30万),吸引着许多零售商、私人机构、银行、娱乐机构和图书馆等设施,是新镇最繁华的区域。邻里中心主要配置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设施,服务半径不大于800 m,使居民能在10 min内从家中步行到达邻里中心。服务于日常生活的商店包括小超市、杂货店、小贩中心、私人诊所、巴刹(农贸市场)等。邻里组团中心的主要配套设施有小运动场、儿童游戏场和邻里组团公园等。

第26卷 7/ 2008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5

的居民使用。

由于新加坡人生活习惯的改变,现在他们较喜欢在大型的有多种选择的商业中心购物,因此在榜鹅新镇采用了以商业中心的形式来代替原有市镇中心和邻里中心的形式。一个大型的商业中心,从零售店、超市、大型百货公司到法定机构的分支办公处,可提供一站式、多样化的服务,同时商业中心和地铁站、轻轨站共同形成新镇的“心脏”。全镇共设两个大型和两个较小型的商业中心,分布在新镇的四个区里,能更好地服务居民,使他们不必到

图6 新镇中心的公共汽车转换站

市区购物。商业中心的地下层是以该新镇或地区名命名的MRT站点,出站口有方便的提示告知公交路线、发车时间,居民可直接乘坐MRT或公交车去城市中心的商业区。新镇中心及其商业中心的繁荣对提升新镇形象有利。邻里中心的概念完全取消,部分功能由商业中心替代,而那些日常型的服务则由位于轻轨站的便利店来完成。在公共住宅核心位置设置商业中心(Shopping Centre)也是新加坡组屋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并作为一种成熟的模式在不同的新镇、公共住宅区广泛使用。

2.2 社会设施系统

图8 组屋翻新的宣传横幅

图7 组屋区用于休憩的架空层

组屋区的社会设施的设置依据不同的分级都有相应的用地规模和容积率的规定,是比较完善和有序的。随着社会的发展,HDB也在不断改进其建设

除了上述设于各级中心的配套设施以外,其他一些分布在新镇中的主要是文化体育设施,如中学、小学就分布在组屋和公共绿地附近。工业设施的配置主要是为了解决居民的就近就业,一般位于新镇的边缘。

市中心商业中心。

市场、小贩中心是分散在居住街坊之间的商业服务网点,以餐饮点、零售摊点、超市为主,方便居民生活的最基本需要(图4)。为了适应政府关于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决定,HDB逐步淘汰了在市场现场宰杀家禽的做法,以减轻对排水系统和购物环境的污染。市场和小贩中心的设计往往也结合相应的社区服务网点及休闲、活动场所,其中设置的固定桌椅,5%的桌子不配制座椅,以方便使用轮椅

和使用方式,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学校、医院和体育场馆等设施的社会作用。

现有的政府组屋新镇有1~2个由公共游泳池和室内体育馆组成的综合体育设施即可满足居民的娱乐需求(图5)。同时,也是由1~2个由居委会和公民委员会管理的社区中心为居民服务。在每一个市镇至少设一个社区俱乐部,主要目的是给居民提供一个场所,他们可以在其中休闲以及和同区的居民交往。在榜鹅新镇,取消综合体育设施和社区俱乐

2.1 商业服务系统

总的说来,居民可以使用的商业与服务设施可分为三级:市场、小贩中心 >> 居住区购物中心 >>

图9 结合地形的环境设计图10 通向公交站点的Linkway系统

6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7/ 2008 第26卷

部的概念,而采用提供6~8个休闲俱乐部的方式,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主题,可以为30万居民提供体育活动和其他课程。这样的优点是每个俱乐部便于专业化管理,同时突出优势、吸引会员。

为了尽可能提高设施的利用率提出了各类设施成组布置的概念,如公共绿地和学校结合起来,学校的设施如篮球场就可在晚间供居民使用;居民区的绿地和学校的设施相结合,扩大了绿地的范围,各类公共设施的成组布置利于公共活动的集中,便于居民间的交往。

车造成的噪音及大气污染,HDB开始在新建组团中心建多层车库以取代地面停车,然而多层车库占用了大块组团用地并由于容积率的关系而使组团中心用地减少。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兴建半地下停车库,车库位于组团中部为住宅楼所环绕,所有的车道均沿组团外边设置,并不干扰组团内部空间。组团设施诸如儿童游戏场地及多功能硬地等用地均置于半地下停车库的屋面之上。组屋和停车场有机组合,在公共绿地的四周尽可能将组屋楼和车库整合在一起,有直接的联系。许多多层车库在每层都设有可直接进入邻近住宅楼的通道,或通过附[***********]1

表1 新镇原型用地平衡表(结构原型)

用地性质

1商 业(镇中心、邻里中心等)

居 住学 校绿 地体 育 设 施

会 社(会所宗教场所等)

工 业主 要 道 路基 础 设 施 和 其 他

合 计新 镇 毛 密 度

面积(hm2)百分比(%)

86 [***********]2564户/hm

2

13.733.111.73.72.13.719.212.00.8100

3 适度的人车分行

新加坡的道路网络分为四个等级:连接道路,集合道路,流通道路,快速道路。连接道路其实就是小区内部的车道,由于新加坡的小区都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所以居住区内的道路也成为城市路网的组成部分。

(资料来源:HDB,Housing A Nation:25 Years of Public Housing in Singapore)

3.1 步行、车行系统

新加坡公共住宅区内的交通大多采用人车分行方式,车行系统结合主要出入口和集中停车场布置,以住宅街坊为单位,车行系统环绕于街坊以外,步行系统贯穿于街坊之内,集中停车场(或多层停车楼)则通常位于小区入口处,小区内居住环境相当安静。

步行系统入口设有明显标识,通常利用地面材质的变化加以提示,步行系统贯穿整个小区,与车行系统只有点的交叉,没有线或面的重合。除结合自然地形坡度外,不过多人为设置踏步,路面采用缓坡避免给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带来不便。车行系统从住宅街坊外侧沟通各栋住宅,只有少量车辆进入较深地带,尽量不形成穿行。有的局部设有尽端回车场或尽端车库。

新加坡在镇中心设置地铁站和公共汽车转换站,新镇内部、各组屋邻里组团与各级中心以及配套设施之间的联系目前以提供短程支线公共汽车为主的形式来解决。至于新镇与新镇之间以及新镇与市中心区之间通过地铁和干线公交系统来进行联系。每个居住区或新镇都有若干条方便的公交线路可供选择,公交分为住宅区内的环绕线路和对外联系线路两种。由于新镇公共住宅区通常规模较大,专门设有住宅内部环绕交通路线,起始点与终点重合(多设在轻轨、地铁站点与购物中心),公交车价格便宜又配有空调,所以乘坐的人很多;另一类“长途”公交负责组屋与市中心、主要公共区域的联系,大型起迄点和轨道交通(MRT)站点往往与购物中心结合设置,方便居民购物和交通换乘(图6)。

表2 榜鹅新镇土地使用分配表

用地性质

1商 业(镇中心、邻里中心等)

居 住学 校

开 放 绿 地 和 娱 乐 设 施

水 体

主 要 道 路 和 基 础 设 施

其 他合 计

面积(hm2)百分比(%)

13 [***********]7

[1**********]100

4 ⑤”

(资料来源:田东海. 新加坡组屋规划的指标和结构. 《国外城市规划》1997/02)

面可以提供不暴露在阳光炙烤下的活动场地;另一方面有利于通风,便于空气流动,缓解潮湿,带走热量。同时由于公共住宅大多采用高密度的板式高层建筑形式,将人体正常视线高度内的底层架空有利于开敞视野,避免过度压抑。开敞的底层平台可以享受绿化空间的渗透,给在底层活动的老人、儿童创造赏心悦目的视觉环境。架空层通常只简单放置桌椅,除信箱间、楼梯间、电梯间略有装饰之外只有落地结构墙体和水泥地面,绝不铺张。在新加坡,底层架空平台可临时性停放自行车,但机动车辆一律停放在小区规定的停车场或多层停车库,除了工程检修车,小区内路边极少见到随意停放的车辆,从而使底层空间真正宜于交往和休息。

组屋住宅建筑外立面大多采用物美价廉的涂料,极少使用贴面砖等相对昂贵的材料。首先,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以组屋为代表的公共住宅是政府“居者有其屋”计划的一部分,售出价格普遍低于市场价格甚至低于建筑成本,必须节约投资;其

次,外墙使用涂料易于翻新,HDB的组屋每五年对整幢楼房的外墙、走廊、屋顶、楼梯间等公共场所进行一次维修和粉刷。届时所有住户都会得到通知,进行配合、监督。重新粉刷时可以改变颜色和图案,使整座小区焕然一新,增强社区趣味性的同时也激发居民对环境的热爱(图8)。

4.2 改善环境的生态设计

在新建组屋区的规划设计中,十分重视通过令人耳目一新的绿化种植和环境景观设计提高土地的隐性价值。组屋区的绿化环境设计以自然为主旨,采用东南亚常见的热带植物品种,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绿化与步行道之间不设路缘石,通过适当抬高路面解决积水问题,近人处采用低矮灌木与草坪,局部点缀花丛。小区绿化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物、地貌和树林等自然资源,将集中绿化林荫道和庭院绿化结合起来,有机地联系成绿化系统(图9)。结合地面起伏的环境设计,既起到丰富视觉效果的作用又可遮挡相邻建筑底层或车行道的地面活动,使环境更加幽静舒适。这种朴实无华的环境

3.2 停车设施

早期(20世纪70年代)的组团中心停车方式是以地面停车为主。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满足居民迅速增长的停车位需求并建设更良好的组团中心空间环境,将组团中心用地还给居民并减少地面停

第26卷 7/ 2008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7

设计没有过多渲染的斧凿痕迹,既节约了土地整平费用和地面设施费用,又相对增加了实际绿化面积,效果令人感觉十分亲切。

由于暴雨频繁,瞬间雨量较大,小区内雨水排放全部采用明沟,雨水排放迅速,避免了积水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和对小区环境的不利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组屋区多建立体车库以释放空间进行景观设计。对于有条件的建成环境,也逐步增建停车楼争取开放空间,进一步改善环境。

HDB和有关机构协同研究在组屋区通过水体环境进一步向居民提供丰富、开阔的休闲空间。在桑吉和武吉班让等新镇进行了首度尝试,同时,配合全国范围的“保护新加坡河”的计划。HDB承担了减少河水污染、提高水质的研究计划,在临河1 800个居住街坊及450个工业作坊范围里贯彻实施,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区是否被接受的关键因素。组屋的选址经验是组屋区必须配备住宅、商店、就业场所、学校、公共设施等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各种活动设施和活动场所,应具有多种功能并力求为居民提供合适的就业场所。公共汽车站应尽可能布置在靠步行就可以轻松到达的范围内,即尽可能布置在社区附近。政府在拆迁安置时也充分考虑新居所与原有居住区域的距离不能太远,以增强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和归属感。

(2)规模适当

早期的邻里组团由600~1 000个单位组成,和邻里相比它的规模是很小的,有明确的边界来加强邻里组团的范围,通过运用大门和拱道以及独特的设计来强化邻里组团的视觉感受和对居住区的认同感。在最近的新镇里,邻里组团出现缩小的趋势,往往由3~4栋组屋楼共400~500个单位所组成。实践证明,较小的区域范围在社会环境方面可以通过更好地识别组团的界限而有令人满意的视觉认同,有助于居民的地社区认同;在物质环境方面,可以使居民享有更便利的配套服务。

(3)小同质,大异质

强调各类人群的混合居住,以提高社会的稳定性。新加坡的具体做法包括:组屋区内穿插建设私人物业,由于新镇的配套优于其他地区,对于新镇内的私人物业也是十分有利的条件;组屋区内应提供多种类型的住宅,以保证各种经济收入与各种年龄人群的需求;在同一邻里组团,每一栋组屋楼内只能有不超过两种相邻的房型。

(4)公共空间

居住区内应当拥有广场、绿地、公园等相当规模的公共开敞空间,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高其利用率,公共空间应当设计成为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令人兴奋的场所。公共场所应与包括居住区在内的广域交通网络相协调,街道、步行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等社区内各种道路应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网络,减少汽车的使用,促进步行、自行车交通。

(5)经济适用,不断更新

新加坡政府组屋现存82万多个单位,由于是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兴建,这些组屋的居住环境质量水平是不同的;随着组屋区年龄的增长,开始出现陈旧的趋势,建筑物和设施的老化导致区内的年青人迁往新的市镇,使这些组屋区出现快速衰退的现象。新加坡政府主张积极更新市镇及社区,防止住宅区的退化,以达到住房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视保持已发展的居住区的新陈代谢,才能使它们的居住环境质量适应时代的需求。 ■

(3) 新加坡的新镇发展主要以英国二战后的新镇

为原型,根据自身的条件做了一些修改。而新镇的发展依据是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概念性规划,详细的发展计划是根据概念性规划的原则由国家和城市发展部制定地区发展指导蓝图,新加坡全国共有55个发展指导蓝图。

(4) 引自与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的谈话。(5) 五个区域指东、东北、北、西和中5个区

域,每个区域中心服务大约80万人。

参考文献

1 李继军.新加坡组屋建设经验. 世界建筑,2000(1):73-75.

2 于一凡.新加坡的居住环境设计. 城市规划,

2001(2):49-51.3 李盛.新加坡邻里中心及其在我国的借鉴意义.

国外城市规划,1999(4):30-33.

4 田东海.新加坡组屋规划的指标和结构. 国外城市规划,1997(2):41-47.

5 吴晓,张靖.公共住宅:香港和新加坡的政策

性差异透视. 城市规划,2002(3):44-48.

4.3 人性的 Linkway系统

组屋区内结合绿化铺设人行步道,步行道系统尽量避免踏步,采用缓坡以方便儿童、老人和残障人士。其中的人工设施主要针对儿童和老人,以及供社团活动的较为开敞的场地。步行道路穿过住区中的核心景观区,沿途景观变化丰富,使行人心情愉悦。路面铺装优先选用渗透性好、保水性好的砖铺设,下小雨不积水,雨后保持潮润,有效调节室外温度、湿度,利于改善小气候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专门为居民来往而设的上空覆盖有遮阳雨棚的步行道——Linkway步行系统,它的存在使小区步行环境成为一个完整系统,它不仅与建筑底层架空空间一起构成了完善的步行路线,避免了与车辆的交叉,增大了居民步行安全,而且对住宅外环境的领域空间起到分隔、限定的作用。Linkway还一直延伸到附近的巴士候车亭,因此,无论是在晴热或是暴雨天气里人们都可以经由Linkway到达小区内任何一幢住宅楼或通向公交站点,Linkway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图10)。Linkway步行系统都经过精心设计,形式多样,轻巧美观,大大丰富了组屋区的景色。

5 总结与启示

20世纪70年代制定的《环形概念性规划》和20世纪90年代修订的《五个区域概念规划》都对新镇内居住、商业、绿地、娱乐、社会以及工业用地进行了适当的分配,并通过道路网将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虽然各类用地分配的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但规划的整体性被延续下来。这种连续系统的规划体系有利于整合交通与土地使用,使土地的使用达到最优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选址

对于居住区,居民满意度的要素是商业设施、公共交通服务以及与城市中心、工作场所、学校、电影院和医疗所的可接近性。由此可见,选址成为居住

注 释

(1) 一个组屋单位相当于我国的一套单元式住

宅,包括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独立房间。

(2) 参见:大众住宅与商品住宅辨析——新加坡

组屋开发模式的启示,丁承朴,卜菁华 《建筑学报》1994/12。

8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7/ 2008 第26卷

评论与鉴赏

Comments and Appreciation

·有关国外建筑(及建筑师)的评论··有关国外建筑(及建筑师)的评论·

新加坡组屋规划设计的分析与启示

Planning Design of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HDB) Flats in Singapore

郭杨张菂 靖 嵩

Guo DiYang JingZhang Song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8)07-0004-05文章编号

摘 要 该文主要从规划先行整体系统、分摘 要

级配套公共设施、适度的人车分行以及生态的居住环境等几方面分析与总结了新加坡组屋的规划设计。

关键词 新加坡组屋 规划设计关键词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Abstract

summarizes the planning design of HDB Flats in Singapore from such aspects as programming fi rst of unitary system, grading supply of public facilities, moderate separation of human and vehicl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esidence.

Key Words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B o a r d (H D B ) F l a t s i n S i n g a p o r e , Planning design

新加坡1959年脱离英联邦建立自治,1965年8月6日宣布独立。建国伊始,政府面临房荒、就业和交通三个难题,其中居住问题最为突出。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新加坡为中低收入阶层建成了62.8万个组屋单位,有240余万居民住进这些组屋,占国民总数的87% 。

②①

套是比较完善的。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住宅周围提供就业权,新镇内预留10%~20%的土地用于工业配套设施,一般位于新镇的边缘。主要设置一些无污染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工业,如制衣、纺织和电子配件制造厂等解决居民的就近就业问题。

新加坡组屋选址与总体规划《环形概念性规划》相配合,大都分布在各区(镇)中心地铁站周围,充分利用区(镇)所在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学校、就业和配套依次成为影响人们选择居所的四大考虑因素。④”另外,政府在拆迁安置时也充分考虑新居所与原有居住区域的距离不能太远,以增强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和归属感。

1 规划先行整体系统

1976年,新加坡在联合国发展计划指导下,成立国家和城市发展部,并在联合国开发署的协助下,开始编制着眼于长期土地利用开发和交通运输发展的概念性规划,提出宏观土地使用建议、基础设施配置和交通规划概念,作为发展策略引导着新加坡的成长。概念性规划明确了分阶段发展目标,提出综合的土地利用和集体规划以及新镇体系的布局。实践证明,新加坡组屋的建设正是基于合理的整体规划之下系统发展的。

1.2 分级与规模

新加坡全国分为东、东北、北、西、中5个区域,共有55个规划区(Development Guide Plan, D G P ),其中33个规划区内包括23个新镇(N e w Town),组屋区的分级一般为三级,新镇、邻里和邻里组团。新镇的规模一般可容纳25 000~50 000个单位,总人口125 000人~250 000人,用地625 hm 2,包括5~8个邻里。每个邻里容纳3 000户~9 000户,总人口为20 000~30 000,用地80 hm2~100 hm2。每个邻里含6~7个邻里组团,范围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设置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每个邻里组团一般容纳500户~1 000户,总人口为 2 500~5 000人,用地10 hm2~15 hm 2,由4~8幢组屋楼围合而成,内设基本的服务设施和庭院,随着对居住环境户外活动空间的围合感和空间限定的重视,以及其可重复性,邻里组团成为新镇规划的基本单位。

新加坡组屋采用的“邻里中心”规划思想实际上是一个分层次配套的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概念,主要服务于本国居民日常活动,广泛的设置使得新加坡在城市扩展的同时,避免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市区拥挤现象。邻里中心提供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形成社区凝聚力,有利于邻里和谐;户内生活向室外延伸,保证不降低居民生活品质的条件下,使户内户均建筑面积得到有效的控制。邻里中心把所有商业和服务设施集于其中,既缩短了这些设施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又能充分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既做到便民利民、又能提高社

1.1 新镇与组屋选址

在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 O U S I N G & DEVELOPMENT BOARD,简称HDB)负责建造公共组屋,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问题。HDB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质量,发展新镇是其具体的措施③。一般来说,新镇属于类似发展卫星城的概念,HDB的目标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单一的住宅区,而是建立一个具有自给自足体系的新市镇。这些新镇往往是综合规划的大型居住项目,有较完善的服务设施,能与城市中心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由于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新镇内的政府组屋又均有高层高密度的特点,新镇事实上更像高度密集发展并有机联系的大城市系统中的一个结点,这种系统通过联系紧密的快速交通体系把新镇与城市中心紧密相连。

新镇的土地使用规划从《环形概念性规划》实施以后开始系统化,建立了新镇发展的结构原型,结构原型对新镇内的居住、商业、绿地、娱乐、社会以及工业用地进行了适当的分配,并用道路网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同时各类用地分配的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改变,这些结构原型只是在实际规划新镇时作为参考,要根据每个新镇实际情况调整有关的指标。

从布局和结构来看,建造的居住区(镇)设施配

作者单位第一、三作者第二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

210096

[email protected] 01 21

4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7/ 2008 第26卷

图1 五个区域概念规划(资料来源:新加坡规划局展览馆)图2 榜鹅新镇用地规划

(资料来源:硕士论文《新加坡政府祖屋居住环境的发展》)

图3 榜鹅新镇开放空间规划 (资料来源:同图1)

图4 “巴刹”成为新加坡居民的食堂图5 组屋新镇的体育设施(资料来源:《HDB

ANNUAL REPORT 2005-2006》)

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环境质量。邻里中心从宏观选点到微观布局都体现了节约用地的精神,各项设施集中统一安排,精心设计。一个邻里中心的选点一般以距离服务范围内所有住宅不超过成人步行 5 min的步程(400 m)为原则。

为“街坊(ESTATE)”为基本规划单位,其直接的原因是较小规模的组屋区能够更好地共同分享开放绿地和学校等设施,提高环境质量;更深层的原因是建立社区认同感(图2)。随着物质水平的提

提高物质环境的质量,公共绿地作为社区中心和娱乐中心的功能,提供了正式或非正式集会的场所,丰富了市镇的休闲生活(图3)。

对比表1与表2,可以清楚地看到上述新旧规划理念的显著区别:居住用地以及开放绿地和娱乐设施用地分别从33.1%、5.8%涨至50%、14%,有明显的增加;而商业用地由于采用大型商业综合体集中设置,由13.7%降到1%,其用地百分比有较大的下降趋势。

1.3 概念规划的新发展

1991年,原有的环形规划概念被五个区域概念代替,规划的观点是在市中心的四周设置区域中心,由于五个区域中心比较均衡地分布在全岛,既创造了不少近宅就业的机会,也吸引了附近大量的居民活动,从而有效缓解了市中心区的交通和活动压力(图1)。新的概念规划提出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多样化的住房,开发新的住宅区,住房用地靠近公园绿地和娱乐设施,政府组屋的质量将有进一步的提高;设置更多的学校、医院和诊所,在市中心和区域中心建立文化和艺术中心,并且对历史古迹进行保护。

在新加坡,大多数20世纪60年代的新镇的组成单位是邻里,邻里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可行的具有社会文化凝聚力、环境美好的社区,规模一般为6 000个单

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变大,很多研究认为社区精神可以改善居住环境的质量。一个街坊的规模不是很大,一般在1 200~2 800单位,小过邻里规模,有助于社区形象的建立。通过交通组织,街坊内部没有穿越式交通,形成一个完全人行的区域。

政府组屋早期的新镇,邻里公园服务一个邻里大约6 000~7 000个单位,公园的范围从1.0 hm~1.5 hm,榜鹅新镇重新定义了政府组屋社区生活的范围,新镇的结构以“街坊”为基本单位。区内的公园即公共绿地,其范围在0.4 hm2~0.7 hm2,通常公共绿地位于学校用地的附近,组屋区围绕着它们,有助于高层住宅环境的改善,使更多的住户有良好的景观。公共绿地靠近居民,优点在于居民走出家门就可以看到园林小品和公共设施,提高了使用效率。同时除了

2

2

2 分级配套的公共设施

新镇内的各项配套优于其他地区,分级布局。镇中心用地很大,靠着众多的服务人口(15万~30万),吸引着许多零售商、私人机构、银行、娱乐机构和图书馆等设施,是新镇最繁华的区域。邻里中心主要配置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设施,服务半径不大于800 m,使居民能在10 min内从家中步行到达邻里中心。服务于日常生活的商店包括小超市、杂货店、小贩中心、私人诊所、巴刹(农贸市场)等。邻里组团中心的主要配套设施有小运动场、儿童游戏场和邻里组团公园等。

第26卷 7/ 2008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5

的居民使用。

由于新加坡人生活习惯的改变,现在他们较喜欢在大型的有多种选择的商业中心购物,因此在榜鹅新镇采用了以商业中心的形式来代替原有市镇中心和邻里中心的形式。一个大型的商业中心,从零售店、超市、大型百货公司到法定机构的分支办公处,可提供一站式、多样化的服务,同时商业中心和地铁站、轻轨站共同形成新镇的“心脏”。全镇共设两个大型和两个较小型的商业中心,分布在新镇的四个区里,能更好地服务居民,使他们不必到

图6 新镇中心的公共汽车转换站

市区购物。商业中心的地下层是以该新镇或地区名命名的MRT站点,出站口有方便的提示告知公交路线、发车时间,居民可直接乘坐MRT或公交车去城市中心的商业区。新镇中心及其商业中心的繁荣对提升新镇形象有利。邻里中心的概念完全取消,部分功能由商业中心替代,而那些日常型的服务则由位于轻轨站的便利店来完成。在公共住宅核心位置设置商业中心(Shopping Centre)也是新加坡组屋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并作为一种成熟的模式在不同的新镇、公共住宅区广泛使用。

2.2 社会设施系统

图8 组屋翻新的宣传横幅

图7 组屋区用于休憩的架空层

组屋区的社会设施的设置依据不同的分级都有相应的用地规模和容积率的规定,是比较完善和有序的。随着社会的发展,HDB也在不断改进其建设

除了上述设于各级中心的配套设施以外,其他一些分布在新镇中的主要是文化体育设施,如中学、小学就分布在组屋和公共绿地附近。工业设施的配置主要是为了解决居民的就近就业,一般位于新镇的边缘。

市中心商业中心。

市场、小贩中心是分散在居住街坊之间的商业服务网点,以餐饮点、零售摊点、超市为主,方便居民生活的最基本需要(图4)。为了适应政府关于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决定,HDB逐步淘汰了在市场现场宰杀家禽的做法,以减轻对排水系统和购物环境的污染。市场和小贩中心的设计往往也结合相应的社区服务网点及休闲、活动场所,其中设置的固定桌椅,5%的桌子不配制座椅,以方便使用轮椅

和使用方式,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学校、医院和体育场馆等设施的社会作用。

现有的政府组屋新镇有1~2个由公共游泳池和室内体育馆组成的综合体育设施即可满足居民的娱乐需求(图5)。同时,也是由1~2个由居委会和公民委员会管理的社区中心为居民服务。在每一个市镇至少设一个社区俱乐部,主要目的是给居民提供一个场所,他们可以在其中休闲以及和同区的居民交往。在榜鹅新镇,取消综合体育设施和社区俱乐

2.1 商业服务系统

总的说来,居民可以使用的商业与服务设施可分为三级:市场、小贩中心 >> 居住区购物中心 >>

图9 结合地形的环境设计图10 通向公交站点的Linkway系统

6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7/ 2008 第26卷

部的概念,而采用提供6~8个休闲俱乐部的方式,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主题,可以为30万居民提供体育活动和其他课程。这样的优点是每个俱乐部便于专业化管理,同时突出优势、吸引会员。

为了尽可能提高设施的利用率提出了各类设施成组布置的概念,如公共绿地和学校结合起来,学校的设施如篮球场就可在晚间供居民使用;居民区的绿地和学校的设施相结合,扩大了绿地的范围,各类公共设施的成组布置利于公共活动的集中,便于居民间的交往。

车造成的噪音及大气污染,HDB开始在新建组团中心建多层车库以取代地面停车,然而多层车库占用了大块组团用地并由于容积率的关系而使组团中心用地减少。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兴建半地下停车库,车库位于组团中部为住宅楼所环绕,所有的车道均沿组团外边设置,并不干扰组团内部空间。组团设施诸如儿童游戏场地及多功能硬地等用地均置于半地下停车库的屋面之上。组屋和停车场有机组合,在公共绿地的四周尽可能将组屋楼和车库整合在一起,有直接的联系。许多多层车库在每层都设有可直接进入邻近住宅楼的通道,或通过附[***********]1

表1 新镇原型用地平衡表(结构原型)

用地性质

1商 业(镇中心、邻里中心等)

居 住学 校绿 地体 育 设 施

会 社(会所宗教场所等)

工 业主 要 道 路基 础 设 施 和 其 他

合 计新 镇 毛 密 度

面积(hm2)百分比(%)

86 [***********]2564户/hm

2

13.733.111.73.72.13.719.212.00.8100

3 适度的人车分行

新加坡的道路网络分为四个等级:连接道路,集合道路,流通道路,快速道路。连接道路其实就是小区内部的车道,由于新加坡的小区都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所以居住区内的道路也成为城市路网的组成部分。

(资料来源:HDB,Housing A Nation:25 Years of Public Housing in Singapore)

3.1 步行、车行系统

新加坡公共住宅区内的交通大多采用人车分行方式,车行系统结合主要出入口和集中停车场布置,以住宅街坊为单位,车行系统环绕于街坊以外,步行系统贯穿于街坊之内,集中停车场(或多层停车楼)则通常位于小区入口处,小区内居住环境相当安静。

步行系统入口设有明显标识,通常利用地面材质的变化加以提示,步行系统贯穿整个小区,与车行系统只有点的交叉,没有线或面的重合。除结合自然地形坡度外,不过多人为设置踏步,路面采用缓坡避免给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带来不便。车行系统从住宅街坊外侧沟通各栋住宅,只有少量车辆进入较深地带,尽量不形成穿行。有的局部设有尽端回车场或尽端车库。

新加坡在镇中心设置地铁站和公共汽车转换站,新镇内部、各组屋邻里组团与各级中心以及配套设施之间的联系目前以提供短程支线公共汽车为主的形式来解决。至于新镇与新镇之间以及新镇与市中心区之间通过地铁和干线公交系统来进行联系。每个居住区或新镇都有若干条方便的公交线路可供选择,公交分为住宅区内的环绕线路和对外联系线路两种。由于新镇公共住宅区通常规模较大,专门设有住宅内部环绕交通路线,起始点与终点重合(多设在轻轨、地铁站点与购物中心),公交车价格便宜又配有空调,所以乘坐的人很多;另一类“长途”公交负责组屋与市中心、主要公共区域的联系,大型起迄点和轨道交通(MRT)站点往往与购物中心结合设置,方便居民购物和交通换乘(图6)。

表2 榜鹅新镇土地使用分配表

用地性质

1商 业(镇中心、邻里中心等)

居 住学 校

开 放 绿 地 和 娱 乐 设 施

水 体

主 要 道 路 和 基 础 设 施

其 他合 计

面积(hm2)百分比(%)

13 [***********]7

[1**********]100

4 ⑤”

(资料来源:田东海. 新加坡组屋规划的指标和结构. 《国外城市规划》1997/02)

面可以提供不暴露在阳光炙烤下的活动场地;另一方面有利于通风,便于空气流动,缓解潮湿,带走热量。同时由于公共住宅大多采用高密度的板式高层建筑形式,将人体正常视线高度内的底层架空有利于开敞视野,避免过度压抑。开敞的底层平台可以享受绿化空间的渗透,给在底层活动的老人、儿童创造赏心悦目的视觉环境。架空层通常只简单放置桌椅,除信箱间、楼梯间、电梯间略有装饰之外只有落地结构墙体和水泥地面,绝不铺张。在新加坡,底层架空平台可临时性停放自行车,但机动车辆一律停放在小区规定的停车场或多层停车库,除了工程检修车,小区内路边极少见到随意停放的车辆,从而使底层空间真正宜于交往和休息。

组屋住宅建筑外立面大多采用物美价廉的涂料,极少使用贴面砖等相对昂贵的材料。首先,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以组屋为代表的公共住宅是政府“居者有其屋”计划的一部分,售出价格普遍低于市场价格甚至低于建筑成本,必须节约投资;其

次,外墙使用涂料易于翻新,HDB的组屋每五年对整幢楼房的外墙、走廊、屋顶、楼梯间等公共场所进行一次维修和粉刷。届时所有住户都会得到通知,进行配合、监督。重新粉刷时可以改变颜色和图案,使整座小区焕然一新,增强社区趣味性的同时也激发居民对环境的热爱(图8)。

4.2 改善环境的生态设计

在新建组屋区的规划设计中,十分重视通过令人耳目一新的绿化种植和环境景观设计提高土地的隐性价值。组屋区的绿化环境设计以自然为主旨,采用东南亚常见的热带植物品种,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绿化与步行道之间不设路缘石,通过适当抬高路面解决积水问题,近人处采用低矮灌木与草坪,局部点缀花丛。小区绿化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物、地貌和树林等自然资源,将集中绿化林荫道和庭院绿化结合起来,有机地联系成绿化系统(图9)。结合地面起伏的环境设计,既起到丰富视觉效果的作用又可遮挡相邻建筑底层或车行道的地面活动,使环境更加幽静舒适。这种朴实无华的环境

3.2 停车设施

早期(20世纪70年代)的组团中心停车方式是以地面停车为主。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满足居民迅速增长的停车位需求并建设更良好的组团中心空间环境,将组团中心用地还给居民并减少地面停

第26卷 7/ 2008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7

设计没有过多渲染的斧凿痕迹,既节约了土地整平费用和地面设施费用,又相对增加了实际绿化面积,效果令人感觉十分亲切。

由于暴雨频繁,瞬间雨量较大,小区内雨水排放全部采用明沟,雨水排放迅速,避免了积水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和对小区环境的不利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组屋区多建立体车库以释放空间进行景观设计。对于有条件的建成环境,也逐步增建停车楼争取开放空间,进一步改善环境。

HDB和有关机构协同研究在组屋区通过水体环境进一步向居民提供丰富、开阔的休闲空间。在桑吉和武吉班让等新镇进行了首度尝试,同时,配合全国范围的“保护新加坡河”的计划。HDB承担了减少河水污染、提高水质的研究计划,在临河1 800个居住街坊及450个工业作坊范围里贯彻实施,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区是否被接受的关键因素。组屋的选址经验是组屋区必须配备住宅、商店、就业场所、学校、公共设施等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各种活动设施和活动场所,应具有多种功能并力求为居民提供合适的就业场所。公共汽车站应尽可能布置在靠步行就可以轻松到达的范围内,即尽可能布置在社区附近。政府在拆迁安置时也充分考虑新居所与原有居住区域的距离不能太远,以增强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和归属感。

(2)规模适当

早期的邻里组团由600~1 000个单位组成,和邻里相比它的规模是很小的,有明确的边界来加强邻里组团的范围,通过运用大门和拱道以及独特的设计来强化邻里组团的视觉感受和对居住区的认同感。在最近的新镇里,邻里组团出现缩小的趋势,往往由3~4栋组屋楼共400~500个单位所组成。实践证明,较小的区域范围在社会环境方面可以通过更好地识别组团的界限而有令人满意的视觉认同,有助于居民的地社区认同;在物质环境方面,可以使居民享有更便利的配套服务。

(3)小同质,大异质

强调各类人群的混合居住,以提高社会的稳定性。新加坡的具体做法包括:组屋区内穿插建设私人物业,由于新镇的配套优于其他地区,对于新镇内的私人物业也是十分有利的条件;组屋区内应提供多种类型的住宅,以保证各种经济收入与各种年龄人群的需求;在同一邻里组团,每一栋组屋楼内只能有不超过两种相邻的房型。

(4)公共空间

居住区内应当拥有广场、绿地、公园等相当规模的公共开敞空间,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高其利用率,公共空间应当设计成为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令人兴奋的场所。公共场所应与包括居住区在内的广域交通网络相协调,街道、步行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等社区内各种道路应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网络,减少汽车的使用,促进步行、自行车交通。

(5)经济适用,不断更新

新加坡政府组屋现存82万多个单位,由于是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兴建,这些组屋的居住环境质量水平是不同的;随着组屋区年龄的增长,开始出现陈旧的趋势,建筑物和设施的老化导致区内的年青人迁往新的市镇,使这些组屋区出现快速衰退的现象。新加坡政府主张积极更新市镇及社区,防止住宅区的退化,以达到住房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视保持已发展的居住区的新陈代谢,才能使它们的居住环境质量适应时代的需求。 ■

(3) 新加坡的新镇发展主要以英国二战后的新镇

为原型,根据自身的条件做了一些修改。而新镇的发展依据是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概念性规划,详细的发展计划是根据概念性规划的原则由国家和城市发展部制定地区发展指导蓝图,新加坡全国共有55个发展指导蓝图。

(4) 引自与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的谈话。(5) 五个区域指东、东北、北、西和中5个区

域,每个区域中心服务大约80万人。

参考文献

1 李继军.新加坡组屋建设经验. 世界建筑,2000(1):73-75.

2 于一凡.新加坡的居住环境设计. 城市规划,

2001(2):49-51.3 李盛.新加坡邻里中心及其在我国的借鉴意义.

国外城市规划,1999(4):30-33.

4 田东海.新加坡组屋规划的指标和结构. 国外城市规划,1997(2):41-47.

5 吴晓,张靖.公共住宅:香港和新加坡的政策

性差异透视. 城市规划,2002(3):44-48.

4.3 人性的 Linkway系统

组屋区内结合绿化铺设人行步道,步行道系统尽量避免踏步,采用缓坡以方便儿童、老人和残障人士。其中的人工设施主要针对儿童和老人,以及供社团活动的较为开敞的场地。步行道路穿过住区中的核心景观区,沿途景观变化丰富,使行人心情愉悦。路面铺装优先选用渗透性好、保水性好的砖铺设,下小雨不积水,雨后保持潮润,有效调节室外温度、湿度,利于改善小气候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专门为居民来往而设的上空覆盖有遮阳雨棚的步行道——Linkway步行系统,它的存在使小区步行环境成为一个完整系统,它不仅与建筑底层架空空间一起构成了完善的步行路线,避免了与车辆的交叉,增大了居民步行安全,而且对住宅外环境的领域空间起到分隔、限定的作用。Linkway还一直延伸到附近的巴士候车亭,因此,无论是在晴热或是暴雨天气里人们都可以经由Linkway到达小区内任何一幢住宅楼或通向公交站点,Linkway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图10)。Linkway步行系统都经过精心设计,形式多样,轻巧美观,大大丰富了组屋区的景色。

5 总结与启示

20世纪70年代制定的《环形概念性规划》和20世纪90年代修订的《五个区域概念规划》都对新镇内居住、商业、绿地、娱乐、社会以及工业用地进行了适当的分配,并通过道路网将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虽然各类用地分配的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但规划的整体性被延续下来。这种连续系统的规划体系有利于整合交通与土地使用,使土地的使用达到最优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选址

对于居住区,居民满意度的要素是商业设施、公共交通服务以及与城市中心、工作场所、学校、电影院和医疗所的可接近性。由此可见,选址成为居住

注 释

(1) 一个组屋单位相当于我国的一套单元式住

宅,包括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独立房间。

(2) 参见:大众住宅与商品住宅辨析——新加坡

组屋开发模式的启示,丁承朴,卜菁华 《建筑学报》1994/12。

8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7/ 2008 第26卷


相关内容

  • 课程教材教法
  • 第34卷第12期2014年12 月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AND METHOD Vol.34,No.12 ,2December014 本刊2014年总目录 (括弧内依次为期数.起始页码) *特稿* 教师"行动教育" ---青浦实验新世纪探索 以需 ...

  • 大连发现王国主题公园成功原因分析及启示
  • 大连发现王国主题公园成功原因分析及启示 [摘要]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主题公园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年以后,经过市场的激烈竞争与淘汰,伴随着高科技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主题公园出现了规模化.集团化.多元化的趋向,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大城市为中心的主题公园集中区域.而大连发现王 ...

  •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 江苏建筑2011年第6期(总第145期)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夏正兴 (无锡市建设局,江苏无锡 [摘 要] 214131)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及特点,他们在城市建设中的做法及经验,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理念及方式,值得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借鉴 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同类城市 ...

  • 新加坡推广"绿色建筑"对中国的启示
  • 在绿色建筑的推广上,中国各级政府部门身体力行,但进展缓慢.问题是要得到从开发商到业主的广泛认同并不容易.而"花园城市"新加坡在推广"绿色建筑"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它有哪些经验可为中国借鉴呢? 新加坡的"城市花园"建设 自建国以来,新 ...

  • 新加坡房地产市场专题分析
  • 中国指数研究院 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CREIS 全球房地产指数系统GREIS 中国指数研究院 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 电 话:010-59306936 邮 箱:[email protected] 新加坡房地产市场专题分析: "居者有其屋"--保障房建设的楷模 2012年5月3日 目录 ...

  • 精英治国 人力强国
  • 精英治国 人力强国 --新加坡发展的启示 2011年5月29日-6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赴新加坡学习城市建设与精细化管理的专题研讨班.短短14天的培训学习和实地考察,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我对新加坡的发展有了切身体会,对新加坡的历史有了全面了解,同时对新加坡人力资源的管理特点和成效有了 ...

  • 新加坡社区治理经验及启示
  • 新加坡社区治理经验及启示 王晖 摘要:新加坡政府自70年代以来,不断推进社区建设,社区规划.社区组织.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同步发展,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新加坡的经验做法.对于深圳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推动形成主体多元.管理有序.参与广泛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有着一定借鉴意义.文章结合 ...

  • 吉利区职称论文发表网-初中数学数学问题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吉利区职称论文发表网-初中数学|数学问题论文选题题目 吉利区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初中数学|数学问题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软件,经 ...

  • 新加坡促进社会团结的社会管理经验及其启示
  • 金华新闻网 >> 专题 >> 2012金华理论工作 >> 理论前沿 新加坡促进社会团结的社会管理经验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 2011-07-12 15:58:02 星期二  责任编辑: 汪寒  作者: 曾  鹏  陈剩勇 来源: 金华新闻网 .族群冲突 新加坡是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