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作业

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体育文化交流概述

——以蹴鞠为例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沈杭枫 2012210238

引言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极其灿烂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运动的蹴鞠就是其中的一种文化体现,蹴鞠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齐国(今山东临淄),“蹴术”与“鞠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技法早在黄帝时代就已存在,中国古代的蹴鞠没有发展成为现代足球,实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学术界主要有3种足球起源学说,即英格兰说、波斯“哈巴斯托姆”说和中国临淄说。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沿用了民间和公学两条发展路线,得以迅速发展;英国足球运动随着英国的全球扩展迅速向全世界推广,实现足球运动全球化发展。

据说足球起源于古代的蹴鞠,我一直怀疑,古代蹴鞠的直接后裔应该是小孩踢的毽子和沙包。后来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蹴鞠的历史还真有一点意思。

关于蹴鞠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战国时期在齐国的临淄和刘邦的老家沛县都很兴盛。汉代踢球不仅在宫廷和民间盛行,而且成了军事训练的科目。到了唐代,出现了充气的皮球,蹴鞠的玩法就增多了。

汉代军队有专门的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

为两队,各十二名,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这大概是现代足球运动的雏形,“鞠室”是最早的球门。

唐代蹴鞠由双球门对抗赛演变成单球门的比赛,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一直流行到两宋以后。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设在两根三丈二尺高的竹竿或木柱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球门中间有直径两尺多的“风流眼”,三十二名球员分为“左右军”,各在球门一侧,双方互不接触,进行比赛。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以穿过风流眼多者为胜。

充气球可以踢得很高,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没有了汉代的直接身体对抗,于是踢球就出现了各种花样和技巧,也出现了女子蹴鞠。唐代出现了没有球门的“白打”,到两宋盛极一时。白打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解数”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据说象高俅那样的高手能用头、肩、背、臂、胸、腹、膝,“一身都是蹴鞠”,使“球终日不坠”。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宋人总结有“十踢法”,肩、背、拍、拽、捺、控、膝、拐、搭、膁,一些动作还取了好听的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鸳鸯拐、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白打在玩法上,有一人独踢,二人对踢,三四人对踢,五到九人穿花踢等等,可见宋代的蹴鞠,不仅由射门比准转向身体技巧方向发展,而且玩法上已经和后世的毽子的玩法没有多少区别了。

宋代还有专门靠踢球维生职业蹴鞠艺人。在皇宫宴会上有表演踢球的名手,在市井瓦子里有踢球的明星。宋代的踢球艺人还有自

己的团体,“齐云社”,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

蹴鞠运动很早就传到了朝鲜。唐宋元明直到清初,中国一直都有人踢球。清代以前,中国社会与世界其他地区交往频繁,蹴鞠通过某种方式传到西方并非不可能。只是很难设想现代足球的双球门对抗比赛是从唐宋的“左右军” 竞赛得来的。也许,发端于西亚的马球曾经借鉴了中国唐代以前的蹴鞠运动,而现代足球的比赛规则则更多的借鉴了马球运动。

从传播路线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起源于中国的蹴鞠文化,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其极强的娱乐性、趣味性和群众性。从传播过程上看,不外乎有两条:一是国内传播;二是国际传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国内传播路径

从纵向来看,蹴鞠的传播主要是指时间维度的传承。近四千年世代传承而不断的历史证明,蹴鞠作为一种健身运动,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只要我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华民族传统的蹴鞠文化必然会在今天大放异彩。从横向来看,蹴鞠运动在战国后的传播范围呈弥散之势,路线图为:齐国(临淄)—其他诸侯国—华北地区—中原地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

2)国际传播路径

(1)东线

主要是指由齐鲁大地向高丽和日本的传播,其中在隋朝由陆地传入高丽,唐代由海上传入日本。唐代在军队中比较流行的蹴鞠就是由河北锦州经辽海而传入高丽国的;向日本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海上贸易的商人将蹴鞠带入日本,并由中国赴日僧人在日本宣传和推

行的。唐代蹴鞠的“一般场户”的打法(无球门打法)于公元664年传入日本。

(2)西线

主要是由陆地经河西走廊,循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安西(今新疆和田),后因战争带进中亚和中欧各国。对蹴鞠文化向西传播作出巨大贡献的有:汉代文成公主、班超和丝绸之路商人。值得一提的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的蹴鞠文化主要不是通过战争来传播的,因为元代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国度,很少向周边国家推行强硬外交,因而战事很少。没有战争,蹴鞠仍在其他国家流行,原因是什么呢?这只能证明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平等的文化交流和互利的商品交换是任何文化向外扩散的重要基础条件。在《马可•波罗游记》里也有关于蹴鞠的记载:“中人蹴鞠于西地,蹴之以为乐”,是说中原的汉人在西域各地蹴鞠为乐的情况。

(3)南线

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中国与东南亚不仅早有人员往来,而且频发商业贸易。在这些过程中,古老的蹴鞠文化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游戏而为东南亚各国人民所青睐。另外,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不仅带去了中国的陶瓷文化,而且带去了在军队中较为流行的蹴鞠文化,这些都为蹴鞠运动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于国外的现代足球运动确实有可能是古代蹴鞠的发展,它继承了宋代的制球技术,有限地承袭了宋代的控球技术,但比赛方式更接近汉代的双球门直接对抗。

反观中国,制球技术到两宋已经成熟,但是蹴鞠却从开始的对抗比赛发展为技巧性的射门竞赛,最后又发展为以身体的灵活性为

主的技巧性运动。从开始的民间娱乐演变为军事训练,再演变为礼仪表演,最后回到市井。踢球者从普通市民,到市井无赖,街头恶少,再到职业艺人,戏子艺伎,最后在中国完全消失,只留下了儿童玩的毽子和沙包。

说中国是足球的故乡也许并不为过,不过,足球在古代中国走的却是从对抗到技巧演变的路子。这也符合中国人的特点:中国的运动强项大多数都是技巧性的,象跳水、体操、蹦床和乒乓球。如果古代的蹴鞠能够恢复并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无论是类似唐宋的射门竞赛,或是类似唐宋的白打,拿冠军的很可能都是中国人。而象现代足球和篮球那样直接对抗式的运动项目,中国人的表现实在乏善可陈。不知道如果汉代人复生,结果会不会好一点。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所以说,足球的故乡是中国。据说,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中世纪以前就已经从事一种足球游戏了。他们在一个长方形场地上,将球放在中间的白线上,用脚把球踢滚到对方场地上,当时称这种游戏为“哈巴斯托姆”。到19世纪初叶,足球运动在当时欧洲及拉美一些国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已经相当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运动的第一个文字形式的规则《剑桥规则》诞生了。

所谓的《剑桥规则》,即是在19世纪早期的英国伦敦,牛津和剑桥之间进行比赛时制定的一些规则。当时每队有11个人进行比赛。因为当时在学校里每套宿舍住有十个学生和一位教师,因此他们就每方11人进行宿舍与宿舍之间的比赛,现在的11人足球比赛就是从那时开始的。1863年10月26日,英国足球协会在英伦召开了现代足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会议。比赛归程草拟出来,但有些条文却离今

天的规则相距甚远。比如当时有这样一条:当球从球门柱之间进入或在上面的空间越过,不论高度如何,只要不是被手扔、击、运进去的,都算赢一球。那时球员的位置与阵形也不同于今天:每队一名守门员、一名后卫、一名前卫和八名前锋。制定规则不久,阵形有所改变:一名守门员、两名后卫、三名前卫和五名前锋。所以上场比赛的队员就是十一人了。

然而众多的资料表明,中国古代足球的出 现比欧洲更早,历史更为悠久。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匪涨亓写》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为《汉书•枚乘传》均有记载。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已十分盛行 ,成为宫廷之中的高雅活动。1958年7月,国际足联现任主席阿维兰热博士来中国时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中国古代的蹴鞠活动最终没有发展成为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现代足球运动。这个质的飞跃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完成的。

蹴鞠的鼎盛时期:

汉唐两代是中国古代足球发展最兴盛的时期,发展成直接对抗的竞赛。到了唐朝(公元六一八至九○七年),蹴鞠所用的皮球,由内填毛发改为由人用嘴吹气,同时用两个球门代替“鞠室”。至宋代(公元九六○至一二七九年),蹴鞠更发展了双球门及单球门的竞赛,还有称作齐云社或圆社的球会组织出现,而且所用皮球由人用嘴吹气,发展到用气筒打气,愈来愈接近现代足球。

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体制。如专门设置了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

域”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 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达到高潮,甚至出现了按照场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种方式,有比赛巅球次数的“打鞠”,有场地中间挂网、类似网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还有了设立球门的比赛,这种方式每队有一定人数和固定位置,规定队员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动。

国际认可

2004年初,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足球活动。《战国策》和《史记》是最早记录蹴鞠的文献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现山东淄博)流行蹴鞠活动,后者则记载,蹴鞠是当时训练士兵、考察兵将体格的方式。

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体育文化交流概述

——以蹴鞠为例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沈杭枫 2012210238

引言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极其灿烂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运动的蹴鞠就是其中的一种文化体现,蹴鞠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齐国(今山东临淄),“蹴术”与“鞠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技法早在黄帝时代就已存在,中国古代的蹴鞠没有发展成为现代足球,实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学术界主要有3种足球起源学说,即英格兰说、波斯“哈巴斯托姆”说和中国临淄说。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沿用了民间和公学两条发展路线,得以迅速发展;英国足球运动随着英国的全球扩展迅速向全世界推广,实现足球运动全球化发展。

据说足球起源于古代的蹴鞠,我一直怀疑,古代蹴鞠的直接后裔应该是小孩踢的毽子和沙包。后来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蹴鞠的历史还真有一点意思。

关于蹴鞠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战国时期在齐国的临淄和刘邦的老家沛县都很兴盛。汉代踢球不仅在宫廷和民间盛行,而且成了军事训练的科目。到了唐代,出现了充气的皮球,蹴鞠的玩法就增多了。

汉代军队有专门的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

为两队,各十二名,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这大概是现代足球运动的雏形,“鞠室”是最早的球门。

唐代蹴鞠由双球门对抗赛演变成单球门的比赛,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一直流行到两宋以后。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设在两根三丈二尺高的竹竿或木柱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球门中间有直径两尺多的“风流眼”,三十二名球员分为“左右军”,各在球门一侧,双方互不接触,进行比赛。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以穿过风流眼多者为胜。

充气球可以踢得很高,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没有了汉代的直接身体对抗,于是踢球就出现了各种花样和技巧,也出现了女子蹴鞠。唐代出现了没有球门的“白打”,到两宋盛极一时。白打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解数”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据说象高俅那样的高手能用头、肩、背、臂、胸、腹、膝,“一身都是蹴鞠”,使“球终日不坠”。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宋人总结有“十踢法”,肩、背、拍、拽、捺、控、膝、拐、搭、膁,一些动作还取了好听的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鸳鸯拐、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白打在玩法上,有一人独踢,二人对踢,三四人对踢,五到九人穿花踢等等,可见宋代的蹴鞠,不仅由射门比准转向身体技巧方向发展,而且玩法上已经和后世的毽子的玩法没有多少区别了。

宋代还有专门靠踢球维生职业蹴鞠艺人。在皇宫宴会上有表演踢球的名手,在市井瓦子里有踢球的明星。宋代的踢球艺人还有自

己的团体,“齐云社”,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

蹴鞠运动很早就传到了朝鲜。唐宋元明直到清初,中国一直都有人踢球。清代以前,中国社会与世界其他地区交往频繁,蹴鞠通过某种方式传到西方并非不可能。只是很难设想现代足球的双球门对抗比赛是从唐宋的“左右军” 竞赛得来的。也许,发端于西亚的马球曾经借鉴了中国唐代以前的蹴鞠运动,而现代足球的比赛规则则更多的借鉴了马球运动。

从传播路线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起源于中国的蹴鞠文化,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其极强的娱乐性、趣味性和群众性。从传播过程上看,不外乎有两条:一是国内传播;二是国际传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国内传播路径

从纵向来看,蹴鞠的传播主要是指时间维度的传承。近四千年世代传承而不断的历史证明,蹴鞠作为一种健身运动,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只要我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华民族传统的蹴鞠文化必然会在今天大放异彩。从横向来看,蹴鞠运动在战国后的传播范围呈弥散之势,路线图为:齐国(临淄)—其他诸侯国—华北地区—中原地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

2)国际传播路径

(1)东线

主要是指由齐鲁大地向高丽和日本的传播,其中在隋朝由陆地传入高丽,唐代由海上传入日本。唐代在军队中比较流行的蹴鞠就是由河北锦州经辽海而传入高丽国的;向日本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海上贸易的商人将蹴鞠带入日本,并由中国赴日僧人在日本宣传和推

行的。唐代蹴鞠的“一般场户”的打法(无球门打法)于公元664年传入日本。

(2)西线

主要是由陆地经河西走廊,循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安西(今新疆和田),后因战争带进中亚和中欧各国。对蹴鞠文化向西传播作出巨大贡献的有:汉代文成公主、班超和丝绸之路商人。值得一提的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的蹴鞠文化主要不是通过战争来传播的,因为元代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国度,很少向周边国家推行强硬外交,因而战事很少。没有战争,蹴鞠仍在其他国家流行,原因是什么呢?这只能证明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平等的文化交流和互利的商品交换是任何文化向外扩散的重要基础条件。在《马可•波罗游记》里也有关于蹴鞠的记载:“中人蹴鞠于西地,蹴之以为乐”,是说中原的汉人在西域各地蹴鞠为乐的情况。

(3)南线

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中国与东南亚不仅早有人员往来,而且频发商业贸易。在这些过程中,古老的蹴鞠文化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游戏而为东南亚各国人民所青睐。另外,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不仅带去了中国的陶瓷文化,而且带去了在军队中较为流行的蹴鞠文化,这些都为蹴鞠运动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于国外的现代足球运动确实有可能是古代蹴鞠的发展,它继承了宋代的制球技术,有限地承袭了宋代的控球技术,但比赛方式更接近汉代的双球门直接对抗。

反观中国,制球技术到两宋已经成熟,但是蹴鞠却从开始的对抗比赛发展为技巧性的射门竞赛,最后又发展为以身体的灵活性为

主的技巧性运动。从开始的民间娱乐演变为军事训练,再演变为礼仪表演,最后回到市井。踢球者从普通市民,到市井无赖,街头恶少,再到职业艺人,戏子艺伎,最后在中国完全消失,只留下了儿童玩的毽子和沙包。

说中国是足球的故乡也许并不为过,不过,足球在古代中国走的却是从对抗到技巧演变的路子。这也符合中国人的特点:中国的运动强项大多数都是技巧性的,象跳水、体操、蹦床和乒乓球。如果古代的蹴鞠能够恢复并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无论是类似唐宋的射门竞赛,或是类似唐宋的白打,拿冠军的很可能都是中国人。而象现代足球和篮球那样直接对抗式的运动项目,中国人的表现实在乏善可陈。不知道如果汉代人复生,结果会不会好一点。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所以说,足球的故乡是中国。据说,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中世纪以前就已经从事一种足球游戏了。他们在一个长方形场地上,将球放在中间的白线上,用脚把球踢滚到对方场地上,当时称这种游戏为“哈巴斯托姆”。到19世纪初叶,足球运动在当时欧洲及拉美一些国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已经相当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运动的第一个文字形式的规则《剑桥规则》诞生了。

所谓的《剑桥规则》,即是在19世纪早期的英国伦敦,牛津和剑桥之间进行比赛时制定的一些规则。当时每队有11个人进行比赛。因为当时在学校里每套宿舍住有十个学生和一位教师,因此他们就每方11人进行宿舍与宿舍之间的比赛,现在的11人足球比赛就是从那时开始的。1863年10月26日,英国足球协会在英伦召开了现代足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会议。比赛归程草拟出来,但有些条文却离今

天的规则相距甚远。比如当时有这样一条:当球从球门柱之间进入或在上面的空间越过,不论高度如何,只要不是被手扔、击、运进去的,都算赢一球。那时球员的位置与阵形也不同于今天:每队一名守门员、一名后卫、一名前卫和八名前锋。制定规则不久,阵形有所改变:一名守门员、两名后卫、三名前卫和五名前锋。所以上场比赛的队员就是十一人了。

然而众多的资料表明,中国古代足球的出 现比欧洲更早,历史更为悠久。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匪涨亓写》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为《汉书•枚乘传》均有记载。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已十分盛行 ,成为宫廷之中的高雅活动。1958年7月,国际足联现任主席阿维兰热博士来中国时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中国古代的蹴鞠活动最终没有发展成为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现代足球运动。这个质的飞跃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完成的。

蹴鞠的鼎盛时期:

汉唐两代是中国古代足球发展最兴盛的时期,发展成直接对抗的竞赛。到了唐朝(公元六一八至九○七年),蹴鞠所用的皮球,由内填毛发改为由人用嘴吹气,同时用两个球门代替“鞠室”。至宋代(公元九六○至一二七九年),蹴鞠更发展了双球门及单球门的竞赛,还有称作齐云社或圆社的球会组织出现,而且所用皮球由人用嘴吹气,发展到用气筒打气,愈来愈接近现代足球。

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体制。如专门设置了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

域”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 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达到高潮,甚至出现了按照场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种方式,有比赛巅球次数的“打鞠”,有场地中间挂网、类似网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还有了设立球门的比赛,这种方式每队有一定人数和固定位置,规定队员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动。

国际认可

2004年初,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足球活动。《战国策》和《史记》是最早记录蹴鞠的文献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现山东淄博)流行蹴鞠活动,后者则记载,蹴鞠是当时训练士兵、考察兵将体格的方式。

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相关内容

  • 农村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
  •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也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 ...

  • 2015年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直接打印版)
  • 小学美术六年级教案 (201 -201 学年 第一学期) 学校: 姓名: 201 年 月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案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 ...

  •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人民美术出版社)
  • 六 年 级 美 术 教 案 (上册)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 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 ...

  •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四日课后作业
  •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课后作业 一.背读题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答:(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促进,文化才能发展.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 ...

  • 五年级美术下册
  • 五年美术教学进度计划 第二学期 五年级美术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学生美术知识掌握得较牢固,上期美术考核人人合格.同学们会欣赏中外美术名作,建筑艺术,民间年画.传统纹样.木雕和中外面具艺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对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进行简单的创作:学习了原色.间色.冷 ...

  • 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新编)
  •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1. 建筑艺术的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2.能够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加以运用.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 ...

  • 携手国培共成长
  • 携手国培共成长 国培初中英语邓州市一班 班级学习简报 主编:孙娜 总结版 2012年12月26日 "国培"从丹桂飘香的十月走来,结束在雪花飘落的冬至时刻.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为期三个月的国培工作面临结束了,也即将结束了我的辅导教师工作.回首工作中点点滴滴,仍然历历在目.一篇篇 ...

  • 五年级美术教案
  • 第1课 家乡美 教学目标 : 1.了解.学习风景画的表现方法. 2.学习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组织安排版面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歌颂宣传家乡的情感. 教学程序 一.交流 1.课前信息收集: 2.交流感受: a .欣赏家乡的片段. b .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 c .你喜欢的家乡美 ...

  • 人美版2013年版四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 第2课 生活中的暖色 教学目标 :1. 暖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2. 能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3. 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教学难点:以 ...

  • "国培计划(2012)"研修成果作业
  • 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安排在17课学习之后,本课教学内容的实施步骤如下: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而且学生有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的经历,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伙伴,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主选择活动方式等. 教学目标分析: 1.让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