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为三国时期吴国孙皓即帝位后以天降祥瑞为由而书,字体以隶书笔法入篆,气势雄健奇姿。这种字体在历史起落沉浮中几近失传,早在上世纪初,齐白石老人曾尝试把这种新奇瑰丽的碑文带进篆刻。时至今日,终在罗少宇手中复活、延续……他用毛笔将碑体留在纸上。 初见罗少宇,不善言辞,也许是长期从事科研的缘故,让他显得些许木讷,但一说到书法、说到篆体、说到《天发神谶碑》,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滔滔不绝,眼神里散发光彩…… 爱字 从小,罗少宇就喜欢街坊邻居大门上贴的对联,上面的毛笔字透着别样的“味道”,好闻的墨香味唯有用心才能感受到,就像喜欢一个人,你说不上她哪好,可就是觉得她好。模仿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多少个清晨和傍晚,你总会看到一个小男孩蹲在河边,用小树枝在沙地上比划出一个又一个汉字。 汉字美在形体,每个字都透着不同的神韵,它们其实都会说话,拥有生命。后来,他离开家乡衡阳农村到广东、上海求学,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上海一家单位从事节能科研,他对汉字、对书法的热爱却一直没有抛下,下班回到家里就琢磨着练字,有时,周末放假在家一写就是一整天。很多同事对他痴迷汉字不理解。他却认为“搞科研一定要坐得住、静得心,而研习汉字刚好可以使人内心安静。” 邂逅 多年前,罗少宇陪朋友参观南京历史博物馆,无意中看到三国天发神谶碑残拓,当时便深受震撼,“它让我对汉字之美有了全新的认识。”由于博物馆内禁止拍照,他默默伫立碑拓前细细观察:“这字与常见书法字体不同,《天发神谶碑》字体结构紧密,开而不散,以圆驭方,势险局宽,形象奇异古奥,规整刚劲,雄伟劲健。结字方折紧敛,姿态方劲峭厉,格调古拙,简直太迷人了。”罗少宇就这样站在博物馆里认真揣摩了两小时之久却浑然不觉。 从博物馆回到家,罗少宇立刻找来笔墨纸砚,试着寻找笔画间的神韵。刚起笔,罗少宇就发觉这是个复杂、浩大的工程。在中华千年历史长河中起落沉浮几近失传的神秘字体,以方笔写篆字,方中见圆,古拙浑厚,具有极其别致的境界,再加上《天发神谶碑》碑帖上的文字仅存213个,且多是残字,能认出来的没几个。 但自小便练习书法的他沉醉于字的形体结构之美中不能自拔。他坦率地说: “那是我第一次领略到汉字的风骨魅力,我决心研习这种奇特的字体。” 创新 没有老师指导,他跑到图书馆去查看一切与《天发神谶碑》有关的碑帖、拓片,然后再遍临。他利用出差机会,先后到泰山、孔庙、王羲之家乡、曹操故乡等地,寻找临习名人篆碑。 功夫不负有心人。罗少宇逐渐了解到更多关于《天发神谶碑》的历史:公元276年,江宁(今南京)一带突现“天降神谶文”,当时的百姓以为天降祥瑞,遂将这段神谶镌刻于一块巨大的矮圆石上,后世称为《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书写这块碑文的人到底是谁,至今是个谜。 也就在这之后,罗少宇,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他辞去干了几十年的科研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天发神谶碑》的书写当中。 “篆书源于最早汉字甲骨文,是用刀镌刻出来的文字,所以力道雄劲。加上象形意趣,真是美轮美奂。只要有闲,我可以足不出户呆在家里十天、二十天临帖。” 他笑说。临帖多了,他将每个字在不同时代、不同碑帖的不同写法,记在本上。几年下来,厚厚一大本,他都烂熟于胸,“像水字,我收集了25种写法,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散氏盘、毛公鼎、马王堆帛书,各有风格。我将这些心得运用到创作上,不同内容,不同写法,可以体现不同的意境来。” 随着研习汉字的深入,罗少宇越来越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奇妙多彩的世界。“有这样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现在,很多人连钢笔字都不愿意写了,真希望更多的人拿起手中的笔,把老祖宗创造的神奇大美的方块汉字弘扬传承下去!” 苦练 清晨六点起床,磨墨、折纸,站在案板前开始写,不时看下旁边的碑贴,或者把毛笔停在半空中,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回忆每个字的模样,然后一笔一划小心地在宣纸上“刻”下来,这个时候,罗少宇的世界里只有他和碑文,他听不到外界干扰的声音,看不到日出日落,也感觉不到身体长期站立带来的酸痛感,直到夜色降临,光线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才会猛然忆起一天过去了,肚子好像不听话地发出咕噜的响声。 没人知道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多久,只是若干年之后,某日当人们无意间看到罗少宇的字时,在惊讶、赞叹之余,也拿起笔来模仿的时候,才发现这稀奇古怪的字太难写了,连那些小有成就的书法家也忍不住感慨:这种字体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没有超强的毅力和恒心是做不到的。 以前,写字对罗少宇来说,只是一种兴趣爱好,他不会崇高地和你说,“我写字是为了攀爬艺术的高峰,我要为艺术献身”等诸如此类的话,但是在行动上他会去找他的快乐。 如今,他说:“写字对我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能让我有饭吃,有地方住,不至于挨饿受冻,二是能为《天发神谶碑》的传承尽一份微薄之力,我知道我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这是我心底最真实的声音,我会全力以赴去尝试。” 传承 罗少宇坚持练了十几年的气功,将气功的骨力之美与书法的柔和之美结合起来,多年的气功修炼使罗少宇书写的天发神谶碑结体方整,充满力感。除此之外,还有无以数计的不眠之夜。 罗少宇的本职工作是搞科研,他以科研人员认真、严谨、坚韧不拔的行事风格,经过多年执着的研习,数千个篆书字体的不同写法已被他熟练掌握。三国天发神谶碑体这种被重新挖掘出来的独特字体让罗少宇迅速为书法界广泛所知。霸气篆籀在罗少宇的悉心精研下,加持恭录了《圣般若摄颂》《大悲咒》《波萝蜜多心经》《椤严神咒》《金刚经》《吉祥经》《弟子规》《三字经》《道德经》《推背图》《千字文》……卷卷历史文献惊世,创新弘扬国粹国宝文化。这历史画卷让人兴致悠然,正如汉字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文字,汉字本身就有表意的特征,它来源于自然,因自然而产生,它汇集人类社会最优美的旋律,荡漾在世界的万水千山,传送着和平、和谐的美好祝福。 关于《天发神谶碑》 因碑文书体怪异,非篆非隶,不今不古,对于应该把它归属于哪一种书体,引起了多方争议。但它深不可测的艺术魅力,一度被视作“至宝”,天才艺术家赵之谦把《天发神谶碑》的字用到篆刻里,把篆刻艺术推倒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代名人齐白石把这种新奇瑰丽、雄健爽快的碑文带到了自己的印章和书法中,并乐此不疲。 《天发神谶碑》曾凭借它独特的体态和气息标榜着书法艺术张扬的个性。 随着历史的车轮碾过一个又一个足迹,《天发神谶碑》被保留下来的字只有悉数的200多个字,书写这种字体的书法家也屈指可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发神谶碑》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名字。于是拯救和发扬《天发神谶碑》成了摆在众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为三国时期吴国孙皓即帝位后以天降祥瑞为由而书,字体以隶书笔法入篆,气势雄健奇姿。这种字体在历史起落沉浮中几近失传,早在上世纪初,齐白石老人曾尝试把这种新奇瑰丽的碑文带进篆刻。时至今日,终在罗少宇手中复活、延续……他用毛笔将碑体留在纸上。 初见罗少宇,不善言辞,也许是长期从事科研的缘故,让他显得些许木讷,但一说到书法、说到篆体、说到《天发神谶碑》,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滔滔不绝,眼神里散发光彩…… 爱字 从小,罗少宇就喜欢街坊邻居大门上贴的对联,上面的毛笔字透着别样的“味道”,好闻的墨香味唯有用心才能感受到,就像喜欢一个人,你说不上她哪好,可就是觉得她好。模仿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多少个清晨和傍晚,你总会看到一个小男孩蹲在河边,用小树枝在沙地上比划出一个又一个汉字。 汉字美在形体,每个字都透着不同的神韵,它们其实都会说话,拥有生命。后来,他离开家乡衡阳农村到广东、上海求学,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上海一家单位从事节能科研,他对汉字、对书法的热爱却一直没有抛下,下班回到家里就琢磨着练字,有时,周末放假在家一写就是一整天。很多同事对他痴迷汉字不理解。他却认为“搞科研一定要坐得住、静得心,而研习汉字刚好可以使人内心安静。” 邂逅 多年前,罗少宇陪朋友参观南京历史博物馆,无意中看到三国天发神谶碑残拓,当时便深受震撼,“它让我对汉字之美有了全新的认识。”由于博物馆内禁止拍照,他默默伫立碑拓前细细观察:“这字与常见书法字体不同,《天发神谶碑》字体结构紧密,开而不散,以圆驭方,势险局宽,形象奇异古奥,规整刚劲,雄伟劲健。结字方折紧敛,姿态方劲峭厉,格调古拙,简直太迷人了。”罗少宇就这样站在博物馆里认真揣摩了两小时之久却浑然不觉。 从博物馆回到家,罗少宇立刻找来笔墨纸砚,试着寻找笔画间的神韵。刚起笔,罗少宇就发觉这是个复杂、浩大的工程。在中华千年历史长河中起落沉浮几近失传的神秘字体,以方笔写篆字,方中见圆,古拙浑厚,具有极其别致的境界,再加上《天发神谶碑》碑帖上的文字仅存213个,且多是残字,能认出来的没几个。 但自小便练习书法的他沉醉于字的形体结构之美中不能自拔。他坦率地说: “那是我第一次领略到汉字的风骨魅力,我决心研习这种奇特的字体。” 创新 没有老师指导,他跑到图书馆去查看一切与《天发神谶碑》有关的碑帖、拓片,然后再遍临。他利用出差机会,先后到泰山、孔庙、王羲之家乡、曹操故乡等地,寻找临习名人篆碑。 功夫不负有心人。罗少宇逐渐了解到更多关于《天发神谶碑》的历史:公元276年,江宁(今南京)一带突现“天降神谶文”,当时的百姓以为天降祥瑞,遂将这段神谶镌刻于一块巨大的矮圆石上,后世称为《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书写这块碑文的人到底是谁,至今是个谜。 也就在这之后,罗少宇,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他辞去干了几十年的科研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天发神谶碑》的书写当中。 “篆书源于最早汉字甲骨文,是用刀镌刻出来的文字,所以力道雄劲。加上象形意趣,真是美轮美奂。只要有闲,我可以足不出户呆在家里十天、二十天临帖。” 他笑说。临帖多了,他将每个字在不同时代、不同碑帖的不同写法,记在本上。几年下来,厚厚一大本,他都烂熟于胸,“像水字,我收集了25种写法,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散氏盘、毛公鼎、马王堆帛书,各有风格。我将这些心得运用到创作上,不同内容,不同写法,可以体现不同的意境来。” 随着研习汉字的深入,罗少宇越来越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奇妙多彩的世界。“有这样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现在,很多人连钢笔字都不愿意写了,真希望更多的人拿起手中的笔,把老祖宗创造的神奇大美的方块汉字弘扬传承下去!” 苦练 清晨六点起床,磨墨、折纸,站在案板前开始写,不时看下旁边的碑贴,或者把毛笔停在半空中,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回忆每个字的模样,然后一笔一划小心地在宣纸上“刻”下来,这个时候,罗少宇的世界里只有他和碑文,他听不到外界干扰的声音,看不到日出日落,也感觉不到身体长期站立带来的酸痛感,直到夜色降临,光线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才会猛然忆起一天过去了,肚子好像不听话地发出咕噜的响声。 没人知道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多久,只是若干年之后,某日当人们无意间看到罗少宇的字时,在惊讶、赞叹之余,也拿起笔来模仿的时候,才发现这稀奇古怪的字太难写了,连那些小有成就的书法家也忍不住感慨:这种字体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没有超强的毅力和恒心是做不到的。 以前,写字对罗少宇来说,只是一种兴趣爱好,他不会崇高地和你说,“我写字是为了攀爬艺术的高峰,我要为艺术献身”等诸如此类的话,但是在行动上他会去找他的快乐。 如今,他说:“写字对我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能让我有饭吃,有地方住,不至于挨饿受冻,二是能为《天发神谶碑》的传承尽一份微薄之力,我知道我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这是我心底最真实的声音,我会全力以赴去尝试。” 传承 罗少宇坚持练了十几年的气功,将气功的骨力之美与书法的柔和之美结合起来,多年的气功修炼使罗少宇书写的天发神谶碑结体方整,充满力感。除此之外,还有无以数计的不眠之夜。 罗少宇的本职工作是搞科研,他以科研人员认真、严谨、坚韧不拔的行事风格,经过多年执着的研习,数千个篆书字体的不同写法已被他熟练掌握。三国天发神谶碑体这种被重新挖掘出来的独特字体让罗少宇迅速为书法界广泛所知。霸气篆籀在罗少宇的悉心精研下,加持恭录了《圣般若摄颂》《大悲咒》《波萝蜜多心经》《椤严神咒》《金刚经》《吉祥经》《弟子规》《三字经》《道德经》《推背图》《千字文》……卷卷历史文献惊世,创新弘扬国粹国宝文化。这历史画卷让人兴致悠然,正如汉字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文字,汉字本身就有表意的特征,它来源于自然,因自然而产生,它汇集人类社会最优美的旋律,荡漾在世界的万水千山,传送着和平、和谐的美好祝福。 关于《天发神谶碑》 因碑文书体怪异,非篆非隶,不今不古,对于应该把它归属于哪一种书体,引起了多方争议。但它深不可测的艺术魅力,一度被视作“至宝”,天才艺术家赵之谦把《天发神谶碑》的字用到篆刻里,把篆刻艺术推倒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代名人齐白石把这种新奇瑰丽、雄健爽快的碑文带到了自己的印章和书法中,并乐此不疲。 《天发神谶碑》曾凭借它独特的体态和气息标榜着书法艺术张扬的个性。 随着历史的车轮碾过一个又一个足迹,《天发神谶碑》被保留下来的字只有悉数的200多个字,书写这种字体的书法家也屈指可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发神谶碑》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名字。于是拯救和发扬《天发神谶碑》成了摆在众人面前的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