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平碉楼与华侨文化

班级:工程造价1班 姓名:谢杰彬 学号:1206182143

《土木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浅谈开平碉楼与华侨文化

【摘要】:碉楼分布于广东省开平市广大城乡,其数量之众多、建筑之壮观、风格之特别,在广东乃至全国均属罕见。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集中表现部分,极具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开平华侨对碉楼的建筑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开平,华侨,碉楼建筑

【正文】:

开平碉楼是广泛存在于广东省开平市城镇和乡村的一中单体、多层、直立长方体式乡土建筑。严格意义上的碉楼具有如下特点:楼体挺拔,多呈直立长方体形状,铁门铁窗、窗户窄小,墙身厚实并有抢眼,具有居住和防卫功能;楼高两层以上,一般为3-6层,最高达9层;碉楼一般建在村落的后部,与村落民居融为一体,成为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部造型变化多端、中西合璧,是西方建筑文化同中国传统乡土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开平碉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华侨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世界科学文化和建筑艺术发展历史的见证,是五邑侨乡曾经辉煌一时且已消逝的一段文明史(20世纪20-30年代)的见证,因而极具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不仅是五邑侨乡,而且也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引以为傲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开平碉楼的兴建史

开平碉楼历史悠久,它的兴建首先同该市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治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历史上,“开邑在恩(平)新(会)二州间,山川间阻深”,潭江水系从西向东流经全境,这里地势低洼,每遇太丰富暴雨或海潮袭击,常发生洪涝灾害。加之,开平位于新会、恩平、新兴和台山四县之间,成为“四不管”之地,自明代开始,这里的治安已十分混乱,“明代峒獠时出侵轶”,时人已强烈要求建县以保土安民。

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开平人很早就建造碉楼作为防涝和避贼之用。据《开平县志》记载,开平最早建造的碉楼是今赤坎镇芦阳井头里的瑞云楼和三门里的迓龙楼(1920年重修时改为迎龙楼),月山真高阳龙田村的奉父楼和龙胜镇棠红

乐仁里的寨楼。这四座碉楼均建于明末清初,除迎龙楼外,其余三座一毁圮。有关资料证明,迎龙楼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园1561年),照此推算,开平碉楼已有440年历史。

开平碉楼千姿百态,形式多样。从建筑结构与材料分,有石楼、三合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四种;从使用功能分,有居楼(供家族居住)、众人楼(村里人或同族人集资兴建)和更楼(用于打更放哨)三类;从建筑型体分,多数是单体、直立长方体式建筑,其上部造型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但更多、更精彩的是体现外国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形式,如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艾奥尼克式等。它的最突出特点是中西合璧,楼主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审美观把不同国度的建筑风格糅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富有创意,成为中国乡土建筑中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杰作,被人誉为“令人震撼的艺术长廊”

二、开平碉楼的历史作用

(一)避盗防涝

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非此则牛猪谷米不能保存,妇人孺子不能安睡,故合数家或数十家建一楼”(《开平县志》卷二十三)事实上,碉楼 建成后,确在保护侨眷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过不小作用,特别是匪劫 赤坎中学那次,在鹰村碉楼探照灯掩射配合下,“乡团堵截擒谭钦及匪徒十一人,置于法,人心大快”(《开平县志》卷二十二),此事在县内及海外侨胞中产生极大影响。

(二)抗日据点

开平碉楼,在抗日战争后期,为阻止日寇开辟四邑直通两阳之捷径——由新会、江门出广州,连结成一条由南路向广州撤退之交通线,起过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镇腾蛟村的南楼最为出名。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南临潭江,北靠东 龙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陆交通之要冲,地势险要。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此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1945年7月16日,日寇为了打通南路干线以便撤退,从三埠分兵三路直扑赤坎镇,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司徒 氏四乡自

卫队的勇士们凭据南楼抗击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7日赤坎沦陷。是日晚, 日军从陆路包围南楼。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无援军, 自卫队部分队员在激战中突围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炳等7名队员坚守南楼,战斗7天7夜,重创日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枪支砸毁,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日军久攻不下,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但因楼房坚固,不能奏效。最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向南楼施放了毒气弹,七壮士昏厥后被捕,敌人把他们押赴赤坎司徒氏图书馆的日军大本营,施以酷刑后残暴杀害,并将烈士遗体斩成数段抛入江中。抗战胜利后,开平人民在赤坎镇召开追悼大会,开、恩、台、新四邑3万多人参加了大会,足见烈士的英勇事迹深得人心。

(三)共产党地下活动场所

开平境内不少碉楼在各个革命阶段,党开展的革命活动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一九二四年,经过共产党员关仲的艰苦工作,开平第一个农民协会——百合虾边农民协会宣告成立,关以文被选为农会会长,他经常利用自己的碉楼“适楼”与委员们研究农会事务,开展各项活动。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八日,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在塘口区以敬乡庆民里谢创家的碉楼“中山楼”开会宣告成立。谢创被推选为特支书记,会上,确定以抗日救亡为中心,领导开平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开平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阶段。“中山楼”是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于一九一二年兴建,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山楼”一度是开平党组织的重要活动中心,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区工委、县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广东省西南特委等领导机关均曾在“中山楼”设立,各种革命活动的研究、布置,都在这个碉楼里进行。因此,这个碉楼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指挥中心,在开平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开平人民,特别是华侨、港澳同胞以及他们的家属,对碉楼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三、开平碉楼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 开平碉楼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

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碉楼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建筑,本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侨乡人民在建造这数千座碉楼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便创造出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因而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开平碉楼是外国建筑艺术大规模移植中国乡村的集中展示和杰出代表 在开平碉楼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 劵 拱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 劵 拱,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 17 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像这样多种风格多种类型的外国建筑艺术植根在中国乡村并完好地保存下来,开平碉楼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载体,十分珍贵,它成为了中国乡土建筑中一道独特的景观,是一个首创。

(三)开平碉楼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势必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但开平举目皆是,随便走到一座碉楼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完全可以说,开平碉楼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 开平碉楼是世界先进建筑技术广泛引入中国乡村民间建筑的先锋 近代中国城镇建筑已经大量采用了国外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开平碉楼作为一种乡土建筑也大量使用了进口水泥、木材、钢筋、玻璃等材料,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改变了以秦砖汉瓦为主的传统建筑技法,这为更好地发挥它的使用功能,同时又注意形式的变化和美感创造了条件。开平既是华侨之乡又是建筑之乡,在 20 世纪早期就有大批人在境内外从事建筑业,发展到现在已拥有 50 余家建筑公司 8 万多建筑从业者。开平的华侨和工匠较早地掌握了西方的建筑构件和建筑艺

术,他们是西方先进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引进者。正因为有了他们,才使开平碉楼为丰富中国乡土建筑的内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 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从民居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开平碉楼是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开平华侨 在碉楼建筑中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概括起来是:他们发出倡议,率先垂范,是碉楼建筑的积极倡建者、实践者;他们寄回侨汇,力作后盾,是碉楼建筑所需资金的主要支持者;他们设计或提供参考图样,是碉楼建筑的设计师、监造者;他们采用股份制集资,购买优质建筑材料,是西方先进管理办法、建筑技术热心传播者。

应予说明的是,我们高度评价开平华侨对碉楼建筑的重要贡献,并不意味着开平所有碉楼建筑都同华侨有关。比如,地处开平西北部山区大沙镇,就有二十二座“土碉楼”,经考证,其建筑当与华侨关系不大。类似情况在开平其他一些镇也同样存在。

【结束语】开平碉楼,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班级:工程造价1班 姓名:谢杰彬 学号:1206182143

《土木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浅谈开平碉楼与华侨文化

【摘要】:碉楼分布于广东省开平市广大城乡,其数量之众多、建筑之壮观、风格之特别,在广东乃至全国均属罕见。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集中表现部分,极具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开平华侨对碉楼的建筑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开平,华侨,碉楼建筑

【正文】:

开平碉楼是广泛存在于广东省开平市城镇和乡村的一中单体、多层、直立长方体式乡土建筑。严格意义上的碉楼具有如下特点:楼体挺拔,多呈直立长方体形状,铁门铁窗、窗户窄小,墙身厚实并有抢眼,具有居住和防卫功能;楼高两层以上,一般为3-6层,最高达9层;碉楼一般建在村落的后部,与村落民居融为一体,成为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部造型变化多端、中西合璧,是西方建筑文化同中国传统乡土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开平碉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华侨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世界科学文化和建筑艺术发展历史的见证,是五邑侨乡曾经辉煌一时且已消逝的一段文明史(20世纪20-30年代)的见证,因而极具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不仅是五邑侨乡,而且也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引以为傲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开平碉楼的兴建史

开平碉楼历史悠久,它的兴建首先同该市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治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历史上,“开邑在恩(平)新(会)二州间,山川间阻深”,潭江水系从西向东流经全境,这里地势低洼,每遇太丰富暴雨或海潮袭击,常发生洪涝灾害。加之,开平位于新会、恩平、新兴和台山四县之间,成为“四不管”之地,自明代开始,这里的治安已十分混乱,“明代峒獠时出侵轶”,时人已强烈要求建县以保土安民。

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开平人很早就建造碉楼作为防涝和避贼之用。据《开平县志》记载,开平最早建造的碉楼是今赤坎镇芦阳井头里的瑞云楼和三门里的迓龙楼(1920年重修时改为迎龙楼),月山真高阳龙田村的奉父楼和龙胜镇棠红

乐仁里的寨楼。这四座碉楼均建于明末清初,除迎龙楼外,其余三座一毁圮。有关资料证明,迎龙楼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园1561年),照此推算,开平碉楼已有440年历史。

开平碉楼千姿百态,形式多样。从建筑结构与材料分,有石楼、三合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四种;从使用功能分,有居楼(供家族居住)、众人楼(村里人或同族人集资兴建)和更楼(用于打更放哨)三类;从建筑型体分,多数是单体、直立长方体式建筑,其上部造型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但更多、更精彩的是体现外国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形式,如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艾奥尼克式等。它的最突出特点是中西合璧,楼主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审美观把不同国度的建筑风格糅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富有创意,成为中国乡土建筑中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杰作,被人誉为“令人震撼的艺术长廊”

二、开平碉楼的历史作用

(一)避盗防涝

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非此则牛猪谷米不能保存,妇人孺子不能安睡,故合数家或数十家建一楼”(《开平县志》卷二十三)事实上,碉楼 建成后,确在保护侨眷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过不小作用,特别是匪劫 赤坎中学那次,在鹰村碉楼探照灯掩射配合下,“乡团堵截擒谭钦及匪徒十一人,置于法,人心大快”(《开平县志》卷二十二),此事在县内及海外侨胞中产生极大影响。

(二)抗日据点

开平碉楼,在抗日战争后期,为阻止日寇开辟四邑直通两阳之捷径——由新会、江门出广州,连结成一条由南路向广州撤退之交通线,起过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镇腾蛟村的南楼最为出名。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南临潭江,北靠东 龙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陆交通之要冲,地势险要。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此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1945年7月16日,日寇为了打通南路干线以便撤退,从三埠分兵三路直扑赤坎镇,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司徒 氏四乡自

卫队的勇士们凭据南楼抗击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7日赤坎沦陷。是日晚, 日军从陆路包围南楼。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无援军, 自卫队部分队员在激战中突围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炳等7名队员坚守南楼,战斗7天7夜,重创日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枪支砸毁,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日军久攻不下,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但因楼房坚固,不能奏效。最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向南楼施放了毒气弹,七壮士昏厥后被捕,敌人把他们押赴赤坎司徒氏图书馆的日军大本营,施以酷刑后残暴杀害,并将烈士遗体斩成数段抛入江中。抗战胜利后,开平人民在赤坎镇召开追悼大会,开、恩、台、新四邑3万多人参加了大会,足见烈士的英勇事迹深得人心。

(三)共产党地下活动场所

开平境内不少碉楼在各个革命阶段,党开展的革命活动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一九二四年,经过共产党员关仲的艰苦工作,开平第一个农民协会——百合虾边农民协会宣告成立,关以文被选为农会会长,他经常利用自己的碉楼“适楼”与委员们研究农会事务,开展各项活动。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八日,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在塘口区以敬乡庆民里谢创家的碉楼“中山楼”开会宣告成立。谢创被推选为特支书记,会上,确定以抗日救亡为中心,领导开平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开平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阶段。“中山楼”是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于一九一二年兴建,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山楼”一度是开平党组织的重要活动中心,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区工委、县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广东省西南特委等领导机关均曾在“中山楼”设立,各种革命活动的研究、布置,都在这个碉楼里进行。因此,这个碉楼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指挥中心,在开平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开平人民,特别是华侨、港澳同胞以及他们的家属,对碉楼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三、开平碉楼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 开平碉楼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

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碉楼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建筑,本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侨乡人民在建造这数千座碉楼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便创造出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因而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开平碉楼是外国建筑艺术大规模移植中国乡村的集中展示和杰出代表 在开平碉楼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 劵 拱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 劵 拱,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 17 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像这样多种风格多种类型的外国建筑艺术植根在中国乡村并完好地保存下来,开平碉楼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载体,十分珍贵,它成为了中国乡土建筑中一道独特的景观,是一个首创。

(三)开平碉楼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势必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但开平举目皆是,随便走到一座碉楼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完全可以说,开平碉楼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 开平碉楼是世界先进建筑技术广泛引入中国乡村民间建筑的先锋 近代中国城镇建筑已经大量采用了国外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开平碉楼作为一种乡土建筑也大量使用了进口水泥、木材、钢筋、玻璃等材料,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改变了以秦砖汉瓦为主的传统建筑技法,这为更好地发挥它的使用功能,同时又注意形式的变化和美感创造了条件。开平既是华侨之乡又是建筑之乡,在 20 世纪早期就有大批人在境内外从事建筑业,发展到现在已拥有 50 余家建筑公司 8 万多建筑从业者。开平的华侨和工匠较早地掌握了西方的建筑构件和建筑艺

术,他们是西方先进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引进者。正因为有了他们,才使开平碉楼为丰富中国乡土建筑的内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 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从民居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开平碉楼是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开平华侨 在碉楼建筑中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概括起来是:他们发出倡议,率先垂范,是碉楼建筑的积极倡建者、实践者;他们寄回侨汇,力作后盾,是碉楼建筑所需资金的主要支持者;他们设计或提供参考图样,是碉楼建筑的设计师、监造者;他们采用股份制集资,购买优质建筑材料,是西方先进管理办法、建筑技术热心传播者。

应予说明的是,我们高度评价开平华侨对碉楼建筑的重要贡献,并不意味着开平所有碉楼建筑都同华侨有关。比如,地处开平西北部山区大沙镇,就有二十二座“土碉楼”,经考证,其建筑当与华侨关系不大。类似情况在开平其他一些镇也同样存在。

【结束语】开平碉楼,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相关内容

  • 开平碉楼2012年第5期
  • 去过很多次开平,终于在这个中秋节,我们有机会去看了开平碉楼!开平碉楼分几个景区,自力村碉楼群,立园,马降龙碉楼群,锦江里瑞石楼,赤坎古镇.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形成一幅阳春烟景田园诗意般的农耕水墨画,独具岭南乡村气息的 ...

  •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 原文地址: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作者:阿德 入选时间:2007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iv) 地理位置:N22 21 25.99 E112 36 49.99(迎龙楼和三门里村) N22 22 23.66 E112 34 44.85(自立村和方氏灯楼) N22 17 07.87 E112 ...

  • 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与开发
  • 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与开发 2012-06-03 来源:互联网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累计所需维保资金达2.8亿元,而仅有的旅游门票收入显得杯水车薪.去年12月31日,开平市首开先河,推出32座可供"认养"的碉楼,希望通过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碉楼的保护与维护,以填补维护资 ...

  • 开平碉楼与村落
  • 我的家乡开平,那里有星罗棋布,举目皆是的一座座碉楼,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土建筑群. 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 ...

  •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
  •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 中国历代民居建筑表现形式各异,因势而建,具备当地人文及地理环境的优良因素.特优选出中国十大最具有人文气息的特色古民居建筑摄影照片. 土楼 NO.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 ...

  • 中国十大民居,各具特色看点十足!
  • 我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有许多值得欣赏的民俗文化,而其中的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1.开平碉楼 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世界文化遗产,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中西合璧的民居,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多种风格.开平碉楼为多层 ...

  • [优秀作文]碉楼饮食之美
  • 碉楼饮食之美 开平被称为"第一华侨之乡",如果来到了这,一定要去看看那古老的碉楼.开平碉楼不仅建筑美,而且美食也一样美. 这里虽然吃不到大酒楼里的山珍海味,但是能吃到许许多多的天然美味.能让人体验一下做乡下人的感觉,呼吸一下城市里闻不到的新鲜空气. 在这里,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来观赏 ...

  • 3.广东特色资源(2)
  • 一.单选题 1.一般来说温泉的是指水温超过( )度,有温暖感的泉水. A.37 B.25 C.60 D.80 2.广东温泉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目前在数量上居全国( ).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3.下列没有获得"中国温泉之乡"称号的城市是( ). A.恩平 B.江 ...

  • 江门侨乡文化
  • 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其眷属 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 [简述] 江门五邑与潮汕.闽南地区并称全国三大侨乡.据不完全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胞约有386万多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约232万多人:港澳台同胞约155万多人.全市归侨.侨眷.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分布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