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与背叛]:艺术地昭示信仰的力量

  忠诚与背叛   何建明、厉华,重庆出版社,2011      信仰的力量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意义怎么讲都不为过,挖掘和张扬信仰之力,是当代作家义不容辞的使命。红岩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红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大量叙述、解读,红岩被群众广泛接受、永远铭记,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新世纪不知不觉已进入10个年头,红色旅游、红岩连线逐渐在全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多次到过重庆的何建明,接受了写红岩的任务。   在走访红岩、探究红岩,特别是在重述红岩的过程中,何建明脑海里两个绝然相反的词逐渐清晰,这就是“忠诚与背叛”,的确,这两条道路、两种价值、两类品质是每个革命者、每个共产党人都无法回避的选择,必然涉及一个人的信仰、操守和品格,即使在处于和平年代的今天,每个正直的灵魂难道不也时刻在接受忠诚与背叛的考验,在经受信仰的拷问吗?我们的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不但考验没有减弱,信仰坚守问题越发迫在眉睫。何建明决定将《忠诚与背叛》的主题定位于无产者对党的信仰问题,是因为他认为:“党员的纯洁性、党员的信仰感”对一个政党至关重要。他在书中严肃地发问:“严峻和严酷的现实随时可能出现在眼前,我们党的每一个成员能不能像那些为我们创造辉煌历史的先烈们一样,为了正义和理想,勇于奋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这种巨大的问题,更让何建明感到了一种无法挥去的沉重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才使我拿起笔杆,再次去追索和寻觅先烈们的生命行踪,写就一部全新内容的红岩。”从这个意义上讲《忠诚与背叛》注定不是一本“供有闲阶级吃饱饭后在壁炉前打发时间”的书,它是一本主义之书、信仰之书。   主义和信仰之无比可贵首先在于刺透人心的真实给人们带来的教益非同寻常,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前提与生命,只有真实,才能更好地彰显信仰的力量。《忠诚与背叛》的厚重当然不止于题材和话题的重要,而在于本质与质地的可信,何建明通过艰苦的努力,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得让人触目惊心的红岩。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红岩似乎早已是个透明得一眼就看得到底的所在,这里所发生过的一切,《江姐》、《红岩》、《烈火中永生》等文艺作品似乎提供了最可靠、最无可置疑的证据,人们已经习惯于用这些作品去衡量、品评和消化红岩革命烈士的故事,而忘记了这些作品毕竟产生于一定历史条件之下,毕竟是有相当艺术虚构成分与气质的文艺作品。人们相信这些作品之真实,感慨烈士们的伟大、反动派的渺小,并没有多去思考这些长期以来被反复传播的故事的真实性,以及这些作品的集成、组合与概括的特点。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红岩故事是何建明写《忠诚与背叛》的重要出发点,红岩能够被还以历史本来面目,当然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大批档案的解密,但也与何建明多年艰苦、细致的深入采访研究分不开。为保证作品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作者数年之间,无数次往返于北京与重庆之间,仔细探访当事人及其后人,查找和记录了大量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复的甄别、比较、解剖,保证了落笔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提供的信息更为真实、更为全面。   正是通过作家的努力,通过《忠诚与背叛》所大量依据和引证的史实、书信、证词、笔录等,使我们得以重新完整地回顾共和国诞生前后发生于重庆的一段残酷历史:国民党反动派令人发指的丧心病狂,“陪都”共产党人身陷囹圄的空前灾难,《忠诚与背叛》在叙述腥风血雨的残酷的同时,把红岩烈士生前、身后的每件触目惊心的事迹和盘托出,揭示出特殊时代对革命者的特殊考验。从这些全新的真实红岩故事里,我们读出了真正革命者的坚定、坦诚、执著,读出信仰焕发的伟大力量,而这正是在我们党经历了90年风雨历程之后,前赴后继的人们为我们留下的一笔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何建明在占有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敏锐、努力,将这伟大的信仰力量再度艺术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无疑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难以替代的精神价值。   何建明以自己的探访和书写发现,忠诚还是背叛、坚定还是动摇、革命还是反革命,红岩是个试金石,红岩的故事可以也应该能够触及每个共产党员的心灵,他要把《忠诚与背叛》做成打动人们心灵的心灵之书。作品的写法固然是纪实的、非虚构的,但它更多地注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以期让人们在更具有立体感的叙述中,探究人性的幽深、复杂、多变。阅读有很强的先入为主的惯性,人们写了那么多红岩故事,但谁也不会轻易想超越小说《红岩》的影响,但《忠诚与背叛》内容更为厚重,更勇于涉及《红岩》中没有涉及的很多历史话题,大胆触及解放以后留下来的各种问题,同时敢于在叙事中进行大胆的提问,给予大胆的破题、深入解读,引领人们深入思考、反省,特别是期待能够促使今天的共产党人通过对“真实的红岩”的了解,更多地思考共产党未来90年如何走下去,我们的信仰如何坚守下去等重大问题,这也正是作品强劲的思辨魅力所在。   对红岩革命史、血泪史的深入解读,对信仰问题的深入探究,使何建明难保持冷静,这对于他来说不啻一次激情澎湃之旅,他的调研、采访、记录是冷静的、客观的,但他的心始终是燃烧的、激荡的,这也不啻是他一次讴歌伟大忠诚的写作。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责任编辑 刘昕亭)

  忠诚与背叛   何建明、厉华,重庆出版社,2011      信仰的力量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意义怎么讲都不为过,挖掘和张扬信仰之力,是当代作家义不容辞的使命。红岩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红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大量叙述、解读,红岩被群众广泛接受、永远铭记,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新世纪不知不觉已进入10个年头,红色旅游、红岩连线逐渐在全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多次到过重庆的何建明,接受了写红岩的任务。   在走访红岩、探究红岩,特别是在重述红岩的过程中,何建明脑海里两个绝然相反的词逐渐清晰,这就是“忠诚与背叛”,的确,这两条道路、两种价值、两类品质是每个革命者、每个共产党人都无法回避的选择,必然涉及一个人的信仰、操守和品格,即使在处于和平年代的今天,每个正直的灵魂难道不也时刻在接受忠诚与背叛的考验,在经受信仰的拷问吗?我们的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不但考验没有减弱,信仰坚守问题越发迫在眉睫。何建明决定将《忠诚与背叛》的主题定位于无产者对党的信仰问题,是因为他认为:“党员的纯洁性、党员的信仰感”对一个政党至关重要。他在书中严肃地发问:“严峻和严酷的现实随时可能出现在眼前,我们党的每一个成员能不能像那些为我们创造辉煌历史的先烈们一样,为了正义和理想,勇于奋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这种巨大的问题,更让何建明感到了一种无法挥去的沉重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才使我拿起笔杆,再次去追索和寻觅先烈们的生命行踪,写就一部全新内容的红岩。”从这个意义上讲《忠诚与背叛》注定不是一本“供有闲阶级吃饱饭后在壁炉前打发时间”的书,它是一本主义之书、信仰之书。   主义和信仰之无比可贵首先在于刺透人心的真实给人们带来的教益非同寻常,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前提与生命,只有真实,才能更好地彰显信仰的力量。《忠诚与背叛》的厚重当然不止于题材和话题的重要,而在于本质与质地的可信,何建明通过艰苦的努力,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得让人触目惊心的红岩。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红岩似乎早已是个透明得一眼就看得到底的所在,这里所发生过的一切,《江姐》、《红岩》、《烈火中永生》等文艺作品似乎提供了最可靠、最无可置疑的证据,人们已经习惯于用这些作品去衡量、品评和消化红岩革命烈士的故事,而忘记了这些作品毕竟产生于一定历史条件之下,毕竟是有相当艺术虚构成分与气质的文艺作品。人们相信这些作品之真实,感慨烈士们的伟大、反动派的渺小,并没有多去思考这些长期以来被反复传播的故事的真实性,以及这些作品的集成、组合与概括的特点。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红岩故事是何建明写《忠诚与背叛》的重要出发点,红岩能够被还以历史本来面目,当然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大批档案的解密,但也与何建明多年艰苦、细致的深入采访研究分不开。为保证作品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作者数年之间,无数次往返于北京与重庆之间,仔细探访当事人及其后人,查找和记录了大量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复的甄别、比较、解剖,保证了落笔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提供的信息更为真实、更为全面。   正是通过作家的努力,通过《忠诚与背叛》所大量依据和引证的史实、书信、证词、笔录等,使我们得以重新完整地回顾共和国诞生前后发生于重庆的一段残酷历史:国民党反动派令人发指的丧心病狂,“陪都”共产党人身陷囹圄的空前灾难,《忠诚与背叛》在叙述腥风血雨的残酷的同时,把红岩烈士生前、身后的每件触目惊心的事迹和盘托出,揭示出特殊时代对革命者的特殊考验。从这些全新的真实红岩故事里,我们读出了真正革命者的坚定、坦诚、执著,读出信仰焕发的伟大力量,而这正是在我们党经历了90年风雨历程之后,前赴后继的人们为我们留下的一笔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何建明在占有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敏锐、努力,将这伟大的信仰力量再度艺术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无疑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难以替代的精神价值。   何建明以自己的探访和书写发现,忠诚还是背叛、坚定还是动摇、革命还是反革命,红岩是个试金石,红岩的故事可以也应该能够触及每个共产党员的心灵,他要把《忠诚与背叛》做成打动人们心灵的心灵之书。作品的写法固然是纪实的、非虚构的,但它更多地注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以期让人们在更具有立体感的叙述中,探究人性的幽深、复杂、多变。阅读有很强的先入为主的惯性,人们写了那么多红岩故事,但谁也不会轻易想超越小说《红岩》的影响,但《忠诚与背叛》内容更为厚重,更勇于涉及《红岩》中没有涉及的很多历史话题,大胆触及解放以后留下来的各种问题,同时敢于在叙事中进行大胆的提问,给予大胆的破题、深入解读,引领人们深入思考、反省,特别是期待能够促使今天的共产党人通过对“真实的红岩”的了解,更多地思考共产党未来90年如何走下去,我们的信仰如何坚守下去等重大问题,这也正是作品强劲的思辨魅力所在。   对红岩革命史、血泪史的深入解读,对信仰问题的深入探究,使何建明难保持冷静,这对于他来说不啻一次激情澎湃之旅,他的调研、采访、记录是冷静的、客观的,但他的心始终是燃烧的、激荡的,这也不啻是他一次讴歌伟大忠诚的写作。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责任编辑 刘昕亭)


相关内容

  • 信仰观后感
  •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王玉洁 按照学院/校党委的通知安排,我自己在家认真观看了三集历史文献记录片<信仰>,该片是一部集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经典电视片,是对我们广大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记录片. 时值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2012年6月24日至25日,在 ...

  • "红岩"告诉了我们什么?(图)
  • --长篇纪实文学<忠诚与背叛>读后 在举国同庆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日子里,我认真地读了<忠诚与背叛>一书.这部纪实文学作品洋洋四十万言,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还原了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作品通过 ...

  • 党课电影[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 电影<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电气工程学院 1511680612 李牛 4月21日下午,在学校综合大楼报告厅,学院党分部组织我们看了电影<忠诚与背叛>,观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感慨颇多. 1927年4月,中华大地腥风血雨,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无辜民众. ...

  •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 我们的事业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是不会因岁月而磨灭,总有一些人是不会因死亡而逝去,总有一种信仰是不会因暴力而改变.诚如电影里所说,我们的事业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简短的剧情却描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一九二七年四月 ...

  • [忠诚与背叛]读后感
  • <忠诚与背叛>读后感 读完<忠诚与背叛>一书,感触颇深,书中真实而细腻的描写把我带回了那个血色恐怖的战争年代,记忆似乎遥远却又真切.英雄的足迹无处不在,忠诚的精神使人无不敬仰,他们忠诚于自己的崇高信仰.忠诚于国家的独立.忠诚于人民的解放事业,刘国鋕.蓝蒂裕.陈然.江竹筠.李青 ...

  • 论先进典型的意义
  • 论先进典型的意义 在这个寒冷且时有雾霾的冬日,有一个人的名字清晰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读着听着他生前的故事,很多人的脸上留下泪痕.郭毅力,温暖了岁末年初的这个冬天. 郭毅力是武警西藏总队原司令员.2013年7月10日突发心脏病因公殉职,年仅56岁.这位在雪域高原连续奋战了38年的将军,"吼一 ...

  • 口头上的绝对忠诚
  • 深圳作文材料-- 最后的晚餐散了,耶稣和门徒们向橄榄山走去.耶稣说:"今夜,你们都会因为我的缘故跌倒."彼得说:"即便众人都因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耶稣说:"我实在地告诉你,今夜鸡叫两次以前,你会三次不认我."彼得说:" ...

  • 关于忠诚与背叛的读后感
  • 观看<忠诚与背叛>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一直是不平静的.这部影片反映是一个甄别英雄和小人的年代,更是一个改写历史与文明的年代:这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既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近代发展历程,也蕴含着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思考的基本伦理问题.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但胜利果实却被封建军阀窃取.为 ...

  • 永远的忠诚-[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 永远的忠诚 -<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2012年7月17日,按照市纪委的要求,我局组织观看了电影<忠诚与背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是的,纵观党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一种永远的忠诚,才会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