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与孔子的历史地位演变初探

  摘要: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对“周孔之辨”这一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观点,指出后人尊孔子弃周公并非自古而有,隋唐以前以周公为尊。本文着重梳理周公和孔子在我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演变,并对其中某些变化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先圣;先师;周公;孔子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引言   周公和孔子都是中国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今人多只以孔子为圣人,而甚少知周公。在历史上常常以周孔并称,有“周孔”之教的概念,“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贞观政要》卷六)对周公和孔子的尊称,以先圣和先师这两个称号为多。有时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但亦有时孔子为先圣。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周公和孔子的地位时有变化。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原道》中,对“周孔之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周公才是圣人,孔子只能称为先师。周公“以天纵生知之圣,而适当积古流传、道法大备之时,是以经纶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创制显庸之圣,千古所同也,集大成者,周公所独也”;而孔子有德无位,没有创建制作之权,“述而不作”。周公与孔子的区别在于,“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文史通义》)关于圣和师的区别,马端临认为:“夫圣,作之者也;师,述之者也。”(《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考》)   由于政治、文化等其他各种原因,周公和孔子的地位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各有不同。下文将系统的对古代各时期二者关系进行叙述,并初探其中缘由。   二、地位的演变情况及原因分析   两汉时期,经学分为两大流派,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两学派在周公和孔子的地位界定上存在较大差别。今文经崇奉孔子,称孔子为“托古改制”;古文经学家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史学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为官学,“独尊儒术”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流,孔子留下的一家之言为新王朝创立大法。这时周公和孔子尚未获称先圣、先师,只是对二者都给以封号。武帝和元帝时期,对周公之后进行了封号,“初,武帝时,始封周后姬嘉为周子南君。至元帝时,尊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到汉成帝时期,孔子之后也开始有了封号,“昔成汤受命,列为三代,而祭祀废�。考求其后,莫正孔吉。其封吉为殷绍嘉侯。三月,进爵为公,及周承休侯皆为公,地各百里。”(《汉书》卷一�《成帝纪》)   公元八年,西汉外戚王莽篡夺帝位,一切从周公之礼,推行改制。他追封周公和孔子的后代,“封周公后公孙相如为褒鲁侯,孔子后孔均为褒成侯,奉其祀。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汉书》卷一二《平帝纪》)王莽自比周公,对于推崇周公的古文经学也加以提拔,成为官学。东汉光武帝取消了古文经博士,古文经学又成为私学。但古文经学在士人间盛行,私学远超过官学。明帝时期,尊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后汉书》卷九四《礼仪志上》)   北魏时期,周公和孔子的地位有所变化。曹魏开始以孔子为先圣。“曹魏正始二年,罢周公,专祭孔子于辟雍,以颜渊为配享。”“二年春二月,帝初通《论语》,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以�渊配。”(《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此后的两晋南北朝均尊孔子为先圣。正光二年二月,孝明帝“幸国子学,讲《孝经》。三月庚午,帝幸国子学祠孔子,以颜渊配。”(《魏书》卷九《肃宗孝明帝纪》)北齐时期,亦延续曹魏,“以一太牢,释奠孔父,配以颜回”。《隋书》载北齐礼制,“后齐制,新立学,必释奠礼先圣先师…拜孔揖颜。”(《隋书》卷九《礼仪志四》)隋朝仍沿袭这一传统,“大业以前,皆孔丘为先圣,颜回为先师。”(《新唐书》卷一五《礼乐五》)   到了唐代,先圣先师的对象发生过�杂的变化,最终孔子的先圣地位得以确立。   唐高祖时期,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武德二年(619年),高祖下诏:“宜令有司于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唐会要》卷三十五《学校》)后来又明确了周公为先圣的地位,“武�中,诏释奠于太学,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唐会要》卷三十五《学校》)唐初高祖对先圣先师的界定,周公的地位在孔子之上。李唐王朝依靠关陇集团而建立,关陇集团在文化上信奉周公。也有学者认为,周公与孔子代表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前者代表创业而后者重守成。   太宗时期,大臣对周公的先圣地位提出质疑,房玄龄、朱子奢指出:“周公、尼父俱是圣人,庠序置奠,本缘夫子,故晋宋梁陈及隋大业故事,皆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历代所行,古人通允。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唐会要》卷三十五《学校》)太宗接受奏请,改孔子为先圣,周公为先师,“贞观二年,停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宣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旧唐书》卷一八九上《儒学传上》)   高宗永徽年间,又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永徽二年(651年)颁布《永徽令》:“改用周公为先圣,遂黜孔子为先师,颜回、邱明并为从祀。”(《文献统考》卷四十三《学校考四》)但是这一做法,遭到了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为代表大臣的反对。显庆二年,太尉长孙无忌等言:“故贞观以夫子为先圣,众儒为先师。且周公作礼乐,当同王者之祀。”(《新唐书》卷一五《礼乐志五》)�宗显庆二年七月,礼部尚书许敬宗等议:“依今,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周公践极,功比帝王,请配成王。以孔子为先圣。”(《旧唐书》卷二四《礼仪志四》)   相对比太宗时期房玄龄等人,许敬宗等的言论已有所不同。他们不是拿前朝故事来否定周公为先圣,而是认为周公本为治统人物,应当在先代帝王祭祀中配享周武王,这也是唐朝治统向道统转变的标志。高宗接受了大臣的建议,确立孔子为先圣。到这一时期,唐代对孔子的身份进行了重新界定,孔子既是制作礼乐、传承先王之道的圣人,也是传教、兴教化的先师。   唐玄宗时期,取消了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仍以孔子为先圣。“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孔宣父,以先师颜回配。”(《唐六典》卷二十一《国子监》)   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仍继承唐之传统,以孔子为先圣,并在称号上更添溢美。宋真宗加谥“元圣文宣王”,后有改为“至圣文宣王”。元朝再加封,曰:“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篡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元朝典故编年考》卷六)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顺治时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康熙帝亲提“万世师表”献与孔庙。   三、总结   周公和孔子在我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在不同时期各有差别,总的来说,隋唐以前,周公和孔子地位相当,周公为先圣时,孔子为先师;唐以后,周公地位下降,以孔子为先圣,其弟子为先师。周公和孔子地位的转变,既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关,也受当时学术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青青、陈静:《从“以德配天”到“以仁释礼”――周公、孔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考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刘军:《北朝释奠礼考论》,《史学月刊》,2012年第1期。   [3]张广生:《周公、孔子与“文明化成”:章学诚的儒学之道》,《清史研究》,2006年第1期。   [4]陈东:《释奠制度与孔子崇拜》,《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   [5]高明士:《隋唐庙学制度的成立与道统的关�》,《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9期,1982年。

  摘要: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对“周孔之辨”这一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观点,指出后人尊孔子弃周公并非自古而有,隋唐以前以周公为尊。本文着重梳理周公和孔子在我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演变,并对其中某些变化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先圣;先师;周公;孔子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引言   周公和孔子都是中国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今人多只以孔子为圣人,而甚少知周公。在历史上常常以周孔并称,有“周孔”之教的概念,“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贞观政要》卷六)对周公和孔子的尊称,以先圣和先师这两个称号为多。有时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但亦有时孔子为先圣。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周公和孔子的地位时有变化。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原道》中,对“周孔之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周公才是圣人,孔子只能称为先师。周公“以天纵生知之圣,而适当积古流传、道法大备之时,是以经纶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创制显庸之圣,千古所同也,集大成者,周公所独也”;而孔子有德无位,没有创建制作之权,“述而不作”。周公与孔子的区别在于,“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文史通义》)关于圣和师的区别,马端临认为:“夫圣,作之者也;师,述之者也。”(《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考》)   由于政治、文化等其他各种原因,周公和孔子的地位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各有不同。下文将系统的对古代各时期二者关系进行叙述,并初探其中缘由。   二、地位的演变情况及原因分析   两汉时期,经学分为两大流派,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两学派在周公和孔子的地位界定上存在较大差别。今文经崇奉孔子,称孔子为“托古改制”;古文经学家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史学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为官学,“独尊儒术”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流,孔子留下的一家之言为新王朝创立大法。这时周公和孔子尚未获称先圣、先师,只是对二者都给以封号。武帝和元帝时期,对周公之后进行了封号,“初,武帝时,始封周后姬嘉为周子南君。至元帝时,尊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到汉成帝时期,孔子之后也开始有了封号,“昔成汤受命,列为三代,而祭祀废�。考求其后,莫正孔吉。其封吉为殷绍嘉侯。三月,进爵为公,及周承休侯皆为公,地各百里。”(《汉书》卷一�《成帝纪》)   公元八年,西汉外戚王莽篡夺帝位,一切从周公之礼,推行改制。他追封周公和孔子的后代,“封周公后公孙相如为褒鲁侯,孔子后孔均为褒成侯,奉其祀。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汉书》卷一二《平帝纪》)王莽自比周公,对于推崇周公的古文经学也加以提拔,成为官学。东汉光武帝取消了古文经博士,古文经学又成为私学。但古文经学在士人间盛行,私学远超过官学。明帝时期,尊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后汉书》卷九四《礼仪志上》)   北魏时期,周公和孔子的地位有所变化。曹魏开始以孔子为先圣。“曹魏正始二年,罢周公,专祭孔子于辟雍,以颜渊为配享。”“二年春二月,帝初通《论语》,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以�渊配。”(《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此后的两晋南北朝均尊孔子为先圣。正光二年二月,孝明帝“幸国子学,讲《孝经》。三月庚午,帝幸国子学祠孔子,以颜渊配。”(《魏书》卷九《肃宗孝明帝纪》)北齐时期,亦延续曹魏,“以一太牢,释奠孔父,配以颜回”。《隋书》载北齐礼制,“后齐制,新立学,必释奠礼先圣先师…拜孔揖颜。”(《隋书》卷九《礼仪志四》)隋朝仍沿袭这一传统,“大业以前,皆孔丘为先圣,颜回为先师。”(《新唐书》卷一五《礼乐五》)   到了唐代,先圣先师的对象发生过�杂的变化,最终孔子的先圣地位得以确立。   唐高祖时期,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武德二年(619年),高祖下诏:“宜令有司于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唐会要》卷三十五《学校》)后来又明确了周公为先圣的地位,“武�中,诏释奠于太学,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唐会要》卷三十五《学校》)唐初高祖对先圣先师的界定,周公的地位在孔子之上。李唐王朝依靠关陇集团而建立,关陇集团在文化上信奉周公。也有学者认为,周公与孔子代表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前者代表创业而后者重守成。   太宗时期,大臣对周公的先圣地位提出质疑,房玄龄、朱子奢指出:“周公、尼父俱是圣人,庠序置奠,本缘夫子,故晋宋梁陈及隋大业故事,皆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历代所行,古人通允。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唐会要》卷三十五《学校》)太宗接受奏请,改孔子为先圣,周公为先师,“贞观二年,停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宣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旧唐书》卷一八九上《儒学传上》)   高宗永徽年间,又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永徽二年(651年)颁布《永徽令》:“改用周公为先圣,遂黜孔子为先师,颜回、邱明并为从祀。”(《文献统考》卷四十三《学校考四》)但是这一做法,遭到了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为代表大臣的反对。显庆二年,太尉长孙无忌等言:“故贞观以夫子为先圣,众儒为先师。且周公作礼乐,当同王者之祀。”(《新唐书》卷一五《礼乐志五》)�宗显庆二年七月,礼部尚书许敬宗等议:“依今,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周公践极,功比帝王,请配成王。以孔子为先圣。”(《旧唐书》卷二四《礼仪志四》)   相对比太宗时期房玄龄等人,许敬宗等的言论已有所不同。他们不是拿前朝故事来否定周公为先圣,而是认为周公本为治统人物,应当在先代帝王祭祀中配享周武王,这也是唐朝治统向道统转变的标志。高宗接受了大臣的建议,确立孔子为先圣。到这一时期,唐代对孔子的身份进行了重新界定,孔子既是制作礼乐、传承先王之道的圣人,也是传教、兴教化的先师。   唐玄宗时期,取消了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仍以孔子为先圣。“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孔宣父,以先师颜回配。”(《唐六典》卷二十一《国子监》)   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仍继承唐之传统,以孔子为先圣,并在称号上更添溢美。宋真宗加谥“元圣文宣王”,后有改为“至圣文宣王”。元朝再加封,曰:“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篡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元朝典故编年考》卷六)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顺治时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康熙帝亲提“万世师表”献与孔庙。   三、总结   周公和孔子在我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在不同时期各有差别,总的来说,隋唐以前,周公和孔子地位相当,周公为先圣时,孔子为先师;唐以后,周公地位下降,以孔子为先圣,其弟子为先师。周公和孔子地位的转变,既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关,也受当时学术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青青、陈静:《从“以德配天”到“以仁释礼”――周公、孔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考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刘军:《北朝释奠礼考论》,《史学月刊》,2012年第1期。   [3]张广生:《周公、孔子与“文明化成”:章学诚的儒学之道》,《清史研究》,2006年第1期。   [4]陈东:《释奠制度与孔子崇拜》,《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   [5]高明士:《隋唐庙学制度的成立与道统的关�》,《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9期,1982年。


相关内容

  • 中国史研究百期总目
  • 1979年第1期(总1期) 毛泽东同志给郭沫若同志的信(手迹) 有关<易经>的信 郭沫若 治史遗简及晋长沙王刈卒年考 陈垣 批判封建主义,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不懈 本刊评论员 "四人帮"神化秦始皇驳议 周年昌.李祖德.谢桂华 清官海瑞 刘重日.曹贵林 论农民的皇权主 ...

  • 第1课儒学演变
  • 主题一:古代三大文明区域的形成与演变 第1课 儒学演变 重 点:儒学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单独看,儒家思想是静止的:综合看,儒家思想是流动的,有其演化与变迁的过程.) 春秋: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为"礼& ...

  • 文明丹阳历史镜头:延陵季子至诚至德,三让王位徐墓挂剑
  •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子,是春秋时期与孔子齐名的圣人,有"南季北孔"之称.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季札于延陵(中心在丹阳延陵镇)名号"延陵季子".季札礼让.诚信.睿智,世称"至德第三人".季札"多次 ...

  • 简述孔子思想存在的局限性
  • 简述孔子思想存在的局限性 从传承说谈孔子思想,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孔子生前和百年后的命途和景况截然不同.生前,孔子可谓意气风发,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吾继周",效仿周公辅成王之经典,辅助鲁王或其他诸侯王成王者基业,不避艰难,屡受讥讽而不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岂知,王侯都图霸 ...

  • 儒服.儒者与殷商宗教生活考论
  • 作者:余治平 河北学刊 2012年02期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1)06-0028-05 由于历史的久远与文献的阙如,儒的起源已成为中国学术史上一个难以考证.众说纷纭的悬案.如果<周礼>果真出自汉人之手,那么,<论语> ...

  • 略论先秦宰相制度的起源
  • 2006年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32006总第221期Journal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dences)SumNo.221 略论先秦宰相制度的起源 谢乃和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

  • 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
  • 专题十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 (2015四川文综)1.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 A .克己复礼 B .礼法兼用 C .民贵君轻 D .选贤举能 [答案]B (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俈>云:"人 ...

  • 第一章 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
  • 新课标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 [考试重点]秦汉确立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 ...

  • 孔子-述而不作--廖平对今文经学-制作-说的改造与发展
  • 兰州大学掌报(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1期/2011年1月 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01.39No.1/January,2011 孔子"述而不作"吗? --廖平对今文经学"制作"说的改造与发展 李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