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90学时培训时,发了《教育的智慧》一书,随手翻开就被书中一个个精彩的案例,一个个恰到好处的点评所吸引。这些教育案例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所经历,发生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中蕴蓄着丰富的教学智慧,带有鲜活生动的生命气息。

读完全书,联系自己日常的教学教育工作,我觉得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而是运用理智、智慧、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以智慧来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遇到过和书中一些相同的案例,可缺少的就是方法和反思。读了《教育的智慧》一书,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开启学生的心扉。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著的提高。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之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二、“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师德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教师的智慧首先在于他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所蕴涵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教师的高智慧,就是教师高的品德。

三、感受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是缺少智慧,我们渴望智慧。

教师的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具有复杂多变性,工作中总会碰到许多棘手的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适时把握教育时机,教育教学中机动灵活地实施应变。我深信,凭着教师的智慧与爱心,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蔡桂莉

在这个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有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诸如《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等。初读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动,感动在作者提供的基础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实在,感动在作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强烈而持久的特殊情节,感动在先生“豁达”、“勤奋”的学者风范;再读之,“智慧的教育”使人感慨,感慨于作者所倡导的、为我们今天所逐步接受的基础教育新理念竟始于20年以前,感慨于作者在民间的影响竟达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实验学校就有3000所,更感慨于先生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智、体、美、劳” 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我们以前这里曾流传这么一种说法,“读书好,思想好是正品;读书不好,思想好是赝品;读书好,思想不好是危险品”。不管你读书好不好,思想好才是关键,最起码不会给国家给社会造成危害。但在当前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以前有较大的滑坡。现在很多教师都说现在教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不是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吗?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严厉。我班就有这么一个学生,平时父母对他很溺爱,高兴的时候孩子范错误也不管他,任其自然,烦心的时候就狠狠打他一顿。所以孩子在家里根本就不听父母的话,老是偷别人的东西。可这孩子在学校、在邻居面前却表现的完全不一样。所以他父母反映说这孩子就听老师的话、听别人的话,不听父母的话。现在这孩子已经改掉了偷别人东西的坏习惯,但对父母的话还是不听,问他原因,他说自己的父母有时候做的也不对。看来这父母对孩子从小就教育不当,使孩子对是非观念模糊,不能明辨是非。现在好了,他自己能明辨是非了,真希望他的父母也能明辨是非,做好孩子的榜样。林教授还在书中提出了“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三

教一体化”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当前虽然在进行素质教育,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真正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德育在这里显的那么微乎其微,显得有的有点力不从心。看起来德育任道而重远啊!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成才。”要学会因材施教,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顾名思义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雍正年间,西征大将军年羹尧年幼玩劣,桀骜不驯,曾打跑三位先生。其父只好张榜募师,一位老先生应募。年父以实情相告:“儿不肖,师傅去者三矣。”老先生自信道:“固闻之。”老先生三次试探:先关门“取胡琴弹之”,年闻破门求学,继而辍止。后关门“吹胡笳”,年求学又辍止;先生再“戏习拳棒”,年破门“跃入”,后习武棒拳并举,终使纨绔子弟年羹尧成为文武双全的国家栋梁。年羹尧的成功凝聚了老先生的教育智慧。他首先认定年羹尧的可教性。大家知道,大教育家孔子既主张“有教无类”,更注重“启发诱导”,那位老先生诱导年羹尧用了三种方法,而只有第三种方法才能触及到年羹尧的兴奋点,才深挖到他的真正潜能。这就是因材施教。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孩子天性中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老师的本领就是顺其天性而诱导鼓励。“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本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桡之则衰瘘„„”。现在不少孩子厌学,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应试”惹的祸。教育制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每一位老师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多数孩子不再厌学,让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像那位老先生一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人人成材呢?我记得钱中书刚考进清华的时候数学只有16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数学还老是不及格,但这也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大作家和成为国家主席呀。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是呀,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就以我班那个会偷东西的小孩为例,(他

在幼儿班就已经是大名鼎鼎了。)他原本一天不偷别人的东西就手痒痒,因此刚开学时,差不多天天有人向我报告,他偷了某某同学的什么东西,差不多天天被抓到办公室批评。跟他讲道理,讲故事他都无动于衷,还是我行我素。突然有一天特别安静,没有一个同学来向我报告。放学时,我问班里同学有没有丢东西,学生都说没有。原因是他今天在家里偷东西,被他的爸爸狠狠的打了一顿。虽然我知道他今天没有偷东西的原因,但我还是抓住这一机会在班里表扬了他,说他今天没有在学校偷东西,值得表扬,并奖给他一个“小笑脸”。并跟他约定,如果他能做到连续两天不偷东西,我就奖给他一颗“小星星”,并以此类推。再后来延长时间,最后如果能够做到在家在校都不偷东西,就奖他一张奖状。在这样的鼓励下,他不仅在学习上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还多了很多朋友。在学期结束时,我奖给了他一张“诚信”奖,他当场就表示自己以后再也不拿别人的东西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毛泽东一生最敬佩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特立先生,因为他们都有渊博的学识,都有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在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他虽然有点古板,但他对学生却极其认真负责。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著名文学家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温柔善良,她以爱和诗化的语言给学生以心灵的引导。因此作为教师,惟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瞭望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使人感动,使人感慨,感慨于作者所倡导的、为我们今天所逐步接受的基础教育新理念竟始于20年以前,更感慨于先生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我们以前这里曾流传这么一种说法,“读书好,思想好是正品;读书不好,思想好是赝品;读书好,思想不好是危险品”。不管你读书好不好,思想好才是关键,最起码不会给国家给社会造成危害。但在当前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以前有较大的滑坡。现在很多教师都说现在教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不是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吗?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严厉。我班就有这么一个学生,平时父母对他很溺爱,高兴的时候孩子范错误也不管他,任其自然,烦心的时候就狠狠打他一顿。所以孩子在家里根本就不听父母的话,老是偷别人的东西。可这孩子在学校、在邻居面前却表现的完全不一样。所以他父母反映说这孩子就听老师的话、听别人的话,不听父母的话。现在这孩子已经改掉了偷别人东西的坏习惯,但对父母的话还是不听,问他原因,他说自己的父母有时候做的也不对。看来这父母对孩子从小就教育不当,使孩子对是非观念模糊,不能明辨是非。现在好了,他自己能明辨是非了,真希望他的父母也能明辨是非,做好孩子的榜样。林教授还在书中提出了“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三教一体化”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当前虽然在进行素质教育,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真正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德育在这里显的那么微乎其微,显得有的有点力不从心。看起来德育任道而重远啊!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成才。”要学会因材施教,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顾名思义为因其材而施

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雍正年间,西征大将军年羹尧年幼玩劣,桀骜不驯,曾打跑三位先生。其父只好张榜募师,一位老先生应募。年父以实情相告:“儿不肖,师傅去者三矣。”老先生自信道:“固闻之。”老先生三次试探:先关门“取胡琴弹之”,年闻破门求学,继而辍止。后关门“吹胡笳”,年求学又辍止;先生再“戏习拳棒”,年破门“跃入”,后习武棒拳并举,终使纨绔子弟年羹尧成为文武双全的国家栋梁。年羹尧的成功凝聚了老先生的教育智慧。他首先认定年羹尧的可教性。大家知道,大教育家孔子既主张“有教无类”,更注重“启发诱导”,那位老先生诱导年羹尧用了三种方法,而只有第三种方法才能触及到年羹尧的兴奋点,才深挖到他的真正潜能。这就是因材施教。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孩子天性中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老师的本领就是顺其天性而诱导鼓励。“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本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桡之则衰瘘„„”。现在不少孩子厌学,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应试”惹的祸。教育制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每一位老师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多数孩子不再厌学,让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像那位老先生一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人人成材呢?我记得钱中书刚考进清华的时候数学只有16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数学还老是不及格,但这也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大作家和成为国家主席呀。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毛泽东一生最敬佩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特立先生,因为他们都有渊博的学识,都有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在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他虽然有点古板,但他对学生却极其认真负责。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著名文学家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温柔善良,她以爱和诗化的语言给学生以心灵的引导。因此作为教师,惟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望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90学时培训时,发了《教育的智慧》一书,随手翻开就被书中一个个精彩的案例,一个个恰到好处的点评所吸引。这些教育案例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所经历,发生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中蕴蓄着丰富的教学智慧,带有鲜活生动的生命气息。

读完全书,联系自己日常的教学教育工作,我觉得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而是运用理智、智慧、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以智慧来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遇到过和书中一些相同的案例,可缺少的就是方法和反思。读了《教育的智慧》一书,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开启学生的心扉。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著的提高。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之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二、“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师德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教师的智慧首先在于他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所蕴涵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教师的高智慧,就是教师高的品德。

三、感受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是缺少智慧,我们渴望智慧。

教师的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具有复杂多变性,工作中总会碰到许多棘手的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适时把握教育时机,教育教学中机动灵活地实施应变。我深信,凭着教师的智慧与爱心,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蔡桂莉

在这个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有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诸如《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等。初读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动,感动在作者提供的基础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实在,感动在作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强烈而持久的特殊情节,感动在先生“豁达”、“勤奋”的学者风范;再读之,“智慧的教育”使人感慨,感慨于作者所倡导的、为我们今天所逐步接受的基础教育新理念竟始于20年以前,感慨于作者在民间的影响竟达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实验学校就有3000所,更感慨于先生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智、体、美、劳” 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我们以前这里曾流传这么一种说法,“读书好,思想好是正品;读书不好,思想好是赝品;读书好,思想不好是危险品”。不管你读书好不好,思想好才是关键,最起码不会给国家给社会造成危害。但在当前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以前有较大的滑坡。现在很多教师都说现在教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不是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吗?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严厉。我班就有这么一个学生,平时父母对他很溺爱,高兴的时候孩子范错误也不管他,任其自然,烦心的时候就狠狠打他一顿。所以孩子在家里根本就不听父母的话,老是偷别人的东西。可这孩子在学校、在邻居面前却表现的完全不一样。所以他父母反映说这孩子就听老师的话、听别人的话,不听父母的话。现在这孩子已经改掉了偷别人东西的坏习惯,但对父母的话还是不听,问他原因,他说自己的父母有时候做的也不对。看来这父母对孩子从小就教育不当,使孩子对是非观念模糊,不能明辨是非。现在好了,他自己能明辨是非了,真希望他的父母也能明辨是非,做好孩子的榜样。林教授还在书中提出了“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三

教一体化”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当前虽然在进行素质教育,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真正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德育在这里显的那么微乎其微,显得有的有点力不从心。看起来德育任道而重远啊!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成才。”要学会因材施教,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顾名思义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雍正年间,西征大将军年羹尧年幼玩劣,桀骜不驯,曾打跑三位先生。其父只好张榜募师,一位老先生应募。年父以实情相告:“儿不肖,师傅去者三矣。”老先生自信道:“固闻之。”老先生三次试探:先关门“取胡琴弹之”,年闻破门求学,继而辍止。后关门“吹胡笳”,年求学又辍止;先生再“戏习拳棒”,年破门“跃入”,后习武棒拳并举,终使纨绔子弟年羹尧成为文武双全的国家栋梁。年羹尧的成功凝聚了老先生的教育智慧。他首先认定年羹尧的可教性。大家知道,大教育家孔子既主张“有教无类”,更注重“启发诱导”,那位老先生诱导年羹尧用了三种方法,而只有第三种方法才能触及到年羹尧的兴奋点,才深挖到他的真正潜能。这就是因材施教。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孩子天性中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老师的本领就是顺其天性而诱导鼓励。“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本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桡之则衰瘘„„”。现在不少孩子厌学,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应试”惹的祸。教育制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每一位老师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多数孩子不再厌学,让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像那位老先生一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人人成材呢?我记得钱中书刚考进清华的时候数学只有16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数学还老是不及格,但这也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大作家和成为国家主席呀。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是呀,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就以我班那个会偷东西的小孩为例,(他

在幼儿班就已经是大名鼎鼎了。)他原本一天不偷别人的东西就手痒痒,因此刚开学时,差不多天天有人向我报告,他偷了某某同学的什么东西,差不多天天被抓到办公室批评。跟他讲道理,讲故事他都无动于衷,还是我行我素。突然有一天特别安静,没有一个同学来向我报告。放学时,我问班里同学有没有丢东西,学生都说没有。原因是他今天在家里偷东西,被他的爸爸狠狠的打了一顿。虽然我知道他今天没有偷东西的原因,但我还是抓住这一机会在班里表扬了他,说他今天没有在学校偷东西,值得表扬,并奖给他一个“小笑脸”。并跟他约定,如果他能做到连续两天不偷东西,我就奖给他一颗“小星星”,并以此类推。再后来延长时间,最后如果能够做到在家在校都不偷东西,就奖他一张奖状。在这样的鼓励下,他不仅在学习上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还多了很多朋友。在学期结束时,我奖给了他一张“诚信”奖,他当场就表示自己以后再也不拿别人的东西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毛泽东一生最敬佩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特立先生,因为他们都有渊博的学识,都有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在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他虽然有点古板,但他对学生却极其认真负责。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著名文学家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温柔善良,她以爱和诗化的语言给学生以心灵的引导。因此作为教师,惟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瞭望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使人感动,使人感慨,感慨于作者所倡导的、为我们今天所逐步接受的基础教育新理念竟始于20年以前,更感慨于先生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我们以前这里曾流传这么一种说法,“读书好,思想好是正品;读书不好,思想好是赝品;读书好,思想不好是危险品”。不管你读书好不好,思想好才是关键,最起码不会给国家给社会造成危害。但在当前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以前有较大的滑坡。现在很多教师都说现在教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不是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吗?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严厉。我班就有这么一个学生,平时父母对他很溺爱,高兴的时候孩子范错误也不管他,任其自然,烦心的时候就狠狠打他一顿。所以孩子在家里根本就不听父母的话,老是偷别人的东西。可这孩子在学校、在邻居面前却表现的完全不一样。所以他父母反映说这孩子就听老师的话、听别人的话,不听父母的话。现在这孩子已经改掉了偷别人东西的坏习惯,但对父母的话还是不听,问他原因,他说自己的父母有时候做的也不对。看来这父母对孩子从小就教育不当,使孩子对是非观念模糊,不能明辨是非。现在好了,他自己能明辨是非了,真希望他的父母也能明辨是非,做好孩子的榜样。林教授还在书中提出了“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三教一体化”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当前虽然在进行素质教育,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真正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德育在这里显的那么微乎其微,显得有的有点力不从心。看起来德育任道而重远啊!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成才。”要学会因材施教,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顾名思义为因其材而施

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雍正年间,西征大将军年羹尧年幼玩劣,桀骜不驯,曾打跑三位先生。其父只好张榜募师,一位老先生应募。年父以实情相告:“儿不肖,师傅去者三矣。”老先生自信道:“固闻之。”老先生三次试探:先关门“取胡琴弹之”,年闻破门求学,继而辍止。后关门“吹胡笳”,年求学又辍止;先生再“戏习拳棒”,年破门“跃入”,后习武棒拳并举,终使纨绔子弟年羹尧成为文武双全的国家栋梁。年羹尧的成功凝聚了老先生的教育智慧。他首先认定年羹尧的可教性。大家知道,大教育家孔子既主张“有教无类”,更注重“启发诱导”,那位老先生诱导年羹尧用了三种方法,而只有第三种方法才能触及到年羹尧的兴奋点,才深挖到他的真正潜能。这就是因材施教。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孩子天性中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老师的本领就是顺其天性而诱导鼓励。“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本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桡之则衰瘘„„”。现在不少孩子厌学,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应试”惹的祸。教育制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每一位老师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多数孩子不再厌学,让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像那位老先生一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人人成材呢?我记得钱中书刚考进清华的时候数学只有16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数学还老是不及格,但这也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大作家和成为国家主席呀。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毛泽东一生最敬佩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特立先生,因为他们都有渊博的学识,都有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在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他虽然有点古板,但他对学生却极其认真负责。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著名文学家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温柔善良,她以爱和诗化的语言给学生以心灵的引导。因此作为教师,惟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望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相关内容

  • 用教育智慧创造智慧的课堂
  • 摘要:智慧是可以生成的,智慧需要教育的启迪与开发,丰富学生的智慧是教育的责任和教师的使命.丰富学生智慧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的唯一途径是追求自己持续的专业成长.智慧的教师应当创造智慧的课堂,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智慧与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教育智慧会得到同步的增长. 关 ...

  • 论教学智慧
  • 摘 要:教学实际并非如人们想像的那样简单,易于把握.既是"人为",又是"为人"的教学,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复杂过程.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过程.要通过教学反思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 ...

  • 智慧校园智慧服务和运维平台构建研究
  • Theor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理论与争鸣 2015.8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43期 文章编号:1006-9860(2015)08-0016-05 智慧校园智慧服务和运维平台构建研究 * 于长虹 (洛阳师范学院 网络与电化教育中心,河南 洛阳 471022) 摘要: ...

  • (张磊)[教育的智慧和真情]读后感
  •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张磊 教育是一种智慧,需要教师运用自己所有的力量为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与空间.<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是写给教师的,阅读之后,不由感到很感动,也明白了作者对教育的执着与情感,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与重视.作者是充满智慧的,以自己的智慧向读者展现了教师 ...

  •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 独立思考 ·实践创新· 执著追求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  徐金国 漫步在语文教学的丛林,凡是在语文教学上取得成就的名师,他们都在其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对语文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上升为一种思想,转化为指导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理念 ...

  • 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应用
  • 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应用 一.智慧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管理为核心要素,以泛在.绿色.惠民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并通过在重点领域提供智慧应用 ...

  • 智慧学习的概念框架与模式设计
  • Vol.24 No.8 2014 智慧学习的概念框架与模式设计* 郭晓珊 郑旭东 杨现民[通讯作者]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智慧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高度融合而产生的新型教育模式,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方向.智慧学校.智慧图书馆等智慧环境的不断建设与完善为 ...

  •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专家视点<电信网技术>2011年10月第10期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李贤毅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邓晓宇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摘 要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进行量化计算.科学评测的方法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 ...

  • 智慧型教师演讲稿
  • 篇一:智慧型教师演讲稿 做一名智慧型的新型教师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过这样的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 ...

  • 做有智慧的教师读后感
  • 会做教师 做好教师 ---<做有智慧的教师>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做有智慧的教师>一书.这是一本记录教育教学实践.思考.反思.研究结晶的书,书中介绍他们在叙写.反思和追问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生命质量无疑也得到提升.以前在我的理解范畴内得,有智慧的教师应该是博学的,上通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