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十大针灸名医(图)

古代十大针灸名医

1、扁鹊(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春秋国时期名医。扁鹊精通内外、妇产、小儿、五官、针灸各科,特别在望脉和切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其所著。

《难经》全书以问答的形式注释了《素问》、《灵枢》中的疑难,并且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所补充与发挥,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分脉诊、经络、脏腑、腧穴、针刺及疾病等十三部分,书中有大量的关于针灸的论述,其中直接论述针灸学理论的共有二十七难,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篇幅,对针灸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皇甫谧(215-283),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人。皇甫谧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撰有《针灸甲乙经》十二卷。

《针灸甲乙经》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在针灸学发展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为六百五十四个(包括单穴四十八个),记述了各部位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一向被列为学医者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

3、王惟一(987-1067),亦作王惟德,汉族,北宋医家,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王惟一在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王惟一对针灸医学有三大贡献,一是考定《明堂针灸图》与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是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三是刻《图经》于石。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全书共三卷,公元1026年成书。书中把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按十二经脉联系起来,注有穴位名称,绘制成图,为铜人注解。图样完整,内容丰富,经穴较多而系统。按照图可查到所需用的穴位,按照穴位可查到所治之症候,是我国古代针灸典籍中一部很有价值的针灸学专著。

4、王执中(约1140-1207),字叔权,是南宋著名针灸医家。王执中反对迷信前人的旧说,主张针灸和用药相结合,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他参照《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堂经》等书内容,编写成了《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对于灸疗的记述特别丰富,并体现了王执中对于取穴、施灸、灸后护理、针灸禁忌以及针药关系等针灸学基本问题的独到见解,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部文献价值、临床价值均非常高的针灸书,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过北宋官修针灸经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窦默(1195-1280)初名杰,字子声,又字汉卿,元初理学家,金针灸医家。窦默的“流注八穴”、“补泻在于手指”、“莫如用针”、“气至沉紧”等针灸学说,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对针灸学理论与临床的发展都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窦默在我国针灸发展历史上堪称为一位颇有造诣且著名的临床大家。

窦默著作主要有《窦太师针经》、《窦太师流注指要赋》、《窦太师秘传》、《针经指南》等。这些著作文体多用韵文编写成歌赋,利于诵读和记取腧穴,对普及针灸学具有积极作用。

6、徐凤,字延瑞,号泉石,明江右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石塘)人,生活于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上半叶,为明代著名针灸医家。徐凤遍访名医,博搜广辑,结合自己近四十年的临床经验,约在公元1439年编撰成《针灸大全》一书。

《针灸大全》又名《针灸捷要》、《针灸捷法大全》,该书主要是对前人有关针灸理论与临床的论述进行编辑,保留了许多重要的针灸学文献资料,同时也参合了徐凤本人对针灸学的论述。内容既丰富又简要,切合临床实用。全书的特色是以歌赋的辑录居多,这些歌赋都是有关针灸学基本理论以及对针灸治病经验的总结,言简意赅。

7、杨继洲(约1522-1620),字济时,明代三衢人,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杨继洲家学渊源,世代从医,家藏秘方、验方与医学典籍极富。杨继洲一生行医4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针灸精通,治病时常常针药并重,撰有《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一书对明代以前的许多重要针灸论著进行了辑录和引用,是我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著作,是一部蜚声针坛的历史名著。《针灸大成》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声誉之著,实属罕见,是目前最受欢迎、知名度最高的针灸专著之一。

8、吴昆(约1552-1620),字山甫,号鹤皋、参黄子,安徽歙县人,明代著名医家、医学理论家,擅长针灸。著有《医方考》、《脉语》、《素问吴注》、《药纂》、《十三科证治》、《参黄论》、《砭炳考》、《针方六集》等医籍。

《针方六集》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该书内容详尽,资料丰富,在总结前贤针灸理论的同时,汇聚了吴昆自己的临证经验和见解,是针灸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专著,也是明代以来研习针灸者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9、吴谦(1689-1748年),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在康熙年间,吴谦与张璐、喻嘉言三人并称为全国三大名医,被选入京城,担任太医院院判。吴谦作为总修官,为《医宗金鉴》的编撰成书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宗金鉴》是一套综合性的医书,其对针灸的阐述和发挥主要集中于《刺灸心法要诀》中。其突出特点是把针灸学的基本知识编成歌诀,并附以注文和图,便于学者诵读、记忆,是学习针灸的较好的参考书之一。

10、黄竹斋(1886-1960),名谦,又名维翰,字吉人,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以针药并施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突出。„„ 详细内容欢迎到 www.120guatu.com 搜索查看

古代十大针灸名医

1、扁鹊(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春秋国时期名医。扁鹊精通内外、妇产、小儿、五官、针灸各科,特别在望脉和切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其所著。

《难经》全书以问答的形式注释了《素问》、《灵枢》中的疑难,并且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所补充与发挥,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分脉诊、经络、脏腑、腧穴、针刺及疾病等十三部分,书中有大量的关于针灸的论述,其中直接论述针灸学理论的共有二十七难,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篇幅,对针灸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皇甫谧(215-283),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人。皇甫谧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撰有《针灸甲乙经》十二卷。

《针灸甲乙经》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在针灸学发展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为六百五十四个(包括单穴四十八个),记述了各部位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一向被列为学医者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

3、王惟一(987-1067),亦作王惟德,汉族,北宋医家,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王惟一在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王惟一对针灸医学有三大贡献,一是考定《明堂针灸图》与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是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三是刻《图经》于石。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全书共三卷,公元1026年成书。书中把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按十二经脉联系起来,注有穴位名称,绘制成图,为铜人注解。图样完整,内容丰富,经穴较多而系统。按照图可查到所需用的穴位,按照穴位可查到所治之症候,是我国古代针灸典籍中一部很有价值的针灸学专著。

4、王执中(约1140-1207),字叔权,是南宋著名针灸医家。王执中反对迷信前人的旧说,主张针灸和用药相结合,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他参照《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堂经》等书内容,编写成了《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对于灸疗的记述特别丰富,并体现了王执中对于取穴、施灸、灸后护理、针灸禁忌以及针药关系等针灸学基本问题的独到见解,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部文献价值、临床价值均非常高的针灸书,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过北宋官修针灸经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窦默(1195-1280)初名杰,字子声,又字汉卿,元初理学家,金针灸医家。窦默的“流注八穴”、“补泻在于手指”、“莫如用针”、“气至沉紧”等针灸学说,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对针灸学理论与临床的发展都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窦默在我国针灸发展历史上堪称为一位颇有造诣且著名的临床大家。

窦默著作主要有《窦太师针经》、《窦太师流注指要赋》、《窦太师秘传》、《针经指南》等。这些著作文体多用韵文编写成歌赋,利于诵读和记取腧穴,对普及针灸学具有积极作用。

6、徐凤,字延瑞,号泉石,明江右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石塘)人,生活于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上半叶,为明代著名针灸医家。徐凤遍访名医,博搜广辑,结合自己近四十年的临床经验,约在公元1439年编撰成《针灸大全》一书。

《针灸大全》又名《针灸捷要》、《针灸捷法大全》,该书主要是对前人有关针灸理论与临床的论述进行编辑,保留了许多重要的针灸学文献资料,同时也参合了徐凤本人对针灸学的论述。内容既丰富又简要,切合临床实用。全书的特色是以歌赋的辑录居多,这些歌赋都是有关针灸学基本理论以及对针灸治病经验的总结,言简意赅。

7、杨继洲(约1522-1620),字济时,明代三衢人,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杨继洲家学渊源,世代从医,家藏秘方、验方与医学典籍极富。杨继洲一生行医4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针灸精通,治病时常常针药并重,撰有《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一书对明代以前的许多重要针灸论著进行了辑录和引用,是我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著作,是一部蜚声针坛的历史名著。《针灸大成》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声誉之著,实属罕见,是目前最受欢迎、知名度最高的针灸专著之一。

8、吴昆(约1552-1620),字山甫,号鹤皋、参黄子,安徽歙县人,明代著名医家、医学理论家,擅长针灸。著有《医方考》、《脉语》、《素问吴注》、《药纂》、《十三科证治》、《参黄论》、《砭炳考》、《针方六集》等医籍。

《针方六集》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该书内容详尽,资料丰富,在总结前贤针灸理论的同时,汇聚了吴昆自己的临证经验和见解,是针灸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专著,也是明代以来研习针灸者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9、吴谦(1689-1748年),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在康熙年间,吴谦与张璐、喻嘉言三人并称为全国三大名医,被选入京城,担任太医院院判。吴谦作为总修官,为《医宗金鉴》的编撰成书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宗金鉴》是一套综合性的医书,其对针灸的阐述和发挥主要集中于《刺灸心法要诀》中。其突出特点是把针灸学的基本知识编成歌诀,并附以注文和图,便于学者诵读、记忆,是学习针灸的较好的参考书之一。

10、黄竹斋(1886-1960),名谦,又名维翰,字吉人,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以针药并施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突出。„„ 详细内容欢迎到 www.120guatu.com 搜索查看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发明麻醉剂,创立了法医鉴定学,第一就是他!
  • 现在的西医,因为见效快颇受当代人的推崇,然而,中国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医,是否真那么不值一提?我倒觉得,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没有研究过就没有发言权,本人虽没有研究过,但一直认为中医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不说中医,我们来说说中国古代的名医吧: [叶桂]1667-1746,名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江苏吴县人,祖 ...

  • 中国古代医学家
  • 神农氏:最老的了,为<神农百草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 ...

  • 中医经典著作大全(570本)
  • [ 香儿 - xianger] 中医经典著作大全 (570本) 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源 ...

  • 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
  • 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 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 原(今陕西耀州区)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 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水淳元年 (682),享年101岁(关于孙思邈的生年说 法很多,主要有三种,一般较公认的是生 于隋开皇元年(581)之说:另有生于西 ...

  •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药)之祖
  •  取消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药)之祖 来自维普 作者 于金宝 摘要 摘 要: 更多 出版源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3(2):23-23 关键词 古代十大名医(药)之祖 / 中国 / 黄帝 / 华佗 / 钱乙 / 扁鹊 被引量 1 收藏 全部来源免费下载求助全文 维普知网 ...

  • 伤寒论方剂汇总
  •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 两=15.625克 升=200毫升 合=20毫升 撮=2克 1铢=0.7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 蜀椒1升=50克 葶苈子1升=60克 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 半夏1升=13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5克 乌头小者=3克 ...

  • 中国十大名医
  • 中国十大名医之张仲景 ,孙思邈 2011级 临床5班 姓名: 谢京甫 学号: 201150257 医圣张仲景 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的中国政治黑暗,兵祸绵延,百姓生灵涂炭,疫病猖獗.面对此景少时的张仲景便立下了解救百姓于疾病痛苦.为医学进步献身的宏大志向. ...

  • 一个民间中医老人的呼吁
  • 当我看到了2009年5月7日新华网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惊叹频临危绝的我国人民在几千年与疾病斗争中形成并发展的中华医学瑰宝(民族医学)竟受到国务院的重视,并且提出了革新意见:统一认识,促进中医学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十条落实,既要开展普及,又要逐步提高 ...

  • 扁鹊庙游记
  • 扁鹊,是中国名医的标识,用现代话说,叫名医形象代言人.2002年8月20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一套"中国古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共4枚,其中第一枚便是名医扁鹊.我自从学医以来,就有拜访扁鹊故里的迫切心愿,这样的机会总算来了. 2006年10月2日,是"十一"黄金周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