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如何写好八句都是景物的五律和对联的虚实应用

第十四讲 复习如何写好八句都是景物的

五律和对联的虚实应用

主讲:空空如也

我们都知道,五律不适合抒情,七律不适合纯写景。大家可以看看古代的诗,但凡写田园诗、山水诗的大都是五律。五个字好写景,如果你用七个字写景, 里面名词肯定罗列。而抒情的诗五个字又不够用,那么就选择写七律。另外我们说词组,目的在于:律诗是创作,创作想出新,那么,就不要大量的使用词组,即使非使用不可,也必须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这是由于词组本身决定的,词组的含义,已经固定,在传统和习惯性理解这个前提下,无法释为它义,因此,使用词组很方便,但不符合“创作”二字,既然定义,何来创作呢。还有就是,词组罗列,对于五律的节奏变化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你使用两个词组,基本上句式结构就已经固定了,变化性就很小,给人呆板的感觉。下面进入正题:

【一】 、如何写好八句都是景的起承转合

一:这个难度较大,但却是每位学五律诗的人 必须过的一

关,因为五律基本是写景色的多,所以大家要学会八句都是景的写法,是因为五律本身就是写景的,当然难度也是有的,但如果你们掌握了今天的内容,可以说那都不叫事。关键有几点:

景中暗暗含情,为情写景,这情包括的内容很宽泛,心情、人情、对大自然的陶醉之情 、对风花雪月的感慨之情 。。。等等。八句景中要想把这些都表达出来很不容易,因为不是明显的景转情,而是要暗暗的含情,却又不可无情,现在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来写那就是《收放结合》《虚实相间》 桃花源一般的田园生活,其实,那也是现实社会之中,但作者的精神却已超脱于现实,诚如陶渊明所说: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可我们写的时候,要有具体的景点,不然空洞无物可写了。我们写的时候可以有人文的东西,也可以没有人文的东西 ,如果你没有人文的东西在里面,那你的五律要写的飘逸、清爽,有思维的收回放出的变换,有虚有实的结合……总之,五律八句都写景是一关,写诗的人必须过关,在这一关面前可以借鉴24诗品的内容神韵……

二. 古诗中的例子:

说说五律写景比较常见的几种表现方式:

(1)这类作品是暗暗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类手法

比较高明,需要你仔细理解,有的人不细心会读不出这种内在的感情来。

如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虽写景,而孤栖怀远,独夜难堪之情,照人心曲矣。

如李白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比兴,虽言事,而友人之间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溢于言表。

如李白的: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虽是写景,但是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如王维的: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虽是秋景图,却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在此加以渲染,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又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写景,而羁泊他乡,旅况艰辛之状,溢然如在目前矣。而言情处须有景,因其情而见景之状况。

再如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虽言事,则写情于满目悲凉之中。这种手法所包含的感情比较隐晦,需要细品才有味道。

(2)第二类作品写景部分不含情,以景为主,作品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这样的描写读来给人以美好的享受,抒发的是人的或恬静、或愉悦或无欲无求或慷慨激昂的心情。看似无

情,实则是从总体感觉上来抒发感情的,只是这种感情不太明显,不似愁恨那般明显容易识别。尾联往往点情或者言事结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例题1:

王维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前三联写景,尾联言事结束。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往远收-往长放。汉水流经楚塞又与三湘连接到一起,与荆门汇合流入长江,收起来然后又放出去,一收一放,着眼点很大,虽不可目极,然,概收所见和想象与笔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往高远放-往局部收,所见。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收-放。所见所感,动静结合。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总收-漫放,是思维的收放,这么

好的景色,要留醉与山翁慢慢享受,尾联结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以形写意,虽只写景,而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看这个襄阳好风日,第七句短短三个字,好风日,总收前三联,笔力急转结情,干净利落如轻舟顺风而去,这么好的风景,要留与山翁分享,表达了诗人的隐士情怀和一片恬淡闲适之情。

例题2:王维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前三联写景,尾联言事结束。 例题3:王维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前三联写景,尾联言事结束。 例题4:王维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这些都是类似体裁的作品,就不一一细说了

(3)再一种是情景交融的

如: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

如: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司空曙

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此类是情景兼备而交融矣。

例题:李白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直接用到涉及感情的字眼,和景物搭配在一起说,有情有景,情景搭配来抒发感情,当然这个要注意景情之间的紧密性,不是你任意撮合到一起就能够抒发感情的,注意情和景的搭配要融洽到浑然一体。

(4)第四种是寄情与景,双关,包含一部分咏物诗: 例如: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其实以上几种常见手法总归还是属于同一类,总的来说无非是情景而已,只是情景搭配的方式、程度、技巧不太一样罢了。总之,若有景无情,只是图画;有情无景,亦唯记事耳!“写景宜于显,显则轮廓分明,写情宜于隐,隐则含蓄渊永”。是以能够情景交融之诗,方足以称之为好诗。

大家下课后 找些五律来读,很多都是八句写景的,然后看看古人是咋写的 。大家要自己学会品味诗词的用意和手法,不要老师讲的时候你看的明白,老师不讲的你就不会辨别了,这叫什么?事后诸葛亮,孩子死了你来奶了。

这一关必须过,因为五律就是为写景服务的居多 ,如果你要抒发感情才去写七律 ,因此要学会八句都写景,要景中含情的起承转合很难写, 切忌:八句都写实景,要去收放思维和虚实结合。另外还可以通感,可以从视觉上进行收放、虚实,可以从听觉上收放、虚实,还可以从感觉上进行,当你注意了这种交错的时候,文章就显得疏密有致生动活泼,也不会给人一种堆叠的感觉,写景切忌单调,视线死盯在眼前所见上,要注意同时融入自己的听觉,嗅觉感觉或者想象,再灵活掌握虚实、收放、比兴、气势等手法的时候,你的作品想不出色都难。

【二】复习诗词的虚实运用

有同学曾经专门问过我这个问题,说是掌握不牢,在这里我们再重新复习一下。

何谓虚?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实,即真实,实在。人们常说诗之妙,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所谓“虚实”,是由人的感官来界定的,主要指视觉,所以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也就是看得见的东西称它是实的,看不见的东西称它是虚的,也就是“意”虚,而“象”实,“象”是看得见的,所以是实的。

直说“意”容易流于抽象,有概念化之嫌;只写“象”呢,就是容易流于形式,有空疏化之病。所以,意象的创造, 往往是实中有虚,化虚为实。宋朝范晞文《对床夜话》引周伯弜《四虚序》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意思就是说以景传情,以象达意。

心境物化是将无形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心理状态用有形的摸得着的景物状态来表现。比如表现时间的感觉,表现内心的感情,采用心境物化的手法,就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例题1:了了(529953753) 12:26:23

喝火令 你在哪里

醉里轻抬手,唉声不许来,酒瓶排队上窗台,许是见人烦恼,瓶晃冒裙钗。

记忆如何洗?欢颜遇你开,想卿来世入吾怀,许你温情,许你两无猜,许你个开心果,莫把泪珠栽。

酒瓶排队上窗台,这句就是用实来写虚的感情,把虚的感情用酒瓶排队上窗台来写活了。如果你直接说借酒消愁,是不是就显得俗了?记忆如何洗,记忆这种东西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洗?这里就把记忆这种东西具像化了,以虚写实。莫把泪珠栽,泪珠能栽吗? 栽就是为了长出更多这样的东西,我们知道小猫种鱼的故事,类似的还有种相思:有人咏合肥:(当初不合种相思,肥水东流无尽期)这都是比较成功的虚实转换的作品,栽泪珠,这里把实转为虚,虚实结合尤有变化之妙,“漏尽谁知烛影里,几多离恨落灯花。”这是我一首七律的尾联,落灯花是化用司马光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也是虚实相生的,把离恨形象化、数量化为可以起落的东西,给人立体感,如果这种感情我们不卖关子直说:漏尽谁知烛影里,一腔离恨枉嗟呀。便失了余味了。

例题2如:张华的《情诗》【其三】

清风动帷帘,晨月照幽房。

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

襟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

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

拊枕独啸叹,感慨心内伤。

请大家来看“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此句,说明时间长短快慢的感觉是从不同的处境和心情生发出来的。诗歌是为了

表现心境才去表现这种时间感的。

时间感的化虚为实,诗人有时会利用神话故事中的事象来表现,而不是用物象来表现,形象地无形的时间感,是一种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感情加以物化,又是一种化虚为实。 人们的感情,像忧、愁、怨、恨,按照唯物主义的解释,这些情绪都不是心造的幻影,而是客观社会生活在人的大脑里的反映;但是这些东西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没法感知它,是无形的。

那怎么来表现呢?可以从情绪引起的反应来表现,比如说“紧锁双眉”,便是说“愁”; 就是由愁能引起这个眉,皱着眉头,比如说“咬牙切齿”,便是说“恨”,这些是从感情外露的形态来表现的,就是所谓“表情”的一种意象;

还有一种感情“物化”的意象,像曹植的《释愁文》这么说,把“愁”说成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他说:“愁之为物,唯惚唯恍。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 他把愁这一种东西说成是可以推可以握,可以来可以去,能多能少,成了一种可以触摸的东西了。那么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何重要作用?

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

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是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例题3如: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 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说是虚,是因为这是出自他的想象,说是实,是因为把这种想象具体场景化了,是化虚为实。

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

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 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由实体想象其象外之象,有的诗的实写内容犹如酵母,它能使读者酿出许多象外之象。这就靠读者驰骋想象。尤其是中间两联的变化,对一首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来总结下关于实对虚。

如果你前句写杜鹃,那么相对的地方就不要写月季了; 如果你前句写柳树,相对的地方就不要写松树了。

这样写是没有变化的,而且是平淡了。当然古诗也有这样写的,我们要尽量避免

杜鹃和月季都是花,选择一种代表就可以了,那么既然是杜鹃实写,那么后一句可以选择虚写,或者是虚实相间的写,如果我们想有意的锻炼虚实或者收放气势通感,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可以从对联入手,这样逐渐培养起自己掌控文字的能力,比如人家给你一个上联:

例题1:童馋青杏小=这个上联总体上看是实写,是作者所见所感,上联写实景所见,谓小儿无赖,而又实中有虚,那么你下联怎么接呢?那么我们下联不妨转入感情上去,虚写: 童馋青杏小=

我叹落花深 当然这个词性稍微有点不工,我就拿他来给大家做个例题,我们想啊,青杏小,那么必然有花落,自然而

然的转入到情感中去,那么有人说了,感情最好是隐藏在情景里,这个叹字是不是显得直白了呢?因为你把感情吐鲁出来了,那么我们还可以继续发挥:

童馋青杏小=

谁见落花深。

这个是一副流水对,上联通过童子垂涎青杏这一幕情景再现,由此转入我对落花的感叹,落花象征着美好的凋落,就如同一个女人丢失的青春一样,能不使人流连叹息吗?这个虽然没有着情字,可是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不是就出来了?既是虚写,又把感情暗暗的含在里头了,有了暗含的感情,那么诗境的余味就从自然而然中溢出来了。

题2:心若飘蓬无落处=

这个上联是虚写还是实写?虚写。我们分辨一句诗是实写还是虚写,要看他的总体意境,如果是亲眼所见,那么一般都是实写,如果是心里活动,虽然他也会用到一些实词来作用,但是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属于情感的或者是想象的,那么就是虚写。我们看看这个: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个有放歌有纵酒有还乡,是实写还是虚写?虚写,为什么?因为这个是老杜想象出来的场景,他把想象实景化了,虽然是在言事,但是并不是真正发生的实景描写。

回到对联,上联通过把心比作飘蓬来传递感情的,表达的是一颗心的心没有归宿、没有寄托,这里飘蓬虽是实体,却是

想象出来的东西,是把虚的感情假借实的飘蓬来寄托感情的,一想到飘蓬,我们就知道他漂泊不定,就好比飞絮一般无主沉浮,作者用来形容人心很恰当。是化虚为实的写法,把虚的无形的感情寄托在有形的物体上来,那么我们下联怎么写呢?下联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最好是和上联岔开,我们看下这个下联:

心若飘蓬无落处=

身如离雁待还时

上联写心无归宿,下联写身似离雁待回,为什么漂泊无主?“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是因为长久离家,游子悲故乡。上联是果,下联是因。苏轼曾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这样的总结:" 心如槁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就是用实体来虚写感情的,化虚为实,化实为虚,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题3:撑灯细认前朝字=Z

望眼欲穿故国春

上联是实写,给了我们一个人在夜读前朝文字的事,那么下联我们可以虚写,上联的重心在哪里?挑灯吗?细认? 非也,上联的重心在前朝字,这个前朝,就是隐藏的内在线索,是我们对出下联的伏笔,我们可以根据他所提供的这条线索对出下联,千万不要忽略上联给你的意象,如果你甩开上联的伏笔去做下联,那么上下联的紧密性就会大打折扣,

给人一种不相融的感觉,一副好的对联,上下联之间要如糖化在水里,既甜蜜,又融洽。

那么我们看下联,下联可以往怀古上去写,还可以追思过往,可以悼念故人,我们看下联:望眼欲穿故国春,望穿秋水了哈,上联写前朝,下联写故国,合掌了吗?我个人认为,单个词组的合掌,还要从整体意境上来考量,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许多名联、清联三百等都有许多上下联意义相同的字或词组,我个人认为,一些虚词比如像、似、若、如等、还有一些词是在其中起到强调、递进的作用或者是流水对的时候,这个字或词组可以不忌讳部分雷同的。当然这个尚需探讨,大家可以仔细品味一下,争取找到更好的解释和说法。 上联写怀念前朝,夜读旧文,真乃是:夜阑重提旧文,怎个独销魂?从一个细字暗自流露出一些感情,但是这个感情是暗藏在里头的,需要你下联进行补充,那么我们把下联更进一步的推出了这种感情,用望眼欲穿来提升了这种感情的浓度。望眼欲穿照应上联的挑灯细认,由前朝字触动到主人的故国情怀,总体可见这幅对联所表达的主人对故国春天的企盼,饱含浓浓的爱国情怀。正所谓是: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上实下虚,虚实结合构成一副有情有景,情景结合的对联。对偶的时候要注意,虚对实最好,比如贤士对淡心,不要鸟对鸟、树对树。

例题4:有桂聆山鸟,

依栏响细涓。---天空

这幅对联是出自诗友天空的《五律 空山古寺》,我们看看上联,有桂树或者桂花在聆听山鸟歌唱,一片祥和清幽的景象,上联是用拟人的手法写景,桂为实,鸟声为虚,是虚实相间。下联依靠着栏杆,有细细的涓水流过,这幅联虽出自五律,但是单单拆开来,也是一副很好的对联,许多古人的名作,拈出来就可以独立成句,而有的作品就不,拆开单看就感觉非常不自然,对句子的锻造既可以单独作用,又可以协同作用。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环环相扣的。

咱们看这个上下联,上联虚实相交,下联实写,有情吗?好像没有,当我们依靠这栏杆,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象,听到这么悦耳的声音,我们的心情能不舒服愉悦吗?这个情是存在的,这就是虚实相交的妙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这其中就有同感的作用,什么是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

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 甲感觉的词语 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说说对仗:这里的山对细稍有不工,但是我比较提倡这样的对仗方式,我们知道对仗的原则是: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只要不流于俗就好。如果你修改了以后虽然工了,可是却逊色不少,那么最好是以意境为上,粗一点不要紧,这就是意境上的成功可以弥补诗词对联的对仗在外在形式上的不足,上下联从视觉和听觉来写,比单从视觉来写增色不少。虽然是纯写景,可是读来也给人美好的享受,这就是通过美好的意境来写好单纯是景物的作品。

上节课我有讲,直白写景,一个是写出动人的感情,一个是写出美好的感受。天空在这方面做到了其一。再比如是我签名联:花落青阶春事了,倦依朱户梦痕无,花对倦,是失对的,但是如果我改成人依朱户,可能这种了然无情无绪的感觉就会弱一些,没有充分体现出我想表达的意境,所以我选择粗一点点。

我们大家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有意义的下联,写诗也要和做生意一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上联没有的,下联去补充(虚实、收放、气势、听觉、视觉、嗅觉、感觉),上联不明显的,下联去强调,总之要写出变化。

上联:有桂聆山鸟=上联视觉,听觉,有虚有实有拟人,是无人之境。下联我们也可以变化了来看:有桂聆山鸟=飞花酌酒香。我们看看这个下联,飞花酌酒香。我们想想,上联写景,下联写人,上联是无人之境,下联有人之境,从视觉、听觉到嗅觉上下联总体结合又用上了通感,飞花酌酒,又有拟人。上联有桂聆山鸟是收,往眼前收,下联飞花酌酒香,是放,香味和飞花都是不确定的东西,漫无目的,可以是往四周放,漫天放,酒香,说明有人在赏花品酒,更或者吟诗论道,当然这都是延伸在诗境之外的想象。

大家还可以从气势上入手来对一对:有桂聆山鸟=听钟落九天。钟声响彻九天,向高放,向远放,当我们听到深沉的钟声从九天传来,是不是又给人一种比较庄严肃肃穆隐隐激荡胸怀的气势感?

一副对联如果你肯细细琢磨,那么写诗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了,许多人忽略了对联的重要性,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在对联上肯仔细用心,在这里我想问一问大家,你们有谁把诗词的技巧、虚实、收放、通感用心的在对联里发挥过? 如果写诗对仗,只知道机械的对对联,却不刻意去提升他们的质量,往往只会流于形式,却没有作品的实质和内涵。一副对联都没有耐心去深想,就更不要说一首诗了,写诗尤其需要耐心,我们要记住一句话,一首诗一副对联都是你的名片,千万不要随随便便把这张名片放出去,这张名片体现的

是你的水平,就好比是你的第二张脸,一定要化好妆收拾妥当了再出去。有句话说的好,长的丑不是你的错,出去吓唬人就不对了。作品也应该如此。

另外一个,在对联上如果做到了虚实通感的转换,那么得了好联,要记得留起来,干什么用呢?留着做诗眼,如果哪天我们写作业,可以翻出来,这就派上用场了,根据我们拥有的一联,接着再往四周扩展,然后成为一首诗,和黑马的方法一样,或绝或律或词,总有用得到的时候。记着,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闪光的。

【三】、什么是和诗

和诗:指作诗与别人互相唱和。也指这种唱和的诗。和 读 h è ,指唱和,和答。

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和诗原韵;就是说韵部自己可以随便用。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简单说就是和原玉一样使用同一韵部的字,用哪几个字不管,顺序也不管。

3用韵,也叫从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就是说人家用哪几个韵字,你也用哪几个韵字,但是顺序可以不计。

4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步韵比较

严格,人家怎么用韵你就怎么用韵,人家用韵的顺序你也不能乱排。

和就是附和的意思。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

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的和诗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贾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咏白海棠? 贾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以上是四首唱和之作,它们的主题都是咏白海棠。和诗,原唱,和唱必须要有联系、要统一。

附上被和之人的原来诗 是表示对人家的尊敬哈,要不会被笑话不礼貌的,说自己的诗是“拙作或是陋和”,说人家的诗是“原玉”,表示尊敬,也说明你谦逊。你和的诗在上边,被和的诗在下边,还要注明你是步韵呢 还是依韵?还是从韵?

【四】:作业:对联

小舟摇碧水=幸运草

居家宜地道=陶都茶客

雁去长空远=琴风圣雪

花酒不言醉=江山依旧

明月中天挂=空空 (嵌名诗友醉中天)

不舍连连苦=空空 (诗友不舍)

茶客徐来几=空空 (陶都茶客)

溪水闻花落=空空 (溪水闻花)

落月窥窗已久= 空空 (诗友落月)

斑斑锈渍还淋雨=空空 (诗友淋雨)

子夜何来追雨客=空空 (追雨客)

南柯一梦空空也=空空 (我)

凭栏观雨心惆怅=空空 (凭栏观雨)

秉烛西窗斟淡酒=空空 (秉烛西窗)

浣花溪上轻舟远=空空 (浣花溪)

寒雪飞来天近暮=空空 (诗友寒雪)

晓天之下长河醒=空空 (诗友晓天长河)

倚空望雪生双鬓=空空 (诗友望雪)

几度空欢消蚀骨=空空

心从无懈怠=空空

浮云行万里=空空

这些对联是过去在三期我用大家的网名出的句子,有诗友作品摘抄的句子,大家可以试着使用以上方法对对看,不要求嵌名,意对即可。

1、对出以上对联,挑出五副对联指出他的虚实、收放、通感。

2、要求对出下联。下联要求虚实、通感、收放、气势、至少要用到一种,并指出来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

3、要求自写四副即景(景中暗暗含情)对联,毕业在即,提倡暗嵌诗友网名留作纪念,不出现直接表达感情的字眼(比如:愁,恨,叹,泪等。)要寄情与景。

二:题注:

1、翠屏---山壁,可引起上下空间的扩张。

清溪---延伸,远近空间的扩张。

2、山有形--为实,山中鸟有声--为虚。形实声虚! 溪流:近水为实,远流无尽为虚。近实远虚!

3、山:包容丰富,峰谷岩崖,树木花鸟,选景易 水:引人遐思,以景寓情而不用明显转情。

第十四讲 复习如何写好八句都是景物的

五律和对联的虚实应用

主讲:空空如也

我们都知道,五律不适合抒情,七律不适合纯写景。大家可以看看古代的诗,但凡写田园诗、山水诗的大都是五律。五个字好写景,如果你用七个字写景, 里面名词肯定罗列。而抒情的诗五个字又不够用,那么就选择写七律。另外我们说词组,目的在于:律诗是创作,创作想出新,那么,就不要大量的使用词组,即使非使用不可,也必须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这是由于词组本身决定的,词组的含义,已经固定,在传统和习惯性理解这个前提下,无法释为它义,因此,使用词组很方便,但不符合“创作”二字,既然定义,何来创作呢。还有就是,词组罗列,对于五律的节奏变化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你使用两个词组,基本上句式结构就已经固定了,变化性就很小,给人呆板的感觉。下面进入正题:

【一】 、如何写好八句都是景的起承转合

一:这个难度较大,但却是每位学五律诗的人 必须过的一

关,因为五律基本是写景色的多,所以大家要学会八句都是景的写法,是因为五律本身就是写景的,当然难度也是有的,但如果你们掌握了今天的内容,可以说那都不叫事。关键有几点:

景中暗暗含情,为情写景,这情包括的内容很宽泛,心情、人情、对大自然的陶醉之情 、对风花雪月的感慨之情 。。。等等。八句景中要想把这些都表达出来很不容易,因为不是明显的景转情,而是要暗暗的含情,却又不可无情,现在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来写那就是《收放结合》《虚实相间》 桃花源一般的田园生活,其实,那也是现实社会之中,但作者的精神却已超脱于现实,诚如陶渊明所说: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可我们写的时候,要有具体的景点,不然空洞无物可写了。我们写的时候可以有人文的东西,也可以没有人文的东西 ,如果你没有人文的东西在里面,那你的五律要写的飘逸、清爽,有思维的收回放出的变换,有虚有实的结合……总之,五律八句都写景是一关,写诗的人必须过关,在这一关面前可以借鉴24诗品的内容神韵……

二. 古诗中的例子:

说说五律写景比较常见的几种表现方式:

(1)这类作品是暗暗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类手法

比较高明,需要你仔细理解,有的人不细心会读不出这种内在的感情来。

如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虽写景,而孤栖怀远,独夜难堪之情,照人心曲矣。

如李白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比兴,虽言事,而友人之间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溢于言表。

如李白的: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虽是写景,但是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如王维的: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虽是秋景图,却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在此加以渲染,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又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写景,而羁泊他乡,旅况艰辛之状,溢然如在目前矣。而言情处须有景,因其情而见景之状况。

再如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虽言事,则写情于满目悲凉之中。这种手法所包含的感情比较隐晦,需要细品才有味道。

(2)第二类作品写景部分不含情,以景为主,作品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这样的描写读来给人以美好的享受,抒发的是人的或恬静、或愉悦或无欲无求或慷慨激昂的心情。看似无

情,实则是从总体感觉上来抒发感情的,只是这种感情不太明显,不似愁恨那般明显容易识别。尾联往往点情或者言事结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例题1:

王维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前三联写景,尾联言事结束。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往远收-往长放。汉水流经楚塞又与三湘连接到一起,与荆门汇合流入长江,收起来然后又放出去,一收一放,着眼点很大,虽不可目极,然,概收所见和想象与笔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往高远放-往局部收,所见。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收-放。所见所感,动静结合。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总收-漫放,是思维的收放,这么

好的景色,要留醉与山翁慢慢享受,尾联结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以形写意,虽只写景,而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看这个襄阳好风日,第七句短短三个字,好风日,总收前三联,笔力急转结情,干净利落如轻舟顺风而去,这么好的风景,要留与山翁分享,表达了诗人的隐士情怀和一片恬淡闲适之情。

例题2:王维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前三联写景,尾联言事结束。 例题3:王维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前三联写景,尾联言事结束。 例题4:王维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这些都是类似体裁的作品,就不一一细说了

(3)再一种是情景交融的

如: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

如: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司空曙

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此类是情景兼备而交融矣。

例题:李白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直接用到涉及感情的字眼,和景物搭配在一起说,有情有景,情景搭配来抒发感情,当然这个要注意景情之间的紧密性,不是你任意撮合到一起就能够抒发感情的,注意情和景的搭配要融洽到浑然一体。

(4)第四种是寄情与景,双关,包含一部分咏物诗: 例如: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其实以上几种常见手法总归还是属于同一类,总的来说无非是情景而已,只是情景搭配的方式、程度、技巧不太一样罢了。总之,若有景无情,只是图画;有情无景,亦唯记事耳!“写景宜于显,显则轮廓分明,写情宜于隐,隐则含蓄渊永”。是以能够情景交融之诗,方足以称之为好诗。

大家下课后 找些五律来读,很多都是八句写景的,然后看看古人是咋写的 。大家要自己学会品味诗词的用意和手法,不要老师讲的时候你看的明白,老师不讲的你就不会辨别了,这叫什么?事后诸葛亮,孩子死了你来奶了。

这一关必须过,因为五律就是为写景服务的居多 ,如果你要抒发感情才去写七律 ,因此要学会八句都写景,要景中含情的起承转合很难写, 切忌:八句都写实景,要去收放思维和虚实结合。另外还可以通感,可以从视觉上进行收放、虚实,可以从听觉上收放、虚实,还可以从感觉上进行,当你注意了这种交错的时候,文章就显得疏密有致生动活泼,也不会给人一种堆叠的感觉,写景切忌单调,视线死盯在眼前所见上,要注意同时融入自己的听觉,嗅觉感觉或者想象,再灵活掌握虚实、收放、比兴、气势等手法的时候,你的作品想不出色都难。

【二】复习诗词的虚实运用

有同学曾经专门问过我这个问题,说是掌握不牢,在这里我们再重新复习一下。

何谓虚?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实,即真实,实在。人们常说诗之妙,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所谓“虚实”,是由人的感官来界定的,主要指视觉,所以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也就是看得见的东西称它是实的,看不见的东西称它是虚的,也就是“意”虚,而“象”实,“象”是看得见的,所以是实的。

直说“意”容易流于抽象,有概念化之嫌;只写“象”呢,就是容易流于形式,有空疏化之病。所以,意象的创造, 往往是实中有虚,化虚为实。宋朝范晞文《对床夜话》引周伯弜《四虚序》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意思就是说以景传情,以象达意。

心境物化是将无形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心理状态用有形的摸得着的景物状态来表现。比如表现时间的感觉,表现内心的感情,采用心境物化的手法,就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例题1:了了(529953753) 12:26:23

喝火令 你在哪里

醉里轻抬手,唉声不许来,酒瓶排队上窗台,许是见人烦恼,瓶晃冒裙钗。

记忆如何洗?欢颜遇你开,想卿来世入吾怀,许你温情,许你两无猜,许你个开心果,莫把泪珠栽。

酒瓶排队上窗台,这句就是用实来写虚的感情,把虚的感情用酒瓶排队上窗台来写活了。如果你直接说借酒消愁,是不是就显得俗了?记忆如何洗,记忆这种东西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洗?这里就把记忆这种东西具像化了,以虚写实。莫把泪珠栽,泪珠能栽吗? 栽就是为了长出更多这样的东西,我们知道小猫种鱼的故事,类似的还有种相思:有人咏合肥:(当初不合种相思,肥水东流无尽期)这都是比较成功的虚实转换的作品,栽泪珠,这里把实转为虚,虚实结合尤有变化之妙,“漏尽谁知烛影里,几多离恨落灯花。”这是我一首七律的尾联,落灯花是化用司马光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也是虚实相生的,把离恨形象化、数量化为可以起落的东西,给人立体感,如果这种感情我们不卖关子直说:漏尽谁知烛影里,一腔离恨枉嗟呀。便失了余味了。

例题2如:张华的《情诗》【其三】

清风动帷帘,晨月照幽房。

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

襟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

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

拊枕独啸叹,感慨心内伤。

请大家来看“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此句,说明时间长短快慢的感觉是从不同的处境和心情生发出来的。诗歌是为了

表现心境才去表现这种时间感的。

时间感的化虚为实,诗人有时会利用神话故事中的事象来表现,而不是用物象来表现,形象地无形的时间感,是一种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感情加以物化,又是一种化虚为实。 人们的感情,像忧、愁、怨、恨,按照唯物主义的解释,这些情绪都不是心造的幻影,而是客观社会生活在人的大脑里的反映;但是这些东西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没法感知它,是无形的。

那怎么来表现呢?可以从情绪引起的反应来表现,比如说“紧锁双眉”,便是说“愁”; 就是由愁能引起这个眉,皱着眉头,比如说“咬牙切齿”,便是说“恨”,这些是从感情外露的形态来表现的,就是所谓“表情”的一种意象;

还有一种感情“物化”的意象,像曹植的《释愁文》这么说,把“愁”说成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他说:“愁之为物,唯惚唯恍。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 他把愁这一种东西说成是可以推可以握,可以来可以去,能多能少,成了一种可以触摸的东西了。那么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何重要作用?

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

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是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例题3如: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 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说是虚,是因为这是出自他的想象,说是实,是因为把这种想象具体场景化了,是化虚为实。

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

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 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由实体想象其象外之象,有的诗的实写内容犹如酵母,它能使读者酿出许多象外之象。这就靠读者驰骋想象。尤其是中间两联的变化,对一首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来总结下关于实对虚。

如果你前句写杜鹃,那么相对的地方就不要写月季了; 如果你前句写柳树,相对的地方就不要写松树了。

这样写是没有变化的,而且是平淡了。当然古诗也有这样写的,我们要尽量避免

杜鹃和月季都是花,选择一种代表就可以了,那么既然是杜鹃实写,那么后一句可以选择虚写,或者是虚实相间的写,如果我们想有意的锻炼虚实或者收放气势通感,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可以从对联入手,这样逐渐培养起自己掌控文字的能力,比如人家给你一个上联:

例题1:童馋青杏小=这个上联总体上看是实写,是作者所见所感,上联写实景所见,谓小儿无赖,而又实中有虚,那么你下联怎么接呢?那么我们下联不妨转入感情上去,虚写: 童馋青杏小=

我叹落花深 当然这个词性稍微有点不工,我就拿他来给大家做个例题,我们想啊,青杏小,那么必然有花落,自然而

然的转入到情感中去,那么有人说了,感情最好是隐藏在情景里,这个叹字是不是显得直白了呢?因为你把感情吐鲁出来了,那么我们还可以继续发挥:

童馋青杏小=

谁见落花深。

这个是一副流水对,上联通过童子垂涎青杏这一幕情景再现,由此转入我对落花的感叹,落花象征着美好的凋落,就如同一个女人丢失的青春一样,能不使人流连叹息吗?这个虽然没有着情字,可是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不是就出来了?既是虚写,又把感情暗暗的含在里头了,有了暗含的感情,那么诗境的余味就从自然而然中溢出来了。

题2:心若飘蓬无落处=

这个上联是虚写还是实写?虚写。我们分辨一句诗是实写还是虚写,要看他的总体意境,如果是亲眼所见,那么一般都是实写,如果是心里活动,虽然他也会用到一些实词来作用,但是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属于情感的或者是想象的,那么就是虚写。我们看看这个: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个有放歌有纵酒有还乡,是实写还是虚写?虚写,为什么?因为这个是老杜想象出来的场景,他把想象实景化了,虽然是在言事,但是并不是真正发生的实景描写。

回到对联,上联通过把心比作飘蓬来传递感情的,表达的是一颗心的心没有归宿、没有寄托,这里飘蓬虽是实体,却是

想象出来的东西,是把虚的感情假借实的飘蓬来寄托感情的,一想到飘蓬,我们就知道他漂泊不定,就好比飞絮一般无主沉浮,作者用来形容人心很恰当。是化虚为实的写法,把虚的无形的感情寄托在有形的物体上来,那么我们下联怎么写呢?下联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最好是和上联岔开,我们看下这个下联:

心若飘蓬无落处=

身如离雁待还时

上联写心无归宿,下联写身似离雁待回,为什么漂泊无主?“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是因为长久离家,游子悲故乡。上联是果,下联是因。苏轼曾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这样的总结:" 心如槁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就是用实体来虚写感情的,化虚为实,化实为虚,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题3:撑灯细认前朝字=Z

望眼欲穿故国春

上联是实写,给了我们一个人在夜读前朝文字的事,那么下联我们可以虚写,上联的重心在哪里?挑灯吗?细认? 非也,上联的重心在前朝字,这个前朝,就是隐藏的内在线索,是我们对出下联的伏笔,我们可以根据他所提供的这条线索对出下联,千万不要忽略上联给你的意象,如果你甩开上联的伏笔去做下联,那么上下联的紧密性就会大打折扣,

给人一种不相融的感觉,一副好的对联,上下联之间要如糖化在水里,既甜蜜,又融洽。

那么我们看下联,下联可以往怀古上去写,还可以追思过往,可以悼念故人,我们看下联:望眼欲穿故国春,望穿秋水了哈,上联写前朝,下联写故国,合掌了吗?我个人认为,单个词组的合掌,还要从整体意境上来考量,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许多名联、清联三百等都有许多上下联意义相同的字或词组,我个人认为,一些虚词比如像、似、若、如等、还有一些词是在其中起到强调、递进的作用或者是流水对的时候,这个字或词组可以不忌讳部分雷同的。当然这个尚需探讨,大家可以仔细品味一下,争取找到更好的解释和说法。 上联写怀念前朝,夜读旧文,真乃是:夜阑重提旧文,怎个独销魂?从一个细字暗自流露出一些感情,但是这个感情是暗藏在里头的,需要你下联进行补充,那么我们把下联更进一步的推出了这种感情,用望眼欲穿来提升了这种感情的浓度。望眼欲穿照应上联的挑灯细认,由前朝字触动到主人的故国情怀,总体可见这幅对联所表达的主人对故国春天的企盼,饱含浓浓的爱国情怀。正所谓是: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上实下虚,虚实结合构成一副有情有景,情景结合的对联。对偶的时候要注意,虚对实最好,比如贤士对淡心,不要鸟对鸟、树对树。

例题4:有桂聆山鸟,

依栏响细涓。---天空

这幅对联是出自诗友天空的《五律 空山古寺》,我们看看上联,有桂树或者桂花在聆听山鸟歌唱,一片祥和清幽的景象,上联是用拟人的手法写景,桂为实,鸟声为虚,是虚实相间。下联依靠着栏杆,有细细的涓水流过,这幅联虽出自五律,但是单单拆开来,也是一副很好的对联,许多古人的名作,拈出来就可以独立成句,而有的作品就不,拆开单看就感觉非常不自然,对句子的锻造既可以单独作用,又可以协同作用。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环环相扣的。

咱们看这个上下联,上联虚实相交,下联实写,有情吗?好像没有,当我们依靠这栏杆,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象,听到这么悦耳的声音,我们的心情能不舒服愉悦吗?这个情是存在的,这就是虚实相交的妙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这其中就有同感的作用,什么是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

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 甲感觉的词语 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说说对仗:这里的山对细稍有不工,但是我比较提倡这样的对仗方式,我们知道对仗的原则是: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只要不流于俗就好。如果你修改了以后虽然工了,可是却逊色不少,那么最好是以意境为上,粗一点不要紧,这就是意境上的成功可以弥补诗词对联的对仗在外在形式上的不足,上下联从视觉和听觉来写,比单从视觉来写增色不少。虽然是纯写景,可是读来也给人美好的享受,这就是通过美好的意境来写好单纯是景物的作品。

上节课我有讲,直白写景,一个是写出动人的感情,一个是写出美好的感受。天空在这方面做到了其一。再比如是我签名联:花落青阶春事了,倦依朱户梦痕无,花对倦,是失对的,但是如果我改成人依朱户,可能这种了然无情无绪的感觉就会弱一些,没有充分体现出我想表达的意境,所以我选择粗一点点。

我们大家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有意义的下联,写诗也要和做生意一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上联没有的,下联去补充(虚实、收放、气势、听觉、视觉、嗅觉、感觉),上联不明显的,下联去强调,总之要写出变化。

上联:有桂聆山鸟=上联视觉,听觉,有虚有实有拟人,是无人之境。下联我们也可以变化了来看:有桂聆山鸟=飞花酌酒香。我们看看这个下联,飞花酌酒香。我们想想,上联写景,下联写人,上联是无人之境,下联有人之境,从视觉、听觉到嗅觉上下联总体结合又用上了通感,飞花酌酒,又有拟人。上联有桂聆山鸟是收,往眼前收,下联飞花酌酒香,是放,香味和飞花都是不确定的东西,漫无目的,可以是往四周放,漫天放,酒香,说明有人在赏花品酒,更或者吟诗论道,当然这都是延伸在诗境之外的想象。

大家还可以从气势上入手来对一对:有桂聆山鸟=听钟落九天。钟声响彻九天,向高放,向远放,当我们听到深沉的钟声从九天传来,是不是又给人一种比较庄严肃肃穆隐隐激荡胸怀的气势感?

一副对联如果你肯细细琢磨,那么写诗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了,许多人忽略了对联的重要性,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在对联上肯仔细用心,在这里我想问一问大家,你们有谁把诗词的技巧、虚实、收放、通感用心的在对联里发挥过? 如果写诗对仗,只知道机械的对对联,却不刻意去提升他们的质量,往往只会流于形式,却没有作品的实质和内涵。一副对联都没有耐心去深想,就更不要说一首诗了,写诗尤其需要耐心,我们要记住一句话,一首诗一副对联都是你的名片,千万不要随随便便把这张名片放出去,这张名片体现的

是你的水平,就好比是你的第二张脸,一定要化好妆收拾妥当了再出去。有句话说的好,长的丑不是你的错,出去吓唬人就不对了。作品也应该如此。

另外一个,在对联上如果做到了虚实通感的转换,那么得了好联,要记得留起来,干什么用呢?留着做诗眼,如果哪天我们写作业,可以翻出来,这就派上用场了,根据我们拥有的一联,接着再往四周扩展,然后成为一首诗,和黑马的方法一样,或绝或律或词,总有用得到的时候。记着,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闪光的。

【三】、什么是和诗

和诗:指作诗与别人互相唱和。也指这种唱和的诗。和 读 h è ,指唱和,和答。

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和诗原韵;就是说韵部自己可以随便用。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简单说就是和原玉一样使用同一韵部的字,用哪几个字不管,顺序也不管。

3用韵,也叫从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就是说人家用哪几个韵字,你也用哪几个韵字,但是顺序可以不计。

4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步韵比较

严格,人家怎么用韵你就怎么用韵,人家用韵的顺序你也不能乱排。

和就是附和的意思。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

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的和诗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贾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咏白海棠? 贾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以上是四首唱和之作,它们的主题都是咏白海棠。和诗,原唱,和唱必须要有联系、要统一。

附上被和之人的原来诗 是表示对人家的尊敬哈,要不会被笑话不礼貌的,说自己的诗是“拙作或是陋和”,说人家的诗是“原玉”,表示尊敬,也说明你谦逊。你和的诗在上边,被和的诗在下边,还要注明你是步韵呢 还是依韵?还是从韵?

【四】:作业:对联

小舟摇碧水=幸运草

居家宜地道=陶都茶客

雁去长空远=琴风圣雪

花酒不言醉=江山依旧

明月中天挂=空空 (嵌名诗友醉中天)

不舍连连苦=空空 (诗友不舍)

茶客徐来几=空空 (陶都茶客)

溪水闻花落=空空 (溪水闻花)

落月窥窗已久= 空空 (诗友落月)

斑斑锈渍还淋雨=空空 (诗友淋雨)

子夜何来追雨客=空空 (追雨客)

南柯一梦空空也=空空 (我)

凭栏观雨心惆怅=空空 (凭栏观雨)

秉烛西窗斟淡酒=空空 (秉烛西窗)

浣花溪上轻舟远=空空 (浣花溪)

寒雪飞来天近暮=空空 (诗友寒雪)

晓天之下长河醒=空空 (诗友晓天长河)

倚空望雪生双鬓=空空 (诗友望雪)

几度空欢消蚀骨=空空

心从无懈怠=空空

浮云行万里=空空

这些对联是过去在三期我用大家的网名出的句子,有诗友作品摘抄的句子,大家可以试着使用以上方法对对看,不要求嵌名,意对即可。

1、对出以上对联,挑出五副对联指出他的虚实、收放、通感。

2、要求对出下联。下联要求虚实、通感、收放、气势、至少要用到一种,并指出来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

3、要求自写四副即景(景中暗暗含情)对联,毕业在即,提倡暗嵌诗友网名留作纪念,不出现直接表达感情的字眼(比如:愁,恨,叹,泪等。)要寄情与景。

二:题注:

1、翠屏---山壁,可引起上下空间的扩张。

清溪---延伸,远近空间的扩张。

2、山有形--为实,山中鸟有声--为虚。形实声虚! 溪流:近水为实,远流无尽为虚。近实远虚!

3、山:包容丰富,峰谷岩崖,树木花鸟,选景易 水:引人遐思,以景寓情而不用明显转情。


相关内容

  • 远方文苑培训班基础总复习 (中华诗词学院)
  • 我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学习,基础已经讲完了,我们和诗词学院几乎是同步的,感谢中华诗词学院为我们远方文苑培养诗友.我们的宗旨都是免费让大家系统训练,写出四平八稳的诗词.在这条路上,很艰难,没几人能坚持到最后.我希望大家循序渐进,多积累,给远方文苑争光. 基础一年级总复习 第一讲复习 1.什么是诗: 历史 ...

  • 公开课[滕王阁序]教案第二课时
  • <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二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如何鉴赏写景文段,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体味语言的魅力,学习对偶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 情感与价值:感受古人那种登临亭台楼阁而生发悲我的情怀. 重点难点:学习如何鉴 ...

  • 写景抒情诗歌专题讲座
  • 专题讲座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 李冬梅(北京市永定路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一.古典诗歌"写景抒情"专题教学之价值 (一)古典诗歌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是诗的国度.余秋雨先生说:"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 ...

  • 作文指导(中考语文复习)
  • 提起这件事,我就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叙事清晰,完整,事件的过程要详写: 3.筛选值得写的一件事,多少传达出作者对人生或成长或童年或生命得一点思索. 初一上段考作文指导 选材 ①亲情 ②富有生活气息的班级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 ③童趣.自然 ④动植物 ⑤读书感受 ⑥生命感悟 叙事清晰完 ...

  • 诗词鉴赏教案
  • 诗歌鉴赏二轮复习之疑难点各个击破教案一 高三年级 陈雅琴 [学情分析] 诗歌鉴赏专题是最早进入大一轮复习的,在高二的时候,已经花费了大半个学期的时间,分别从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以及答题规范等方面系统地复习过.可学生"积"不厚而"发"无力,还是存 ...

  • 如何应对中考诗歌鉴赏
  • 湖北省孝感市祝站二中 罗有志 一."课标"."说明"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孝感市"考试说明"要求:"诗词品析 ...

  • 诗歌体广告中的仿古诗式广告
  • 上面论述的几种诗歌体写法都是现代自由诗,也偶见仿古诗,即模拟古代的格律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如台湾远东百货公司礼品中心的广告,当属五绝: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又如当代著名老诗人冈夫为汾阳杏花酒写的一组广告诗:其一杏花汾酒远驰名,冽润甘芳品格清。应起太白来一醉,好诗千首 ...

  • 2013版(人教版)初中全部语文教材分析
  • 201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点解读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 ...

  •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鉴赏术语)
  • 一.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近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近体诗"出现以后的除"近体诗"以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