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中考试题·对比阅读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 解释加点的字。(3分)
①衡.( )于虑 ②而后喻.( ) ③以光.( )先帝遗德 2. (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___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______________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
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1.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
其心志 苦:使……受苦 2. 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
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
从之 3. 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4.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
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
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
之聚
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
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走圹( )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
加以翻译。(3分)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
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
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
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
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ū)取:割取 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死亡 翻译: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抵挡老虎。但是拾取蜂蜜的人不认为需要(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的。 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所在的地方,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没有一个不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 (它们)只知道向着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必然的了。 1. 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以家拂.
士_____________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_____________ (4)悉.可俯拾_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 ②追者反.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____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 ③足兵. 兵④民信.之矣 信_________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
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那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幼时,其舍①
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②旁。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
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
学宫⑤旁。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
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注释】①舍:住屋。②市:市场。③贾人:商人。④炫卖:边喊边卖。⑤学宫:学校。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译文: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1. 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A乱乱其所(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B.此可以处吾子也( ) 处江湖之远(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可以处吾子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
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
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
“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仆闻之 ( )(4)官大者,主恶之(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以免于患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牺牲:_______________ (2)衡: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何以战?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3分)
4. 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
分别抄写在下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举.
于海 (举:被举用,被选拔)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劳:劳动) C.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D.凌忽长者,轻慢.
同列 (慢:怠慢) 2.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恶之如鸱枭B.辍耕之垄上C.孔子云:“何陋之有?”D.醉翁之意不在酒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4. 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5. 把“文言文阅读”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⑪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 ⑫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 ⑬吴既赦.越__________ ⑭与百姓同其劳.。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 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
:( ) (3)乃.喟然而叹曰:( )(4)故.
述往事:(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4. (1)【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答:
(2)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5. 【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行拂乱其所为 (2)王何患焉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
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必先苦.
其心志 苦_______________ ②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 迹_______________ ③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辄_______________ ④猱则已走避高木
则.
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秦)二世无道,始作阿房宫①,繁刑严诛②,赋敛③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④,百姓困穷,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⑤,而天下苦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⑥!”慎夫人⑦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⑧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⑨廪庾⑩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上》
注:①阿房宫:秦朝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尚未建成即被项羽所焚。②严诛:严于诛杀。③赋敛:田赋,税收。④纪:治理。⑤刑戮相望于道:受刑被杀的人充塞道路。
⑥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⑦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⑧亡:通“无”。⑨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⑩廪庾:粮仓。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助之至.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弗.
能纪 弗: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慎夫人衣不曳.
地 曳: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召匠计之,直百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自己的话说说秦二世和汉文帝治国的做法和效果有什么不同,体现了第一则材料中
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曹刿论战》(选文略见课本)
[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文略见课本) 1. [甲]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一介布衣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目的是使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乙]文结尾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2. 【甲】文通过记叙,说明了政治上____________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乙】
文通过议论,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两个文段文段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请你说说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孟子在治国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请分别写出能体现他们共
同思想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文着重刻画了曹刿的形象,突出“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是弱国战胜强国
的必要条件;乙文通过列举一系列战例,明确了“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5. 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
”的重要。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略,见课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①,如之何②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②如之何:对他怎么办。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1. 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语(3分)
(1)七里之郭. ( ) (2)池.
非不深也(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4)攻亲戚之所畔.( ) (5)及.
寡人之身( ) (6)寡人耻.
之( ) 2.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使不得耕耨以.
养其父母 A.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B.壮者以.
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D.先帝不以.
臣卑鄙 3. 翻译句子(4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断句(断一处)(2分)
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5. [乙]文中“仁者无敌”可用[甲]文中哪句话来解释(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
民,此其所以亡也。‛
1.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⑪舜发.
于畎亩之中( ) ⑫必先苦.
其心志( ) ⑬数.
战数胜( ) ⑭人恒过.
( ) 2.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 魏文侯问于.李克 征于.
色 C.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桓侯故.使人问之 D. 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
叹借者之用心专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⑪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比较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异同点。(各找出一点即可)(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多难兴邦是中华民族的古训。早在《左传•昭公四年》中就说过:“邻国之难,不可
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在黑板上就写了“多难兴邦”四个字,请结合中国的历史或现实谈谈你对“多难兴邦”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衡:__________________ (3)创业与守成孰.
难 孰:__________________ (4)征与吾共安.
天下 安: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莫不/得之于艰难 D.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辍耕之.垄上 舜发于畎亩之.
中 B.佣者笑而.应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 C.为.天下唱 行拂乱其所为.
D.百姓多闻其.
贤 曾益其.
所不能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举.大计亦死 百里奚举.
于市 B.必先苦.其心志 天下苦.
秦久矣 C.扶苏以数.
谏故 项燕为楚将,数.
有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3. 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胨涉历尽艰辛最终“立为王,号为张楚”,舜、博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
奚等均出身卑微但终成大业。请细读甲、乙两则选段,并摘选其中你认为最恰当的原句回答他们成功的缘由。(3分)
D.等死,死国可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二章中考试题集锦参考答案
【1】 1.①通“横”,梗塞,不顺;②明白,了解;③发扬光大。 2.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侍卫之臣 忠志之士 开张圣听(或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治国安民》
【注释】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 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1.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划一处)(1分)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
2.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 ) (2)入则无法家拂.
士( ) (3)征求无已.
( ) (4)百姓不堪.
( ) 3. 翻译(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恢弘志士之气)
1.①同“弼”,辅佐 ②边境 2.①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②天旱的
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
1.(1)奋起,指有所作为 (1分) (2)经常(1分)(共2分)2.所以上
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 4.(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
1.A 2.D 3.C 4.(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
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1分)
1.(4分)(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
情)。(4)走:跑。(每词1分) 2.(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句子1分,翻译2分) 3.(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 4.(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 5.(4分)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1、(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 2、
(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4、卒章显志。
1、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 2、C 3、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 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2.①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
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9】 1.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2.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
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10】 1.(4分)(1)违背;通“弼”,辅佐 (2)安顿;处在 (每空1分)2.(2
共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甲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8】 1.(1)限制 (2)极点 (3)不 (4)拖 2.答案:(1)震慑天下不能靠
武力的强大。 (2)(汉文帝)召见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价值百金。 3.①秦二世刑罚严苛,赋税繁重,大兴土木。 ②百姓生活困苦。 ③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 ④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 ⑤施行仁政。
【19】 1.“齐师伐我。公将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君
分)(1)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意对即可,每句1分)3.(2分)围绕“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来答即可。4.(2分)围绕“要居安思危,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来答即可。
【11】 1.(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
小题1分) 2.(3分)D 3.(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 4.(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12】 1.(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评
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2.(1)(您)凭借什么作战?(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评分说明:(3分)每空各1分。 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 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评分说明:(2分)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13】 1.B 2.D 3.C 4.B 5、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
他的内心痛苦,(“故”“是人”“苦”各1分,大意1分)
【14】 1、①增加②常常③赦免④劳动2、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
了吗?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15】 1.(1)通“增”,增加(2)犯错误(3)于是,就(4)因此,所以 2.(1)心
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2分)。(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2分)。 3.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每断对一处得1分)。4.(1)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1分);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1分)。(2)C 5.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2分)。
【16】 1.(1)拂:违背(2)患:忧虑,担心(每小题1分,共2分) 2.(1)一个人
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接近即可) 3.【甲】文: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1分,意思接近即可)【乙】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共2分。
【17】 1.答案:①使„„痛苦;②就;③追寻踪迹;④却。评分:每小题0.5分,共2
分。意思对即可。2.答案:我偶尔得到一点食物,像生肉这类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3.答案: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乙文中的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20】【21】【22】【23】【24】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取信于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贵”即“以民为本”,“人和”实际上就是“仁政”,这种仁政爱民之心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谐”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 “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靠“人和”,“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地都是因人和而实现了后期建设。 3.【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远谋 人和 5、A
1、(1)外城(2)护城河(3)铠甲,这里泛指武器装备(4)通“叛 ”背叛 2、
C 3、(1)天下都顺从的一方就会有很多人帮助,连亲戚朋友父母兄弟都背叛的一方就会很少有人帮助。(2)大王前去攻打他们,谁能与大王对抗。4、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起(2)使„„痛苦(3)多次(4)犯错误 2.D 3.(1)如果
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2)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 4.相同点:都讲到国家灭亡的原因。 不同点: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王;乙文,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5.略
1.(4分)(1)被选拔 (2)通“横”,梗塞,不顺 (3)哪一个 (4)
安定,管理 2.(3分)A 3.(6分)(1)(3分)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强他的才干。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词“所以”,译对给1分。(2)(3分)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然”“往”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4.(5分)(1)(2分)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2)(3分)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答出“治国思想”的,给1分;结合文段进行具体分析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1.(2分)D (A、动词,去,到;助词,的。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C、介词,向;动词,行为。D、都是代词,代人。) 2.(2分)C、多次(A、发动,兴起;推荐,选拔。B、使„„受苦;苦于(秦)。D、为„„而死;死亡,灭亡。) 3.(3分)如今逃跑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关键点:“亡”“举行”“等”“死国”,各0.5分;翻译达意1分)。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避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缺首句或尾句各扣1分)
1、入 /则无法家拂士 2(4分)(1)犯过失, (2)同“弼”,辅弼, (3)
停止 (4)忍受,能支持 3.(4分)(1)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4.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
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1+3=4分) 5.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2分)
孟子二章·第21页 共22页 孟子二章·第22页 共22页
《孟子二章》中考试题·对比阅读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 解释加点的字。(3分)
①衡.( )于虑 ②而后喻.( ) ③以光.( )先帝遗德 2. (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___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______________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
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1.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
其心志 苦:使……受苦 2. 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
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
从之 3. 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4.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
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
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
之聚
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
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走圹( )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
加以翻译。(3分)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
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
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
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
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ū)取:割取 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死亡 翻译: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抵挡老虎。但是拾取蜂蜜的人不认为需要(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的。 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所在的地方,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没有一个不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 (它们)只知道向着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必然的了。 1. 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以家拂.
士_____________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_____________ (4)悉.可俯拾_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 ②追者反.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____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 ③足兵. 兵④民信.之矣 信_________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
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那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幼时,其舍①
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②旁。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
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
学宫⑤旁。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
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注释】①舍:住屋。②市:市场。③贾人:商人。④炫卖:边喊边卖。⑤学宫:学校。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译文: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1. 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A乱乱其所(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B.此可以处吾子也( ) 处江湖之远(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可以处吾子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
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
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
“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仆闻之 ( )(4)官大者,主恶之(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以免于患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牺牲:_______________ (2)衡: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何以战?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3分)
4. 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
分别抄写在下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举.
于海 (举:被举用,被选拔)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劳:劳动) C.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D.凌忽长者,轻慢.
同列 (慢:怠慢) 2.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恶之如鸱枭B.辍耕之垄上C.孔子云:“何陋之有?”D.醉翁之意不在酒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4. 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5. 把“文言文阅读”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⑪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 ⑫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 ⑬吴既赦.越__________ ⑭与百姓同其劳.。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 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
:( ) (3)乃.喟然而叹曰:( )(4)故.
述往事:(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4. (1)【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答:
(2)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5. 【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行拂乱其所为 (2)王何患焉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
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必先苦.
其心志 苦_______________ ②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 迹_______________ ③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辄_______________ ④猱则已走避高木
则.
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秦)二世无道,始作阿房宫①,繁刑严诛②,赋敛③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④,百姓困穷,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⑤,而天下苦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⑥!”慎夫人⑦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⑧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⑨廪庾⑩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上》
注:①阿房宫:秦朝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尚未建成即被项羽所焚。②严诛:严于诛杀。③赋敛:田赋,税收。④纪:治理。⑤刑戮相望于道:受刑被杀的人充塞道路。
⑥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⑦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⑧亡:通“无”。⑨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⑩廪庾:粮仓。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助之至.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弗.
能纪 弗: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慎夫人衣不曳.
地 曳: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召匠计之,直百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自己的话说说秦二世和汉文帝治国的做法和效果有什么不同,体现了第一则材料中
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曹刿论战》(选文略见课本)
[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文略见课本) 1. [甲]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一介布衣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目的是使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乙]文结尾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2. 【甲】文通过记叙,说明了政治上____________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乙】
文通过议论,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两个文段文段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请你说说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孟子在治国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请分别写出能体现他们共
同思想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文着重刻画了曹刿的形象,突出“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是弱国战胜强国
的必要条件;乙文通过列举一系列战例,明确了“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5. 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
”的重要。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略,见课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①,如之何②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②如之何:对他怎么办。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1. 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语(3分)
(1)七里之郭. ( ) (2)池.
非不深也(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4)攻亲戚之所畔.( ) (5)及.
寡人之身( ) (6)寡人耻.
之( ) 2.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使不得耕耨以.
养其父母 A.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B.壮者以.
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D.先帝不以.
臣卑鄙 3. 翻译句子(4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断句(断一处)(2分)
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5. [乙]文中“仁者无敌”可用[甲]文中哪句话来解释(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
民,此其所以亡也。‛
1.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⑪舜发.
于畎亩之中( ) ⑫必先苦.
其心志( ) ⑬数.
战数胜( ) ⑭人恒过.
( ) 2.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 魏文侯问于.李克 征于.
色 C.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桓侯故.使人问之 D. 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
叹借者之用心专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⑪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比较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异同点。(各找出一点即可)(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多难兴邦是中华民族的古训。早在《左传•昭公四年》中就说过:“邻国之难,不可
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在黑板上就写了“多难兴邦”四个字,请结合中国的历史或现实谈谈你对“多难兴邦”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衡:__________________ (3)创业与守成孰.
难 孰:__________________ (4)征与吾共安.
天下 安: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莫不/得之于艰难 D.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辍耕之.垄上 舜发于畎亩之.
中 B.佣者笑而.应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 C.为.天下唱 行拂乱其所为.
D.百姓多闻其.
贤 曾益其.
所不能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举.大计亦死 百里奚举.
于市 B.必先苦.其心志 天下苦.
秦久矣 C.扶苏以数.
谏故 项燕为楚将,数.
有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3. 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胨涉历尽艰辛最终“立为王,号为张楚”,舜、博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
奚等均出身卑微但终成大业。请细读甲、乙两则选段,并摘选其中你认为最恰当的原句回答他们成功的缘由。(3分)
D.等死,死国可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二章中考试题集锦参考答案
【1】 1.①通“横”,梗塞,不顺;②明白,了解;③发扬光大。 2.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侍卫之臣 忠志之士 开张圣听(或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治国安民》
【注释】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 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1.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划一处)(1分)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
2.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 ) (2)入则无法家拂.
士( ) (3)征求无已.
( ) (4)百姓不堪.
( ) 3. 翻译(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恢弘志士之气)
1.①同“弼”,辅佐 ②边境 2.①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②天旱的
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
1.(1)奋起,指有所作为 (1分) (2)经常(1分)(共2分)2.所以上
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 4.(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
1.A 2.D 3.C 4.(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
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1分)
1.(4分)(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
情)。(4)走:跑。(每词1分) 2.(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句子1分,翻译2分) 3.(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 4.(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 5.(4分)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1、(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 2、
(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4、卒章显志。
1、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 2、C 3、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 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2.①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
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9】 1.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2.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
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10】 1.(4分)(1)违背;通“弼”,辅佐 (2)安顿;处在 (每空1分)2.(2
共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甲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8】 1.(1)限制 (2)极点 (3)不 (4)拖 2.答案:(1)震慑天下不能靠
武力的强大。 (2)(汉文帝)召见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价值百金。 3.①秦二世刑罚严苛,赋税繁重,大兴土木。 ②百姓生活困苦。 ③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 ④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 ⑤施行仁政。
【19】 1.“齐师伐我。公将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君
分)(1)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意对即可,每句1分)3.(2分)围绕“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来答即可。4.(2分)围绕“要居安思危,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来答即可。
【11】 1.(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
小题1分) 2.(3分)D 3.(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 4.(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12】 1.(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评
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2.(1)(您)凭借什么作战?(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评分说明:(3分)每空各1分。 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 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评分说明:(2分)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13】 1.B 2.D 3.C 4.B 5、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
他的内心痛苦,(“故”“是人”“苦”各1分,大意1分)
【14】 1、①增加②常常③赦免④劳动2、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
了吗?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15】 1.(1)通“增”,增加(2)犯错误(3)于是,就(4)因此,所以 2.(1)心
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2分)。(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2分)。 3.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每断对一处得1分)。4.(1)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1分);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1分)。(2)C 5.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2分)。
【16】 1.(1)拂:违背(2)患:忧虑,担心(每小题1分,共2分) 2.(1)一个人
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接近即可) 3.【甲】文: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1分,意思接近即可)【乙】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共2分。
【17】 1.答案:①使„„痛苦;②就;③追寻踪迹;④却。评分:每小题0.5分,共2
分。意思对即可。2.答案:我偶尔得到一点食物,像生肉这类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3.答案: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乙文中的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20】【21】【22】【23】【24】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取信于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贵”即“以民为本”,“人和”实际上就是“仁政”,这种仁政爱民之心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谐”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 “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靠“人和”,“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地都是因人和而实现了后期建设。 3.【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远谋 人和 5、A
1、(1)外城(2)护城河(3)铠甲,这里泛指武器装备(4)通“叛 ”背叛 2、
C 3、(1)天下都顺从的一方就会有很多人帮助,连亲戚朋友父母兄弟都背叛的一方就会很少有人帮助。(2)大王前去攻打他们,谁能与大王对抗。4、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起(2)使„„痛苦(3)多次(4)犯错误 2.D 3.(1)如果
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2)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 4.相同点:都讲到国家灭亡的原因。 不同点: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王;乙文,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5.略
1.(4分)(1)被选拔 (2)通“横”,梗塞,不顺 (3)哪一个 (4)
安定,管理 2.(3分)A 3.(6分)(1)(3分)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强他的才干。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词“所以”,译对给1分。(2)(3分)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然”“往”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4.(5分)(1)(2分)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2)(3分)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答出“治国思想”的,给1分;结合文段进行具体分析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1.(2分)D (A、动词,去,到;助词,的。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C、介词,向;动词,行为。D、都是代词,代人。) 2.(2分)C、多次(A、发动,兴起;推荐,选拔。B、使„„受苦;苦于(秦)。D、为„„而死;死亡,灭亡。) 3.(3分)如今逃跑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关键点:“亡”“举行”“等”“死国”,各0.5分;翻译达意1分)。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避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缺首句或尾句各扣1分)
1、入 /则无法家拂士 2(4分)(1)犯过失, (2)同“弼”,辅弼, (3)
停止 (4)忍受,能支持 3.(4分)(1)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4.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
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1+3=4分) 5.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2分)
孟子二章·第21页 共22页 孟子二章·第22页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