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深长的断口
——读方方中篇小说《琴断口》
吴佳燕
在深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演绎人物的命运,是方方小说的一大特色。《琴断口》亦然。汉阳琴断口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琴瑟合鸣的地方,但“琴断”却是取钟子期在对景弹琴、孤芳自赏的时候因为俞伯牙的偷听、闯入而被打断了兴致、拨断了琴弦之意,而不是后来伯牙因子期去世,知音难觅、悲而摔琴的意思。所以说,“琴断口”有着复杂而深长的意味,而方方将一个现代故事在这一背景下展开,更是别有深味。
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的下雪的早晨,一个特定的历史“断口”:一座白水河上的桥断了。因为这断桥,第一个过桥的杨小北和和第三个过桥的马元凯受伤,第二个过桥的蒋汉死了。而这三个男人都与一个女人米加珍有着密切的关联:蒋汉是她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杨小北是她的第二任男朋友,马元凯是她和蒋汉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杨小北和马元凯过桥都是因为要到河对岸的公司加班,而蒋汉过桥却是赴杨小北之约———就米加珍来个了断。因为这样一个桥断口,因为一死两伤的结果,因为杨小北与蒋汉的死的间接关联,所有人的命运都改变了。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为不同人和事的“闯入”而打断,我们的命运也会因为这或偶然或必然的外在介入、打断而不断修正和改变,甚至会被这些无处不在的断口所伤害和操纵。所以,我认为方方这篇小说的三个关键词是:爱情,命运,人际关系。
一、美好却脆弱的爱情
方方在这篇小说里对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爱情有时候就是容易
让人莫名其妙”,文中的年轻人有着各各不同的爱情观。蒋汉的爱情平淡而踏实,他对青梅竹马的米加珍从生活到工作百般呵护、予取予求,处处为她着想,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是融入了浓浓亲情、可以彼此信赖、踏踏实实过一辈子的最佳人选。因为这样,老实忠厚的他在猝然死去后才会不断地被父母、马元凯、米加珍等身边的人一再记起和怀念,并且成为米加珍和杨小北婚恋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杨小北追求的是纯粹的、不掺一丝杂质的理想爱情,是可以相互懂得、默契交流的真实的爱情感觉,这种爱情具有绝对的排他性,它不是天上的月亮遥不可及,却与现实和生活无关,更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所以他和米加珍在戏剧而有趣的初次会面交谈之后,会有摩托车上刹那亲密接触后的一眼万年,并情不自禁地以“第三者”的身份介入到米、蒋之间(对于蒋汉而言,这何尝不是人生一个巨大的断口!),所以他才反驳马元凯说“如果是真爱,没有人将自己的爱人让给别人”,所以他在生活和工作中不会因为爱情有着蒋汉般的无私,在最后也因为这种思想情感的默契交流的丧失而离开了米加珍;相对于蒋、杨两人,米加珍的爱情观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她既被杨小北的浪漫、热烈、新鲜、诙谐而深深吸引,又时时念及蒋汉的踏实安稳,虽然她在踌躇再三后感情的天平最终偏向了杨小北一端,但对蒋汉仍怀有一丝愧疚。这种愧疚在蒋汉死后愈加强烈,变成一种赎罪意识,并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把这种赎罪意识扩展到杨小北身上,让她和杨小北都深陷其中痛苦不已。都说人心不足,这在女人身上似乎体现得更为明显,蒋汉是丈夫的最佳人选,而杨小北似乎是情人的不二人选,米加珍与这两个男人的情感经历便使人难免发“人无完人”之憾,但我们却常常以一个完人的标准去苛求于人!而马元凯跟吴玉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爱情,因为哥们义气,马元凯小时候便把米加珍让给了蒋汉;因为马元凯在断桥事件中瘸了腿,吴玉即便还爱他也跟他分了手,马元凯对此也坦然接受,两人的爱情似乎理性大于感性,这种充满功利性和烟火味的爱情观也似乎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这样看来,米、杨之间的爱情也许才是真正的爱情,彼此懂得,有着相同的热度。但是,这种真爱一旦遭遇现实的墙壁就会碰得头破血流,注定要以悲剧收场。米、杨之间的最大块垒就是断桥
事件,就是蒋汉。因为杨小北的邀约,因为这个邀约成了蒋汉的死亡之约,因为杨小北在摔下桥后没有像马元凯那样留下来挡住后来的过桥者,因为蒋汉的死给其父母和马元凯带来的巨大悲怆,米、杨之间原本明媚的爱情在人言的包裹下和蒋汉的阴影中节节败退,生活的石头一块又一块朝他们砸下来。在一场灾难中活着的杨小北与死去的蒋汉之间,在孕育中的爱情结晶与伤心而死的蒋汉母亲之间,米加珍不断地面临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严重挫伤着杨小北的爱情信念。它不断地提示我们思考:在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之间,在爱情和生活之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究竟哪个更为重要,究竟哪种人生才更有意义?
但这些生活中的石头对于杨小北来说还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米加珍的石头。在周围人的一再提醒提示下,米加珍对蒋汉的负罪感越来越强,认定了她和杨小北的戴罪之身。所以她才在设计比赛背着杨小北将蒋汉的作品找人修改后参选,她才一次又一次地被蒋汉的母亲这个他们婚后生活中的定时炸弹所牵引。米加珍一再地对杨小北说“蒋汉到底是因我们而死”、“汉汉的死,我们到底有责任”,米加珍误解了杨小北设计比赛败北蒋汉后的低落情绪,米加珍在听闻蒋汉母亲自杀之后不顾杨小北劝阻执意前往导致流产,这些对于杨小北来说才是最绝望的。绝望的是米加珍对他懂得的丧失,绝望的是生活的黑洞压得他几于窒息。
所以,小说最后,杨小北选择了离开,这是理想爱情的幻灭,他无法承受爱情背后的生活之重,责任之重。这样的重负,谁能承受得住呢?如果能承受住一切生活的风雨和他人的言语,那这样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么?所以,“这世上有无数的困难,不是靠爱情就可以克服的”,“爱很伟大,爱情却很脆弱”, “爱情不是一切,也创造不了一切”,这是多么让人无奈和伤感的结论!
二、深沉而无奈的命运感
命运是方方小说中一再出现的主题。“断口”一词本身就有很深的命运意味。正如方方在《一个人和许多人》中所说的:“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或许都在修正着一些人的人生轨迹。一个人的
命运常常就在这样的修正中,被彻底改变。这种改变,根本由不得自己。”我们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的事,遇到不同的人,而我们的命运就在这样的人事中被悄然改变甚至操纵。从琴断口到桥断口到情断口最后到命运的断口,这是小说的主线,贯穿于杨小北和米加珍的爱情生活之中。
小说的第一个断口是杨小北的出现。因为杨小北大哥与蒋汉叔叔在饭桌上的偶然说起,杨小北便到铁艺公司来了;因为马元凯去接杨小北的时候带上了米加珍,便有了米杨二人的一见钟情。这成了马元凯心中的一个结,他自责地对米加珍说:“我一个不小心,加上你一个心意的改变,便把这个命运改了道。”可以说,杨小北的出现和介入彻底改变的不仅仅是蒋汉的爱情,还有他的命运。蒋汉失去的不仅仅是他的爱情,还有他的生命。米加珍在接受杨小北之前,也曾眼泪汪汪地说:“我们可以吗?它可能改变几个人的命运。”杨小北也说:“命运的改变,常常就在你根本没有察觉的时候。”这种带有先验性的话更是充满了命运的味道。
小说的第二个断口是桥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一个特定的非常态的历史事件,但一不小心就会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灾难面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幸存的杨小北选择的是直接上医院,这一行为似乎无可厚非,但后来却一再被人诟病,包括曾经很理解这一行为的米加珍。因为有马元凯的对照。同样受伤幸存的马元凯选择了留下来拦住后来的过桥者,这是不同凡响的举动,这一举动一下子把杨小北的形象给比下去了。但马元凯有着他自己的内伤和歉疚,因为他是认出了河里是杨小北的摩托车才可能错过了救蒋汉的最佳机会。非常态的历史场景面前,呈现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性反应。因为这一断口,蒋汉碰死在杨小北摔下去的摩托上。与米加珍的爱情,杨小北的出现和介入,杨小北的邀约,桥断,马元凯的错误判断,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事情凑合到一块就在不经意间改变了蒋汉的命运,夺走了蒋汉的生命。而杨小北的命运何尝不是因为桥断的凑巧和他当时没有留下的无意而改变!蒋汉的死是杨小北造成的么?如果不是恰好蒋汉与杨小北熟识并有某种纠结,而是另外一个陌生人,蒋汉因为另外的原因过桥,那么蒋汉的死怪谁去呢?这就是命运,这是命中注定。死去的蒋汉得到了最正面也最遗憾的盖棺定论,而将悲痛、阴影和沉重永远
留给了他的亲友。
小说的第三个断口是情断。这主要体现在杨小北为了纯粹理想的爱情不断同命运抗争却最终败于命运之手。爱情让人情不自禁,身不由己,杨小北说“爱情的力量太强大,它天天在催我犯罪”,但是在命运面前,再强大的爱情再坚强的决心也会土崩瓦解。从蒋汉死的那天起,米杨之间的爱情就变得不纯粹、不美好了。蒋汉之死成了悬在他们头上的石头,随时可能掉下来。还有周围人的看法一再地提示着他是一个罪人。对于这些,杨小北有着自己的坚持和信心,他相信自己的爱情,他告诉自己问心无愧。为了捍卫这份真爱,他一再地与他人和自我斗争。首先是顶着巨大压力和米加珍结婚,但吴玉在婚宴上的旧事重提让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心情全无;再是搬家,同时也搬掉心上的石头,那是他们最轻松愉快的时刻,然而一位老人的质问又让杨小北感受到了生活的石头;然后是公司的设计大赛,杨小北全力以赴,只为证明自己的实力,然而蒋汉作品的出现无异于釜底抽薪,而且这作品是米加珍背着自己叫人改了后参评的,蒋汉胜出的理由只是因为杨小北还活着。阴影笼罩下的杨小北想到了离开,但是米加珍的怀孕又让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热望。但孩子挽救不了他们的爱情,这个热望随即又被蒋汉母亲这个定时炸弹炸个粉碎,孩子没了,米加珍与自己的思想情感渐行渐远,留下来还有什么意思?不停地努力抗争,又不停地遭遇失败,这时候的杨小北,命运感应该是最为深沉和无奈的吧?
形形色色的断口后面,折射的是微妙复杂的人性。爱情斗不过人心,爱情更斗不过命运。你周围的人和事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你命运的拨弄之手,你的命运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的一念之间所左右,想想有多么可怕!
三、人际关系与世俗力量
方方在《琴断口》中还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借米加珍爷爷之口表达了一个观点:其实两个人相距遥远,不知根底,才会成为知音;如果住得近,哪能成知音,只会成为敌人。
这同样是个让人伤感的悲观主义结论。方方在这里对古老的知音文化进行了无情反思:如果钟子期也是楚国人并且是跟俞伯牙比较亲近的人,那么他们还会留下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么?
方方想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知音永远只存在于纯粹的精神世界中,与生活无关,与爱情无关。距离产生美,越亲近的人彼此伤害越深,这有着萨特式的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哲学内涵。
这也是米、杨爱情为什么会碰死在命运的断口上的原因。杨小北和米加珍有着可以平等对话的精神世界,他们本来可以成为知音的,但是他们相爱了,他们为了爱情走到了一起,但是在人间烟火、流言蜚语的狂轰滥炸下,他们伤痕累累,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做知音的可能。当杨小北离开后准备与米加珍做知音的时候,米加珍想到的却是“我的生活未必需要知音,但我必须要有一个爱我的人”。
但方方想要表达的远不止于此。拨动米杨爱情的另一只大手就是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杨小北与蒋汉的死有着不可否认的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一种简单的、二元的因果对应,这是一种可怕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会演变成一位老人理直气壮地质问:你怎么能害死汉汉又抢走他的珍珍呢?这种集体无意识会让米加珍也觉得她和杨小北有罪,他们对蒋汉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生者为大还是死者为大,是好死好是赖活,这个问题也许曾经纠结过多少年来多少中国人的心,但更多的时候奉行的是一种双重标准,对他人苛刻,对自己宽容。人言可畏,中国人的联想思维是相当丰富的,所以杨小北与蒋汉之死的因果关系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有意了,“有你才有蒋汉的死”、“杨小北巴不得蒋汉死掉,这样他就能把米加珍弄到手”、“杨小北早知桥要垮,特地这天约蒋汉去谈事”„„这些流言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把杨小北不断往下扯,一再提示着他无法摆脱的责任和罪恶。流言何其伤人,世俗力量何其强大,这怎么是区区一个杨小北可以承受的?
断桥事件所传达的另外一种集体无意识就是人们的“扯平”思想。这个“扯平”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在中国民间深入人心,与“欠账还钱,杀人偿命”的因果报应思想一脉相承。这是另外
一种个人根本无法撼动的世俗力量。当米加珍因为在参加完蒋汉母亲丧事的途中车祸流产后,吴玉说:“有了这件事,你们就和蒋汉家扯平了,谁也不再欠谁”,其他的同事也随声附和,认为这是“实事求是”。也许会有人说这是报应,也许从此以后,周围的流言蜚语都会戛然而止。但“扯平”非要以这样一种解决方式么?杨小北和蒋汉真的相互欠了对方么,真的因此就扯平了么?这时候你就会感到世俗力量的不可抗拒,人的命运被各种社会关系所操纵。
米加珍的爷爷是个特别值得一提的人物。他是一个哲学家,关于知音的精辟论断就出自他口;他是一个预言家,他在蒋汉出事前有着反常反应;他嫌白水河的水臭,他哭河里的鱼,他对现代工业、现代爱情和现代人际关系等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反思,特别是他对人与自然的尖锐冲突有独特的警示。用米加珍的话说,他是一个有大爱的人。但首先他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他的疯人呓语只能是鲁迅般的“狂人日记”,这是他在当下社会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同样意味深长。
意味深长的断口
——读方方中篇小说《琴断口》
吴佳燕
在深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演绎人物的命运,是方方小说的一大特色。《琴断口》亦然。汉阳琴断口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琴瑟合鸣的地方,但“琴断”却是取钟子期在对景弹琴、孤芳自赏的时候因为俞伯牙的偷听、闯入而被打断了兴致、拨断了琴弦之意,而不是后来伯牙因子期去世,知音难觅、悲而摔琴的意思。所以说,“琴断口”有着复杂而深长的意味,而方方将一个现代故事在这一背景下展开,更是别有深味。
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的下雪的早晨,一个特定的历史“断口”:一座白水河上的桥断了。因为这断桥,第一个过桥的杨小北和和第三个过桥的马元凯受伤,第二个过桥的蒋汉死了。而这三个男人都与一个女人米加珍有着密切的关联:蒋汉是她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杨小北是她的第二任男朋友,马元凯是她和蒋汉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杨小北和马元凯过桥都是因为要到河对岸的公司加班,而蒋汉过桥却是赴杨小北之约———就米加珍来个了断。因为这样一个桥断口,因为一死两伤的结果,因为杨小北与蒋汉的死的间接关联,所有人的命运都改变了。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为不同人和事的“闯入”而打断,我们的命运也会因为这或偶然或必然的外在介入、打断而不断修正和改变,甚至会被这些无处不在的断口所伤害和操纵。所以,我认为方方这篇小说的三个关键词是:爱情,命运,人际关系。
一、美好却脆弱的爱情
方方在这篇小说里对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爱情有时候就是容易
让人莫名其妙”,文中的年轻人有着各各不同的爱情观。蒋汉的爱情平淡而踏实,他对青梅竹马的米加珍从生活到工作百般呵护、予取予求,处处为她着想,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是融入了浓浓亲情、可以彼此信赖、踏踏实实过一辈子的最佳人选。因为这样,老实忠厚的他在猝然死去后才会不断地被父母、马元凯、米加珍等身边的人一再记起和怀念,并且成为米加珍和杨小北婚恋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杨小北追求的是纯粹的、不掺一丝杂质的理想爱情,是可以相互懂得、默契交流的真实的爱情感觉,这种爱情具有绝对的排他性,它不是天上的月亮遥不可及,却与现实和生活无关,更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所以他和米加珍在戏剧而有趣的初次会面交谈之后,会有摩托车上刹那亲密接触后的一眼万年,并情不自禁地以“第三者”的身份介入到米、蒋之间(对于蒋汉而言,这何尝不是人生一个巨大的断口!),所以他才反驳马元凯说“如果是真爱,没有人将自己的爱人让给别人”,所以他在生活和工作中不会因为爱情有着蒋汉般的无私,在最后也因为这种思想情感的默契交流的丧失而离开了米加珍;相对于蒋、杨两人,米加珍的爱情观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她既被杨小北的浪漫、热烈、新鲜、诙谐而深深吸引,又时时念及蒋汉的踏实安稳,虽然她在踌躇再三后感情的天平最终偏向了杨小北一端,但对蒋汉仍怀有一丝愧疚。这种愧疚在蒋汉死后愈加强烈,变成一种赎罪意识,并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把这种赎罪意识扩展到杨小北身上,让她和杨小北都深陷其中痛苦不已。都说人心不足,这在女人身上似乎体现得更为明显,蒋汉是丈夫的最佳人选,而杨小北似乎是情人的不二人选,米加珍与这两个男人的情感经历便使人难免发“人无完人”之憾,但我们却常常以一个完人的标准去苛求于人!而马元凯跟吴玉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爱情,因为哥们义气,马元凯小时候便把米加珍让给了蒋汉;因为马元凯在断桥事件中瘸了腿,吴玉即便还爱他也跟他分了手,马元凯对此也坦然接受,两人的爱情似乎理性大于感性,这种充满功利性和烟火味的爱情观也似乎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这样看来,米、杨之间的爱情也许才是真正的爱情,彼此懂得,有着相同的热度。但是,这种真爱一旦遭遇现实的墙壁就会碰得头破血流,注定要以悲剧收场。米、杨之间的最大块垒就是断桥
事件,就是蒋汉。因为杨小北的邀约,因为这个邀约成了蒋汉的死亡之约,因为杨小北在摔下桥后没有像马元凯那样留下来挡住后来的过桥者,因为蒋汉的死给其父母和马元凯带来的巨大悲怆,米、杨之间原本明媚的爱情在人言的包裹下和蒋汉的阴影中节节败退,生活的石头一块又一块朝他们砸下来。在一场灾难中活着的杨小北与死去的蒋汉之间,在孕育中的爱情结晶与伤心而死的蒋汉母亲之间,米加珍不断地面临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严重挫伤着杨小北的爱情信念。它不断地提示我们思考:在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之间,在爱情和生活之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究竟哪个更为重要,究竟哪种人生才更有意义?
但这些生活中的石头对于杨小北来说还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米加珍的石头。在周围人的一再提醒提示下,米加珍对蒋汉的负罪感越来越强,认定了她和杨小北的戴罪之身。所以她才在设计比赛背着杨小北将蒋汉的作品找人修改后参选,她才一次又一次地被蒋汉的母亲这个他们婚后生活中的定时炸弹所牵引。米加珍一再地对杨小北说“蒋汉到底是因我们而死”、“汉汉的死,我们到底有责任”,米加珍误解了杨小北设计比赛败北蒋汉后的低落情绪,米加珍在听闻蒋汉母亲自杀之后不顾杨小北劝阻执意前往导致流产,这些对于杨小北来说才是最绝望的。绝望的是米加珍对他懂得的丧失,绝望的是生活的黑洞压得他几于窒息。
所以,小说最后,杨小北选择了离开,这是理想爱情的幻灭,他无法承受爱情背后的生活之重,责任之重。这样的重负,谁能承受得住呢?如果能承受住一切生活的风雨和他人的言语,那这样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么?所以,“这世上有无数的困难,不是靠爱情就可以克服的”,“爱很伟大,爱情却很脆弱”, “爱情不是一切,也创造不了一切”,这是多么让人无奈和伤感的结论!
二、深沉而无奈的命运感
命运是方方小说中一再出现的主题。“断口”一词本身就有很深的命运意味。正如方方在《一个人和许多人》中所说的:“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或许都在修正着一些人的人生轨迹。一个人的
命运常常就在这样的修正中,被彻底改变。这种改变,根本由不得自己。”我们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的事,遇到不同的人,而我们的命运就在这样的人事中被悄然改变甚至操纵。从琴断口到桥断口到情断口最后到命运的断口,这是小说的主线,贯穿于杨小北和米加珍的爱情生活之中。
小说的第一个断口是杨小北的出现。因为杨小北大哥与蒋汉叔叔在饭桌上的偶然说起,杨小北便到铁艺公司来了;因为马元凯去接杨小北的时候带上了米加珍,便有了米杨二人的一见钟情。这成了马元凯心中的一个结,他自责地对米加珍说:“我一个不小心,加上你一个心意的改变,便把这个命运改了道。”可以说,杨小北的出现和介入彻底改变的不仅仅是蒋汉的爱情,还有他的命运。蒋汉失去的不仅仅是他的爱情,还有他的生命。米加珍在接受杨小北之前,也曾眼泪汪汪地说:“我们可以吗?它可能改变几个人的命运。”杨小北也说:“命运的改变,常常就在你根本没有察觉的时候。”这种带有先验性的话更是充满了命运的味道。
小说的第二个断口是桥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一个特定的非常态的历史事件,但一不小心就会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灾难面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幸存的杨小北选择的是直接上医院,这一行为似乎无可厚非,但后来却一再被人诟病,包括曾经很理解这一行为的米加珍。因为有马元凯的对照。同样受伤幸存的马元凯选择了留下来拦住后来的过桥者,这是不同凡响的举动,这一举动一下子把杨小北的形象给比下去了。但马元凯有着他自己的内伤和歉疚,因为他是认出了河里是杨小北的摩托车才可能错过了救蒋汉的最佳机会。非常态的历史场景面前,呈现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性反应。因为这一断口,蒋汉碰死在杨小北摔下去的摩托上。与米加珍的爱情,杨小北的出现和介入,杨小北的邀约,桥断,马元凯的错误判断,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事情凑合到一块就在不经意间改变了蒋汉的命运,夺走了蒋汉的生命。而杨小北的命运何尝不是因为桥断的凑巧和他当时没有留下的无意而改变!蒋汉的死是杨小北造成的么?如果不是恰好蒋汉与杨小北熟识并有某种纠结,而是另外一个陌生人,蒋汉因为另外的原因过桥,那么蒋汉的死怪谁去呢?这就是命运,这是命中注定。死去的蒋汉得到了最正面也最遗憾的盖棺定论,而将悲痛、阴影和沉重永远
留给了他的亲友。
小说的第三个断口是情断。这主要体现在杨小北为了纯粹理想的爱情不断同命运抗争却最终败于命运之手。爱情让人情不自禁,身不由己,杨小北说“爱情的力量太强大,它天天在催我犯罪”,但是在命运面前,再强大的爱情再坚强的决心也会土崩瓦解。从蒋汉死的那天起,米杨之间的爱情就变得不纯粹、不美好了。蒋汉之死成了悬在他们头上的石头,随时可能掉下来。还有周围人的看法一再地提示着他是一个罪人。对于这些,杨小北有着自己的坚持和信心,他相信自己的爱情,他告诉自己问心无愧。为了捍卫这份真爱,他一再地与他人和自我斗争。首先是顶着巨大压力和米加珍结婚,但吴玉在婚宴上的旧事重提让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心情全无;再是搬家,同时也搬掉心上的石头,那是他们最轻松愉快的时刻,然而一位老人的质问又让杨小北感受到了生活的石头;然后是公司的设计大赛,杨小北全力以赴,只为证明自己的实力,然而蒋汉作品的出现无异于釜底抽薪,而且这作品是米加珍背着自己叫人改了后参评的,蒋汉胜出的理由只是因为杨小北还活着。阴影笼罩下的杨小北想到了离开,但是米加珍的怀孕又让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热望。但孩子挽救不了他们的爱情,这个热望随即又被蒋汉母亲这个定时炸弹炸个粉碎,孩子没了,米加珍与自己的思想情感渐行渐远,留下来还有什么意思?不停地努力抗争,又不停地遭遇失败,这时候的杨小北,命运感应该是最为深沉和无奈的吧?
形形色色的断口后面,折射的是微妙复杂的人性。爱情斗不过人心,爱情更斗不过命运。你周围的人和事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你命运的拨弄之手,你的命运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的一念之间所左右,想想有多么可怕!
三、人际关系与世俗力量
方方在《琴断口》中还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借米加珍爷爷之口表达了一个观点:其实两个人相距遥远,不知根底,才会成为知音;如果住得近,哪能成知音,只会成为敌人。
这同样是个让人伤感的悲观主义结论。方方在这里对古老的知音文化进行了无情反思:如果钟子期也是楚国人并且是跟俞伯牙比较亲近的人,那么他们还会留下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么?
方方想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知音永远只存在于纯粹的精神世界中,与生活无关,与爱情无关。距离产生美,越亲近的人彼此伤害越深,这有着萨特式的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哲学内涵。
这也是米、杨爱情为什么会碰死在命运的断口上的原因。杨小北和米加珍有着可以平等对话的精神世界,他们本来可以成为知音的,但是他们相爱了,他们为了爱情走到了一起,但是在人间烟火、流言蜚语的狂轰滥炸下,他们伤痕累累,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做知音的可能。当杨小北离开后准备与米加珍做知音的时候,米加珍想到的却是“我的生活未必需要知音,但我必须要有一个爱我的人”。
但方方想要表达的远不止于此。拨动米杨爱情的另一只大手就是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杨小北与蒋汉的死有着不可否认的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一种简单的、二元的因果对应,这是一种可怕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会演变成一位老人理直气壮地质问:你怎么能害死汉汉又抢走他的珍珍呢?这种集体无意识会让米加珍也觉得她和杨小北有罪,他们对蒋汉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生者为大还是死者为大,是好死好是赖活,这个问题也许曾经纠结过多少年来多少中国人的心,但更多的时候奉行的是一种双重标准,对他人苛刻,对自己宽容。人言可畏,中国人的联想思维是相当丰富的,所以杨小北与蒋汉之死的因果关系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有意了,“有你才有蒋汉的死”、“杨小北巴不得蒋汉死掉,这样他就能把米加珍弄到手”、“杨小北早知桥要垮,特地这天约蒋汉去谈事”„„这些流言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把杨小北不断往下扯,一再提示着他无法摆脱的责任和罪恶。流言何其伤人,世俗力量何其强大,这怎么是区区一个杨小北可以承受的?
断桥事件所传达的另外一种集体无意识就是人们的“扯平”思想。这个“扯平”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在中国民间深入人心,与“欠账还钱,杀人偿命”的因果报应思想一脉相承。这是另外
一种个人根本无法撼动的世俗力量。当米加珍因为在参加完蒋汉母亲丧事的途中车祸流产后,吴玉说:“有了这件事,你们就和蒋汉家扯平了,谁也不再欠谁”,其他的同事也随声附和,认为这是“实事求是”。也许会有人说这是报应,也许从此以后,周围的流言蜚语都会戛然而止。但“扯平”非要以这样一种解决方式么?杨小北和蒋汉真的相互欠了对方么,真的因此就扯平了么?这时候你就会感到世俗力量的不可抗拒,人的命运被各种社会关系所操纵。
米加珍的爷爷是个特别值得一提的人物。他是一个哲学家,关于知音的精辟论断就出自他口;他是一个预言家,他在蒋汉出事前有着反常反应;他嫌白水河的水臭,他哭河里的鱼,他对现代工业、现代爱情和现代人际关系等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反思,特别是他对人与自然的尖锐冲突有独特的警示。用米加珍的话说,他是一个有大爱的人。但首先他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他的疯人呓语只能是鲁迅般的“狂人日记”,这是他在当下社会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同样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