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和他的[借我一生]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新华副刊  文/周其伦

很早以前我就有这样的感悟,阅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作品真的是有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享受,那看似散淡的文字叙述间往往沉淀着作者孜孜以求的文化个性,阅读他的作品你会不自觉地跟着他的思绪游走,让自己去思考、去体味、去感怀他那内心波澜壮阔的独特意境和达观的人生追求,想想都会觉得是一桩何等快意的阅读体验。

摆在我书案上的最新版《借我一生》,装帧考究,古色古香的封面就很让人心旷神怡,其实最让我心旷神怡的还不是它的包装,而是它承载着的余先生真情记录下的岁月过往。还是在几年前吧,我就在网络上读到他的写的记忆文学专著《借我一生》,这部作品实实在在地让我开了一回眼界,后来随着阅读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文本,其间感受到的文化气场那就更让我加深了这样的信念。直到现在,凡是看到长篇的散文作品我都会很自觉地把它拿来与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作一番对比,自然使我对很多当下的散文读不下去,也更增加了我对余先生散文的看重。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先生出版自2004年的一本记忆文学专著,我这次去购买的版本已经是该书的第19次印刷了,可见其在读者中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在这本41万字的著作中,余秋雨先生采用记忆文学的方式来述说了他的人生,他在书的扉页上很谦恭很真诚地写到:“谨以这部记忆文学献给我的父辈,我的同代”,寥寥几句话这就使得这样一本散文著作似乎有了一种非常沉重的感觉。

《借我一生》全书共分五卷,每卷都以数目不等的章节细细勾勒出他不同凡响的人生况味。同时这次印刷的书尾还附着了作者一身经历的足量的历史照片和他许多著作封面图片,读起来很是愉悦,作者在他温婉的叙述间流淌着他毕生所追求一种旷达的文化氛围和高屋建瓴的人文情怀,这一点颇为让人感慨万端。

在《借我一生》中,余秋雨首次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真实地描摹了他在浙江余姚乡下出生,念小学,然后在母亲的率领下到上海与父亲相聚以及生活的感人情态,也为我们再一次地展示了文革中那段很不正常的岁月里,他们一家人所遭受到的种种磨难,还为我们述说了文化部考察并决定让他出任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前因后果,而后是他毅然挂印辞官,走马世界并我们写下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的全过程。作者在这部记忆文学专著里,用了极大的篇幅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记录自己的至爱亲朋。把作者儿时遗留在一个叫上林湖的地方的缕缕梦境写得来情真意切活色生香。在作者的笔下,还对影响他一身的亲人有着很细腻很真切的刻画和描述:父亲一位刚正不阿的男人,却因为耿直的秉性在文革中遭遇到非人的折磨;母亲原本算是一个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却只身下嫁乡村,担负起余家生活的重任;还有余秋雨的姨妈、姑妈、叔叔、弟弟等等都在作者笔下款款地向读者走来。作者尤其着墨较为特殊的是他的祖母,我们从这位几乎不识字却深明大义的乡下老太太身上感受到了很多很多不一般的人生况味。我常常在想,也许正是有了这样一些人或多或少或远或近地对余秋雨先生的影响,才造就了余秋雨过人的文思才情和感于担当的人文品格。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家人对作者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几乎大到了可以改变他命运的地步。著作中,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笔墨从自己所求学和从事工作的角度,描述了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求学历程和治学经历,这些文字也很有独到之处。

这几年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媒体突然地对余先生的负面新闻过度地关注起来,一件人之常情的小事就会被演绎得风生水起煞有介事,我对此现象也前前后后观察了几年,也读过很多批评余先生的文章,但说句大实话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篇很像样、很能够颠覆我对余秋雨先生印象的文本出现,我曾经不止一次在各种场合上说过我对余先生散文作品推崇的话,反驳的人也有,深问下去,对方立马搬出某某报刊某文章的评判来。这就有些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了,我常常在想其中的奥妙与玄机,我想唯一能够做出正常解释的,恐怕只能是余秋雨先生的言行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吧,谁叫你那么特立独行呢,所谓出头的檐子先遭烂,我不批你批谁呢。我常常思忖,假如我们一直固守这样的文化观念,那与无赖何异呢,我们还能够去奢谈什么追求独立的文化个性吗?

在这里,我不想去评判坊间舆论和余秋雨先生之间那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是是非非,只想就其文本论文本。从我也算是比较多的阅读实践来看,在非虚构文本中达到或者能够超过余秋雨先生的恐怕的确不多。这就是我非常愿意自费购买并花大量时间来阅读余秋雨作品的最原始动因。半个月前,我冒着逼人的酷暑特地到重庆最大的新华书店名家美文专柜购买了一批书籍,其中有两本就是我一直都非常珍爱的《文化苦旅》和《借我一生》,而在人群拥挤的书店里购买他书的人也不在少数,看此情景我释然了。读者不是傻瓜,谁也不会看了几篇评判余秋雨是是非非的文章,就不再去选择阅读他的作品了。

前几年那些浮躁的声音也搅扰了我的心,让我定不下心来为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写点东西。好在现在毕竟是时过境迁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求知诉求与文革期间实在是有了天壤之别,我才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品味一番他的作品,而不再被舆论那种浮皮潦草的说三道四牵着鼻子走。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借我一生》这样一本质量很高、阅读起来相当轻松愉快的书籍才让我度过重庆那炎炎的盛夏时多了几分舒意的凉爽。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新华副刊  文/周其伦

很早以前我就有这样的感悟,阅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作品真的是有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享受,那看似散淡的文字叙述间往往沉淀着作者孜孜以求的文化个性,阅读他的作品你会不自觉地跟着他的思绪游走,让自己去思考、去体味、去感怀他那内心波澜壮阔的独特意境和达观的人生追求,想想都会觉得是一桩何等快意的阅读体验。

摆在我书案上的最新版《借我一生》,装帧考究,古色古香的封面就很让人心旷神怡,其实最让我心旷神怡的还不是它的包装,而是它承载着的余先生真情记录下的岁月过往。还是在几年前吧,我就在网络上读到他的写的记忆文学专著《借我一生》,这部作品实实在在地让我开了一回眼界,后来随着阅读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文本,其间感受到的文化气场那就更让我加深了这样的信念。直到现在,凡是看到长篇的散文作品我都会很自觉地把它拿来与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作一番对比,自然使我对很多当下的散文读不下去,也更增加了我对余先生散文的看重。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先生出版自2004年的一本记忆文学专著,我这次去购买的版本已经是该书的第19次印刷了,可见其在读者中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在这本41万字的著作中,余秋雨先生采用记忆文学的方式来述说了他的人生,他在书的扉页上很谦恭很真诚地写到:“谨以这部记忆文学献给我的父辈,我的同代”,寥寥几句话这就使得这样一本散文著作似乎有了一种非常沉重的感觉。

《借我一生》全书共分五卷,每卷都以数目不等的章节细细勾勒出他不同凡响的人生况味。同时这次印刷的书尾还附着了作者一身经历的足量的历史照片和他许多著作封面图片,读起来很是愉悦,作者在他温婉的叙述间流淌着他毕生所追求一种旷达的文化氛围和高屋建瓴的人文情怀,这一点颇为让人感慨万端。

在《借我一生》中,余秋雨首次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真实地描摹了他在浙江余姚乡下出生,念小学,然后在母亲的率领下到上海与父亲相聚以及生活的感人情态,也为我们再一次地展示了文革中那段很不正常的岁月里,他们一家人所遭受到的种种磨难,还为我们述说了文化部考察并决定让他出任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前因后果,而后是他毅然挂印辞官,走马世界并我们写下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的全过程。作者在这部记忆文学专著里,用了极大的篇幅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记录自己的至爱亲朋。把作者儿时遗留在一个叫上林湖的地方的缕缕梦境写得来情真意切活色生香。在作者的笔下,还对影响他一身的亲人有着很细腻很真切的刻画和描述:父亲一位刚正不阿的男人,却因为耿直的秉性在文革中遭遇到非人的折磨;母亲原本算是一个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却只身下嫁乡村,担负起余家生活的重任;还有余秋雨的姨妈、姑妈、叔叔、弟弟等等都在作者笔下款款地向读者走来。作者尤其着墨较为特殊的是他的祖母,我们从这位几乎不识字却深明大义的乡下老太太身上感受到了很多很多不一般的人生况味。我常常在想,也许正是有了这样一些人或多或少或远或近地对余秋雨先生的影响,才造就了余秋雨过人的文思才情和感于担当的人文品格。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家人对作者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几乎大到了可以改变他命运的地步。著作中,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笔墨从自己所求学和从事工作的角度,描述了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求学历程和治学经历,这些文字也很有独到之处。

这几年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媒体突然地对余先生的负面新闻过度地关注起来,一件人之常情的小事就会被演绎得风生水起煞有介事,我对此现象也前前后后观察了几年,也读过很多批评余先生的文章,但说句大实话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篇很像样、很能够颠覆我对余秋雨先生印象的文本出现,我曾经不止一次在各种场合上说过我对余先生散文作品推崇的话,反驳的人也有,深问下去,对方立马搬出某某报刊某文章的评判来。这就有些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了,我常常在想其中的奥妙与玄机,我想唯一能够做出正常解释的,恐怕只能是余秋雨先生的言行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吧,谁叫你那么特立独行呢,所谓出头的檐子先遭烂,我不批你批谁呢。我常常思忖,假如我们一直固守这样的文化观念,那与无赖何异呢,我们还能够去奢谈什么追求独立的文化个性吗?

在这里,我不想去评判坊间舆论和余秋雨先生之间那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是是非非,只想就其文本论文本。从我也算是比较多的阅读实践来看,在非虚构文本中达到或者能够超过余秋雨先生的恐怕的确不多。这就是我非常愿意自费购买并花大量时间来阅读余秋雨作品的最原始动因。半个月前,我冒着逼人的酷暑特地到重庆最大的新华书店名家美文专柜购买了一批书籍,其中有两本就是我一直都非常珍爱的《文化苦旅》和《借我一生》,而在人群拥挤的书店里购买他书的人也不在少数,看此情景我释然了。读者不是傻瓜,谁也不会看了几篇评判余秋雨是是非非的文章,就不再去选择阅读他的作品了。

前几年那些浮躁的声音也搅扰了我的心,让我定不下心来为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写点东西。好在现在毕竟是时过境迁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求知诉求与文革期间实在是有了天壤之别,我才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品味一番他的作品,而不再被舆论那种浮皮潦草的说三道四牵着鼻子走。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借我一生》这样一本质量很高、阅读起来相当轻松愉快的书籍才让我度过重庆那炎炎的盛夏时多了几分舒意的凉爽。


相关内容

  • 借我一生 读后感
  •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被余秋雨自定义为"记忆文学". 本书所写的就是他一生的经历,人生的波折.中国社会从民国发展到今天的历史变迁.他自己解释说这既不是长篇小说,不是回忆录,也不是自传,而是用了更接近小说的文笔,叙说自己记忆 ...

  • 我读余秋雨的[借我一生]-教学教案
  • 我以前很不喜欢余秋雨,主要是不喜欢他那种酸劲,一种说不来,却让人不舒服的酸劲.这可能是因为我是一个农民,天生的对城市文明人有一种敌意. 余秋雨先生在第一卷主要写了他的辉煌家史,请原谅我大量引用余先生的原文: 祖父,"著名民族企业的高级职员". 祖母,"她姓毛,比毛泽东主 ...

  • 我用一生阅读你
  • 我忽然间迷茫了!我的人生道路将何去何从......说不清楚第一次听说余秋雨是在什么时候,因为现在记住的只是那一年我很敬重的语文老师对我们说:他的偶像是余秋雨.在那时那刻听到余秋雨,脑海中并不陌生,但也不熟悉,只是略略知道我读过他的一篇文章.是什么,在哪里读的,也记不清了.这时记忆恍然翻滚如潮,一切渐 ...

  • 10信客说课稿
  • <信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信客>,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下面我将从七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 ...

  •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1500字
  • 尽管我也写过一些批评余秋雨的文章,对余氏的某些做法不以为然,但读完余氏新作<借我一生>后,还是心悦诚服地认为:此书瑕不掩瑜,可圈可点,值得一读. 首先是此书文笔优美.<借我一生>从父亲去世写起,牵涉到祖母.祖父.叔叔.姑妈,又牵涉到母亲.外公.外婆.姨妈,每个人都是典型,组合 ...

  • 余秋雨经典爱情语录
  • ——出自余秋雨《收藏昨天》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故事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 ...

  • 余秋雨的作品及简介
  • 余秋雨的作品及简介 <文化苦旅> 1992年大陆出版 1995年台湾出版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 ...

  • 余秋雨先生的作品
  • 作家简介: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国 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 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现任 <书城>杂志荣誉主编. 作品目录 <中国文脉> ...

  • 余秋雨经典语录15句
  • 1.假如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它若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它若不回来,那根本就不是你的. 2.一个人会落泪,是因为痛;一个人之所以痛,是因为在乎;一个人之所以在乎,是因为有感觉;一个人之所以有感觉,仅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你有感觉,在乎,痛过,落泪了,说明你是完整不能再完整的一个人.难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