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材必须“绝对正确”?
http://www.bkpcn.com 2009-11-23 10:41:13
今日话题:北京市正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的修订工作,教委负责人明确表示,义务教育教材和高等教育教材不同,教材内容不是学术上的研究、讨论,“有争议的内容不得进教材”。对此,有读者认为,中小学生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最好还是把有定论无异议的知识传授给他们;但也有读者认为,教材不是金科玉律,争议可激发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只要老师正确引导,辨识和探索能力同样可在中小学阶段培养。
争议内容妨碍掌握真知
成彪(江苏读者):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意思是要自己“昭昭”,然后让人“昭昭”。对于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是“昏昏”的,如果教材再放进有争议的内容,那么无法导出“昭昭”的结果来。倒是世界观渐成、掌握了方法论的大学生,他们是“昭昭”的,如果教材中放进有争议的内容,让他们以“昭昭”去破解“昏昏”,不但可行,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成果。由此可知,北京市教材修订区别对待是科学的、必要的,早早抛给中小学生有争议的东西,往往让他们“找不着北”,影响他们的判断。
吕京霞(宝安读者):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对最基础知识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上。只有基础打好了、打扎实了、打牢了,非义务阶段的学习才有可能驾轻就熟,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得到质的提升。如果有争议的内容过多被编进教材,孩子的兴趣可能会被引导到与学习无关的猎奇阅读上,有可能削弱对知识本身的学习和掌握。 李忠卿(江苏读者):义务教育事关孩子健康成长,其学习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且健康向上,没有掺杂任何有争议的学说,否则极易误人子弟,因为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处于启蒙阶段,求知欲望很强,学到的知识终身难忘,直至影响其一生。有关主管部门在出版教材时,唯有严格把关,搁置争议,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标准答案束缚思维创新
颜丙文(北京读者):人文社会科学从来都是有争议的,自然科学中存在争议的内容也比比皆是,在达尔文进化论也不能免。没有争议,科学的汪洋将会变成一潭死水。如果把争议内容全部剔除,何谈拓宽思维,何谈素质教育,恐怕连“教材”的称号都不配。
李英锋(河北读者):义务教育教材没有丝毫“争议”,学生们从小学到的都是“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落入格式化灌输教学的窠臼,很容易形成“只唯书”现象。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过分迷信书本的学生会逐渐失去思辨质疑的动力、能力和信心,而质疑是扬弃创新的前提,如果学生们从小就不敢质疑、不善于质疑,思想都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千篇一律,墨守成规,只会“点头”不会“摇头”,那么,我们还谈何培养更多的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大师?还谈何赢得诺贝尔奖?
吕国营(福田读者):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教材内容不可能也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紧跟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并在教材修订时予以体现,对已经过时甚至被证明有谬误的内容进行及时增删、修改。其次,也不可能有完全不存争议的内容以及教材,教材不是金科玉律,不一定要强调它百分百正确并不存在任何争议,那样反而会削弱教材应有的开放性与探究的价值。
中小学生也有质疑能力
武洁(江苏读者):探索、争辩与发现,其实并非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们的专利,恰恰相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探索与争议,恰恰也是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甚至原创精神不可或缺的环节。事实上,那种认为义务教育学生便没有辨识和探索能力,只能被动的接受所谓“正确”知识的教育理念,本就是一种误区,更是对孩子天性与义务教育理念的曲解与误读。
童意(华侨城读者):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区别在教育阶段,而不是理解能力。不论学习者的年龄大小,知识多少,相信他们都会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相应阶段的教学内容中有争议的问题,交给义务教育的学生讨论是一件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方式,不但不应限制反而应大力提倡。
肖丽(宝安读者):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别于大学生,程度上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在知识的深浅和高等教育教材不同,这不难理解,但在如何开发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这两类教材的使命和导向应该是相同的。孩子们天性敏感,使他们喜欢新事物更喜欢思辨。争议是思辨的开始,是理性的启蒙。在争议中孩子们更容易学习甄别、判断、抉择。说不定,某一天某一个学术上悬而未解的问题就会给孩子们破解定论了。
关键在于教师正确引导
付彪(济南军人):当下是信息开放的社会,许多有争议的内容不由自主地进入校园、进入家庭。如果老师或家长感到这种受争议的内容,对学生的认知和视野具有一定的开拓价值,是完全可以组织“争议”和辨析的。同时,教材中那些被实践证明正确的内容,其实也有“争议”的成分,关键是看老师和家长如何引导了。
管桂姣(福田读者):与其将有争议的内容一刀切排斥在教材之外,倒不如加强引导,让“有争议的内容”在新教材中既有容身之地,又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譬如可以对“有争议的内容”采取特别表注的形式,或者设计为阅读思考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去思考、探究,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深圳商报
本文编辑:峻溪
中小学教材必须“绝对正确”?
http://www.bkpcn.com 2009-11-23 10:41:13
今日话题:北京市正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的修订工作,教委负责人明确表示,义务教育教材和高等教育教材不同,教材内容不是学术上的研究、讨论,“有争议的内容不得进教材”。对此,有读者认为,中小学生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最好还是把有定论无异议的知识传授给他们;但也有读者认为,教材不是金科玉律,争议可激发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只要老师正确引导,辨识和探索能力同样可在中小学阶段培养。
争议内容妨碍掌握真知
成彪(江苏读者):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意思是要自己“昭昭”,然后让人“昭昭”。对于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是“昏昏”的,如果教材再放进有争议的内容,那么无法导出“昭昭”的结果来。倒是世界观渐成、掌握了方法论的大学生,他们是“昭昭”的,如果教材中放进有争议的内容,让他们以“昭昭”去破解“昏昏”,不但可行,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成果。由此可知,北京市教材修订区别对待是科学的、必要的,早早抛给中小学生有争议的东西,往往让他们“找不着北”,影响他们的判断。
吕京霞(宝安读者):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对最基础知识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上。只有基础打好了、打扎实了、打牢了,非义务阶段的学习才有可能驾轻就熟,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得到质的提升。如果有争议的内容过多被编进教材,孩子的兴趣可能会被引导到与学习无关的猎奇阅读上,有可能削弱对知识本身的学习和掌握。 李忠卿(江苏读者):义务教育事关孩子健康成长,其学习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且健康向上,没有掺杂任何有争议的学说,否则极易误人子弟,因为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处于启蒙阶段,求知欲望很强,学到的知识终身难忘,直至影响其一生。有关主管部门在出版教材时,唯有严格把关,搁置争议,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标准答案束缚思维创新
颜丙文(北京读者):人文社会科学从来都是有争议的,自然科学中存在争议的内容也比比皆是,在达尔文进化论也不能免。没有争议,科学的汪洋将会变成一潭死水。如果把争议内容全部剔除,何谈拓宽思维,何谈素质教育,恐怕连“教材”的称号都不配。
李英锋(河北读者):义务教育教材没有丝毫“争议”,学生们从小学到的都是“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落入格式化灌输教学的窠臼,很容易形成“只唯书”现象。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过分迷信书本的学生会逐渐失去思辨质疑的动力、能力和信心,而质疑是扬弃创新的前提,如果学生们从小就不敢质疑、不善于质疑,思想都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千篇一律,墨守成规,只会“点头”不会“摇头”,那么,我们还谈何培养更多的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大师?还谈何赢得诺贝尔奖?
吕国营(福田读者):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教材内容不可能也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紧跟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并在教材修订时予以体现,对已经过时甚至被证明有谬误的内容进行及时增删、修改。其次,也不可能有完全不存争议的内容以及教材,教材不是金科玉律,不一定要强调它百分百正确并不存在任何争议,那样反而会削弱教材应有的开放性与探究的价值。
中小学生也有质疑能力
武洁(江苏读者):探索、争辩与发现,其实并非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们的专利,恰恰相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探索与争议,恰恰也是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甚至原创精神不可或缺的环节。事实上,那种认为义务教育学生便没有辨识和探索能力,只能被动的接受所谓“正确”知识的教育理念,本就是一种误区,更是对孩子天性与义务教育理念的曲解与误读。
童意(华侨城读者):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区别在教育阶段,而不是理解能力。不论学习者的年龄大小,知识多少,相信他们都会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相应阶段的教学内容中有争议的问题,交给义务教育的学生讨论是一件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方式,不但不应限制反而应大力提倡。
肖丽(宝安读者):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别于大学生,程度上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在知识的深浅和高等教育教材不同,这不难理解,但在如何开发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这两类教材的使命和导向应该是相同的。孩子们天性敏感,使他们喜欢新事物更喜欢思辨。争议是思辨的开始,是理性的启蒙。在争议中孩子们更容易学习甄别、判断、抉择。说不定,某一天某一个学术上悬而未解的问题就会给孩子们破解定论了。
关键在于教师正确引导
付彪(济南军人):当下是信息开放的社会,许多有争议的内容不由自主地进入校园、进入家庭。如果老师或家长感到这种受争议的内容,对学生的认知和视野具有一定的开拓价值,是完全可以组织“争议”和辨析的。同时,教材中那些被实践证明正确的内容,其实也有“争议”的成分,关键是看老师和家长如何引导了。
管桂姣(福田读者):与其将有争议的内容一刀切排斥在教材之外,倒不如加强引导,让“有争议的内容”在新教材中既有容身之地,又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譬如可以对“有争议的内容”采取特别表注的形式,或者设计为阅读思考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去思考、探究,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深圳商报
本文编辑:峻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