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神经科学的难题

认知神经科学的难题

来源:www.wqxlw.com

19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蓬勃发展,认知科学成为了心智科学的新典范。认知科学家将心智类比成计算机—一个处理讯息的装置。1974年,哲学家Thomas Nagle一篇《当蝙蝠是什么滋味》(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重新唤起心智哲学家,尤其是英美学界,对于主观意识经验的关注。1990年代以来,随着脑造影技术的大幅进步,认知神经科学家得以间接观察大脑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如今,结合心理学、哲学、生物学、计算科学、语言学等众多领域的贡献,认知神经科学突飞猛进,科学家开始冀望认知神经科学能够解释「意识」—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难以捉摸的心智现象。

著名的心智哲学家David J. Chalmers认为,心智在概念界定上应区分为二:其一为心智的现象概念 (phenomenal concept of mind) ,另一为心智的心理概念 (psychological concept of mind)。

简单来说,现象概念是心智的第一人称面向(first-person aspect),而心理概念则是心智的第三人称面向(third-person aspect)。具体而言,现象概念指的是当事者意识到的主观经验,例如我们对颜色、气味和痛的经验;另一方面,心理概念指的是造成个体行为的内在因果历程。

行为主义避而不谈这两个心智概念,但即使从行为主义演变至认知科学,认知科学也只是重拾心智的心理概念,而对现象概念依然没有多少碰触。认知科学的首要考量仍然在于解释行为,而心理概念可以弥补刺激⁄反应模式在解释方面的不足。对于心理学的心智而言,无论有意识与否,只要它能代表行为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历程,便可获得「心智」头衔。不过,Chalmers指出,一个心智状态实际上可以同时具有这两个面向。虽然心理和现象两者在概念上独立,但它们并不互相排斥。

既然意识属于心智范畴,那么上述的区分也适用于意识。然而,有不少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没有严谨指出所讨论的「意识」指的是现象概念还是心理概念。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科学文章一开始大谈意识的主观经验部分,接着整个研究的焦点却悄悄地转移到心理概念,结果实际上研究本身没有触及前者。Chalmers分析到,在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脉络里,意识的心理概念是功能性的(functional),可以完全由一系列的因果关系来定义,而不包含主观经验。举其中一种意识活动—内省(introspection)为例,内省的心理概念指的是心智系统获悉(access)自身内在状态信息的功能。可是,不管意识再怎么被功能化,意识仍然保有主观经验面向。有鉴于此,在讨论意识的时候,比较理想的作法是明确指出所谈的「意识」指的是哪一种概念,以免混淆而导致误解。

意识的心理概念已经受到广泛的研究,其中两个最著名的例子是Crick与Koch共同提出的意识之神经生物理论(neurobiological theory of consciousness),以及Bernard Baars的广域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GWT)。如前所述,这些研究都将焦点放在意识的心理模式上,找寻其相关的脑神经基础;或者反过来,透过研究脑神经机制来回推意识的功能。诚然,这些研究并不容易,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心血;然而,若和接下来所讨论的问题相比,则这些都属于简单的问题(easy problem)。那么,难题(hard problem)究竟是什么?

难题是心物之间的鸿沟(explanatory gap)如何跨越。前面对意识的概念区分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心物鸿沟的核心概念。

心物鸿沟指的是科学理论在解释大脑和意识的关系上有鸿沟,从神经生物理论出发不足以完全解释意识现象。那是因为,意识的概念除了心理学部分,还包括现象部分—意识经验中的质性(qualitative)成分。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过痛的意识经验,痛的现象概念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认知神经科学处理痛的概念却是采用心理学式的。痛的心理概念可以被定义成个体与环境刺激互动的一连串因果关系,由神经机制支配:当身体组织受到锐利物的刺激时,

受刺激的末梢发出讯号,经由C纤维(C fiber)传到脊椎。脊椎一方面透过运动神经产生闪避刺激的行为,另一方面将讯息接着上传,经过脑干、视丘,最后到达大脑皮质,使得痛成为意识状态。痛促使个体远离危险物以避免损伤,进而增加个体适应环境的成功率。这些研究之所以相对「容易」,原因在于它们都有明确的方针,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于这些机制的了解也会越来越详尽。然而,就算这些机制被研究得如何透彻,似乎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当C纤维放电的时候我们会经验到痛,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经验到的是痛而不是其他感受。 所以,可以看出,难题在于:为什么大脑能产生意识经验?为什么毫无意识经验的物质可以产生意识经验?就算大脑的确是主观意识经验的来源,主观意识经验又是如何从大脑这团物质产生出来的呢?

难题近年来引起热烈的讨论,Chalmers居功厥伟,但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心理学之父William James于1890出版的《心理学原理》(Principle of Psychology)里面就提到: 根据这本书的预设,思想伴随着大脑的运作,并且能够认知到实在。整个(心物)关系我们只能以经验研究的方式写下,并且承认没有一丁点的解释被发现。无论何种意识和知识,「大脑竟然产生出认识世界的意识」这个谜依旧再次出现。感觉作为对于性质的觉察,牵涉到的谜就和觉察复杂系统的思想一样多。(p.647, 1981)

同样的问题并没有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进步而带来本质上的突破,如今这个忧虑又浮上台面。心物鸿沟问题对认知神经科学家来说不失为一记当头棒喝。对此,有些人持浮现论(emergentism)的立场,认为主观意识经验就这样出现了,解决难题超出人类的能力范围,我们除了抱持感激的心情接受它以外,别无他途。

如果对这种论调不满意,那么就得试着迎接挑战;况且,浮现论也还没有充足的理由去论断难题不能被解决。难题目前仍然是开放的,启发了各种不同学说,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和量子力学有密切关系。不过,这些新兴学说还处在发展阶段,尚未在认知神经科学中取得主导地位,直至目前认知神经科学的主流立场仍为以下两者:一是等同论(psychoneural identity theory),另一是功能论(functionalism)。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等同论。

等同论的说法是:如果心智状态就等同于大脑状态,那么问「大脑状态如何产生心智状态」即问错了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已先预设大脑与心智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才导致我们不得不去解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但是,关连性要成立首先必须有两件事物,如果从头到尾只有一件事物,那么谈关连性便没有意义。如果心就是脑,那么难题便自行瓦解。事实上,理论间的化约(reduction)在科学界屡见不鲜,举一个著名的例子:在气体动力论提出以前,科学家不知道「热」就等同于「气体分子的运动」。由于科学家不晓得热其实就是气体分子的运动,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热和气体分子运动有相关?」。一旦知道热现象其实就是气体分子运动,那么原先的问题便是个虚假问题。再回到认知神经科学,以痛觉为例,如果痛这件事其实就是C纤维放电,那么「小明觉得痛」指的就只有一件事,即「小明的C纤维在放电」。神经心理学家藉由观察脑部组织受损患者的行为来研究正常人的「心智」功能,若等同论成功,则能坚实神经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接着,让我们再来听听功能论怎么说。

功能论的解决策略是:何以大脑会产生心智—因为心智即是大脑的功能。再以痛觉为例,根据功能论的看法,说「处在痛觉状态」的意思等于在说「身体组织的损伤造成这个内在状态N,并经由这个状态N产生回避刺激的行为」。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发现,C纤维放电的状态正是在执行这样的功能,于是我们说C纤维放电是N的神经基础。因此,当小明处于痛的状态时,认知科学家可以提供功能性解释。反过来说,当小明的大脑接收到来自C纤维的讯号时,认知科学家便能预测小明处在痛的状态。

然而,现在庆祝恐怕仍嫌太早。等同论的回应若要成立,「心智状态等同于大脑状态」

这件事必须先成立。从心智的两种概念区分看来,等同论至多只能化约心智的心理部分;至于心智的现象部分,如果并非事物的影子,而是有其独特的真实性,那么「意识经验等同于大脑状态」不免会受到质疑。痛之所以为痛正是因为我们确实经验到它,而这似乎才是痛的本身。要是心脑等同关系不成立,等同论的回应便不成功。另一方面,功能论的回应若要成立,心智状态必须先能够被功能化。与等同论相似的批评是,尽管功能论在解释心智的心理概念方面相当成功,但是在现象概念方面则遭遇相当大的困难。不过,并非所有的心智哲学家都认为意识经验无法被功能化。有关心智的现象部分是否可以被功能化的议题,目前尚在争议当中。

致谢

感谢台大动物学研究所严震东教授于痛觉反射机制方面给予建议。

认知神经科学的难题

来源:www.wqxlw.com

19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蓬勃发展,认知科学成为了心智科学的新典范。认知科学家将心智类比成计算机—一个处理讯息的装置。1974年,哲学家Thomas Nagle一篇《当蝙蝠是什么滋味》(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重新唤起心智哲学家,尤其是英美学界,对于主观意识经验的关注。1990年代以来,随着脑造影技术的大幅进步,认知神经科学家得以间接观察大脑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如今,结合心理学、哲学、生物学、计算科学、语言学等众多领域的贡献,认知神经科学突飞猛进,科学家开始冀望认知神经科学能够解释「意识」—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难以捉摸的心智现象。

著名的心智哲学家David J. Chalmers认为,心智在概念界定上应区分为二:其一为心智的现象概念 (phenomenal concept of mind) ,另一为心智的心理概念 (psychological concept of mind)。

简单来说,现象概念是心智的第一人称面向(first-person aspect),而心理概念则是心智的第三人称面向(third-person aspect)。具体而言,现象概念指的是当事者意识到的主观经验,例如我们对颜色、气味和痛的经验;另一方面,心理概念指的是造成个体行为的内在因果历程。

行为主义避而不谈这两个心智概念,但即使从行为主义演变至认知科学,认知科学也只是重拾心智的心理概念,而对现象概念依然没有多少碰触。认知科学的首要考量仍然在于解释行为,而心理概念可以弥补刺激⁄反应模式在解释方面的不足。对于心理学的心智而言,无论有意识与否,只要它能代表行为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历程,便可获得「心智」头衔。不过,Chalmers指出,一个心智状态实际上可以同时具有这两个面向。虽然心理和现象两者在概念上独立,但它们并不互相排斥。

既然意识属于心智范畴,那么上述的区分也适用于意识。然而,有不少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没有严谨指出所讨论的「意识」指的是现象概念还是心理概念。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科学文章一开始大谈意识的主观经验部分,接着整个研究的焦点却悄悄地转移到心理概念,结果实际上研究本身没有触及前者。Chalmers分析到,在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脉络里,意识的心理概念是功能性的(functional),可以完全由一系列的因果关系来定义,而不包含主观经验。举其中一种意识活动—内省(introspection)为例,内省的心理概念指的是心智系统获悉(access)自身内在状态信息的功能。可是,不管意识再怎么被功能化,意识仍然保有主观经验面向。有鉴于此,在讨论意识的时候,比较理想的作法是明确指出所谈的「意识」指的是哪一种概念,以免混淆而导致误解。

意识的心理概念已经受到广泛的研究,其中两个最著名的例子是Crick与Koch共同提出的意识之神经生物理论(neurobiological theory of consciousness),以及Bernard Baars的广域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GWT)。如前所述,这些研究都将焦点放在意识的心理模式上,找寻其相关的脑神经基础;或者反过来,透过研究脑神经机制来回推意识的功能。诚然,这些研究并不容易,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心血;然而,若和接下来所讨论的问题相比,则这些都属于简单的问题(easy problem)。那么,难题(hard problem)究竟是什么?

难题是心物之间的鸿沟(explanatory gap)如何跨越。前面对意识的概念区分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心物鸿沟的核心概念。

心物鸿沟指的是科学理论在解释大脑和意识的关系上有鸿沟,从神经生物理论出发不足以完全解释意识现象。那是因为,意识的概念除了心理学部分,还包括现象部分—意识经验中的质性(qualitative)成分。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过痛的意识经验,痛的现象概念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认知神经科学处理痛的概念却是采用心理学式的。痛的心理概念可以被定义成个体与环境刺激互动的一连串因果关系,由神经机制支配:当身体组织受到锐利物的刺激时,

受刺激的末梢发出讯号,经由C纤维(C fiber)传到脊椎。脊椎一方面透过运动神经产生闪避刺激的行为,另一方面将讯息接着上传,经过脑干、视丘,最后到达大脑皮质,使得痛成为意识状态。痛促使个体远离危险物以避免损伤,进而增加个体适应环境的成功率。这些研究之所以相对「容易」,原因在于它们都有明确的方针,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于这些机制的了解也会越来越详尽。然而,就算这些机制被研究得如何透彻,似乎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当C纤维放电的时候我们会经验到痛,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经验到的是痛而不是其他感受。 所以,可以看出,难题在于:为什么大脑能产生意识经验?为什么毫无意识经验的物质可以产生意识经验?就算大脑的确是主观意识经验的来源,主观意识经验又是如何从大脑这团物质产生出来的呢?

难题近年来引起热烈的讨论,Chalmers居功厥伟,但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心理学之父William James于1890出版的《心理学原理》(Principle of Psychology)里面就提到: 根据这本书的预设,思想伴随着大脑的运作,并且能够认知到实在。整个(心物)关系我们只能以经验研究的方式写下,并且承认没有一丁点的解释被发现。无论何种意识和知识,「大脑竟然产生出认识世界的意识」这个谜依旧再次出现。感觉作为对于性质的觉察,牵涉到的谜就和觉察复杂系统的思想一样多。(p.647, 1981)

同样的问题并没有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进步而带来本质上的突破,如今这个忧虑又浮上台面。心物鸿沟问题对认知神经科学家来说不失为一记当头棒喝。对此,有些人持浮现论(emergentism)的立场,认为主观意识经验就这样出现了,解决难题超出人类的能力范围,我们除了抱持感激的心情接受它以外,别无他途。

如果对这种论调不满意,那么就得试着迎接挑战;况且,浮现论也还没有充足的理由去论断难题不能被解决。难题目前仍然是开放的,启发了各种不同学说,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和量子力学有密切关系。不过,这些新兴学说还处在发展阶段,尚未在认知神经科学中取得主导地位,直至目前认知神经科学的主流立场仍为以下两者:一是等同论(psychoneural identity theory),另一是功能论(functionalism)。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等同论。

等同论的说法是:如果心智状态就等同于大脑状态,那么问「大脑状态如何产生心智状态」即问错了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已先预设大脑与心智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才导致我们不得不去解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但是,关连性要成立首先必须有两件事物,如果从头到尾只有一件事物,那么谈关连性便没有意义。如果心就是脑,那么难题便自行瓦解。事实上,理论间的化约(reduction)在科学界屡见不鲜,举一个著名的例子:在气体动力论提出以前,科学家不知道「热」就等同于「气体分子的运动」。由于科学家不晓得热其实就是气体分子的运动,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热和气体分子运动有相关?」。一旦知道热现象其实就是气体分子运动,那么原先的问题便是个虚假问题。再回到认知神经科学,以痛觉为例,如果痛这件事其实就是C纤维放电,那么「小明觉得痛」指的就只有一件事,即「小明的C纤维在放电」。神经心理学家藉由观察脑部组织受损患者的行为来研究正常人的「心智」功能,若等同论成功,则能坚实神经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接着,让我们再来听听功能论怎么说。

功能论的解决策略是:何以大脑会产生心智—因为心智即是大脑的功能。再以痛觉为例,根据功能论的看法,说「处在痛觉状态」的意思等于在说「身体组织的损伤造成这个内在状态N,并经由这个状态N产生回避刺激的行为」。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发现,C纤维放电的状态正是在执行这样的功能,于是我们说C纤维放电是N的神经基础。因此,当小明处于痛的状态时,认知科学家可以提供功能性解释。反过来说,当小明的大脑接收到来自C纤维的讯号时,认知科学家便能预测小明处在痛的状态。

然而,现在庆祝恐怕仍嫌太早。等同论的回应若要成立,「心智状态等同于大脑状态」

这件事必须先成立。从心智的两种概念区分看来,等同论至多只能化约心智的心理部分;至于心智的现象部分,如果并非事物的影子,而是有其独特的真实性,那么「意识经验等同于大脑状态」不免会受到质疑。痛之所以为痛正是因为我们确实经验到它,而这似乎才是痛的本身。要是心脑等同关系不成立,等同论的回应便不成功。另一方面,功能论的回应若要成立,心智状态必须先能够被功能化。与等同论相似的批评是,尽管功能论在解释心智的心理概念方面相当成功,但是在现象概念方面则遭遇相当大的困难。不过,并非所有的心智哲学家都认为意识经验无法被功能化。有关心智的现象部分是否可以被功能化的议题,目前尚在争议当中。

致谢

感谢台大动物学研究所严震东教授于痛觉反射机制方面给予建议。


相关内容

  • 超越.超越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 一. 问题的缘起 从广义上说,关于超越以及超越论的思考与讨论应当是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经由近代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的阐明和梳理,更显突出和重要.它也是理解和把握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以胡塞尔为开端的现象学哲学传统的一个关键性的突破口.关于这些,许多专攻康德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 ...

  •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引申
  •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引申 吴超 摘 要 结合对李约瑟难题解答提出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力和善待自然的科技两 个概念,并运用Logistic生长曲阐述了对立统一的转换,得出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必然重新站回世界前列的结论.最后提出中国目前教育思路在于从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同的树木在幼年时需要不同性质的肥料 ...

  •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引申v1.1
  •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引申 吴超 摘 要 结合对李约瑟难题解答提出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力和善待自然的科技两 个概念,并运用Logistic生长曲阐述了对立统一的转换,得出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必然重新站回世界前列的结论.最后提出中国目前教育思路在于从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同的树木在幼年时需要不同的肥料 ...

  • 创造发明中顿悟的原型启发脑机制
  •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Vol. 20, No. 4, 504–51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2.00504 ·研究构想(Conceptual Framework)· 创造发明中顿悟的原型启发脑机制* ...

  •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面临的管理难题和对策研究
  •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面临的管理难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禁毒法>的颁布实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对传统戒毒管理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是针对原有戒毒制度的缺陷,建立起集生理脱毒期.康复训练期.回归巩固期于一体的戒毒康复"361"新模式.它集中体现了新的教育矫治模式,关系到 ...

  • 从思维方式角度谈"李约瑟难题"
  • 摘 要:李约瑟的巨著<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使中国人对科学与工艺方面的成就,以及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大白于世,然而由于他对"科学"与"技术"的分际不清引发了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长久的讨论.要回答这一难题,首先必须厘清"科学& ...

  • 十大著名的哲学假设
  • 世界上最著名的十大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哲学家或科学家们常常用它来论证一些容易让人感到迷惑的理念或假说,主要用于哲学或理论物理学等较为抽象的学科,因为这类实验往往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开展.这些实验看似简单,其间却蕴含着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哲理.它们就像是一顿丰盛的精神盛宴,等待餐客 ...

  • 民族织绣专业[服装造型设计基础]课程考试大纲
  • 2016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民族织绣专业<服装造型设计基础>课程考试大纲 一.命题指导思想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学业水平考试,遵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试行)>(苏教职﹝2014﹞3 ...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北京回龙观医院 第六期 认知矫正治疗暨认知缺陷评估培训班 通 知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编号2011-03-09-077) 认知损害是精神分裂症治疗中最大的难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成为制约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慢性患者回归社会的瓶颈.目前并无特异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缺陷的药物,寻找新的改善精神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