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大师雕塑人生

  2012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由徐汇区文化馆、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办的“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杨木雕展”选择在这一天开幕。   经过广泛征集和认真筛选,展览集中展出了数十件海派黄杨木雕代表作品。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的存世精品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侯志飞、毛关福的创作比肩陈列。   “活态传承、重在落实”,《创意设计源》杂志首先就2008年入列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海派黄杨木雕的艺术特色及传承发展话题,采访了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65届校友、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工艺美术大师、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毛关福。      “雕”: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传人   无愧为代表性传承人,记者问及海派黄杨木雕的特点,毛关福颇有见地,滔滔不绝:   我们先看木材。黄杨生长缓慢,所以大料难得,木材也比较昂贵;但正因为它缓慢地生长,所以木质极其细腻,堪比象牙。海派黄杨木雕在材料使用上扬长避短,形成小件为主,精雕细刻的造型和工艺特色。   再看表现题材。除了黄杨木材质特色,古人或称颂黄杨对生命的淡定态度,或将黄杨比作“木中君子”,加上黄杨木雅致不俗,很清很淡的香气,都为海派黄杨木雕作为高端观赏把玩工艺品奠定了人文内涵和情感趣味基础。所以,海派黄杨木雕大多选择贴近生活的表现题材,以优雅、抒情为总格调,适合置于案头,供人休闲放松时把玩。   当然,有些历史题材和主题性题材的选择,也具有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展示功能和特殊收藏价值。   再看制作技艺。创始人徐宝庆老师的个人经历与追求对海派黄杨木雕的造型和技艺特色形成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徐宝庆老师从学土山湾,既有非常好的西洋人体解剖学知识及雕塑写实基础,也继承了浙江地区黄杨木雕的技艺传统;因为常年制作宗教题材人物雕像,对人物衣纹的质感及由人物动作的牵引而形成的线条走向了然于胸;因此,以写实的手法反映周边的生活,使得海派黄杨木雕走出传统黄杨木雕的技艺程式,产生出中西合璧的造型技艺特色。      常年浸润其中,毛关福对海派黄杨木雕特色的总结带有浓浓的感情色彩。1961年,16岁的毛关福考入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黄杨木雕班,从那时开始,毛关福便走上了自己雕塑人生的漫漫长路。   忆及50年前的学习经历,忆及自己与海派黄杨木雕的传承关系,毛关福非常感叹。他感恩自己有名师指点,也无憾自己经过艰苦努力练就的过硬“童子功”:   我们常说徐宝庆老师是我们的祖师,那是因为徐老师带出了高徒林翊;而林翊正是我们在工艺美校四年黄杨木雕专业学习的带教老师。林老师不仅继承了徐宝庆老师的海派黄杨木雕传统,还在当时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由四川美院、广州美院、东北鲁艺、上海师大毕业的青年教师和上海艺坛老艺术家们组成的学院派艺术氛围中与时俱进,将立体造型中的构图、主辅线分布、黄金分割等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念带入诞生于中国民间的黄杨木雕工艺,进一步延展了海派黄杨木雕的表现空间。   我在美校的四年学习非常刻苦,原来基础并不好,但后来硬是在素描、雕塑、木雕专业等方面勤奋磨练,获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绩。   每当新学期开始或一个学期结束,徐宝庆老师总会来美校看自己徒弟(林翊)带新徒弟的情况,或者夸奖教学方法好,或者指出一些他认为不足的地方。记得我进校后的第一件黄杨木雕临摹作品《小鹿》就是徐宝庆老师评的分――“5+”(当时实行5分制,5分为满分)。我是浦东人,徐老师当时还鼓励说:“浦东是出能工巧匠的地方。”这给了我一生的鼓舞。有两代名师指点,我们65届黄杨木雕班后来果然人才济济。   名师的指点,潜心的钻研,让毛关福获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20岁那年,毛关福的毕业创作《展宏图》在题材选择、构图处理和技法运用等多方面呈现出自己的创新特色:   《展宏图》的题材源于我去农村所体验的生活。当年毛主席号召消灭钉螺,《展宏图》表现了1965年初,青浦水产养殖场钉螺刚灭,人民公社计划建设社会主义农渔业,开鱼塘挖沟渠的场景。我选择老社长、青年突击队员、妇女队长、渔民、小女孩等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七名形象,以当时比较少见的众构图方式,成功地将人物、场景、事件、优美的形式韵律结合在一起。而人物塑造、精细的雕刻工艺,也使得作品在细节方面耐人寻味。健壮的青年突击队小伙子、既能干又识大体的妇女队长、憧憬鱼塘新景象的渔农以及天真无邪的女学生都活灵活现,真实地体现出翻身的农渔民规划未来蓝图的豪情壮志。      由于《展宏图》在题材、构图、技艺创新方面与毛主席“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的文学艺术家要塑造工农兵形象”等号召非常吻合,也由于对海派黄杨木雕发展做出了富于时代特色的贡献,1965年入选上海工艺美术大展;1966年再次移师北京。两次大展期间,作品获得专家及有关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著名美术评论家、雕塑家刘开渠亲自撰文报道大展盛况,特别对毛关福的创作进行了褒扬。   1965年10月,毛关福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任木雕创作员。20出头,毛关福便开始在海派黄杨木雕领域大展宏图:   1965年12月,毛关福黄杨木雕《王杰》、银杏木雕《严阵以待》(与宋立成、阮柏忠合作)入选65上海首届工艺美术展览会,入编《木雕小辑》、《工艺美术小辑》、《美术》、《人民画报》   1966年3月,刘巽发、江志学、毛关福合作黄杨木雕《焦裕禄》送《上海首届工艺美术展》,移师北京大展   1966年4月,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黄杨木雕小组集体获“五好小组”,林翊、毛关福等六人荣获上海市“五好职工”称号   1966年5月,上海《支部生活》第九期封面刊登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黄杨木雕小组五好集体;《新民晚报》刊文《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的黄杨木雕五好小组》   1972年11月,毛关福、江志学、叶代屏、阮柏忠等人联合创作大型丹塔木雕《珍宝岛英雄》、《广阔天地练红心》组雕   1973年,由毛关福设计、侯志强、李耀根合作桑木雕《黄山十一小英雄》在上海《文汇报》刊登   1974年4月,由毛关福设计,毛关福、侯志飞、李耀根等合作的丹塔木雕《坦赞铁路通车了》入选《上海工业成就展》   1978年,毛关福创作的黄杨木雕《喜事多》、与洪毅、彭小佳合作的黄杨木雕《爱民凯歌》双双入选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并列为精品转赴日本横滨展   1988年4月27日,毛关福参加“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并随团受到国务院、党中央领导的接见   ……   1972年,已为海派黄杨木雕中坚的毛关福被组织任命为上海工艺美术工厂黄杨木雕培训班班主任。首次从教带班,为海派黄杨木雕规模化培养传人,毛关福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悉心传授,尽责尽心。时至今日,那段经历还鲜活地保存在他的脑海;时至今日,毛关福还在为那届培训班喜,为那届培训班忧:      在海派黄杨木雕创作方面,我一直以构思活泼、制作精湛著称。即使是主题性创作,也能掌握自如。在集体创作中,我经常以主创者、组织者、带队负责人身份出现。在新材料运用、表现形式以及创意方面丰富并充实了海派黄杨木雕的内涵。   因为木雕创作整体水平高,1972~1974年,我被任命为上海工艺美术厂黄杨木雕培训班班主任,负责对26位木雕接班人进行全脱产木雕制作、创作的教育培训工作。   我们那届培训班的生源出色:从上海市各中学特招的26名初中毕业生品学兼优;我们那届培训班的师资队伍构成出色:我任班主任,林翊、熊耀云任专业教师,雕塑家唐世储任雕塑教师,油画家夏葆元、何志强任素描教师。我们那届培训班的教学安排也有特色:学生全脱产系统学习三年。除学校在美术基础、专业基础方面予以课堂和工场培养外,我和林翊还带领培训班的26名学生赴浙江乐清柳市镇黄杨木雕厂学艺,由浙江黄杨木雕大师王笃纯领衔教授,学制半年。   三年学习,扎实的美术与专业基本功训练,为这批学习者的未来成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培训班毕业生王小蕙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蒋小虹现任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艺术设计和传媒学院副院长,徐龙华和彭小佳则成为旅美雕塑家,陈毓其任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张卫平、刘文潞是上海美协会员…… 70年代,随着上海工艺美术工厂黄杨木雕培训班和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73届黄杨木雕班毕业生走上社会,上海的黄杨木雕创作和生产达到历史上的高潮。   进入80年代,海派黄杨木雕体制转型不力,我们那届培训班的毕业生也都纷纷转行从事其他工作,非常可惜。   海派黄杨木雕精工细琢,适合案头把玩,作用于人们放松休闲。现在想起来,文革时期的政治需要,引导黄杨木雕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忽视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题材表现,转而为当时的政治需要服务。不少相比正常黄杨木雕大得多的作品问世,题材也多见“刀枪”和“阶级斗争”;作品枉有黄杨木材质,却沦为一般雕塑作品。这样的黄杨木雕作品很难具备长期欣赏和把玩功能,对文革结束后的民众来说,失去了吸引力。在其展览功能淡化后,仅仅出现在有限的宣传册和印刷品中。虽然随着历史的推移,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它们的价值会不断地提升,但黄杨木雕产业等不起,人民更等不起。黄杨木雕的受欢迎程度明显下降了。   另一方面,我们对培训班学员的培养尽责尽心,但在人才使用上,简单将他们定位为生产工人。日复一日地“一对十”或“一对二十”地大量临摹复制产品,限制了他们创作才华的施展,黄杨木雕也从艺术品变成一般工艺产品。这不仅导致工艺美术工厂黄杨木雕艺术水准骤降,迅速失去受众,也导致产值降低,从事黄杨木雕的人员纷纷离职另觅出路。      毛关福痛心地回忆,上世纪80年代,同在工艺美术工厂,植绒车间突击一个工作日曾经创造超过十万人民币的产值,而黄杨木雕车间干上一年也无法企及。黄杨木雕车间的人手不断地被抽调,培训班的毕业生们各奔东西。不久,毛关福也被调离他热爱的海派黄杨木雕工作岗位。   “塑”:海派紫砂雕塑第一人   在经历了多个其他车间和部门的工作后,毛关福的人生规划一度陷入迷茫。去植绒车间?怎能如此荒废一生?画丝绒油画?虽然叫好叫座但始终不是自己的最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振兴黄杨木雕的梦想受挫,命运为毛关福开启了另一扇窗户:   民政局旗下,当时有一个由刘朝晖和汪永泰夫妇创办的挂靠单位“中福紫砂艺术制品厂”。该厂立足海派紫砂《遗珠阁》品牌打造,以帮助残疾人再就业。得知我的事业处于踌躇期,刘朝晖夫妇便希望我出山,和他们一起帮助残疾人再就业,为社会减轻压力。   这个厂的不少工人原为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美术班毕业生,有一定的美术造型基础;刘朝晖夫妇提供免费工作餐和月工资以保障残疾人的学习和工作福利。中福厂打造海派紫砂品牌的理想和为残疾人提供生活保障的行动打动了我。放下海派黄杨木雕工艺美术师的身份,我在43岁那年加盟了紫砂厂。   步入紫砂领域后,我意外收获了自己艺术生涯的第二春。   尊奉徐宝庆为祖师爷的上海黄杨木雕以西洋雕刻技艺的严谨,结合浙江黄杨木雕“应料施艺”传统技法之灵巧,反映现实生活,西法东魂。浓烈的生活气息,雅俗共赏的表现题材,赏心悦目的整体韵律,令海派黄杨木雕在雕塑领域中独树一帜。我发现,虽然黄杨木雕主要以“减法”完成“雕刻”,而紫砂雕塑主要以“加法”实施“塑造”,但海派黄杨木雕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对紫砂雕塑仍然有很好的横向借鉴意义。   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我还发现,工艺美术行业注重材料应用、技法施展及技艺传承,雕塑行业注重造型上的宏观协调和观念上的创新;我则试图将这两者合为一体,形成一种将作品表达的神韵和技法、造型的整体和细节、工艺制作的材料特色与技艺手段贯通研究的全新的紫砂工艺――也即所谓“海派紫砂”。   在刘朝晖、汪永泰夫妇统筹规划下,除了必要的对紫砂泥性和窑烧条件的把握,在紫砂雕塑的题材选择、造型、构图、动线设计、细节刻划及配料方面,我利用自己的长处大胆创新,将黄杨木雕结构上的虚实、疏密处理和构图上的韵律表现与紫砂烧制所必需的力学和材料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将海派黄杨木雕的特色元素与宜兴紫砂的材质特性完美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系列造型传神,结构科学,细节精美,大众喜闻乐见的紫砂雕塑作品,为遗珠阁海派紫砂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毛关福的紫砂雕塑探索终于开花结果。他引以为傲的“海派紫砂”技艺孕育出一批高质量的作品,《李逵》、《老子出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逵是《水浒传》中个性鲜明的重要人物,外貌上身材高大魁梧,性格特征鲁莽爽直、疾恶如仇。我创作的紫砂雕塑《李逵》从材质、造型、性格塑造、细节刻划等多方面将人物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   李逵的总体造型敦实粗犷:夸张后的四肢动作幅度展现出李逵风风火火的行动特征;人物重心下移,前跨的左脚略向中线回归,令人联想李逵行走时桀骜不羁的形态。由丰富的雕塑手法表现出来的人物细部毫不藏掖,处处精致;铜铃般瞪圆的双眼和袒露的胸腹将李逵“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性格表露无遗。为增加整个作品的力度,我通过粗砂、细砂两次加砂、两次窑烧创造出紫砂的“梨皮皱”质感;人物手中的道具板斧,彰显了李逵的狂野和孔武有力。   其实,《李逵》的成功同时还标志着毛关福对于紫砂“泥性”炉火纯青的把握。作品的下盘显然是工艺美术品造型构图与紫砂烧制原理的完美结合。李逵坠地的服装下摆不但表现出人物的不拘小节,也为整个紫砂雕塑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以避免烧制时可能的下坍。其塑造艺术与技术尺度的把控恰到好处;而一个劫富济贫,英勇鲁莽的李逵,经由精致的构图和大胆的才智运用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老子出关》的造型处理手法在很多地方与《李逵》相反。我选择老子出函谷关、著道德经的典型片段,突出表现老子外在形态的淡定与内在睿智生生不息的反差。作品生动再现了一代哲人仰观天宇、俯察万物的神情。   结果,《李逵》与《老子出关》两件作品一动一静,双双获得大奖,并于1998年一同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类雕塑分卷,成为新中国工艺美术传世佳作。   海派大师 雕塑人生   很多关注毛关福成长的同行和专家认为,毛关福对中国工艺美术的贡献可以从许多不同的切入角度审视。例如,毛关福创造了许多深受大众喜爱的人物形象。除了李逵、老子、关公、济公,更有佛教人物造型系列等。因为对关公题材近二十多个品种的反复锤炼,毛关福获得了“毛关公”的美誉;其“欢喜佛”的制作技艺被认为是本领域中从未有过的高难度制作。   毛关福的主题创作和肖像创作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像石库门题材的《拗手劲》、《斗鸡》、《滚铁环》,当代情怀题材的《思乡曲》、《真的好想你》等主题性创作都能通过精湛的表现手法触动当代受众的心灵。   毛关福雕塑所涉及的材料领域和尺度范围也越来越宽,黄杨、紫砂、青铜、石、其他人工材料;数十公分,3米、5米……   雕塑人生数十载,毛关福已经游刃有余。   今天的毛关福,功成名就,名扬四海;手里有做不完的项目,心中有无尽的规划和梦想。但当专访即将结束,所有的回忆和畅想到了做最后归纳的时候,毛关福仍禁不住提起他最牵挂的海派黄杨木雕: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海派黄杨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为海派黄杨木雕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可做,一是为海派黄杨木雕留下一些有学术价值的作品,二是寻找机会,将这项“美丽的技艺”传承下去。   你看,我最近忙里偷闲,重新磨制了一套黄杨木雕工具,我非常赞同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朱孝岳老校长的工艺美术创作理论,在充分发挥黄杨木材质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要有案头摆件、观赏把玩的属性;我也会继承徐宝庆老师的创作宗旨,关注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拓展海派黄杨木雕“抒情”、“愉悦心灵”的存在价值。现在,我有满脑子的形象和创作冲动,同时我也觉得这是我今天的责任。   我还是很希望教学生的,但我更擅长动手。相对于认认真真创作几件令自己称心如意的作品,全面主导办学培养接班人对我来说更加困难。如果在教学生传手艺的同时还要采购寻料,经济核算,管理统筹,那么我就无法集中精力培养传人了。   学校是首选,我可以去担任专业带头人;企业投资,扶持研究机构办班也可行。好好规划整个产、学、研过程。海派黄杨木雕是一种结合了工艺和创意的工艺美术品类,决不能再搞批量了;海派黄杨木雕需要以量少质精再创辉煌,这样才能在今天的新经济时代再现自己的价值……         离开毛关福大师工作室,耳畔还萦绕着大师炙热的话语。“活态传承、重在落实”。衷心祝愿大师的雕塑人生佳作连连,深深祝愿海派黄杨木雕后继有人,绵长无疆。   作品发表及获奖(20世纪80年代以来)   1988年 紫砂雕塑《钟馗嫁妹》、《十八罗汉》、《水浒三十六将》发表于台湾紫砂专业杂志《紫玉金砂》、《茶与壶》、《壶中天地》。《伏虎罗汉》、《降龙罗汉》发表于《紫玉金砂》1994年3月第六期封面   1998年 紫砂雕塑《黑旋风李逵》、《老子出关》一并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雕塑篇   1999年 青铜雕塑《真的好想你》,获“99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展‘世纪杯’金奖”   2000年 青铜雕塑《绿度母》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   2001年 紫砂《老子出关》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   2002年 《雪山英雄》获“中国工艺美术2002‘华艺杯’”铜奖   2004年 《栀子花・白兰花》获2003“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铜奖   2004年 《金锁・银锁》获“华艺奖-思博杯”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铜奖   2007年 紫砂雕塑《济公》获“2007年中国收藏家喜爱的艺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 ”金奖   2008年 《比力道》获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2008年 紫砂雕塑《黑旋风李逵》获“上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暨古典红木家具收藏品博览会‘中艺杯’优秀作品评比大赛”金奖   2011年 黄杨木雕《李逵》、《白毛女》入选首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   2011年 紫砂雕塑《黑旋风李逵》被认定为第三批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   2012年 黄杨木雕《小宝贝》入选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2012年 黄杨木雕《李逵》入选上海工艺美术珍品展(赴澳门)

  2012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由徐汇区文化馆、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办的“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杨木雕展”选择在这一天开幕。   经过广泛征集和认真筛选,展览集中展出了数十件海派黄杨木雕代表作品。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的存世精品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侯志飞、毛关福的创作比肩陈列。   “活态传承、重在落实”,《创意设计源》杂志首先就2008年入列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海派黄杨木雕的艺术特色及传承发展话题,采访了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65届校友、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工艺美术大师、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毛关福。      “雕”: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传人   无愧为代表性传承人,记者问及海派黄杨木雕的特点,毛关福颇有见地,滔滔不绝:   我们先看木材。黄杨生长缓慢,所以大料难得,木材也比较昂贵;但正因为它缓慢地生长,所以木质极其细腻,堪比象牙。海派黄杨木雕在材料使用上扬长避短,形成小件为主,精雕细刻的造型和工艺特色。   再看表现题材。除了黄杨木材质特色,古人或称颂黄杨对生命的淡定态度,或将黄杨比作“木中君子”,加上黄杨木雅致不俗,很清很淡的香气,都为海派黄杨木雕作为高端观赏把玩工艺品奠定了人文内涵和情感趣味基础。所以,海派黄杨木雕大多选择贴近生活的表现题材,以优雅、抒情为总格调,适合置于案头,供人休闲放松时把玩。   当然,有些历史题材和主题性题材的选择,也具有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展示功能和特殊收藏价值。   再看制作技艺。创始人徐宝庆老师的个人经历与追求对海派黄杨木雕的造型和技艺特色形成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徐宝庆老师从学土山湾,既有非常好的西洋人体解剖学知识及雕塑写实基础,也继承了浙江地区黄杨木雕的技艺传统;因为常年制作宗教题材人物雕像,对人物衣纹的质感及由人物动作的牵引而形成的线条走向了然于胸;因此,以写实的手法反映周边的生活,使得海派黄杨木雕走出传统黄杨木雕的技艺程式,产生出中西合璧的造型技艺特色。      常年浸润其中,毛关福对海派黄杨木雕特色的总结带有浓浓的感情色彩。1961年,16岁的毛关福考入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黄杨木雕班,从那时开始,毛关福便走上了自己雕塑人生的漫漫长路。   忆及50年前的学习经历,忆及自己与海派黄杨木雕的传承关系,毛关福非常感叹。他感恩自己有名师指点,也无憾自己经过艰苦努力练就的过硬“童子功”:   我们常说徐宝庆老师是我们的祖师,那是因为徐老师带出了高徒林翊;而林翊正是我们在工艺美校四年黄杨木雕专业学习的带教老师。林老师不仅继承了徐宝庆老师的海派黄杨木雕传统,还在当时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由四川美院、广州美院、东北鲁艺、上海师大毕业的青年教师和上海艺坛老艺术家们组成的学院派艺术氛围中与时俱进,将立体造型中的构图、主辅线分布、黄金分割等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念带入诞生于中国民间的黄杨木雕工艺,进一步延展了海派黄杨木雕的表现空间。   我在美校的四年学习非常刻苦,原来基础并不好,但后来硬是在素描、雕塑、木雕专业等方面勤奋磨练,获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绩。   每当新学期开始或一个学期结束,徐宝庆老师总会来美校看自己徒弟(林翊)带新徒弟的情况,或者夸奖教学方法好,或者指出一些他认为不足的地方。记得我进校后的第一件黄杨木雕临摹作品《小鹿》就是徐宝庆老师评的分――“5+”(当时实行5分制,5分为满分)。我是浦东人,徐老师当时还鼓励说:“浦东是出能工巧匠的地方。”这给了我一生的鼓舞。有两代名师指点,我们65届黄杨木雕班后来果然人才济济。   名师的指点,潜心的钻研,让毛关福获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20岁那年,毛关福的毕业创作《展宏图》在题材选择、构图处理和技法运用等多方面呈现出自己的创新特色:   《展宏图》的题材源于我去农村所体验的生活。当年毛主席号召消灭钉螺,《展宏图》表现了1965年初,青浦水产养殖场钉螺刚灭,人民公社计划建设社会主义农渔业,开鱼塘挖沟渠的场景。我选择老社长、青年突击队员、妇女队长、渔民、小女孩等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七名形象,以当时比较少见的众构图方式,成功地将人物、场景、事件、优美的形式韵律结合在一起。而人物塑造、精细的雕刻工艺,也使得作品在细节方面耐人寻味。健壮的青年突击队小伙子、既能干又识大体的妇女队长、憧憬鱼塘新景象的渔农以及天真无邪的女学生都活灵活现,真实地体现出翻身的农渔民规划未来蓝图的豪情壮志。      由于《展宏图》在题材、构图、技艺创新方面与毛主席“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的文学艺术家要塑造工农兵形象”等号召非常吻合,也由于对海派黄杨木雕发展做出了富于时代特色的贡献,1965年入选上海工艺美术大展;1966年再次移师北京。两次大展期间,作品获得专家及有关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著名美术评论家、雕塑家刘开渠亲自撰文报道大展盛况,特别对毛关福的创作进行了褒扬。   1965年10月,毛关福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任木雕创作员。20出头,毛关福便开始在海派黄杨木雕领域大展宏图:   1965年12月,毛关福黄杨木雕《王杰》、银杏木雕《严阵以待》(与宋立成、阮柏忠合作)入选65上海首届工艺美术展览会,入编《木雕小辑》、《工艺美术小辑》、《美术》、《人民画报》   1966年3月,刘巽发、江志学、毛关福合作黄杨木雕《焦裕禄》送《上海首届工艺美术展》,移师北京大展   1966年4月,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黄杨木雕小组集体获“五好小组”,林翊、毛关福等六人荣获上海市“五好职工”称号   1966年5月,上海《支部生活》第九期封面刊登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黄杨木雕小组五好集体;《新民晚报》刊文《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的黄杨木雕五好小组》   1972年11月,毛关福、江志学、叶代屏、阮柏忠等人联合创作大型丹塔木雕《珍宝岛英雄》、《广阔天地练红心》组雕   1973年,由毛关福设计、侯志强、李耀根合作桑木雕《黄山十一小英雄》在上海《文汇报》刊登   1974年4月,由毛关福设计,毛关福、侯志飞、李耀根等合作的丹塔木雕《坦赞铁路通车了》入选《上海工业成就展》   1978年,毛关福创作的黄杨木雕《喜事多》、与洪毅、彭小佳合作的黄杨木雕《爱民凯歌》双双入选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并列为精品转赴日本横滨展   1988年4月27日,毛关福参加“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并随团受到国务院、党中央领导的接见   ……   1972年,已为海派黄杨木雕中坚的毛关福被组织任命为上海工艺美术工厂黄杨木雕培训班班主任。首次从教带班,为海派黄杨木雕规模化培养传人,毛关福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悉心传授,尽责尽心。时至今日,那段经历还鲜活地保存在他的脑海;时至今日,毛关福还在为那届培训班喜,为那届培训班忧:      在海派黄杨木雕创作方面,我一直以构思活泼、制作精湛著称。即使是主题性创作,也能掌握自如。在集体创作中,我经常以主创者、组织者、带队负责人身份出现。在新材料运用、表现形式以及创意方面丰富并充实了海派黄杨木雕的内涵。   因为木雕创作整体水平高,1972~1974年,我被任命为上海工艺美术厂黄杨木雕培训班班主任,负责对26位木雕接班人进行全脱产木雕制作、创作的教育培训工作。   我们那届培训班的生源出色:从上海市各中学特招的26名初中毕业生品学兼优;我们那届培训班的师资队伍构成出色:我任班主任,林翊、熊耀云任专业教师,雕塑家唐世储任雕塑教师,油画家夏葆元、何志强任素描教师。我们那届培训班的教学安排也有特色:学生全脱产系统学习三年。除学校在美术基础、专业基础方面予以课堂和工场培养外,我和林翊还带领培训班的26名学生赴浙江乐清柳市镇黄杨木雕厂学艺,由浙江黄杨木雕大师王笃纯领衔教授,学制半年。   三年学习,扎实的美术与专业基本功训练,为这批学习者的未来成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培训班毕业生王小蕙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蒋小虹现任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艺术设计和传媒学院副院长,徐龙华和彭小佳则成为旅美雕塑家,陈毓其任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张卫平、刘文潞是上海美协会员…… 70年代,随着上海工艺美术工厂黄杨木雕培训班和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73届黄杨木雕班毕业生走上社会,上海的黄杨木雕创作和生产达到历史上的高潮。   进入80年代,海派黄杨木雕体制转型不力,我们那届培训班的毕业生也都纷纷转行从事其他工作,非常可惜。   海派黄杨木雕精工细琢,适合案头把玩,作用于人们放松休闲。现在想起来,文革时期的政治需要,引导黄杨木雕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忽视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题材表现,转而为当时的政治需要服务。不少相比正常黄杨木雕大得多的作品问世,题材也多见“刀枪”和“阶级斗争”;作品枉有黄杨木材质,却沦为一般雕塑作品。这样的黄杨木雕作品很难具备长期欣赏和把玩功能,对文革结束后的民众来说,失去了吸引力。在其展览功能淡化后,仅仅出现在有限的宣传册和印刷品中。虽然随着历史的推移,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它们的价值会不断地提升,但黄杨木雕产业等不起,人民更等不起。黄杨木雕的受欢迎程度明显下降了。   另一方面,我们对培训班学员的培养尽责尽心,但在人才使用上,简单将他们定位为生产工人。日复一日地“一对十”或“一对二十”地大量临摹复制产品,限制了他们创作才华的施展,黄杨木雕也从艺术品变成一般工艺产品。这不仅导致工艺美术工厂黄杨木雕艺术水准骤降,迅速失去受众,也导致产值降低,从事黄杨木雕的人员纷纷离职另觅出路。      毛关福痛心地回忆,上世纪80年代,同在工艺美术工厂,植绒车间突击一个工作日曾经创造超过十万人民币的产值,而黄杨木雕车间干上一年也无法企及。黄杨木雕车间的人手不断地被抽调,培训班的毕业生们各奔东西。不久,毛关福也被调离他热爱的海派黄杨木雕工作岗位。   “塑”:海派紫砂雕塑第一人   在经历了多个其他车间和部门的工作后,毛关福的人生规划一度陷入迷茫。去植绒车间?怎能如此荒废一生?画丝绒油画?虽然叫好叫座但始终不是自己的最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振兴黄杨木雕的梦想受挫,命运为毛关福开启了另一扇窗户:   民政局旗下,当时有一个由刘朝晖和汪永泰夫妇创办的挂靠单位“中福紫砂艺术制品厂”。该厂立足海派紫砂《遗珠阁》品牌打造,以帮助残疾人再就业。得知我的事业处于踌躇期,刘朝晖夫妇便希望我出山,和他们一起帮助残疾人再就业,为社会减轻压力。   这个厂的不少工人原为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美术班毕业生,有一定的美术造型基础;刘朝晖夫妇提供免费工作餐和月工资以保障残疾人的学习和工作福利。中福厂打造海派紫砂品牌的理想和为残疾人提供生活保障的行动打动了我。放下海派黄杨木雕工艺美术师的身份,我在43岁那年加盟了紫砂厂。   步入紫砂领域后,我意外收获了自己艺术生涯的第二春。   尊奉徐宝庆为祖师爷的上海黄杨木雕以西洋雕刻技艺的严谨,结合浙江黄杨木雕“应料施艺”传统技法之灵巧,反映现实生活,西法东魂。浓烈的生活气息,雅俗共赏的表现题材,赏心悦目的整体韵律,令海派黄杨木雕在雕塑领域中独树一帜。我发现,虽然黄杨木雕主要以“减法”完成“雕刻”,而紫砂雕塑主要以“加法”实施“塑造”,但海派黄杨木雕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对紫砂雕塑仍然有很好的横向借鉴意义。   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我还发现,工艺美术行业注重材料应用、技法施展及技艺传承,雕塑行业注重造型上的宏观协调和观念上的创新;我则试图将这两者合为一体,形成一种将作品表达的神韵和技法、造型的整体和细节、工艺制作的材料特色与技艺手段贯通研究的全新的紫砂工艺――也即所谓“海派紫砂”。   在刘朝晖、汪永泰夫妇统筹规划下,除了必要的对紫砂泥性和窑烧条件的把握,在紫砂雕塑的题材选择、造型、构图、动线设计、细节刻划及配料方面,我利用自己的长处大胆创新,将黄杨木雕结构上的虚实、疏密处理和构图上的韵律表现与紫砂烧制所必需的力学和材料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将海派黄杨木雕的特色元素与宜兴紫砂的材质特性完美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系列造型传神,结构科学,细节精美,大众喜闻乐见的紫砂雕塑作品,为遗珠阁海派紫砂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毛关福的紫砂雕塑探索终于开花结果。他引以为傲的“海派紫砂”技艺孕育出一批高质量的作品,《李逵》、《老子出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逵是《水浒传》中个性鲜明的重要人物,外貌上身材高大魁梧,性格特征鲁莽爽直、疾恶如仇。我创作的紫砂雕塑《李逵》从材质、造型、性格塑造、细节刻划等多方面将人物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   李逵的总体造型敦实粗犷:夸张后的四肢动作幅度展现出李逵风风火火的行动特征;人物重心下移,前跨的左脚略向中线回归,令人联想李逵行走时桀骜不羁的形态。由丰富的雕塑手法表现出来的人物细部毫不藏掖,处处精致;铜铃般瞪圆的双眼和袒露的胸腹将李逵“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性格表露无遗。为增加整个作品的力度,我通过粗砂、细砂两次加砂、两次窑烧创造出紫砂的“梨皮皱”质感;人物手中的道具板斧,彰显了李逵的狂野和孔武有力。   其实,《李逵》的成功同时还标志着毛关福对于紫砂“泥性”炉火纯青的把握。作品的下盘显然是工艺美术品造型构图与紫砂烧制原理的完美结合。李逵坠地的服装下摆不但表现出人物的不拘小节,也为整个紫砂雕塑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以避免烧制时可能的下坍。其塑造艺术与技术尺度的把控恰到好处;而一个劫富济贫,英勇鲁莽的李逵,经由精致的构图和大胆的才智运用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老子出关》的造型处理手法在很多地方与《李逵》相反。我选择老子出函谷关、著道德经的典型片段,突出表现老子外在形态的淡定与内在睿智生生不息的反差。作品生动再现了一代哲人仰观天宇、俯察万物的神情。   结果,《李逵》与《老子出关》两件作品一动一静,双双获得大奖,并于1998年一同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类雕塑分卷,成为新中国工艺美术传世佳作。   海派大师 雕塑人生   很多关注毛关福成长的同行和专家认为,毛关福对中国工艺美术的贡献可以从许多不同的切入角度审视。例如,毛关福创造了许多深受大众喜爱的人物形象。除了李逵、老子、关公、济公,更有佛教人物造型系列等。因为对关公题材近二十多个品种的反复锤炼,毛关福获得了“毛关公”的美誉;其“欢喜佛”的制作技艺被认为是本领域中从未有过的高难度制作。   毛关福的主题创作和肖像创作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像石库门题材的《拗手劲》、《斗鸡》、《滚铁环》,当代情怀题材的《思乡曲》、《真的好想你》等主题性创作都能通过精湛的表现手法触动当代受众的心灵。   毛关福雕塑所涉及的材料领域和尺度范围也越来越宽,黄杨、紫砂、青铜、石、其他人工材料;数十公分,3米、5米……   雕塑人生数十载,毛关福已经游刃有余。   今天的毛关福,功成名就,名扬四海;手里有做不完的项目,心中有无尽的规划和梦想。但当专访即将结束,所有的回忆和畅想到了做最后归纳的时候,毛关福仍禁不住提起他最牵挂的海派黄杨木雕: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海派黄杨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为海派黄杨木雕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可做,一是为海派黄杨木雕留下一些有学术价值的作品,二是寻找机会,将这项“美丽的技艺”传承下去。   你看,我最近忙里偷闲,重新磨制了一套黄杨木雕工具,我非常赞同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朱孝岳老校长的工艺美术创作理论,在充分发挥黄杨木材质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要有案头摆件、观赏把玩的属性;我也会继承徐宝庆老师的创作宗旨,关注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拓展海派黄杨木雕“抒情”、“愉悦心灵”的存在价值。现在,我有满脑子的形象和创作冲动,同时我也觉得这是我今天的责任。   我还是很希望教学生的,但我更擅长动手。相对于认认真真创作几件令自己称心如意的作品,全面主导办学培养接班人对我来说更加困难。如果在教学生传手艺的同时还要采购寻料,经济核算,管理统筹,那么我就无法集中精力培养传人了。   学校是首选,我可以去担任专业带头人;企业投资,扶持研究机构办班也可行。好好规划整个产、学、研过程。海派黄杨木雕是一种结合了工艺和创意的工艺美术品类,决不能再搞批量了;海派黄杨木雕需要以量少质精再创辉煌,这样才能在今天的新经济时代再现自己的价值……         离开毛关福大师工作室,耳畔还萦绕着大师炙热的话语。“活态传承、重在落实”。衷心祝愿大师的雕塑人生佳作连连,深深祝愿海派黄杨木雕后继有人,绵长无疆。   作品发表及获奖(20世纪80年代以来)   1988年 紫砂雕塑《钟馗嫁妹》、《十八罗汉》、《水浒三十六将》发表于台湾紫砂专业杂志《紫玉金砂》、《茶与壶》、《壶中天地》。《伏虎罗汉》、《降龙罗汉》发表于《紫玉金砂》1994年3月第六期封面   1998年 紫砂雕塑《黑旋风李逵》、《老子出关》一并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雕塑篇   1999年 青铜雕塑《真的好想你》,获“99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展‘世纪杯’金奖”   2000年 青铜雕塑《绿度母》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   2001年 紫砂《老子出关》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   2002年 《雪山英雄》获“中国工艺美术2002‘华艺杯’”铜奖   2004年 《栀子花・白兰花》获2003“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铜奖   2004年 《金锁・银锁》获“华艺奖-思博杯”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铜奖   2007年 紫砂雕塑《济公》获“2007年中国收藏家喜爱的艺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 ”金奖   2008年 《比力道》获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2008年 紫砂雕塑《黑旋风李逵》获“上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暨古典红木家具收藏品博览会‘中艺杯’优秀作品评比大赛”金奖   2011年 黄杨木雕《李逵》、《白毛女》入选首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   2011年 紫砂雕塑《黑旋风李逵》被认定为第三批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   2012年 黄杨木雕《小宝贝》入选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2012年 黄杨木雕《李逵》入选上海工艺美术珍品展(赴澳门)


相关内容

  •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
  • 认识海派文化 上海历史文化浅谈 "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 ...

  • 当代玉器的优势在于其材质的珍贵
  • 2014年当代玉器收藏投资攻略 2014年03月06日 18:30   <第1收藏>周刊 2014年当代玉器收藏投资攻略 ⊙第1收藏周刊 雷丽叶 尽管作为原材料的玉石价格仍在扶摇直上,2013年的玉器市场显得平静而有序.2013年,各大拍卖公司的当代玉器拍卖还是人头攒动,但玉器作品没有了 ...

  •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鹳鱼石斧图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器形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瓷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图像简洁醒目,画面右侧那柄装饰考究而带有徽记的石斧,无疑是古代的权力棒,画面记录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构图均衡.饱满,为史 ...

  •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
  •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发展有什么新特点? 1.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勃然兴起,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 2.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的充分肯定. 3.山水逐渐从人物背景中分化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 ...

  • 外国美术史试题
  • 外国美术史试题 分享 首次分享者:Guiri 已被分享17次 评论(0) 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举报 考研试题 外国美术史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建筑为_______________. 2. 亚述人的艺术主要为_______________服务,具有很强 ...

  • 论巴洛克式建筑
  • 论巴洛克式建筑 1.历史背景 1.1文艺复兴运动 14世纪,欧洲意大利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5世纪以后遍及各地.由于社会劳动分工,促进了生产技术的革新,商品生产和商业日趋兴旺,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对教会精神统治的斗争,因此形成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为资本主义的建立造舆论的&quo ...

  • 心清格雅意象丰美
  • 画家杨旦 杨旦,1956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现为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常州市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常州画院特聘画师.师从花鸟画名家戴元俊先生,由海派花鸟入手,上溯明代陈淳.徐渭之写意花鸟,旁涉王雪涛.郭味蕖等名家风格.中国画作品多次入选省内外各 ...

  • 上海自助游攻略
  •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小资祖母"张爱玲让苍凉的文字在亭子间.咖啡吧.高脚杯.老唱片上跳舞,奢华的上海传唱着柔媚的歌声:本世纪初,"小资教母"陈丹燕所写的<上海的风花雪月>等文章掀起了一股怀旧老 ...

  • 美术常考知识点
  • 美术常考知识点 [美术] 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十七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时,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我"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时,也具有相当于整个艺术的涵义.例如鲁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