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毒与预防措施
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学号:[1**********]
姓名:张晓燕
得分: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接触化学物质的机会和品种日益增加。目前世界市场上可见的化学品多达200万种,其中至少有6-7万种常见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新化学物质也以每年近2万种的速度增加大约有近1千多种要投入市场使用。这样在化学品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可导致化学品有毒有害物逸散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要发生200多起较严重的灾害性急性化学物中毒事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平衡带来极大的危害。并且,当今社会是一个由化学物质组成的社会,我们每天的吃喝拉撒都离不开化学。据不完全统计,每天有20余种新的化学物质进入我们的生活环境。当我们享受着药物化学、环境化学、石油化学等一系列化学物质带来的福利时,我们同时也承受着重金属中毒、甲醇中毒、无机化合物中毒、放射性物质中毒等一系列五花八门甚至前所未闻的化学中毒事件。在各种意外中毒事件中,尤其是蓄意投毒行为,由于医疗机构毒物检测手段的匮乏,给病因学判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些化学中毒事件对人们的生命造成了威胁还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消除化学品毒性隐患根源,保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凡事故发生时现场人员能就地、就便、及时正确地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即切断毒源、自救互救、就可以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中毒,减轻中毒伤害,为专业防毒救护赢得宝贵时机。下面,将结合近年国内外化学中毒事件探究化学中毒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氯气中毒
2001年8月3日17时许,甘肃省兰州市东岗东路一废旧金属回收公司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剧毒气体扩散至四周家属区,具体中毒人数一时难以确计,其中60余名中毒程度较重者被送进四周医院救洽,住院职员中有10余名儿童。此次悲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布满氯气的高压钢瓶置于太阳下长期曝晒,导致阀门开裂,氯气泄漏。
氯气,一种有毒气体,是强烈刺激性气体。它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有害的影响:次氯酸使组织受到强烈的氧化;盐酸刺激黏膜发生炎性肿胀,使呼吸道黏膜浮肿,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难,充血和坏死。所以氯气中毒的明显症状是发生剧烈的咳嗽。症状重时,会发生肺水 肿,使循环作用困难而致死亡。由食道进入人体的氯气会使人恶心、呕吐、胸口疼痛和腹泻。而且氯气中毒还有一个特殊症状,就是刚中毒时,会出现胸闷、恶心、头晕、呕吐等常见的中毒症状,转移到通风安全处后,症状便有所减轻,但有一般有6个小时左右的潜伏期,潜伏期之后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需要住院观察一段时间。而氯气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有强大的腐蚀性。对于氯气中毒者,当眼睛受刺激时可用水冲洗,如皮肤接触气体,应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如果吸入氯气,应尽快使中毒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留意保热,中毒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氯属于卤族元素,化学性质很活泼,可以与大多数金属直接化合,
也能跟很多化合物起
反应。所以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氯气泄漏呢?1.对可能有氯气逸出的生产场所,应设有排风装置和自动报警装置,加强对市民有毒有害气体防护知识宣传,进步市民的防护意识。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空气中氯气含量最高答应浓度为1mg/m3,大于此值,应采取透风措施。氯气系统管道必须完好,连接紧密,无泄漏。2.严禁露天存放氯气钢瓶,氯气钢瓶应储存于阴凉、干燥、透风良好的不燃结构库房内,阔别火源和热源,防止日光直射。在环境、天气条件答应下,可采用半敞开式结构,不能采用自然透风的场所,应采用机械透风,但不宜使用循环风。3.平时要经常用肥皂水涂抹阀门处,检查阀门是否漏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严禁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热钢瓶。可采用45℃以下温水加热。严禁将油类、棉纱等易燃物和易与氯气发生反应的物品放在钢瓶四周。应采用经过退火处理的紫铜管连接钢瓶,紫铜管应经耐压试验合格。开启瓶阀时,应用专用的扳手,缓慢进行操纵。封闭时,不能用力过猛或强力封闭。钢瓶出口端应设置针型阀调节氯流量,不答应使用瓶阀直接调节。瓶内液氯不能用尽,必须留有余压。
案例二:一氧化碳中毒
炭炉烤火取暖造成的中毒:虎年上班第一周,江城煤气中毒事件频发,有医院一晚竟接诊7例。昨日本报3版深度报道这一民生安全事件后,引起央视及香港早报等媒体关注。 省化学中毒救治基地主任、湖北省新华医院教授凌瑞杰昨日介绍,该院元月接诊了4例煤气中毒者,2月以来竟陆续收治了15人,尤其最近一周接诊量达到顶峰。武汉市燃气管理办公室实地调查得知,这些中毒者中80%为洗澡燃具安装、使用不当所致,其余多为炭炉烤火取暖造成。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几乎不溶于水的气体。
一氧化碳中毒大多由于煤炉没有烟囱或烟囱闭塞不通。或因大风吹进烟囱,使煤气逆流入室,或因居室无通气设备所致。冶炼车间通风不好,发动机废气和火药爆炸都含大量一氧化碳。工业上炼钢、炼铁、炼焦;化学工业中在通气不良的室内烧煤取暖,或使用燃气加热器淋浴都可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空气中混有多量的一氧化碳(大于30mg/㎥)即可引起中毒。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当人们意识到已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往往已为时已晚。因为支配人体运动的大脑皮质最先受到麻痹伤害,使人无法实现有目的的自主运动。此时,中毒者头脑中仍有清醒的意识,也想打开门窗逃出,可手脚已不听使唤。所以,一氧化碳中毒者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救。
中毒表现:
轻度: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度:面色潮红、口唇樱桃红色、多汗、烦躁、逐渐昏迷;
重度: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大小便失禁、四肢发凉、瞳孔散大、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停止、肢体僵硬或瘫软、心肌损害或心律失常并发症状。重则有恶心、呕吐、胸部紧迫感,继之昏睡、昏迷、呼吸急促、血压下降,以致死亡。
现场急救:
1、 第一时间拨打120报警。
2、 立即打开门窗,将病人移于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地方,注意保暖。(警告:在保
证中毒环境空气流通前,禁止使用易产生明火、电火花的设备,如电灯、电话、手机、电视、燃气灶、手电筒、蜡烛等,防止一氧化碳浓度过高遇明火发生爆炸。)
3、 松解衣扣,保持呼吸道畅通,清除口鼻分泌物,如发现呼吸骤停,应立即行口对口
人工呼吸,并做出心脏体外按摩。
4、 神志不清的中毒病人必须尽快抬出中毒环境,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查病人呼吸、脉
搏、血压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紧急处理。
5、 若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6、 病情稳定后,尽快将病人护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将这两个案例结合起来看,大多数中毒案件都能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1. 设备的陈旧老化 2.管理人员的疏于职守 3.操作人员违章操作,安全意识薄弱。对于他们所接触的化学物质的毒性原理不清楚 4.急救知识的缺乏,导致抢救错过黄金时期
所以我们要多了解应对这些事件突发的措施,知道怎样处理这些可能发生的,和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尽力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这只是我们常见的化学毒物造成危害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危害正隐藏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的很多东西都是与化学物品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危害,它有可能在你不知不觉中向你逼近,我们要随时注意预防。
当然,正确使用化学物质使用的剂量,能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所以我们要正确把握剂量,来发展更多东西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化学中毒与预防措施
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学号:[1**********]
姓名:张晓燕
得分: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接触化学物质的机会和品种日益增加。目前世界市场上可见的化学品多达200万种,其中至少有6-7万种常见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新化学物质也以每年近2万种的速度增加大约有近1千多种要投入市场使用。这样在化学品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可导致化学品有毒有害物逸散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要发生200多起较严重的灾害性急性化学物中毒事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平衡带来极大的危害。并且,当今社会是一个由化学物质组成的社会,我们每天的吃喝拉撒都离不开化学。据不完全统计,每天有20余种新的化学物质进入我们的生活环境。当我们享受着药物化学、环境化学、石油化学等一系列化学物质带来的福利时,我们同时也承受着重金属中毒、甲醇中毒、无机化合物中毒、放射性物质中毒等一系列五花八门甚至前所未闻的化学中毒事件。在各种意外中毒事件中,尤其是蓄意投毒行为,由于医疗机构毒物检测手段的匮乏,给病因学判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些化学中毒事件对人们的生命造成了威胁还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消除化学品毒性隐患根源,保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凡事故发生时现场人员能就地、就便、及时正确地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即切断毒源、自救互救、就可以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中毒,减轻中毒伤害,为专业防毒救护赢得宝贵时机。下面,将结合近年国内外化学中毒事件探究化学中毒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氯气中毒
2001年8月3日17时许,甘肃省兰州市东岗东路一废旧金属回收公司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剧毒气体扩散至四周家属区,具体中毒人数一时难以确计,其中60余名中毒程度较重者被送进四周医院救洽,住院职员中有10余名儿童。此次悲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布满氯气的高压钢瓶置于太阳下长期曝晒,导致阀门开裂,氯气泄漏。
氯气,一种有毒气体,是强烈刺激性气体。它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有害的影响:次氯酸使组织受到强烈的氧化;盐酸刺激黏膜发生炎性肿胀,使呼吸道黏膜浮肿,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难,充血和坏死。所以氯气中毒的明显症状是发生剧烈的咳嗽。症状重时,会发生肺水 肿,使循环作用困难而致死亡。由食道进入人体的氯气会使人恶心、呕吐、胸口疼痛和腹泻。而且氯气中毒还有一个特殊症状,就是刚中毒时,会出现胸闷、恶心、头晕、呕吐等常见的中毒症状,转移到通风安全处后,症状便有所减轻,但有一般有6个小时左右的潜伏期,潜伏期之后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需要住院观察一段时间。而氯气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有强大的腐蚀性。对于氯气中毒者,当眼睛受刺激时可用水冲洗,如皮肤接触气体,应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如果吸入氯气,应尽快使中毒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留意保热,中毒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氯属于卤族元素,化学性质很活泼,可以与大多数金属直接化合,
也能跟很多化合物起
反应。所以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氯气泄漏呢?1.对可能有氯气逸出的生产场所,应设有排风装置和自动报警装置,加强对市民有毒有害气体防护知识宣传,进步市民的防护意识。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空气中氯气含量最高答应浓度为1mg/m3,大于此值,应采取透风措施。氯气系统管道必须完好,连接紧密,无泄漏。2.严禁露天存放氯气钢瓶,氯气钢瓶应储存于阴凉、干燥、透风良好的不燃结构库房内,阔别火源和热源,防止日光直射。在环境、天气条件答应下,可采用半敞开式结构,不能采用自然透风的场所,应采用机械透风,但不宜使用循环风。3.平时要经常用肥皂水涂抹阀门处,检查阀门是否漏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严禁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热钢瓶。可采用45℃以下温水加热。严禁将油类、棉纱等易燃物和易与氯气发生反应的物品放在钢瓶四周。应采用经过退火处理的紫铜管连接钢瓶,紫铜管应经耐压试验合格。开启瓶阀时,应用专用的扳手,缓慢进行操纵。封闭时,不能用力过猛或强力封闭。钢瓶出口端应设置针型阀调节氯流量,不答应使用瓶阀直接调节。瓶内液氯不能用尽,必须留有余压。
案例二:一氧化碳中毒
炭炉烤火取暖造成的中毒:虎年上班第一周,江城煤气中毒事件频发,有医院一晚竟接诊7例。昨日本报3版深度报道这一民生安全事件后,引起央视及香港早报等媒体关注。 省化学中毒救治基地主任、湖北省新华医院教授凌瑞杰昨日介绍,该院元月接诊了4例煤气中毒者,2月以来竟陆续收治了15人,尤其最近一周接诊量达到顶峰。武汉市燃气管理办公室实地调查得知,这些中毒者中80%为洗澡燃具安装、使用不当所致,其余多为炭炉烤火取暖造成。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几乎不溶于水的气体。
一氧化碳中毒大多由于煤炉没有烟囱或烟囱闭塞不通。或因大风吹进烟囱,使煤气逆流入室,或因居室无通气设备所致。冶炼车间通风不好,发动机废气和火药爆炸都含大量一氧化碳。工业上炼钢、炼铁、炼焦;化学工业中在通气不良的室内烧煤取暖,或使用燃气加热器淋浴都可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空气中混有多量的一氧化碳(大于30mg/㎥)即可引起中毒。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当人们意识到已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往往已为时已晚。因为支配人体运动的大脑皮质最先受到麻痹伤害,使人无法实现有目的的自主运动。此时,中毒者头脑中仍有清醒的意识,也想打开门窗逃出,可手脚已不听使唤。所以,一氧化碳中毒者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救。
中毒表现:
轻度: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度:面色潮红、口唇樱桃红色、多汗、烦躁、逐渐昏迷;
重度: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大小便失禁、四肢发凉、瞳孔散大、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停止、肢体僵硬或瘫软、心肌损害或心律失常并发症状。重则有恶心、呕吐、胸部紧迫感,继之昏睡、昏迷、呼吸急促、血压下降,以致死亡。
现场急救:
1、 第一时间拨打120报警。
2、 立即打开门窗,将病人移于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地方,注意保暖。(警告:在保
证中毒环境空气流通前,禁止使用易产生明火、电火花的设备,如电灯、电话、手机、电视、燃气灶、手电筒、蜡烛等,防止一氧化碳浓度过高遇明火发生爆炸。)
3、 松解衣扣,保持呼吸道畅通,清除口鼻分泌物,如发现呼吸骤停,应立即行口对口
人工呼吸,并做出心脏体外按摩。
4、 神志不清的中毒病人必须尽快抬出中毒环境,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查病人呼吸、脉
搏、血压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紧急处理。
5、 若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6、 病情稳定后,尽快将病人护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将这两个案例结合起来看,大多数中毒案件都能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1. 设备的陈旧老化 2.管理人员的疏于职守 3.操作人员违章操作,安全意识薄弱。对于他们所接触的化学物质的毒性原理不清楚 4.急救知识的缺乏,导致抢救错过黄金时期
所以我们要多了解应对这些事件突发的措施,知道怎样处理这些可能发生的,和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尽力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这只是我们常见的化学毒物造成危害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危害正隐藏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的很多东西都是与化学物品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危害,它有可能在你不知不觉中向你逼近,我们要随时注意预防。
当然,正确使用化学物质使用的剂量,能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所以我们要正确把握剂量,来发展更多东西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