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探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整理、归纳乘法结合律和结合律及其应用。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游戏激趣:

(1)猜谜语: “兄弟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打一物品)”

谜底:纽扣

师:如果早晨急急慌慌,迷迷糊糊扣错扣子就出门{师出示一男孩扣错扣子慌忙出门的滑稽图片},那会闹出笑话。纽扣交换位置会闹出笑话,那还有没有因交换位置而闹出的笑话呢,请看屏幕。

(2)交换词语读一读:

课件出示:a 、我最爱骑马。B 、小明喜欢钓鱼。

让学生把“我和马” “小明和鱼”交换过来读一下。

师:通过刚才一些简短的小游戏,我们知道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交换并不是随意进行的,是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进行交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

这方面的探讨与学习。(板:交换)

2、情景引入

(1)师: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学校买来了许多漂亮的花,我们要把它们栽上就要购进一些花土和花肥。(多媒体出示)

(2)情境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指生说一说)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

①1袋花土有多少千克?

②1袋花肥有多少千克?

③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

④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肥?

⑤………..

师:我们能提出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③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 ④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肥?”这两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出示问题:③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

①同学们,你们独立解决这一问题,想一想你有几种方法解决,把方法写在

你的练习本上。不能独立解决的小组合作探究。

②指两名解法不同的学生上黑板板演解题过程。 生1:2×25×20 生2:(2×25)×20 =50×20 =500×20

=1000(千克) =1000(千克)

③ 小组内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预设:

第一个同学和第二个同学的解法是先计算每袋花土多少千克,再算20袋一共多少千克。其实这两种方法是一种思路。

第三个同学的解法是先计算一共多少包花土,再算一共多少千克。

师:既然前两种方法是一种思路,那我们就可以任选其中一种算法和第三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观察发言,归纳得出: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都相同,计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等。

师:是不是所有的数都具有这个特点呢,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验证。(学生展示算式。) 生3: 2×(25×20) =2×500 =1000(千克)

生1:13×6×5=13×(6×5)

生2:(40×20)×7=40×(20×7)

生3: (65×49) ×3=65×(49×3)

… …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探讨乘法结合律

① 发现规律

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小组交流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成员进行汇报,然后全班交流。

引导观察上面的式子,问:左右两边都有几个因数相乘?左右两边的因数都一样吗?位置呢?有什么不同?结果呢?

引导学生概括: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② 得出结论: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板书:乘法结合律) ③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并指生回答。

师板书:(a ×b) ×c=a×(b×c)

简写为:(a·b )·c=a·(b·c)

2、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猜想。加法运算中有交换律,乘法运算中是否也有交换律呢?

⑴出示多媒体图片: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笑脸,不用一个一个数,你能很快知道它们一共有多少个吗?

⑵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用式子表示出来吗?

横看:6×5=30(个) 竖看:5×6=30(个)

⑶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因数相同,因数位置不同,但结果相等。

⑷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6×5=5×6

5. 全班猜测举例验证:是不是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都相等呢?

3×5=5×3

6×8=8×6

125×40=40×125

... ...

6. 小组内进行汇报交流。

(我们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来理解,如:6×5表示“六个五或五个六的和”,而5×6也表示“六个五或五个六的和”, 所以6×5和5×6积相等。)

7. 得出结论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果用a 、b 分别表示任意两个因数,则乘法交换律就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 ×b = b×a

简写为 a.b=b.a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我们学过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我们来看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先把前两数相加、相乘,或者先把后两数相加、相乘,和或积不变;交换律是两数相加或相乘,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验证,归纳发现了乘法运算的结合律,还发现了乘法的交换律。这些规律在以后的乘法的计算中要经常用到。我们在探讨这两个规律时,用了归纳的数学思想,这种思想方法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为归纳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教材24页自主练习第1题。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36×□=12×36 17×25×4=17×﹙□×□﹚

43×b =□×□ 15×﹙7×4﹚=﹙15×□﹚×□

①让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提问。

②学生回答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时,并说明一下你的依据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掌握情况。

2、教材24页自主练习第2题。

①学生独立连线。

②提问时让学生说清每道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此题是用连线的方式巩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从连线中进一步辨别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异同。

2、你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积吗?(课件出示)

4、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在小组里跟其他同学说一说。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a ×b) ×c=a×(b×c)

简写为:(a·b )·c=a·(b·c)

乘法交换律 a ×b=b×a

简写为 a.b=b.a

使用说明:

1. 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学法指导,授之以渔。在教学时,我注重彰显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挖掘在探讨规律过程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而这正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最有价值东西。如:由个别算式到一般算式的归纳推理,猜想——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所有这些都在课堂上放大提升,让学生感受得到,体会的深,掌握得牢。

(2)自主探究,融入课堂。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学生的“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交流质疑→概括提升→应用提高”等环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融入课堂。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目标逐步得到落实,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主要亮点有:

本课自主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并能归纳总结规律。我设计这节课时,从信息窗入手,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列出的式子开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究,主动学习,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

但整节课上下来后发现,教学设计相对开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思维的发散性和严密性有了很好的体现。但有一小部分学困生,他们在课上还习惯于充当“观众”,被动的接受,或者“坐享”其他同学之成。因此,在小组合作上还应加强指导,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使用建议。

探究乘法结合律时,不要刻意或者过分追求算法的多样化,以免出现乱、杂等情况。

3、需要破解的问题。

比如时间的把握;课中如何激发学生互相评价促进互动等等。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提高不断改善的问题。

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探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整理、归纳乘法结合律和结合律及其应用。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游戏激趣:

(1)猜谜语: “兄弟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打一物品)”

谜底:纽扣

师:如果早晨急急慌慌,迷迷糊糊扣错扣子就出门{师出示一男孩扣错扣子慌忙出门的滑稽图片},那会闹出笑话。纽扣交换位置会闹出笑话,那还有没有因交换位置而闹出的笑话呢,请看屏幕。

(2)交换词语读一读:

课件出示:a 、我最爱骑马。B 、小明喜欢钓鱼。

让学生把“我和马” “小明和鱼”交换过来读一下。

师:通过刚才一些简短的小游戏,我们知道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交换并不是随意进行的,是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进行交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

这方面的探讨与学习。(板:交换)

2、情景引入

(1)师: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学校买来了许多漂亮的花,我们要把它们栽上就要购进一些花土和花肥。(多媒体出示)

(2)情境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指生说一说)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

①1袋花土有多少千克?

②1袋花肥有多少千克?

③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

④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肥?

⑤………..

师:我们能提出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③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 ④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肥?”这两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出示问题:③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

①同学们,你们独立解决这一问题,想一想你有几种方法解决,把方法写在

你的练习本上。不能独立解决的小组合作探究。

②指两名解法不同的学生上黑板板演解题过程。 生1:2×25×20 生2:(2×25)×20 =50×20 =500×20

=1000(千克) =1000(千克)

③ 小组内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预设:

第一个同学和第二个同学的解法是先计算每袋花土多少千克,再算20袋一共多少千克。其实这两种方法是一种思路。

第三个同学的解法是先计算一共多少包花土,再算一共多少千克。

师:既然前两种方法是一种思路,那我们就可以任选其中一种算法和第三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观察发言,归纳得出: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都相同,计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等。

师:是不是所有的数都具有这个特点呢,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验证。(学生展示算式。) 生3: 2×(25×20) =2×500 =1000(千克)

生1:13×6×5=13×(6×5)

生2:(40×20)×7=40×(20×7)

生3: (65×49) ×3=65×(49×3)

… …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探讨乘法结合律

① 发现规律

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小组交流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成员进行汇报,然后全班交流。

引导观察上面的式子,问:左右两边都有几个因数相乘?左右两边的因数都一样吗?位置呢?有什么不同?结果呢?

引导学生概括: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② 得出结论: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板书:乘法结合律) ③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并指生回答。

师板书:(a ×b) ×c=a×(b×c)

简写为:(a·b )·c=a·(b·c)

2、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猜想。加法运算中有交换律,乘法运算中是否也有交换律呢?

⑴出示多媒体图片: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笑脸,不用一个一个数,你能很快知道它们一共有多少个吗?

⑵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用式子表示出来吗?

横看:6×5=30(个) 竖看:5×6=30(个)

⑶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因数相同,因数位置不同,但结果相等。

⑷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6×5=5×6

5. 全班猜测举例验证:是不是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都相等呢?

3×5=5×3

6×8=8×6

125×40=40×125

... ...

6. 小组内进行汇报交流。

(我们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来理解,如:6×5表示“六个五或五个六的和”,而5×6也表示“六个五或五个六的和”, 所以6×5和5×6积相等。)

7. 得出结论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果用a 、b 分别表示任意两个因数,则乘法交换律就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 ×b = b×a

简写为 a.b=b.a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我们学过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我们来看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先把前两数相加、相乘,或者先把后两数相加、相乘,和或积不变;交换律是两数相加或相乘,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验证,归纳发现了乘法运算的结合律,还发现了乘法的交换律。这些规律在以后的乘法的计算中要经常用到。我们在探讨这两个规律时,用了归纳的数学思想,这种思想方法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为归纳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教材24页自主练习第1题。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36×□=12×36 17×25×4=17×﹙□×□﹚

43×b =□×□ 15×﹙7×4﹚=﹙15×□﹚×□

①让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提问。

②学生回答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时,并说明一下你的依据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掌握情况。

2、教材24页自主练习第2题。

①学生独立连线。

②提问时让学生说清每道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此题是用连线的方式巩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从连线中进一步辨别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异同。

2、你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积吗?(课件出示)

4、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在小组里跟其他同学说一说。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a ×b) ×c=a×(b×c)

简写为:(a·b )·c=a·(b·c)

乘法交换律 a ×b=b×a

简写为 a.b=b.a

使用说明:

1. 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学法指导,授之以渔。在教学时,我注重彰显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挖掘在探讨规律过程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而这正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最有价值东西。如:由个别算式到一般算式的归纳推理,猜想——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所有这些都在课堂上放大提升,让学生感受得到,体会的深,掌握得牢。

(2)自主探究,融入课堂。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学生的“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交流质疑→概括提升→应用提高”等环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融入课堂。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目标逐步得到落实,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主要亮点有:

本课自主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并能归纳总结规律。我设计这节课时,从信息窗入手,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列出的式子开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究,主动学习,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

但整节课上下来后发现,教学设计相对开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思维的发散性和严密性有了很好的体现。但有一小部分学困生,他们在课上还习惯于充当“观众”,被动的接受,或者“坐享”其他同学之成。因此,在小组合作上还应加强指导,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使用建议。

探究乘法结合律时,不要刻意或者过分追求算法的多样化,以免出现乱、杂等情况。

3、需要破解的问题。

比如时间的把握;课中如何激发学生互相评价促进互动等等。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提高不断改善的问题。


相关内容

  • 乘法结合律评课稿
  • 评课稿 --评冯燕老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一节课 评课人:金寨中心学校 陈和珍 听了冯老师讲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节课,对我的总体影响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教 师始终处于一个引导者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并验证,无论是新授还 是应用环节,都给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 ...

  • 3 运算定律 教学设计1
  •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2:使学生亲历"回顾再现--观察比较--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数学 ...

  • 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恩施州咸丰县坪坝营镇杨洞中小学校 冉红平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 教材的第33页--35页的例1.例2及练习六的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猜 ...

  •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刘军建
  •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 富县城关小学 刘军建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1.复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 ...

  •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abc
  • 乘法运算定律 第一课时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 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 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 ...

  • 乘法运算定律
  • 信息窗1: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9-23页. 教材简析: 本信息呈现的是"中华第一站"-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繁忙有序的场景.图下以文字和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大巴车每周运送旅客多少人&q ...

  • 小学数学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 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 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

  • 乘法分配率
  • 乘法分配律(一次备课) [教学内容]P 36例3(乘法分配律)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 ...

  • [乘法运算律]教案2
  • <乘法运算律>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P61-P6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 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 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