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芬顿处理亚甲基蓝类染料废水研究_杜鹃山

第32卷 第1期黑龙江电力2010年2月

电芬顿处理亚甲基蓝类染料废水研究

杜鹃山, 车 迪, 许彦平, 辜文强, 杨世东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吉林132012)

摘 要:为了研究电芬顿法处理染料废水中亚甲基蓝类去除效果, 采用二维电极牺牲阳极的电芬顿处理实验方法, 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到了95%以上。尤其是在阴极外加活性炭纤维这种较新型的电芬顿组合方式上达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然而, 在之后进行的一系列正交实验中, 发现了不少副产物和一些中间产物, 最后提出了一些实验中存在而理论未解决的一些问题, 仅供同行研究与探讨。关键词:电芬顿; 亚甲基蓝; 活性炭纤维; 正交试验中图分类号:X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663(2010) 01-0009-04

StudyofdisposingMethylenebluedyewastewaterbyelectro-Fenton

DUJuanshan, CHEDi, XUYanping, GUWenqiang, YANGShidong

(NortheastDianliUniversity, Jilin132012, China)

Abstract:Inordertostudytheeffectofelectro-FentonadoptedtoremoveMethylenebluefromdyewastewater, theexperimentadoptstheelectro-Fentonmethod, two-dimensionalelectrodessacrificingthe

anode, bywhichtheremovalrateofMethylenebluereaches95%.Anewcombinationofelectro-Fenton, addingactivatedcarbonfiberoutsidethecathode, producesarelativelygoodeffect. Afteraseriesoffollowingorthogonalexperiments, however, manyby-productsandintermediatesareexposed. Finally, thispaperputsforwardseveralissueswhichhasexistedinexperimentsandnothasbeenabletobeaddressedbytheoryforresearchanddiscussionwithfellows. Keywords:electro-fenton; methyleneblue; activatedcarbonfiber; orthogonalexperiment

法相比, 具有效果好、设备简单、反应速度快、无选择性、反应彻底、可自动产生絮凝

[4-7]

1 概述

印染工业自诞生以来, 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产生的经济效应巨大, 但是这种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其中以印染行业废水排放的污染最严重, 染料废水成分复杂, 色度深, 大多数为有毒难降解的有机物

[1]

的特点。电芬

顿法是电化学和芬顿试剂结合利用的新型方法, 具有高级氧化的一般特点:节省药剂费用、氧化剂费用、有效降解有机物, 可以大大提高反应速率, 不会产生由Fe(OH) 3污泥形成的污染

[8]

。正由于这些好

[7]

, 具有较高的COD(化学需氧量) 、

BOD(生化需氧量) 、色度、酸碱度等特点。处理染料废水的方法多种多样, 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电化学法、生化法等, 而且都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1894年法国科学家H. J. HFenton发明用亚铁离子和双氧水在酸性条件下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OH, 命名为Fenton(芬顿) 试剂水

[2]

[2-3]

[2]

处, 电芬顿法受到环保工作者的关注。

2 实验

2. 1 实验原理及器材

该实验采用二维电极中的牺牲阳极电芬顿法, 阴极采用方形不锈钢材料, 阳极为方形铁丝网, 有效反应面积为宽×深=10cm×8cm, 间距为4. 5cm, 发生的电芬顿反应:

阳极Fe-2e※Fe; 2H2O-4e※O4H2+

2+

+

。1964年H. R.

Eisenhouser将芬顿试剂用来处理芳酚与烷基苯废

, 让芬顿试剂走进了污染物处理的研究范围。Fenton法处理印染废水与一般生物和化学方

收稿日期:2009-10-22

作者简介:杜鹃山(1987-) , 男, 东北电力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读本科生。

——

Vol. 32, No. 1

+

HeilongjiangElectricPowerFeb. 2010

阴极 O2H+2e※H2O2H2O+4e※H22+2; +2OH

-

  图1表示0~120min的过程中, 5mg/L的亚甲基蓝溶液的吸光度变化情况, 此过程中满足的条件:6V的稳定电压, 电流0. 11~0. 13A, pH变化是3. 14~3. 18。可以明显看到, 溶液的吸光度A由最初的0. 490降到0. 000(A=0代表此时的吸光度已与参比溶液(即蒸馏水) 相同) 。随着处理时间的不断增加, 吸光度的变化率不断变化, 色度的去除率不断上升, 去除率从最初的0到90min达到100%。

表1中的数据是原始值, 图1是根据表3拟出的曲线图。从表1中可以看出, 随着时间的增加, 吸光度和亚甲基蓝去除率不断降低和上升。在90min时, 去除率已经达到了100%,可能是加入活性炭纤维和电芬顿共同作用所致。

  根据实验, 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只变化电压(4~12V) , 发现色度去除率在4~10V都是相当理想的, 最终达到了90%以上, 但没有达到6V的高效率。而且4V的去除率不如6V的, 证明最佳的电压应该在4~6V。其中5V的效率和4V的相差不大, 很接近, 最佳电压应该是6V左右, 最佳电流也是相对应的0. 12A。实验的过程中及结束后, 容器内没有杂质和腐蚀物, 活性炭纤维将这些产物吸收了, 在炭纤维的表面发现有很多的黄色物质。对于12V的实验, 由于电压较高, 电流达到了1. 00A以上, 电流变化幅度达到了0. 10A, 很不稳定, 实验过程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必然影响实验的进行, 最高的效率只达到70. 77%。2. 3 实验第二部分的结果及探究

  实验第二部分是利用正交实验的原理, 进一步探究某些因素对整个实验的影响。正交试验更具有说服力, 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次数来科学的分析实验结果。

正交试验采用多因素混合水平(五因素八水

该反应利用了阴极产生的H2O2和阳极氧化产生的Fe构成了一个芬顿体系, 产生OH, 达到高级氧化的目的。

该实验的水样为配制的不同浓度的亚甲基蓝溶液。处理染料废水采用的去除指标是该染液的色度, 用吸光度A衡量(色度愈大, 吸光度A也愈大) , 其吸收峰λ=665nm。目前用到的实验器材有722型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吸光度A) 、稳压电源PXN-1503D, pH211型pH计、79-1型磁力搅拌器(促使溶液反应均匀彻底) 、ESJ200-4型电子天平自制活性炭纤维电极等(用于电解反应产生芬顿体系) 。每次实验时间为120min, 分为多次取样, 最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去除率变化曲线, 得出最终的去除效果。

2. 2 实验第一部分(电压部分) 的结果及研究

查阅大量的文献, 发现电芬顿法在酸性条件下效果很好, 第一系列的实验首先采用pH=2. 5~3. 5条件下加入导电物质NaO5g, 通过稳压电2S40. 源来控制电压和电流的变化。第一部分的实验有活性炭纤维的加入, 包裹在阴极的不锈钢上, 主要研究以电压和电流为主的反应

2+

图1 吸光度A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表1 实验第一部分数据(pH=3. 14~3. 18, I=0. 11~0. 13A, U=6V, C=5mg/L)

时间t/min吸光度A吸光度A变化率/%

时间t/min吸光度A吸光度A变化率/%

时间t/min吸光度A吸光度A变化率/%

00. 2030. 00140. 11941. 38400. 03383. 74

20. 1839. 85160. 10946. 30500. 01990. 64

40. 17215. 27180. 10050. 74600. 01095. 07

60. 16120. 69200. 09354. 19700. 00597. 54

80. 15125. 62250. 07364. 04900. 000100

100. 14130. 54300. 05771. 921200. 000100

120. 13035. 96350. 04577. 83

第32卷 第1期

平) 的试验, 见表2。

表2 正交试验水平因素表

实验号12345678

电压U/V[1**********]

亚甲基

初始pH6. 5~7. 52. 5~3. 511. 5~12. 51. 5~2. 5

蓝浓度

-1

/(μL·L)

黑龙江电力2010年2月

其余实验溶液都很清澈, 只是在其完全静置

后, 底部全是黑色的粒状物体(所有的溶液中均有,

MnSO4量/g1. 50. 50. 01. 0

NaO2S4量/g0. 51. 51. 00. 0

发现是铁丝网上的, 由于磁力搅拌器搅拌而进入溶液, 但是不溶于盐酸和强碱) 。取样品加入NaOH先有白色沉淀, 再转化为黄色絮状物。对于酸性条件或者中性条件的实验, 均有较好的去除效率, 但碱性溶液去除率极低, 只有30%左右。

根据已有的实验数据, 即使溶液最后很浑浊, 也有大量黄色或红褐色沉淀生成, 但是这些都是在反应一段时间后发生的, 而且电芬顿反应的速度很快, 一般酸性或中性条件下30min内就达到了80%以上的去除率。如其中实验号为2、5的最后都有大

5101520

  根据水平因素表, 可得出正交试验排列表见表

量的红褐色沉淀生成(代表曲线图为图2) , 实验号为9、10的一直都很清澈(代表图为图3) , 实验9为碱性环境, 去除效率很低

3。

表3 正交试验排列表

亚甲基

试验号

电压U/V

pH

蓝浓度

NaO42S量/g0. 51. 51. 50. 50. 51. 51. 50. 51. 00. 00. 01. 01. 00. 00. 01. 0

MnSO4量/g1. 50. 50. 51. 50. 51. 51. 50. 50. 01. 01. 00. 01. 00. 00. 01. 0

1/(μL·L-)

[***********]41516

[***********]1244

6. 5~7. 52. 5~3. 56. 5~7. 52. 5~3. 56. 5~7. 52. 5~3. 56. 5~7. 52. 5~3. 511. 5~12. 51. 5~2. 511. 5~12. 51. 5~2. 511. 5~12. 51. 5~2. 511. 5~12. 51. 5~2. 5

[***********]2020152015

图2 5号实验吸光度的变化情况

  5号实验为中性条件, 去除亚甲基蓝效果依然很好, 最终的去除率达到了93. 01%,效果很好, 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在正交试验中, 由于没有加入活性炭纤维, 反应后的溶液中发现很多黑色的粒状物, 有些实验会有大量的黄色沉淀生成, 酸性条件下反应的速度很快, 明显高于第一部分实验。当加入活性炭纤维时, 会发现反应速率下降, 但副产物会大量减少。

其中试验号为1、2、3、5、6、7、8的溶液都很快出现不同程度的浑浊, 有黄色、红色沉淀, 7、8两组开始后不久, 中间产物为酒红色, 继续反应到2h后, 酒红色渐渐消退, 若不继续反应, 直接取酒红色样封存, 隔日后残留的酒红色都消失。

10号实验为强酸性条件, 去除效果更好, 最终的去除率达到了99. 56%,在90min后就能够达到99%,后期比较稳定。

——

图3 10号实验吸光度的变化情况

Vol. 32, No. 1HeilongjiangElectricPowerFeb. 2010

  第二部分的正交试验有些没有达到120min就产生了大量絮状体与黑色小颗粒, 无法再进行, 因此R值无法计算。只能根据正交试验的现象来初步认识和判定不同条件下实验的效果。

b. 实验号7、8反应会产生酒红色中间产物, 继续反应或静置一段时间后会褪色。

c. 所有的反应都会使阳极产生黑色的粒状物, 不溶于强酸强碱, 无法判断其具体结构式, 为防止其进入溶液可更换阳极形态或加保护膜。

d. 电芬顿反应在30min内基本能除去80%的色度, 继续反应就有可能会产生大量浑浊的沉淀, 时间点如何安排。

e. 加入炭纤维后的反应速率明显降低, 原因何在, 按理论解释应该两者同时发挥处理效果, 速率增加才符合, 但实验并非如此。

3 结论

该实验对于电芬顿处理亚甲基蓝废水有了初步的分析, 得到结果如下:

a. 电压对于电芬顿阴极外加活性碳纤维的影响总体呈现出在4~12V(6V为最佳) , 效果向两侧减弱, 但增加电压比减小电压效果要差。

b. 采用这种电极对阳极即铁丝网腐蚀较严重, 但是阴极的活性碳纤维可以吸附部分腐蚀产物, 起到了净水的作用。

c. 正交试验虽然没有得出实质性的结论, 却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这些特殊情况不是偶然的, 是重复出现的, 而且不同条件可能出现相同的特殊现象(如正交7、8组) 。

当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以解决且很有价值的问题, 在此提出供同行研究分析。

电压部分:

a. 活性炭纤维如何能更好的发挥出联合应用的效果。

b. 通过对比试验(只用活性炭纤维吸附, 不采用电芬顿法) , 去除率能达到50%以上。之后的正交试验没有加入炭纤维, 电芬顿的情况下去除率可以达到70%以上, 而两者综合后的反应是哪一部分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正交试验部分:

a. 只要初始pH≤7(包括中性) , 反应结束后都会呈强酸性(pH为2~3) 。若初始pH为强碱性反应, 结束后仍然为强碱性, 变化不大。

(上接第8页)

场进行试验验证, 结果切实有效, 同时, 也降低了试验人员劳动强度, 从而在整个现场试验中提高了效率。

参考文献:

[1] 徐向荣, 王文华, 李华斌. Fenton试剂处理酸性染料

废水的研究[J]. 环境导报, 1997(6) :23-24. [2] 相欣奕, 郑怀礼. Fenton反应处理染料废水研究进展

[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 26(4) :126-130.

[3] 鲁璐, 刘汉湖. Fenton试剂预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实

验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33(3) :89-92. [4] 徐桦, 黄海云. 改进电Fenton法处理印染废水[J].

常熟高专学报, 2008, 18(4) :45-47, 52.

[5] 张乃东, 郑威, 彭永臻. 电Fenton法处理难降解有机

物的研究进展[J]. 上海环境科学, 2002, 21(7) :440-441.

[6] 蔡建国, 石洪雁, 李爱民. 催化氧化法处理工业废水

的研究进展[J]. 江苏环境科技, 2003, 16(4) :39-42.

[7] 吴晓琼. 电-Fenton反应处理蒽醌类染料废水的试

验研究[J]. 江苏环境科技, 2008, 21增刊:19-20. [8] 肖华, 周荣丰. 电芬顿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 上海

环境科学, 2004, 23(6) :253-256.

(责任编辑 侯世春)

[3] 中国电力企业家协会供电分会. 电气试验与油化验

[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

[4] 汤蕴璆, 史乃. 电机学第2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 2005.

[5] 建设部, 国家质监总局.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

交接试验标准[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 徐秋菊)

参考文献:

[1] 西南电业管理局试验研究所. 高压电气设备试验方法

[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4.

[2] 陈化钢.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方法及诊断技术[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第32卷 第1期黑龙江电力2010年2月

电芬顿处理亚甲基蓝类染料废水研究

杜鹃山, 车 迪, 许彦平, 辜文强, 杨世东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吉林132012)

摘 要:为了研究电芬顿法处理染料废水中亚甲基蓝类去除效果, 采用二维电极牺牲阳极的电芬顿处理实验方法, 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到了95%以上。尤其是在阴极外加活性炭纤维这种较新型的电芬顿组合方式上达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然而, 在之后进行的一系列正交实验中, 发现了不少副产物和一些中间产物, 最后提出了一些实验中存在而理论未解决的一些问题, 仅供同行研究与探讨。关键词:电芬顿; 亚甲基蓝; 活性炭纤维; 正交试验中图分类号:X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663(2010) 01-0009-04

StudyofdisposingMethylenebluedyewastewaterbyelectro-Fenton

DUJuanshan, CHEDi, XUYanping, GUWenqiang, YANGShidong

(NortheastDianliUniversity, Jilin132012, China)

Abstract:Inordertostudytheeffectofelectro-FentonadoptedtoremoveMethylenebluefromdyewastewater, theexperimentadoptstheelectro-Fentonmethod, two-dimensionalelectrodessacrificingthe

anode, bywhichtheremovalrateofMethylenebluereaches95%.Anewcombinationofelectro-Fenton, addingactivatedcarbonfiberoutsidethecathode, producesarelativelygoodeffect. Afteraseriesoffollowingorthogonalexperiments, however, manyby-productsandintermediatesareexposed. Finally, thispaperputsforwardseveralissueswhichhasexistedinexperimentsandnothasbeenabletobeaddressedbytheoryforresearchanddiscussionwithfellows. Keywords:electro-fenton; methyleneblue; activatedcarbonfiber; orthogonalexperiment

法相比, 具有效果好、设备简单、反应速度快、无选择性、反应彻底、可自动产生絮凝

[4-7]

1 概述

印染工业自诞生以来, 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产生的经济效应巨大, 但是这种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其中以印染行业废水排放的污染最严重, 染料废水成分复杂, 色度深, 大多数为有毒难降解的有机物

[1]

的特点。电芬

顿法是电化学和芬顿试剂结合利用的新型方法, 具有高级氧化的一般特点:节省药剂费用、氧化剂费用、有效降解有机物, 可以大大提高反应速率, 不会产生由Fe(OH) 3污泥形成的污染

[8]

。正由于这些好

[7]

, 具有较高的COD(化学需氧量) 、

BOD(生化需氧量) 、色度、酸碱度等特点。处理染料废水的方法多种多样, 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电化学法、生化法等, 而且都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1894年法国科学家H. J. HFenton发明用亚铁离子和双氧水在酸性条件下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OH, 命名为Fenton(芬顿) 试剂水

[2]

[2-3]

[2]

处, 电芬顿法受到环保工作者的关注。

2 实验

2. 1 实验原理及器材

该实验采用二维电极中的牺牲阳极电芬顿法, 阴极采用方形不锈钢材料, 阳极为方形铁丝网, 有效反应面积为宽×深=10cm×8cm, 间距为4. 5cm, 发生的电芬顿反应:

阳极Fe-2e※Fe; 2H2O-4e※O4H2+

2+

+

。1964年H. R.

Eisenhouser将芬顿试剂用来处理芳酚与烷基苯废

, 让芬顿试剂走进了污染物处理的研究范围。Fenton法处理印染废水与一般生物和化学方

收稿日期:2009-10-22

作者简介:杜鹃山(1987-) , 男, 东北电力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读本科生。

——

Vol. 32, No. 1

+

HeilongjiangElectricPowerFeb. 2010

阴极 O2H+2e※H2O2H2O+4e※H22+2; +2OH

-

  图1表示0~120min的过程中, 5mg/L的亚甲基蓝溶液的吸光度变化情况, 此过程中满足的条件:6V的稳定电压, 电流0. 11~0. 13A, pH变化是3. 14~3. 18。可以明显看到, 溶液的吸光度A由最初的0. 490降到0. 000(A=0代表此时的吸光度已与参比溶液(即蒸馏水) 相同) 。随着处理时间的不断增加, 吸光度的变化率不断变化, 色度的去除率不断上升, 去除率从最初的0到90min达到100%。

表1中的数据是原始值, 图1是根据表3拟出的曲线图。从表1中可以看出, 随着时间的增加, 吸光度和亚甲基蓝去除率不断降低和上升。在90min时, 去除率已经达到了100%,可能是加入活性炭纤维和电芬顿共同作用所致。

  根据实验, 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只变化电压(4~12V) , 发现色度去除率在4~10V都是相当理想的, 最终达到了90%以上, 但没有达到6V的高效率。而且4V的去除率不如6V的, 证明最佳的电压应该在4~6V。其中5V的效率和4V的相差不大, 很接近, 最佳电压应该是6V左右, 最佳电流也是相对应的0. 12A。实验的过程中及结束后, 容器内没有杂质和腐蚀物, 活性炭纤维将这些产物吸收了, 在炭纤维的表面发现有很多的黄色物质。对于12V的实验, 由于电压较高, 电流达到了1. 00A以上, 电流变化幅度达到了0. 10A, 很不稳定, 实验过程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必然影响实验的进行, 最高的效率只达到70. 77%。2. 3 实验第二部分的结果及探究

  实验第二部分是利用正交实验的原理, 进一步探究某些因素对整个实验的影响。正交试验更具有说服力, 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次数来科学的分析实验结果。

正交试验采用多因素混合水平(五因素八水

该反应利用了阴极产生的H2O2和阳极氧化产生的Fe构成了一个芬顿体系, 产生OH, 达到高级氧化的目的。

该实验的水样为配制的不同浓度的亚甲基蓝溶液。处理染料废水采用的去除指标是该染液的色度, 用吸光度A衡量(色度愈大, 吸光度A也愈大) , 其吸收峰λ=665nm。目前用到的实验器材有722型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吸光度A) 、稳压电源PXN-1503D, pH211型pH计、79-1型磁力搅拌器(促使溶液反应均匀彻底) 、ESJ200-4型电子天平自制活性炭纤维电极等(用于电解反应产生芬顿体系) 。每次实验时间为120min, 分为多次取样, 最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去除率变化曲线, 得出最终的去除效果。

2. 2 实验第一部分(电压部分) 的结果及研究

查阅大量的文献, 发现电芬顿法在酸性条件下效果很好, 第一系列的实验首先采用pH=2. 5~3. 5条件下加入导电物质NaO5g, 通过稳压电2S40. 源来控制电压和电流的变化。第一部分的实验有活性炭纤维的加入, 包裹在阴极的不锈钢上, 主要研究以电压和电流为主的反应

2+

图1 吸光度A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表1 实验第一部分数据(pH=3. 14~3. 18, I=0. 11~0. 13A, U=6V, C=5mg/L)

时间t/min吸光度A吸光度A变化率/%

时间t/min吸光度A吸光度A变化率/%

时间t/min吸光度A吸光度A变化率/%

00. 2030. 00140. 11941. 38400. 03383. 74

20. 1839. 85160. 10946. 30500. 01990. 64

40. 17215. 27180. 10050. 74600. 01095. 07

60. 16120. 69200. 09354. 19700. 00597. 54

80. 15125. 62250. 07364. 04900. 000100

100. 14130. 54300. 05771. 921200. 000100

120. 13035. 96350. 04577. 83

第32卷 第1期

平) 的试验, 见表2。

表2 正交试验水平因素表

实验号12345678

电压U/V[1**********]

亚甲基

初始pH6. 5~7. 52. 5~3. 511. 5~12. 51. 5~2. 5

蓝浓度

-1

/(μL·L)

黑龙江电力2010年2月

其余实验溶液都很清澈, 只是在其完全静置

后, 底部全是黑色的粒状物体(所有的溶液中均有,

MnSO4量/g1. 50. 50. 01. 0

NaO2S4量/g0. 51. 51. 00. 0

发现是铁丝网上的, 由于磁力搅拌器搅拌而进入溶液, 但是不溶于盐酸和强碱) 。取样品加入NaOH先有白色沉淀, 再转化为黄色絮状物。对于酸性条件或者中性条件的实验, 均有较好的去除效率, 但碱性溶液去除率极低, 只有30%左右。

根据已有的实验数据, 即使溶液最后很浑浊, 也有大量黄色或红褐色沉淀生成, 但是这些都是在反应一段时间后发生的, 而且电芬顿反应的速度很快, 一般酸性或中性条件下30min内就达到了80%以上的去除率。如其中实验号为2、5的最后都有大

5101520

  根据水平因素表, 可得出正交试验排列表见表

量的红褐色沉淀生成(代表曲线图为图2) , 实验号为9、10的一直都很清澈(代表图为图3) , 实验9为碱性环境, 去除效率很低

3。

表3 正交试验排列表

亚甲基

试验号

电压U/V

pH

蓝浓度

NaO42S量/g0. 51. 51. 50. 50. 51. 51. 50. 51. 00. 00. 01. 01. 00. 00. 01. 0

MnSO4量/g1. 50. 50. 51. 50. 51. 51. 50. 50. 01. 01. 00. 01. 00. 00. 01. 0

1/(μL·L-)

[***********]41516

[***********]1244

6. 5~7. 52. 5~3. 56. 5~7. 52. 5~3. 56. 5~7. 52. 5~3. 56. 5~7. 52. 5~3. 511. 5~12. 51. 5~2. 511. 5~12. 51. 5~2. 511. 5~12. 51. 5~2. 511. 5~12. 51. 5~2. 5

[***********]2020152015

图2 5号实验吸光度的变化情况

  5号实验为中性条件, 去除亚甲基蓝效果依然很好, 最终的去除率达到了93. 01%,效果很好, 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在正交试验中, 由于没有加入活性炭纤维, 反应后的溶液中发现很多黑色的粒状物, 有些实验会有大量的黄色沉淀生成, 酸性条件下反应的速度很快, 明显高于第一部分实验。当加入活性炭纤维时, 会发现反应速率下降, 但副产物会大量减少。

其中试验号为1、2、3、5、6、7、8的溶液都很快出现不同程度的浑浊, 有黄色、红色沉淀, 7、8两组开始后不久, 中间产物为酒红色, 继续反应到2h后, 酒红色渐渐消退, 若不继续反应, 直接取酒红色样封存, 隔日后残留的酒红色都消失。

10号实验为强酸性条件, 去除效果更好, 最终的去除率达到了99. 56%,在90min后就能够达到99%,后期比较稳定。

——

图3 10号实验吸光度的变化情况

Vol. 32, No. 1HeilongjiangElectricPowerFeb. 2010

  第二部分的正交试验有些没有达到120min就产生了大量絮状体与黑色小颗粒, 无法再进行, 因此R值无法计算。只能根据正交试验的现象来初步认识和判定不同条件下实验的效果。

b. 实验号7、8反应会产生酒红色中间产物, 继续反应或静置一段时间后会褪色。

c. 所有的反应都会使阳极产生黑色的粒状物, 不溶于强酸强碱, 无法判断其具体结构式, 为防止其进入溶液可更换阳极形态或加保护膜。

d. 电芬顿反应在30min内基本能除去80%的色度, 继续反应就有可能会产生大量浑浊的沉淀, 时间点如何安排。

e. 加入炭纤维后的反应速率明显降低, 原因何在, 按理论解释应该两者同时发挥处理效果, 速率增加才符合, 但实验并非如此。

3 结论

该实验对于电芬顿处理亚甲基蓝废水有了初步的分析, 得到结果如下:

a. 电压对于电芬顿阴极外加活性碳纤维的影响总体呈现出在4~12V(6V为最佳) , 效果向两侧减弱, 但增加电压比减小电压效果要差。

b. 采用这种电极对阳极即铁丝网腐蚀较严重, 但是阴极的活性碳纤维可以吸附部分腐蚀产物, 起到了净水的作用。

c. 正交试验虽然没有得出实质性的结论, 却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这些特殊情况不是偶然的, 是重复出现的, 而且不同条件可能出现相同的特殊现象(如正交7、8组) 。

当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以解决且很有价值的问题, 在此提出供同行研究分析。

电压部分:

a. 活性炭纤维如何能更好的发挥出联合应用的效果。

b. 通过对比试验(只用活性炭纤维吸附, 不采用电芬顿法) , 去除率能达到50%以上。之后的正交试验没有加入炭纤维, 电芬顿的情况下去除率可以达到70%以上, 而两者综合后的反应是哪一部分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正交试验部分:

a. 只要初始pH≤7(包括中性) , 反应结束后都会呈强酸性(pH为2~3) 。若初始pH为强碱性反应, 结束后仍然为强碱性, 变化不大。

(上接第8页)

场进行试验验证, 结果切实有效, 同时, 也降低了试验人员劳动强度, 从而在整个现场试验中提高了效率。

参考文献:

[1] 徐向荣, 王文华, 李华斌. Fenton试剂处理酸性染料

废水的研究[J]. 环境导报, 1997(6) :23-24. [2] 相欣奕, 郑怀礼. Fenton反应处理染料废水研究进展

[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 26(4) :126-130.

[3] 鲁璐, 刘汉湖. Fenton试剂预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实

验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33(3) :89-92. [4] 徐桦, 黄海云. 改进电Fenton法处理印染废水[J].

常熟高专学报, 2008, 18(4) :45-47, 52.

[5] 张乃东, 郑威, 彭永臻. 电Fenton法处理难降解有机

物的研究进展[J]. 上海环境科学, 2002, 21(7) :440-441.

[6] 蔡建国, 石洪雁, 李爱民. 催化氧化法处理工业废水

的研究进展[J]. 江苏环境科技, 2003, 16(4) :39-42.

[7] 吴晓琼. 电-Fenton反应处理蒽醌类染料废水的试

验研究[J]. 江苏环境科技, 2008, 21增刊:19-20. [8] 肖华, 周荣丰. 电芬顿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 上海

环境科学, 2004, 23(6) :253-256.

(责任编辑 侯世春)

[3] 中国电力企业家协会供电分会. 电气试验与油化验

[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

[4] 汤蕴璆, 史乃. 电机学第2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 2005.

[5] 建设部, 国家质监总局.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

交接试验标准[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 徐秋菊)

参考文献:

[1] 西南电业管理局试验研究所. 高压电气设备试验方法

[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4.

[2] 陈化钢.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方法及诊断技术[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相关内容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水资源污染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尤其是工业生产中排放的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种类多.危害大,有一些还很难降,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 在印染行业中,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的追求,纺织品的产量和质量有了大 ...

  • 光助芬顿法处理苯酚废水研究
  • 2004年12月 第18卷 第4期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 Dec . 2004 Vol . 18 No . 4 光助芬顿法处理苯酚废水研 ...

  • 废水处理与利用
  • 博士□ 基地班硕士□ 硕博连读研究生口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学术型硕士□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 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考 试 试 ...

  • 光磁耦合技术降解亚甲基蓝染料废水
  • doi:10.3969/j.issn.1671-7775.2014.04.021 光磁耦合技术降解亚甲基蓝染料废水 1,211 吴春笃,蒋志辉,解清杰,郑 坤 1 (1.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2.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模拟了具有偶氮结构的亚摘要 ...

  • 分光光度法研究粉煤灰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及其机理研究
  • 第27卷,第3期 2010年5月光 谱 实 验 室ChineseJournalofSpectroscopyLaboratoryVol.27,No.3May,2010 分光光度法研究粉煤灰对亚甲基蓝的 吸附及其机理研究¹ 涂逢樟 姚辉梅 林竹光 陈兰兰 张亮 (龙岩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 福建省龙岩市东肖 ...

  • 天然植物材料作为吸附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个人自主学习研究报告 环境工程专业2班 第五学习小组 姓名:洪涛 学号:1224218 研讨方向:表面吸附剂在水处理当中的应用 本人承担的具体学习研讨主题:天然植物材料作为吸附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天然植物材料作为吸附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当前水体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寻求高效.环保, 且成本低 ...

  • 微生物的环保作用
  •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张英杰 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12级2班 120602012 摘要: 环境污染是指生态的结构和机能受到外来有害物质的影响或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环境正常的生态平衡.在人类的生活的环境中,有大量的生活废弃物,工业生产形成的三废及农业上使用的肥料.农药的残留物 ...

  • 染料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 1. 染料废水处理现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染料不但具有特定的颜色,而且结构复杂,以高分子络合物为多,结构很 难被打破,生物降解性较低,大多都具有潜在毒性,在环境中的归趋依赖于很多未知因子.加之染料生产具有品种多.批量少.更新快的特点,致使染料废水难找到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很多,下面分 ...

  • 国家危险废弃物名录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 编号 废物类别 废物来源 从医院.医疗中心和诊所的医疗服务中产生的临床废物 医院临床废物 --手术.包扎残余物 --生物培养.动物试验残余物 --化验检查残余物 --传染性废物 --废水处理污泥 从医用药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包括兽药产品(不含中药类废物) --蒸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