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 要]我国水利建设情况在社会安全、农业、人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水力发电事业、水土保持等方面所作的贡献进行了探讨,并对水利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旨在加强人民对水利建设的重视以促进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水利建设 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78-01

  引言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防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快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步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更是加重了水利建设的基础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利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安全与发展

  在历史上,水、旱灾害曾经给整个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过巨大的损失。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抵御和防止水、旱灾害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通过在上游兴建水库以拦蓄洪水,在中游开辟分、蓄洪区蓄滞洪水,在下游扩大排洪出路,使各主要江河初步形成能够防御常遇洪水的防洪工程体系,发挥了显著的效益。在全国受江河湖海洪潮威胁的广大地区,初步建立了防洪保障,保护近6亿亩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保护人口4.66?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建国以后,城市防洪建设作为重点进行安排,取得了显著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防洪规划开始逐步纳入江河流域治理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城市堤防长度己达1000多公里,大大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相继战胜了数次特大洪水的侵袭。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堤防先后战胜了1981的年长江大水、1982年的黄河大水、1983年的汉江大水、1985年的辽河大水、1988年的嫩江大水、1991年的淮河、太湖、松花江大水、1998年的长江、松辽大水,有力地保障了沿江(河)城市和郊区农村的安全。

  2 水利与农业

  建国以来,通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灌排设施工程,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为农业持续稳定的增产创造了条件。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2.4亿亩发展到7亿多亩,虽然由于人口剧增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50%,而人均灌溉面积却增加了50%。使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的水田、水浇地,却提供了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二的粮食,为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穿衣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从1949年到1987年,全国灌溉经济效益价值为4436.59亿元,除涝经济效益价值为1327.92亿元。水利建设为农业稳产增产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为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劳。

  3 水利供水工程与城市人民生活和工矿企业生产

  建国以来,通过兴建引水、提水和调蓄水源工程,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同时还为城市人民生活和工矿企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水源。目前,水利工程向城市年供水能力己达到500多亿立方米,缓解了城市的供水矛盾。据统计,从1949年到1987年,全国共解决饮水困难人数达1亿多人,解放劳动工日达120.58亿个,经济效益价值达191.41亿元;从1958年到1986年,8大城市供水量共436.7亿立方米,经济效益价值达333.3亿元。

  4 水土保持工作为国家生产力合理布局提供了前提

  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生产力布局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黄土高原保持水土,干旱地区引水造林、防风治沙,大江大河防御洪水不决口、不改道,跨流域引水接济缺水地区,重点开发水能资源,引水开荒增产粮食等,这些都是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大事。建国以来,己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开发山区、整治江河、防治灾害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水土保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全局,也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水力发电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水电事业是我国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一批大中型水力发电站的建设在我国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目前,无论是我国的年发电量还是水电装机容量,均位列世界前茅。农村小水电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田灌溉、农副产品加工和缓解电力紧张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小浪底枢纽工程的顺利竣工、三峡枢纽工程的建设,以及一批在建或待建的水力发电工程,更预示着我国水力发电建设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1949年至1987年,累计水力发电经济效益价值达到了636.98亿元。

  6 水利建设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水利的社会效益体现在水利工程设施保障了社会安全、促进了社会发展。防洪工程抗御洪水灾害,保障了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的全面兴旺;灌溉除涝工程促进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丰富了农副产品市场的供应,繁荣了市场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保证;结合水利工程,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水电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活跃了政治、文化生活,改变了城乡面貌;供水工程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利的环境效益体现在水利工程设施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同时还体现在提供水源、改善水质、改良土壤、美化环境、调节和改善地区小气候、降低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这些都为人们提供了稳定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结论

  水利建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增强了农业后劲,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

  后记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保障水利建设有稳定的投资来源,是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满足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要求。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水利事业需要相应的大量投入,建立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加大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养护投入,确保水利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摘 要]我国水利建设情况在社会安全、农业、人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水力发电事业、水土保持等方面所作的贡献进行了探讨,并对水利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旨在加强人民对水利建设的重视以促进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水利建设 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78-01

  引言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防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快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步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更是加重了水利建设的基础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利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安全与发展

  在历史上,水、旱灾害曾经给整个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过巨大的损失。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抵御和防止水、旱灾害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通过在上游兴建水库以拦蓄洪水,在中游开辟分、蓄洪区蓄滞洪水,在下游扩大排洪出路,使各主要江河初步形成能够防御常遇洪水的防洪工程体系,发挥了显著的效益。在全国受江河湖海洪潮威胁的广大地区,初步建立了防洪保障,保护近6亿亩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保护人口4.66?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建国以后,城市防洪建设作为重点进行安排,取得了显著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防洪规划开始逐步纳入江河流域治理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城市堤防长度己达1000多公里,大大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相继战胜了数次特大洪水的侵袭。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堤防先后战胜了1981的年长江大水、1982年的黄河大水、1983年的汉江大水、1985年的辽河大水、1988年的嫩江大水、1991年的淮河、太湖、松花江大水、1998年的长江、松辽大水,有力地保障了沿江(河)城市和郊区农村的安全。

  2 水利与农业

  建国以来,通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灌排设施工程,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为农业持续稳定的增产创造了条件。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2.4亿亩发展到7亿多亩,虽然由于人口剧增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50%,而人均灌溉面积却增加了50%。使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的水田、水浇地,却提供了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二的粮食,为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穿衣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从1949年到1987年,全国灌溉经济效益价值为4436.59亿元,除涝经济效益价值为1327.92亿元。水利建设为农业稳产增产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为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劳。

  3 水利供水工程与城市人民生活和工矿企业生产

  建国以来,通过兴建引水、提水和调蓄水源工程,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同时还为城市人民生活和工矿企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水源。目前,水利工程向城市年供水能力己达到500多亿立方米,缓解了城市的供水矛盾。据统计,从1949年到1987年,全国共解决饮水困难人数达1亿多人,解放劳动工日达120.58亿个,经济效益价值达191.41亿元;从1958年到1986年,8大城市供水量共436.7亿立方米,经济效益价值达333.3亿元。

  4 水土保持工作为国家生产力合理布局提供了前提

  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生产力布局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黄土高原保持水土,干旱地区引水造林、防风治沙,大江大河防御洪水不决口、不改道,跨流域引水接济缺水地区,重点开发水能资源,引水开荒增产粮食等,这些都是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大事。建国以来,己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开发山区、整治江河、防治灾害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水土保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全局,也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水力发电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水电事业是我国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一批大中型水力发电站的建设在我国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目前,无论是我国的年发电量还是水电装机容量,均位列世界前茅。农村小水电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田灌溉、农副产品加工和缓解电力紧张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小浪底枢纽工程的顺利竣工、三峡枢纽工程的建设,以及一批在建或待建的水力发电工程,更预示着我国水力发电建设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1949年至1987年,累计水力发电经济效益价值达到了636.98亿元。

  6 水利建设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水利的社会效益体现在水利工程设施保障了社会安全、促进了社会发展。防洪工程抗御洪水灾害,保障了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的全面兴旺;灌溉除涝工程促进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丰富了农副产品市场的供应,繁荣了市场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保证;结合水利工程,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水电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活跃了政治、文化生活,改变了城乡面貌;供水工程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利的环境效益体现在水利工程设施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同时还体现在提供水源、改善水质、改良土壤、美化环境、调节和改善地区小气候、降低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这些都为人们提供了稳定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结论

  水利建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增强了农业后劲,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

  后记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保障水利建设有稳定的投资来源,是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满足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要求。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水利事业需要相应的大量投入,建立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加大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养护投入,确保水利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相关内容

  • 公路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 公路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作者:刘三成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第11期 摘要:公路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血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公路建设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展开论述. 关键词:经济发展 公路建设 公路建设系统的完备性是最能够体验出一 ...

  • 房地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 房地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张 健1 吴存兰2 1.姜堰市房地产管理处 江苏 姜堰 225500 2.中共姜堰市委党校 江苏 姜堰 225500 [摘 要]房地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和影响多个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房地产业不仅极大地 ...

  • 第三部分房地产业的地位.作用和行业特点
  • 第三部分 房地产业的地位.作用和行业特点 一.房地产行业 (一) 宏观方面:房地产业是指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建设. 经营.租赁.抵押.信托.维修以及装饰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部门,包 括各类经济组织.专业人员和行政管理部门所组成的房地产市场.从 行业分类看,房地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第二层次的服务部门,建 ...

  • 国民收入再分配问题探究
  • 摘 要:收入再分配并不仅仅属于道德范畴,更具有经济学的科学研究意义,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处理不好还会成为政治问题.近几年来,在各种类型的民意调查中,群众对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程度一直名列前茅.另外,不同机构和学者统计计算出来的我国基尼系数的数值早已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且呈扩大之势.因 ...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党政治演变的结果.这一制度孕育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制度有了初步发展:195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遭受了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党的十三大以来这一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回顾 ...

  • 论提升国民素质
  • 范文一: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谈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2008年,在万众期待中,中国人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这不仅是中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增强的体现,也是国民文明素质去的巨大飞跃的展现.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文明行为,这是我国国民文明素质普遍较低的缩影,严重阻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

  • 第17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 教案
  •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与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等史实. 2.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与巩固政权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相关数据,提高学生用数据统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分析历史资 ...

  • 新中国经济
  •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背景:新中国建国初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 ②原因:A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B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C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③表现: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 ...

  • 从产业经济学看河南的高速公路发展
  • 摘要: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高速公路因其自身特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产业经济学理论出发,在分析了高速公路的经济特性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南高速公路的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河南:高速公路:发展 中图分类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