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 仪 校 本 课 教 案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打电话的日常礼仪,从而规范自己打电话的行为,也从 思想上反思自己平日打电话时做得怎么样,应该怎样改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表演、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明白打电话礼仪的重要性, 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情感与态度:文明礼仪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光靠嘴上说是远远不够的,重 要的是得落实在行动上,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拿着电话走进教室,指起一名学生,“拨电话”给他,然后请其他学生来评说,“你认为我们在打电话的时候是否遵循了文明礼仪?”(学生大都能说出使用了文明用语,如你好,请,谢谢、再见等等。)然后再“拨”给另一个学生,让他注意吸取第一位同学的经验,然后再让学生来评说。
二、表演探究
1、刚才老师分别打电话给这两位同学,他们基本上都能做到文明礼仪,那么你们在打电话的时候又是怎样做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到你的好朋友,把你们在生活中的一个真实的打电话的场景给大家表演出来。
2、学生表演,其他的学生进行观看和评论。(注意这时的表演一定要强调是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切不可热热闹闹地变成了闹剧)。
(1)同学之间互相打电话。
(2)打电话给长辈。
3、学生集体评议,哪些行为符合日常的文明礼仪,哪些不符合。
4、刚才看了同学们的表演,老师非常高兴地发现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比较注意打电话时的文明礼仪,比如都注重使用了文明用语,那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打电话时的礼仪呢?可以在小组里彼此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这里让学生充分地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吸取众家所长,完善自己的观点。) 5、谁来说说打电话时除了要使用文明用语,还要注意哪些事情?
(1)说话时的语速要适中,不宜过快,吐字要清楚。
(2)说话时的态度要温和,不要凶巴巴的。
(3)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4)注意打电话时的体态:上身挺直,坐姿或站姿要端正。
6、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那么你们能不能将生活中打电话时的那些不文明的动作和语言去掉,自己设计一个场景,和你的好朋友再度合作,表演一出文明打电话的短剧?
7、学生表演,再评说。
三、讨论明理
1、通过表演,同学们丰富了自己在打电话时的文明礼仪,那么你们对打电话时的文明礼仪有什么看法?比如说这看起来有点繁杂的礼仪在打电话时就那么重要吗?就非得遵守不可吗?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2、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礼仪是通过人的外在表现出来的,只有把这些用嘴说得出来的东西落实到行动上,才会最终变成自己的内在素养,提升个人素质。
四、拓展
刚才我们所演所说的大都是在家里打电话时的文明礼仪,那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手机已经成为一样非常普通的通讯工具,那么像手机这种可以随便移动的电话,在使用时又应该注意哪些礼仪呢?尽管现在同学们可能还没有使用,但你的爸爸妈妈都有,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呢?
1、在公共场所打手机时说话的声音要小,不能扯着嗓门喊。
2、在开会或影院这样需要安静的地方应该关机或打振动。或者到外面去接。五、总结
今天通过这节礼仪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学生在总结学习收获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在平日里打电话时做得怎样。)
其实文明礼仪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你如果注意了这些细节,将你所知道的有关文明礼仪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当中,你的外在表现就会体现出一种文明礼貌,一种温文而雅,给人一种有修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能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文明礼仪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时感染身边的其他人,让文明之花的芳香飘散在我们的周围。
心中有他人
教学目标
认知: 1.能分辨在集体中只顾自己和能想着别人的不同行为。
2.知道与人相处,要想着别人,不能只顾自己。
情感: 1.愿意想着别人。
2.厌恶只顾自己的表现。
行为: 和同学在一起时,能想着别人,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教学过程
一、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初步知道,不能只顾自己,要心中有他人。
1.用课件演示“想一想”栏目图1、图2。
情境是刚下体育课,大家都很热,很口渴。图1:遇事能想到别人的同学,拿起水壶先给同学倒水。图2:只顾自己的同学拿着水杯抢着让别人先给他倒水。
2.提问:下体育课了,大家都很渴,哪个同学想到了别人?难只顾自己?你喜欢谁?
3.小结:我们要学习心中有他人的人,遇事想到他人,不能只顾自己。 板书:心中有他人
二、分析课文,体会心中有他人是美德。
1.分析第一段
(1)谈话:同学们都很喜欢荡秋千,在秋千上荡来荡去,像坐在摇篮里,像飞一样,真是玩不够,都想玩一会儿,对吗?(课件演示,把学生带入情境)可是,小红同学只玩了一会就下来了,这是为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一段。
(2)提问:小红为什么只玩了一会儿就下来了?
(3)提问:假如要是你在下面排队等着玩,你会怎么样想呢?
(4)小结:小明同学想到了排队等着玩的同学,怕同学着急,自己只玩了一会儿就下来了。她真好!
2.分析第二段
(1)谈话:同学们,每个学期开学都要发新书,大家都希望拿到一本崭新的漂亮的书。当我们拿到书后,总是看呀,摸呀,翻呀,生怕把新书弄脏碰坏,都想赶快给新书包上书皮,有谁愿意拿到的新书是一本破了皮的书呢?课件演示图
2。
(2)提问:可是小兰就拿了一本破了皮的书,这是怎么回事呢?出示课文第二段文字。
(3)你们看她的表情,还挺高兴,这是为什么?
(4)她看到同学们拿到好书后那么高兴,虽然自己拿了一本破了皮的书,心里也很高兴,因为别的同学都满意了。她做得真好!我想你们遇到这样的事,也会向小兰那样做,对吗?
3.分析第三段
(1)谈话:有一天,中午放学时,下雨了,一个带了雨具的同学走出校门,又跑回来了,你们猜猜她想起什么了?(课件演示图3。)
(2)小华跑回来是怎么做的呢?仔细观察,我们把这个情节演出来好吗? 学生表演小品:一个学生带雨具,一个同学没带雨具。带雨具的同学走出校门又跑回来,和没带雨具的同学合用雨具。
老师当记者采访学生。
访问1:请问:(带雨具的学生)你不是走出校门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教师表扬:真好!你想到同学有困难要主动帮助。
访问2:(没带雨具同学)你没带雨具,当时怎么想的?
小结:小明、小兰、小华三位同学都做了好事,他们做事时,替别人着想,怕别人着急,不是只想到自己。说明他们心中有他人。
三、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1.提问:他人是指除了自己以外的人。我们周围除了同学还有谁?
2.引导学生看课本上“填一填”栏目。
让学生看图读课文。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做得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填空。 小结:这两位同学和小明、小兰、小华同学有共同的优点,心中有他人。
四、辨析讨论。
1.“评一评”栏目
(1)谈话:在教室里,有的同学坐在座位上,总觉自己的地方小,把胳膊挤到同桌同学的桌子上。这样做会发生什么事情?
(2)你们愿意和这样的同学在一起吗?演示:“评一评”栏目图2。
打扫卫生时,一位同学端着水盆,洒水,水溅在同学身上,他做得对吗?
(3)假如你在场,心里怎么想?
(4)小结:这两幅图中的同学,只想自己,不顾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损害别人的利益,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
2.“看一看”栏目
演示“看一看”栏目的图。
提问:假如你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
小结:我们应该主动帮助别人,关心别人,为别人做好事;不能只顾自己,见别人有困难也不帮忙。
四、联系实际。
1.谈话:从同学们发言中听出,你们和书上这些同学一样,在学校里想着同学、老师,在家想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外面能想到好多好多人。谁来说一说,你们在生活中为他人做过什么事?
2.夸奖心中有他人的同学。
3.小结:这些同学在做事时能想到别人,做到了心中有他人,我们为他们鼓掌。
4.布置课后活动,完成“活动”栏目教学。
五、总结:希望同学们向心中有他人的好同学学习,不论在学校、家里,还是在外面,跟他人生活在一起,就要替他人着想,要像课文里讲的那样,怕别人着急,让别人满意,别人有困难要主动帮助,做一个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
礼 仪 校 本 课 教 案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打电话的日常礼仪,从而规范自己打电话的行为,也从 思想上反思自己平日打电话时做得怎么样,应该怎样改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表演、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明白打电话礼仪的重要性, 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情感与态度:文明礼仪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光靠嘴上说是远远不够的,重 要的是得落实在行动上,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拿着电话走进教室,指起一名学生,“拨电话”给他,然后请其他学生来评说,“你认为我们在打电话的时候是否遵循了文明礼仪?”(学生大都能说出使用了文明用语,如你好,请,谢谢、再见等等。)然后再“拨”给另一个学生,让他注意吸取第一位同学的经验,然后再让学生来评说。
二、表演探究
1、刚才老师分别打电话给这两位同学,他们基本上都能做到文明礼仪,那么你们在打电话的时候又是怎样做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到你的好朋友,把你们在生活中的一个真实的打电话的场景给大家表演出来。
2、学生表演,其他的学生进行观看和评论。(注意这时的表演一定要强调是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切不可热热闹闹地变成了闹剧)。
(1)同学之间互相打电话。
(2)打电话给长辈。
3、学生集体评议,哪些行为符合日常的文明礼仪,哪些不符合。
4、刚才看了同学们的表演,老师非常高兴地发现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比较注意打电话时的文明礼仪,比如都注重使用了文明用语,那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打电话时的礼仪呢?可以在小组里彼此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这里让学生充分地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吸取众家所长,完善自己的观点。) 5、谁来说说打电话时除了要使用文明用语,还要注意哪些事情?
(1)说话时的语速要适中,不宜过快,吐字要清楚。
(2)说话时的态度要温和,不要凶巴巴的。
(3)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4)注意打电话时的体态:上身挺直,坐姿或站姿要端正。
6、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那么你们能不能将生活中打电话时的那些不文明的动作和语言去掉,自己设计一个场景,和你的好朋友再度合作,表演一出文明打电话的短剧?
7、学生表演,再评说。
三、讨论明理
1、通过表演,同学们丰富了自己在打电话时的文明礼仪,那么你们对打电话时的文明礼仪有什么看法?比如说这看起来有点繁杂的礼仪在打电话时就那么重要吗?就非得遵守不可吗?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2、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礼仪是通过人的外在表现出来的,只有把这些用嘴说得出来的东西落实到行动上,才会最终变成自己的内在素养,提升个人素质。
四、拓展
刚才我们所演所说的大都是在家里打电话时的文明礼仪,那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手机已经成为一样非常普通的通讯工具,那么像手机这种可以随便移动的电话,在使用时又应该注意哪些礼仪呢?尽管现在同学们可能还没有使用,但你的爸爸妈妈都有,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呢?
1、在公共场所打手机时说话的声音要小,不能扯着嗓门喊。
2、在开会或影院这样需要安静的地方应该关机或打振动。或者到外面去接。五、总结
今天通过这节礼仪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学生在总结学习收获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在平日里打电话时做得怎样。)
其实文明礼仪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你如果注意了这些细节,将你所知道的有关文明礼仪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当中,你的外在表现就会体现出一种文明礼貌,一种温文而雅,给人一种有修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能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文明礼仪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时感染身边的其他人,让文明之花的芳香飘散在我们的周围。
心中有他人
教学目标
认知: 1.能分辨在集体中只顾自己和能想着别人的不同行为。
2.知道与人相处,要想着别人,不能只顾自己。
情感: 1.愿意想着别人。
2.厌恶只顾自己的表现。
行为: 和同学在一起时,能想着别人,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教学过程
一、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初步知道,不能只顾自己,要心中有他人。
1.用课件演示“想一想”栏目图1、图2。
情境是刚下体育课,大家都很热,很口渴。图1:遇事能想到别人的同学,拿起水壶先给同学倒水。图2:只顾自己的同学拿着水杯抢着让别人先给他倒水。
2.提问:下体育课了,大家都很渴,哪个同学想到了别人?难只顾自己?你喜欢谁?
3.小结:我们要学习心中有他人的人,遇事想到他人,不能只顾自己。 板书:心中有他人
二、分析课文,体会心中有他人是美德。
1.分析第一段
(1)谈话:同学们都很喜欢荡秋千,在秋千上荡来荡去,像坐在摇篮里,像飞一样,真是玩不够,都想玩一会儿,对吗?(课件演示,把学生带入情境)可是,小红同学只玩了一会就下来了,这是为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一段。
(2)提问:小红为什么只玩了一会儿就下来了?
(3)提问:假如要是你在下面排队等着玩,你会怎么样想呢?
(4)小结:小明同学想到了排队等着玩的同学,怕同学着急,自己只玩了一会儿就下来了。她真好!
2.分析第二段
(1)谈话:同学们,每个学期开学都要发新书,大家都希望拿到一本崭新的漂亮的书。当我们拿到书后,总是看呀,摸呀,翻呀,生怕把新书弄脏碰坏,都想赶快给新书包上书皮,有谁愿意拿到的新书是一本破了皮的书呢?课件演示图
2。
(2)提问:可是小兰就拿了一本破了皮的书,这是怎么回事呢?出示课文第二段文字。
(3)你们看她的表情,还挺高兴,这是为什么?
(4)她看到同学们拿到好书后那么高兴,虽然自己拿了一本破了皮的书,心里也很高兴,因为别的同学都满意了。她做得真好!我想你们遇到这样的事,也会向小兰那样做,对吗?
3.分析第三段
(1)谈话:有一天,中午放学时,下雨了,一个带了雨具的同学走出校门,又跑回来了,你们猜猜她想起什么了?(课件演示图3。)
(2)小华跑回来是怎么做的呢?仔细观察,我们把这个情节演出来好吗? 学生表演小品:一个学生带雨具,一个同学没带雨具。带雨具的同学走出校门又跑回来,和没带雨具的同学合用雨具。
老师当记者采访学生。
访问1:请问:(带雨具的学生)你不是走出校门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教师表扬:真好!你想到同学有困难要主动帮助。
访问2:(没带雨具同学)你没带雨具,当时怎么想的?
小结:小明、小兰、小华三位同学都做了好事,他们做事时,替别人着想,怕别人着急,不是只想到自己。说明他们心中有他人。
三、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1.提问:他人是指除了自己以外的人。我们周围除了同学还有谁?
2.引导学生看课本上“填一填”栏目。
让学生看图读课文。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做得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填空。 小结:这两位同学和小明、小兰、小华同学有共同的优点,心中有他人。
四、辨析讨论。
1.“评一评”栏目
(1)谈话:在教室里,有的同学坐在座位上,总觉自己的地方小,把胳膊挤到同桌同学的桌子上。这样做会发生什么事情?
(2)你们愿意和这样的同学在一起吗?演示:“评一评”栏目图2。
打扫卫生时,一位同学端着水盆,洒水,水溅在同学身上,他做得对吗?
(3)假如你在场,心里怎么想?
(4)小结:这两幅图中的同学,只想自己,不顾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损害别人的利益,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
2.“看一看”栏目
演示“看一看”栏目的图。
提问:假如你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
小结:我们应该主动帮助别人,关心别人,为别人做好事;不能只顾自己,见别人有困难也不帮忙。
四、联系实际。
1.谈话:从同学们发言中听出,你们和书上这些同学一样,在学校里想着同学、老师,在家想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外面能想到好多好多人。谁来说一说,你们在生活中为他人做过什么事?
2.夸奖心中有他人的同学。
3.小结:这些同学在做事时能想到别人,做到了心中有他人,我们为他们鼓掌。
4.布置课后活动,完成“活动”栏目教学。
五、总结:希望同学们向心中有他人的好同学学习,不论在学校、家里,还是在外面,跟他人生活在一起,就要替他人着想,要像课文里讲的那样,怕别人着急,让别人满意,别人有困难要主动帮助,做一个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