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了美

对“劳动创造了美”的理解

——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摘要】本文是对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的理解,具体阐释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美产生的根源,自然美很劳动的关系问题,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的问题。

【关键词】对象化 自然的人化 异化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范畴具体展开来说,就是一种具体感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劳动的现实化和结果,同时又是美产生的根源。从劳动到美的产生,离不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另外,自然美和劳动的关系问题、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的问题,只有放在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得到解决。

(一)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是劳动的结果,又是美产生的根源

所谓“对象化”是指通过主体的活动,把主体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现实性。这个过程,就叫做“对象化”,同时它也是“自然的人化”的过程。这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由于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因此“自然的人化”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马克思所说的“客观意义的自然界”的“人化”和“主观意义的自然界"的“人化”。我们讨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问题,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客观意义的自然界的人化”指的是人所生活的外部自然界的“人化”。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人类将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外部自然界,引起了外在自然的变化,使原来生硬粗糙的自然变得符合人的需要,使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渐渐缓和,这同时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

“主观意义的自然界的人化”是指人的自然躯体、感官、欲望、需要等等的“人化”。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但引起了外部自然的变化,同时也实现了人自身内部自然的变化。首先是人的身体结构的改变。由于劳动,人开始直立行走,四肢出现变化,双手被解放出来,可以做更灵巧的事。由此,又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育,使其变的更敏捷。另外,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由于劳动协作产生了交流的需要,语言随即产生。随着对象化的进一步扩展,人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人的心理结构也日渐成熟,思维的感受力逐渐增强,人的内在本质力量不断丰富、扩展起来,人从动物性的存在逐渐变成具有丰富的本质力量的“人”,原先自然状态的人被“人化”了,而这又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创造了更完美的条件。

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主体条件是不可缺少的,主体的作用是至为重要的,而“主观意义的自然界”的人化,恰恰提供了这种主体条件。而“内在主体的自然”的“人化”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产生了自我确证的力量。这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能够和美的产生相连的一个关键所在。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劳动创造了美”既非是一个可以用来说明一切美的现象的公式,也不是对于美是什么的回答,而只是指出美的产生的终极根源在于劳动,应从劳动的本质中,也就是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中去探求美的本质。所谓“劳动创造了美”是从美的产生的最终根源上来说的。从阐明劳动的本质到阐明美的本质之间,还需要有一系列的哲学的,历史的,心理学的分析,最后才能得出什么是美的结论。这里有许许多多复杂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劳动创造了美”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从实践,首先是从物质生产实践——劳动去探求美的本质的道路,指出了美既不是唯心主义者所说的精神,观念的产物,也不是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某种亘古以来就存在的,同人类无关的自然属性,而是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二)自然的美来自于自然的人化

关于自然美和劳动的关系问题,向来是最引起争议的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自然美是和劳动无关的,因为很多自然事物根本没有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怎么能说是人类劳动创造的

呢?

马克思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来探讨美,自然也就认为自然美是根源于人类的劳动的,自然美同样来自于“自然的人化”,是人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其本质力量“物化”到对象上的结果。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外在自然在人力的作用下得以改变。由于人的劳动是人改造自然物质以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自由的活动,所以那经过人的劳动实践所改造了的自然物质的形式成了人的自由的表现和确证。在这种形式里凝结着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体现了人支配自然的自由。自然物质形式成为人的自由的物化了的表现,自然被“人化”了,“自然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自我确证的能力在反观这被改造了的自然物的时候,能得到一种不同于自身欲望的愉悦感,自然美由此产生。但是,“自然的人化”并不仅仅指人同他所直接改造了的个别自然物的关系,而是指人同整个自然界的关系,应当从人对整个自然的征服、支配、占有这样广阔的意义上来了解。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他又说:“人较之动物越是万能,那么,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物和自然所发生的关系,只以同它的生命的维持有关的范围为限,它仅仅生产它自身。人却能“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也就是创造出适应于人的生存的整个自然界。这种创造是说他改变着人同整个自然的关系,使整个自然从原来与人相对抗或与人毫不相关的、疏远的东西变为与人有关的东西,变为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地“表现和证实他的本质力量所必要的、重要的对象”。

劳动创造不出太阳、月亮、星星,但却能创造这些自然物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不但农业劳动是这样,其他任何劳动,在直接改变某些自然物的同时都创造出了人同整个自然的越来越广阔的关系,并不断使整个自然从“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所以,整个客观自然界被“人化”了,成为与人密切相关的东西。

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美是和人类劳动密切相关的。那些认为自然美和人的劳动无关的人,是常常将自然美看作是先天的、是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的。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观点, 那就是“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三)异化劳动条件下仍然有美的创造

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有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异化劳动不能创造美,“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不能用于异化劳动下美的创造。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马克思把劳动分为一般劳动和现实劳动。一般劳动是指区别于动物的人类的劳动,它是人通过自身的本质力量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活动;而现实劳动是指在特殊的社会形态下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它是私有制下人们具体从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态,亦称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一般劳动在现实的条件下会发生异化。它虽然保留了一般劳动的性质,但和一般劳动又有极大的不同。异化一词作为哲学术语指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了主体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主体自身。马克思认为人的本真劳动(一般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类生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首先,劳动把劳动者从劳动产品中异化出去。马克思看到,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切异化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以致劳动者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表现为如此的后果: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根据这个前提,劳动者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

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为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劳动者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

其次,劳动把劳动者从劳动行为中异化出去。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动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劳动对劳动者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福,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手段。这种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对劳动者说来,劳动的外在性质,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是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而是属于别人。

第三,劳动把劳动者从人的类的本质中异化出去。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也是人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这种类本质,通过对象化,即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自然界得到表现和确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了人的异化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第四,劳动把人(劳动者)从人中异化出去。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劳动者以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

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劳动者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劳动者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异化状态下的劳动,是妨碍美的创造的。但是,“异化劳动”只不过是“一般劳动”在特殊的(私有的)社会形态下的一种劳动形式。在“异化劳动”状态下,虽然它有碍美和美感的发展,有碍人的自我确证的实现,但仍然存在着“一般劳动”的本质,仍可以创造美,仍有美和美感的发展。

此外,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的美学命题还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和谐理念。在当今将“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社会发展目标的今天,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的理论资源。

对“劳动创造了美”的理解

——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摘要】本文是对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的理解,具体阐释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美产生的根源,自然美很劳动的关系问题,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的问题。

【关键词】对象化 自然的人化 异化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范畴具体展开来说,就是一种具体感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劳动的现实化和结果,同时又是美产生的根源。从劳动到美的产生,离不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另外,自然美和劳动的关系问题、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的问题,只有放在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得到解决。

(一)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是劳动的结果,又是美产生的根源

所谓“对象化”是指通过主体的活动,把主体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现实性。这个过程,就叫做“对象化”,同时它也是“自然的人化”的过程。这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由于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因此“自然的人化”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马克思所说的“客观意义的自然界”的“人化”和“主观意义的自然界"的“人化”。我们讨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问题,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客观意义的自然界的人化”指的是人所生活的外部自然界的“人化”。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人类将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外部自然界,引起了外在自然的变化,使原来生硬粗糙的自然变得符合人的需要,使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渐渐缓和,这同时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

“主观意义的自然界的人化”是指人的自然躯体、感官、欲望、需要等等的“人化”。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但引起了外部自然的变化,同时也实现了人自身内部自然的变化。首先是人的身体结构的改变。由于劳动,人开始直立行走,四肢出现变化,双手被解放出来,可以做更灵巧的事。由此,又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育,使其变的更敏捷。另外,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由于劳动协作产生了交流的需要,语言随即产生。随着对象化的进一步扩展,人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人的心理结构也日渐成熟,思维的感受力逐渐增强,人的内在本质力量不断丰富、扩展起来,人从动物性的存在逐渐变成具有丰富的本质力量的“人”,原先自然状态的人被“人化”了,而这又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创造了更完美的条件。

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主体条件是不可缺少的,主体的作用是至为重要的,而“主观意义的自然界”的人化,恰恰提供了这种主体条件。而“内在主体的自然”的“人化”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产生了自我确证的力量。这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能够和美的产生相连的一个关键所在。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劳动创造了美”既非是一个可以用来说明一切美的现象的公式,也不是对于美是什么的回答,而只是指出美的产生的终极根源在于劳动,应从劳动的本质中,也就是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中去探求美的本质。所谓“劳动创造了美”是从美的产生的最终根源上来说的。从阐明劳动的本质到阐明美的本质之间,还需要有一系列的哲学的,历史的,心理学的分析,最后才能得出什么是美的结论。这里有许许多多复杂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劳动创造了美”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从实践,首先是从物质生产实践——劳动去探求美的本质的道路,指出了美既不是唯心主义者所说的精神,观念的产物,也不是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某种亘古以来就存在的,同人类无关的自然属性,而是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二)自然的美来自于自然的人化

关于自然美和劳动的关系问题,向来是最引起争议的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自然美是和劳动无关的,因为很多自然事物根本没有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怎么能说是人类劳动创造的

呢?

马克思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来探讨美,自然也就认为自然美是根源于人类的劳动的,自然美同样来自于“自然的人化”,是人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其本质力量“物化”到对象上的结果。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外在自然在人力的作用下得以改变。由于人的劳动是人改造自然物质以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自由的活动,所以那经过人的劳动实践所改造了的自然物质的形式成了人的自由的表现和确证。在这种形式里凝结着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体现了人支配自然的自由。自然物质形式成为人的自由的物化了的表现,自然被“人化”了,“自然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自我确证的能力在反观这被改造了的自然物的时候,能得到一种不同于自身欲望的愉悦感,自然美由此产生。但是,“自然的人化”并不仅仅指人同他所直接改造了的个别自然物的关系,而是指人同整个自然界的关系,应当从人对整个自然的征服、支配、占有这样广阔的意义上来了解。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他又说:“人较之动物越是万能,那么,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物和自然所发生的关系,只以同它的生命的维持有关的范围为限,它仅仅生产它自身。人却能“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也就是创造出适应于人的生存的整个自然界。这种创造是说他改变着人同整个自然的关系,使整个自然从原来与人相对抗或与人毫不相关的、疏远的东西变为与人有关的东西,变为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地“表现和证实他的本质力量所必要的、重要的对象”。

劳动创造不出太阳、月亮、星星,但却能创造这些自然物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不但农业劳动是这样,其他任何劳动,在直接改变某些自然物的同时都创造出了人同整个自然的越来越广阔的关系,并不断使整个自然从“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所以,整个客观自然界被“人化”了,成为与人密切相关的东西。

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美是和人类劳动密切相关的。那些认为自然美和人的劳动无关的人,是常常将自然美看作是先天的、是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的。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观点, 那就是“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三)异化劳动条件下仍然有美的创造

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有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异化劳动不能创造美,“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不能用于异化劳动下美的创造。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马克思把劳动分为一般劳动和现实劳动。一般劳动是指区别于动物的人类的劳动,它是人通过自身的本质力量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活动;而现实劳动是指在特殊的社会形态下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它是私有制下人们具体从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态,亦称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一般劳动在现实的条件下会发生异化。它虽然保留了一般劳动的性质,但和一般劳动又有极大的不同。异化一词作为哲学术语指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了主体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主体自身。马克思认为人的本真劳动(一般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类生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首先,劳动把劳动者从劳动产品中异化出去。马克思看到,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切异化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以致劳动者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表现为如此的后果: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根据这个前提,劳动者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

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为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劳动者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

其次,劳动把劳动者从劳动行为中异化出去。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动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劳动对劳动者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福,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手段。这种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对劳动者说来,劳动的外在性质,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是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而是属于别人。

第三,劳动把劳动者从人的类的本质中异化出去。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也是人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这种类本质,通过对象化,即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自然界得到表现和确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了人的异化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第四,劳动把人(劳动者)从人中异化出去。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劳动者以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

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劳动者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劳动者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异化状态下的劳动,是妨碍美的创造的。但是,“异化劳动”只不过是“一般劳动”在特殊的(私有的)社会形态下的一种劳动形式。在“异化劳动”状态下,虽然它有碍美和美感的发展,有碍人的自我确证的实现,但仍然存在着“一般劳动”的本质,仍可以创造美,仍有美和美感的发展。

此外,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的美学命题还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和谐理念。在当今将“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社会发展目标的今天,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关内容

  • 论创造性物化劳动的价值增殖功能
  • 作者:曾绪宜 探索:哲社版 1996年04期 创造性劳动价值论[1]为坚持. 发展和完善传统劳动价值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创造性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把创造价值的劳动抽象为两类劳动:一般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前者的内涵完全等同于传统理论中的"人类抽象劳动"的内涵.它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可 ...

  • S0401014研究现状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
  • 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的研究 1.黄国平 <对生产要素及其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再认识> <岭南学刊>2006年第1 期 2.陶菁.张敬陶 <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依据的思考> <企业经济>2005年第2期 3.何奥龙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

  • 论物化劳动的二重性
  • 作者:钱伯海 学术月刊 1995年10期 物化劳动是物质化的活劳动的简称,是凝结或凝固了的活劳动,具有物质和劳动二重属性.作为物质属性,它不同于天然物,具有价值内容,必然为一定所有者所有,有它的所有制归宿.作为劳动属性,它不同于一般的活劳动,各色各样的活劳动凝结其上,赋予各种特殊性能,即各种使用价值 ...

  • 对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 [摘要]时代发展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因传统教科书和社会实践有许多不契合,甚至脱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许多困惑.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本文以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争论为切入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谈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中国文化传播和指导实践过程中 ...

  • 第九课 人类的需要劳动创造了人类
  • 第九课 人类的需要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 教学目标: 懂得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了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 教学重点: 劳动创造文明. 教学难点: 劳动创造人类. 预习内容: 1.自己体验劳动.谈谈在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认识. 2.观察周围人们的劳动.了解人们对劳动的重视以及劳动 ...

  • 第四单元劳动创造世界.
  • 第四单元 劳动创造世界 课标要求 1.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课程标准1.1.5) 2.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必须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课程标准3.4.2)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认 ...

  • 现代条件下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 二次大战后随着先进生产力的获得,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社会分工和企业内分工有了很大发展,劳动和资本关系有所变化,出现了劳动资本化和资本劳动化的新趋势.这一趋势,改变着劳动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一.现代条件下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服务价值的创造 先进生产力的获得,必定表现为社会分工的发展.二战后,随着经 ...

  •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 1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剩余价值学说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内容 剩 ...

  •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杭州日报
  •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2012-05-01 李泽泉 幸福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与终极价值,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劳动的结果,离开了劳动,幸福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建立在科学的.正确的劳动观基础之上的劳动,幸福才能够紧随劳动之后而出现.一句话,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