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意义及实践

例说中学历史“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意义及实践

自从把“过程与方法”纳入中学历史课程目标体系以来,关于它的争议不绝于耳。笔者粗略翻阅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问题》、《历史研究》、《中学历史课程网》等杂志、网络上的相关文章,发现观点不外乎两种:以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为代表的主流派认为:所谓过程与方法即是“通过浓缩的方式,如文字、符号、图像等各种媒介,可以使学生比较迅速地知道史学积累的史实及其阐释”。“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典型的、简明的,在本质上像史学那样的认识与探究客观历史的经历和体验,从经验的建构与体验上激活已学的史实及其阐释。与此同时,获得史学‘怎样知道是什么’和‘如何认识为什么’的知识,即史学在认识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的知识”。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享受‘鱼’中想到‘渔’、喜欢‘渔’,在‘渔’中得‘鱼’、‘会渔’和‘乐渔’,形成解决新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反对派以上海市晋元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为首,主张:过程既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又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历史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达成的前提和关键,“过程”本身并不是“目标”。李老师还不遗余力的连篇累牍阐释了自己的观点。由上可见,专家们对中学历史“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概念、内涵尚且存在争议。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也是不明就里、不甚明了居多,也就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了。一时间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是“百家争鸣”、“百花斗艳”而莫衷一是。如:“过程不只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关于过程你也得有一个目标,你设计了怎样的过程,是这样的,还是那样的。”“经历过程也是目标的论调完全是错误的!”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要真正践行中学历史课改精神,扭转中学历史课堂“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式,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既获得了“鱼”,又掌握了“渔”,还养成了“乐渔”的思维习惯,笔者认为,为“过程与方法”“正名”首当其冲。只有每位一线教师心中拥有明晰的概念,方能使其落实到实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过程与方法”的含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是这么理解的:过程既是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而言,它是一种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它是一种教学目标。在三维目标体系中,具体指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是行为主体。它是一种认知程序,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时必须要经历、体验的过程。方法即在这一过程中学到或运用某一方法。如在学习过程中,会或学会搜集、整理资料;会或学会从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并能运用历史信息回答相关问题等。

“过程”与“方法”的关系,笔者认为是二位一体,密不可分。过程的展开必须伴随一定方法的运用。如果过程的展开中方法缺失,这种学习就又退回到填鸭式的被动接受学习了;同样,方法的习得和运用也必须有赖一定的过程展开。缺乏一定过程的支撑,方法的习得和运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法实现的。即,新课改下三维目标体系中的“过程”是习得或运用“方法”的探究过程,是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抓到了“鱼”,而且学会了“抓鱼”的“方法”,并且从此乐“渔”不彼,流连忘返。这从中学历史教育的远期目标来看,从对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来看,无疑都是极具意义的。

那么,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否也极具可操作性、切实可行呢?

我想,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下面,笔者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影响”案例资以证明。

【案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影响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影响是《奥斯曼帝国》一课的重点和难点。课本仅有两句结论性表述(略)。如果单纯照本宣科,没有经过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估计学生毫无兴趣,其收效必然甚微,至于能力的养成更是无法企及。鉴于此,笔者在处理这个教学环节时,给学生展示了四组材料,让学生根据四组材料提供的信息,归纳出奥斯曼帝国四个方面的影响。材料如下:

第一组材料:

材料一:奥斯曼帝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且地垮亚、非、欧三大洲。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第318页

材料二:帝国以大量的宗教基金在各主要城市兴建规模宏大华丽的清真寺、宗教大学、图书馆……采用……阿拉伯字母……

第二组材料:

材料三:土耳其人像潮水一样涌入城市。他们大肆洗劫,许多居民沦为奴隶,豪华的宫殿烧起大火,无数的艺术珍品化为灰烬,所有教堂、修道院遭到破坏。

——沈宪旦编著《新版世界五千年》,第325页

(注:“城市”是指君士坦丁堡)

第三组材料:

材料四:巴尔干, 这个欧洲东南部的地中海半岛, 自古以来就有" 欧洲火药桶" 之称。……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民族成分复杂, 参差交错……总体来看, 巴尔干就像是个集宗教, 文化, 民族, 习俗的一个大染缸……

材料五:地租以实物为主,穆斯林农民交纳收获物的十分之一,非穆斯林农民则为25%-50%,后者还须负担人头税。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第315页

材料六:被征服地区的各族民众和受到扩张直接威胁的周边国家,为捍卫自身利益不断掀起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斗争,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奥地利多民族国家就是在这一斗争中形成的。同时也有一些国家为了反对自己在欧洲的竞争对手,逐渐将奥斯曼帝国视为可能的同盟者,法国在争夺欧洲霸权的过程中就曾与奥斯曼帝国正式结盟,共同对付哈布斯堡家族。(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第318页) 第四组材料:

材料七:丁香和胡椒等芳香调味料,在12世纪开始成为西方人所嗜好的佐料,如果没有几盘带佐料的菜,大宴会就不成样子。

——《阿拉伯通史》,第801页

材料八:在13世纪的香槟市集上,来自东方香料占重要地位。仅一份中世纪的货品单上就列有香料288种。……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奢侈品逐渐进入普通人的饭桌上。

——《世界通史》,第292页

材料九:1453年,……结果,欧洲市场上的东方上商品的价格猛涨,一般商品的价格提高8-10倍。

——陈梧桐主编《历史》,第219页

提示:(1)12、13、15世纪三个时间段,东方商品在西方的销售情况是怎样的?

(2)15世纪的“价格猛涨”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学生看完四组材料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回答出奥斯曼帝国的四点影响(略);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四点影响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归类;最后,用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学完《奥斯曼帝国》这一课后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借鉴。

在这个案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笔者是这样表述的:研读材料,习得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分析历史问题的各种方法,能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通过讨论的方式,学会比较相似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区别。

教材经过如此处理后,学生有了这么一个研读材料、讨论活动等学习的过程,既勾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训练了他们学史的方法。二者兼得,岂不美哉!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 新课改下,它关注、发展了学生,但却把更多的挑战带给了教师。由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往往要借助大量的材料情景再现历史,这和以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相比,需要教师课前花更多的精力搜集、整理资料;新课改下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更活跃,学生的表现更异彩纷呈,这就更加考验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所以,新课改下,教师要更加努力,力学不倦,力学笃行。只有师生共同努力、共同成长,才能力争双赢!

注:

[1]:《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聂幼犁教授访谈录》,聂幼犁、王德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1-2期,第4页。

[2]:摘自《星光教育论坛》。

[3]:《论语·子路》。

例说中学历史“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意义及实践

自从把“过程与方法”纳入中学历史课程目标体系以来,关于它的争议不绝于耳。笔者粗略翻阅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问题》、《历史研究》、《中学历史课程网》等杂志、网络上的相关文章,发现观点不外乎两种:以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为代表的主流派认为:所谓过程与方法即是“通过浓缩的方式,如文字、符号、图像等各种媒介,可以使学生比较迅速地知道史学积累的史实及其阐释”。“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典型的、简明的,在本质上像史学那样的认识与探究客观历史的经历和体验,从经验的建构与体验上激活已学的史实及其阐释。与此同时,获得史学‘怎样知道是什么’和‘如何认识为什么’的知识,即史学在认识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的知识”。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享受‘鱼’中想到‘渔’、喜欢‘渔’,在‘渔’中得‘鱼’、‘会渔’和‘乐渔’,形成解决新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反对派以上海市晋元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为首,主张:过程既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又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历史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达成的前提和关键,“过程”本身并不是“目标”。李老师还不遗余力的连篇累牍阐释了自己的观点。由上可见,专家们对中学历史“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概念、内涵尚且存在争议。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也是不明就里、不甚明了居多,也就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了。一时间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是“百家争鸣”、“百花斗艳”而莫衷一是。如:“过程不只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关于过程你也得有一个目标,你设计了怎样的过程,是这样的,还是那样的。”“经历过程也是目标的论调完全是错误的!”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要真正践行中学历史课改精神,扭转中学历史课堂“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式,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既获得了“鱼”,又掌握了“渔”,还养成了“乐渔”的思维习惯,笔者认为,为“过程与方法”“正名”首当其冲。只有每位一线教师心中拥有明晰的概念,方能使其落实到实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过程与方法”的含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是这么理解的:过程既是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而言,它是一种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它是一种教学目标。在三维目标体系中,具体指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是行为主体。它是一种认知程序,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时必须要经历、体验的过程。方法即在这一过程中学到或运用某一方法。如在学习过程中,会或学会搜集、整理资料;会或学会从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并能运用历史信息回答相关问题等。

“过程”与“方法”的关系,笔者认为是二位一体,密不可分。过程的展开必须伴随一定方法的运用。如果过程的展开中方法缺失,这种学习就又退回到填鸭式的被动接受学习了;同样,方法的习得和运用也必须有赖一定的过程展开。缺乏一定过程的支撑,方法的习得和运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法实现的。即,新课改下三维目标体系中的“过程”是习得或运用“方法”的探究过程,是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抓到了“鱼”,而且学会了“抓鱼”的“方法”,并且从此乐“渔”不彼,流连忘返。这从中学历史教育的远期目标来看,从对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来看,无疑都是极具意义的。

那么,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否也极具可操作性、切实可行呢?

我想,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下面,笔者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影响”案例资以证明。

【案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影响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影响是《奥斯曼帝国》一课的重点和难点。课本仅有两句结论性表述(略)。如果单纯照本宣科,没有经过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估计学生毫无兴趣,其收效必然甚微,至于能力的养成更是无法企及。鉴于此,笔者在处理这个教学环节时,给学生展示了四组材料,让学生根据四组材料提供的信息,归纳出奥斯曼帝国四个方面的影响。材料如下:

第一组材料:

材料一:奥斯曼帝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且地垮亚、非、欧三大洲。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第318页

材料二:帝国以大量的宗教基金在各主要城市兴建规模宏大华丽的清真寺、宗教大学、图书馆……采用……阿拉伯字母……

第二组材料:

材料三:土耳其人像潮水一样涌入城市。他们大肆洗劫,许多居民沦为奴隶,豪华的宫殿烧起大火,无数的艺术珍品化为灰烬,所有教堂、修道院遭到破坏。

——沈宪旦编著《新版世界五千年》,第325页

(注:“城市”是指君士坦丁堡)

第三组材料:

材料四:巴尔干, 这个欧洲东南部的地中海半岛, 自古以来就有" 欧洲火药桶" 之称。……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民族成分复杂, 参差交错……总体来看, 巴尔干就像是个集宗教, 文化, 民族, 习俗的一个大染缸……

材料五:地租以实物为主,穆斯林农民交纳收获物的十分之一,非穆斯林农民则为25%-50%,后者还须负担人头税。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第315页

材料六:被征服地区的各族民众和受到扩张直接威胁的周边国家,为捍卫自身利益不断掀起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斗争,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奥地利多民族国家就是在这一斗争中形成的。同时也有一些国家为了反对自己在欧洲的竞争对手,逐渐将奥斯曼帝国视为可能的同盟者,法国在争夺欧洲霸权的过程中就曾与奥斯曼帝国正式结盟,共同对付哈布斯堡家族。(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第318页) 第四组材料:

材料七:丁香和胡椒等芳香调味料,在12世纪开始成为西方人所嗜好的佐料,如果没有几盘带佐料的菜,大宴会就不成样子。

——《阿拉伯通史》,第801页

材料八:在13世纪的香槟市集上,来自东方香料占重要地位。仅一份中世纪的货品单上就列有香料288种。……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奢侈品逐渐进入普通人的饭桌上。

——《世界通史》,第292页

材料九:1453年,……结果,欧洲市场上的东方上商品的价格猛涨,一般商品的价格提高8-10倍。

——陈梧桐主编《历史》,第219页

提示:(1)12、13、15世纪三个时间段,东方商品在西方的销售情况是怎样的?

(2)15世纪的“价格猛涨”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学生看完四组材料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回答出奥斯曼帝国的四点影响(略);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四点影响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归类;最后,用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学完《奥斯曼帝国》这一课后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借鉴。

在这个案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笔者是这样表述的:研读材料,习得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分析历史问题的各种方法,能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通过讨论的方式,学会比较相似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区别。

教材经过如此处理后,学生有了这么一个研读材料、讨论活动等学习的过程,既勾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训练了他们学史的方法。二者兼得,岂不美哉!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 新课改下,它关注、发展了学生,但却把更多的挑战带给了教师。由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往往要借助大量的材料情景再现历史,这和以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相比,需要教师课前花更多的精力搜集、整理资料;新课改下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更活跃,学生的表现更异彩纷呈,这就更加考验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所以,新课改下,教师要更加努力,力学不倦,力学笃行。只有师生共同努力、共同成长,才能力争双赢!

注:

[1]:《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聂幼犁教授访谈录》,聂幼犁、王德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1-2期,第4页。

[2]:摘自《星光教育论坛》。

[3]:《论语·子路》。


相关内容

  • 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 附件1: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 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教职成[2008]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 ...

  •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教学设计
  •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教学设计 --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研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占国 一.设计理念: 本活动主要是在以下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1.布鲁纳的发现学 ...

  • 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 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第一,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 ...

  • 如何解读和整和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
  • 发表评论  汶上县第一中学 韩清兰 [学员] 2008年8月6日 17:00:17 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作为国家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意在纠正过去我国在主知主义课程观下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儿童心灵的弊端,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大多数 ...

  • 研究课题研究任务书
  • 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学物理教育 研究课题研究任务书 课 题 名 称: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申请人姓名 (即课题负责人): 申请人所在单位: 填 表 日 期: 四川省物理学会制 目 录 参加研究人员及基本情况--------------------------------------------3 ...

  • 西医诊断学学习
  • 临床医生通过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各种临床辅助检查,将获取的资料 进行 学的整理.分析.综合,以求提出符合病人客观实际的诊断.<诊断学基 础>就是解决如 诊断疾病的一门课程.诊断学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 桥梁课,也是临床各科的 础.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诊断学基础 ...

  •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1918年,博比特出版<课程论>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1924年,博比特出版<怎样编制课程>,将课程开发理论进一步完善.1923年,查特斯出版<课程编制>, ...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

  •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 绪言 前身为从苏联引进的<体育理论>.1988年11月,教育部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 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