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考试舞弊的防范与惩处

2007年5月

第3期(总第159期)中州学刊

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May,2007No.3

【历史研究】

唐代科举考试舞弊的防范与惩处

张东光

(河南教育学院历史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唐代是贵族地主政治向品官地主政治的过渡时期,。在录取实践中,试卷成绩对考试结果常常不是决定性的。因此,,外。唐政府针对科场舞弊建立了各种防范措施,,就是对今天的各类考试,也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代科举考试:A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3—0182—03

一、科举考试的舞弊方式

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初创,远远没有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度。贵族政治也无时不在对考试的公平、公正施加影响。其突出特点是,试卷成绩对考试结果来说,常常不是决定性的。因此,唐代科举考试的舞弊大多不在科场之内,而在科场之外。这在礼部常科的考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般说来,礼部常科的舞弊方式主要是“行卷”与“请托”,吏部选试的舞弊方式主要是在出身与资历上造假、冒名,而制科考试的舞弊情况则相对较少。

1.常科考试的舞弊方式。一是“行卷”与“通榜”。行卷是请名流为自己的作品制造声誉,以利录取。应试举子在参加省试之前,将自己平时的作品写成卷轴,送给政坛权要或学界名流,以求得其赏识并向主考官推荐。客观地说,“行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可以避免因考试的偶然性黜落确有才华的举子。通过“行卷”方式把自己的才华与水平全面地展现出来,要比“一张试卷定终身”更具有选才的合理性。通过“行卷”也确可择得贤才。如人所

收稿日期:2007—02—15

作者简介:张东光,男,河南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熟知的白居易因“行卷”于顾况而声名鹊起,27岁便

①杜牧行卷于太学博士吴武陵,以第五名一举登第。

中第。韩愈荐奇僧儒,并因而获得提携后进的美

②但是,如果只凭“名。行卷”而使考试流于形式,至少有两个弊端难以防范。一是“行卷”生员抄袭他人作品弄虚作假;二是接受“行卷”的权贵徇私受

贿。而事实上,“行卷”主要是为高门权要子弟迅速获得出身开了方便之门。唐代后期,“行卷”往往与“通榜”相结合。所谓“通榜”是主考官请有地位、声望且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来共同决定录取名单。“通榜”者没有看过试卷,他提出的名单主要是依据“行卷”来定夺。《唐摭言》卷八《通榜条》载,宣宗大和十年(856),郑颢知贡举,托崔雍为一榜,最后竟对崔雍提供的录取名单“一无更易”。可以设想,一个寒门子弟和一个权要子弟,在“行卷”和“通榜”中所获得的机会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均等的

。令狐绹为相,其子令狐 纳卷,“求请者诡党风趋,妄动者

③,形象地反映了权贵子弟在“群邪云集”行卷”时所处的优势地位。二是“请托”。即通过关系,打通关节,以谋求录取。“请托”与“行卷”不同,一般说

182

唐代科举考试舞弊的防范与惩处

来,那些有真才实学而无政治背景的孤寒子弟,通过“行卷”方式,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而“请托”则不同,它不须要任何作品,只凭出身、财富和关系去打通关节,求得录取。如果说“行卷”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话,那么,“请托”则是彻头彻尾的舞弊行为。

④因““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以情托。”请托”者多为朝廷权要,很多情况下,主考官是无法抗拒的。如试官达奚

2007年5月

第3期(总第159期)中州学刊

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May,2007No.3

【历史研究】

唐代科举考试舞弊的防范与惩处

张东光

(河南教育学院历史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唐代是贵族地主政治向品官地主政治的过渡时期,。在录取实践中,试卷成绩对考试结果常常不是决定性的。因此,,外。唐政府针对科场舞弊建立了各种防范措施,,就是对今天的各类考试,也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代科举考试:A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3—0182—03

一、科举考试的舞弊方式

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初创,远远没有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度。贵族政治也无时不在对考试的公平、公正施加影响。其突出特点是,试卷成绩对考试结果来说,常常不是决定性的。因此,唐代科举考试的舞弊大多不在科场之内,而在科场之外。这在礼部常科的考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般说来,礼部常科的舞弊方式主要是“行卷”与“请托”,吏部选试的舞弊方式主要是在出身与资历上造假、冒名,而制科考试的舞弊情况则相对较少。

1.常科考试的舞弊方式。一是“行卷”与“通榜”。行卷是请名流为自己的作品制造声誉,以利录取。应试举子在参加省试之前,将自己平时的作品写成卷轴,送给政坛权要或学界名流,以求得其赏识并向主考官推荐。客观地说,“行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可以避免因考试的偶然性黜落确有才华的举子。通过“行卷”方式把自己的才华与水平全面地展现出来,要比“一张试卷定终身”更具有选才的合理性。通过“行卷”也确可择得贤才。如人所

收稿日期:2007—02—15

作者简介:张东光,男,河南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熟知的白居易因“行卷”于顾况而声名鹊起,27岁便

①杜牧行卷于太学博士吴武陵,以第五名一举登第。

中第。韩愈荐奇僧儒,并因而获得提携后进的美

②但是,如果只凭“名。行卷”而使考试流于形式,至少有两个弊端难以防范。一是“行卷”生员抄袭他人作品弄虚作假;二是接受“行卷”的权贵徇私受

贿。而事实上,“行卷”主要是为高门权要子弟迅速获得出身开了方便之门。唐代后期,“行卷”往往与“通榜”相结合。所谓“通榜”是主考官请有地位、声望且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来共同决定录取名单。“通榜”者没有看过试卷,他提出的名单主要是依据“行卷”来定夺。《唐摭言》卷八《通榜条》载,宣宗大和十年(856),郑颢知贡举,托崔雍为一榜,最后竟对崔雍提供的录取名单“一无更易”。可以设想,一个寒门子弟和一个权要子弟,在“行卷”和“通榜”中所获得的机会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均等的

。令狐绹为相,其子令狐 纳卷,“求请者诡党风趋,妄动者

③,形象地反映了权贵子弟在“群邪云集”行卷”时所处的优势地位。二是“请托”。即通过关系,打通关节,以谋求录取。“请托”与“行卷”不同,一般说

182

唐代科举考试舞弊的防范与惩处

来,那些有真才实学而无政治背景的孤寒子弟,通过“行卷”方式,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而“请托”则不同,它不须要任何作品,只凭出身、财富和关系去打通关节,求得录取。如果说“行卷”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话,那么,“请托”则是彻头彻尾的舞弊行为。

④因““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以情托。”请托”者多为朝廷权要,很多情况下,主考官是无法抗拒的。如试官达奚

相关内容

  • 科举制的影响
  • 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称为科举.自隋朝至清朝的一千多年中,科举制在封建专制统治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南北朝以来,随着门阀氏族的日趋没落.数组地主势力的逐步上升,全依门资选官,已经难 ...

  •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 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历史)2016.05.05 1.据<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反映了 A .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 B .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C .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 ...

  • 论南宋高宗朝的科举制度
  • 史海钩沉 论南宋高宗朝的科举制度 □ 何忠礼 内容摘要南宋科举制度是北宋科举制度的继续,高宗一朝的科举犹为重要,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基本上奠定了整个南宋科举制度的基础.从考试形式来看,主要是设置了类省试和流寓试,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对这两种考试形式作了调整.从考试时间上来看,南宋初年由于受战争的影 ...

  • 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 改革与开放 2012年3月刊 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庞峰伟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延续至凊,历经1300年之久.唐代科举制度为唐前期的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其存在的弊端也对后世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重点考察其所带来的弊端,这对反思和完善我国 ...

  • 十年砍柴:高考舞弊泛滥决定性因素非器材
  •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0日08:55  东方早报 作者:十年砍柴 籍籍无名的吉林小城松原,一夜间妇孺皆知,因为今年高考当地出现了触目惊心的舞弊现象.记者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可几乎已经涵盖了考试舞弊的各种方式以及整个舞弊产业链的生态.有家长围攻警方屏蔽车的, ...

  • 追溯考试文明的源头
  • 西汉大政治家董仲舒<春秋繁露>载:"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可见,最初"考"字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试"字更侧重 ...

  •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
  •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 在中国封建时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两汉的荐举.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几个阶段,其中尤以科举制存在的时间最长,直至晚清才最终消亡.可以说,科举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官取士制度,而唐宋两代又是科举制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科举制度萌芽于隋代,但当时惟有& ...

  • 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及其起源标志探究
  • 作者:王丽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8年06期 中国封建社会创立的科举制度是一种国家分科逐级招考.士人自由报考,并以考试结果为去留依据的人才选拔制度.它延续上千年,对封建社会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千秋功罪众说纷坛.有关它的起源或创立也成为近年来人们争论的问题. 古代选士制度包括选举和科举两个历 ...

  •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体现的是"公平竞争,平等择优"的原则.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翻阅历史的浩卷,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创始于隋朝,于唐代被确立制度更加完善,在宋朝臻于完备,而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清代在沿袭明代的各种程式有所发展外,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