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文化倡导者:河底
鲁迅先生说过,看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再去看后四十回的续写,就好像是人和类人猿。这部缺失的经典就像是断臂的维纳斯,无数人想要看到它完整的样子,这几乎成为了红迷心中的一个执念。缺失也是红楼梦的一部分,这种缺失给了后人无数的遐想,在他们人心中构造出各式各样的的结局。
现在流传最广、最被人熟知的一版续写就是出自高鹗之手,他的结局最不能让人接受的地方是,王熙凤安排掉包计,宝玉误娶薛宝钗黛玉含恨而死,贾家没有一败涂地,被抄后又得皇上赦免,贾宝玉、贾兰参加科举中第,贾家开始复兴。读到这样的结局,一口老血喷出,表示已经无力吐槽。
当然没有依据我也不敢在这里瞎比比,接下来给大家罗列几个观点,如有不足请评论区当神指导补充:
一、王熙凤绝对的宝黛拥护者。
在高鹗的续写里面,王熙凤竟然全程参与了这场“掉包计”,让黛玉含恨而终。而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里,凤姐可是观点明确的在挺宝黛。再换个角度讲,即使不谈感情,王熙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绝对不会把薛宝钗这个大神请进门。宝钗的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在荣国府的几年因为是亲戚的情分,不好参与贾家的管理,但偶尔一次出谋划策也都让人眼前一亮。不食人间烟火的林黛玉和精明睿智的薛宝钗,站在王熙凤的角度来讲,她一定是更愿意支持林黛玉的。
二、厌恶仕途经济的宝玉绝不会参加科举。
高鹗续写的最大漏洞是让贾宝玉中举,甚至比贾兰的成绩还要好,这根本是不科学的。曹雪芹辛辛苦苦的刻画这样一个人物,被后来的续写改编的体无完肤,我们只能无奈的归结于宝玉受到了极大刺激,才导致整个人性情大变。、
三、贾母依然疼爱孙子孙女。
高鹗的大结局,贾母在面对宝玉婚姻,迎春嫁人这些事情上,都把持了很大的克制,不管不问,最后导致两个优秀女孩儿的悲惨结局,多少人抱怨贾母的不作为,多少人不理解贾母在大事面前的沉迷,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霸气可爱的老太太吗?
结局再怎么变,起码的人物性格,故事走向要保持前后一致,否则多么精彩的结局也不会被认可。
樵夫书斋给你别样的读书体验
新锐文化倡导者:河底
鲁迅先生说过,看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再去看后四十回的续写,就好像是人和类人猿。这部缺失的经典就像是断臂的维纳斯,无数人想要看到它完整的样子,这几乎成为了红迷心中的一个执念。缺失也是红楼梦的一部分,这种缺失给了后人无数的遐想,在他们人心中构造出各式各样的的结局。
现在流传最广、最被人熟知的一版续写就是出自高鹗之手,他的结局最不能让人接受的地方是,王熙凤安排掉包计,宝玉误娶薛宝钗黛玉含恨而死,贾家没有一败涂地,被抄后又得皇上赦免,贾宝玉、贾兰参加科举中第,贾家开始复兴。读到这样的结局,一口老血喷出,表示已经无力吐槽。
当然没有依据我也不敢在这里瞎比比,接下来给大家罗列几个观点,如有不足请评论区当神指导补充:
一、王熙凤绝对的宝黛拥护者。
在高鹗的续写里面,王熙凤竟然全程参与了这场“掉包计”,让黛玉含恨而终。而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里,凤姐可是观点明确的在挺宝黛。再换个角度讲,即使不谈感情,王熙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绝对不会把薛宝钗这个大神请进门。宝钗的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在荣国府的几年因为是亲戚的情分,不好参与贾家的管理,但偶尔一次出谋划策也都让人眼前一亮。不食人间烟火的林黛玉和精明睿智的薛宝钗,站在王熙凤的角度来讲,她一定是更愿意支持林黛玉的。
二、厌恶仕途经济的宝玉绝不会参加科举。
高鹗续写的最大漏洞是让贾宝玉中举,甚至比贾兰的成绩还要好,这根本是不科学的。曹雪芹辛辛苦苦的刻画这样一个人物,被后来的续写改编的体无完肤,我们只能无奈的归结于宝玉受到了极大刺激,才导致整个人性情大变。、
三、贾母依然疼爱孙子孙女。
高鹗的大结局,贾母在面对宝玉婚姻,迎春嫁人这些事情上,都把持了很大的克制,不管不问,最后导致两个优秀女孩儿的悲惨结局,多少人抱怨贾母的不作为,多少人不理解贾母在大事面前的沉迷,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霸气可爱的老太太吗?
结局再怎么变,起码的人物性格,故事走向要保持前后一致,否则多么精彩的结局也不会被认可。
樵夫书斋给你别样的读书体验